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

时间: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3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3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以供借鉴。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3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1

  浅谈改革开放的变化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打乱了我们生活原本的样子。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指挥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掀起了一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阻击战”。本以为2022年春节,我可以回家过节,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再一次打乱了回家过春节的计划。前些天,与多年未见的XX视频聊天,谈起家乡的变化,令我感叹不已。

  我的家乡XXX,是XXX比较大的城市之一。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同时也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记忆中的XXX“一条铁路七个站,三条公路穿全县,八大厂矿围城建,黄河滩涂几十万”,市区被各种传统工业大厂包围,市民穿衣都是清一色的解放工服,外出不是骑车就靠步行,大部分老百姓主要以种粮田为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以后,家乡在历届市委、政府的领导下,加强城市景观面貌打造、功能内涵塑造、文化特色挖掘上下功夫,不断提高城市品质,“颜值”更加靓丽时尚。家乡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市民畅享着幸福生活。如今XXX完全具备了大城市的特征,有机场、有高铁、有雾霾、会堵车。用老乡的话说,就是两条铁路市里穿,两个机场空中钻,开着小车村村转,过了XXX是秦川。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变成了有强大活力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自此以来,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通过与闺蜜的聊天,我感觉改革开放后最大的变化,从衣、食、住、行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一是穿衣由穿暖到个性化转变。40多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就像之前和同事上街选购衣服,快过年了,去商场和品牌专卖店给自己和孩子挑选几件衣服,挑来挑去,始终没有满意的。各种品牌、不同款式的衣服琳琅满目,看的我也眼花缭乱。现在家乡大大小小商场就有百余家,每天人流量最大的地方就是各大商场和品牌专卖店,目前已经看不到买布料做衣服的商店了。二是吃饭由吃得饱到吃得好、吃的健康转变。原来家里贫苦,只能吃玉米、高粱、红薯等粗粮填肚子,偶尔吃些面粉做的大馒头。由于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吃饱肚子都是问题,更不会奢求有没有菜和肉。现在家家户户都吃细粮,而且菜品也很丰盛,天天变着花样吃。有时做的饭不合孩子胃口,就选择出门下馆子,吃特色、吃养生。同事,在网络的全覆盖下,很多饭店都支持外卖,不出门就可以选择吃什么,大大方便了我们。三是住房由拥挤到舒适宽敞转变。我的家在农村,记忆中的房屋是泥土和木料搭建的,长时间不翻修,屋顶就会漏雨水,泥墙钻冷风。记得小的时候有一次暑假与哥哥姐姐帮父母翻修屋顶,搞的我们每个人都像个你娃娃。现在人人都住进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不会存在漏雨和钻风的现象。家乡的住宅楼像雨后春笋,一栋高过一栋,价格也逐年上涨,从原来800块钱一平米到现在4800多块钱一平米,富裕的家庭面积可能会大点,有的甚至还可能有多套房。四是出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转变。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们国家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地铁通车里程不断延伸,出租车随叫随到,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的出行条件,使我们的生活比过去更舒适和快捷。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大同至西安的高铁横穿XXX,从太原坐高铁回XXX只需要1、2个小时,比起早些年坐绿皮火车来太原求学快了一倍还多。而且随着大家生活富足了,自行车变成了电动车,家家户户都买了小轿车,原本的三轮车和“三元起价”夏利出租车已经淘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靠电力驱动的新能源电动车。

  从日常的衣食住行,到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我觉得我们国家目前许多反映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指标已经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有的已经达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从大家的娱乐生活来说: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广播,到遍地开花的KTV;从单纯地追求“吃饱饭”,到追求生命质量的健身运动;从打台球到网络游戏,休闲娱乐方式的变迁,折射出改革开放40多年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路变宽了,楼变高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悄然地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录音机和电视进入大家的视野,并迅速流行起来。不少农村出现了“万元户”,城市里工人的工资也涨了,大家都开始买电视、录音机。当时家里的电视都是黑白的,四四方方,比较笨重。后来,录像开始出现了,当时人们主要是在电影院看录像。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舞厅和录像厅悄悄兴起,舞厅和录像厅成为我们集会和娱乐的主要场所。当时舞厅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好多市民都接受不了,认为那不是什么好地方,后来才慢慢被市民认可。

  有人把休闲娱乐看作是追求人生价值的“课外活动”。如果在人生这个充满较量的舞台上拼搏得筋疲力尽的时候,总要找一个休憩的地方,用鲜花、绿地、微风来享受轻松快乐和生命中原本的质朴与精彩。尤其在温饱还没有解决的年代,休闲对于我们过于奢侈。

  改革开放使我们大家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也使我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进入九十年代,大家享有了双休日;到了现在,实行了“十一”、春节

  个

  天长假,又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等若干个小假期。于是休闲不知不觉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听朋友说,现在XXX市区的五大公园、湿地公园,这些都成了市民休闲、健身、娱乐的场所,大家没事跳跳舞、散散步,带着家人看看花,赏赏景,已经成为大家傍晚饭后的“必修课”。而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印证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改革开放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物质上极大的变化,也为我们的精神生活开拓了一片新家园。

  改革开放40来,中国已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而今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入了新时代。40多年前,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从此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国门,建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发展。从那一刻起,我们党团结带领全中国人民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开启了历史性创造性的40年.回首家乡40多年的变化,是中国翻天覆地,日新月异变化的辉煌缩影.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2

  赶超·跨越·巨变

――莒县交通运输发展综述

  路如琴弦,弹奏一曲曲奋进乐章;

  桥似彩虹,放射一束束和谐光芒。

  从城市到乡村,从铁路到公路,从县道到乡村道,从客车到出租车,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行”,近年来,在莒州大地上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天,不管在城市还是乡村,都有一种自豪感洋溢在莒县人的心头:交通越来越发达,出行越来越便利。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的快速发展,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也让莒县人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跨越”与“巨变”。

  建设篇:打破瓶颈舒筋通络

  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近年来,莒县抢抓机遇,把加快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条件的重要工作来抓,凝心聚力,克难而进,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据统计,自2003年实施“村村通”工程以来,莒县累计投资亿元,改造农村公路1980公里,建设大中桥梁158座。先后对县道莒安路县城至洛河段、天洛路洛河至棋山段、莒大路县城至店子集段、孟双线招贤至东莞段等共107公里进行了大修改造。同时,改建完成18处集农村公路、农村货运、农村客运和 局领导班子实行任务分解法,以实现外来资金到位为目的,瞄准招大引强,敢于自我加压、敢于调高目标、敢于突破极限,形成了落实一批、促成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生成发展良性循环,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增强后劲。据统计,仅今年以来该局累计争取公路建设资金2000余万元。管理篇:规范市场繁荣发展

  通衢大道望眼开,百舸千帆竞驶来。

  随着一条条通衢大道的节节延伸,莒县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也出现了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

  科学决策,加强管理,优化运输结构,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秩序,是保障运输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莒县交通运输部门按照“严格、精细、科学”的管理理念,依法严格履行市场监管职责,严把道路运输查验、车辆检测及市场准入关,严厉打击超限超载以及无证经营、违章经营等非法营运经营行为,所有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启用了GPS卫星定位系统和行车记录仪,率先在全市实现了车辆运行视频监控,确保了广大群众出行安全,全县基本形成了统一开放、竞争有序、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交通运输环境。

  既要货畅其流,又要人便其行。在规范货运市场管理的同时,莒县还大力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采取新开线路、现有线路调整、热线挂冷线、长线挂短线等措施,对老线路分流,让车辆上山下乡、串村过门,使客运布局更加合理、科学。截止目前,全县共开通农村客运班线82条,客运班车265辆,日发班次达520个,全县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100%。同时,莒县还积极引导出租车变定点待租为运行待租经营模式,推行电台式网络化管理,方便了市民乘车。全县形成了以班车客运为主导,出租车和旅游客运为补充,服务城区、乡村和旅游景点的四通八达、干支相连的多层次、城乡一体化客运网络。

  文明篇:树立品牌塑造形象 如果说路通车通是物质文明的一次历史性飞跃,那么全力优化软环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打造“阳光交通、和谐畅通”品牌,则是莒县交通运输行业更高境界的文明追求。

  2010年,莒县交通运输局以惩防体系建设为着力点,实施了惩防体系3D模式,即依科技为支撑点、抓住教育、制度、监督三条主线,构建事前预防、事中监管、事后惩治三个层面的立体惩防体系,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这一做法被中纪委、省纪委、省惩防体系建设办公室、省交通运输厅、市委政策研究室分别予以刊发。县纪委印发文件在全县推广。2011年3月15日 《中国纪检监察报》予以深度报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面对交通运输发展的新形势,莒县交通运输局全体干部职工在以局长纪同坤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正以崭新的姿态、务实的作风、创新的精神,在谋求莒县交通运输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谱写新的篇章。

  莒县交通运输局局长纪同坤感言:

  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铺平发展道路是交通运输局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我们将牢固树立跨越发展的雄心壮志,始终保持后发赶超的进取精神,锲而不舍、真抓实干,一方面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进程,打造高效、通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另一方面,加大交通运输“软实力”建设,增强莒县综合交通运输管理能力,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的文明服务水平,为胜利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建设经济繁荣、文明开放、生态优美、和谐稳定的新莒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要想富,先修路。”2003年,为了让农民兄弟甩开大步奔小康,一场声势浩大的“村村通油路”工程在日照拉开了序幕。如今,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全市已新建农村公路1996公里,涉及1268个行政村,通村率从2003年的36%提高到75%,受益群众达到100多万人。

  变化之一:“村村通”改善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统计显示,我市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的这三年,也是自建市以来,农民收入明显提高的三年。特别是2004年全市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3695元,增长%,创近年来的新高。记者采访时,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进村 赶个集的都没法去。现在好了,公路通了,俺们和城里人一样出门能坐上公共汽车,上哪去都方便了。”

  变化之二:“村村通”完善了路网结构和功能,道路通达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农村公路是路网的神经末梢,是体现公路“从门到门”运输特点的最后一环。随着日东高速公路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的建成通车,我市对外的公路大通道已经打通,加快建设通村公路,是完善和优化我市路网结构的关键所在。从2003年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启动至今,全市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比2002年增长了122%,行政村通油(水泥)路率较2002年底增长了39%。随着农村公路的建设,农村客运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按照“路通到哪里,车就通到哪里”的要求,交通部门大力发展农村客运,较好解决了农民出行难、乘车难的问题。在2003年全市实现村村通客车的基础上,去年又设置安装了“村村通”客车站棚和站牌,进一步方便了农民出行。目前,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到126条,客运班车达到607辆,日发车近400个班次,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坐上“方便车”、“经济车”、“安全车”,县域“半小时交通圈”初步变为现实。

  变化之三:“村村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壮大了镇域经济。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成为当地农产品流通的有力助推器,更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没有“村村通”,莒县的“万亩瓜菜”、“万亩大姜”,岚山的“万亩茶园”,东港的“万亩银杏”,五莲的樱桃园等高效特色农业,都还只能“养在深闺无人识”。而随着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这些支柱产业的优势更加突出,规模效益更加显著,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便捷的交通条件,变化之四:“村村通”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当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目标。各区县在农村公路建设的推进过程中,注重与产业布局调整和小城镇规划建设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把农村公路建设与产业布局调整、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实施高标准规划,高标

  变化之五:“村村通”密切了党群关系,增强了农村干部的凝聚力。“‘村村通’工程不但通了公路,而且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岚山区碑廓镇的王圣波深有感触地说。

  在修路期间群众自发给施工人员和驻工地的乡镇干部送水、送饭、送鸡蛋的情景屡见不鲜,场面非常感人。东港区西湖镇一位80多岁的老人看到水泥路修到家门口时,禁不住竖起大拇指说:“还是共产党的政策好,把公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没想到修路有这么大的凝聚力,通过修路使我们村班子团结了,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提高了”,一位村支书如是说。原来村干部还担心公路通过村庄需要房屋拆迁,阻力会很大,但出乎意料的是,规划图纸一出来,村民不等村干部做工作,自己就主动动手拆迁。用他们的话说:“政府给我们修路,是为我们子孙后代造福,谁挡谁就昧良心。”通路通了民心,顺了民意,干部和群众的心连在了一起。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3

  改革开放三十年家乡变化

  学院:

  学号:

  姓名:

  摘要:我国13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农村经济的发展极大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十分萧条,农村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农产品商品率十分低下,产供销体系没有建立,资源配置无法优化;农村人口众多,农村教育水平极其低下,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中指出:“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农民和农村经济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可见,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严重束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萧条;提高;改革开放;繁荣昌盛;

  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着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更加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并日趋成衣化。各种皮鞋、旅游鞋、休闲鞋等不但式样新颖,而且穿着舒适,普遍为农民所接受。

  食:相信粮票、油票,在很多人眼里都不会陌生,吃饭必须靠这个去换。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 逐步从追求数量满足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市场上丰富的肉、蛋、鱼、鲜菜、果四季常有,居民家庭想吃什么买什么。主食细粮化,且逐渐丰富多样,副食品消费从以追求数量满足逐渐转入讲究质量。

  一,人们住房问题

  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茅草房,下雨天的时候,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后来用砖砖瓦瓦建了个土砖房,下雨天依然受此待遇。现如今,一踏进村庄,一幢幢二、三层高的新楼房,展现在眼前。每户人家一块五、六分土地的宅基地,.四面用宅沟围起来,沟水清澈,鱼翔浅底,既可捕食,又可防火。宅前宅后,还种上了花果林木,绿树成阴、鲜花争妍,家家住的是个鸟语花香、环境优美的“农民别墅”。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助下,家家接通了水、电,既可饮上洁净的自来水,又能用上电灯、电话,还可上网、看电视,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同时,户户添了三件“宝”:一是修了个洁净厨房,用上了燃气灶、电冰箱、微波炉;二是建了卫生厕所;三是造了沼气池,把粪便、垃圾统统灌到沼气池里,经发酵后制成沼气,供厨房作为清洁能源使用、其残渣又是农田需要的有机肥料。这样,既节省了燃料支出,又保护了农村环境,还提供了有机肥料。这在城市里是无法做到的。

  二,人们出行问题

  过去,从村里到城镇不足40公里,农民却要坐车颠簸2个多小时,进城了,灰头土脸的还不好意思见人。路况不好,公交车也不愿意开辟线路,城乡道路上跑的数量稀少的出租车,也多是城里淘汰的破旧车辆,中途趴窝、超员超载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镇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资金9000多万元,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新修乡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48公里,一条条缎带式的沥青路从县城向乡村延伸,全县公路通乡率达到100%,通村率达到50%。通过招商,县上先后引进两家运输公司落户,新颖、舒适、快捷的公交车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乡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直接进城。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进军国内外市场,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

  三,人们生活用品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抵挡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曾几何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由“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迅速向“新六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组合音响、照相机)和电脑、小洋楼、摩托车、空调、移动电话、小汽车等转化,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里人年纪大了、退休了可以有国家的退休金来保障,而农民待到年龄大了失去生活能力了便只能依靠儿女来养活,不但给儿女造成了不小的负担而且生活质量也急剧下降。现在好了,党和国家在全国农村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凡是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个月都将领到国家发给的200元养老金,200元钱对于没有什么花消的农民来说基本可以维持日常生活了。看着村里年满60周岁的长辈们从村委会领到钱后的喜悦表情、看着他们在议论着自己也有“退休金“了,作为我们晚辈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农村的各方面建设和发展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但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最得农民百姓心的政策。

  现在中国还不能和美国,英国等国家相比,但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而且中国现在的各种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东西部,南北部差距很大,贫富差距也很大,我想在经过几十年中国就会取得更加大的进步,我们农村只是我们国家进步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激荡人生---一起走过三十年》 吴晓波著 人名出版社出版。【2】<<坐标---改革开放三十年》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

改革开放后家乡的变化3篇(改革开放,家乡的变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