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荷花淀读后感

时间:

【推】荷花淀读后感(通用13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推】荷花淀读后感(通用13篇),欢迎参阅。

【推】荷花淀<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通用13篇)

荷花淀读后感1

  夏日的五六点光景,沿着天边微白的亮,我顺着一条青石砖的小路走近了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叶,小心地呵护几颗晶莹的露珠,清凉的晨风吹着整个荷塘舞了起来。这像是一次清晨的舞会,碧绿的荷叶自愿充当伴舞的使者,一倾一转都衬着美丽的新娘。它们中间有的优雅地展开粉色罗裙,有的害羞的还不敢自由的起舞,就仅仅露出了白皙的脸庞,像是一位刚出水的美人,亭亭玉立,在荷花中央荡着兰州,转身对你回眸一笑……

  我像是听见了荷花深处的鸥鹭拍着翅膀飞走了,整个荷塘都从睡梦中醒来,抖去惺忪的睡意,精神抖擞地望着荷塘的边缘,像是在等候着什么。到底是谁,谁惊扰了它们的清梦?拍水声由远而近,一滴水快速地和水花溅在空中又迅速的落下,却从不见有间隙,都和着一种急速的拍子快速前进,就在荷花的边缘,我看见一只小巧的木舟快速地驶了进来,船上人的黑发被风吹乱,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荷花深处……

  可水面还是异乎寻常地热闹,几个女人的小舟后面还有一艘硕大的日本军船,他们笔直地向荷塘开来,却又迫于水面低下,在荷边停了下来,朝着荷塘随意地放了几枪,又惊起一排鸥鹭凌空而去。女人们在荷塘里,手扶着小舟的边缘,船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来时摘下的莲蓬,稳稳地睡着。军船想要掉头走了,然而却又有一排枪声响起,有的打中了船,有的打伤了军船上的日本人。船开始进水了,船上的人设法抽走已经进仓的水。又是一排枪声,又有几个日本人应声倒下,野鸭都扑棱棱地飞走了。这一片荷花动了起来,枪声一次比一次紧,比一次急,像急促的鼓点,又像滚坡的大石。军船上的人也备好架势开枪,然而却看不见到底是谁在开枪,谁在射击,只能胡乱地打到荷叶上,荷叶微微抖了一下便也就又和刚才一样,一声一声枪声比暴风雨来的还猛,十几分钟后,枪声总算歇了,一片沉寂,几名战士从荷叶下露出头来,这些战士当中也有几个女子的丈夫,然而他们并没有嬉笑,女人们又上了船,轻轻地拍着水面离开了荷塘,剩下一片静静的荷花……

  又看见了荷塘上空一片广阔的水田,那淀中的女人们在快速的弯腰,插秧。又望见了旁边水田中的我和奶奶,奶奶的秧苗已经快要插到尽头,而我的一排秧才插了寥寥几行。她们的秧横竖都成直线,被风吹着轻轻地舒展身体,像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插的秧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像一堆乱草。望望她们,腰上别着几个秧团子,一只手按着团子底部,另一只手取下一小撮秧苗,伸长手臂插入田中,一取一插,一插一取,连续动作成百上千次,腰却一直是弯着的。我试着按着这种办法插秧,却不一会儿就完全累的趴下了,腰又酸又痛,赶紧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再过几日,这里的田全被她们有生命的颜色装点完了,一片绿色。过了几个月,秧苗已经长大了,一片金黄,风吹着热浪一层一层涌,女人们的背影又消失在田野中,只听见刷刷的镰刀声,荷香夹着稻香飘到了我的鼻中。

  我眼前的景色渐渐褪去了,剩下一片美丽的荷塘。我突然坐正了身子,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我一直以为革命,国家的存亡离我们很远很远,那是历史的走廊的最后一节,而我们走在充满阳光的外廊。那是经历了几十年沉下的历史。就像一本发黄的教科书,如果不被翻起,将永远被少年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我原本以为爱国,为国捐躯是一种男子汉所特有的行为,却从不明白女子一样可以惊天动地。哦,不,不是惊天动地,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着,本本分分地为共产主义提供资本,也为他们创造机会,那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伟大亦是平凡。

  九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拼搏而又神气的走过了,那一路的腥风血雨,艰难困苦都让我们的先辈挡去了,留下了一个像血一样热情,莲一样清白高雅的中华大地。我们的生活多美啊,她像春天一样绚丽。也许我做不了像他们一样伟大,但是先辈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我将为国贡献出我全部的力量。当我听见山区小学堂书声琅琅,看见荒废的土地变成田野,街边不再有蓬头垢面的异乡人,我将多么自豪,多么大声说:“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荷塘,晨间的阳光照在荷花上,我的脸上,一种别样的温暖袭上心头。我伟大的母亲啊,你多像这一池的荷花,而我就将永远像露珠一样,陪伴你度过每一个寂寞的黑夜。最终,化为雨点,投入你永恒的芬芳中。

荷花淀读后感2

  孙犁的《荷花淀》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婉约派”文本。作者以高度柔情化的叙述语调,描写了一大群冀中水乡的妇女形象。无论是严酷的现实,还是激烈的战斗;无论是凄凄惨惨的分别。还是死亡的冷酷无情都笼罩在一层挥之不去的诗意氛围之中,那月光下柔情修长的苇眉子,女人缠绵绯恻的情意,体贴得无微不至的话语,含蓄婉转的内心波澜,像静静流淌的水,让月光冲刷得皎而洁,纯而圣……全没有“乱石蹦空,惊涛拍案,卷起千堆雪”和雄奇气魄,也无“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怀激烈,也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意境只味一地“戏斟低吟”或“倚门口首”,留一个“拢抱琵琶半遮面”的浅笑让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地捉摸。

  《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可谓充满了讲情画意,细节的点染强化了文章“柔情”的一面,语言的描写,更值得回味。栩栩如生的画意生动的细节传神的对话,其风神流美之致,虽诗之《蒹葭》《西厢》之拜月,《红楼》之葬花,也大致不过如此。

  《荷花淀》看似无技巧,其实是技巧之极致。这种诗化的技巧把枯燥而残酷的战斗场面描绘成一场诗情画意的游戏,甚至是一次蜜意柔情的浪漫故事。

荷花淀读后感3

  《荷花淀》是孙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描写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喜悦的故事。作品充分体现了孙犁鲜明的三大创作特色:描写的是冀中一带尤其是白洋淀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善于用精练的笔墨,写出人物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味道,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作品选取白洋淀一隅,在抗日战火硝烟弥漫的大背景下,主人公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就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

  《荷花淀》不只是一篇小说,由此发端,形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创作流派。它的不事雕琢和语言的简洁清丽,恰如湖面上亭亭玉立的一株荷花;《荷花淀》也不只是一篇课文,由此发端,给学生以清新的生活气息、浓郁的语感和美感,让语文课属于学生,使他们有机会发表、有时间思考、有空间参与,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辨析能力、表现能力。因此,我把本文确定为“文学鉴赏课”,采用“引疑——-议疑——-释疑”的基本方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但因教学时间限制,仅就“夫妻话别”前的景物描写和“夫妻话别”、“商量探夫”两段对话描写进行鉴赏讨论,达到让学生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即根据小说的特点,从环境描写、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三要素入手,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的目的。

  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理解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掌握学习小说一般方法。

  这就是我对《荷花淀》这篇课文的看法。

荷花淀读后感4

  孙犁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就是追求散文式的格调,追求诗歌般的意境,他的短篇小说代表作《荷花淀》充分体现了这一风格。

  小说开头三段描写水生嫂月下编席的情景为全文定下了基调。“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整个画面的色调是洁净的、清新的。接下来,作者抓住明月、薄雾、清风、荷香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景物,展现了荷花淀的地方风貌,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试想:溶溶月光下,农家小院里,一位出水荷花般的少妇正在编着苇席等着丈夫,“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景美,人更美。景物描写烘托了水生嫂勤劳纯朴、美丽多情、温顺善良的形象。

  几个女人探夫未遇,羞红着脸,不好意思从马庄出来,摇开靠在岸边上的小船往家赶。“现在已经快到晌午了,万里无云,可是因为在水上,还有些凉风,这风从南面吹过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凉风拂面,人的心情舒畅;湖面广阔,人的心胸也开阔起来。此时此刻,此地此景,女人们忘记了未遇丈夫的不痛快,朝着愉快的事情想,不久又说笑起来了。在蓝天之下,碧水之上,一叶小舟在水面上轻轻飘荡,水声悦耳,笑声清脆,充溢天地间,流淌荷花淀。

  她们轻轻划着船,继续往家赶,归途中她们遇到了敌人,把船驶进了荷花淀,接下来有一段景物描写,“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作者在这里不是欣赏那“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是透露出一种暗示,暗示出即将在这里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站。其中关键词语是“铜墙铁壁”“哨兵”,具有象征意义,表现了妇女们刚强的性格,还为下文写她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埋下了伏笔。

  由此看出,《荷花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不只描绘出了一副副美丽的风景画,而是通过写景来烘托人物,做到了情景相生,或寓意深刻,或暗示象征。《荷花淀》就是这样一篇景明、人美、情真、意切的小说,有人评价它是“诗中的小说,小说中的诗”。语言富有特色:朴素、清新、柔美,像蓝天上的明月,如山涧里的清泉。所以,阅读《荷花淀》之后,感觉就像三伏天喝了一瓶冰镇杏仁露,又像躺在芳草地上听了一首轻音乐。

荷花淀读后感5

  《荷花淀》这篇文章,不长,细细地品读下来,也就花了10分钟的样子。但是读完后,给我带来的震撼,却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荷花淀》讲述的是冀中白洋淀地区人民群众积极投身抗日的故事。在作品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妇女的群像。这些妇女勤劳、朴实、善良,识大体、顾大局,是在特定的战争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水生嫂是作品着墨最多的妇女典型。她勤劳、能干;她贤慧、温柔,敬重老人,疼爱孩子,体贴丈夫,在她身上有着我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水生嫂虽然爱丈夫、爱家庭,眼光却不狭隘,她爱自己的丈夫,作为一个女人,这可能是她的全部,这是自私的;但是她更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每个中华儿女的全部,这是无私的。白洋淀的妇女不仅是勤劳、能干、识大体的,也是多情的、乐观的、坚强的。

  读完这篇文章,仿佛感觉一阵阵的荷花香扑面而来。水生的阳刚,水生嫂的贤惠与开朗,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弥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当我读到水生坚定地对水生嫂说到的一句:“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时,我的精神为之一振,一种叫感动的东西蔓延我的全身。我从水生这句话中读出了中华民族的坚强,读书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迈气概。水生嫂流泪了,我想,她的脑海或许浮现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她也曾犹豫,也曾不舍,但是为了和平,为了幸福的生活,牺牲小我,又算得了什么?

  水生终于还是和水生嫂告别了,没有情谊绵绵的不舍,也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辞,平淡得甚至像杯淡淡的白开水。然而就是那普通的话语,却让人回味无穷!国难当头,有多少儿女私情被置之脑后,在涓涓细流之下,却是暗涛汹涌。这种宁静祥和的生活即将被残酷粉碎,作为炎黄子孙,又怎么能坐视不理?

  从这篇文章中,我读到了美,人情美。人情美就美在乡中的人民既热爱自己的家乡,又热爱自己的家庭。我们难以想象二者的分离,此地一别,或许来日就永远也无法再相见。然而如果人物只顾个人的缠绵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我们会报以鄙夷;如果人物为国家利益而完全置家庭于不顾,我们又多多少少感到一些遗憾。作者将两种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一份真挚和谐温馨美丽的人情。这群热爱生活的人们生活在荷花淀,荷花淀因为他们的存在而更加美丽迷人,他们也因为荷花淀的映衬而更加美丽可爱。一幅幅美丽温馨的画面为我们诠释了美的真谛,美在自然,美更在人的心灵。

  读完全文,我竟感到了一丝遗憾——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见过战火硝烟,也就无法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人情的温暖和任何的崇高。但又转念一想,只要我们去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也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荷花淀。

荷花淀读后感6

  作为一部战争小说,《荷花淀》的意境是优美的,语言是诗化的,与传统战争文学血雨腥风的场面大相径庭。为了体现这一特点,张兴良教师以一个神话故事的诞生——荷花淀导入,加深了学生对“诗化”的理解帮忙学生融入到美丽的荷花、荷叶场景中去,获得了感官上的多重享受。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很早就被收录于高中语文课本,“荷花淀”文学流派由此诞生,华北明珠白洋淀所以名扬天下!

  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

荷花淀读后感7

  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军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军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她。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

  经典时能经过时间冲刷的,而《荷花淀》堪称经典。它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日年代,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怀着强烈的名族尊严,谱写了一章辉煌。

  诗文绘乡,乡土育人,贵人有乡情。《荷花淀》,这本灌注了孙犁对家乡全心全意的爱和赞美而成的一本经典,用诗情画意打动了我,用对乡村人民的歌颂,打动了岁月……

荷花淀读后感8

  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图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荷花淀读后感9

  初春,姥爷便开始忙乎起来。年过八旬的他还拥有一口湖,他在湖里栽种莲花,在初春时就忙着在湖里填肥了。

  姥爷其实是希望我随他一道去的,他想把这口湖留给我照料,姥爷并没有什么亲戚,但这口湖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姥爷舍不得它。

  但那时我是怕姥爷的,我还记得姥爷呵斥舅舅时的样子;姥姥护着舅舅被姥爷鞭打时的样子;舅舅跪在姥爷面前的样子。于是我开始躲着姥爷。

  气温转热了,房梁上去年的新燕已经有了它们的孩子,每天正忙于照料燕雏,姥爷出去的次数更频繁了。

  某个晌午,我正在捉母鸡,旺哥惶惶张张跑来,冲姥姥耳旁说了什么,姥姥手中的竹篮瞬间倒地了。

  从那以后我就没见过我的姥爷了,姥爷成了儿时的一个踩破的梦,是破碎的,也是虚无的。

  七月的中旬,天气已经十分燥热了,赤脚在石子路上走是刺痛的了。

  舅舅带着我一大早便出发去姥爷的荷花淀了,清晨时露水还尚在,空气微微湿润,清凉的风带着露水扑在脸上,舒服极了!舅舅抑郁的心情也大为好转。

  我伏身在船上,看着老大的太阳慢慢爬上来,舅舅在船头驭船,望着太阳,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了。

  很快的,便划到了湖中心,那里,荷花正迎着太阳绽放开来,碧绿碧绿的荷叶中,还含着昨晚的露珠,晶亮晶亮的。

  荷叶,荷花,在荷花淀中交错着,缠绕着,延伸着……

  我伏在船上,手拨弄着清澈的湖水,看着水底的鱼从指间缓缓游过。

  太阳已升得老高了,周围也嘈杂起来,我摘了一顶荷叶顶在头上,阻挡着炎热。

  并剥下一颗一颗饱满的莲子塞进嘴里,那莲子的芬芳就从我的齿间溢出,扩散开来。看着我吃得不亦乐乎,舅舅也终于绽开了那久违的笑颜。

  黄昏,那金黄金黄的鳞片仿佛镶嵌在荷花淀上,闪烁着亮光,荷叶,荷花也都涂上了金色。

  舅舅背着手中拿满莲子的我,往回走。

  我相信姥爷,一定在荷花淀中微笑着,他一定原谅了舅舅,他一定还在荷花淀中的,只是我看不到他。

  只是我再也不可能和姥爷一起在荷花淀中采莲子,挖莲藕了。

  但我知道明年荷花淀还会这样美……

荷花淀读后感10

  《荷花淀》一课是我最近才学习的文章。作品选自孙犁的代表作《白洋淀记事》,主要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以及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但是,有人对教材中“她以诗化的笔调书写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人性的光辉在战争中灿烂开放”的评价产生了质疑,说某些地方体现作品了人性的缺失。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众人交口称赞的夫妻话别一节,看似平平淡淡的几句话其实含义颇深。男主人公水生向妻子点明“我是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表白自己坚定的决心;怀柔“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些”——赞赏妻子,同时暗示“希望你能理解”;许诺“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我知道一个女人当家会很苦,可是不得已,我只有以后再补偿你。”

  嘱咐“没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告诫妻子“你是家里的顶梁柱了,要坚强面对,战胜困难,不断进步”;重点说明“不要叫鬼子汉奸抓活的,抓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说明“我们心系祖国,为大我要牺牲小我”。这些话直白地说出来就与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的含蓄不符,故而作者借朴素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自然贴切,实在是一种智慧。

  水生嫂苦苦等了丈夫大半夜,想必其他男人的妻子也莫不如此。即将生离死别,男人们肯定也很想回家见亲人一面,但毕竟是生离死别,他们不忍心看到家人双眼垂泪,索性以“亲人不够开通”为借口安慰自己,但毕竟也还是放心不下,这才委托水生通知家人一声,这是一种矛盾心理的体现,并没有什么不对。战争,没有人会愿意它降临在自己身边,因战争与亲人分离就更是痛苦了。为了击退敌人的反攻,含泪离家,投身抗战,是一种大无畏,应当赞赏。

  而后,战斗结束时,他们肯定都在为自己的女人担心,这也保藏在了语言中。“不是她们是谁,一群落后分子。”——这看似冷酷,实际上包含了一种埋怨:“不是才告诉你们要坚强的吗?怎么我们才走几天就受不了了,刚才有个万一怎么办?”

  至于说到妇女们的“男性化”问题,这也确实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忘不了在崔永元的《电影传奇》中,一位老导演说过的一句话:“有人开玩笑说,在中国早期的电影里,没有女人。”其实何止是电影里“没有女人”,中国早期的艺术作品中几乎都“没有女人”。也许是由于全民抗战的原因吧,让女人们也不得已地承担了男人的责任。作者叙述妇女们成长为游击战士,承担了男人的责任,失去了女性传统的特质,正是在描绘一幅“全民积极抗战”的景象,与事实相符。同时,它还能通过向读者忠实反映中国劳动人民积极抗战的情况一定程度地鼓舞民族士气。

  “艺术高于现实,却服务于现实”,作者以诗化的语言谱写了一曲战争中的人性美人情美的颂歌,实在不失为一篇佳作!

荷花淀读后感11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看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人民生活和战斗的场景,以及人性的美好。这部小说的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

  小说中的水生嫂是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她勤劳、善良,思想上追求进步,深明大义,支持丈夫的参军决定,即使内心非常的不舍。?再比如说,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伙同大家伙一起去看望丈夫。“听说他们还没走呢,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服。”水生的女人说。“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通过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出了人物的性格。

  还有水生走之前仔细叮嘱妻子“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这体现了她的忠贞。?

  全文充满诗意,被称为“诗体小说”。在激烈残酷的抗日战争这样一个关系着民族存亡的大背景下,在战火硝烟中,夫妻之情、家国之爱、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灿烂。

荷花淀读后感12

  第一次读《荷花淀》便陶醉在了皎洁的月光下那扑鼻而来的清新的泥土气息中,干净的庭院、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清爽的凉风、新鲜的荷叶香??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浮现在眼前,像诗一样的语言,像画一样的景色??

  再深入了解,才知道这是一篇以抗战为题材的小说,它写的是战争,这再次吸引了我,为什么写战争没有看到炮火纷飞、硝烟弥漫、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呢,而看到的如此美如此安静的一切呢,到底是不是写的战争呢,带着好奇,最后答案让我的旧识不再。

  现在的我们不可能在亲自穿越到抗战时期去目睹当时的硝烟四起,只是从电视上或者是长者的口中以及课本中去了解、去体会,然而我们以前不管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还是书本上阅读的或是长者口中的战争都是有着硝烟的味道,有着恐慌的感觉。

  本文写的是战争,可是一反常态,从另一个方面写出了战争,通过白洋淀地区人民抗战生活及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淳朴、顾全大局、深明大义、勇敢机智的农村妇女形象。

  文中水生嫂勤劳善良,她织席子又快又好,丈夫是游击队队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都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水生嫂又温柔体贴丈夫,丈夫工作晚归,她没有埋怨,而是首先“站起来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是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想念丈夫,又偷偷和众伙伴们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同时她又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并没有托丈夫的后退,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里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的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一个深明大义、温顺坚强、顾全大局、关心体贴丈夫的水生嫂被刻画的栩栩如生。

  水生等人要去参军,水生嫂等妇女们都委婉的流露出了对丈夫的依恋之情,但她们还是义无反顾的支持丈夫上战场保家卫国、与日寇作斗争,表现出了她们是一些中华好儿女,在夫妻之情和家国之爱之间,她们知道孰轻孰重,她们知道只有有国才有家。

  是啊,没有国哪来的家?没有家哪来的你和我。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以国家利益为重,在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要以国家利益为重。

荷花淀读后感13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题记

  2019年7月11日,是孙犁先生逝世十七周年纪念日。作为孙犁先生读者,我想写篇文章纪念他。2004年春季学期,学习抗日小说《荷花淀》,认识孙犁先生。《荷花淀》选自《白洋淀纪事》(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经作者同意,略有改动。

  1945年5月15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孙犁小说《荷花淀》。《荷花淀》发表三个月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孙犁先生发表小说《荷花淀》,就像庆祝自己32岁生日。后来,写中国文学史的,追认孙犁先生为“荷花淀派”创始人。2004年学习《荷花淀》,是什么感受,只能翻当时的笔记。十五年后,重温《荷花淀》,是什么感受,只能麻烦读者继续看下去。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小说开头很美,接着是白洋淀人的劳动生活: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也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

  “低着头”表现水生嫂性格:传统贤惠的农村妇女,对丈夫很顺从;用不满的语气表达满意的心情,有一点生气,但没反对,说明水生嫂深明大义。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前面说过水生嫂深明大义,现在可以看到,水生嫂对家庭很有责任感,对丈夫依恋。

  “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表现水生嫂坚强,对丈夫给予的理解感到欣慰。

  “‘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说明水生嫂坚强和对丈夫的忠贞。这一句是小说中分量最重、内涵最丰富的一句话。

  “她们自己也笑了,今天的事情不算光彩,可是——‘我们没枪;有枪就不往荷花淀里跑,在大淀里就和鬼子干起来!’

  ‘我今天也算看见打仗了。打仗有什么出奇?只要你不着慌,谁还不会趴在那里放枪呀!’

  ‘打沉了,我也会凫水捞东西,我管保比他们水式好,再深点我也不怕!’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就小看我们,过二年,更把我们看得一钱不值了。谁比谁落后多少呢!’”

  通过对话描写,表现她们不甘落后、追求进步、追求平等、勇敢自信。“这一年秋季,她们学会了射击。冬天,打冰夹鱼的时候,她们一个个登在流星一样的冰船上来回警戒。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她们配合子弟兵作战,出入在那芦苇的海里。”

  小说结尾,就如《论持久战》指出的那样——兵民是胜利之本。

【推】荷花淀读后感(通用1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