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

时间:

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3篇(过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881个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3篇(过端午节的风俗作文),供大家参阅。

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3篇(过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1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2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伙都在家里忙着过端午节。我们姊妹几个也聚在母亲家过节吃饭。想起小时候过端午节的情形,大家七嘴八舌说起来。小妹嘴快,先说起来了,还是小时候过端午节热闹,一个礼拜前就有过节的气氛了。那时候农村交通不太发达,好多小商小贩就来村里卖红枣和糯米,天天上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看家里买了红枣和糯米没有。买了多少,好第二天上学去给别的同学炫耀,粽叶皮是不用买的,我们那有个芦韦塘,勤快的人还可以打上卖给贩子,过端午节的钱就有了。

  那时我们那很少包粽子的,都是蒸年糕的。端午节前一天下午,家家户户就开始煮粽叶皮,泡糯米,洗红枣。到了天快黑,大人就开始包年糕了。我们就在旁边凑热闹,吃红枣。蒸年糕也是个技术活,包好了年糕在水里煮一晚上,也不会散开,端午节早上打开年糕津津的,包不好的,煮到半晚就会散开,端午节就没的吃的了。不过我们从来都不担心,母亲包的年糕是村里有名的,又好吃又瓷实。

  年糕包好了,要开始煮年糕了,说包年糕是技术活,煮年糕可是件累人的活,从晚上差不多十点开始,要煮到半个夜四五点,那时都是加柴火煮的。家家户户为了煮年糕,都早早挖好了大树根,晒干劈好,放一次柴火差不多可以烧一个小时。到了端午节的早晨,等我们起来,母亲已经炸好了油饼,从田埂上?回了艾叶。院子也扫的干干净净。

  看到我们起来了,母亲就用油饼包上一大块年糕给我们吃,黄灿烂的油艾叶插在大门口,这阵各家各户人差不多都出来了,小孩子都拿着父母前面买好五彩丝线开始编五彩绳,老人说是“长命缕”,拴在各自的手腕和脚?,谁的漂亮就说谁可以长命百岁。

  家里有出嫁一两年的女儿今天和新女婿要回娘家来,没小孩的娘家还有小弟弟妹妹的,姐姐都会做好香囊给弟妹,传说香囊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巾,清香四溢,再以五香丝弦扣成索,做成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的香囊。女儿有小孩的,娘家妈妈早就坐好了蛤蟆鞋,名字不好听,做的却很非常精致,鞋面是黑金丝绒的,红布包边,鞋前面绣着一只栩栩如生的蛤蟆,鼓的眼睛,五彩丝线做的腿,也是取避邪驱瘟之意。

  现在过端午节了已经成了大家放假休息的节日了,条件好的就出去旅游去了,没时间的就大家伙聚在一起吃饭,就算过端午节了。小时候的热闹是一去不返了。

  小妹一口气把花说完了,大家也陷入沉思,虽然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想买什么都可以买到,小时候过节的那种期盼,那份发自内心的悦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3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节风俗的优秀作文范文3篇(过端午节的风俗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