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供大家赏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1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语文、创新、教学实践 内容摘要:

  语文课,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更加有效的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即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动脑筋的好习惯,激发学生无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最为关键的是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从日常教学入手,结合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结合日常教学的实践来研究如何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进行落实,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培养创新人才是我们教育的长期战略目标,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那么,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呢?结合自己在长期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有益的尝试,从中归纳了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1、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俗话说的好:“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乃至一湖清泉”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多读书,悉心研读《心理学》、《教育学》、教育名篇名著等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文章。另外,语文教师还要有一颗“文学心”,一个不喜欢文学的语文教师怎能引领学生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呢?在我看来,文学的目的是使人的心灵变得更加美好,教育也是塑造人心灵的行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是文学的追随者,教育的践行者。语文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部文学作品,其话言中应该有散文的清香,笔下应该有诗歌在流淌,眼角神情中应该有浸染唐诗宋词的芬芳。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

  2、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信息时代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

  3、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臵,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三、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学生主体性,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主观环境。

  教师在拥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后,就应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使学生自己主观上就想创新,也敢于创新,从而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第一:以教材为例,培养学生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注重培养其创新人格。尤其在中学阶段,培养创新人格比训练创造技能更为重要。因为我们知道,初中学生还没有进入直接创造的黄金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在继承学习中培养创造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创新人格,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人,使他们具有进取心、独立性、坚韧性、责任心、求异性等创新品格。一句话,即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中学语文课本中能培养学生上述品格的篇目很多,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渗透这些品格的教育,《奇妙的克隆》让学生了解科学世界的奥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世界的魅力之处,树立我为探求真知而读书的目的;《愚公移山》文章所反映出的守旧必死,创新求活的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各种高尚人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他们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实现人生价值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是以优美的文章为载体的学生的人生导师。

  第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首先,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环境。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教学《故乡》一课,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画出“少年闰土”的命运曲线,并说明为什么这么画,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相互修改,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有许多的讲解让人惊喜。

  其次,鼓励质疑,允许出错,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教师、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学《藤野先生》时,为了领悟小说主题,在理出明暗线的双线结构后,我提问为什么要以“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而以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为主线?有一位学生回答:“为了更突出鲁迅先生的的悲哀。”这一看法不无道理,但更准确的突出了中国民众的愚昧和无知,而且让人看到因群众的愚昧而带来的悲哀,从而达到作者“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比医治身体更重要的”的写作意图。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这样做,不仅使他从错误中学习,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最后,探索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培养每个学生创新意识。教学中可设立创新之星,创新能手,创新小组等激励机制,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四、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只有教学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新的感受,才能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鲜活性、求知的进取性、思维的活跃性。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学方法要多变。要因教材、因学生、因时间、因地点而灵活多变。或讲授法、或讨论法、或练习法、或点拨法,或读书笔记法。其次,有效充分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如幻灯、录像、多媒体等。学习《智取生辰纲》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一节课完成了教学重点,而且学生耳听刘欢演唱的《好汉歌》,眼看杨志等人物的画面介绍,头脑中想象双方的矛盾冲突,兴趣盎然、思维灵活,不断创新。

  此外,构建探索性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由激趣----质疑----讨论----合作----创新”五步构成。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步:导语激趣引入情境。2005年夏季的一天,中国科学院在新疆自治区罗布泊地区发现一具男性干尸。据查,死者疑为原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彭加木。现在,我引导学生来探究:第一部:调查研究,分析新闻事件是否真实的可能性;第二步:质疑。自杀?他杀?-----彭加木专案组调查报告。第三、四步:讨论、合作。4人一组,选定调查选题(共四个:当时背景、事件回放勘查报告、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任选一个)。小组讨论,一人执笔,10分钟准备。第五步:创新。每组选 一人宣读调查报告内容。这一步最让教师欣喜,学生调查的不仅周密详尽,精妙独到,而且有些措词用语颇具专业水准。课堂上气氛热烈,思想活跃,频频创新。学习至此,小说的主题一目了然,人物形象跃然眼前,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效果。

  五、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运用灵活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任务。语文的创新重在作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从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方面: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两个方面的创新思维训练。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而变通是关键。只有一条思路,只会从一个方面看问题,其结果只能是流而不畅,独而不特。培养发散思维要抓住变通性这个关键,着重启发思路,引导思维换向。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经常进行“一题多做”的多角度思维训练,达到“一树梅花万首诗”的效果。逆向思维即“唱反调”,是从反面、对立面对一些常理进行审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过分夸大了环境的作用,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则正是在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变化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后提出的一种新的观点。又如“弄斧必到班门”“祖传的未必就好”等均是进行逆向思维得出的结论,观点新颖,蹊径独辟,令人耳目一新。

  第二方面:写作文的方式要多样、作文的形式要创新。

  首先,作文要常写,要打破每学期8篇的限制。每周写二至三篇 写在周记本上,每二周给发四页稿纸,按正规的格式抄写好;练习本上的简单改,稿纸上的细致些。稍好的就张贴在教室后的学习园地上,再好的就装入信封寄出去 ;差的多鼓劲,能完成写的量也很不错。

  其次,写和课文内容有联系的练笔。如学《故乡》,可让写《闰土小传》或《“我”的日记》或写《少年闰土人生发展报告》。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进行了多体裁的练笔。

  再次,试用“各自写----集体改----各自改”的作文课模式。写一篇新作文时先让学生课下写,课上找一生读自己写的作文,大家从各方面帮助他一起修改,教师趁机讲授写作文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每个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这样针对性强,积极性高,思维活跃,效果良好。

  最后,积极鼓励学生在作文形式上大胆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引进大散文写作观,随想随写,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写真正的“随笔”,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些学生干脆写科幻小说,有的一直在写诗歌,也有的学生练习他们自称为“长篇小说连载”的“随笔小说”。作文形式的解放与内容的解放同步进行,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创新能力。

  六、语文课外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把创新教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对语文教学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才能焕发生机活力,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在不断改革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让我们时刻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使教育成为一片培植孩子创造思维的沃土,一块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天地。

  参考资料:

  1.《在线课堂》龙门书局

  2.《语文素质教育新教案》西苑出版社 3.《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2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举措,又是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

  1、独创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愿意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留有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空间性,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习。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会各有差异。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达到自学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拓宽思维渠道。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3、改变教学顺序,打破课文结构。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这一实践关系来看,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尽管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有制约,但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其素质由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变序教学,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亦可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进行语文课堂思维训练活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强化课外实践,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一些知识性强、操作性强或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文,如果光凭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不知所云。因为这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缺乏那些体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激发思维,才能有想法,有创新。以我们要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

  3、激发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想象力是开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想象中得以发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3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张玲平

【内容摘要】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它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才实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创新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新时代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在新世纪,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识时务”地培养跨世纪的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创造激情

  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体裁也是多样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多提供机会,让学生表现和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如教学《台湾的蝴蝶谷》一文,我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环境:“蝴蝶谷里的景象非常迷人。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十分壮观。有的山谷里有好多种蝴蝶,五彩缤纷的蝴蝶上下飞舞,就像在空中撒了一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先是设问“蝴蝶谷的景象怎么样?那到底迷人在什么地方呢?”然后,我允许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反复朗读、体会。学生各有所好,自由地把学习内容聚焦到自己感兴趣的句子。在充裕的时间中,让他们自读自悟,各有所得。在交流时学生自由发言,读了哪句就交流、讨论哪句。老师相机点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分别展示了蝴蝶谷中的两种景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蝴蝶谷的景象十分迷人。”最后在学完课文后,让学生回忆刚才的情景,向游客介绍一下自己眼中的蝴蝶谷。配上录音和和图象,这样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畅所欲言:有的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蝴蝶谷的景象“蝴蝶谷的蝴蝶真多,五颜六色,什么样的都有。”“蝴蝶谷真美,简直是蝴蝶的世界。”有的用书上的原句朗读,来赞美蝴蝶谷的景象迷人,也有的适当展开想象“人们在蝴蝶谷中,唱歌,跳舞,和美丽的蝴蝶一起欢乐……”

  学生掌握了新知识以后,教师应让其充分发挥,自我表现,不要求复述答案的统一。这实际上就是学生表现力、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创造个性。

  美国的步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因而在教学中,教会学生自己质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激发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要切实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去探索规律,给学生更多的想象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教学《曹冲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跷跷板代替船;有的学生认为可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他可以促进思维展开、蔓延。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设置疑问、解决疑问是训练创新思维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要创新,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而要发现问题,要有质疑习惯。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我们要善于激疑,以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之茅塞顿开。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有时思维的触角达不到隐含在课文中的疑点。教师应引导学生从隐含疑点处质疑,投石击浪,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来讲,有一个培养、训练的过程。

  三、激发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1、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风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2、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如果我们单纯地谈阅读教学,忘记了教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当狼在小羊身上扑去的时候,学生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可是课文却结束了,这时教师可不失时机地说:“请同学们动动脑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就在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那一瞬间,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问题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总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对学生进行想象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王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倡自主学习,发展创新素质

《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创造力是教育艺术的精髓。教师的教学方法如果缺乏创造性,必流于僵化,就调动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教育有法,教无定法”,创建自主课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关键在于创造实施愉悦、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教师一定要在潜意识里消除传统的“你教我学”方法,取以代之的是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前,教师要努力挖掘教材的创造因素,课堂为学生创造积极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努力将学到的知识与现实沟通,在愉快中学,在乐中创造,实现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共同探讨问题的伙伴,形成相互尊重的、信任的、和谐的支持型氛围。在创新精神上做学生的开路先锋。要培养学生怀疑、批判精神,教师要超越自我,敢让学生向自己挑战。主要从我做起,做好自我批评,为学生做好示范。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说自己的想法,出题时多出些主观性试题,在评价时不要求统一,尊重个性差异。只有这样学生主体性才会得到体现,学生才敢想敢做。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五、在语文实践性活动中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语文外延与生活相等”这是语文教学一条颠古不破的真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思想活跃,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要鼓励支持学生从电视、广播中、从报刊杂志中获取营养,从耳闻目睹、亲身实践中去掌握材料,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

  实践证明,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才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小学新课程标准》

《创新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新课程教学创新新视点》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张玲平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3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