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时间: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合集7篇】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1

  1、今年改革电价后,如果小红家每个月节约了25度电,全年节约228元电费,算一算电费一度多少元?

  2、3台同样的抽水机,4小时可以浇地公顷。1台抽水机每小时可以浇地多少公顷?

  3、一头猪的体重是吨,一头牛的体重是一头猪的倍,一头猪比一头牛轻多少吨?

  4、运输队第一天运货吨,第二天运的是第一天的3倍,两天一共运货多少吨?

  5、一辆汽车从长春开往吉林,平均每小时行千米,小时到达,长春与吉林相距多少千米?

  6、修路队修一条公路,第一天修了千米,第二天修的`是第一天的倍,第二天修路多少千米?

  7、一块长方形菜地,长米,宽米,这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8、买2支钢笔比买5支圆珠笔多花元,每支圆珠笔的价钱是元,每支钢笔多少钱?

  9、一列火车从甲站到乙站要用2小时,这列火车每小时行千米,甲站到乙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得数保留整数)

  10、水果店有42箱苹果,每箱千克,这些苹果约重多少千克?(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2

  1、一个长方形水池,长米,宽米,请你计算这个长方形水池的面积。(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2、一种长方形地板块,长米,宽米,现在有这样的地板块102块,一共能铺地多少平方米?

  3、若1美元大约折合人民币元,那么美元约折合人民币多少元?(保留一位小数)

  4、一代方便面元,超市为了促销,八五折(百分之八十五)销售,那么促销期间方便面多少钱一袋?用10元钱买6袋,还剩多少钱?

  5、一本新华字典元,一本故事书的价钱是一本新华字典价钱的百分之五十,一本故事书和一本新华字典一共多少钱?

  6、有两块长方形菜地,一块面积是平方米,另一块面积是它的倍,这两块地一共多少平方米?

  7、同学们为希望工程捐款,五年一班有54人,平均每人捐元,五年二班有52人,平均每人捐元,五年一班比五年二班多捐多少元?

  8、一辆卡车改良后,每天可节约汽油毫升,一辆轿车改良后,每天可节约汽油毫升,照这样计算,一辆卡车和一辆轿车30天共可节约汽油多少毫升?

  9、王奶奶家养了100只鸡、100只鸭,平均每只鸡重千克,每只鸭重千克,王奶奶家的鸡和鸭一共重多少千克?

  10、一盆君子兰元,一盆玫瑰比一盆君子兰贵元,买36盆玫瑰要多少钱?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3

  《数的世界》是一节数学概念课,即教学因数和倍数。在老教材中是先建立整除的概念,再在此基础上认识因数倍数;而现在是在未认识整除的情况下用乘法算式直接认识倍数和因数。数学中的“起始概念”一般比较难教,而这部分内容学生是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根据本节课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我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的探究发现提供足够的空间。

  由于这是节概念课,因此有不少东西是由老师告知的,比如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在认识了各类数之后,我创设有效了数学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操作把12个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再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借助乘法算式直接告知因数和倍数的意义。这样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从动手操作,直观感知,使概念的揭示突破了从具体到抽象,让学生自主体验数与形的结合,进而形成因数与倍数的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了“因数与倍数”的概念。

  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我通过变式拓展,实践应用,促进了学生的智能内化。在理解因数和倍数中,我认为有两个关键性的问题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第一就是因数和倍数的范围(非零自然数),我是这样处理的:通过一组算式让学生说谁的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如3×5=15 6×8=48 9×4=36 12×5=60等,学生越说越顺口,越说越有劲,我突然抛出了×6=9这个算式,结果有同学陷入了沉思(我认为这些同学感觉到了与刚刚的哪些算式有点不一样),但也有同学还是举手这样答道:和6是9的因数,9是和6的倍数,话一说完,就见那些沉思的同学有几个高高举起了手,迫不及待的说:我们说研究因数和倍数是在非零的自然数范围里,可这里的不是自然数,所以不可以说和6是9的因数,9是和6的倍数。我就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同学们统一了认识,真正认识到了因数和倍数的范围,从而为理解概念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而第二个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我采取了几个递进的环节进行处理:一开始我就直接告知,让学生鹦鹉学舌。如通过学生写的3×4=12这个算式,我就说,这时3和4是12的因数,12是3和4的倍数。通过一些类似的乘法算式让学生试着说,很快学生就有了第一感性认识;接着我用一个游戏让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相互依存,我举了三个数字卡片,分别是3、6和12,让学生很快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为什么?学生很快找到了3是6和12的因数,6也是12的因数;6和12都是3的倍数。我追问:那我说,6是因数,12是倍数可以吗?通过这个例子,学生认识到6相对于12是因数,而相对于3却是倍数;而12相对于6才是倍数,它相对于其他的数就说不定了,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相互依存的含义,更好的理解了概念的内涵;最后我让同坐两人一组,一人说任意一个自然数,另一个同学则找出它是谁的因数,谁的倍数?并说出判断的依据。由于答案不,学生思考问题的空间很大,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学生都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体验中,享受到了数学思维的快乐,我想这才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4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页的例2。例2是探究3的倍数特征,教材仍然采用百数表,让学生先圈数,再观察、思考。

  (二)核心能力

  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积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思维活动经验。

  (三)学习目标

  1、借助百数表,经历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在探究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发展合情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思维活动经验。

  (四)学习重点

  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

  (五)学习难点

  归纳举证3的倍数的特征

  (六)配套资源

  百数表、计算器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回忆我们研究过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并能给同学们解释是怎样探究出来的。

  (2)自制一张百数表。

  (二)课堂设计

  1、复习引入

  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的倍数特征是什么?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来的?

  学生自由发言,重点引导学生回忆知识形成的过程。

  小结:我们是利用百数表,先找数,然后观察、猜想,最后进行验证和归纳,得出了倍数的特征。

  师:这节课我们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倍数的特征及探求的方法,唤醒学生的记忆,为探求3的倍数的特征做铺垫。】

  2、问题探究

  (1)找3的倍数

  师: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准备怎样研究?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准备借助百数表,利用研究倍数特征的方法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现在拿出你准备的百数表。同桌合作先找出3的倍数,然后观察圈出的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全班交流、讨论

  ①发现问题

  学生展示圈好的百数表。

  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预设:只看个位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横着看:个位上的数0-9都有,竖着看:个位上的数也是0-9都有。

  ②分析问题

  师:同学们发现,在百数表中(课件出示),横着、竖着观察3的倍数,只看个位上的数,没有规律可循。横着、竖着看,看不出规律,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还可以怎样看?只看个位不行,我们还可以看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斜着看。

  师:大家认为除了横着、竖着看,我们还可以斜着看,现在请你斜着观察3的倍数,你又有什么新发现?

  生独立观察、发现。

  【设计意图:因为3的倍数的特征比较隐蔽,根据探究2、5倍数的特征的经验,学生发现不了规律。在学生实在没人看出规律时,教师再提示学生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接着重新去探索。】

  ③解决问题

  师:把你的发现和根据发现引发的猜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想办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可以用计算器)

  小组合作交流后全班汇报。

  (3)归纳3的倍数的特征

  师:你们的发现和猜想是什么?

  小组汇报,引导学生评价补充。

  引导小结:斜着观察发现,每一行数的个位与十位的和分别是3、6、9、12、15,它们都是3的倍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也是3的倍数。

  师:这个猜想对不对呢?你们是怎么验证这个猜想呢?

  生汇报验证的过程。

  师:举什么样的例子既简单又有代表性?

  举的例子包含有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多举几个

  师:有没有同学发现反例的,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但是这个数却不是3的倍数。

  师:通过验证,你们得出的3的倍数特征是什么,谁再来说一说?

  归纳小结: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经过引导,学生进行二次探索,发现、猜想、验证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积累数学探究的活动经验。】

  3、巩固练习

  (1)课本第11页“练习二的第3题”

  圈出3的倍数。

  92 75 36 206 65 3051 779

  111 49 165 5988 655 131 2222 7203

  (2)课本第10页“做一做”

  (3)小明拿了5个圆片,小军拿个6个圆片,用他们拿的圆片在数位表上摆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是3的倍数?谁拿的圆片摆出的数一定不是3的倍数?

  请说明理由。

  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合作操作验证。

  4、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我们获得了什么新知识?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什么新问题?

  小结:通过找数、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的研究方法,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

  师:为什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只要看个位数?而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要看各位上数的和呢?请大家课下阅读第13页的“你知道吗”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8页的例3,练习十九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能根据乘法和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意解答求相同加数的和的乘法应用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乘法和所学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会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讨论法。

  学法:小组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常规练习,齐背8的乘法口诀。

  (2)听算:

  第一组:2×8,3×8,8×2,4×8,5×7

  第二组:8×4,4×7,7×4,6×8,8×5

  (3)课件演示:教材例3。

  (小军和小红一起逛超市,在超市的文具专柜有许多的文具:文具盒每个8元,铅笔每枝3元,橡皮每块2元,日记本每个4元……)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看一看,说一说。

  请同学们仔细看图,把看到的情景讲给大家听,同桌互相说一说。

  全班汇报,交流。

  (2)提出问题。

  你能根据这幅图说出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多少元钱?

  橡皮每块2元,买7块橡皮,一共多少钱?

  铅笔3元一枝,要买5枝一共多少钱?

  日记本每个4元,买6本,一共多少钱?

  ……

  (3)解决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问题。

  汇报学习过程。

  三、练习巩固

  (1)比一比,算一算。

  出示练习十九的第2题:让谁算得又对又快。

  (2)看图列算式。

  出示练习十九第1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列出算式,再集体交流。

  (3)每横排有6颗星,4排有几颗星?

  每列有4颗星,6列有几颗星?

  (3)第横排有7个圆,3排有几个圆?

  每列有3个圆,7列有几个圆?

  四、拓展学习

  (1)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与同学们说一说。

  (2)小兰买3块橡皮,每块橡皮3角钱,小兰一共花了多少钱?妈妈给了她1元钱,应该剩下多少钱?

  分析:这是一道先乘后减的应用题,首先利用乘法口诀算出小兰花钱总数,再用妈妈给的钱数减花掉钱数求剩余。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

  板书设计

  用乘法解决问题

  文具盒每个8元,买3个文具盒,一共要多少元?

  分析:求3个文具盒的价钱总数,可以用1个文具盒的价钱乘买的个数。

  解答:3×8=24(元)

  答:买3个文具盒要24元。

  课后反思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难过摆、看、想、说、算等实践活动感知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理解数量关系。教师适时点拨,帮助学生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建构。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生的知识不仅仅是教会的,而更应该是由学生自己摸会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6

  一、创设知识迁移情景,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呈现知识迁移情景。

  (1)师:这里有一张医生给数学病人开的处方,不知药用对了没有,请各位小医生给以指导。

  (2)出示(小黑板)

  病症 药名

  432-2 =412

  43.2+2 =

  8厘米 + 3米 =11米

  3元 + 3角 =6元

  2、交流信息,重点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前提是计数单位相同。

  3、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1)师:同学们,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由于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那么,异分母加减法呢?(揭示课题)

  (2)师:看到课题你想学到那些知识?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指导自学,合作交流。

  (1)告诉学生按照读想划的过程自学课本内容,并给学生提纲自学提纲供参考(小黑板出示)。

  (2)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获取新知。

  (1)小组汇报,得出结论。

  (2)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合作讨论,引导小结,并看书验证)。

  (3)形式质疑。

  三、精心设练,创新思维。

  1、巧设训练,巩固新知。

  (1)师:下面老师带领同学们到数学乐园去游玩。进入乐园后,以小组学习为主,喜欢玩什么就玩什么,玩开心点哦。

  课件出示:

  数 学 乐 园

  填空池: 方程河:

  + = + = x+ =

  - = - = x- =

  + = + = 1-x=

  迷宫: 计算园:

  请你把 - 的计算过程用学具表示出来? + - +

  (2)反馈信息,汇报收获。

  (3)由计算园的收获,强化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强调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板书相关内容)。

  (4)师:同学们学的不错,敢接受挑战吗?(举手抢答)

  师出示口算卡: + = + = + = - = + =

  2、自主探究,拓展思维。

  师:下面我们利用学到的本领,探究这几道题的聪明方法。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件出示:

  + = + = 讨论:(1)它们的加法有什么特点

  + = + = ( 2)它们的和有什么特点?

  += + = (3)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汇报交流,得出结论,并验证。

  四、全课总结(小组交流研讨、汇报)。

  师:1.这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 篇7

  教学要求

  1、根据正方体特征,推导出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学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问题。

  3、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用具

  教师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和例3的实物模型、投影仪;学生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图并回答。(投影显示)

  (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2)怎样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看看各自准备的正方体回答问题。

  (1)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

  (2)正方体6个面的面积怎样?

  (3)如果给你正方体一条棱的长度,你能算出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吗?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实际应用。(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

  1.小组合作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①题中的.棱长就是每个面的什么?

  ②你能算出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③小组合作,寻找计算方法。

  3×3×6或者32×6

  =9×6=9×6

  =54(平方厘米)=54(平方厘米)

  说明:上面两种做法都对,32表示2个3相乘。

  2.教学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某几个面的面积。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还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如:投影显示例3,拿出实物模型。

  (1)帮助学生分析题意。

  ①售米的木箱是什么体?

  ②“上面没盖”就是没有哪一个面?

  ③要求的问题,实际上是算哪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2)再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解答方法,只列式不计算。

  (3)学生讲所列出的算式的含义,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集体订正。

  三、课堂实践

  做第27页的“做一做”,先让学生列出解答的算式,并讲一讲自已是怎样想的,确定正确后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堂实践

  做练习六的第5、6、7题。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五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合集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