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导师案例

时间:

导师案例3篇 优秀导师经典案例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导师案例3篇 优秀导师经典案例,供大家赏析。

导师案例3篇 优秀导师经典案例

导师案例1

  德育导师案例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对学生及时进行思想上的教育与沟通,努力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以及与家人之间的关系都得到改善,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

  一、学生情况介绍:

  本学期所带是两个文科班,学生的成绩不尽人意是大家公认的事实,而且班级中学习艺体的比较多。成绩相对好一点的学生,傲慢却也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中等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成绩时好时坏,差生学习习惯很糟糕,课上认真听讲都做不到。学生们多数是独生子女或是家里的富儿娇,比较多的宠爱和迁就,使他们在某些行为上养成了不好的习惯,甚至有抽烟和酗酒的现象。与他们沟通很难,一受到批评就要与大人顶嘴,多批评两句就闹情绪,什么也不干了。

  二、案例分析:

  1、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不当。家长只重视学习的结果而没有做到对其学习过程监督教育的工作,有时甚至于利用物质引诱来让学生“听话”,加之其本身的攀比心理更助长了学生在校对物质的追求而影响了学业。

  2、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我的学习信心不足,会出现一些小动作或讲话或吃东西,克制不住课上使用手机的习惯,学习上很急躁,遇到困难就想放弃。作业很不认真,作业本上的字难得有几次能过关,经常有拖拉现象。

  3、在行为习惯上,时常管不住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他人感受,有时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堂上做出违纪行为,思想偏激,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觉得周围的人都有意排斥他,容易发生冲突。

  三、采取措施:

  第一,与家长进行联系协调,让他们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

  第二,通过对学生的关怀和帮助,逐渐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第三,为学生提供在班上表现自己赢得别的同学尊重的机会,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与其父母接触的过程中,先向他们介绍孩子目前在学校里学习的情况,并说明不能拔苗助、急燥粗暴的道理,使家长认识到:⑴辅导孩子一定要有耐心,多表扬少批评。

⑵多与孩子谈话,了解孩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同时在学校里,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上课时,在巡视自学、讨论或做作业时,及时地问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或有什么问题,尽量做到当堂课的知识在课堂上就解决掉。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的信心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些学生开始会主动提出问题了。而当学生的回答得到肯定时,就顺势在大家面前对其进步加以表扬,使他逐渐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在教学中,注意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大家的尊重。随着自己在老师和学生的得到的认可越来越多,学生们很好地锻炼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交际能力以及体会到了小小的成就感。当他与同学发生小矛盾时,也做一些调解工作。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生逐步树立了自己的积极形象,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理解。

  四、取得的效果:

  1、学生与家长关系逐渐融洽,会将学校里发生的事与家长交流,得到家长的表扬也越来越多,对家长的教育也能很好接受。

  2、学习上:通过老师的鼓励表扬,上课能够主动举手,讲话和小动作少了很多,在接受老师批评时态度逐渐有转变。在完成作业的速度上也有所提高,对于自己不会做的题目有时也能主动问老师了。成绩有所进步,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得到提升。

  教育启示:

  通过这个案例,我懂得了使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甚于使孩子身体健康发展,所谓“哀,莫大于心死”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多给问题学生更多的关爱,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他们,培养责任感和自立能力,才能使他们找回自尊和自信,扬起希望的风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任何一面,教育都很难成功。

  通过这次一对一的教育,我发现其实很多学生都是非常有学习的潜力的。关键在于适当的引导以及让他树立起自信心,就能激发他向前冲。教书育人,重要的是耐心与包容心。要能够包容学生犯下的错误与自身存在的不足,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他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毕竟是孩子,即使表面再坚强独立,内心仍然需要大人循循善诱的引导。而教师就是在学生生命中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的大人。我们正是要以这种关爱之心来引导,启发我们的学生。

  下一步的打算:

  继续采用激励、表扬并动员家长与老师积极配合的方式跟踪分析,坚持写教学案例,使学生的身心在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同时,学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导师案例2

  根植于爱的教育

  王娜 平度市南村镇兰底小学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而更重要的是把那种爱传达出来,只有让别人感受到,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学生也才能从心底里接受。

  班上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叫小涛。在班级中,在操场上,在和同学们玩的时候,经常有同学告诉我,说他打人了。是啊,开学以来,班级里有很多同学被他打,把同学打得直哭,故意弄坏同学的文具、书本,还脏话连篇。每当我批评他时,他却总是理直气壮地说:“我是打他了,谁让他惹我。”

  面对这样的学生,要想教育引导他,改掉这个不良的行为,就一定要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就是在这种想法的支配下,我开始寻找机会。一天,又有学生告诉我,他又打同学了。我把他叫到跟前,问他:“你为什么总是动手打同学呢?”他不加思索地回答:“爸爸告诉我,同学惹我,就狠狠打他。我不能受气的。”听完这句话,我的心一沉,心情顿时沉重起来。我这时才意识到,教育好孩子的关键,必须改变孩子父亲偏激的教育思想。

  面对这样的家长,一定要说服家长,配合自己进行教育,才能够从思想上引导好学生。这样,我就马上找孩子的家长谈话,跟他讲了孩子经常在班级打同学的现象。他总是打同学,在班级怎么能够有好朋友,怎么交朋友呢?一次次的谈话后,可能是被我的耐心和为他孩子好的心动容,孩子的家长开始改变了。

  班上还有这样一个男孩,小朱是个机灵而自大,又特别爱管闲事的小男孩儿。学习上接受能力很强,但总喜欢在课堂上乱插嘴。正当我为此头痛时,一次课上,有个行为习惯存在偏差的学生却表现得特别好,我就大力地表扬了他。这时,我的眼神不经意地瞥过小朱,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了羡慕,这让我大为惊讶,同时也茅塞顿开。于是,我不再总是不耐烦地板着面孔训斥。看到他时,就微笑着跟他搭话。起初,他有点爱搭不理的。可渐渐地,看到我时竟也主动微笑起来。似乎就在这样的微笑中,我们达成了默契。一天,我在他耳边这样说道:“老师给你个秘密任务,请你作为学生中的最高管理员,把同学们的各种你认为不好的行为,悄悄地告诉老师,并且要告诉我不好在哪里。”就从这天开始,伴随着一次次的汇报,小朱的课堂表现也逐步提升。我们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哪怕是他的一个灿烂的笑脸,早上一句响亮的问早,及时进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觉约束自己。无论是什么样的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从本质上说,心灵是纯洁的,都有上进心。教师如果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心理需要,从正面进行引导,就能够帮助学生克服不良的习惯。切忌在批评中反复强调他的缺点,应该多教给他与同学交往、沟通的正确方法。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期待过程。教育需要细心、耐心、爱心。老师要时刻给予他们关爱,用爱去感化他们的行为。也许爱就在那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中。让我们携起手来,使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师长的关爱之中。

导师案例3

【育人案例】

  走近学生心田,塑造学生健康和谐心理

  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时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斗争,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这时候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转化工作进行分析,并谈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案例介绍】

  董新迪,女,11岁,四年级学生,离异家庭。起初她和爷爷及后奶奶一起生活,是爷爷后来的小儿子。这个学期和自己的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各自在外地工作。在学校,师某经常独自一人,很沉默,不与人交流,特别是去年秋季运动会上,这种表现更加明显。但在校外,我曾多次无意中碰到她经常和同年级的男生在一起有说有笑,和在校的表现大相径庭。我很纳闷,兼于我是她的班主任和学校心理保健师,所以也就特别的关注她。而师生谈话本便成了我和学生交流的桥梁,在第一次的谈话本她是这样写道:她对她的“小弟弟”(按辈份处应是小叔叔吧)很反感,不仅仅打扰了她的学习,而且爷爷奶奶都非常偏爱他??父母经常分别打电话给她,诉说各自的不容易,甚至母亲在电话里向她哭诉??她很烦,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案例分析】

  经过和她母亲电话交谈中了解到,不久前,父母离了婚,使她受到很大打击,加上她母亲常常在女儿面前哭诉自己的不幸,使这个女孩情感更加脆弱,心理压力更大,觉得自己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不敢与同学交流,采取有意回避的态度,压抑自己。这种家庭的忽然变故,使她失去原有的心理平衡,变得更加焦虑不安,感到孤立无助,继而逃避,这是一种高度焦虑症状的消极自卑心境。但同时又特别渴望得到关爱。我认识到这时候家长和老师不闻不问,或批评责骂她,不仅不会消除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反而会增强这种心理。长此下去,其认识就逾片面,心理的闭锁就逾强,最终将导致对任何人都以冷漠的眼光看待,更加孤立自己,直至不可救药。

【育人方法】

  第一:加强与家庭联系,说服家长尽责,帮她摆脱心理困境。我认识到造成她心理不堪重负的原因主要在于家庭,因此,我加强与其家庭联系,让其父母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责任感,使这个不完整的家庭也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我一次一次和她母亲通话,做好她母亲的思想工作,希望她承认现实,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信心,尽量不要在女儿面前哭诉,因为这样于事无补,反而会增加她的心理负担,影响她的健康成长。还设法联系到孩子的父亲,说服他尽量抽时间回来看看女儿,多点关心她,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不要仅局限于电话交流上,让家庭关系而毁了孩子。经过多次推心腹的交谈,终于使他们接受了我的建议。由于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使孩子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再逃避,也愿意跟同学们交往,脸上露出了点点自信,而对我也就更加信任了。

  第二:运用行为疗法,使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我了解到这个孩子自觉性很强,也很爱读书。有一天课堂上,我提出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不会答,竟意外地发现这孩子眼里露出一点笑意,就抓住这个机会提问她。开始,她涨红了脸,讲得结结巴巴的,我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她,亲切地对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结果她讲得很流利,得到了全体同学的掌声,她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此后,我还多次为她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使她摆脱自闭心理,激发起自信心和上进心。心灵的交往,热情的鼓励,温暖着她那颗冷漠的失望的心,使她重新回到了班集体中。

  第三 :激发她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为了使这孩子学会自强,也教育其他学生,我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在这次班会中,同学们热情洋溢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面对困难和挫折,我要像张海迪姐姐那样发奋学习、努力进取,做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有的说,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我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屈不挠地战胜它们,做一个勇敢的人;有的说,只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人,才是坚强的人??

  同学们还用精彩的小品,悦耳的歌声等形式表达了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主题。我细细地观察,发现这孩子的眼圈红了。于是,轻轻地走过去,扶起她瘦弱的肩膀,把她引到会场的中心,“想说说你的看法吗?“她缓缓地抬起头,坚定而清晰地告诉大家:“我要从现在做起,面对现实,做一个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的人??“她的话博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创设一个宽松有益的心理环境,引导这孩子焕发起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辅导成效】

  我渐渐发现她开始开朗起来,看到我也会微笑着主动跟我打招呼,与同学们的相处也很融洽。特别在今年春季末学校举办的感动校园故事大赛中她的一篇:“老师,我为你而感动”,获得了二等奖。看到她文章中的字里行间,看到她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我感到女孩仿佛获得了新生。

【案例反思】

  1.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性的教育主题,而生存和发展有赖于优良的素质。人的素质结构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等构成,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走出传统德育困境的需要。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必须要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内容。

  2.要以对孩子终身发展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人们也受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青少年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发展的阶段,处于半独立半依赖的矛盾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孩子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以至不少孩子感到难以获得理解,觉得孤立无助,只好隐抑于心灵深处,备受煎熬,任其折磨自己,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现实的严重性,我们不能等闲视之。我们要以对孩子们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来重视其心理教育,每一位班主任、老师都应该明确自己是青少年的心理顾问及心理保健医生这一特殊角色,应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利用班集体的优势和特点,向学生们进行心理教育,满足其心理需求,使他们有理想、有抱负,追求美好的生活,增强承受各种心理压力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的能力,提高心理素质,以迎接明天社会的严峻挑战。

导师案例3篇 优秀导师经典案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