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三国演义》读后感

时间: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荐】《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篇),供大家参考。

【荐】《三国演义》<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精选7篇)

《三国演义》读后感1

  于喧嚣的城市,置一杯香茗,挑一盏孤灯,平一颗漂浮的心,静坐,品评,回味。只需专心致志的投入,那一幅幅华美,雄壮的画面便飞入我的心底。很难想象古人是经历了怎样的历练才能将众多的精粹词句汇于笔尖,于挥毫之中,泼墨即成,胸中的一腔热血尽化为一柄柄利剑冲击我的眼睛。也很难想象古人是在什么样的熏染下左手雄壮大气挥洒血泪,右手温婉含蓄尽显柔美。也许这就是历史,或许只有历史才能解释这一切的一切。

  初涉文坛,不必猎奇与其他,显示我国的四大名著就足以令我崇意满怀。我崇拜吴承恩,崇拜他的浪漫,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当西方人还停滞于借用扫帚飞天之时,悟空早已登上筋斗云,翻身跃出十万八千里之外,不免我感叹先人那东方化的惊人的审美意境。我崇拜罗贯中,崇拜他的指点江山,他的激昂文字,崇拜他用一管秃笔就把三分的天下写得恢弘大气,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将一个乱世勾刻得深邃而耐人寻味。如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贯看秋月春风。一壶煮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仿佛已历尽世间沧桑,浑厚深沉,浸满了一代名家深厚的文学修为。不仅如此,还把一个个乱世英雄描摹的有血有肉,义勇兼备。与其陶醉于西方佐罗式的冷酷中,倒不如清醒的审视三国志中每一位忠勇之士,且不说刘、关、张兄弟如此的仁义英豪,就连曹操这般的乱世奸雄也值得我去欣赏,去品读。初读三国指哪一段段、一篇篇的叙写,就使我感慨,仿佛透过文字,我就能在大脑中将一位位英豪的形貌性格勾勒出来。"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转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寥寥数语,我看到的是帝王之后的刘玄德,他宽仁、他胸怀大志、他温文尔雅、他重情重义、他有勇有谋、"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颌虎须,声若巨雷,势若奔马"短短几词,我看到的是屠户出身的张翼德,他不拘小节、他心胸豪迈他气势惊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我看到的是立志成大业的关云长,他仪表堂堂、他气质不凡、他无意高深、一切的一切,仅凭几句短短的描述,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便走到我面前。细读三国志,我折服于其中一个个高深的计谋,且不说诸葛亮通晓天文地理,兵法计谋烂熟于胸,只单单如张飞这样的武将尚且掩虚阵吓跑奸雄曹操,救主公刘备与江岸。我也感叹于古人的忠义之气,义大于天,忠诚高于生命。且不说关云长为投主公刘玄德千里走单骑,只单单一个刘安杀妻献食于刘备我就能体会到那个年代对忠义的诠释。少年读三国为其勇,青年读三国为其智。不一样的时期阅读都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们在每个人生阶段都不能浪费了读书的大好时光,不能错过每一次和先哲伟人对话的机会,这样文学的明珠才永远不会失去其光芒。

《三国演义》读后感2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随着一首雄浑的歌曲奏响,隆隆的鼓声四起,万马奔腾的战争画面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从这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引领者我们看到这样的一句话:“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

  电视剧《三国演义》,曾令多少人为之心潮起伏,浮想联翩。而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真实地为读者呈现了三国时期的经典故事,使人们对那个时代的一切充满向往。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三国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乱世英雄和帝王。《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重情重义、忠厚老实的刘备,忠胆侠义、刚直不阿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义胆忠心、勇谋兼备的赵云,虽雄姿英发但妒贤嫉能的周瑜,忠实敦厚的鲁肃,深谋远虑,为人谦和的孙权,有雄才大略但狡诈多疑的曹操,恃才狂傲、赤膊上阵的许褚……

  凡出场人物皆个性鲜明,故事情境环环相扣、起伏跌宕,颇耐人寻味。我觉得《三国演义》是一部精彩的小说,它包涵了一个时代的转变,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描写得淋漓尽致: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的芦救主,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刮骨疗毒,……都让我回味留恋。

  书中我最敬佩的是诸葛亮,我觉得最精彩的故事是《草船借箭》。由于诸葛亮聪明博学,用兵如神,这便使周瑜非常的嫉妒,心怀诡计,他把诸葛亮看作是东吴一患,要找借口害他,于是对诸葛亮说在水上打仗最好的兵器是箭,这当时没有造箭的条件下却要他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弓箭,如果完不成就要严惩。但诸葛亮却胸有成竹凭他的智慧和学识,在三天内向曹操“借”了十万余支箭,出色的完成了任务。没有诸葛亮的机智哪来“草船借箭”的经典之作?没有诸葛亮的计谋,周瑜怎能如此轻易的破曹操?

  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成为一个能像诸葛亮一样博学多才、聪明能干将来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国演义》在我心中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不仅使我懂得了许多历史知识。那些鲜活的生命,最终都随着滔滔东水,退出历史舞台,成为后人心中敬佩的英雄,他们的精神,他们的事迹,时时激励着我们奋发向上,勇往直前,成为中华民族永久的精神支柱。

  重温一抹美丽的心情,抚慰一颗疲惫的心灵,回首一段经典的故事,让思想走向深刻纯静,让生命愈加丰盈生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名著是经得起反复阅读,反复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长。让我们一起去阅读那些经典之作,去品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三国演义》读后感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题记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身为四大名著之一,必然是有它的道理。也许是故事的生动有趣,或是情节的出其不意,抑或人物的细致入微,都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阵阵触动,在读者的脑海里一遍遍地回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吟咏着这气势澎湃的开篇词,我不禁对词中的英雄产生了疑问:《三国演义》中讲到的人物无不骁勇善战,有勇有谋,但是,在那群雄逐鹿的乱世之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家喻户晓。当时,曹操曾对那时那个寄人篱下、无兵无地的刘备,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的话语,煮酒论英雄也因此留名青史。有人说,曹操错了,真正的英雄不是刘备,而是他手下的那些贤臣猛将,他们有的神机妙算、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有的武艺高强、驰骋沙场、叱咤于风云之间。而反观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穷卖草鞋的草夫,却幸得贵人相助而已。

  事实果真如此吗?可曾想过:倘若刘备这样的一无是处,又是怎么拥有这样一支有勇有谋的威武之师的呢?

  诸葛亮,“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火烧新野、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白帝托孤;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三气周公谨记;借东风天公作美,空城计艺高胆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谓是中国几千年来,智慧与忠心的代表。可是,让我们回到这种种的丰功伟绩之前,来大胆地假设一下:如果不是刘备,他很有可能怀着他的淡泊和孤傲,一辈子只是做一个平庸的诸葛村夫。若是碰上孙权,诸葛亮何时才能出人头地?若孔明碰上曹操,想施展才华就更难了。所以,诸葛亮是幸运的,幸运的遇到刘备这样的英主让他有大展才华的机会,他是不世出的人才,是需要伯乐去发现的千里马,而刘备正是这个慧眼识才的伯乐,是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的英雄。

  赵云,武艺高强、侠肝义胆,一身银白色的盔甲更是尽显少年英气。他单骑救阿斗,面对曹军气势汹汹的部队,毫不退缩,单枪匹马,冲锋陷阵,忠心耿耿,如入无人之地。论武功,刘备定比不过他;论才智,刘备也甘拜下风;论勇气,刘备被曹操一人吓的筷子掉地。所有的一切,赵云似乎都略胜一筹,可为什么他还对刘备绝无二心呢?因为刘备比他会用人,而这一点,正是猛将与英雄的差别,也正是刘备的独特魅力所在。

  刘备大智若愚。他懂得无为而治,懂得如何让手下的人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长处,让每一个人竭尽所能;他懂得如何收纳民心、聚敛人气,从而得到天下英才的爱戴与拥护。刘备文不及孔明,武不及子龙,却能成就一方霸业。而历史上刘邦不也是如此吗?他文不及萧何,武不及韩信,却开创了延续数百年的大汉王朝。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如此。他起初无一兵一卒,最终却建立了威武的大明帝国。由此可观之,真正的英雄不一定做得最好、说的最妙,但他一定能将做的最好、说的最妙的人团结起来,并让他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效力——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团结才是力量”,一个领袖般的人物,把所有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并让他们每一个人都尽最大可能去发挥能力,从而形成钢铁般坚强的意志,无坚不摧的强大凝聚力,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

  现代社会人才济济,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是善于发现人才的领袖,缺少发现千里马的伯乐。社会需要更多像刘备这样的英雄,在社会中起中流砥柱的作用。刘备,才是这乱世中真正的英雄!

《三国演义》读后感4

  静坐书斋,这是一件雅事,重读《三国》,这是我的兴趣,都说老不读三国,少不看西游,我想看三国也是徒为古人担忧,当然,读书是我的最大爱好,而读三国更是我最大的兴趣。

  《三国演义》这本书以“滚滚长江东逝水”起兴,以汉末张角黄巾军对天下大势的影响为开端,埋下了群雄并起的伏笔,这是一个浪花淘尽英雄多的时代,豪强争霸成为必然,在这样的时刻,英雄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为《三国演义》的作者不吝笔墨把他的笔触倾向给了刘备,故事也是从桃园三结义叙述了刘关张三人的身份来历,这样的小说写法可以说中规中距,以后的故事就要围绕他们来发展了。

  《三国》可以说是“义”字当先,这就是小说的灵魂,所有的故事情节都按照这样的一条线穿在一起,惺惺相惜结成异性兄弟,这是“义”的开始,当然到了刘关张三人为了一个“义”字先后失去了生命,并不是“义”的结束,他们之间不过是兄弟之“义”,他们离去之后还有一个“义”那就是“恩义”,这是刘备和诸葛亮之间的知遇之恩,托孤之义,让诸葛亮舍生忘死、鞠躬尽瘁,这就是贯穿始终的“义”。

  《三国演义》这个名字起得也好,三国演的是什么呢,是“义”,可是作为看书的我,只看到从黄巾起义到晋的统一,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当然了看这本书就不能用悲天悯人的心肠,应该随着作者的思路,当然,你会不知不觉的随着作者的思路和喜怒哀乐,我为三英战吕布喝彩,为长坂坡赵子龙疯狂,看到了真豪杰,大丈夫,我被书中人物所感染,很曹操的奸诈,不喜欢周瑜的小气,也许这就是文学作品的魅力。

  虽然很多人在和《三国演义》叫板历史,但是作为一个出色的文学作品,却能够用它特有的魅力征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这也是任何历史学家始料未及的,因此出现了很多以《三国》演义为起点的解读和品评三国潮流,而这个潮流中以易中天、纪连海为牛耳,他们通过对三国的别样解读,让我们从历史中看待三国,而他们的解读甚至比《三国演义》还离谱,既然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三国演义》那么就不要说我是在讲历史,因此看《三国》我还是喜欢罗贯中的,毕竟文学性很强啊,有可读性,让我看《三国志》根本都没有什么吸引我的地方,我也不研究历史,我就是喜欢《三国演义》波澜壮阔的场面,就是喜欢群英会的一个个精彩的情节,喜欢一个个连环计和计中计的运用,如同一个鲜活的生命,这段故事,让小说家给写活了,别说罗贯中离三国时期有多长时间,就是在当下,我们的小说就能够如同叙述历史一样么。

  看《三国》,我们不是在看历史,我们看的是历史中那些穿成了故事的精彩画面,看的是写书者对人性精彩的剖析,看的是那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历史中或许有的细节,也许这些细节不在三国,但是在历史的某一个角落,这些历史都在影响着我们的先人,让他们在浩繁的历史典籍中寻找一点点的蛛丝马迹,这些蛛丝马迹是也成了故事的来源和亮点,这也使得我们对这段历史有着不一般的痴迷,试问没有《三国演义》我们难道会更看重这个乱世三国,而不去盯住花开的盛唐么,我认为不能,因此《三国演义》不是历史,但是它让我们认识了历史,这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巨著。

  读书总是让我思考,看了这么厚重的书,让我励志奋发。读书可以让我心灵接受洗礼,每一次读书都是我新的开始。

《三国演义》读后感5

  我用了近一个星期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收益非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我很是喜欢。

  作为一部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艺术典型。各类人物各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作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个方面,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对于主要人物,往往通过一系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语言表现其复杂的性格。故事也同样展现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其中尤以赤壁之战最为出色。使读者都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国演义》一书不愧为名著!值得一读啊。

《三国演义》读后感6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世人都说曹操乃一代枭雄!可是只一个枭雄,怎么能写出如此即潇洒肆意又豪放不羁的诗句呢?所以,曹操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而那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的天才外加全才的诸葛孔明先生,怎么偏偏就投了超级软弱无能的刘玄德呢?每每说到此,老妈都好像恨得牙痒痒的!老妈不止一次郁闷地说刘备除了一个汉朝正统的刘姓外,其余比之曹操,孙权皆不如!若是诸葛亮当时投了曹操,早统一全天下了!什么三国,什么两晋南北朝统统靠边站啊!

  历史终究是历史,没有如果这一说,所以老妈让我把她的想法忽略不计。也不知道有多少小伙伴看过全篇的《三国演义》,反正罗贯中的那部版本我还没有读过,我看的是注音连环画版的,非常的有意思!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什么身在曹营心在汉,什么定三分隆中对策,什么诸葛亮舌战群儒,什么周公瑾火烧赤壁,什么关云长水淹七军,什么诸葛亮七擒孟获……等等等等,不胜枚举!因为小说添加了许多奇幻元素,又采用虚实夸张的描写手法,再加上作者大量的创作,所以比真实的历史有看头的多!

  虽然原版的《三国演义》我还没看过,但开篇的那句:凡天下大事分久必和,合久必分!简直如雷贯耳啊!因为书本上的历史不就是照着这个轨迹走的吗!春秋战国,诸侯混战,好不容易有了秦汉的统一,可是还没有统一的太久,中国又分成了魏,蜀,吴三国了!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纷争,天下大乱,此时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三顾茅庐”,以及著名的“定三分隆中对策”。这个天下三分的对策可不是诸葛亮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空想出来的。史书上说刘备请教诸葛亮,而诸葛亮运用自己丰富的学识,以及对当时局势敏锐深刻的洞察力,和对各方军队政权了解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才定下的天下三分这一说!诸葛亮当时对刘备坦言:“曹操打着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手下兵多将广,谋士众多,他自己又很有军事才能,可谓占着天时;东吴的孙权,凭借长江天险,统治江南,从他父亲孙坚到他已经三代,根基牢固可谓占着地利;将军可以先攻取荆州,再战领蜀,然后以蜀为基地进取三秦,老百姓肯定会欢迎你。做到这些你就占了人和,天下也就平定了”!

  这样一番精辟又言简意赅的对天下形势的总体分析,小伙伴们读了,是不是也超级佩服诸葛亮的绝顶学识跟无双智慧呢?只可惜了这人间奇才的“卧龙”先生,为了蜀国是那样地劳心劳力,鞠躬尽瘁!到最后却落得“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结局啊!也许还是老妈说得对,诸葛亮真的应该投奔曹操的,这样说不定不会让人感到那么遗憾了!

  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小伙伴们一定要读一读。因为书本会向你讲述曾经的惊心动魄,曾经的风云际会;曾经的刀光剑影,曾经的鼓角争鸣;更会在你面前展现一部充满传奇色调的精彩三国!抽空一定要看呀,我还等着和大家一起分享交流呢!

《三国演义》读后感7

  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六员守将,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启发,

  (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

  (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许多。

【荐】《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