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

时间: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集合7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集合7篇),供大家参考。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集合7篇)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习惯命名法。

  2、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理解并灵活运用系统命名法的几个原则。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有机物分子模型、有机物结构式,掌握烷烃、烯烃、炔烃、苯及苯的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书写及命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书写丙烷CH3CH2CH3分子失去一个氢原子后形成的两种不同烃基的结构简式。体会有机物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结构会越复杂,同分异构体数目也越多。体会习惯命名法在应用中的局限性,激发学习系统命名法的热情。

  教学重点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法

  教学难点

  烃类化合物的系统命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烷烃的习惯命名方法,结合同分异构体说明烷烃的这种命名方式有什么缺陷?

  回顾、归纳,回答问题;

  积极思考,联系新旧知识

  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思考为什么要掌握系统命名法。

  自学:什么是“烃基”、“烷基”?

  思考:“基”和“根”有什么区别?

  学生看书、查阅辅助资料,了解问题。

  通过自学学习新的概念。

  归纳一价烷基的通式并写出

  -C3H7、-C4H9的同分异构体。

  思考归纳,讨论书写。

  了解烷与烷基在结构上的区别,学会正确表达烷基结构

  投影一个烷烃的结构简式,指导学生自学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小组代表进行表述,其他成员互为补充。

  自学讨论,归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归纳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精神。

  投影几个烷烃的结构简式,小组之间竞赛命名,看谁回答得快、准。

  学生抢答,同学自评。

  了解学生自学效果,增强学习气氛,找出学生自学存在的重点问题

  从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出发,有针对性的给出各种类型的命名题,进行训练。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以练习巩固知识点,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

  引导学生归纳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用五个字概括命名原则:“长、多、近、简、小”,并一一举例讲解。

  学生聆听,积极思考,回答。

  学会归纳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

  投影练习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对新知识点进行升华和提高,形成知识系统。

  【课堂总结】归纳总结: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学生回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总结成规律

  【归纳】

  烷烃的命名

  1、烷烃的系统命名法的步骤和原则:选主链,称某烷;编号位,定支链;取代基,写在前,标位置,连短线;不同基,简到繁,相同基,合并算。

  2、要注意的事项和易出错点

  3、命名的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2、认识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3、知道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课前预习

  化学肥料通常指XXX三大肥料。氮肥能磷肥能,钾肥。

  课堂学案

  (指导阅读)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76~77的有关内容,展现样品,引导学生观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表格。

  一、氮肥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活动1:用几瓶碳酸氢铵样品分小组学生传递闻气味,体验什么是氨味。

  讨论:

  1、含有铵根离子的氮肥能否与碱性物质混合使用。

  补充实验: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钙固体研磨

  现象:

  结论:

  2、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不能吸收氮气并转化成氮肥呢?

  氮的`固定:。

  二、磷肥(展示样品)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磷肥

  讨论:磷肥施用过量对植物的影响?

  三、钾肥(展示样品)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钾肥

  四、复合肥

  常见种类、颜色、状态

  对植物所起的作用

  缺少时的症状

  复合肥

  五、化肥、农药与生活

  不公道地使用化肥,可能会形成:

  1.____污染

  2._____污染

  3.____污染。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3

  一、课标要求: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二、考试说明:(与课标要求一致)

  1、认识醇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白醇与醛、羧酸之间的转化关系。

  2、结合生产、生活实际了解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课标解读:(教学目标)

  1、依据导学案的预习资料,自主学习醇的概述介绍,了解醇的'物理性质、用途和一些常见的醇。依据烷烃的命名规则,能用系统命名法对简单的饱和一元醇进行命名。

  2、经过小组“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掌握根据结构分析性质的一般方法;经过分析醇的结构,明白其化学反应主要涉及分子中碳氧键和氢氧键的断裂,并能分析出发生反应类型与对应化学键的断裂关系。

  3、根据醇的结构特点,预测可能发生的反应,回忆以前学习的醇的相关性质,整理归类反应类型。

  4、结合前面的学习,认识醇与烯烃、卤代烃、醛、酯等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5、结合甲醇、乙醇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了解醇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体现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

  盐类水解的本质

  教学难点

  盐类水解方程式的书写和分析

  实验准备 试管、玻璃棒、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KNO3、蒸馏水、酚酞试液、pH试纸。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引导法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盐溶液是否都显中性?

  [演示]1.用酚酞试液检验Na2CO3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检验NH4Cl、NaCl溶液的酸碱性。(通过示范说明操作要领,并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实验]用pH试纸检验CH3COONa、Al2(SO4)3、KNO3溶液的酸碱性。

  [讨论]由上述实验结果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与生成该盐的酸和碱的强弱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结]盐的组成与盐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强碱弱酸盐的水溶液 显碱性

  强酸弱碱盐的水溶液 显酸性

  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 显中性

  [讲述]下面我们分别研究不同类盐的水溶液酸碱性不同的原因。

  [板书]一、盐类的水解

  1.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讨论](1)CH3COONa溶液中存在着几种离子?

  (2)哪些离子可能相互结合,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

  (3)为什么CH3COONa溶液显碱性?

  [播放课件]结合学生的讨论,利用电脑动画模拟CH3COONa的水解过程,生动形象地说明CH3COONa的`水解原理。

  [讲解]CH3COONa溶于水时,CH3COONa电离出的CH3COO-和水电离出的H+结合生成难电离的CH3COOH,消耗了溶液中的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OH-,建立新平衡时,c(OH-)>c(H+),从而使溶液显碱性。

  [板书](1)CH3COONa的水解

  CH3COONa+H2O CH3COOH+NaOH或 CH3COO-+H2O CH3COOH+OH-

  [小结](投影)

  (1)这种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2)只有弱酸的阴离子或弱碱的阳离子才能与H+或O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

  (3)盐类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发生了移动,并使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4)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5)盐类水解是可逆反应,反应方程式中要写“ ”号。

  [讨论]分析 Na2CO3的水解过程,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板书](2)Na2CO3的水解

  第一步:CO32-+H2O HCO3-+OH-(主要)

  第二步:HCO3-+H2O H2CO3+OH-(次要)

  [强调](1)多元弱酸的盐分步水解,以第一步为主。

  (2)一般盐类水解的程度很小,水解产物很少。通常不生成沉淀或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等)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板书]2.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讨论]应用盐类水解的原理,分析NH4Cl溶液显酸性的原因,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小结]NH4Cl溶于水时电离出的NH4+与水电离出的OH-结合成弱电解质NH3·H2O,消耗了溶液中的OH-,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产生更多的H+,建立新平衡时,c(H+)>c(OH-),从而使溶液显酸性。

  [讨论]以 NaCl为例,说明强酸强碱盐能否水解。

  [学生小结]由于 NaCl电离出的 Na+和Cl- 都不能与水电离出的OH-或 H+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所以强酸强碱盐不能水解,不会破坏水的电离平衡,因此其溶液显中性。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 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三、教具

  酒精灯,纸条,木块,烧杯,坩埚钳,石块

  四、教学内容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装在集气瓶里的氧气并不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设计意图: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新课]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讲解]可以燃烧的物体叫做可燃物,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条件。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认识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设计意图:根据探究实验,推导出燃烧的另外两个条件,正确引导学生的思维。)

  [演示]探究实验,学生观察实验

  [思考与讨论]:

  1、实验中坩埚钳上的纸条燃烧而坩埚钳上的石块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必须是可燃物。

  2、坩埚钳上的纸条很快燃烧而坩埚钳上的木块要时间长点才能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3、露在空气中的蜡烛继续燃烧,盖上玻片密封的蜡烛熄灭了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学生回答:需要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

  3、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4、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设计意图:根据讨论,有学生自己得出燃烧的条件,使学生有成就感,进一步巩固燃烧的条件。)

  [过渡]燃烧的火会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有时也会带来灾难。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设问]根据燃烧的条件,我们应该如何来灭火呢?

  [讨论]根据灭火的实例,分析灭火的原理。

  [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小结]灭火的原理

  1、隔绝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小结]

  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6

  教学过程:

  知识目标:

  1.通过溶液导电性的实验,了解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和电离的概念。

  2.从电离的角度理解酸、碱、盐的概念。

  3.学会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科学素养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教学重点:

  溶液导电的原因和电离的概念。

  教学难点:

  书写电离方程式

  教学准备:

  实验[8-1]───实验[8-4]

  投影仪、明胶片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练习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单质?哪些属于化合物?哪些属于混合物?

  空气、氧气、二氧化碳、盐酸、氢气、锌、氯化钠、硫酸铜、碳酸钙、磷

  (小结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并将上述物质对号入座)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质分类的初步知识,本章我们将继续研究有关化 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就是几类重要的化合物。

  讲授新课: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投影)

  讲 解:在学习了有关溶液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来研究一下不同物质水溶液 的导电性。

  演示:

  测定①Nacl固体、KNO3固体、NaOH固体蔗糖固体、酒精、蒸馏水的导电性。

  测定②Nacl溶液、KNO3溶液、NaOH溶液、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的导电生。

  观察:

  哪些物质不导电?哪些物质能导电?

  小结:重点

  NaCl固体(不导电) Nacl溶液(导电)

  KNO3固体(不导电) KNO3溶液(导电)

  NaOH固体(不导电) NaOH溶液(导电)

  蔗糖固体(不导电) 蔗糖溶液(不导电)

  酒精(不导电) 酒精溶液(不导电)

  蒸馏水(不导电)

  设问:

  为什么有的物质(如NaCl固体)本身不导电,而它的水溶液能导电呢? 而有的物质(如蔗糖固体)本身不导电,把它配成水溶液还是不导电?

  阅读:课本P150页-151页 第二段

  在水分子作用下

  分析: NaCl 固体 Na++Cl-

  (离子不能自由移动) (离子能自由移动)

  不导电 导电

  小结:要点:

  有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在水溶液中有自由移支的离子存在。

  讲解:物质溶于水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了的过程叫电离

  (引出电离的概念)

  分析:电离是在溶于水的条件下发生的,与通电与否无关,电离可用电离方 程式表示。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7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学习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方法的不同。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内容。

  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初、高中化学的衔接。

  高中化学课程设置。

  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实验、多媒体辅助

  四、教学时间:

  20分钟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教师自我介绍

  通过一个小魔术“白纸变字”引入教师的自我介绍(师生共同完成)

  第二环节:初、高中化学学习的不同

  抽两名学生演示(初高中对比实验)

  实验1: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NaOH溶液,再加入约3-5滴酚酞试液,振荡后再观察。

  实验2:取一支试管加入约2ml碘水,再加入约2mlCCl4溶液,振荡后观察。

  学生观察得出:两支试管的溶液中均出现了红色。

  教师讲解:以上两个小实验均产生红色,但产生的原因不同。由此,我们上高中后一定要学会不仅要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

  活动设计:一位高三学生谈高中化学学习的'心得体会。(播放视频)

  教师:实验是感知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的重要途径。

  学生演示:

  实验3:向一个盛有与水(水中先加入酚酞)的烧杯中加一粒黄豆大的金属钾

  引导学生从现象分析上升到理论分析,从而引出初中到高中的学习要求: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

  第三环节:高中化学学什么

  介绍高中化学课程设置:高中化学共八个模块,其中有两个必修模块,含必修1、必修2,六个选修模块,含选修1《化学与生活》、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选修6《实验化学》。

  我们要学的模块有必修1、2,选修1、4、5。

  第四环节:高中化学怎样学?

  讲学习方法,并通过一则小故事带给学生启示:做任何事贵在持之以恒。

  第五环节:美好祝愿

化学开学第一课教案(集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