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读《浮生六记》有感

时间:

读《浮生六记》有感(集合12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读《浮生六记》有感(集合12篇),以供参阅。

读《浮生六记》有感(集合12篇)

读《浮生六记》有感1

  最近为小孩读幼儿园一事产生了诸多烦恼,真如此歌所言“出亦愁,入亦愁”的,真是“愁杀人”啊。最近又在看沈复的《浮生六记》,更是感觉人生如梦。

  初识沈复是因为他的《童趣》“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文中所写之童年的趣事,让人不知为之一笑,却又觉得自己孩童时大概也是如此。可是,就是这样充满童真童趣的沈复最终也是长大了。正如歌中所说“随着年岁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

  沈复的《浮生六记》分为六卷:卷一是闺房记乐,卷二是闲情记趣,卷三是坎坷记愁,卷四是浪游记快,卷五是中山记历,卷六是养生记道。你看人生之趣乐愁快之情都在他的书中呈现了。这是他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的文字,也是让后人能够得知他的一生浮沉的文字,更是能让后人通过他去窥见当时社会的一段历史佐证。

  我不想说历史,只想说从书中我看到了一个有趣而又深情的人。这个人对他的妻子芸是何等痴情啊。从两小无猜到定下终生,从新婚燕尔到病逝分离,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与她“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原为连理枝”的伉俪情深,也看到了他对她“不思量,自难忘”的永别之痛。沈复的一生在与芸的相知相守中,经历了生活的富足美好,也经历了生活的坎坷困顿。可是不管是怎样的生活,他们没有像常人那样“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反而是彼此扶助鼓励,富也好贫也罢安然的夫妻一体共度时光。

  如果时光就这样下去直到白头,未尝不是一件美事。可是人生中总是有很多的转折意外,芸最终还是离开了沈复。当他与妻天人永隔之后,沈复又历经了丧父丧子之痛,人生之哀痛逐渐增多,时光也就不再只是美好的了。但“逝者长已矣,存者且偷生”,在哀痛与美好的回忆中,沈复踽踽独行,浪迹天涯。

  呜呼,人生啊,无非是生离死别!可是即便要经历这样的人生,我们还是在努力的活着。活着,爱人爱己。我不知道沈复是且走且记,还是先走后记,但不管是怎样的记,他都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了他的一生,那么我们的一生呢?

  人生如梦,梦醒时分也许也是离别之时,是“春梦了无痕”,还是让人知道“我已飞过”呢?

  “一点秋雨一点凉”“秋风秋雨愁煞人”,愁之人生虽有诸多“不能言”之“心思”,但我知道了我的选择,是的,我选择了沈复,且行且珍惜,且行且记录。人生如梦,让梦转成文字吧。

读《浮生六记》有感2

  在阴雨连绵的夏日,读一部《浮生六记》,感受“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的无奈之憧憬,感动于沈复与陈芸简单平凡却又充满诗情画意的爱情。

  《浮生六记》一书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六部分,分别记录了沈复与妻子陈芸相依相伴、游历田园山水以及沈复在妻子去世后经历各种艰难困苦与人生坎坷、痛失爱子与父亲等故事。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秀丽清新,毫无忸怩作态与过分讲究学究之气之意,读来如一股清风扑面却又拂进心房,感人肺腑,让人不禁泪如雨下。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便是沈复与陈芸的爱情,他们坦诚相待至死不渝,一生平凡却光明磊落、善良美好、超脱世俗。书中写陈芸道:“其形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弯目秀,顾盼神飞,唯两齿微露;似非佳相,一种缠绵之态,令人之意也消。”这是沈复眼中的陈芸,由此便可看出沈复对陈芸的爱意之浓烈。此处为沈复记叙婚后生活的开始,往后,二人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令人羡慕不已。但二人之间终有不幸,嘉庆八年陈芸离世,离世当晚本应避着,沈复却因不舍陈芸,欲与其魂魄短暂相聚而克服恐惧,可见其对陈芸的情之深、意之切。陈芸死后,沈复可谓是:“从此熙熙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二人曾只为了看月亮而到亭中对酒闲谈,此可谓人间至简至真之幸福,二人单纯朴素地相伴,只为了快乐与幸福,将一切杂事繁乱挡于心外,令人深深感动。

  纵观全书,两人的恋情并非旷世绝恋,也并不惊天动地,更未被后世传颂成千古名唱,却容易让人铭记于心,久久不能忘怀夫妻间饮茶谈诗论词,春日三白(沈复字三白)携芸远足,夏日因芸头戴茉莉花夫戏妻谑,笑俗为雅,二人都想给对方带去最单纯的快乐,虽处于封建社会彼此间却平等相待,超前的思想令人赞叹不已。然而世事无常,终归是“夫妻恩爱不到头”,三白失妻之恨令人唏嘘不已……

  书中曾写道:“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竟短论长,却不知荣枯有数,得失难量。”这是沈复饱经磨难后的人生感悟,也许是对生命的一种释然。但在我看来,纵然世事茫茫,光阴有限,也要为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二而奔忙。虽然在奔忙之时,自己可能会受伤、会失去、会劳累,但为了梦想奔忙过,即使最后失败了也毫无遗憾。虽沈复对安静闲适人生的追求也不无道理,但我更倾向于追求拥有有意义的奔忙的人生。因为在我看来,只有活在奔忙之中才能看到安宁闲适的可贵并珍惜这种生活,倘若一直处于安静闲适的生活之中,终会对这种生活感到厌倦,到最后甚至连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都想不清楚。可贵的事物正因为稀少难得才显得可贵,若每日均可得知,何来可贵?且不奔忙,也未必能得个安宁闲适。

  “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正是人生的神奇之处。“难以计量的得失”会让我们的生活有惊喜也有惊吓,这便使人拥有了一段波澜起伏的人生,不至于平平淡淡。虽平淡实为生活之根本,但这平淡也是有快乐、有真情、有情调的平淡。同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其情如此,令人唏嘘。

读《浮生六记》有感3

  最近读了一本书,是清朝沈复写的《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随笔,读完之后有许多感概,记录下来,也算是我人生成长中的一道印记。

  其实人生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总是不断有新的认识,新的领悟,一直到老,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我想如果大家都能将自己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心得记录下来,后人读后也会别有一番滋味吧?正如欣赏一次花开,又如看到竹笋在破土而出,一节节地成长,有时甚至能听到生命膨胀时那清脆的声响……

  《浮生六记》的第一记是“闺房记乐”,写的是作者和夫人芸的爱情和家居生活。我边读边感叹唏嘘:他们生活在官宦之家,衣食无忧,而且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然后互相倾慕,终成眷属。婚后也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两人又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于是面对良辰美景,你恩我爱,琴瑟和谐,联诗对句,乐趣多多。斯文风雅的姑苏小城,为他们夫妇的生活平添了几分浪漫,名扬天下的狮子林,沧浪亭,是他们饮酒抒怀的私家园林,而钱塘江,西湖白塔,又好似专为他们而设……我知道,这是真正有过的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我羡慕,他们夫妇简直是一对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苦痛的神仙眷侣,红尘中竟还有如此超凡脱俗完美幸福的人生!老天爷对他们岂不是太眷顾了?!

  带着这种有点嫉妒的心情,我继续往下读,第二记是“山水记趣”,无非是沈复在盆景山石方面的情趣爱好,于我来说仍是第一部分的延伸,无他。然而第三部分的"坎坷记愁"使我看到了沈复夫妇完整的人生——原来浪漫幸福只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也有贫病交加,穷困潦倒;也有遭人猜忌,左右为难;也有颠沛流离,也有生离死别,让人掩卷叹息,不忍卒读。这段文字不是蘸着血,也是和着泪写成的。读过我也有一种噙过黄连的感觉,满口是苦!

  原来,上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人人都有享受幸福的权利,人人也都有品尝痛苦的义务,任何人不要抱怨命运,不要哀叹人生,当苦难降临时,坦然接受它吧,这样你会多几分坚强,几分冷静,少几分焦虑和绝望;当幸福到来时,才会懂得珍惜,懂得感恩,学会品味和享受……生活的辩证学也正在于此,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总是有欢乐,也有苦痛;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有春暖花开,也有风霜雨雪;有艳阳,也有阴霾;有月圆也有月缺;有离合也有悲欢;有抱憾终生,也有回味无穷;有志得意满,也有穷途末路;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也有绝处逢生;有乐极生悲,也有否极泰来;有爱也有恨,有喜也有痛……

  我的人生也是如此,我有过挫折,总是抱怨生活对我不公。其实想想看,自己也有很多顺利的地方。所谓挫折,也跟自己心胸狭窄有关,而顺利之处,也是自己付出的结果。所以一切都是有因果的,当然这种因果跟佛教的因果报应不同。它是客观的,自然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又是另一种辩证。呜呼!辩证真是无所不在,让人不得不折服。

读《浮生六记》有感4

  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浮生六记》,分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疑是伪作《中山记历》和《养生记逍》。四记穿插相联,所记所叙虽然都是日常琐事,平淡无奇,然情真意切,一点没有忸怩作态,更无学究之气,惟是灵秀冲淡,读来如一缕嫣然清风徐徐拂面。

  沈复,字三白,清乾嘉年间苏州人,出生于衣冠之家,父亲幕僚一生,先是生活小康,尔后家道中落。虽是平民百姓,没有功名,却是个多才多艺的知识分子。家计清贫,有段时间甚至是饥寒交迫,他和妻子陈芸却志趣高尚,情投意合,始至不渝。他们吟诗,作画,郊游,聚友,烹肴,兴趣昂然,意兴飞逸。而后来,终于因为封建礼仪家教之害,历尽坎坷,最终天人永隔。芸死后,三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

  书中记录着作者一生经历的起伏坎坷,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色彩的文字,使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体味着世间百态。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

  芸虽思想高超,却在处理人事方面,仍有欠缺。大家庭的弊害尽人皆知,小夫妻的恩爱往往成为遭妒之由。沈家的家教礼仪很严肃的,父母,兄弟媳妇都住在一起。初始,芸娘处处小心翼翼,后来渐渐放松了,在公开场合也和三白并起并坐,当然就有人看不顺眼,慢慢起了闲话。

  有一年,三白随父亲在外任职,沈父说芸能笔墨,就代沈母写信。后来家中有了些闲言,沈母以为芸写信不清楚,就不让她写。沈父怒道:“想汝妇不屑代笔耳!” 芸怕沈母不高兴,便不解释。超然大度的芸娘,独在家事上唯唯诺诺!可见封建家教之害人啊!

  就篇幅所占的比例来说,《浮》应该是快乐、幸福、积极的,这些都应和了我曾经的人生观:充满光明的人生。然而就是那只占了六分之一篇幅的“坎坷记愁”,改变了我的.看法。开篇的“闺房记乐”和“闲情记趣”所描写的夫妻恩爱,欢乐融洽,使我的心情十分舒畅,也再次让我充分的看到了生活的光明,“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这是怎样的幸福生活!也许就是因为这太快乐,太幸福了,所以当我读到妻子芸“受责于公”、“失爱于姑”后与作者四处流浪,最终客死异乡时,我的眼泪无可抑制的流了下来。

  生活在今天,我不会经历战乱、饥饿、孤苦,但谁能保证,我不会遇到其他的不幸吗?疾病、失去亲人、没有工作……这并不遥远,每天都有那么多人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奔波于各类人才市场。显然,我的人生观过于理想化了。对人生中的挫折和困苦,我料想的不够充分,不够深刻。想来这也是我过去多次失败的原因所在一一忽略、轻视了事情的困难面,过分乐观,冒冒失失,失败后又没有及时总结经验,只是一味地将过失归咎于客观原因,从未检查过自己的错误。重新打开《浮生六记》,看到“闲情记趣”,再看到“闺房记乐”,沈复在经历了妻死子散后竟然依然能有一份品味生活中精细微妙之美的心,实在令我感慨,快乐是什么?痛苦又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以一份宽容恬淡而又有情趣的心,去接爱生活中将要到来的一切吧。

  我想我已经明白了我以前对于生活的过于肤浅的理解。那么我能做什么呢?改变我的人生态度,在做事前全面的考虑,无论是好的情况还是最坏的情况。困难挫折破坏了生活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将它转化成另一种快乐,我们不仅要自己战胜困难,也要尽我们所能帮助他人,为他人创造快乐与幸福。

读《浮生六记》有感5

  读着读着,我忍不住爱慕沈三白,他有着那么美好高明的妻,更不由自主连声惊叹陈芸,芸于日常细琐之事,也处处流露着灵慧奇妙,体现着匠心专制,诗情画意。这是多么颖慧的可恶的女性啊!

  夫妻二人同亲戚扫墓山中,芸捡回一堆峦纹白石,拿回家,在宜兴长方盒中叠成一峰,若临水石矶状。自己着手种植白萍,石上植茑萝。到暮秋,岩间茑萝悬壁,水中白萍大放,好一幅“流水落花之间”,网络创富,却不见斧凿痕迹。

  三白小酌,不喜多菜。她用二寸白磁碟六只,自制“梅花盒”。启盒视之,如菜装于花瓣中,一盒六色,二三良知可随便取食,食完再添。

  书楼夏天太晒,芸用数根黑柱横竖搭错,旁边以旧布条裹缝。既可遮拦饰观,又不费钱。

  三白和朋友于外观花,发愁饭菜冷热。芸心血来潮,从城中雇来馄饨担子,推来烹茶暖酒热饭。酒肴俱熟,坐地大嚼,各已陶然。众曰:“非夫人之力不迭此!”大笑而散。

  瞧,好个秀外慧中的芸娘!她的聪慧贤淑说不尽啊!难怪林语堂先生竭力地夸奖陈芸,“集古今各代女子的贤达美德”,说她是“中国文学中最可恨的女人”。

  然而,我很奇异的是,这样一位见识高超,有自己独到审雅观的芸娘,却匆匆失去了夫家人的爱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6

  和如今在人海茫茫中遍寻不到真心爱人的男男女女相比,沈复和芸娘真是不能再幸运了。少时懵懂,你心上记挂着我,我心中惦念着你,再加上一点缘分,就结成了夫妻。

  通篇看下来,沈复本是很平常的人,一点点说不上才华的书画雅好,也不是长袖善舞遇人皆强的大丈夫性格,说起长处来,一是为人磊落,二便是痴情了。看到卷四我已没了兴致,说来也是,卷三中芸娘刚刚香消玉殒,任谁哪有心情看沈复大段大段的浪游旅记。其实芸娘也并非如林语堂所夸就是非她不娶的奇女子了。不过是通点书画、通情达理又性格爽直不矫情,身上还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部分多点儿。

  《浮生六记》的可贵处,便是一个对的男人遇到了一个对的女人,并且二人诚心相待。对于爱情,我们还能够要求更多吗?书中写沧浪亭内二人消夏对饮,课书论古、品月评花,当真是神仙眷侣!沈复谈及生活细节,一腐一瓜里更能见得二人生活里也是平等对话、相互影响。写到芸爱惜字画,修修补补中仿佛可见其蹙眉凝视、欣喜开怀之相,一颦一笑里更是藏着刻在记忆里的入骨柔情,于旁人阅见尚且如此,为夫者于心中想必已忆之百遍,心如绞痛。

  看卷一时我心中一半歆羡一半不以为然,神仙眷侣之多,现实中虽不甚多,玛丽苏文中却不少见,沈复、芸娘二人无非是小打小闹,哪里比得上天马行空的YY人生。一直看到卷三才仿佛被重重一击,坎坷中一句一句皆是日常,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婆媳公媳矛盾、兄弟争利、囊中羞涩的绝望无助、刮风下雨的举步维艰,没有平常人一辈子遇不上的杀父之恨、家族世仇,有的全是生活中一天天相互扶持过来的坎坷际遇。看到“老亲又以盟妓一端,憎恶日甚,余则调停中立。已非生人之境矣。”和“绣经之后,芸病转增,唤水索汤,上下厌之。”胸中悲愤、忧郁、焦躁集聚,难以自持,仿佛我便在芸的身边,陪她领略着一个个难以承受的白眼,仿佛我便是沈复,眼睁睁望着心爱之人受尽委屈却无力改变现状。好好一对眷侣,何以竟要遭受这样的境遇!然而转念,这便是生活的苦难,父母不会因忠贞的爱情而疼惜你,金钱也不会因潇洒的做派而亲近你,坎坷中,唯一的温暖便是夫妻间的不离不弃相互勉励和朋友一次次的出手相助。

  想起刚刚成婚沈复便外出学习,两个人刻了“愿生生世世为夫妇”的图章,一人执朱文,一人执白文,通信时便印在下面。年纪如此之轻、相处如此短暂就可以认定彼此为生生世世的爱人,沈复和芸娘,纵然命运多舛,仍是何其幸运!

  不过薄薄一本几十页的小书,却悄悄藏匿了一段不离不弃令人感佩的爱情。与其叫《浮生六记》作沈复的小传,不如索性如芸娘所说,取名《吃粥记》,去定格一份早夭却深重的生生世世之情。

读《浮生六记》有感7

  最近在翻看沈复的《浮生六记》,读到"闲情记趣"时才恍然初中时学的那篇"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出自这里。现在想想印象最深的是那句"盖一癞虾蟆也",因为当时考试经常会考这句里"盖"的意思,一直到高中每每提到"盖"表原因,翻译为"原来是"时,都会用这句话举例。

  再往后读,发现当时课本里的节选只到"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却没有了后文"年长思之,二虫之斗,盖图奸不从也。古语云:‘奸近杀’,虫亦然焉?"许是考虑到初中生年纪太小,不宜接触这些字眼吧。

  还有再下一段作者被蚯蚓咬到,肿不能便,捉鸭子来吮的事情也没有收录,原文是这样的:

  贪此生涯(鸟兽虫鱼),卵为蚯蚓所哈(吴俗呼"阳"曰"卵"),肿不能便。捉鸭开口哈之,婢妪偶释手,鸭颠其颈作吞噬状,惊而大哭,传为语柄。

  只是单论幼时这些事情的描写,读来还是蛮有趣的,如果沈复在知乎答"你有哪些尴尬到死的操作?"之类的题,单捉鸭子这个操作应该就会有不少赞。

  《浮生六记》的开卷篇是"闺房记乐",沈复因想到《关雎》是《诗经》三百篇的开篇,故也将夫妇之卷列于首。这应该是全书写得最轻松的一卷了,沈复回忆了与妻子芸的相识以及婚后相伴的点滴,两人探讨李杜诗之别、戏称茉莉为香中小人、吃臭腐乳;也同游太湖,感叹天地之宽;还曾女扮男装游庙会。这些都透露着沈复和芸的情投意合,伉俪情深。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读罢第一卷我也觉芸既聪慧又体贴,既坚毅也温柔,这些都是褒义词。可是除去这些,在芸身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很贤惠,而我是不喜欢她的这种贤惠的。

  这种贤惠是在封建社会一夫一妻多妾制下作为一个正妻该有的规范和大度,芸终其一生都想做一个合格的妻子,所以她会每日一见晨光印上窗棂便马上披衣起床,恐公婆说她懒惰;会在内心和行为上均和丈夫恭敬有礼,丈夫偶为她披衣整袖必连声"得罪";会在沈复出门完成学业时寄来两封信往往只回一封,且多半是勉励之语,余下则是些浮泛的套话;甚至于为自己的丈夫张罗娶妾,且直到死都为此事没能如愿而耿耿于怀。

  我不知道林语堂先生语中芸的"可爱"包不包括为丈夫纳妾这些事,但从他的《京华烟云》等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是支持纳妾的,"正妻的地位只有在侧室的陪衬下才愈加巩固,好比总统的职位只有配上两位副总统才显得尊贵而难得。"

  也许这种论点在当时的实际生活中是站得住脚的,但它彻底暴露了旧时代某些知识分子的女性观。受过系统教育的人尚且如此,更别说像芸这种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女子,在她的眼中为丈夫纳妾是一个合格的妻子该做的事情。我恶意一些去揣测,如果这种理论在当时是成立的,那么能通过纳妾上讨好公婆,下巩固自己的婚姻地位,于芸来说便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芸是爱沈复的,这点毋庸置疑。无论从一开始便是主动的喜爱,还是抱着古代女子"出嫁随夫"心态的爱慕,芸都发自内心的爱着沈复。而爱情往往是狭隘的,我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如果爱,就会想对方只属于自己,芸的内心深处该也是这般希望的吧,只是可能每当有如此念头,便会有一个叫做礼教的小人跳出来告诉她:不可以这样,你的丈夫出去学习,你不应该过多写信打扰他,信中更不要有缱绻之语使他分心。而沈复却不知这些,所以在收到芸写着浮泛套话的信时才会怏怏不快。

  这大概就是尽管爱,芸却仍旧可以为了表现贤惠和稳固地位而分享自己的爱情的原因了吧,如果是这样,不得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芸深受传统礼教的洗礼,这些已经根深蒂固到成为了一种固有思维,她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悲哀。

  跳出时代局限这个想法,沈复和芸的相遇相知于他二人来说都是幸运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芸自小聪慧,牙牙学语之时口授《琵琶行》,马上便能背诵,看着《琵琶行》挨个字来认,便学会了识字;她精于女红,靠一己之力支撑母亲和弟弟的生活,这样聪敏且坚韧不拔的女子如若换一个时代,也许会有另外一番创造,而不仅仅是在沈复笔下充当闺房之乐的主人公了。

  沈复的一些细节也让人喜欢,除去本身的一些才气,他会自己动手养花、寻石、布置园林;也会怂恿妻子女扮男装然后带着妻子去逛庙会;在芸要给他纳妾时也会骇曰"此非金屋不能贮,穷措大岂敢生此妄想哉?况我两人伉俪正笃,何必外求?"这种想法对古代的男子来说应是难得的了。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匆匆浮生中,能得此一人相伴几十年的时光,哪怕半生坎坷仍彼此相依,也是此生有幸。

读《浮生六记》有感8

  回忆就像一扇窗,推开了就再难合上。

  轻轻划一叶画船,随波荡漾在凄离的水面上,谁也不知这是要飘向何方。暖怀的回忆,飘着梨花淡淡,那是我最难将忘的梦乡。

  故乡明月再回首,却早已不是当年模样。今夜又逢中秋,天却阴沉,带着霏霏细雨,举目不见皎月霜华。一个人走在他乡的路上,思念伴随着回忆游荡。故乡,那是我挥之不去的梦絮,但自从你离开后,我便再没有踏足回乡。因为我怕,我怕那里到处都是你的影子,你的浅浅一笑,你的絮絮柔语,你的脉脉情意。这些往日的美好,怎能让人将息,徒然伤悲罢了。

  尤记得那年还幼,你拉我进你的闺阁,一碗凉粥,却是如此甜香。如今忆起,好似那股香甜至今仍停留在两唇之间,在那齿舌中迂回多年。更记那会儿我两第一次相见,你削肩长颈,瘦不露骨,眉清目秀,顾盼神飞,两齿味露,让我深深醉在其中。握手未通片语,而两人魂魄恍恍然化烟成雾,觉耳中惺然一响,不知更有此身矣。

  这艘画舫,是那年中秋,你与我一同携手乘往,那夜也如同今夜一般,昏昏暗暗,你却赌气发愿说如我两能白头到老就云开月现,我心里暗自紧张,我怕天有不测风云,我两不能白首偕老。月还是出现了,你很是高兴,我心里也如坠石落地,那夜的月,很圆很亮,皓洁霜华照在船上,映着我两相拥的影子,好长好长。

  你喜欢李白的诗,也爱谱词作对,我便把你的诗提到了我作的画上,我的画配着你的诗,这是换千金都买不来的稀宝珍藏。后来家道中落,你仍不离不弃,随我离开家乡,四处流浪。那些日子或许清贫,但却是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一同填词作画,下厨煮饭,你做织红,我卖字画,这样的日子,没有大富大贵的喧闹,更给我们的别致生活添加了几分闲情雅趣,正如你所言:“布衣菜饭可乐终身。”

  然而我最怕的事还是来临,你悄悄的便离我而去,去向那遥远的缥缈地方。或许去到那里就没有了痛苦,没有了饥寒,但你却怎舍得没有了我?尤忆起那年七夕,我为你刻了两方图章,那阴阳文字,可是刻得清清楚楚,“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你食言了,但我不恼,“仅断续叠言来世,此生缘尽来世续”。

  如今,我又乘上了这艘画舫船,让它载着我在这水面上随波飘荡,我不知会飘到何处,或许它将带我去寻你,到你去了的地方。在那里的再次相见,我们是否还记得彼此,还会相视一笑,牵手同行。

  一朵梨花映春融,世间再无烟霞色,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你便是那一朵粉白无暇的梨花,曾几何时,这朵梨花悠悠飘入我的心里,那洁白的花瓣,那幽然的香味,是我今生最美好的记忆。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婆娑世界,彼岸花开,可怜红颜遭天妒,香消玉殒梦方破。往影匆匆,袭上心头,那是愁,是怨,还是该喜,该忧?喜是你又回来了,在我的梦里,在我的心里,在我的回忆里,从来不曾离开过,忧是那可望不可即,牵不到你,拥不了你,感觉不到你,那是一种莫名的哀伤。但我却又甘愿承受这样的哀伤,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把你刻进灵魂里,今生他世,永难遗忘。

  为你拢一袖芬芳,红叶的信笺情意绵长,又一年八月半晚风凉,一斜阳渐矮只影长,这场故梦里,孤桨声远荡,去向那远方。

读《浮生六记》有感9

  《浮生六记》里的主人公是一个叫芸娘的人,他是沈复舅舅家的女儿,沈复十三岁随母亲回娘家,看到芸娘静坐窗下,低头刺绣。于是便和母亲说他要结婚非芸娘不娶。于是沈母当即答应下来,取下手上的戒指给了芸娘,定了这门亲事。刚成婚,芸娘不爱说话,但是都笑脸相迎。每天早早起床,操持家务,全家赞不绝口。

  沈复的弟弟娶媳妇,发现聘礼少了珠花首饰,大家都很着急,于是芸娘回屋把自己结婚的珠花聘礼拿出来救急。身边佣人替她不值,她却不以为意。他们后来迁居仓米巷,来到一乡下老妇家中,租房子避暑,老夫妇常常摘自家瓜果给他们尝鲜。芸娘体谅他们,要给钱来买被谢绝了。于是她便做了几双新鞋给老夫妇。

  她的人品决定了她的气质,待人宽厚,与谁都交好,懂得生活,芸娘没有停止读书,晚上得空就拿起书本读书,不知疲倦。天气炎热停下刺绣,陪丈夫读书,谈古论今。他们一起游玩。她是勇敢的,在过去那个年代,女子是不能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但是好的生活不是等来的,都是自己去争取的,现实不如意,也要让自己过得舒服。

  沈复夫妇后来被公婆误会逐出家族,便借住在萧爽楼里,这时他们生活没有之前富足,但是安稳美好,偶尔还可以赏花游玩,芸娘雇下一个卖云吞的摊子,供赏花时给大家做吃的。还带了一个砂罐给大家煮茶。众人都称赞她心思巧妙,安排妥当。他们虽然生活简朴但是很有生活情趣。他们用白纸糊窗让屋里房间明亮。她会在夏天荷花盛开放一撮茶叶,然后用来泡茶有荷花香气。热爱生活的芸娘总能想到很多点子。

  其实芸娘幼时,父亲早逝,他和弟弟跟着母亲过活,家徒四壁非常清苦。芸娘靠刺绣补贴家用,担起家庭重担。嫁给沈复,为了柴米油盐发愁,公婆断了供给,自食其力。即使身在病中也会安慰丈夫振作起来。刚好就开始刺绣补贴家用。芸娘在被生活磨砺之后,内心无比坚强,总是在尽最大的努力去解决眼前困境。她知道寻找解决方法远比自我怜悯更重要。

  一辈子坎坷过来,但是过得很有意义,不怨不艾,努力争取幸福生活。

读《浮生六记》有感10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沈复所著,在看之前,便得知这是本作者的自传体散文,而其中的前三卷主要记述了作者与其妻子芸娘之间的日常生活。对于芸娘,早有听闻。毕竟她可是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称之为“历史上最可爱的人”。而考虑到作者生活时期为清朝,我本以为作者和其妻子的生活大抵也是逃离不出时代的限制,会相当拘谨,“最可爱的人”则或许是过称了。而在看了书之后,才发现自己最初的看法实在是实在是愚昧,人的品性未必都会遭到时代的束缚,沈复和芸娘便是经典的一对代表。他们的不羁、率真的性格,实在是令人钦佩。他们又是如此情投意合,志趣相投,为对方着想,以至于他们的恩爱生活,有种跨越时代的自由,充斥着浓浓的爱意,着实令人羡慕。即使是现代人,怕是也难以达到他们的境界,所以看下来后可以说是被喂了满满的狗粮了。

  对于沈复,实在是难得的专情好男子,他不图名利,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只要身边有芸娘陪伴,便能得到最大的快乐。

  对于芸娘,则可以说是古代完美的女子了,她“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既有美貌,又成熟懂事,温柔体贴,襟怀才识。难得的是,她并没有因为当时时代的种种俗约而遭到束缚,她与沈复一样有着不羁的性格,敢于直率地表达自己的心意,而她也同样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一心为丈夫考虑。这样看来,称她为“最可爱的女子”,丝毫不夸张。

  对于这样一对神奇的伴侣,试问有谁不会羡慕呢?而都说天道无情,果真如此。在书中一二卷中,作者就有暗示人生后面的坎坷,卷三更是以《坎坷记愁》为题。或许老天都妒忌起这对恩爱的夫妻,他们忧无虑的生活时光很短,沈复的人生道路颇为坎坷,很多时候为了维持家计不得不四处奔走,与芸娘分离。而芸娘则默默地承担,直到后来大病一场去世。这样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痛心。

  但整部作品的风格实际上是轻松愉快的,正如作品名一样,《浮生六记》,“浮生”二字出自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想表达的正是这“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快乐的时光着实短暂,这本书记载的则正是短暂的快乐时光,毕竟人生的坎坷已经把他们折磨的不成样子了,而追忆当年快乐的时光,在梦中追寻自己所深爱的人,则是作者唯一能做到的事了。《浮生六记》,可以说沈复是为了纪念自己的人生,也是为了纪念芸娘,纪念他们相伴的日子,所记载下来的真实传记,也可以说是写给芸娘的一封充满深情的情书。这便是“深爱之人,梦中追寻。”而从这部作品中,我们才不是光光看着作者幸福的回忆录沉沦其中便可,从这《浮生六记》中,我们是可以得到对自己人生的启发的:或是珍惜当下,又或是追寻知己。这便是“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读《浮生六记》有感11

  经过了前两卷的行乐之日,沈复还是不得不迎来了坎坷之日。在这卷中,我们能深切的体会到沈复的痛苦,能深切感受到他对命运的痛斥,芸娘最终因为难得寻得的妾被强权者夺走,大病一场去世,芸娘是如此的深爱沈复,以至于最后也是为了沈复而去。

  芸娘死后,可见沈复本来便不如意的日子,失去精神支柱后,将变得愈发的折磨人。然而,芸娘的死,确实令沈复极其痛苦,但沈复则并没有多大多大地抱怨,他依然是顺其自然,故后来的一卷依然是记叙一些愉快的事情,只不过语气当中,多了一份寂静,一份孤独。而幸亏如此,沈复才得以写出《浮生六记》不是吗?

  芸娘死后,由于接触太深,实在是令人伤感,后三卷的剧情看着也变得乏味了,末尾两卷听闻是后人补写。但无论如何,我认为沈复的浮生,在芸娘死后,便结束了。

  读《浮生六记》,实在是感触很深,从最初的不懈,到后来的沉浸,从其中得到启发,再到最后为芸娘的死与沈复一同悲伤。这早已不仅仅是沈复的自传了,它也已融入了我自己的感情,成为了我自己的一段浮生,即使我不在这其中。或许有很多人也有着同样的感触。读《浮生六记》,我们不仅会跟沈复一起追忆过往,被芸娘和沈复以及他们的爱情所感动,还会随着这本书一同浏览这段浮生,从中得到众多启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深爱之人,梦中追寻;闻梦中事,启现上事。”

读《浮生六记》有感12

  对这本书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一睹为快。来到大学之后,闲暇时间较多,有幸借到此书,迫不及待品读。

  此书是清代布衣文人沈复所著。他生于苏州书香世家,一生淡泊名利,以游幕为生。中年之后家庭频遭变故,与爱妻芸娘颠沛流离,历尽坎坷。又细化为浮生·初见,浮生·盟誓,浮生·贫乐,浮生·欢聚,浮生·飘零。本书是他与妻子在游历中的故事,三十年里,他走过许多地方,见过不同的人与物。书中对各地景物的细节描写有独到之处,如梦如幻,令人向往。更有他与妻子的爱情令人艳羡。此中也有诗人所写的诗句,朗朗上口。

  此书是沈复的生活所记,可看出他的生活闲适,潇洒畅意,但也为了生计曾奔波于不同的地方,可看出:想要过肆意的生活,需要有金钱的支撑,同时也需要有赏景的心境,不然,在闲适的生活,若需要为生计奔波,也会让人疲惫不堪,失去生活的希望与激情。

  如今快节奏的生活让不少的青年男女疲于奔命,同时身体也受到极大损伤,心里压力巨大,让人只能每天重复这无聊且无趣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实在过于残忍。不妨适当的放慢自己的节奏,享受旅途的美景,在休闲的周末静待时光流逝,触摸阳光,感受微风拂过自己的脸庞,感叹生命不息。

  其实,人生的路上步履匆匆只会让你得不到想要的,适当的放慢脚步,享受生活,一切如此。安好。

读《浮生六记》有感(集合12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