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

时间: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3篇 梁实秋散文摘抄和感悟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862个字,阅读大概需要2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3篇 梁实秋散文摘抄和感悟,以供借鉴。

读梁实秋散文的<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3篇 梁实秋散文摘抄和感悟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1

  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一个习惯,读书之前,特别是第一次接触某一位作者,必定会先看一看他的出生籍贯,再细细端详一下他的照片。带著一些猜测去阅读其文字,往往其文於其人不离十,梁实秋便是这样的。

  看相本就是一个和善、无甚脾气的老好人,眼睛柔和泛水,生着一张饱满的脸,自然笑容可掬,双眉清淡、眉头舒张,所以待人待己也不会较真到哪里去。

  他的文字十分朴实平淡,题目也再稀松平常不过,无非是生活中那些老生常谈的种种小事,但是读来却有些大智慧、小幽默在其中,没有经过生活的沧桑、岁月的洗礼、人生的折磨,以及些大澈大悟,难写出这样的文章出来。他不浮华,不求词藻之丰丽,也不刻意地引经据典,这些只不过是形式罢了,我还是坚信林语堂的说法,写出好文章的不二法门自是一“真”字,梁实秋确属“真人”,写的尽是“真性情”!

  这本散文集中,感触最深的当是“槐园梦忆”一文,追述了他和妻子从结识到分离的日子,也差不多跨越了一生。是啊,有这样的一位妻子自是难求,更何况两人互相搀扶直到白头。不幸的是最后竟以这样的结局收尾,老妻被倒下的梯子击中随即过世,但仍然在进手术台前留下了最后的微笑。夫人含辛茹苦为家庭忙里忙外、操劳一生、兼顾着人情世故,还识得女红、花草、旅行之乐,先生坦荡为人,与妻儿同甘共苦,不求名利、只求一家幸福平安,这样的生活是多麼的理想、让人羡慕。当然,背后的付出,双方的理解包容,所经过的坎坷是不为人所知的呀!

  往往细节之中见真情,有一处,梁实秋提到了他们退休时新居的安排-妻子有这麼一个要求,想时时刻刻都可以望见对方才心安,於是乎,新房的书房与卧室是相通的,读书的他看得见卧床的她,反之亦然,也是感情至深,发自内心之为啊!

  生活是琐碎的,所以要有宽容的心;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要看得开、看得透;家庭婚姻也不是随心所欲、率性而为的,所以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梁实秋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初看极其平淡、甚至有些罗唆,读着读着就发现字字皆有其用,讲得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愈是简单的道理往往愈难参透。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2

  小学时就学过梁实秋的文章,记不清题目了,只知道是有趣的一篇。偶然在图书馆看到了先生著的《味至浓时即家乡》,甚感亲切,翻开目录,更是逗人阅读,于是借下。

  后来又陆续的读了《雅舍小品》、《雅舍遗珠》和新近的选集《生活的艺术》,都很喜欢:虽然直到现在,我也说不清梁实秋的文字本身有什么分外特别的地方——睿智幽默不若林语堂,乡土诗情不若沈从文,也不如张爱玲的瑰奇隽秀。可是每每读到,都觉得很有味。

  学术上的梁实秋我并不了解,有些好奇,但也不会在意他与鲁迅的那场惊动文坛的论战。我脑海里的梁实秋应该是那样的一位老爷爷:他头发花白,神态安详自在;生活悠闲,穿着十分考究但并不奢侈;他读小说,带着金丝花镜,兴许还哼着小曲;他热爱美食,有些挑剔,却不算苛刻;做事不急不慢,爱讲好听的故事。他是个和蔼的老绅士,就住在公寓隔壁。

  总觉得只有这样的人的文章,才能这样“闲”。他有闲分别糖汁与蜜汁的味道,有闲观察胖人的脾气与心思;有闲比较各国各地人的吃相,有闲讲关于签字的趣闻;有闲调侃暴发户,有闲在萝卜汤中得出启示……他的风趣是很自然的,是在于言简意骇、生动形象的表达和跳跃的思想中的。他视角精锐,总能发现日常平庸中的趣味,津津乐道、论断精辟。我常常在读他的文章时不知不觉笑出声来。

  梁实秋先生说:“人类最高理想应该是人人能有闲暇,于必须的工作之余还能有闲暇去做人,有闲暇去做人的工作,去享受人的生活。我们应该希望人人都能属于‘有闲阶级’。有闲阶级如能普及于全人类,那便不复是罪恶。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的忙起来。我们并不向往六朝那样萧然若神仙的样子,我们却企盼人人都有闲去发展他的智慧与才能。”

  这话我是赞成的。我也相信,只有像先生这样将“人人能有闲暇”作为最高理想的人,才能生活的富有颜色,心情快活。也才能这样通过文字,将生活的“闲”的艺术传递给每一个读者,并被深深感染。也才能使文字组合成轻舞的音符,清新隽永。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3

  现在想起来,其实我小时候就在叔叔的书架上翻过梁先生的若干散文集了。只是当时人生资历不够,文学功底几近于无,不得欣赏其文风,更无从感受其内容,以致印象不深。我曾列过我此生无缘得见的作家逝世简表,梁先生卒于1987年4月23日,比我出生早了半年。

  梁先生生于1900年,几乎目击或亲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他生于北平,是受五四运动影响的一代,文风半文不白,后在种种战乱机缘下来回辗转于南京、上海、青岛、四川、香港、美国、台湾,曾在哈佛大学修习英语及英美文学,教书育人之余用了三十余年翻译莎士比亚全集。我这回重读他的散文,合书之际不由疑惑为何印象中中学课本并无其文,在网上查找后方知当年他与鲁迅先生的不和乃至论战。具体情形由来我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课本里没有他的文章不管是否因为此事都是遗憾,如果真是因为这种事情实在是无聊得紧。不管政治见解、左右偏向如何,两位先生都心怀国事,文化道德修养甚高,为人均可为后人景仰——这从两者的文中都可见一般。其他诸事无关紧要,我一样高山仰止。

  这本选集里有先生散文六十四篇,脍炙人口之章均入其列,绝大部分我都有熟悉感。绝大部分却也同时让我汗颜不止——先生引中文,我往往只懂一半;引典故,我觉从未见过;引英文,我连一半也不懂,不但对典故出处一无所知,连意思都要仗先生流畅绝妙的译文辅助才可全盘理解。不时还有几个字词蹦出,我识其面却已忘其音。就是这样的中英文双语造诣,先生还说:我读书不多。那我辈之人岂不等于大字不识?

《槐园梦忆》是所有文章中先生其人显现得最明显的一篇。我记得自己以前没耐心去读那么长的文字,到现在终于有了能理解的态度、心情、知识修养。读到最后一页时情难自抑,不自觉地随之潸然泪下,且非片刻能止。先生辞世也已近廿年,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中国沧桑巨变,不知他见了有何话要说何文可做。思此悲从中来,百感交集,乃作此感一篇。才疏学浅,词不达意,连成语都要到GOOGLE上一搜以确定用法,实在是自惭无已。但愿我能日夜勤勉,至此生终了之时才学能及先生之万一。

读梁实秋散文的读后感3篇 梁实秋散文摘抄和感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