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认识米教学评语

时间: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6篇 米的认识评课稿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6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2397个字,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认识米教学评语共6篇 米的认识评课稿,以供借鉴。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6篇 米的认识评课稿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1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1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2 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 3 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4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六、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七、布置作业。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2

  第3课时

  认识米

  课时目标: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1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重难点与突破

  重点:建立1米的表象。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厘米尺和米尺丈量黑板等操作,在实际测量和比较中建立1米的表象。

  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数一数米尺上的刻度自主探索,在数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知识? 学生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 学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 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一捆捆的布料,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需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如果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教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比厘米长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 认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愿意用你的小尺子量一量?(学生举手,教师让一位拿着20厘米长的尺子的学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注意看看。学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20厘米、40厘米、60厘米、80厘米??越来越慢,最后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教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教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点,而一米却有这么长,清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可以了,可是量比较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以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观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从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100。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的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100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00厘米) 3.量出长绳。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注意:量时刻度0要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交流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

  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教师指出: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 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铅笔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理米数。) 2. 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第4题) 先估量,再在合适的答案后的口里打“√”,说说理由。 3. 操作性练习

(1) 认识卷尺和皮尺。

  我们可以用卷尺和皮尺来量身高。 教师出示卷尺和皮尺。学生认识卷尺和皮尺。 (2) 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的物体长度,测量后进行汇报并交流。(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在生活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体,下课后带着发现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3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P64-65例5,“试一试”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能根据初步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一些直观的判断与思考。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逐步养成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疑点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后,又要认识的一个新的长度单位---米”。这节课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他们对于一米到底有多长心里完全没有数。所以,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1米的概念。如果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体会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费时、费力,进而引起学生学习其他的长度单位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自然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 小黑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你的哪个手指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拿出尺子,从哪里到哪里是1厘米?2厘米?3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你的练习本,看它有多宽。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手指、尺子、练习本这些生活中的物体的长度,让学生直观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都学会了用直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现在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来测量一下讲台的长度。 这样测量方便吗?

  教师出示米尺,如果用它来测量呢?教师示范用米尺来测量讲台。 用哪种尺子量方便一些?为什么?

  设计意图:比较用直尺测量与用米尺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感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体会选择的重要性。

  我们在量比较短的物体的时候,用直尺来量,用厘米做单位,如果我们要量讲台或者更长的物体的时候,我们就要用这种尺子——米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作单位。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拿出米尺并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米尺或 1米长的小棍,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或小棍比一比1米。 设计意图:直接出示1米的实际长度,直观感受1米有多长。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1米有多长?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同桌比划1米有多长。

④量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设计意图:从我们周边的物体中寻找1米,将数学直接运用于生活之中,这些物体大多数是估计,由此可以说一说“估计”与“实际”的区别。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教师出示米尺。然后指定一名学生在尺上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l米有多少个1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l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设计意图:在上节课“数大格”的基础上,这节课可以让学生数一数1米里面有多少个大格,也就是有多少个1厘米。大单位与小单位之间的进率需要联系生活中物体的长度多多体会。 2.试一试

(1)明确要求:用米尺量。

(2)示范方法:每量出1米,做好标记,再接着量,一边量一边数,有几个1米。

  注意表述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学生从家里带来的米尺,往往不止1米,有的小朋友会直接拿左端到右端去量,这是错误的,所以在示范的时候,一定要着重“做标记”!避免出现所量物体的不准确性。 四、巩固练习 1.第2题

  指派学生操作。其他同学观察。 点评操作过程。 2.第3题,

  先估计,说明思考过程,再测量。 说说自己估计的怎么样? 3.第4题

  先测量身高,再测量1庹。 比一比:说说有什么发现? 4.第5、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交流思考过程和结果。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回顾这节课与上节课不同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说一说,加深对1米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1米与1厘米的区别。 板书设计 l米=100厘米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4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 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三、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 用米量”。(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四、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 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五、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六、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七、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八、课堂检测。 A卷:

  1.两人互相量身高,_______米______厘米。 2.(1)量一把牙刷的长,用( )做单位。(2) 量篮球场的长,用( )做单位。 (3) 从直尺的0—1是( )厘米;从直尺的0—5是( )厘米。 3.在(

)内填写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9( ) 黑板长2( ) 小明身高124( ) 课桌长50( ) B卷:

1、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 厘米

  铅笔长18( ) 一棵大树高10( ) 一张床长2( ) 教室长10( )

  桌子高90( ) 操场长200( ) 一个杯子高10( ) 桌子长100( )或是1( ) 2、判断:

(1)小红身高是145米。( )

(2)操场上的跑道长300米。( )

(3)米和厘米都是长度单位。( )

(4)因为 1米=100厘米,所以长度单位厘米大于米。( ) (5)一根跳绳长3厘米。( )

(6)一枝铅笔长13米。( )

(7)有三条带子,第一根长6米,第二根长6厘米,第三根长60厘米,哪根最短?( ) 【教后思考:课堂检测部分分了两个层次,这是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有针对性的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这份练习题课堂上没来得及做,留作了看下作业。】 九、布置作业。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5

  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建立米的长度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估测能力以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学生自己的哪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2.让学生在尺子上指出2厘米、4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的实际长度。

  3.用学生尺量数学课本的长和宽。并回答量的结果。

二、导入新课 主题图引人。

  教师请一名学生拿着学生尺到讲台前,告诉大家他的尺子的长度,再量出黑板长度、看看量了几次。然后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让学生看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要量几次,量完后,提问:

  用哪种尺子量黑板的长度更方便一些?" “量操场的长用哪种尺子方便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做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三、新课 1.认识米。

(1)认识1米的实际长度,并体会。

①教师拿出米尺,告诉学生它的长度是 1米,让学生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用米尺比一比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在心里记住1米的长度。师让学生用手臂比出1米,然后师用手中的米尺去检验,并表扬。

  刚才小朋友知道了1米的长度,那1米有多高呢?你能估计一下身体的哪个位置是1米呢?验证。

②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③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间的进率。

  数一数,看一看1米里有多少厘米,数完后,教师提问:

“l米有多少厘米?”“也就是1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l米=100厘米。

  并让学生齐读两遍。 课间活动。 2.用米量。

(1)教师出示1盘卷尺,告诉学生这是1盘卷尺。用它可以量比较长的距离。然后请两名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长。量时,要告诉学生要量物体的左端要对准卷尺的0刻度,尺子要放平拉直,看右端对着卷尺上的刻度几米多少厘米,要量的物体的长度就是几米多少厘米。

(2)让学生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度,看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做练习一的第

4、5题。

五、总结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米,请大家用两臂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

  想一想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等于多少米,我们量比较长的距离用什么尺去量比较方便?量时要从哪里量起?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6

“认识米”教学设计

  无锡市积余实验学校

  陆丽华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2-5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在亲身体验和经历中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2.知道1米 = 100厘米,能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绸带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需要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 谈话:小朋友们,我们身体的各部分都很神奇。其实,在我们的身上还藏着神奇的身体尺呢!瞧,这是小明的身体尺。他食指的宽大约是多少?一拃的长大约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看的?

  小明食指的宽大约1厘米。 小明一拃的长大约12厘米。

  小结:通过测量,我们找到了1厘米和12厘米的身体尺。像量这些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作单位。

  2.引入,初步认识“米”。

  小结: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 3.揭示课题。

  米(板书)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M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板书)米。 4.让学生自由说说:关于“米”,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及时引问。

二、观察米尺,认识1米 教学例题:

1.观察米尺,说说看到了什么?

  提问:在小朋友们桌上有一把米尺,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小结:这是米尺,它的长度是1米。

3.学生在米尺上指一指、说一说,认识1米。 4.剪1米长的绸带。

(1)同桌合作,剪1米长的绸带。

  明确要求:在箩筐里拿出绸带和剪刀,同桌分分工,一个同学将绸带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按住,另一个同学拉直绸带对准100刻度线,然后剪断。听明白了吗?开始。 (2)拉直看看1米有多长。

  观察:请一个同学拉住绸带的一端,另一个同学拉住绸带的另一端,拉直举起看看,1米有多长。

(3)闭上眼想想1米有多长。

  想象:闭上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呢? 5.用学生尺拼1米长。

(1)猜一猜: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猜想:小朋友们,陆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一些彩纸做的学生尺,猜猜看,1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2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剪绸带和拼学生尺,知道了1米实际有多长。接着,我们继续来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

三、体验1米大约有多长 教学例题:

1.活动:找身体米尺。 米大约有多长。

(1)播放视频,明确活动要求。

(2)活动:比一比: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量一量: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拼一拼:几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

  排一排:横着排,几个小朋友肩膀的宽大约是1米? (3)汇报:4到5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7个或8个一拃的长大约是1米。 4本数学书的长大约是1米。

  横着排3个小朋友肩膀的宽大约是1米。

(4)小结:通过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排一排等方法,感受1米大约有多长。 3.在上课现场,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提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物体的长或高大约是1米。双人课桌的长大约是1米,饮水机的高大约是1米。在上课现场,你能找到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四、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教学例题:

1.看一看。在米尺上看出1米=100厘米。 2.数一数。在米尺上数出1米=100厘米。 3.算一算。计算出1米=100厘米。

  小结:我们通过看、数、算,认识了1米等于100厘米,100厘米等于1米,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五、练习巩固

1.完成“试一试”第1题,估测黑板的长度。

  提问: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1米有多长了,那黑板的长有几个这样的1米呢?可以用手臂米尺先来估一估,谁愿意来估?

  检验:到底估得准不准呢?请两位同学用米尺测量一下。

  小结:通过测量,黑板的长4米差一点,刚才这位同学估得比较准。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陆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这些物品,你会给它们填上合适的单位吗? 在(

)里填上“米”和“厘米”。 (1)床长2(

)。 (2)粉笔盒高8(

)。 (3)铅笔长20(

)。 (4)旗杆高15(

)。 集体校对,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情境:陆老师的学校上半年举行了一场运动会,瞧,激烈的跳远比赛开始了。1号运动员跳了4米,2号运动员跳了3米,谁跳得远呢? 这几个你们还会比吗?在书上填一填。 在○里填上“﹥”“﹤”或“=”。 5米○6米

  8米○8厘米 1米○100厘米

  90厘米○1米

  追问:90厘米小于1米,你们是怎么想的?

六、游戏:火眼金睛

七、全课总结

  提问:小朋友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米,知道了1米等于100厘米,我们还一起感受了1米有多长。学到这儿,小朋友们课上想要研究的问题基本上都找到答案了,关于米的知识,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认识它,应用它。

认识米教学评语共6篇 米的认识评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