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力的合成》教案

时间:

《力的合成》教案(必备10篇)

  【前言】本文是热心网友“ht68”分享的《力的合成》教案(必备10篇),供大家品鉴。

《力的合成》教案

《力的合成》教案 篇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先通过“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过设置疑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样的?”来展开。为了验证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设定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得出二力合力的条件。

  这样安排是让学生首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过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样确定的。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步认识力的合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通过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等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力的合成》教案 篇2

  力的合成这一节课,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从实验现象中归纳概括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实验、思考、观察、分析,得出二力合成的结论,三力合成、多力合成的.方法。并以日常生活中现象为基础加以运用,体现了从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问题的方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课文、自主探究、研讨、合作等学习活动贯穿于整个课堂活动中,课堂的时间尽最大可能还给了学生,强调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过程。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成为课堂的主体。老师真正地当起了课堂教学的组织、指导、帮助、促进者的角色。在这节课中,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在教师的帮助下,自主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多给肯定和赞扬,给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表现机会,

  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学生,多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让每个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都得以提高。趣味游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好的办法,两人抬一捅水,随着两人抬的角度不同,吃力程度也不一样。一个力气小的学生可以轻松拉动两个大力士等等。让学生在动感情趣中进入物理世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这也是注重过程,注重体验的表现。多媒体辅助教学,能使抽象问题用形象生动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来,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生劳逸结合,始终保持旺盛的情趣,并结合图文,充分展现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根教鞭,一支粉笔,一张嘴不能比拟的,对学生理解问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符合学生的心里特征,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和投入。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原有的能力已不能满足新课程度的要求,要时时充电全面提升自已的综合能力,既要注重各种单项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又要着眼于整体的效应,使各种能力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能焕发出应有的生命力。

  在课堂上的许多环节不敢大胆放手给学生。对学生发展的需求及发展中富有个性的学习关注不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留给学生的时间很少。在安排学生自己体会时,总不免多次打断学生的思路,试图进行补充说明,或是教给学生体会什么,如何体会。这都表现出过多的担忧,不合理的控制。

  在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的新理念下,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讨论、探索,去建构知识,解决问题,不但能将老师从繁琐的推导中解脱出来,而且会丰富学生的活动,使其主体地位进一步凸现出来。若在安排学生体会的同时布置些任务,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思考如何将知识个性化等,再结合适当的反馈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定会上一个新台阶。

《力的合成》教案 篇3

  知识目标

  常识性了解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培养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是选学内容.教材首先通过实验使学生定性地认识到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力大小小于二力之合,大于二力之差.合力的大小随二力间的夹角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力互成角度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简单定性地讲述一下这个知识,使学生有所认识,对分析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有关问题,使学生认识力是一个有方向性的量,力的合成不能简单地用加减法来处理,是有好处的.

  教法建议

  本节是选学内容,是在前节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二力互成角度时合力的情况.只作定性研究.主要是做好课本中的演示实验.

  关于合力大小随二力夹角而改变,最好演示一下.同时举出实例来说明,可以仍用两人拉车的例子来说明.

  用平行四边形法求合力的方法,可向学生作简单介绍.这有助于学生认识这种情况下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学设计示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二力合成演示器、投影仪、交互式动画

  教学设计示例

  (一)新课引入

  上一节我们学过了同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但是物体受到的力大多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角度的.例如,两个人在打夯时,他们用来提夯的力是互成角度的.那么,两个互成角度的力又该如何合成求它们的合力呢?

  (二)新课教学

  1.演示实验

  参照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中的第一步,请两位同学分别用弹簧秤向不同方向把橡皮绳拉长到某一长度,记录两个力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操作,教师沿着拉力的方向做出力的`图示)

  再用一个弹簧秤代替刚才的两个弹簧秤拉橡皮绳,即用一个力F代替F1和F2两个力的共同作用,记录弹簧秤的读数和拉力的方向.

  (教师演示并画图)

  2.分析实验

  (1)力F1和F2的合力大约多大?

  (2)合力F和两个力F1和F2比较,合力F比F1和F2之和大还是小?比F1和F2之差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F比F1和F2之和要小,比F1和F2之差要大.

  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方法

  本知识点的教学可使用交互式动画辅助教学.

  以F1和F2的力的图示为一组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可以表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

  改变两个力的夹角重做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来表示它们合力的方法是成立的.

  用投影仪将交互式动画投影到屏幕上,找几名学生亲自拖动鼠标,改变两个力的夹角,观察它们的合力大小如何变化,合力与分力的夹角如何变化?

  最后教师在学生观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两个力互成角度时,它们的合力小于这两个力之和,大于这两个力之差.两个力的夹角减小时,合力增大;夹角增大时,合力减小.当两个力的夹角减小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和.当两个力的夹角增大到 时,合力就等于两个力之差.因此可以说,我们在上节所学的在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是这里所学知识的特殊情况.

  (三)总结

  教师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力的合成的方法,例如三角形定则等.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范围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两个弹簧秤)实验分析成角度的合力的大小的范围,并得出一些结论.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合成》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

  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合成》教案 篇5

  课时:

  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

  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合成》教案 篇6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调节物体所受的重力与浮力的关系,可以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轮船、潜水艇、气球、飞艇的工作原理.

  教具:形状、体积相同的铁块、木块各一个,卷成一团的废牙膏皮(底部已剪去),橡皮泥,玻璃水槽2个,自制潜水艇模型(参见本书图12—3),潜水艇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演示:先让学生注意铁块、木块体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然后把铁块、木块一同浸没水中,同时放手,让学生观察.

  依次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1.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各受到什么力的作用?为什么一个浮起,一个沉下?

  2.浸没在水中的木块,铁块受到的浮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相等不相等?为什么?

  3.木块、铁块的体积相等,为什么受到的重力不相等?(引导学生认识是因为密度不相等)

  小结:像铁块、木块这些实心的物体,有的密度比水大,有的密度比水小,把它们浸没在水里,密度比水大的,下沉;密度比水小的,上浮;如果物体的密度跟水一样,它将怎样呢?

  二、讲新课

  将橡皮泥、废牙膏皮(铝的)分别放在两个玻璃水槽旁.

  教师讲:橡皮泥、铝的密度都比水大,能不能使密度比水大的橡皮泥、牙膏皮浮在水面上?

  (找两名学生分别做这两个实验,并让他们每个人试着说明自己采用的办法为什么能达到要求.然后,教师就着做成船形的橡皮泥、空心的牙膏皮小结.)

  小结:密度比水大的物质,做成空心,就可以浮在水面上.这时,这个物体受到的重力虽然没变,但它排开水的.体积增大了,受到的浮力增大了.

  边讲边板书:

  三、浮力的应用

  1.采用“空心”的办法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

  教师讲:密度小于水的物质,像木材,做成独木舟——“空心”,能增大可以利用的浮力,运送更多的人和货物.密度大于水的物质,像橡皮泥、铝,做成空心,也能调节它受到的重力和浮力的关系,使它下沉、悬浮或漂浮.现在看看技术上怎样利用这个道理.先看看轮船.

  问:轮船是钢铁做的,钢铁的密度比水大还是比水小?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边小结边板书.)

  2.浮力的利用

  (1)轮船 用空心办法,增大体积,增大受到的浮力.

  问:如果一只轮船,它本身和装的货物总重100 000 N,它受到的浮力多少牛?它排开的水重多少牛?它排开的水的质量是多少吨?(简单交代什么叫排水量)

  讨论:这只船如果从河水驶入海里,它受到的浮力变不变?它排开的水的体积变不变?它是沉下一些,还是浮起一些?

  (2)潜水艇

  演示:潜水艇挂图,潜水艇模型.(边讲解边板书)

  用改变水舱中水量的办法,使潜水艇受到的重力大于、等于或小于受到的浮力.

  (3)气球和飞艇(让学生看课文而后问学生)

  问:气球、飞艇采用了什么办法使它能够受到空气的浮力而升空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用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的办法,使它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而升空.

  讨论:要使充了氢气、升到空中的气球落回地面,你们能想出什么办法?要使热气球落回地面,有什么办法?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略

《力的合成》教案 篇7

  第五节

  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

  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力的合成》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3、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夹角的变化情况,掌握合力的变化范围。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实验演示归纳出互成角度的两个共点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的态度

  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

  2、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受力分析、通过作图法确定合力是本章的难点;

  教法建议

  一、共点力概念讲解的教法建议

  ??关于共点力的概念讲解时需要强调不仅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的力是共点力,力的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也叫共点力.注意平行力于共点力的区分(关于平行请参考扩展资料中的“平行与分解”),教师讲解示例中要避开这例问题.

  二、关于矢量合成讲解的教法建议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实验归纳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同时也是本章的重点.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矢量的运算方法,在讲解中需要从学生能够感知和理解的日常现象和规律出发,理解合力的概念,从实验现象总结出规律,由于矢量的运算法则是矢量概念的核心内容,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础,对于初上高中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大的飞跃,因此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规范性,但是不必操之过急,通过一定数量的题目强化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认识.

  ??由于与分解的基础首先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在前面力的知识学习中,学生已经对单个力的分析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在知识的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练习做好规范演示.

  三、关于作图法求解几个共点力合力的教法建议

  1、在讲解用作图法求解共点力合力时,可以在复习力的图示法基础上,让学生加深矢量概念的理解,同时掌握矢量的计算法则.

  2、注意图示画法的规范性,在本节可以配合学生自主实验进行教学.

  第四节 与分解

  教学设计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是力?

  2、力产生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总结,并引出新课内容.

  二、新课引入:

  1、通过对初中学过的单个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引出共点力、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同时出示教学图片,如:两个人抬水、拉纤或拔河的图片.(图片可以参见多媒体素材中的图形图像)

  2、提问1:已知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F1、F2的大小分别为50N、80N,如果两个力的方向相同,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教师讲解时注意强调:‘描述力的时候,要同时说明大小和方向,体现力的矢量性’)

  3、提问2、进一步在问题1的基础上提问,若F1、F2的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其合力大小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答案后,总结出“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

  物体受几个力共同作用,我们可以用一个力代替这几个力共同作用,其效果完全相同,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已知几个力,求它们的合力叫.

  指明:

  (1)、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和,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2)、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力方向相同.

  4、提问3、若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其合力大小又是多少?合力的方向怎样?

  教师出示投影和图片:两个学生抬水对比一个同学抬水,让学生考虑:一个力的效果与两个力的效果相同,考虑一下是否“合力总比分力大”?

  5、教师可以通过平行四边形定则演示器演示与分解实验(演示实验可以参考多媒体素材中的视频文件);

  演示1:将橡皮筋固定在A点,演示用两个力F1、F2拉动橡皮筋到O点,再演示用F力将橡皮筋拉到O点,对比两次演示结果,运用力的图示法将力的大小方向表示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和理解力的平行四边性法则,在实验前,教师可以设计F1、F2的大小为3N和4N,两个力的夹角为90度,这样数学计算比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会发现F1、F2和F的关系满足勾股定理,进而得到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教师总结: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力,可以用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作邻边,作平行四边形,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

  6、学生可以通过分组实验来验证力的平行四边性定则(可以参考多媒体资料中的视频试验):

  试验器具:一块方木板,八开白纸两张,大头钉若干,弹簧秤两个,橡皮筋一个,细线若干,直尺两个,

  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组装好试验设备,进行试验验证.

  强调:需要记录的数据(弹簧秤的示数)和要作的标记(橡皮筋两次拉到的同一位置和两个分力的方向)

  7、教师总结:经过人们多次的、精细的试验,最后确认,对角线的长度、方向,跟合力的大小、方向一致,即对角线与合力重合,力和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

  8、让学生根据书中的提示自己推倒出合力与分力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小结

  探究活动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题目

  关于“滑轮”问题的研究

  内容

  在初中学习的有关滑轮问题后,对“定”、“动”滑轮作用的理解,尤其是动滑轮的使用时,是否一定省力?研究一下初中的物理课本,在什么条件下,应用动滑轮省力最多?观察生活中应用滑轮的实例,说出自己的心得,或以书面形式写出相关内容以及研究结果.

《力的合成》教案 篇9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合力与分力都是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2、通过实验探究,获知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上力的合成情况。

  3、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经历对图表的分析获得结论的过程,并能够在与同学的交流讨论中发现新的问题。

  4、在关于力的合成的探究实验中,让学生经历从提出假设,到验证假设,直到形成科学理论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先通过“帆的合力”、“蚂蚁的合力”、“人的合力”等例子展示合力的作用效果;提出合力、分力及力的合成的概念。

  2、然后通过设置疑问“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力的大小是怎样的?”来展开。为了验证同向和反向上二力合力的大小,设定了“实验探究”,通过实验来得出二力合力的条件。

  这样安排是让学生首先对合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知道力的效果是合力代替的前提,然后通过简单的情况来认识合力大小与方向是怎样确定的。这样可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初步认识力的合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对通过实验探究的参与,认识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的情况。

  教学难点:

  1、让学生了解等效代替的科学方法,认识等效替代对物理发现的重要作用。

  2、要求学生能在观察自然、生活等现象中发现问题,勇于探究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力的合成》教案 篇10

  一、理想实验的魅力

  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分别研究:

  1、力推物动,力撤物停;

  2、力撤物不停。

  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既然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刚才的实验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现象呢?矛盾出现在哪里?下面我们看一个实验。

  伽利略理想实验

  教师指导学生达到以下效果:

  1、 对称斜面,无摩擦小球滚到等高;

  2、 减小另一些面倾角,小球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更远。

  3、 把另一侧放平,小球要运动到等高,就会一 学生思考操作,教师演示实验。

  思考

  学生实验

  自主探究

  激发学生求知欲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直运动下去。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

  1. 伽利略的观点;

  2. 笛卡尔的补充和完善;

  3. 牛顿第一定律。

  多媒体演示三人的观点,并总结牛顿第一定律更全面,更完善。

  二、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一从哪几个方面阐述力与运动的关系?

  教师进一步总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设疑:牛顿第一定律能否用实验验证?

  三、惯性与质量

  指导学生:当有力迫使物体改变原有状态时,它就会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本领”,这个本领与什么有关?

  结论:惯性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结论。

  学生回答:不受力时,物体静止或匀速;受力时运动状态改变。

  结论:不能,因为不受力的物体不存在。

  学生举例分析:百米运动员,体重大的较难停下来。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主动学习。

  让学生意识到牛顿第一定律虽然描述的是一种理想化状态,但它却正确的揭示了自然规律。

  小结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度。

《力的合成》教案(必备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