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军事理论课论文_军事理论论文

时间:

军事理论课论文_军事理论论文【通用9篇】

  军事理论课论文是一篇探讨和研究军事理论的学术论文,通过对军事理论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旨在为军事领域的发展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以下是热心网友“jr57”收集的军事理论课论文_军事理论论文(共9篇),供大家品鉴。

军事理论课论文_军事理论论文

军事理论课论文 篇1

  继五一军训已经好久了,迟来的军事理论课在新学期伊始终于与同学们见面了。坦白的说在学习这门理论课之前,我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知识的了解甚少,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参军,军事应该离我很遥远,因此只是单纯的喜欢军队,也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很期待这次的军事理论课。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认为军事,是一个国家安全稳定的坚强后盾,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有力的表现,更是一个中国大学生应当为之奋斗,为之拼搏的永恒主题。总体说来,通过为期一周的军事理论课,我对军事理论、军事知识与技能有了初步认识,同时增强了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了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观念,提升了个人思想理论修养和人文素养。与此同时,%26ldquo;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6rdquo;这八个字在我脑海里的印记更深了一步。从小我就是一个酷爱军队的女孩,喜欢那笔挺的军装,喜欢那矫健的步伐,喜欢那严明的纪律,喜欢军人身上那种极其朴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军人,在我心中,是正义的化身。这次军事理论课的学习,让我离军队、离国防更进一步。

  通过军理老师的精细讲解和自己的体会思考,我个人认为,军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军事理论,先进武器和精锐部队。这三个方面,无论是在军事进攻,还是在战略防御上,都是极为关键的。

  首先,是军事理论。到目前为止,军理老师主要介绍了两种战争思想,一个是孙子兵法,另外一个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我看来,孙子兵法简约概括,从高度抽象的角度来阐发作战制敌的思想。虽然已经是一千多年前的理论,但是由于他采用了保留作战经典思想,和高度抽象的方法,使得该兵法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有着指导意义。在军界,商界,甚至文化界,都被广泛的应用,真可谓家喻户晓,尤其是如%26ldquo;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6rdquo;这样的思想,分别在不同的情况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而军事家毛泽东,综合吸收了前人军事理论的精华,并加以创造和发展,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争实践,形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毛泽东军事思想理论。该理论,除了包含丰富的作战方法,还充满了哲学的色彩,其正确性,先进性,指导性,都值得我们去深入的研究体会,并结合具体情况,加以发展完善。这两种思想,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军事理论的智慧。

  其次,是先进的武器。现在,已经不是大刀长矛的时代了,也不需要挽弓引箭,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里面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它对战争结局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今年的几场战争中,如海湾战争,美空袭南联盟,美占领伊拉克,军事武器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电子对抗技术,卫星定位系统,精确制导技术,这些可以蒙蔽敌人的眼睛,便于自己的大规模作战的技术,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们中国的武器装备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还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卫星监察,电子对抗,航空母舰,制导反导等方面的差距,如果发生战争,这将会给我们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当老师有声有色的讲解一次又一次因科技而胜的重大战役时,在被高科技军事化的战略方针深深震撼的同时,我深刻的认识到了:在这个竞争的世纪中,无论谁,不了解当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情况,不熟悉高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不理解高技术武器装备对现代作战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就不可能在未来战争中掌握主动权。近代军事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对武装和作战行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概括起来就是%26ldquo;五化%26rdquo;,即侦查立体化、打击精确化、反映高速化、防护综合化、控制智能化。

  在老师的举例讲解下,对我们来说感觉陌生的军事科技离我们不再遥远。我们渐渐的也知道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军如何反败为胜,知道了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这场20世纪时间最短的高技术战争%26hellip;%26hellip;这些经典战役让我想到,我们国家,应该在新式武器的研发上,加大力度,加大投入,重点发展。这在国防威慑上,将起到非常有利的影响。

  最后,是精锐部队。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多数战争所依靠的不再仅仅是人的数量,而是人的素质。精妙高超的军事作战思想,需要人去运用,去创造;先进灵巧的新式武器,需要人去研发,去使用。这样看来,对于军人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仅仅是身体的强壮,和数量的优势。我认为,对于军队,在注重一定数量的同时,也要对军人的素质给予关注。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一定数量的精锐常备军,再加上庞大的预备役力量的方法,来组织我们的军队。这样,对于减轻国家的负担,提高军人的素质,形成强大的军事威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的教育,是相当必要的。

军事理论课论文 篇2

《从“双拥”工作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

[摘 要]热爱人民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也是我军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我党我军颇具特色的“双拥”工作是长久以来处理军队与人民关系的生动实践活动,它不仅揭示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特征,更需要在当前不断巩固发展,使我军这一优良传统与时代进步精神能够得到有机的统一。

[关键词]“双拥”工作 ;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号]D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26mdash; 2234(2012)05 %26mdash; 0016 %26mdash; 02

  胡锦涛同志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科学概括为“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五个方面。其中,热爱人民是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本文就以我党我军颇具特色的“双拥”工作为着眼点,在这一处理军队与人民关系的生动实践活动中揭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本质特征,使之在我军优良传统与时代进步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得到不断的巩固。

  一、“双拥”工作是我党、我军和我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

“双拥”是地方开展拥军优属,军队开展拥政爱民活动的总称。拥军优属、拥政爱民运动从在延安兴起至今,已经走过了60多年的光辉历程,为推动我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实现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起到了重要作用。

  延安时期,驻军的艰苦环境加上国民党反动派长期的经济封锁,给保卫和建设陕甘宁边区的事业造成严重困难。因此,军政军民之间产生了一些矛盾,有些同志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时而出现互相埋怨的现象。毛泽东同志知道后十分重视,亲自出面做了很多军地协调工作。1943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为了战胜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封锁,我党我军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重要性。在延安整风的过程中,根据党中央《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精神,“普遍地无例外地”开展一场广泛深入、声势浩大的“拥护政府,爱护人民”和“拥护军队”的运动,开创了我党我军双拥工作的历史。毛主席为中共中央写的《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明确要求:为了使党政军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以利于对敌斗争和生产运动,各根据地党委和军政领导机关,都要毫无例外地进行拥政爱民和拥军优属的大规模和群众运动〔1〕910-913。双拥运动从延安迅速扩展到各个解放区,部队把开荒种地、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作为拥政爱民最实际的行动,各根据地出现了“父母送儿上战场,妻子送郎打豺狼”、工农商学齐拥军的生动场面。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的拥军活动遍布各个战场,广大人民群众为部队出兵员、供粮草、送武器、养伤员,竭尽全力支援作战前方的官兵。淮海战役处于战区中心的豫皖苏三分区人民群众在前方冒着枪林弹雨和敌机轰炸的危险,顶刺骨寒风,踏冰雪泥泞,共出动民工160万人次,组织担架副,担架民工人,转运伤员2万多名。淮海战役战区周围,“柴草大部分用光,直至砍树,先大树,后小树,再果木树。”〔2〕战后,靠近战场的地区几乎是村无树木,房无上盖,家无余粮,室无家什,所有的东西全部支援了解放军。党和军队从农村走向城市,从根据地走向全中国,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解放后,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逐步走向经常化、制度化,成为党和政府、军队的一个优良传统。1991年1月10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国家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在福州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会后国务院、中央军委批转《全国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会议纪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发展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大好局面。各级党委、政府深怀厚爱创造性地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创建双拥模范城(县),不断完善双拥政策法规,关心部队建设成为风尚。军队发扬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自觉服从国家建设大局,积极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主动参与扶贫开发工作,树立了人民军队爱人民的良好形象。

  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国防和军队建设一贯坚持的重要原则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3〕这是每一位军人践行热爱人民价值追求的基本遵循。

  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既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革命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只要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自身的根本利益,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意志判断社会前进发展的方向,就能够准确判断历史走向、正确遵循人心所向、明确把握行动方向。军队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行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从其职能而言,军队不仅决定着国防的强弱,而且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国家的安危和社会的稳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为着实现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探索。在党的领导下履行使命的军队,来自于人民,靠人民的哺育和支持发展壮大,其性质自然也是人民的军队。每一名革命军人必须确立“服务于人民”的坚定政治立场,服从于人民军队性质和宗旨的必然要求,将热爱人民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思想境界,做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只有坚持相信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自觉把社会当课堂、把人民当老师,从人民群众生动实践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才能够培养出自身先进的思想、高尚的品德、优良的作风。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是我们党几代领导核心的一贯思想,是我国军民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是依靠人民建设军队建设国防的重要保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过程中坚持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重要原则,使得军队与政府之间、军队与人民之间,以完全一致的根本利益、以内心高度的自觉性紧密地团结起来,牢固树立军队与人民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思想。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通过爱国拥军教育,广泛宣传强大的国防是国家和民族尊严、安全和利益的保障;广泛宣传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在维护国家稳定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三、新时期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着力点

  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是我们党、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优良传统和特有的政治优势,“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永远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只有把双拥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加强和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才能出凝聚力、出战斗力、出生产力。

  1、在全社会保持和发扬军爱民、民拥军的优良风尚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军队能够自觉服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与人民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中密切配合,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相互促进,在抗御各种严重自然灾害中并肩战斗,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使地方上有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以往军队的待遇相对比地方优越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官兵的心理在比较之下产生了失衡,片面地认为军人的社会地位低了,存在着埋怨情绪,从而影响了军政军民关系。部队要深入搞好我军性质、宗旨和根本职能教育,对每一位官兵加强拥政爱民、遵纪守法教育,增强各级官兵做好双拥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首先,要正确对待改革开放中的利益关系调整。虽然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各个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具体利益。但是军民一致的原则没有变,决不能以个人的得失和一时的利益而影响和损害军民关系。其次,要正确看待军队在军民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群众和广大官兵永远是双拥实践的主体,军队在军民关系中处的主导地位,人民是军队的坚强后盾和靠山,因此每一位官兵都要做到不与民争利,忍耐为民。第三,要教育干部战士遵纪守法,塑造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在与地方的交往中,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文明的举止,从大局出发,不与人民群众争利益。

  2、努力创造有利于激励官兵安心服役、献身国防的良好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为双拥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使双拥工作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例如,由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结构不断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对于履行国防责任和义务的观念容易淡化,政府机构改革、企业改组改制加大了转业干部、退役士兵、随军家属安置的难度,等等。这就需要继续深化双拥工作改革,推进地方和军队在更大的范围里、更广的领域中、更高的层次上互相支持、密切配合,努力创造有利于激励官兵安心服役、献身国防的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把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双拥工作的根本目标,把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政府行为与社会行为、以情双拥与依法双拥、行政调节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双拥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同军队的相互支持与合作。其次是正确处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各级党组织、政府要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双拥工作向更广的路子发展;要调动积极因素,推动双拥工作向更宽的领域发展;要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双拥工作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要加大科技含量,推动双拥工作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3、认真抓好拥军优属各项政策法规的落实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军队、军人、军属与地方因为利益关系而涉法的问题呈增多趋势。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适应国家和军队建设的客观要求,推动双拥工作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必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双拥政策法规。

  首先,注意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始终以宪法、国防法为依据,在征兵、优待、抚恤、安置、国防教育、支持部队建设、处理军地矛盾与纠纷和双拥组织管理等方面,建立起上下结合、成龙配套的双拥政策法规体系。用科学、严格、稳定的规章制度统领双拥工作的各个方面,使每一项双拥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双拥工作的社会化、经常化、法制化。其次,建立维护军人和军属合法权益的机制,政府主导与公民义务相结合、主动自觉与依法办事相结合、市场主体行为与政府行为相结合,有效地为军人和军属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再次,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特点,对军地关系方面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搞好调查预测,把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规定进一步细化,及时做出政策规定,使军队和地方都能够掌握协调军民关系、维护自身权益的法律武器。

〔参 考 文 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淮海战役〔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3〕胡锦涛。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EB/OL〕人民网,2008.

军事理论课论文 篇3

《孙子兵法》中这样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尽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我们的国家现在基本上达到了国富军强,人民群众的生活较有安全感,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民族的复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们的发展前景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可谓是近代以来大国中较差的一个,我们与诸多国家存在着领土、领海纠纷,与一些国家存在着结构性利益冲突,战争在很多时候离我们并不遥远。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栋梁,担负着和平时期建设家园、危难时刻保卫国家的艰巨使命,所以学习《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们浙江大学的育人目标即是“具有国际视野的领袖型人才”,领袖人才应该具有竞争意识,更应有竞争智慧。而在纷繁复杂的当今社会,如何在竞争中胜人一筹,靠的就是谋略和胆识,我们在《军事理论》课中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经典的军事战例,更学会的是一种思考的方法和认识世界的维度。很高兴能看到褚老师在百忙之中怀着极大的热情向我们传授自己研究成果中的精华,而风趣的讲课风格和多媒体的视觉冲击就像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实地战场,把我们带入军事科学和指挥艺术的殿堂。作为一个军事爱好者,我会继续支持、关注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军事理论论文 篇4

《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研究创新思路》

  摘要:国无防不立,有国必有防。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当前国际形势总体和平,但在我国周边还隐藏着很多不安定因素。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加强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和学术创新思路两个方面展开探讨,更好地应对新形势下国防教育的新挑战、新要求,做好做实国防教育工作。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学术研究;创新

  一、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教学管理实践内容

  1、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推进国防教育常态化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都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本质上来讲,虽然两者教育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是以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根本目的的;而在教育内容上也都有交叉之处,如在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培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顽强拼搏意志品质的培养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既能达到效果上的相互促进,又能实现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保证教育上的连贯性。广义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十分丰富,涵盖面广,既有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又有形势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在教育手段方法上也十分灵活,既有“两课”教学、专题报告又有主题教育活动、社会实践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国防教育的有效载体和有力借鉴,通过进一步丰富内容和手段,加强日常渗透,可以有力地推进国防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2、充实师资队伍,推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这就需要首先从队伍入手,一方面要进一步充实现有国防教育教师队伍,优化结构,形成以专职国防教育教师为主、兼职国防教育教师为辅及年龄、学历、职称、专业等结构合理的队伍格局;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教师的业务素质培训,使其有更多机会进修国防教育专业知识,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育理念,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其次要不断推进课程内容的改革,保持教学内容上的与时俱进,不断把国防领域内的最新成果反映到教学中来,增强国防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以及最新的军事科技成果及发展动向,切实提高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教学效果。

  3、适应信息化时代要求,积极推进国防教育网站建设

  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很多高校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特别是开设网站的形式,大力开展国防教育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国防教育的普及,扩大了教育效果。然而,虽然创建了国防教育网站,但一些高校实际上只有一个网页,内容不够丰富而且更新不够,管理和维护也不及时,远远没有实现网络国防教育的预期效果。知识经济时代,推进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意义重大,一方面顺应了现代化国防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容易吸引广大学生对国防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注。国防教育的网站建设首先要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其次在内容上也要体现出新颖性、时事性、丰富性、知识性、思想性,既要有国防建设的法律法规、世界军事的最新动态、世界先进军事技术等国防常识的介绍等,也要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信息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也要积极加强对国防教育网站的管理工作,定期检查、督促更新网站内容,确保国防教育网站建设的正确方向和规范运行。

  二、高校国防教育学术创新基本思路

  1、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理论是实践的向导,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催生理论又呼唤理论。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才能获得成功。同样,高校国防教育理念创新要以理论为依据,同时不能脱离实践,在研究实践中得到新理念并与国防教育结合起来,运用新理念教育、影响学生。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是人类认识和学习应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理念创新应遵守的重要原则。国防教育理念创新的任务是“创造”新的“教育应然”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以更好的指导教育工作,而书本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间接经验,故创新要保持理论联系实际。没有理论指引的实践,是一种“盲”;缺乏实践的理念创新,则是一种“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国防教育理念创新必须从实践中来,最终也要回到实践中接受检验。

  2、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国防教育理念创新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符合国防和教育发展规律的理念,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日趋深刻也需要从社会和时代中汲取营养、与时俱进。高校国防教育理念不断地接受着各种变化因素的冲刷洗礼,对国防教育的要求也在不停的变化,国防教育理念是动态的、发展的,只有不断的发展创新才能使理念之树长青。当然,国防教育理念创新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过去,理念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承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否认,否认这一点就割断了理念的历史脉络,使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创新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更新理念的基础上,站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的高度,重新审视以往的国防教育思想和理念,应有继承、有摒弃、有创新。

  3、实效性与前瞻性相一致

  国防教育实效是指国防育人的实际效果,影响实效的因素来自学校、教师、学生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增强国防教育实效,首先要在理念创新上下功夫,而理念创新是基于当前国防教育发展现实及发展趋势所提出的,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针和准则,理念创新的宗旨也是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理念创新应该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纵观社会发展趋势,从而预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防教育发展趋势,这样产生的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国防教育理念,必然具有超前性。国防教育理念创新既为现实的国防建设和发展服务,又为未来的国防目标奠定基础,必须坚持实效性和前瞻性相一致,可以说两者的有机结合使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的内在价值更加鲜明和深刻。

  4、战略性与特殊性相协调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和国防教育乃至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念及其创新要站在时代前列,把握时代特点,以历史的角度,战略的眼光,以符合高校国防教育体系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适应国防建设发展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国防教育理念是对教育的价值观的理性共识,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高校国防教育理念生存于国际、国内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中,作为理念创新必然有共性的、战略性的一面,因此要胸有全局,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同时,各高校的定位、办学历史、所处区域和服务行业不尽相同,对国防教育理念的形成有着影响和制约作用,表现出国防教育理念创新中个性化、特殊性的一面。应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实际,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把大智慧渗透到小道理之中。

  三、结束语

  总之,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之中,只有建立强大的国防才能保持安全有序的经济建设环境和生活环境,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培养正确的国防观念,提高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努力成才成长才能为国家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浩波。高校国防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中南大学,2006.

[2]马一。新时期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04:78-80.

[3]毛芳才。高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高教论坛,2006,06:54-56.

[4]魏联。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以及发展[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08:69-71.

  崔正浩;出生年月:1962年4月20日;籍贯:吉林珲春人,朝鲜族;职称:讲师;研究方向: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论文 篇5

《关于加强高校国防心理战教育的探讨》

  摘要:国家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开设国防 教育 ,国防教育由此成为了高校学生的必修课。面对国家未来的建设者,高校应重视国防教育中的 心理战教育。但是目前心理战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国防教育甚至还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对高校开设心理战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战略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校;国防教育;心理战教育

(一)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 经济 建设的不断 发展 ,我国高校学生的人数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高校在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方面,具有许多绝对优势:学生是经过统一 考试 挑选出来的优秀学子,同时高校也是青年人最集中的地方。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为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并增强广大青年的国防观念、民族意识,要求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此还制定了有关 法律 。 实践证明,国防教育对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国防教育应重视 现代 心理战教育

  现代战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取得战争的胜利不在于从肉体上消灭多少敌人,而在于从精神上、心理上征服对手,从而使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心理战的教育。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的局部战争中,心理战的样式会越来越多,作用也会越来越大。此外,在实行心理战的同时,还要进行防敌渗透和策反的宣传,以维护本国民众的心理安全,这实际上是对国民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在校学生进行心理战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国防教育则必须承担起这个任务。

  国防教育 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心理战在战争中的作用,并认识到国民的心理素质对于未来局部战争的影响。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高校大学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渴望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国家必须重视高校国防教育中的心理战教育,制定相关教学大纲,并 组织专家编写适合高校学生的教育内容,使国防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心理战知识的掌握。这样,才能通过教学有效地抵制一些西方国家敌对势力的渗透。

(三)着眼国防心理战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由于心理 科学 在军事领域的 应用和发展,心理战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并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多次局部战争的实践表明,心理战已构成了军事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校的国防 教育 ,应继续坚持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大学生的 心理疏导 工作,筑牢其 科学 理论基础,坚定其革命的理想信念,从而自觉抵制某些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弱化”等 政治 图谋。要教育学生充分认清 中国 选择 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充分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和坚定的政治信念。在国防教育的课堂中,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不怕苦、不畏死的英雄气概,从而在精神上做好战斗的准备。这样,他们才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谱写中华民族英雄主义的新篇章。此外,在 现代 的高技术条件下还要充分运用电视、 网络 等现代传媒工具,加大对学生的宣传教育,积极创新具有我国高校特色的心理战教育。

(四)国防教育要加强心理战教育的队伍建设

  2001年,我国为高校的国防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要求普通高校必须在2005年全部开设国防教育课,并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根据现代心理战的 发展 趋势,高校国防教育应抓住军事变革的机遇,加强心理战教育队伍的建设,为我国的国防 经济 建设服务。

  1、加强现有国防教育队伍的心理战教育。心理战教育训练是一个综合性科目,涉及到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等部门,是部队整体教育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家可以编写一些心理战教育方面的资料,并定期对现在的国防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还可以选派一些致力于这方面研究的优秀青年教师到部队院校的心理战研究所进修、学习,使之成为符合国防教育需要的心理战教育人才。

  2、地方院校和部队院校相结合,共同培养心理战的教育人才。心理战教育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院校教育以传授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在提供基础性知识和相应专业化训练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而部队在心理战 组织指挥和实战的训练方面具有优势。为此,应树立合力育才的观念,充分发挥院校、部队的资源优势,建立人才选拔、共同考核、部队 实习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共同育人机制,把院校和部队共同培育心理战教育人才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从而达到共育高素质心理战人才的目的。

大一军事理论论文 篇6

  自从进入大学以来,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军事理论教育课程,而我也经历着一系列的变化和提高,汗水与欢笑、感动与深思、激动与忧虑以及一股不可遏制的爱国激情冲击着我的心,使我受益匪浅。在短暂而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我第一次与祖国母亲贴得那么近,由衷地体会到对她的爱,深切地感受到她的脉动,也真心地为她的安危担忧。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的也说过:“坚决履行好捍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的神圣职责。”现就核武器的危害和防护谈谈我的看法。

  现在很经常听到一个谜语:“我有,你不能有──打一武器名”很明显谜底就是核武器,很多人都可以了解其原因。当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小玩意”于1945年7月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沙漠爆发后,标志着核武器降临到了我们这个地球。紧接着俄国,英国,法国,中国等也相继研制出来,世界也变危险了。

  从最早的原子弹的使用我们就可以看得出其威力有多大,无论从人类的安全和环境两方面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二战时期美国向日本的长崎和广岛投掷了2枚原子弹造成了十几万人丧失了性命,第一次将原子弹运用于战争结果就是如此,那就是生灵涂炭。

  核武器使战争变得好残酷,但另一方面却也维持着一定的世界稳定,虽然是那种岌岌可危的虚假和平。换句话说就是每个国家都想拥“兵”自重。

  当我国刚刚起步的时候,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以后,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爱好和平的人民,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人民,都欢欣鼓舞,热烈赞扬我国人民的这个重大成就,支持我国人民为反对美帝国主义核讹诈和核威胁而采取的正当措施。社会主义各国人民、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特别是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革命人民深信,社会主义中国手中的核武器,是保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他们把中国人民的这一胜利,看作是他们自己的胜利。只有当社会主义国家也拥有了核武器才不会被当时的美帝国主义所独裁,起到相互震慑的作用。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并且如今在世界上充当着一个大国的置,对着世界的和平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对于核武器还是持着正确的态度。

  在当时中国手里的核武器同美帝国主义手里的核武器,有着本质的不同。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一向是根据中国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世界革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来确定我们的外交政策的。

  有了核武器之后,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奉行和平外交政策。我们既不会用这个东西去吓唬别人,进行任何冒险;也不会把它当作参加“核俱乐部”的入场券,做任何损害世界人民革命利益和世界和平利益的事情。新中国成立以来十五年的历史,证明了在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支持各国人民革命运动、保卫世界和平的斗争中,社会主义的中国是完全可以信赖的。

  中国在核武器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过去,当中国没有核武器的时候,我们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现在,中国有了核武器,我们还是这样主张。在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以后,中国政府立即郑重声明,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国政府的这个立场,最鲜明不过地说明了中国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自卫,为了抵抗美国的核威胁,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

  中国始终恪守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坚定奉行自卫防御的核战略,从不用自己的核武器威胁他国。并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无条件不对无核武器国家和无核武器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中国从未在其他国家部署核武器,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参加任何形式的核军备竞赛,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民许下的承诺。

  核武器不是上帝造出来的。既然人类能够制造核武器,也就一定能够消灭核武器。我们深信,通过各国人民的联合斗争,核战争是能够防止的,核武器是可以禁止的。只要全世界人民要团结起来,为彻底实现无核化世界,为争取实现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的崇高目标而奋斗到底!

军事理论课论文 篇7

  论述我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与加强国防建设的关系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地方活动。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与当代大学生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能极大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当代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传统性和现代性。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而又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渗透于其血脉、贯穿于其历史、熔铸于其文化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社会心理及其所蕴含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它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必不可缺的基本教育,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

  一、领土完整和安全,对全体公民进行的一种具有特定目的和内容的教育活动。高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与加强国防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等院校是信息、知识、人才的聚集地,承担着中华民族精神的传递任务,在科技发展、经济繁荣和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等院校不仅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而且要培育他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弘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只有把中华民族精神灌输给他们,树立起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起他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才能使大学生真正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院校受到了很大冲击,不良风气对学生成长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例如高校的产业化趋势明显、高校的学术不良行为泛滥,使大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功利思想在发展。要迅速扭转这些风气,必须依靠切实可行的制度进行规范,而要彻底消除这些影响,就必须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实质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同样让大学生理解其中的含蕴,并激励大学生奋发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有利于大学生抵御一切消极思想和外来文化的侵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有利于大学生自觉捍卫民族尊严和民族利益。

  国防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加强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一项重要举措,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来看,深化高校国防教育对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大学生的思想有着重大的作用。

  高校国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属于精神价值范畴。国防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国防精神实质是公民对祖国安危、对民族富强的一种道德情感和责任意识。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弘扬和培育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爱国主义,尤其要在大学生中形成稳定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

  通过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具有便利条件。战争总是围绕着国家和民族的切身利益进行的,中华民族长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

  一、抵御外敌的斗争史,本身就是一部教科书。特别是人民军队中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更成为激励人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强大力量。而这些内容,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是高知识群体,易于接受,容易感染,能迅速将许多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的国防教育,更能激发大学生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 高校国防教育努力培育大学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品质,尤其是国防教育中的集中军事训练环节,离不开严格的纪律约束、友好的合作精神和积极的奉献精神。这些精神一旦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生有着重大的意义。让他们了解到自己的使命及责任,明了自己背负的东西,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气及信心。不会因挫折停步不前。

  高校国防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的特性,决定了国防教育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最佳途径。高校国防教育是集思想性、知识性和技术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其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大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将学习马克斯主义的国防观、战争观,学习中国军事思想、学习信息化战争、学习军事高技术等内容,同时接受军事技能训练。这些内容从政治到经济、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门类齐全,丰富多彩。通过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这样的知识,也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目的是一致的。国防教育是为了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需要,增强国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既能让大学生学习到理论知识,又能认识到国防与国家安危、民族荣辱兴衰的密切关系;既能加深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又能接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首先,这是世界形势发展的需要。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使大学生树立全面的国家安全观,当今世界,国家安全的含义是多方位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都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影响。文化力量贯穿于其中,其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而文化力量实质就是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高等学校,是文化的集中地,加强大学生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

  其次,这是大学生成长的特殊阶段所决定的。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当代大学生处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的思想日趋活跃,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社会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现象,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不良信息的传播,给大学生成长带来了负面影响。面对这些新情况,必须加强高校国防教育,通过国防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心、强国之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全民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大学生对国防教育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激起其爱国热情。才能更深刻的了解国家建立的艰辛,才会用心的去守护它、爱护它、保护它,不让外来势力有可趁之机。才能不辱使命,让我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军事理论论文参考 篇8

《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实证考察及研究》

[摘 要]古田会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正式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的建军原则。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从一个侧面解读了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

[关键词]东固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实证研究

  1929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全党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一原则来源于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的实践,并随着革命斗争特别是军队建设实践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本文仅以东固革命根据地的军队建设实践和经验为考察对象,进一步解读古田会议确立这一原则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内涵。

  一、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历史考察

  东固根据地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真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力量的建立和发展,也就没有东固根据地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发展。1927年初,共产党员赖经邦(江西吉安东固人)在东固组建了东固地区第一个党小组。大革命失败后,赖经邦与共产党员高克念、曾炳春等人在白色恐怖下,在东固敖上召开了党员大会,史称“敖上会议”。会上,赖经邦强调党的活动转入农村的重要性,提出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发动农民举行秋暴、建立革命武装等问题。会议决定:成立党支部,称东龙(东固、南龙)党支部,选举赖经邦为书记。东龙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基层战斗堡垒作用,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以及整个赣西南革命斗争的开展,始终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中共东龙党支部直接领导之下,同年10月,在敖上建立了东固最早的革命武装――工农革命军,赖经邦任队长。10月底,争取了以段月泉为首的绿林武装“三点会”成员,使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一下子就增加了一倍。东龙党支部在建立和扩大工农革命军的同时,积极准备暴动。1927年11月12日发动了党史上有名的赣西南地区的“东固暴动”。东固暴动的胜利,拉开了东固武装斗争的序幕,震动了邻近各县的反动统治。绿林首领纷纷带领人枪投奔工农革命军,东固工农革命军得到壮大。东固暴动成功后,东龙党支部又及时领导东龙游击队转入游击斗争。1928年2月,赣西南特委将东固工农革命军与永丰、吉水的农军合并,并吸收吉安、吉水、永丰等地的工农群众参加,成立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七纵队。不久,特委决定吉安县延福地区李锦云等人筹建的革命武装,编为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九纵队。1928年9月,江西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第九纵队合并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1929年2月初,红二团到达兴国莲塘与赣南红军十五、十六纵队会师。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赣南红军第十五、十六纵队及部分游击队、赤卫队员以及从红二团抽调的100余名党、团员骨干官兵合编成立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四团。为加强党的领导,统一指挥军事斗争,1929年6月,成立红二、四团行动委员会,并相应成立红二、四团政治委员和军事委员会。毛泽东曾对红二、四团战斗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在1929年1月写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红军第四军%26hellip;%26hellip;现在计在前委管辖下与前委有发生关系的共有三个部队,一是四军一二三纵队,枪二千,这是主力,二是湘赣边界部队有枪一千四百,三是江西第三(二)四团枪一千,共计四千五百枪。这三部分大体说都可说是有相当的战斗力的正式军队,都是从最困难的反革命高潮下创造出来的。”[1]1930年1月,赣西南的地方武装即红二、三、四、五团,赣西游击第二大队及永新、莲花、宁冈等县赤卫队合编组建红六军,红二、四团正式列入中央红军编制系列 。

  从以上对东固根据地党组织建设和军队建设的过程梳理可以看出,在东固革命根据地是先有党后有军,党组织的形成早于军队,东固的革命武装力量是在党组织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同时,军队的每一步发展壮大,都离不开党的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

  二、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主要举措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政治建军之路,是古田会议决议规定的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原则的关键环节。东固革命根据地在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过程中,作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首先,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极强的制度保证。早在东固暴动之后,红二团的前身第七纵队从队部到各区队的名册上,都把党在军队实施领导的人格化的党代表、指导员放在第一位,从而在制度上确立和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到军事行动的实施,小到一杆枪、一粒子弹的使用,都得征求党代表、指导员的意见。这一制度的贯彻落实,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在长期艰苦的军事斗争中,保证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同时也保证了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特别是在红二、四团组建后,军队党的组织建设和政治工作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红二、四团组织了“团委”,“每连有一个(支部),团部有政治部”,“支部分小组”,“团部、政治部、士委会为不相属之三平行机关,对内外均连署”,“官兵除作战指挥外,都是站在平等地位的,官兵间的感情很亲切,每月的生活补助费,也是一样开支。”[2]与此同时,革命军队中从大队、中队到连队,各级都有公开的党代表。但党员都是秘密的,连队中的党的小组也是秘密的,都是单线联系。共产党员在战斗中、在群众工作中都要起先锋模范作用,并做团结各类战士的思想工作等。连队建立士兵委员会,民主选举优秀战士代表为主席,它有批评处分行政首长的执行权力。正因为如此,1929年2月,毛泽东率转战赣南的红四军与红二、四团在东固胜利会师后,对这支初次见面的地方红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红二、四团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军队建设方面创造了许多新的经验,这些经验正是红四军所需要的。这些经验主要就是敌强我弱的不利形势下红军的游击战术与群众工作经验,以及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这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给一直寻求解决这一问题之道的毛泽东以极大的启示。毛泽东称赞红二、四团的体制是“绝对的党领导”,政治指导员、政治委员“支配”军事长官,一个子弹党也要“过问”,实行的是“集体的党领导”体制,并认为红二、四团的这一创造性经验可以“帮助”红四军加强党的领导。

  其次,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广泛的认同性。在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的领导在坚持政治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们组织政治宣传队,作为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负责检查群众纪律,宣传党的政策;向敌人喊话,瓦解敌人;执行并检查俘虏政策。红二、四团的干部战士除战斗外,都担负宣传组织群众、筹粮筹款以及收集情报的任务。官长不许打骂士兵,强调政治上平等的同志关系,提倡互助友爱。对党对上级决议最忠诚,讲原则,不徇私情等等。为了培养干部,加强干部战士的政治军事训练,红二、四团将东固教导队改为红二、四团教导队,后又改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3],毛泽东任校长,朱德任政委,这是中国工农红军史上第一个正规的红军学校。红军学校设医学、政治、军事三个专业,每天三操两讲。红二、四团经过整训,统一了领导,加强了纪律,提高了部队的军政素质,加强了战斗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东固革命根据地军民逐步形成了共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接受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第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具有党的指导与监督的统一性。中共江西省委对东固根据地的建立给以直接的关注、支持和领导。早在1928年1月29日,《中共江西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关于赣西南目前工作决议案》就规定了赣西南各级党委目前的工作,明确指出要在军队的组织系统中设立党组织的领导。1929年6月,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又明确指出:“为适应目前的环境,觉得二、四团有组织统一指挥机关之必要,故于目前二、四团团委%26hellip;%26hellip;组织二、四团行动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26hellip;%26hellip;的指导;组织政治委员会,以统一二、四团的政治工作,委员即以行动委员充任%26hellip;%26hellip;以统一二、四团军事指挥%26hellip;%26hellip;第四军委会设参谋长一人,参谋一人,政治委员一人%26hellip;%26hellip;”东固根据地与中共江西省委的交流也较为密切,“至于各级党部对下级的指导状况,只有赣西南特委和九江县委见到一点,其余的还见不到%26hellip;%26hellip;关于各地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报告,党的和群众工作报告,只有赣西特委和九江县委经常的稍为做到表面上的描写,省委得到以为无价之宝%26hellip;%26hellip;”[4]正是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密切关注和直接指导下,最终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促使东固根据地建立、发展和巩固,并为其他根据地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东固革命根据地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意义分析

  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方针举措,在党和军队建设的历史上,写下了具有特殊意义的一页。笔者仅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是印证了毛泽东关于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鉴于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和当时的国情,毛泽东高度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权问题。早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在领导秋收起义队伍向井冈山挺进的过程中,毛泽东领导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以“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从而把革命队伍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到井冈山后,毛泽东更加注重红军建设,特别重视党对军队的领导问题。但是,由于红四军脱胎于旧式军队,加上部队的组成来源复杂,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这些非无产阶级思想对红军影响甚大,以致井冈山的斗争多次遭受挫折。毛泽东认为,“党在这时期中不能有绝对的指挥权,小团体主义充分存在而发展,党不敢作调动枪枝上的尝试”,甚至全军从连到军,在某些问题上不是听从党的指挥,而是“绝对听命于个人”。[5]这是影响红军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固革命根据地党组织扎根深,领导作用强,政策正确。“一切听命于党组织”,即“有很好的党”,“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中共东固支部、东龙区委、东固区委,正确贯彻执行中共中央、中共江西省委和赣西特委的正确方针政策,重视从东固地区的实际出发,紧紧依靠非常熟悉的广大贫农。党组织严密巩固,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东固革命根据地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原则的贯彻执行,印证了毛泽东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思想的正确性。毛泽东对此也作了充分肯定。1929年6月14日,他在福建连城新泉写给林彪的信中极力称赞红二、四团的领导体制。信中写道:“至于二、四团,四军的同志见了他们简直是惭愧万分,他们是指导员支配军官的,前五册上军官的名字列在指导员的后面,一个子弹不过问党不能支配,他们是绝对的党领导。这也可以说是帮助四军党的领导加强的原因%26hellip;%26hellip;小团体主义不消灭,不能如二、四团一样的完全由集体的党领导,则红军只是一个好的名称罢了!”可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思想,从实践的角度而言,最初来源于李文林领导的东固红军。毛泽东在吸取了东固做法的基础上,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对军队领导的思想发展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和纲领。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田会议决议中有关军队党的建设的许多提法,也应该与东固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成为了人民军队建军纲领的一个重要思想渊源。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要在武装斗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最终战胜反革命的武装力量,必须有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革命军队。但是如何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完全没有经验。“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全党指出了革命复兴之路。但是要贯彻“总方针”,还要各地党组织在武装起义的实践中实施正确的领导。东固暴动前夕成立的东龙党支部,是领导起义的坚强核心。党确定的起义时机,采取的联合绿林武装、重新组织农民协会等策略和措施,是符合实际的,保证了起义的成功。东固暴动成功后,为了适应革命发展的需要,很快在东龙党支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共东龙区委,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不断推进又将东龙区委改为东固区委,并先后选举产生了赣西特委、赣西南特委。在健全得力的党组织坚强领导下,东固根据地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并很快成为赣西南地区革命的主力军。可见,东固根据地在处理党和军队的关系上,党指挥枪的原则和真正实现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是重要的经验。

  参考文献:

[1][2][4]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二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

[3]东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第一册)[M]。中央文献出版社,

[5]毛泽东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固革命根据地史论》(09DS00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

《军事理论》论文 篇9

《当代军人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树立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全社会面临的艰巨任务,但是在社会转型期,受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受到很大冲击,军队也不能置身世外。本文力图探讨军人在日常工作中如何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这一问题。

  关键词:军人核心价值观

  Abstract: to set up and carry out the socialist consciousness is the core values of the task facing the whole society, but in social transition, all sorts of wrong by ideas and concepts, the influence of people%26#39;s values are a big hit, the army also cannot place oneself real. This paper explores soldiers in daily work how to follow soldiers core values this problem.

  Keywords: soldiers ,core values

  中图分类号:D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代军人学习践行军人核心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对共同理想、奋斗目标的态度中,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中,把党的宗旨、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内化为自觉行动。在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坚定立场信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

  当代军人在践行核心价值观,应重点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一、参军为了什么――牢记责任和使命

  参军为了什么?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可能一些人参军的目的并没有那么单纯,也可能更多的考虑到了自身的利益。这也不能去责怪什么,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我想,这样那样的私人目的可能是很多人在考虑参军时的一些想法,是还没有真正理解军人这份职业时的一些想法。进入部队以后,经受无数次的训练和教育,他会逐渐的理解军人这个称呼背后的涵义,会逐渐的理解军人的责任和使命。因为人是不断成长的,尤其是在部队这个大熔炉中熏陶之后,会变的崇高起来。像1998年抗洪、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在这种大灾大难和严峻考验面前,冲在最前面的是军人,而且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是许许多多的80后、90后,在关键时刻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些人可能入伍没几年,但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却让人感动。大家说,他们的入伍动机就那么单纯吗,我觉得也不一定。但在大灾大难面前,作为一名军人,他们冲上去了,甚至连命都搭上了,为了什么,为了军人的荣誉、责任、使命。所以,军队是个大熔炉,是一个培养崇高精神、培养坚定信念、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大熔炉。

  当被问到“在部队生活中觉得理想信念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很多人都说不存在理想信念坚定不坚定的问题,军人以服从为天职,对于命令会坚决的执行。我很震撼。从这些回答可以看出,军人一般都会有很坚定的立场和信念,都会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参军为了什么,就是要牢记军人的责任和使命。使命是什么?要用一个词概括,那就是“保家卫国”。一是要维护国家安全,二是要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成果。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形势,作为军人应做好应对复杂情况的准备,比如说如果发生战争了怎么办,我们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社会上有很多不安全不稳定的因素,会让人无法预料的发生巨大的自然灾害,军人随时都会被派到最前线,我们做好准备了吗?一旦被派出去我们的能力达到了吗?在日常生活中,在每天的学习、训练和工作中,都要随时想一想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把责任和使命时刻放在心里,才会找到自身工作的价值和动力。

  二、工作岗位上该做些什么――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军人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军人的责任和使命是“保家卫国”, 认真解读,我们能够发现无论是哪项,他们最终落脚在为人民服务上,为人民服务又落脚在做好本职工作上。

  可是有的士兵说:上级的命令我会坚决的执行,我也知道我们的宗旨是人民服务上。可是我每天在这里干我负责的这块工作,比如在门口执勤站岗,如果我每天站在那里,怎么为人民服务,我怎么把我的理想信念、责任使命宗旨等等与当前的工作联系起来?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

  其实为人民服务就体现在做好本职工作上。在部队中不管你从事哪一种工作,只要做好了,就是在为人民服务。因为军人的责任和使命不是单个军人完成的,是千百万个你我他组成一支军队来共同完成的。单个人的工作可能看上去没那么重要,但是想一想,部队中为什么要设立这一个岗位,一定是有这个岗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每一个人把自己这份平凡的工作做好,那千百万个人就能凝聚成中流砥柱,就能干成大事,我们每个人就是部队中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如果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岗位,你还觉得没有意义吗?

  可能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没意思,别人的好像有意思得多。比如在现在的大学生中80%的想换专业,80%的人觉得自己选错了职业。这两个数字说明了什么?说明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单调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个人都负责一小块工作,难免会感到乏味。但是羡慕别人,很可能是对别人工作的一种误解。在部队中,一个将军、一个司令够风光吧,可能每一个士兵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将军梦。可是将军、司令就好当吗?不一定。一个人职位越高,可能他的压力也越大。我们普通人只是看到了他们的地位,他们的风光,却很难理解他们的压力。我们的工作虽然单调,但我们承受的压力也不大。

  所以我们受到一点委屈时要勇于担当,要换一种眼光看问题,要心胸开阔,要感谢让你受委屈的人,是他磨练了你的意志。

  在和平时期,我们军人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本职工作中。

  海尔的张瑞敏:“什么是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千百遍做对,就是不简单;什么是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认真地做好,就是不容易。”

  所以,把简单的工作做好,也是一种境界,也能体现军人的使命和价值。

  三、离开后应该留下什么――留下形象、清白和成绩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绝大多数士兵最后都会复员或者专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关系到将来离开后能够留下点什么的问题。

  1、在做人方面,留下形象。

  一个人的形象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我们在部队几年,十几年,还有可能是更长的时间,离开后给人留下“堂堂正正做人”的形象非常重要。军人视荣誉为生命,“堂堂正正做人”的形象虽然没有写在勋章上,但会永远留在领导和战友的心中。“堂堂正正做人”就是要公道正派、胸襟开阔、道德品质高尚,要做到这一点,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可以说是最起码的要求。

  所以,我们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修炼自己的品行,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样不管在部队中还是将来走上社会,都会是顶天立地的,都会是受人尊敬的。

  2、在做官方面,留下清白。

  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来讲,不仅要堂堂正正做人,而且要“清清白白做官”。清白就是清正廉洁,恪尽职守。清白就是要管住自己的脑,不要有非分之想;管住自己的嘴,不该吃的不要吃;管住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不要拿;管住自己的腿,不该去的地方不要去。要把领导看作服务,把权力看成责任。

  3、在做事方面,留下成绩。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岗位,都能做出成绩,都能展示一个人的能力。我们工作中需要一种干什么事都要干到最好的精神,让我去站岗值勤,我会站的最好;让我去做饭,我做的饭大家都说好吃;让我去养羊,我养的羊长的最大;让我去种菜,我种的菜质量最好,收的最多。抱着这样的思想去工作,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都能让自己又不一样的境界。别人再提起你时,会竖起大拇指。

  可以说“三个解决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特别是在遇到与腐败现象进行斗争而犹豫不决的时候,遇到人际关系复杂而举棋不定的时候,身处逆境受到排斥打击的时候,遇到这样或那样其他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做到“三个解决好”,就会帮助我们站稳立场,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让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国家的安全,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我们人民群众生活的安宁,贡献自己的力量。

军事理论课论文_军事理论论文【通用9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