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

时间: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9篇(中考文言目带答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9篇(中考文言目带答案),欢迎参阅。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9篇(中考文言目带答案)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1

  文言文阅读理解题目及答案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⑤,初供胡饼⑥两枚,次供猪脔⑦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⑧,惟啖⑨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选自宋.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二》)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盛馔(zhuàn):准备丰盛的.饭菜。④果蔬:泛指果品菜肴。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⑥胡饼:烧饼。⑦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⑧箸:筷子。⑨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因谒公

(2)觉饥甚而不敢去()

(3)其人已心怪之()

(4)果蔬皆不具()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拜访(2)离开(3)对……感到奇怪或以……为怪(4)具备,准备

  2.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3.节俭,不铺张浪费(意思符合即可)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2

  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解: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策之不以其道 策______________

(2)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______________

(3)买其首五百金 其______________

(4)鸣之不能通其意 之______________

  2.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说说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喻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发出了“_____________”的感慨,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用鞭子打;(2)买;(3)它(的');(4)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2.表面看是指马,其实是喻指人才。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言之有理即可)

  4.(1)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这是不识好马呀。

(2)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3

  文言文练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完成4~7题。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既登陛,连称善。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正顿首受命。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问为谁,帝曰:“岳正。”两人阳贺。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帝默然,遂命以原官入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帝许焉。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因劝吉祥辞兵柄。复诣亨,谕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帝怒,谪钦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旬日。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嗛之。

  成化元年四月,出正为兴化知府。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B.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C.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D.正亦厌吏/职五年/入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B.“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C. 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D. 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岳正颇得皇帝喜爱。皇帝召见岳正,远远地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心中很是喜欢,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鼓励他尽力辅佐自己。

  B.岳正秉持正义,但处事不够严谨。当时石亨、曹吉祥非常骄横,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离间二人,却被识破,最终遭到皇帝的斥责。

  C.岳正渴望受到重用,但时运不济。官复原职后,他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还伪造了岳正弹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岳正因此得罪了李贤。

  D.岳正为官勤政为民。他出任兴化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4.B

  5.D(“出”,离开京城任职,解释为贬官理解偏差。)

  6.A(“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只是提拔他的其中一个原因。)

  7.(1)皇帝让吕原入阁参与政事后,不久,薛瑄又辞官,皇帝想找一个能代替他的人。(“预”“顷之”“致仕”“代者”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当初,岳正获罪时,都督佥事季铎请求皇帝将岳正的宅子赐给自己,到这时皇帝又下诏将宅子还给岳正(“得罪”“乞”“至是”“敕”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4

  初中文言文专题练习及答案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3)发闾左谪戍渔阳( )(4)等死,死国可乎( )

(5)宜多应者( ) (6) 度已失期( )

  2.选出加 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闻寡人之耳者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必然性:

  6.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 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君逆寡人者( ) (2)秦王怫然怒( )

(3)休降于天( ) (4)长跪而谢之曰( )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 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6.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

  三、阅读《隆中对》 (节选)回答下面的问题。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 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 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下列加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遂诣亮 诣太守说如此

  B.欲信大义于天下 小信未福,民弗孚也

  C.将军既帝室之胄 无丝竹之乱耳

  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2.下列四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B.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C.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士,高祖因之以成帝 业。

  D.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3.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诚不可与争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国险而民附 益州险塞

  C.利尽南海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将军岂有意乎 将军岂愿见之乎

  4.“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结合选段内容,说说隆中对策中哪些策略对治国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简要概括三点即可。

  四、《隆中对》、《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 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 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礻韦、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礻韦、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谓为信然 ( ) ②此人可就见 ( )

③孤不度德量力( ) ④凡三往 ( )

⑤因屏人曰 ( ) ⑥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⑦将军宜枉驾顾之( ) ⑧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⑨以彰其咎 ( ) ⑩猥自枉屈 ( )

  2. 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②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④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3.乙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4.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 和 ,“一对”指的是 。

  7.“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 ,

  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

  8. “受任于 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你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吗?

  答案:

  一、2.D 3.D 5. 偶然性:因暴雨断道而误期限(直接原因) 必然性:秦朝统治法峻刑严,“天下苦秦久矣”。陈胜等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这迫使他们为求生,不得不转戈反秦。(根本原因)

  6.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二、2.C 3、B 4.(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5.答案要点: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6.表明自己要效法他们,同时表达了要跟秦王斗争到底的决心。

  三、1.A 2.A 3、C

  4.示 例:运用贤能 体恤百姓 加强民族团结 改善睦邻关系 对内革新政治等

  四、3.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2分)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3分)

  5.《出师表》《后出师表》 《隆中对》(如将《出师表》写成《前出师表》也给分。)

  7.“天下计”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8.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思想,同时也表达了创业的艰难的思想。

  9. 作者回顾了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①三顾茅庐。②临危受命。③临崩寄臣以大事。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并以先帝创业的艰难激励后主。

  10.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5

  初中语文文言文理解测试题目和答案

  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值孙恩②贼出吴郡,袁府君③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④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

①铛(chēng):一种平底锅。焦饭:锅巴。②孙恩:字灵秀。③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郡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④未展:来不及。⑤沪渎:水名。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4分)

①值孙恩贼出吴郡 ②母好食铛底焦饭

③恒装一囊 ④逃走山泽

【小题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其中一项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归以遗母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以丛草为林

  D.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小题3】翻译句子。(2分)

①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1分)

②遗独以焦饭得活。(1分)

【小题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①适逢、正赶上 ②吃 ③经常 ④跑

【小题1】B

【小题1】①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把(它)送给母亲。②唯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小题1】围绕孝道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值是多义词,另的一义价值,食也是多义词,有食物吃饲养的意义。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中是跑,很少有行走的意思。

  考点:考查学生阅读古文对常用字词的辨识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易于辨识。初中学生阅读文言文,好以现代词义直接替代古文词义,望字生义,不了解古文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现象。虽然老师不一定讲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这些概念,但老师讲到或自己在课文注释中看到的古文字词,就要识记,注意一个词几个意思的区别和一些字词古今意义的不同,要举一反三。

【小题1】试题分析:意义指的是字词的意思,古文中有的字词意义有变化,这种变化就叫用法。B句中以是认为的意思,其它三项都是把的意思。

  考点:考查学生对古文中一词多义的了解和掌握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认真理解句子的意思便可得出答案。古文一词多义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课堂上,教师都会重点讲到,学习时要注意识记。阅读古文时,要自觉得关注一词多义,学一知三,要善于把一个字词不同的意义做一归纳比较,加深印象。做此类选择题,可用排除法,把有相同字词意义的选项先行排除,减小判断的难度。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句中以字后省略了之,代焦饭,翻译时要补充出来。遗读wèi,意为送。两句中的两个遗意思是不同的.,两个以的意思也是不同的,第一句中以意为把,第二句中以意为因。

  考点:考查学生古文阅读翻译句子的能力。

  点评:本题不难,难解字词不多,句意易性。翻译文言句子,要了解句中每个字词的意思,注意从字词义到句中义的转变。要翻译准确,重要的字词不可遗漏。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要根据语境判断。译句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简单明白,如答案中所示,围绕文章的中心孝道谈谈什么是孝道或如何尽孝道或宣传孝道对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考点:考查学生阅读古文理解文意发表见解的能力。

  点评:本题是主观题,并不难,短文内容清楚,意义明确。告诉我们道理与给我们什么启发谈谈你的感想都是相似的问题,首先要据文而谈,抓住所读文章的中心意思,如本文的孝道,但不拘泥文章,要有主观的认识,即所谈道理上有要拓展。只不过,本题要求简单,只要谈故事所反映的道理即可,如果要求是谈谈感想,那就要多联系实际来谈。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6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目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10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②,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③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④,此率⑤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⑥在其为民父母也!”

——节选自《梁惠王上》

【注释】①梃(tǐnɡ):棍棒。②政:施行恶政。③庖(páo):厨房。④饿莩(piǎo):饿死的人。⑤率:带领。⑥恶(wū):表示反问的'语气。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刺:

②杀人以梃与刃 以: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予观夫巴陵胜状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所欲有甚于生者

  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兽相食,且人恶之

  D.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国家要强盛,国君的作用十分重要。甲文强调的是 ;乙文强调的是 。(2分)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孟子都运用了类比手法奉劝国君,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2分)

  答案:

  1.(1)面刺:当面指责。(2)以:用。(各1分,共2分)

  2.D(2分)

  3.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所谓”必须译出,“战胜于朝廷”必须译顺,少译、误译一点扣1分,共2分)

  4.国君要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1分);国君不要施行恶政(要施行仁政)(1分)。(共2分)

  5.邹忌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1分),让齐威王广开言路,乐于(善于)纳谏;孟子把用刀杀人(或“率兽食人”)和用恶政杀人进行类比(1分),希望梁惠王不要施行恶政,而要施行仁政。(共2分)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7

  初中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解释下列带横线词。

①大王加惠( ) ②甚善;虽然( ) ③逆寡人者( )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翻译:

  3.秦王“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实质是什么?“且秦灭韩亡魏”的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恩惠 ②虽然这样 ③违背,拒绝

  2.即使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仅仅是五百里(就能交换)呢?(或“何况仅仅是五百里呢?)

  3.①实质是一种用欺诈手段吞并安陵的企图。 ②言外之意是:安陵君如果违抗我,就将遭到像韩魏灭亡的下场。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8

  初中文言文理解试题和答案

  1.我能解释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有仙则名⑥无案牍之劳形

②惟吾德馨⑦无丝竹之乱耳

③往来无白丁⑧可以调素琴

④无案牍之劳形⑨斯是陋室

⑤谈笑有鸿儒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③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3.全文的'文眼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我的理解:

  4.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极力形容“陋室”不“陋”的?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9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子墨子起,再拜”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8题。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子?传不习乎?(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节选自《墨子.公输》)

  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3分)

  8.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1)

(2)

[答案]

  7、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8、解释兼爱:却兼相爱。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非攻: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简答:示例: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初中文言文理解练习题目及答案:曾子曰共9篇(中考文言目带答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