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三国演义》450字读书笔记

时间:

《三国演义》450字读书笔记(合集4篇)

《三国演义》450字读书笔记 篇1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三国演义》450字读书笔记 篇2

  大家都说三国演义是一部好书,可我一直不爱看,被逼无奈之下,我读了着本着作,我发现此书使我受益匪浅。《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我最敬佩的要数诸葛亮了,他是一个忠臣,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而且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为是个奇才!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而他的聪明就是让我学习的最好榜样!

  再说关羽,一个黑脸,大胡,丹凤眼,卧蚕眉的大将军,也是五虎大将之首。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关羽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而且我对他的感觉也不好,虽说是一个人才,非常聪明,且善于打仗,但有谋权篡位之心。不过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而且没有杀刘备,虽当时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并不是很坏,毕竟他还有大度。但周瑜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三江口周瑜纵火等等。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佩服不愧是名着!

《三国演义》450字读书笔记 篇3

  何为时?在我看来,所谓时就是不违背自然,遵循自然、世事发展的规律。何为命?我认为命就是特定环境下孕育出的特定性格。所谓“时也,命也”就是说当机会来临的时候自己有把握住机会的能力。三顾茅庐便是最好的佐证,刘皇叔自桃园结义,力杀黄巾,依附公孙赞、刘表,寄身于孔融、曹操,投奔袁绍,败当阳,走夏口,晃晃数十载瞬间即逝,可谓是无所成就,惶惶如丧家之犬。他不缺乏统领群雄逐鹿中原的能力,他缺的是时机。而诸葛先生对于他而言无疑是久旱之甘霖。试问,诸葛为何不选择权倾朝野的曹操,或者是基业雄厚之孙权,而偏偏选择服侍一无所有之刘备?到底是什么打动了孔明?我想是刘备的一颗虔诚的仁德之心。在拜访诸葛之初,孔明就再三推辞,而刘备一开始就说“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当孔明为刘备定下隆中对策之后,又再次推辞不愿出山。此时刘备哭泣着说“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我想正是刘备这份心怀天下的仁德之心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试想刘备如果没有这种品质,就是十顾茅庐,那也未必能请诸葛亮出山。在那个社会环境中,孕育出孔明这样的经世之人,那是“时也”,刘备能请诸葛出山那是“命也”。所以我们无需抱怨没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问自己,如果机会降临,自己能否抓住?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横观魏蜀吴三家,哪一家不是从无到有、从起到落、从兴到衰?再纵观我国历史王朝,更是生灭兴衰更替。我们的生命和生活更是如此。可是我们有太多的不舍,总想得。得到了就不想再失去,世间哪有这样的道理?就是一生要兴复汉室的刘备,他也是说去就去了,一撒手,全留给后人处理。我们有的时候失恋了,就受不了。破产了,就活不下去了。我觉得生命就是个过程,就是从原点再回到原点。有人会问——不论怎么努力获得,最终都将灰飞烟灭,那我们还那么拼命做什么?那我想问——你知道你会死,难道你就不活下去吗?不是这样子的,人生不是拼命地获得,而是不断地得舍,舍得。这样生命才有意义!我们拼命地赚钱,拼命地工作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应该是和大家分享。

  凭诸葛亮的智慧,难道他不知道汉室气数已尽?难道他就那么自不量力要和大自然较劲?我不这么认为,我们觉得诸葛亮他是不敢怠慢。自白帝城托孤以来,他可谓是诚惶诚恐,不敢出丝毫纰漏。我们中国人是很懂得感恩的,正如诸葛所言“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诸葛亮六出祁山,他不是和自然规律抗争,他是在“尽人事,听天命”,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才觉得心安,也就是求个死得心安理得。他诠释的是赤胆忠义。然而,如果诸葛亮仅仅是为了求得心安理得,那他就没有什么值得后人敬仰的。因为他成全的仅仅是小义,实现的只是自我。而非大义,大我。所谓小义小我,我觉得就是狭隘的、自私的、个人的利益,而大义大我就是广阔的、大众的、国家的利益。正如《水浒传》中的晁天王和宋公明,晁天王的“聚义厅”诠释的是小义,而宋公明的“忠义堂”诠释的是大义,也就是最终招安的缘由。我们再看孔明,我想孔明先生是深知《易经》的,因为易经中讲得最多的就是阴阳变动,一切在不断地变化,好的会变成坏的,坏的也可能变成好的。所以诸葛六出祁山,他是期待着世事变化的,他在想倘若有变,那先祖兴复汉室的大愿就可完成。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多次发动大规模战争,劳财伤民,不只是仅仅为了报恩,让自己死得心安理得,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他在为统一天下、兴复汉室而殚精竭虑。他在“尽人事,听天命”。只要是本着大我大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那就不是偏执,而是执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更多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品性,虽然我们个人的力量有限,但只要我们敢于因人民利益、国家安危、社会正义而去斗争,那本身就是生命的一种升华。

  在《三国演义》中,我得到以下几点启示:修学储能,装备好自己,以待其时,应学玄德公;凡事应慎重,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应以操守为戒;懂得自然规律,面对得失,多一份坦然之心;多一份执着,少一份偏执,“尽人事以听天命”;放下小义小我,成全大义大我。

《三国演义》450字读书笔记 篇4

  这个假期,我读了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人和事让我感触很深。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回是《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一回讲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兵少,出榜招募义兵。刘备、关羽、张飞在征兵的过程中相识,三人志同道合,又都想为国家出力,都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在桃园内设宴,结为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此,三人开始了报效国家的旅程。

  读完了这一回,我不仅感受到了刘备的博学多识、关羽的忠义、张飞的粗犷豪放,还感受到了三兄弟的团结和讲义气,他们不需要什么按指纹、找证明人、签合同来是对方信任自己的,而是凭自己的为人、处事来获得对方的信赖,只有大家都一心为对方、团体着想,大家才能团结,大家团结了,团体自然也就强大了。

  关于团结,生活中有一件事让我感受到了团结、互帮互助的力量。在军训期间,我肚子不舒服,搞得上吐下泻的,同宿舍的同学们都帮助我,这个帮我拿药,那个递给我纸巾······在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帮助下,我的病很快就好了。通过这件事,我对”团结“这两个字的含义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自负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等英雄好汉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了。但他们的故事让今天的我们来阅读、来细细品味还是很有价值的。

 

《三国演义》450字读书笔记(合集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