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时间:

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3篇 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3篇 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供大家阅读。

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3篇 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近年来,循环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种新型的资源利用模式与理念,正越来越被接受和认可。现代传统农业所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等问题有待于运用循环经济原理与方法来解决。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显著缓解农业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对于破解我国农村土地矛盾尖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不足问题有明显推动作用。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Reduce)原则要求减少农业投入,从而直接降低成本。目前我国农业普遍存在农药、化肥等投入偏多的情况,导致环境污染、土壤功能弱化、农产品易受污染等负面影响,因此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在保证不降低产出的情况下,通过提高效率来相对减少投入量。

  再利用(Reuse)原则要求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通过对农业生产与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物污染转化为资源,不仅可降低污染,而且提高了资源附加值。

  再循环(Recycle)原则要求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反复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少产生废弃物,少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方法,可为今后的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循环农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评价某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的方法(流程)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基本内容

  在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与排放量,加大对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系统的产出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是循环经济型农业的总体目标。因此,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可以结合农业生产的行为以及相应的结果来考察,据此建立一个BPEIR概念模型,即行为-压力-效果-冲击-反应模型(图1)。因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存在一个循环总量,而且该循环总量大小取决于系统外的投入以及系统内的消费量。如果对于一个区域系统投入加大,消费量减少,则循环总量会增大,对于系统产生的压力增加,从而会造成系统内各组分向不利的方向发展,比如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使用过多,促使其有效利用量下降,则会带来土壤退化、作物产量下降等负效果。负效应集聚对系统的冲击,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措施减少系统的循环总量,减小系统的循环压力,比如农业中种植模式的改变、废弃物资源化等措施,均为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于系统的投入;反之,如果对于区域系统投入减小,消费增加,说明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则系统内循环总量减少,压力减小,使系统各组分良性发展。因此,从农业生产行为以及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系统的输入端、过程、输出端来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技术路线

  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在农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农业循环经济系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反映某一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二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因素诊断,具体是通过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和障碍度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诊断,找出制约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信息(图2)。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循环经济的“3R” 原则,即以“ 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 为内容的行为原则,并根据研究区域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认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必须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以及核心技术指标,全面准确地反映农业系统输入、输出终端和运行过程的复杂内容。因此,为选取有效的评价指标,本文根据图1中BPEIR模型以及特尔菲法,对众多因子进行分析,筛选出20个参评因子构成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 一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该类指标主要用来反映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即系统输出终端的效果。其中,采用农机总动力与农林牧渔商品率作为反映农业产业化基础条件以及农业产业化效益的指标; 二是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该类指标用来揭示区域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的现状;三是资源循环利用评价指标,用来体现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的程度; 四是资源环境安全评价指标,反映农业发展中对于生态环境和资源安全的影响。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的权重是指在相同目标的约束下,各指标间的重要性关系 "#$。因此,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中,权值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AHP)对评价指标赋以权重(表1)

  研究区域实证分析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从以上选取的指标中可以得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指标性质各不相同,数据之间缺乏一定的可比性。为使各指标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参照值标准化法主要适用于评价指标与参照值之间相互关联且有所区别的情形。具体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应用有两种类型:

  一是正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大,所反映的循环状况越好;

  二是负作用指标。该类指标值越小,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针对这两种类型,指标标准化处理的公式如下:

  Xij为某一指标的原始值,Xi为具体研究对象某一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第i指标原始值。

  综合评价结果计算

  由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与层次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每一项指标均需从不同层次与侧面反映农业循环发展的状况。因此,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一项综合性评价,采用加权函数法进行计算,即

  式中,Xi为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Wi为与各指标相对应的权重;S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综合水平得分。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是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现状的考察,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找出阻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有的放矢地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行为与政策的相应调整,从而有效地减少系统投入、提高系统产出,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统一的目标。具体方法是采用“因子贡献度”、“指标偏离度”、“障碍度”3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诊断。

  3做出结论并提出具体政策建议

  下面就分别以2000~2009 年甘肃省、1991 ~ 2005 年黑龙江省、1990~2008 年吉林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为例具体分析

  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结果

  2000-2009 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态和质量,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图3 2000-2009 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提升的趋势,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值是 2000年的 倍,年均提升速率为%(图3)。分类指标评价结果比较分析

  2000~2009年甘肃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准则层中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和生态环境安全指数评价值,均高于2000年的水平,资源减量化评价指数值从2004开始才高于2000年的水平,按照各项分类指标评价指数值年均提升速度的高低来排序,依次为资源循环利用指标(%)、经济与社会发展指标(%)、资源减量减量化指标(%)、资源环境安全指标(%)。说明2000~2009年资源循环利用因素对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提升的拉动作用较强,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的推动作用也较为明显,而资源减量化和资源环境安全因素的作用非常有限,是限制甘肃农业循环经济进

  图4 2000-2009 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指标评价结果

  一步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3 分类指标的约束度判断

  为了进一步判断各分类指标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约束程度的大小,将单项指标的约束度进行加总,得到各分类指标的约束程度的度大小。从图7可以看出,2008年影响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因素,其约束度为%,然后依次是资源环境安全因素(%)、资源循环利用因素(%)、经济与社会发展因素(%),说明甘肃通过控制农业资源投入减轻农业循环系统压力的任务还很艰巨,未来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在提高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效率的同时还要格外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图5 2008年甘肃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的约束度

  4政策建议

①在优化资源减量投入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效率,特别是要在加大科研投入强度和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基础上,研究探索和示范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废弃物资源无害化处理技术

②构建和完善科技支撑体系,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尽快向包容性增长转变主攻方向为:加强以农产品加工为载体的环保型产业间循环链接技术和农业产后剩余资源及废弃物多功能化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③研究和推广应用农业洁净生产技术。主攻方向为:研究和推广以科学施肥技术、高效农药综合防治技术、农膜高效利用和回收循环利用技术为主的无公害生产技术,并加强生物农药、优质复合肥、基因技术等替代物质的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④开发和推广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技术。主攻方向为:研究开发农业废弃物资 源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和农业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耗

⑤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长效运行机制

  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

  1991—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逐渐向前发展。2004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数是1991年评价指数的倍。依据图2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年规划的时间发展顺序,可将1991—2004年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进程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八五”期间(1991—1995年):起步发展阶段,该阶段循环农业发展评价指数在[,]内波动,发展状态呈现上升趋势,上升速率比较缓慢。第二阶段“九五”期间(1996—2000年):平稳发展阶段。该阶段

  图6 1991—2004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结果

  循环农业发展指数在[,]内波动。虽然该阶段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总体水平高于第一阶段,但该阶段也明显表现出平稳趋势。第三阶段“十五”期间(2001—2004年):提升发展阶段。该阶段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处于一种相对较快发展的状态,其综合评价指数主要分布在左右。其中,2004年出现黑龙江省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指数的最高值()2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分类比较

  黑龙江省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效益较高,产出水平提高幅度最大,对整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起较强的拉动作用;农业生产的投入方面,在“八五”期间发展逐年下降,对农业整体发展起制约作用,但在“十五”期间,情况有所好转,资源的减量化投入日益贯彻到农业生产中;在资源的利用环节,总的有效利用效率

  图7 1992—2005年黑龙江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各分类指标评价指数

  不高,循环利用的水平低,1995年后逐年下降,对整个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 阻碍作用;生态效应方面,其发展水平低于或等于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但仍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

  1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

  图8 1990-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综合评价图

(1)1990—1996年停滞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各年份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数均低于1990年,综合评价指数平均为,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处于低水平波动阶段。该阶段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注重粮食产量,依靠高投入、高消耗获得高产出,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主,忽视农业资源在生产过程中的节约和循环利用。

(2)1997—2002年缓慢波动上升阶段。这一阶段循环农业指数小幅升高。除了2000和2001年受自然灾害影响以外,综合评价值均高于1990年,综合指数平均为。国家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积极推进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

(3)2003—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农业循环经济指数快速升高,年均指数为。随着国家重视“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并明确提出发展循环农业,将发展循环农业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吉林省作为国家农业大省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受益地区。农民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支持鼓励下,提高了循环利用意识,重视利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废弃物综合利用、相关产业链接、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农业技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2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

  图9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指数

  依据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分类指标评价结果,2008年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指数、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资源环境安全指数均高于1990年。1990年以来资源减量化指数不断下降,单位面积上物质量增加,循环系统内消费能力下降,导致循环农业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促使系统内压力加大,对系统的负面影响增强。资源循环利用指数变动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变化趋势相似,2002年以后经济社会产出指数和资源循环利用指数迅速提高,说明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系统开始采取有效措施减少资源投入,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和循环使用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吉林省经济社会产出与资源循环利用是相互促进的关系。2003年以来,随着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农业产出提高,农民开始更加关注农业资源减量投入和循环利用。

  3障碍性因素分析

  根据农业循环经济障碍因素诊断计算得到,2008年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性因素依次为人均沼气量、农用柴油使用强度、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使用强度、农村用量强度、单位面积农业产值、化肥有效利用水平、农膜使用强度、单位畜禽产品率和农机动力产值。尤其是人均沼气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和柴油使用强度是成为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首先要提高农村户用沼气建设质量和数量,充分发挥沼气在循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购买性外部资源的投入,降低化石能源消耗。从分类指标上看,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障碍主要集中在资源减量化、资源循环利用和经济社会产出指标。说明长期以来吉林省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要素投入过多,而系统内消费能力没有提高,导致投入的物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系统内循环总量增加,制约着吉林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因此,当前吉林省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资源投入的水平,在同等产出情况下降低单位面积上的物质投入,从而达到高效利用资源的目标,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4结论及政策建议

(1)减少农业生产外购性物质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减量投入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一限制因素。因此,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原理,减少和优化对化石能源消耗结构,解决滥施和偏施化肥、农药的现象,以及地膜回收不力等问题。

(2)建立农牧结合循环生产模式,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水平。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是制约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第二限制因素。因此,吉林省应建立适宜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与模式,尤其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和农业高新技术,促使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3)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经济发展滞后是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另一限制因素。今后,吉林省应当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带动、村企互动、投资推动、科技驱动、服务拉动、外向牵动等不同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4)建立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机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政府需要规范引导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激发他们参与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①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开发专项基金,支持各种形式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开发;②是对农业循环经济产品生产和销售给予减税让利;③是对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开发给予低息或贴息贷款,提供信贷担保;④是对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实施给予水电等能源价格方面的减让或补助。

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2

  县域是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中最基本的单元,县域经济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就会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而循环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本文以广西恭城县为例,阐述了该县的基本情况,并对该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 SWOT分析,同时提出了该县发展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县域经济,关键还是发展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但是,随着农业的发展,诸如农产品农药用量超标、土地浪费、环境污染、农民收入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将是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扭转这种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只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基本理论概述

  1.农业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Boulding)提出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不可再生资源的稀缺性。随着人、社会、环境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循环经济理论层次上升到解决经济外部性、环境问题上,主要涉及到企业、区域、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基本原则的“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1],而农业循环经济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运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中,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创新农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利用农业生产、消费中的各种可回收资源,减少有害环境物质的排放量,形成“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闭合回路。农业循环经济是生态化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精确化农业和循环化农业[4].2.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域内,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利用地域特色资源,旨在增加农民收入,完备县级政权功能的区域经济。它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是国民经济中的基本单位。因此,壮大县域经济已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5]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业经济,壮大县域经济就是发展现代农业,但在县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土地浪费严重、资源利用率低、废弃物污染严重等,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高增长,违背了可持续发展观,如何变革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县域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化,经济和环境和谐发展,是壮大县域经济的关键,也是和谐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县域经济要真正摆脱“三高一低”的增长模式,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二、广西恭城县发展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

  1.恭城县的基本情况

  恭城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个不沿边、不沿海,没有铁路和公路(国道线)的典型山区瑶族自治县。全县辖6乡3镇,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总人口 万人。从1983年开始,恭城县从实际出发,历经9任书记、8任县长,做到换届不换路,多年来带领群众坚持走“养殖+沼气+种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保护”、“生态农业产业化”循环农业发展的路子,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全县GDP实现亿元,农业总产值亿元,水果种植总面积达万亩,引入农产品龙头企业10个,年加工水果能力近10万吨。为了解觉农村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自1983年以来,共建沼气池万座,入户率%,居全国第一;森林覆盖率达77%。“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进步县”等荣誉称号是恭城县创新农业发展路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所取得成果的见证。

  分析

  优势和机遇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基础良好

  首先,恭城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交错地带。恭城河(茶江)纵贯全县,支流纵横密布。县内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400多毫米,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种植条件。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恭城县坚持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富民强县之路,即“养殖+沼气+种植”和“富裕生态家园”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全县建沼气池万座,入户率达88%;建无公害标准化水果基地32万亩,占水果总面积的%。第三,该县循环农产品加工模式初步形成,有汇坤、汇源等龙头企业10个,其中以汇坤的月柿加工尤为出名。

  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群众的广泛参与

  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恭城县大力发展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县的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主要采用先农村示范,然后把相关经验普及全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采取部门包村帮扶增加投入,同时各部门齐抓共管,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高新技术或管理方法等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农业循环经济建设中。如1989到1994间,政府提出的“庭院经济”使人民尝到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甜头,全县上下自觉行动,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

  恭城县是桂林市唯一的瑶族自治县,它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众多的文物古

  迹,独特的瑶族文化,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并利用桃花节、月柿节等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逐步形成“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特色工业”的循环发展模式,是恭城延伸生态农业,实现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几年来,该县成功举办了四届“桃花节”、“月柿节”。这次活动旨在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经济,促进生态文化、月柿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全面展示恭城悠久的瑶族历史文化底蕴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打响生态文化品牌,提升恭城知名度,促进恭城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平台上实现新跨越。2005年,恭城成为了全国生态农业旅游示范点,收入5768万元,同比增长了115%。

  劣势和挑战

  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阻碍其发展

  80年代初,农村燃料大多以柴草为主,森林资源砍伐过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生活在山区的人们频频遭受自然灾害的袭击,生活贫困。90年代初,恭城县政府为解决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大力推广沼气。以沼气为核心的 “猪——沼——果”生态良性循环农业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有关专家、人民的认可,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进入21世纪,村屯规划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大部分水果品质下降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何继承和创新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提高循环农业的质量,是恭城县建设新农村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

  农产品加工循环模式是依托当地的农产品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采用清洁生产,以培育一批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创新经营的方式,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生产、循环化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形成,从而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形成关键是培养龙头企业,近年来,该县虽然引进了汇坤、汇源等水果加工企业,但这些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其辐射带动作用还没发挥其巨大优势,其他小企业大多采用家庭模式,农产品需求量有限。

  人才缺乏

  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是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而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发展循环农业,创新传统农业技术,改变农民落后的局面,需要大批人才去扶持、建设。而恭城县是一个贫困山区,投资环境和生活条件较差,难以吸引县外的技术和人才。其次,县域教育水平低,尽管近年来每年都有学生考上清华和北大,但劳动力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再者,许多大学生刚刚毕业,满腔热情投身山区建设,立志用自己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帮助山区发展经济,但县域的科研基础薄弱,再加上对科技创新不重视,致使许多科技人才流失。

  3.对策和建议

  通过对恭城县农业循环经济优势劣势和机遇挑战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县循环农业发展已有很长的历史了,虽有部分不足,但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具备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潜力,为了使其潜力充分挖掘出来,给出如下建议:

  树立正确的农业循环经济意识,科学发展农业

  改革发展三十年的巨大成就证明,解放思想是扫除障碍、引领发展的“法宝”。恭城县要发展县域农业循环经济,争当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排头兵,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意识、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循环思想,积极学习党中央有关文件,深刻分析国内外环境变化和经济形势,以本县的基本情况出发,从那些不利于人们增收、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传统思想解放出来,争取农业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其次,加大宣传力度,让政府、管理人员、农民了解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鼓励一切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方法。第三,要坚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高新技术为支撑,创新思路,用市场规律、竞争机制指导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打破常规,善抓重点,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农业循环经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第四,建立健全机制。要建立健全机制。农业循环经济是近几年来才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热点,其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健全机制,重点是建立激励机制、评价机制、责任驱动机制等,努力提高各部门发展县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创造性和责任感。

  继续解放思想,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我国早有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待传统的思想、技术、方法,要认真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不能囫囵吞枣,全盘接收,要根据自身情况,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创新思路,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途径。恭城县的三位一体循环模式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在当时确实成为了大家学习的典范,但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对于传统的经验和发展方法,应该有选择的继承和发扬,创新适合新世纪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恭城县提出的“富裕生态家园”、“生态旅游”都是创新的战略目标,应该继续解放思想,让循环经济深入人心;加大投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有目的、有步骤的分布实施。

  引进人才

  要发展经济、提高竞争力,就需要人才。纵观古今中外,在每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都有一批优秀的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等人才,为社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因此,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当务之急。第一,要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随时让外界了解我县招募人才的优惠政策和需要的人才岗位。可以借助宣传、文化部门和网络媒体等传媒的优势,吸引有识之士投身到我县循环农业建设中。第二,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系与合作。该县每年都有大部分学生去全国各省学校读书,应对这些学生建立档案,当毕业时,及时与高等学校联系希望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使其回家乡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第三,优化人才环境。应该为人才提供一个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

  围,创造一个“开放、流动、竞争、协作”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才能发挥的环境和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龙头企业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市场主体,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6].农业龙头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践体,是进行技术创新的载体,通过引进先进设备、现代管理理念,开发新产品,应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工艺,从传统的粗放型生产中解放出来,带动农业循环经济良性循环。可以采用重点招商龙头企业,通过宣传我县各种丰富的资源、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空间大等综合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对于已经在我县投资的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要求,从政策、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培育壮大像汇坤公司、联发食品、永丰脆柿等规模较大、带动力较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快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农副产品利用率,引导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多方筹资,逐渐组建自己的研发开发机构,成为农业循环经济的领军人。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 时间:2008-9-8 21:38:00

  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大幅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是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我们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加快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的始终,着力开发和推广有利于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得到更高效利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所要求的减量化,就是要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当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实施。再利用,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产品或者经修复、翻新、再制造后继续作为产品使用,或者将废物的全部或者部分作为其他产品的部件予以使用。资源化,就是要将废物直接作为原料进行利用或者对废物进行再生利用。

  这些年来,我国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不断取得积极成效。但是,资源利用率还比较低,相关技术开发还比较滞后。新世纪新阶段,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定要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切实将循环经济理念落到实处。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结合起来。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受到高度重视,生态保护法规建设、生态保护监管与执法工作明显加强,自然生态恢复工作成果显著。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在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要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要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合理开发、节约使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支持一批节能、节水、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推广和产业化项目,大力开发和推广空调节电技术、绿色照明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流程工业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雨洪水收集和苦咸水综合利用技术、高效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等。而这些,也都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应有之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企事业单位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采取措施,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提高废物的再利用和资源化水平;生产列入强制回收名录的产品或者包装物的企业,应对废弃的产品或者包装物负责回收;对因不具备技术经济条件而不适合利用的,该生产企业应负责无害化处置。要求公民进一步增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鼓励和引导公民使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品及再生产品,减少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鼓励和支持农业生产者采用节水、节肥、节药的先进种植、养殖和灌溉技术,推动农业机械节能,优先发展生态农业。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应与统筹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要促进不同区域的企业在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使用。各类产业园区应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各类产业园区的企业进行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土地集约利用、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和其他有关设施;新建和改造各类产业园区应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采取生态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施,确保本区域的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废石、废料、废气等工业废物进行综合利用;应采用先进或者适用的回收技术、工艺和设备,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余压等进行综合利用。应支持生产经营者建立产业废物交换信息系统,促进企业交流产业废物信息。应鼓励和推进废物回收体系建设,合理布局废物回收网点和交易市场,支持废物回收企业和其他组织开展废物的收集、储存、运输及信息交流。要从根本上改变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支持经济增长的发展道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着力提升高技术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在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促进工业由大变强。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鼓励和支持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鼓励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教育、科学知识普及和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的力度,着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要继续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循环经济技术,组织产学研以及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努力开发包括共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在内的各项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和集约利用的技术。要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开展相关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发挥技术指导和服务作用,鼓励和支持中介机构、学会和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循环经济宣传、技术推广和咨询服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激励措施。要通过设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关专项资金等措施,支持循环经济的科技研究开发、循环经济技术和产品的示范与推广、重大循环经济项目的实施、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服务等。要将循环经济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自主创新研究、应用示范和产业化发展列入相关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要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限制在生产过程中耗能高、污染重的产品的出口。对于使用或者生产列入国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鼓励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税收优惠;对符合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对利用余热、余压、煤层气以及煤矸石、煤泥、垃圾等低热值燃料的并网发电项目,有关部门应按照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原则确定其上网电价。

  进一步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性和责任感,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发展循环经济意义的认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

  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

  来源:《经济日报》

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3

  加强示范项目建设 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青岛市畜牧科技示范园

  青岛市畜牧科技示范园管委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畜牧业,更好地促进了园区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快速发展,有力提高了青岛市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

  一、基本情况

  建于2001年的青岛市畜牧科技示范园,核心区占地6000亩,总投资3亿元。先后引进了泰国正大绿色肉鸡欧盟认证出口示范场、新希望集团优质奶牛示范场、青岛蓝天伊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青岛剑桥湾现代牛业有限公司、青岛兴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山东信康进口畜禽良种繁育中心、莱阳农学院科研实习基地等大型高科技畜牧企业内外资等14个项目。年完成秸秆青贮万吨,玉米秸秆青贮9000吨,利用花生蔓、地瓜蔓等干草7000多吨,利用果渣、牛蒡渣、胡萝卜皮、酒糟等农产品废弃物5000多吨、种植牧草200亩,种植青贮饲料玉米100亩;建有粪便堆积发酵场地1000平方米,粪便进行堆积发酵,装车运走还田。初步形成了“粮(草)-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有机肥加工)-农田”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养殖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农业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

  二、主要做法

(一)科学规划循环经济型农业园区循环链

  小规模畜牧业畜禽粪便无序排放,农业秸秆无序焚烧既对环境造成污染,又浪费了大量资源。为改善环境,园区整合资源,变废为宝,自建设之初高起点、高定位,用循环经济理念打造现代畜牧业,用循环经济模式推进园区建设,以高科技、高品质、高效益为切入点,规划设计了高产奶牛繁育区、肉牛育肥养殖区、肉鸡养殖示范区、蛋鸡养殖示范区、家畜停检隔离区、特种畜禽养殖区、畜产品加工区、饲料加工区、兽药饲料生产区、牧草种植示范区、牧业机械推广区和办公培训区等12个板块小区,积极倡导入园企业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在园区规划建设畜禽粪便污水处理池和堆肥发酵处理厂,建设秸秆养畜项目,充分利用周边丰富的秸秆资源,开展秸秆青贮、氨化,通过家畜过腹还田,形成秸秆(粮)—畜禽—粪便(有机肥)—还田—粮(秸秆)的资源循环链条。

(二)积极推进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建设

  利用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废弃物大力发展牛羊为主的食草家畜生产。一是利用果渣、啤酒糟、中药残渣等农产品废弃物饲养家畜,减少资源浪费;二是最大限度的利用农作物秸秆,通过“三贮一氨化”处理作物秸秆,过腹还田,既避免环境污染,又增加土壤肥力,有效改良了土壤结构;三是大力推广种草养畜,有利于改善植被,美化生态环境。项目一年可消化利用农作物秸秆及农产品废弃物34万吨,农民增加收入2720万元,而且大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和人居生活条件。

(三)组织实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项目

  运用合理的饲料配方和饲养管理技术,一方面保证畜禽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促其健康生长,另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对养殖场粪便污水综合治理,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使干粪与尿、冲洗水分离,干粪堆制成有机肥,水经处理达标后还田或排放。按照年畜禽粪便排放量5000吨,每吨畜禽粪便可生产有机肥吨计算,可生产有机肥2000吨,对外销售产生效益320万元。肥料还田后土地肥力增加,粮食作物及牧草产量提高,增加了农民收入,作物秸秆和牧草资源充足也反哺了畜牧养殖业,形成了畜牧业良性循环。

  三、取得效果

(一)经济效益。一是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实现了农民增收。据粗略估算,园区年产自用有机肥1045吨,年产液肥万m3,为养殖场户增收节支36万元。二是节约饲料粮。2006年,通过青贮、微贮、氨化等措施处理秸杆万吨,按每公斤青贮玉米节约饲料粮1公斤计算,可以节粮万吨,按每吨粮价(玉米)1200元计算,可增加收入6372万元。

(二)社会效益。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改善了农村的人居环境,也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可改善畜产品结构,丰富市场供应。

(三)生态效益。一是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大量作物秸杆被综合利用,从根本上缓解了焚烧秸杆造成的大气污染;发展沼气生态农业,改变了农村过去的“脏、乱、差”现象。二是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通过施用沼渣沼液和秸杆还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大量秸杆还田,有效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缓解了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的矛盾,有效改善了土壤的物理性状,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下步思路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循环发展型畜牧业,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资源综合利用来发展的循环经济,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园区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工作目标:“十一五”期间,园区将加快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建设,秸秆养畜覆盖率达到100%,示范带动全市秸秆资源利用率达到40%;加快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园区规模养殖场户畜禽粪便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示范带动全市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覆盖率达到90%;着手建设五大绿色畜牧生产示范基地,拓宽循环型畜牧业发展之路;搞好宣传培训,提高园区业户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

  工作措施:

(一)加快国家级秸秆养畜示范区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掀起利用农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处理热潮,鼓励种草养畜,“十一五”期间,改扩建永久性青贮池5万立方米,带动全市完成青贮作物秸秆60万吨,综合利用农作物废弃物、农产品副产品,提高全市秸秆资源利用率。

(二)做好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推进“粮——畜——沼”发展模式,在园区建设日处理粪便50吨的规模沼气处理工程,示范带动全市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粪便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生能源工程,确保全市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覆盖率达到预期目标。有全市积极推广秸秆-畜禽粪便-沼气-能源利用(电力、有机肥等)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三)做好园区无公害畜禽产品基地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园区优势,鼓励企业进行无公害畜禽生产无公害产品认定工作,同时利用沼渣、沼液、发酵粪便等天然有机肥料辐射带动园区周边农业生产无公害蔬菜、粮食。做好生态恢复、沼气建设工程的结合,引种推广优质牧草,扩大高产优质饲料的种植面积。

(四)加快五大绿色畜牧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按照绿色畜禽产品生产要求,在园区建成绿色肉鸡、绿色牛奶、绿色蛋鸡产品、绿色生猪和绿色肉羊等五大绿色畜禽产品示范基地。同时建设畜禽产品无公害检测实验室,在园区内养殖企业实现零污染、绿色养殖,通过绿色产品认证,形成品牌,带动全市实现畜牧产业化发展。

(五)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标准化建设。加大规模化畜禽养殖业行政监管力度,严格控制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用循环经济理念规范园区向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在青岛正大、新希望奶牛场、青岛剑桥湾胚胎产业基地、青岛蓝天伊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地建设养殖业污染控制和畜禽粪便无害化综合利用示范工程,确保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100%。

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3篇 循环农业的经济效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