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爱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

爱的艺术读后感(汇总4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爱的艺术读后感(汇总4篇),供大家阅读。

爱的艺术<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汇总4篇)

爱的艺术读后感1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只要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得不到克服,这种感觉就会不断出现。但我们的文明提供了各种可能性,使人们感觉不到这种孤独。这首先就是人们每天都重复着千篇一律僵化的机械性工作,这种工作秩序使他们不再自觉地感到人追求超越和统一的基本要求。但是光靠这个还不行,因此人就通过享受,通过娱乐工业提供的音乐、画片,以及通过不断地购买新的物品去减少这种尚未意识到的绝望”——弗洛姆《爱的艺术》。

  当个性泯灭、社会趋同化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时;当色厉内荏、空虚与寂寥的阵阵寒流经常侵袭我们心灵已成为不真的事实时;我们再来品读这些恰如其分、发人深省的经典论述,或许我们每个现代人都会有深厚的感慨与唏嘘。因为我们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的双眼,在经济理性原则的唆使下,我们仿佛变地越发的冷漠。渐渐地,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的财富和权势虽然达到了及至,但我们的内心却变地荒芜。慢慢地,我们发现我们自己游走于心灵的沙漠,在承受一阵阵的痛苦之后最终走向颓废。于是,我们试图用欲望上的满足去驱散心灵的孤寂,但就当自己沉溺于物欲横流、性欲横流的享受之时,我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却依然如故。

  现代人是痛苦的,在华丽的装饰下遮掩的却是心灵的空白。所以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是应该奋起、是应该清醒了。如果我们还依旧放纵自我、作践自我,那生命的乐趣也就淡然无存。如果活着成为了一种负担、一种受罪,那我们糟蹋的不但是我们自身,而且是赋予我们生命的神明。

  但要在一个荒蛮的世界寻找一方心灵的沃土,何其难也!幸好,在《爱的艺术》中,弗洛姆这位天才的思想家以他那深邃而又辽阔的智慧之眼为我们指引了若干方向,不至于使我们在面对偌大的心灵沙漠之时手足无措。

  “博爱——一切爱的形式都以博爱为基矗我指的博爱就是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责任感,关心、尊重和了解他人,也就是愿意提高其他人的生活情趣”。

  “博爱的基础是认识到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同人共有的核心相比,人与人之间在才能、智力和知识上的差别微不足道。要了解这种人共有的核心,必须要深入了解人,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在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产生同情的过程中,人开始发展他的博爱。在爱自己的同时,他也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爱那些虚弱和惶恐不安的生命。同情包含着了解和认识的因素”。

  让我们牢记这份劝世嘱托、记牢这份醒世宣言吧,从今天开始,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当你真正学会了爱的艺术之后,你会发现你不再孤独、不再寂寞!当你真正品尝到了生活的乐趣之后,你会发现生活是何等之幸福、生命是何等之伟大!就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吧,用真心去交换一片真情,用爱把这个世界照亮吧!

爱的艺术读后感2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是亘古不变的师德规范要求中,道理很简单,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师爱,师爱究竟如何构建,是我们平时很少深入思考的问题。关于师爱,学者们有许多论述。

  最近我读了弗洛姆《爱的艺术》一书,得到不少新的启示。他是这样将不同的爱加以区别并分析爱的历程的:首先,他谈到母爱,认为母爱是一种无条件的、对无依无靠者的爱。孩子获得母爱不需要其他条件,只要是她的孩子。母爱无私而伟大,人们称母爱是自然、是土壤、是海洋、是安宁、是无忧无虑。但母爱的无条件也有消极意义,孩子可能因此无所作为,从而推动自己的主体性。其次,他分析了父爱,认为这是一种有条件的爱。父亲讲,我爱你是因为你尽了义务。

  父爱与母爱不同,母爱是存在的爱,父爱是应得的爱,代表理性的爱。这就迫使孩子为了获得它而更加努力,这就有利于主体的发展。再次,他分析了爱的第三发展阶段——自爱。经过母爱、父爱之后,人成熟起来,使自己既成为自己的母亲又成为自己的父亲,扬弃了父爱和母爱,把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既具母爱施爱的本性,又具父爱获爱的能力,有了自我尊重、热爱和对人尊重和理解,形成自己的良心。

  弗洛姆把爱的发展历程表述为:接受母爱——寻找父爱——表现自爱的过程。他认为,作为教师,这三种爱是凝聚在自己整体人格中的,并指出:会爱孩子的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把它零售给孩子,在零售中体现出教育目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艺术。那么,教师的爱是一种怎样的爱呢?首先,教师要像母爱那样无条件,对任何一个学生,不管其长相、个性、家庭背景、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如何,都给予爱护。教师爱学生应是无条件的给予,认识到“我爱学生无条件,只因为他是我的学生”。

  这种师爱会使学生感到母性的温暖,他失败时可从母亲怀抱中得到支撑,焦虑时可得到勇气,成功时可获得鼓励。学生在“母爱”中不必胆战心惊,而可以毫无顾忌地表现自我,从而为班级创设家园的气氛。其次,教师在广博母爱的基础上又扮演着父爱的角色。

  它与母爱互补互存,对学生有严格的规范要求,为学生履行规范创造条件,使其在“讨好”中形成寻求爱的能力,在一种积极的心态中发展主体性。在学生形成自爱的阶段中,外在规范内化为他的道德良心,自爱的学生从教师那里继承师爱的两种牲:学会爱人和赢得别人的爱。高明的教师既能无微不至地关爱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又能让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发芽生长。这就是成功的教育,这说明教师已具备了成熟地师爱。

  这种成熟的爱最核心的部分是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尊重的内涵十分丰富,它不仅指不体罚、不训斥学生,更意味着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权利、发展潜能、发展机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是现代师爱的灵魂,是学校德育的核心,是最有力量的教育智慧。尊重本身就是教育,就是在师生交流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的最自然、最直接的人格精神的培育,就是让学生在受人的尊重中学习尊重,在被人爱中学会爱别人。

爱的艺术读后感3

  或许,每个人都会经历那样的一份爱,它时而酸涩、时而甜蜜、时而苦楚、时而幸福,然而,就算是心情每天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还是依旧迷恋着那种感觉,那是初恋。青涩而懵懂的我们在还不懂什么是爱的时候爱上了彼此,在还不懂什么是分离的时候离开了彼此,在期待着永远的时候永远却变成了永远触不可及的遥远。毫无疑问,爱是一门艺术,也许只有掌握了那门艺术,才会获得持久而永恒的爱吧。

  当我拿起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轻轻地翻开带有浓郁的爱的味道的篇章,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句句富有哲理和艺术性的话语。弗洛姆轻轻地告诉我:“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他还对我说:“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得不到满足”,如果想要发展爱的艺术,便首先要使自己变得成熟起来,因为天真的、孩童般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其次我们要有爱他人的能力,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可以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也许这便是爱他人的一种能力吧。如果大多数人掌握了这种能力,这个世界上,便不会有那么多的爱的错过。在爱情里,最大的过错就是错过,错过了便是一生。但就是这种遗憾的美,会让我们一生珍恋,没有了地久天长,那些美好的记忆会永远伴着我们去追寻下一站幸福。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来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爱是人格整体的展现,要发展爱的能力,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格,并朝着有益的目标迈进......

  爱情是以信仰为基础的,这种脱离自己的过程、诞生和成熟的过程需要另一种品质作为必不可少的条件:那就是信仰。正如尼采所说是因为人有能力许诺,那么信仰就是人生存的一个条件。在爱情方面,就是要把相信自己的爱情并相信这种爱情能唤起别人的爱以及相信这种爱的可靠性看作是爱情的基本条件。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份爱情,也许上天会对你开个玩笑,让你错过,让你悔恨,让你痛苦,但仔细想想,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礼物呢?慢慢地拆开它丑陋的包装,仔细地品味它带给你的伤痛,它给你的哭,给你的笑,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成长,在成熟,有了更多的勇气去追寻那未知的幸福。

  看啊!远方那束光,那就是我的幸福。

爱的艺术读后感4

  在读过弗洛姆的《爱的艺术》一书后,感觉这本书的内容比较理论,不太容易理解,但是对其中个别问题还是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自我感觉,弗洛姆在整本书中先是纠正了人们对"爱"这个概念的错误认知,然后向读者讲述了他认为的爱的理论以及对象种类,最后他又提到了爱的实践问题,提醒了读者在锻炼爱的能力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情。

  弗洛伊德介绍了很多很多关于爱的理论,其中他说学习去爱主要有三个方面:给予,关心,尊重。其中我对"给予"的想法比较多,没错每当我们提及爱这个词语的时候想到最多的爱的方式就是给予,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给予的真正含义呢?就像书中所说,许多人理解的"给予"就是奉献自己,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等等。但是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有一些人的心理还没有准备好无条件的给予,所以其实他们的给予还是建立在他们对"得"的期望上的。这样一旦如果他的给予没有得到回报,他就会认为自己被别人欺骗了,渐渐地奉献,付出,爱也就与他渐行渐远了。而另一些人则更会有一种更加病态的想法,他们自认为给予就是一种牺牲,而他们也会偏激的认为,给予后失去的"痛苦",才是最终追求的美德,所以他们便热衷于给予,热衷于牺牲。而还有一些正常的人,他们给予之后不求回报,超越自己心里"得"的期望。而且他们也不是那种偏激的牺牲。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可能会陷入一种误区,那就是真的自己不求回报的付出就一定是已经做到自己的最好了么?其实给予的意义不仅仅是你做好了自己的工作,奉献了自己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更重要的是你要给予出一种正能量,"正能量"这个词的包含很广。就拿本书中的母爱部分来说,母爱表现于两部分,一是母亲赋予了孩子生命,并且维护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二是要向孩子传递正能量,让孩子热爱生活,正如书中所写,上帝所许之地里流淌着乳汁和蜂蜜,"乳汁"代表着对生命的关心,而"蜂蜜"则代表着对生活的爱,所以我们给予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那种热情与希望。想到这里,想到了我们现在的情况,作为一名中队骨干,我想我们所能够奉献给中队的也不应该仅仅是我们的时间与精力,不能够认为我仅仅是很准时,按照要求完成自己的工作就已经可以了,而应该给整个中队的战友们传递一种正能量,传递一种积极向上,传递一种豪情壮志,传递一种精气神。要想让战友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首先我们自己就不可以消极懈怠,现在是这样,以后我们进入岗位,参加工作,又何尝不是呢?试想一个生活极度疲惫满腹牢骚的人,怎么会领导出一个有活力的集体?其实这和如何去爱是一样的,首先从自我做起,自己对别人有价值并且有意义的"给予"是去爱的第一步,一个有创造性人格的人认为"给予"是自己生命力的一种表现,而正是他们这种生命力与活力的给予才会正确的去爱。

  书中关于爱的理论介绍了很多很多,可能我理解到的知识其中冰山一角,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爱,正确的"给予"永远是第一步的。

爱的艺术读后感(汇总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