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时间: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篇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及对策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篇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及对策,供大家参考。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篇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1

  摘 要:出口退税是指国家为增强出口商品价格竞争能力,由税务部门将商品中所含的间接税退还给出口商,从而使出口商品以减免税收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一种政策制度。我国实行出口退税二十多年来,出口退税对于鼓励和扩大出口创汇、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业成长发展、拉动国民经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己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部分国家调节外贸进出口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我国出口退税制度变革的基础上分析了现行出口退税制度存在的不足,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完善的对策。

  关键词:出口退税 贸易出口 出口补贴

  引 言

  我国的出口退税制度自1985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先后进行了六次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和十四次税率调整;实践证明,每次的出口退税制度改革都对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由于新的出口退税制度更多的涉及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利益,现行的出口退税制度成了近期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2005年8月,中央财政在难以承受出口退税之重的情况下,进行了第六次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出口退税制度改革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中国经济中长期持续增长,深化财税和外贸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我国财政运行也将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出口退税制度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骗税行为不断扩散,退税款项不断增加,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国际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呼声日益高涨。全面、深刻地评估出口退税制度并根据其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的措施建议具有较强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一、我国出口退税的发展

(一)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变迁

  我国出口退税的做法可追溯到1950年,当时已有对出口货物退还已纳货物税的规定。1958年,我国将商品流通税、货物税、营业税合并为工商统一税,对出口商品不再退税,出口退税制度中止。

  1973年,工商税制进一步简化,我国对进口货物不征税,对出口货物也不退税,出口盈亏由外贸部与财政部算帐。

  1983年,国务院出台《关于钟表等17种产品实行出口退免税和进口征税的通知》,开始对部分货物实行退税。

  1985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对进口产品征、退产品税或增值税的规定》,这标志着我国现行出口退税制度的建立。由于当时没有实行增值税,出口产品的营业税、流转税都纳入了消费税系列,所以退税率不是很高,一直到1993年退税率也只有%。

  1994年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税制改革,确立了增值税的主体地位。制定实施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法[1994]31号),具体规定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的范围、出口货物退税率、出口退税的税额计算方法、出口退(免)税办理程序及对出口退(免)税的审核和管理。平均退税率一下子提高到%。

  1996年,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减少骗税,我国对出口退税率作了大幅度下调,平均退税率降至% 0 1998年和1999年我国又多次将退税率上调。以减轻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出口的影响。之后几年,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得以提高,外贸出口增长很快,但中央财政的退税支出又重新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于是出口退税指标成为控制该项支出的重要手段,但越积越多的出口退税的欠款又形成了中央财政的一笔隐形负债。

  2002年初,我国对生产型企业的自营和委托出口货物和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生产企业委托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免、抵、退税”的办法。

  2003年,我国对出口退税机制进行了改革。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新账不欠,老账要还;完善机制,共同负担;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改革措施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二是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出口退税增量的新机制;三是新增加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消费税收入,首先用于出口退税:四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推进外贸体制改革;五是累计欠企业的退税款由中央财政解决。具体的退税办法: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与地方按75: 25的比例分别负担。

  2005年我国对退税办法又进行了新的调整,规定:从2005年起,中央负担超基数退税的%,地方负担%;出口退税基数不变;出口退税从中央库统一办理,年终中央与地方清算退税。

(二)现阶段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主要内容

  2005年8月,国家再次改革出口退税制度,业内称之为现行出口退税制度或出口退税新政。

  第一,出口退税对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内资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外贸企业收购后直接出口或委托其他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生产企业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的;对外承包公司及对外承接承包修理修配业务的企业;外轮公司、远洋运输公司;以及企业用作境外投资的货物等。

  第二,出口退税运作方式。现行的出口货物增值税退税办法主要有六种操作方式,一是生产企业自营或委托外贸企业代理出口自产货物实行“免、抵、退”税管理办法;二是外贸企业含税购进的货物出口后再办理退税的“先征后退”管理办法;三是卷烟出口企业实行免税购进,出口不退税的管理办法;四是国产钢材和新疆棉实行的“以产顶进”办法;五是来料加工实行进口、加工环节免税,出口不退税的管理办法;六是对国家统一规定的免税货物,无论是否出口销售一律给予免税的办法。

  第三,出口退税税种、税率。根据现行出口退税政策规定,出口货物退(免)税的税种为增值税和消费税。出口消费税的应税货物,退(免)税率仍为消费税暂行条例规定的税率。在解决中央财政负担和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下,2003年10月以来,国家对现行出口退税制度进行了改革,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本着“适度、稳妥、可行”的原则,区别不同产品调整退税率:对国家鼓励出口产品不降或少降;对一般性出口产品适当降低;对国家限制出口产品和一些资源性产品多降或取消退税。

  第四,出口退税负担机制。①建立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出口退税新机制。从2004年起,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对超基数部分的应退税额,由中央和地方按75: 25的比例共同负担;②2005年1月1日起,调整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分担比例。国务院批准核定的各地出口退税基数不变,超基数部分中央与地方按:的比例共同负担;③2005年1月1日起,规范地方出口退税分担办法。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省以下出口退税分担办法,但不得将出口退税负担分解到乡镇和企业,不得采取限制外购产品出口等干预外贸正常发展的措施。所属市县出口退税负担不均衡等问题,由省级财政统筹解决;④2005年1月1日起,改进出口退税退库方式。出口退税改由中央统一退库。相应取消中央对地方的出口退税基数返还,地方负担部分年终专项上解。

  第五,其他方面。①加大中央财政对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从2003年起,中央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收入增量首先用于出口退税;②推进外贸体制改革,调整出口产品结构。通过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加快推进生产企业自营出口,积极引导外贸出口代理制发展,降低出口成本,进一步提升我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结合调整出口退税率,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提高出口整体效益;③自2006年1月1日起,为规范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取消出口货物退(免)税清算工作。

  二、我国出口退税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退税政策变化过大、过频对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负面影响

  1994年,国家税务总局制订颁发了《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对新税制条件下出口货物增值税和消费税的退税或免税作出规定。但在上述管理办法出台后的一段时间内,又多次对其进行补充、修改、调整,包括退税率的数次调高、具体规定的更改,操作和管理要求的变化,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的现实说明,我们尚未找到出口退税的规律,这就决定了每次修改补充只能是修修补补,治标不治本。出口退税政策频繁变动,一是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长期规划,并且降低退税率也会加大生产成本,降低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二是对税务部门出口退税工作也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政策的调整需要有关税务人员学习和掌握新规定,有些工作程序可能因此要加以修正,而且还要对企业办税人员进行辅导,这无疑要增加税务部门的工作量。此外,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有些具有“回逆性”,即政策调整后,要上溯到以前某个时间开始实施,这有时会使退税工作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

(二)我国出口退税法制建设不完善

  1994年新税制实施以来,出口退税的法律依据比较薄弱,基本依据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第二条第三款中表述的“纳税人出口货物,税率为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暂行条例》第十一条中表述的“对纳税人出口应税消费品,免征消费税”这两句话。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颁布出口退税工作的最基本规章就是1994年的《出口货物退(免)税管理办法》(国税发[1994]31),但这个文件中有相当一部分己经失效。目前我们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出口退税没有一个基本的法律或法规;二是现有的法律级次过低;三是现有的规章过于散乱,缺乏系统性;四是有关出口退税的行政处罚的种类、行使权限不够明确、系统,不利于依法打击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行为。

(三)出口退税政策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

  出口退税政策缺乏足够的可操作性主要表现在不统一的退税政策造成不同企业间矛盾重重。

  第三,全部(产品)出口企业与一般出口企业的矛盾。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的产品100%外销,其产品享受出口生产环节免增值税政策,但是生产企业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不能够抵顶内销货物(没有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只能等待退税,而在退税不及时的情况下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

(四)出口退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政策与管理必须同步、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和效果,否则势必会出现漏洞。由于出口退税政策上的不完善及其它方面的原因,使当前的出口退税管理也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退税机关与征税机关不统一,征退脱节,骗税时有发生。征收机关负责出口征税,各地专责的退税机关负责出口退税,使征税与退税分离,信息流通不畅,不便于统一管理。

  第二,地方过分强调自身利益,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第三,退税手续繁琐,程序复杂,部门协调不力,工作效率低下,占用企业资金现象严重。出口退税既涉及税务机关内部退税部门也涉及征收、计会、信息等部门,同时还要涉及海关、外汇、外经贸等部门,如果其中一个部门滞留单证或电子信息,那么整个退税进程必然受到影响,导致出现退税缓慢、滞后期长等问题。

  第四,出口退税管理的程序性法规不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方式和手段低效。

  第五,缺乏高效可行的系统性约束,税务部门与海关等部门经常出现管理上的脱节,与出口退税同时出现的,是不断发生的骗税现象,给国家造成损失。

  三、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的对策

(一)出口退税政策的运用

  第五,出口退税的调整要与增值税的改革政策同步进行。调整增值税政策,保持政策的统一。一要继续提高退税率,力求同征税率保持一致;二要统一出口商品政策,不论是来料加工、进料加工,还是国内采购都要退税;三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使流通型企业出口和生产型企业出口在退税时间上大体保持同步,使他们处于相对平等竞争的地位。

  出口退税主要涉及增值税,因此出口退税的调整要与增值税的改革政策同步进行是非常必要的。为此要进一步深化增值税制度的改革,实行规范、中性的增值税制。理想的增值税的改革要求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准许资本、财货的进项税金能得到抵扣,消除重复征税,保持增值税的中性,使商品出口时全部进项税都能退还;对劳务普遍征收增值税,消除实行不同税种带来的税收负担差异,做到真正的税收公平,对劳务出口同样要实行退税政策。

(二)出口退税管理

  第一,在海关管理方面海关在出口商品的监管上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加大打击力度。首先,建立了高风险商品数据库,业务现场直接将易伪报成高退税率的商品收集到数据库,作为海关审单和查验工作的指导;其次,在审单环节加强对重量与数量逻辑关系的审查,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高风险商品的布控力度;最后,在查验环节提高风险意识,积累高风险商品知识,做到有的放矢。

  第三,加强管理,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一方面充分发挥“金关工程”和“金税工程”对出口报关单、外汇核销单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电子信息进行及时、真实、全面核对的作用,建立一个基于统一应用平台上的各个信息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机制,同时赋予电子信息以法律效力,逐步实现计算机自动汇集相关信息、自动办理退税。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建立全国性的出口退税管理系统,规范涉及各出口退税部门的行为。加强海关、银行、外贸、外汇、财政之间的合作,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相互监督、制约,从机制和技术手段上有效地控制违规操作和弄虚作假问题,产生协调的效果,最终形成有效的管理系统,加强对出口退税全过程的监控。

  第四,逐步实行征退一体化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企业出口货物的退税申报同应纳税额的申报一体化,实现了征退一体化,不仅更紧密地把税收征管信息和退税信息结合起来,便于税务部门全面掌握企业的纳税和退税情况,更容易监测出口退税,同时也减少了税收管理环节,降低了税收成本。征退一体化可以直接减少出口过程中有关各方的利益冲突。目前,我国出口退税中存在的大量拖欠问题,与征退管理脱节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在取消出口退税额度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征退一体化的新型征管体制。扩大免、抵、退税、免税购买等促进征退结合的退税管理方式,征、退一并申报,从体制上彻底解决征退不衔接的问题。

(三)实行弹性的出口退税率制度

  长远一点看,我国劳动力的成本正在升高,并面临着东盟国家的挑战,可以说目前主要的国际竞争比较优势正在失去。当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但比较优势失去的时间也许会比一般的预测更早到来。因此我们一方面要迅速提升产业结构,另一方面也要降低出口产品价格。这就要求我们尽快创造条件,实行中性的出口退税政策,使我们的产品能够按照国际惯例以不含间接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

(四)加强立法,建立出口退税制度法律体系

  由于强制性的出口退税制度变迁在施行中缺乏“强制性”,导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的出现,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出口退税管理法制建设,将出口退税政策上升到法规层次,尽量减少出口退税的人为干预和计划控制,保障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新的地方保护主义的出现。对于各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对跨地区收购产品出口退税不予办理或故意拖延办理时间的,给予必要的处罚,提高其违法成本,维护正常的出口退税和出口经营秩序,杜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中间梗塞”现象的发生,维护依法行政的严肃性。

  出口退税制度应该建立在国家法律还是部门规章的基础上,这是不容争辩的问题。我国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一日千里,经济领域的制度还很不完善,需要经常地进行调整。因此,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对某些领域的经济问题进行立法,现行增值税和消费税的暂行条例就是这一授权立法的表现形式。出口退税制度是国家的重要经济制度,在我国目前还不成熟,不宜出台法律,因此选择授权立法的形式,但是,应该根据出口退税实践,选择比较成熟的规范进行授权立法或出台国务院行政法规,并严格限制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权力。

  结束语

  出口退税政策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政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必然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以及对外贸易政策等相关因素的调整而不断变化,其改革的进程也将不断推进,并在施行过程中逐步趋于完善。从而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出口退税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逐步完善我国出口退税制度,推动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我国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确保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地增长。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2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中小企业的出口在我国出口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已经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形成了影响实体经济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文章分析了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并从政府和企业自身的角度分别提出了相应对策,来帮助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关键词] 中小企业 金融危机 出口

  ABSTRACT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xports in China's exports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has become a major force of China's export, the the global capital market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continue to spread, affect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entity's financial crisis has seriously affected China'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exports,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financial crisis, China's export problems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the reasons leading to such problems,and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s themselv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help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out of the woods.[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

  Financial crisis export

  目录

  一、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现状..........................................................(1)

  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3)

(一)国际上面临的问题...........................................................(3)

  1、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市场需求萎缩.............................................(3)

  2、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竞争力减弱...............................................(3)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磨擦加剧...........................................(4)

(二)国内面临的问题.............................................................(5)

  1、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5)

  2、《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5)

  3、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6)

  4、信用基础差,企业融资困难.....................................................(7)

  5、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7)

  6、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外贸人才缺乏...............................................(7)

  三、应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的策略..................................................(8)

(一)政府应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的策略.........................................(8)

  1、完善外贸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8)

  2、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9)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9)

(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应对出口问题的策略........................................(10)

  1、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开拓多元化市场............................................(10)

  2、深化融资方式改革,拓宽融资渠道..............................................(11)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11)

  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品升级..............................................(12)

  5、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12)

  6、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13)

  7、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14)参考文献..........................................................................(16)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动荡不安,我国的经济是高度外向型的,对外贸易主要依赖出口,而出口的主要市场是美国,美国人借钱消费的模式曾消化了中国过剩的产能,出现了美国的金融和中国的制造双重繁荣,但是随着美国金融的倒下,我国的制造也随之受到影响,对外贸易环境逐渐恶化,出口明显下滑,中小企业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受到的影响显著,如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加快中小企业的出口发展便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现状

  中小企业在企业的缝隙中生存,以大型企业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起着拾漏补缺的作用,因此无论是中小企业品种的多样性,还是因为地区间的成本差异产生的价格竞争力,都使得中小企业成为国际间活跃的贸易主体。

  据2007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小企业司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提供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占全国企业的75%,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全国GDP的60%左右,上交税收占全国企业的50%左右。据2008年我国统计年鉴的数据,中小企业在资产总数、户数、工业产值、实现利税和出口额方面分别占总数的60%、99%、60%、40%和60%,并在解决就业等重要方面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据2009年11月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实有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万户,外商投资企业万户,个体工商户万户,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超过4000万户。中小企业不仅对 1 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已成为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的主体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在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2008年以来,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遇到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据海关统计,2008 年上半年中国出口6666亿美元,同比增长%,增速比上年同期低个百分点,上半年贸易顺差为亿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净减少亿美元。2009年1月出口下降%,2月下降%,3月则下降%,从环比上看,3月份出口回升个百分点,显示外贸下滑势头有所放缓。09年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口径是多亿元,我们现在出口退税达到了亿元,已经达到了1/10的水平,特别是我们的税收增长是%,我们的退税额的增长是%,高于这个数字,同时2009年12月份我国外贸出口额已达到正增长,比较好的形势已经出现。

  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帮扶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首先,中央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 亿元;其次,在减免税赋方面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后,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再次,放松信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国家对民间金融已经承认合法性,努力支持中小企业,鼓励其健康发展。2008年8月到2009年4月,我国在9个月内6次提高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对外贸易大幅下滑的局面,第六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涉及到3802个税号的相关产品,明确规定从2009年4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轻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金属、石化等 2 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CRT彩电、部分电视机零件、光缆、不间断供电电源(UPS)、有衬背的精炼铜制印刷电路用覆铜板等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已经完成了全额退税。纺织服装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6%,与全额退税只差一个百分点。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国政府还将继续推出帮扶中小企业的政策和措施。

  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既有国际上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导致外部需求萎缩,企业出口增速回落,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较大;也有国内原材料涨价、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节能减排等措施的影响;还有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是一系列负面因素叠加效应的结果。

(一)国际上面临的问题

  1、受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市场需求萎缩

  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出口市场需求萎缩次贷危机导致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及世界经济发展减速,国际需求下降,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消极影响。2008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速比上年同期放缓个百分点,对美出口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9个百分点。美国虽然继续保持我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但与位居第一位的欧盟相比,外贸差距从亿美元迅速飙升至541亿美元,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减速是导致其对我国进口需求回落的主要。

  2、人民币升值加快,出口竞争力减弱

  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一季度升值 411 %,为人民币汇改以来季度最高升值幅度。到4月10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突破7元大关,人民币自汇率改革至今累计升值已达1514 %。中国出口的主要市场为欧美,人民 3 币升值使我国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优势下降,原来显得 “物美价廉” 的产品现在已经涨价不少,这对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中国产品是个沉重的打击。正因为这种优势的减弱,使外国客商将选择产品更便宜的国家,不仅使中国企业的利润减少,损失加大,同时也是中国企业接的订单更少,产生一个恶性循环,中国企业对出口逐渐失去信心,难以维系企业的生存。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以外币表示的我国商品价格上升,直接削弱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企业的利润率下降。现在“中国制造”遍及世界各地,占国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当“中国制造”出口形势喜人的同时,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险境,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和升级,不断出台限制中国企业扩大出口,应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国内企业往往都是被动地应诉,加上贸易主导权和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别人手里,导致了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与矛盾,增加对中小企业出口的冲击和打压。

  3、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磨擦加剧

  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减少,经济发展减弱时,贸易摩擦加剧。贸易壁垒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一直都是出口的一大障碍。21世纪以前,贸易壁垒主要以关税壁垒为表现形式,各国政府通过征收高额的关税,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保护本国企业的发展。而21世纪之后,出现了贸易新壁垒 — —非关税壁垒。它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以及社会责任贸易壁垒,这些新壁垒比关税壁垒更具灵活性和针对性,其保护作用也更为强烈,同时隐蔽性非常高。

  2008年以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2008年,4 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亿美元。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亿美元。另外,美国还对中国的定尺碳素钢板发起1起反规避调查。2008年,欧盟先后对华冷轧不锈钢板、蜡烛、钢绞线、盘条、无缝钢管、铝箔发起6起反倾销调查。此外,欧盟还对华钢铁管配件、皮面鞋靴、糠醇、活页环发起4起反倾销日落复审。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受贸易摩擦更加严重。

(二)国内面临的问题

  1、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2007年7月1日,我国调整了2831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政策,这些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37%。这次政策调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取消了553项“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二是降低了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是将10项商品的出口退税改为出口免税,涉及纺织、冶金等几大行业。此次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对于主要依靠价格、劳动力的微弱优势获取微薄利润,甚至是靠退税款维持利润水平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很难通过涨价方式将增加的成本转移给国外进口商或是内部消化退税率降低增加的成本,此次出口退税调整对其影响巨大。出口退税品种的减少和额度的下降,使一些企业的利润受到较大冲击。

  2、《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

  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对于规范企业用工行为、5 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农民工收入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对制度规范、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企业影响不大,但对劳动密集型、接单出口、贴牌生产的中小企业影响较大。与此同时,《劳动合同法》加大了劳动者权益保护力度,法律实施会从三个方面影响劳动力成本:裁员的经济补偿、缴纳社会保险的费用以及违法成本。《劳动合同法》的实施首先将会沉重打击那些靠侵害劳动者权益才能生存的中小企业,其次对其它合法用工的中小企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2008年企业用工成本大约比2007年上升了10%左右,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甚至增加了20 %~30 %,企业生产运营综合成本上升,挤压了利润空间。

  3、缺乏自主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从我国中小企业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状况来看,除少数高技术企业外,目前中小企业主要以生产初级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所涉及的产业主要是加工业、制造业及服装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一般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属于引进技术或模仿他人技术生产的,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开发创新能力不强,直接影响了企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

  我国的中小企业主要从事加工贸易,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大多数中小企业靠薄利多销维持了庞大的出口规模,而忽略了自身企业素质和产品素质的提高。因此,在现阶段成本上升、产品的价格优势逐步丧失等情况下陷入困境。另外,中小企业由于利润微薄,人才匮乏,很难培育自己的品牌和核心技术,出口模式以代工为主,自有品牌只占很少一部分,一些小型出口企业为跨国公司充当加工组装车间,靠跨国公司的知名品牌和销售渠道维持生存,6 出口产品单

  一、附加价值低、产品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只能成为人家的廉价生产基地,赚取微薄的加工费。

  4、信用基础差,企业融资困难

  一般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透明度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够,经营方式粗放,经营规模小,信用程度低,持续盈利时间短,经营风险大,这些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的风险控制标准。加之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在搜寻适合自己投资方向的优质中小企业时遇到的问题是:信息不足、风险过高、成本过高,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承担的风险和获得的收益存在失衡,由此在贷款方面使中小企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当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在出口业务上都存在一定的收帐风险,缺乏基本的信用管理意识,甚至连对进口商最基本的信用调查都没有进行,一旦企业出口收汇坏账增加,订单取消,客户倒闭等现象,将影响企业正常资金周转,不利于出口的持续健康发展。

  5、企业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中国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在 100人以内,资产规模过小,且与大企业之间以及相互之间缺乏密切的经济联系。从 2004年出口额最大的100家民营企业排名来看,名列第一的广东省东莞机械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出口额也不过亿美元,不及民营企业总出口额的%。中小企业开展外贸,每一个外贸经营主体都必须配备相关的人员和设施,使得外贸经营的固定费用大大增加。这样,使得中国外贸经营的规模效益越来越差、贸易条件越来越恶化。

  6、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外贸人才缺乏

  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面广、起点不高,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 7 业,就业人员80% 左右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从中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对浙江、四川、湖北、吉林等四省民营企业抽样问卷调查来看,平均%的民营企业认为,人才短缺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中小企业的技术人员匮乏,管理人员尤其是上层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偏低。企业普遍缺乏精通国际金融、贸易、投资、法律以及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人员素质还不能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缺乏基本的国际贸易与国际营销方面的专门知识(如国际结算和支付方式、汇率的利用、价格的制定等),受骗上当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一项对基于北京、江苏、广东、浙江、湖北、辽宁、云南等七省的3027份有效问卷分析表明:中小企业中大专及大学以上学历人数比重不到10%,研发人员中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比重不到15%,欠发达地区的情况更是令人堪优。

  三、应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的策略

  解决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困难,既需要政府的相关宏观调控及辅之以一定的“减震”措施,并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上加大对优质中小企业出口的扶持,更需要中小企业提高自身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的能力与水平。具体而言:

(一)政府应对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问题的策略

  1、完善外贸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进一步完善外贸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一是针对当前中小企业特别是进出口企业亏损比较严重的现象, 政府可对外向型中小企业实施一定程度的减税或税收优惠政策;二是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有选择地扩大授信转授权的品种范围,灵活运用承兑、贴现、授信开证等多种融资形式,帮助其渡过难关;三是为了稳定出口,应放缓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速度,考虑到 8 目前我国面临的世界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政府应暂时放慢人民币对外升值的节奏,甚至在短期内人民币兑美元实行小幅度的贬值;四是加快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弱化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管理,合理确定人民币对不同货币的比价关系。

  2、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

  随着全球经济衰退,贸易保护主义更加严重,我国的对外贸易必然面临着更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和挑战。近年来,我国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虽然取得了显着成绩但是采用国际标准的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因此对于适合我国国情的国际标准领域,要大胆采用国际标准,适时将国际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另外,目前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只是一个特定过渡时期的战略思想,并不是我国的最终目标,在当今的国际经济竞争中,标准已成为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竞争的焦点,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就会成为标准,谁就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因此,在发达同家经济衰退时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良机,争夺国际标准的制定权,对于目前还未制定国际标准的领域,要争取机会介入,积极主动参与,大胆创新,把国内成熟的国家标准推向国际。同时,还要更多地提出新工作项目,并担当新工作项目的召集人,实质性地参加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国际标准化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主动权;对于已有国际标准的领域,应积极承担国际标准秘书处的工作,主导国际标准的修订权,占领国际标准的制高点,健全进口监控体系;完善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制度等等,以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各类贸易摩擦,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

  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中小企业的问题,不是局部问题,从产业关联度看,很快会影响到大企业,因此,从长期看,中小企业要渡过难关,还需政府的帮扶。在如今的国内外形势下,国家应参考国外经验,结合国情,为中小企业创造真正有效的法律体系、优惠的财税金融政策和完善的市场环境,通过设立财政专项基金,为中小企业新产品的开发提供贷款贴息和担保;通过无偿资助、资本金投入引导创业投资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等方式,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大力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小额担保信贷业务,为中小企业的设备更新、产品研制、产品出口等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融资担保;通过加快开展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政府采购工作,推动各级政府将政府采购资金向中小企业倾斜。在制定出口退税调整政策中,始终注意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将科技含量、附加值较高产品作为提高出口退税率的重点,为进口的出口增长培植力量;同时坚持对“两高一资”产品取消出口退税政策这条底线不放松,促进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应对出口问题的策略

  1、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开拓多元化市场

  由于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衰退,必然带来全球贸易量的萎缩,内需推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球经济进一步放缓的情况下,只有坚持摆脱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才是应对类似次贷危机的国际经济动荡的长久之计。当然,扩大内需还需要国内配套政策的完善才能得以实现,如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等。同时,中小企业应积极拓展内部市场,分担出口压力,要进一步落实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战略,在继续拓展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的同时,10 也应加快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拓,如俄罗斯、印度、巴西等,逐步实现市场结构多元化,提高抵抗风险的能力。我国也应加强同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经贸合作,采取各种方式推动我国对这些地区国家的出口,来缓解对发达国家出口的放缓,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2、深化融资方式改革,拓宽融资渠道

  继续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尽管中小企业目前融资困难的加剧的确是经济周期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客观使然,但国家和企业都应该以此为契机,不断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改进投融资环境,努力寻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突破口。政府要高度重视并给予资金支持,组建担保机构,建立中小企业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法人代表资信评级制度和企业总体资信评级制度,强化企业的信用观念,而企业也应该加强信用管理,摒弃“失信用、无信誉”的不良风气,建立诚信的商业伦理关系,将企业的信用向全社会公开,有利于担保机构了解企业的信用程度和全社会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3、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目前的中小企业出口的产品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初级产品,此类产品不能成为带动企业发展的领头产业。所以,我国企业应自主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大研发力度、促进产品更新,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改变追求市场占有率的思想,而以产品质量和服务及创新为企业灵魂,努力开发技术含量高的制成品替代技术含量低的制成品出口,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并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在产品开发方面,促进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科技含量转变,在满足普通用户需求的情况下,向高端化、高附加值、适应特殊用户 11 的需求发展,引领行业发展,要通过推进企业的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向工时、向材料要利润,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出口行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4、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品升级

  积极调整出口产品、产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推动外向型产业由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而且从长期来看,转变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减少对外部市场依赖,才是化解外部危机对我国经济贸易影响的根本途径。为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利用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优化出口产业结构,进一步下调“两高一低”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同时可以适当上调高基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和比较优势明显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实行更显着的差别出口退税政策,既保证出口规模的增长,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5、充分利用电子商务,降低企业成本

  在经济紧缩时期,中小企业只有把成本降到最低,不断开拓新市场才能稳中求进,而电子商务则是企业拓展业务范围的最佳途径,电子商务网站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打开海外新兴市场的成本。中小企业在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应以发达的信息网络为基础,将自身难以胜任或没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其它企业,与分包企业共同组成一个集研发、销售、原材料供应、生产等各环节为一体的虚拟企业,以适应市场的快速变化。2007 年使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总数已达到了 万家,占中小企业的28%,电子商务交易额为8003亿元,占总贸易额的%。2008年下半年以来,阿里巴巴在CNBC、CNN、Fox等美国主流电视台投放广告,帮助中小企业在欧美市场开展深度营销,这是基于对欧美市场准 12 确的认识而采取的措施。因为对于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欧美市场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消费能力很强的成熟的市场。无论欧美发达国家经济如何衰退,大量减少的应是奢侈品的消费。当金融危机来到时,由于奢侈品消费的需求弹性非常大,会产生大规模的收缩,但民众的基本生活消费却具有很大的刚性,需求不会减少。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民众对于基本的生活消费将更加倾向于寻求物廉价美的产品,而“中国制造”无疑在这方面拥有优势,发达国家民众一致的认识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途径可以大大降低进出口双方的交易成本,以实现在金融危机时期民众对于价廉物美产品的消费需求。

  6、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

  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不足,不能形成规模效益,产品的单位成本高、价格高,即使有产品的独特性也难以发挥优势,中小企业集群可以使企业利用地理空间的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或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生产、销售等活动。同时,集群内部通过专业化分工,不仅满足了市场个性和多样化的需求,而且企业可以根据生产的需要,通过建立网络关系进行交易,利用空间接近大大降低了每次交易的费用,使平均成本明显降低,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中小企业集群制造在现实经济发展中表现为“专业镇”经济、“块状经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出口加工贸易区以及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中小企业空间集聚现象。

  产业集群内部各种正式及非正式的联系造就了集群内知识、信息的外溢效应,激发各企业产生新思路和新方法。因此,为了获得产业集群的各种好处,中小企业必须积极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由于产业集群是由位于一定地理区域的各类企业密切竞争与合作而形成的一种企业间的松散组织形式,企业进出相对 13 自由,企业间平等交易,因此中小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的手段不外乎:积极参与集群内的合作和竞争,允许员工相对自由的流通,允许一定量的知识和信息产生外溢效应等。

  7、加强外贸经营人才的建设

  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设备简单、生产规模小、人才短缺,在现有的经营条件下人才的短缺被推到首当其冲的地位,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是以家族为中心,以农村的基本经营条件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所以无论是所有者、经营者还是普通的作业人员都存在科学技术知识匮乏、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的问题。同样中小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也是在家族企业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营外贸的人员也是从经营国内贸易的人员中挑选出来的,外语、外贸知识贫乏是中小企业经营外贸的最大的弱点。在外贸人才缺乏的条件下,中小企业只能依赖其它公司间接经营外贸。所以,外贸人才的缺乏是中小企业发展外贸的瓶颈。

  要想快速解决缺乏外贸经营人才问题,应采用外地引进和本地培养相结合的方法。积极引进人才,政府要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构造一个引进人才的宽松环境;企业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把引进人才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之一。高校专门培养,结合具体人才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专业,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职业务培训,做好在职人员的培训,也是解决人才问题的重要手段。留住人才,着力塑造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同时对于高级管理和技术人才,可以推行认股权制等激励方式,形成留住人才的强大凝聚力。

  总之,中小企业作为中国出口的中坚力量,应该在金融危机中完善自身的 14 体制和产品质量,根据自己的行业和产品特点,借鉴国际跨国公司的成功经验,实现企业的战略转型。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顺利转型,战胜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困境,实现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并制定相关法律,相信我国中小企业将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易开刚.中小企业转型与升级的路径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2009,(Z1).[2] 吴家曦.推动中小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J].浙江经济,2009,(08).[3] 陈彦华.全球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时代金融, 2009,(01).[4] 薛颖.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01).[5] 罗鹏, 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 2007,(08).[6] 汤慧子.中小企业出口的障碍及对策探析[J]大众商务, 2009,(08).[7] 李京福.中小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 2008,(11).[8] 罗鹏,刘英侠.我国中小企业出口面临问题的几点对策[J].现代商业, 2007,(08).[9] 何玉斌.我国中小企业出口贸易的问题与对策[J].消费导刊, 2008,(15).[10] 肖劲.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影响[J].现代商业, 2009,(15).[11] 任玉岭.关注中小企业面临的“五大困境”[J].中国经济周刊, 2008,(24).[12] 郭丹.浅论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转“危”为“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20).[13] 邵忍丽.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如何走出困境[J].经营与管理, 2009,(03).[14] 张孟才, 耿娜.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崛起的机遇[J].商场现代化, 2009,(18).[15] 李毓.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与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9,(09).[16] 雷芳,邱卫林.浅谈中小出口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价格月刊,2009,(02).[17] 沈瑞,王莉.浅论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之策略[J].现代经济, 2008,(07).[18] 龙玲.当前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困境及原因探析[J].统计研究, 2008,(08).[19] 蒋剑丰,陈曦.金融危机局势下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的出口之路[J].现代企业教育, 2009,(04).[20] 胡启兵.人民币升值条件下出口型中小企业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 2008,(11).[21] 朱庆超.提升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竞争力之对策[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7,(19).[22] 黄绍林.浅析中小企业困境中的出口对策[J].商场现代化, 2009,(03).[23] 顾涵, 邵大庆, 蔡晨.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商业, 2009,(26).[24] 范萌萌.浅谈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J].中国集体经济,2008,(01).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

  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

【摘 要】 绿色贸易壁垒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与环境保护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全球自然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为绿色贸易壁垒的出现提供了契机。工业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但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而且,这种破坏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使经济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环境问题目前引起全球的关注,各国政府、社会社团和民众已逐步认识到在全球范围内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加强环境管理”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干预的潮流之一。与此相适应,同国际贸易有关的环境保护法规、标准、绿色标志等的绿色贸易制度正在逐步形成,而有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的贸易制度的内容又过于严格、苛刻,从而使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产品出口大国,我国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科学技术含量不高,相比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具有价格优势。但是,近年来,发达国家凭借他们在科技、管理、资金及环保方面的优势,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市场,制定了苛刻的技术、环保等方面的要求以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即绿色贸易壁垒这一看似“合法”的非关税壁垒便应运而生。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制度和绿色关税制度等。

  本课题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1]【关键词】 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影响;对策

  Abstract:The green trade barrier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gration of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environmental shorta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deteriora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s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promote the economic growth, the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at the same time also caused some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we ’s more,this disruptions have a trend of further deterioration, seriously affecting the economy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problems caused by current global ,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citizens has gradually understanded the severity and urgency of protecting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in the global the sence of“to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has become one of the trend of economic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 standards, green sign which related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being gradually ,the content of the trading system created by some countries especially by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is so strict and harsh,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s affected by many country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nation,and is also a major exporter of agricultur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mostly labor-intensive produc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tent is not comparison to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our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an advantage of ,in recent years,in order to protect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s market,developed countries depend on their advantages in

  第 1 页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capital and environmental, made harsh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requirements to limit our country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enter their new kind of non-tariff barriers,namely,green trade barriers which seems “lawful” will come into forms of expression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are as follows: green technology standard, green environment mark,green packaging system, green health and quarantine system, green subsidies system and green tariff system, article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green trade on the export of China's farm products, and gives suggestions on how to respond to green trade words:Green Barrier;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Influence;Measure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 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 纷纷筑起绿色贸易壁垒, 为此我国农业遭到了严重的打击。2005 年中国商务部调查公布的数据表明,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短短的几年中,共约有90%的中国农产品受到国外以绿色贸易壁垒为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每年损失约90 亿美元。因此,积极探索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影响,并为农产品找到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方法,对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壁垒概述

(一)绿色壁垒的定义

  绿色壁垒,一般认为,它是贸易壁垒的一种,又称为环境壁垒、生态壁垒[2]。“绿色”是指环境安全与生态保护。从广义上讲,绿色贸易壁垒指一个国家将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保作为理由和目标,通过国际、国内立法,制定内容繁杂的环境保护公约、法律、标准和标志等贸易障碍,以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它不仅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有国际条约的支持。从狭义上讲,指在实践中一些国家往往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借口,以限制进口来保护本国市场,对外国商品进口专门设置带有歧视性的贸易障碍。绿色贸易壁垒属于一种新兴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

(二)绿色壁垒产生的条件及特点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维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健康和安全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限制或禁止进口的贸易措施。由于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这些措施复杂而严格,对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出口构成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壁垒具有其他非关税壁垒所不具有的特点:

  1、名义上的合理性。绿色壁垒是以保护环境、自然资源和生命健康为借口建立起来的,有效利用了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潮流,抓住了人们关心生态问题的心理,迎合了绿色消费的浪潮,从而以一种理所当然的姿态为发达国家所利用。

  2、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绿色壁垒是利用环保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的分歧,不易产生贸易摩擦。

  3、保护内容上的广泛性。绿色贸易壁垒具有广泛的保护倾向,不仅对产品本身的质量,而且对产品从生产前的设计一直到消费后的最终处理都有限制。近年来产品贸易范围扩展到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领域,呈现出无所不包的态势,因此给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带来了很严重的影响。

  4、实施效果上的歧视性。有些国家根据在贸易过程中掌握的对方实际情况,不断更换检验标准和检验设备,通过制定更高的标准来达到抑制进口的目的,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竞争实力,严重扭曲了国民待遇原则[4-5]。

(三)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1、法律表现形式:

  第 2 页 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法律形式表现为三个方面:(1)国际环境保护公约中的环境壁垒。例如《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关于消除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发展中国家停止生产和使用消耗臭氧层的物质,虽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设定的一些宽限期和资金技术条款,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大大低于发达国家,难以在短期内生产出符合公约规定的替代产品,相关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制约。(2)多边贸易协议中的环境壁垒。突出的表现在WTO允许其成员方在遵守WTO有关规定的前提下,为达到保护某些自然资源或濒危物种的目的,采取适当的贸易限制措施。(3)国内法规则中的环境壁垒。不同国家国内法从商品的不同方面对进口采取限制措施,尤其是发达国家采取较为隐蔽的方法向发展中国家提出过高的要求,比如在商品的技术指标、商品生产方法、商品的包装等方面。环境保护与贸易保护的契合决定着绿色贸易壁垒的应用较为广泛,涉及到的不仅包括制成品,还包括中间产品;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产品的加工生产方法以及产品的设计和消费处置过程。

  2、广泛的表现形式:

  绿色贸易壁垒应用的广泛性,使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1)绿色关税制度。发达国家对一些污染环境和影响生态,可能对环境造成威胁及破坏的产品征收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和禁止商品进口,甚至对其实行贸易制裁。但是,在标准的实行上常常内外有别,明显带有歧视性的规定,可以说是以绿色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2)绿色技术标准制度。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技术优势和垄断地位,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对进口产品不分国别一律采取非常严格的技术标准,事实上导致发展中国家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绿色环境标志又称绿色标签,是环保产品的证明性商标。发展中国家产品为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必须提出申请,经批准取得绿色环境标志。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4)绿色包装制度。发达国家制定了较高且比较完善的包装材料标准、包括废弃物的回收、复用和再生等制度,是为了防止包装材料及其形成的包装废弃物给环境造成危害,结构不合理的包装容器可能损害使用者的健康而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但某些过于严格的绿色包装措施,则可能事实上妨碍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引发贸易争端。

(5)绿色补贴制度。发达国家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内部采用比较宽松的环境标准,这些国家的产品就不必支付高昂的环境成本,与本国产品竞争时就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其实质是政府在对企业及其产品提供消极的环境补贴,所以进口国基于保护环境和本国的利益而有权征收反补贴税。(6)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立法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四)绿色壁垒的发展现状

  Michael (1997)[6]认为不同的国家对内会出现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的情况,即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担心别国或地区采用较低的环境标准引起本国或本地区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劣势,为避免竞争性损害而竞相采取相对较低的环境标准。因此,各国或地区间都会采取次优的环境政策,因为全球环境是人类的公共产品,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就会有把不经济的外部性转嫁给别国的倾向,即采取较低的环境标准,最终使得其他国家

  第 3 页 的环境因此而遭到破坏。Jayati Ghosh和(2003)通过分析乌拉圭回合和多哈回合中主要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对待绿色贸易壁垒的不同态度,得出“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危险不是来自外部的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运动,而其重要的敌人存在于内部”的结论,也就是说国家间所采取的绿色贸易壁垒会阻碍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任烈[3]研究了贸易保护理论体系的简历和发展等,从理论上回答了如何处理好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的关系,即开放型适度贸易保护政策。冯宗贤、柯大钢提出国际贸易壁垒是以内生与外部形式出现的,并且二者之间相互影响,其通过数量控制机制与价格机制对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产生调节作用,贸易壁垒的变动对产业组织和竞争力有重要影响。金祥荣着重研究了非关税壁垒对世界贸易的影响。他认为世界贸易体系中的贸易保护主要采取了非关税壁垒的形态,分析了正在形成中的绿色贸易保护制度及其变迁,并给出了中国应选择的政策。陈飞翔认为,对于后进国家来说,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也应当适度的保护。张志敏研究了贸易保护的规律性和发展趋势,认为当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应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世界经济处于增长和繁荣阶段应实施自由贸易政策,而当世界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则实施贸易保护政策。施敏颖[8]提倡在现行的WTO规则框架下努力规避别国的贸易保护,并充分利用WTO规则,适当进行贸易保护。

  目前,“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产业已构成严重压力和挑战。据中国国际绿色化学高级研讨会称,仅1997年我国受限制商品价值达74亿美元,预计今后两年将达到114亿美元。尽管各WTO成员近期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增多,但尚未出现广泛的贸易限制或贸易保护主义局面,也未出现严重的贸易报复现象。

  1995-199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呈逐步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269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219亿美元,随后有恢复性增长,2001年达到279亿美元,增长4%。“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2002-2007年间,贸易总额由302亿美元增加到759亿美元,增长149%,年均递增18%。2008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额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下滑到%;进口额亿美元,同比增长%;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倍。可见,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倍。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新采取的贸易限制或救济措施最多只涉及世界货物贸易量的1%,受影响产品主要为农产品、钢铁产品、电子消费品、纺织品、服装和鞋等。2009年前两个月逆差有扩大之势。2011年1-9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进口亿美元,同比增长%。贸易逆差为亿美元,同比扩大%[9-10]。在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剧烈变化之下,对我国农产品贸易进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从“绿色壁垒”日渐发展的形势看,我国若想取得突破,必须加强企业环保意识,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但眼下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仍只停留在污染的末端治理上,而发达国家已进入到从产品设计到生产过程乃至废弃物回收再生利用的高级阶段。

[7]

  二、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负面影响

  1、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严格而又烦琐的卫生检疫检测制度,阻碍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而且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规定的漏洞打擦边球,实行贸易歧视,增加了中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譬如,美国除了实行进口卫生许可证制度和良好食品生产规范注册认证制度外,又实行了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第 4 页 对所列指标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二位甚至三位,中国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同时,发达国家还针对中国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如欧盟宣布禁止茶叶使用的农药标准由旧标准的29 种增加到新标准的76 种,部分农药的标准比原标准提高了100 倍以上。

  2、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发达国家不断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提高农产品的绿色标准,增加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发达国家以一些产品不符合标准为由,禁止进口、退货、赔偿的事时有发生,这样损害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也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发达国家凭借绿色贸易壁垒加强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控制

  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苛刻的贸易技术标准,限制我国农产品进入其国内市场,借保护环境之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进行限制,从一定的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农产品贸易。

  4、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生产成本,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

  我国国内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国外的苛刻的技术安全标准,不得不增加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环境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的额外费用,我国多是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有价格优势,而国外苛刻的技术要求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且削弱了这种价格上的优势[11]。

  5、绿色贸易壁垒易引发贸易争端, 影响双边和多边贸易关系

  绿色贸易壁垒由于具有名义上的合法性和保护方式上的隐蔽性, 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实施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 我国将不可避免地与其他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这些摩擦可能会间接或直接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 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正面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

  我国农产品要通过绿色壁垒进入国外市场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那些农药含量高的农产品就必须被淘汰,产品更加绿色化。

  2、有利于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因此我国的农业技术水平能够得到提高。

  3、有利于我国农产品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而设立,通过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2]。

  4、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

  发达国家实施绿色贸易壁垒, 以外部力量的形式, 强制性地促使我国广大农民增强环保意识, 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取环保措施, 保证农产品不受污染, 从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形成一个“在生产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中生产”的良性循环,大大的有利于保护和改善我国农业生态环境[13]。

  三、我国农产品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的不同原因分析:

(一)国内原因

  1、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第 5 页 我国农产品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生产规模小,基本是传统的家庭式生产,技术装备相对落后,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效率比较低,生产的产品很难达到发达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

  2、农产品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生产者的安全和卫生意识不高,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滥用食品添加剂、色素等。在接受国外产品检验时,往往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

  3、信用危机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过去,我国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以“质量安全”为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阻挡,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由于我国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还不完善,存在较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世界各国都会采取强化技术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对进口农产品质量要求更为苛刻。在这种情况下,个别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负面影响极易放大,会严重影响整个农产品的出口。2008年的“毒饺子”、“三鹿奶粉”等事件曝光使得国际市场对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不信任感加剧,农产品出口遭受的绿色贸易壁垒不断增多[14]。

(二)国际原因

  1、国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

  根据H-O定理,一国应出口该国充裕要素密集的产品,我国许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在价格上就获得了比较优势。但许多发达国家在我国加入WTO后,设置绿色壁垒来保护国内市场。

  2、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视使得安全健康标准更多更严。

  为保护人们的健康和环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提倡 “绿色革命”,绿色贸易壁垒便是一种体现。我国的许多农产品由于含有许多超标的化学成分,因此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壁垒的策略:

(一)加强生态环境教育,强化国民绿色经济意识

  加大传媒的宣传力度,使国民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21世纪经济的主旋律是绿色经济,政府应呼吁提高国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环境教育。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环境意识化为公众自觉的环境行为,因而要充分发挥媒体的舆论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使其知晓我国经济的“绿化”是一项公益事业,受益的应是整个国家和每一个公民。同时,政府要注重发挥职能指导作用,提倡绿色生活方式,把绿色贸易、绿色生活的思想融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既可从根本上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又可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之适应全球一体化浪潮,并与国际贸易体系接轨[15]。

(二)建立国际品牌战略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面临着严峻的品牌竞争形势。应当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领域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强、出口规模大、效益好、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支持企业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通过实施名牌战略,依靠品牌优势,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三)加强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与认证

  随着消费者健康和环保意识日渐增强,全球有机农产品销量持续增长。据美国农业部统计,美国绿色食品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年均增长20%,成为全球最大的有机食品市场,目前1/3的美国人购买有机食品,几乎所有超市都销售有机食品。从扩大出口即增加农民收益

  第 6 页 的角度考虑,应鼓励无公害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认证。因此,政府要加大对有机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研究推广新技术,优化有机农产品的品种,积极开展有机农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四)建立农产品出口绿色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预警机制

  我国农产品出口之所以频遭国外绿色壁垒的阻碍,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大部分企业对国外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信息了解不够,尚未建立信息收集机制,无专门人员随时收集绿色壁垒信息。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组成专门机构收集研究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可能在任何国家面临的绿色壁垒,提出需要采取的应对措施,形成预警机制,以改变目前这种遇到壁垒就无所适从的状况。日本、美国和欧盟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三大市场,我国应特别加强对这几个市场的绿色壁垒信息收集和通报工作,建立预警机制,为出口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五)充分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作用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由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相关科研、推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愿发起成立,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中介组织。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应对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激烈竞争,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阻碍,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就是有效措施之一。为此,要建立行业自律规则,维持出口秩序;制定行业标准,保证出口产品质量;沟通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协助政府解决贸易争端;提供农产品信息和法律咨询服务,行业协会可以建立定期收集国内外农产品的生产、供求、贸易法规、统计数据等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及时反馈给有关企业,做好绿色壁垒的咨询和服务工作,帮助企业熟悉进口国对农产品的具体要求。

  五、结论

  不可否认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是巨大的,但随着绿色浪潮的发展,我认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会团结起来,共同积极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建立贸易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环保—贸易—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目标。因此,我觉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前途是光明的,机遇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绿色产品代表了世界商品发展的潮流和方向,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全球绿色浪潮给我国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积极培植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品出口,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突破绿色贸易壁垒,保证出口贸易健康、持续、稳定增长。并且全面带动其他行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 实现环境资源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双赢。

  参考文献

[1] 赵春明,等.国际贸易[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27.[2] 杨越,朱京安.对绿色壁垒的理性分析及发展走向初探.国际贸易问题,2005,(01).[3] 曹阳.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及其突破对策分析.上海海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4] 林国华,林卿,王庆.农产品贸易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5] 许海清.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6] 傅尔林.冲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J].南方经济,2002,(07).[7] 方爱华.WTO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回应战略[J].社会科学辑刊,2001,(01).[8] 周苹.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问题辨析.国际经济研究,1998,(08).[9] 按我国关税配额商品税目表所列税号统计.[10] 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 7 页 [11] 胡北平,李美红.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经济前沿.2009(12):26-27.[12] 封肖云.提高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破译绿色贸易壁垒[J].当代经济.2008(2):51.[13] 冯德连.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政府策略的定位和细分[J].外贸经济国际贸易.2008(7):24.[14] 王金南,等.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社,2002:163.[15] 漆雁斌.绿色导向:21世纪企业管理新概念[J].中外管理导报,2001(7):28-29.[16] Yuhong “green barriers”: China's first five years into the of World Trade(Law-Economics-Public Policy).2007,1011-2702.[17] , Jayati Ghosh and Parthapratim Green Barrier to Free Trade.[18] Hendricks, Lutz.(2000)“Equipment Investment and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335-364.第 8 页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与对策3篇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问题及对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