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物理下册教案

时间:

物理下册教案(实用12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物理下册教案(实用12篇),以供参阅。

物理下册教案(实用12篇)

物理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重、难点:

  1、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分析一些常见的汽化、液化引起的现象。

  教学器材:

  烧杯、水、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xxxx热。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xxx热。

  2、晶体熔化和凝固时的规律是什么?

  3、晶体温度在熔点和凝固点所处的状态是什么?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晒在太阳下的衣服一会儿就干了,衣服上的水那里去了?(学生猜想)

  进行新课:

  1、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

  ()……设计试验

  如何进行、需要器材、注意事项、仪器安装、酒精灯的使用等

  ()……进行试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利用数据作出图像,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

  2、沸腾:

  (1)、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沸腾,沸腾时温度不变,液体沸腾的温度叫沸点。

  (3)、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3、蒸发:

  (1)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2)蒸发只发生在液体的表面。

  (3)、蒸发有吸热致冷作用

  4、沸腾与蒸发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汽化的两种方式)

  5、液化(放热):

  举例说明: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水蒸气遇冷会液化)

  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生活中的实例)

  (1)降低温度与压缩体积是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2)液化要放热(水蒸气烫伤更严重)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

  液化、汽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可以举较多的例子进行分析

  可以讨论:

  吸热、放热是必要条件

物理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会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③.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和正确、实事求是记录测量数据的严谨作风。

  教学过程;

  师: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把铜丝作为斜面,让滑轮滑下来)滑轮在前半程滑的快,还是后半程滑的快?生答。

  师:前半程或后半程或一样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么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时间,路程用刻度尺来测,时间要用表来测,那具体应测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们就要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从而来验证斜坡上自由滚下的物体在前半程快还是后半程快。板书课题:平均速度的测量。

  实验器材可从实验台上选取。要求同学们以组为单位,先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表格,进行分组实验,收集数据最后得出结论。请同学们拿出实验报告,分组讨论并完成实验报告上的第4、第5项内容,时间为5分钟。

  拿出一组同学的实验报告在展台上展示。

  师:很好,那么后半程的时间如何测量呢?生答。

  总结:可以用总时间减去前半程的时间。那秒表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学知道呢?生答。

  总结:很好,按一下开始计时,再按一下停止计时,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长针走一圈是30秒,长针走两圈里面的短针走一格是一分钟。我们会使用秒表了,下面就开始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把数据填在表格里。时间为10分钟。开始:

  实验结束把一组同学的报告展示出来。

  师:哪位同学发现他们的数据有什么问题没有?

  很好,长度测量的结果要有准确值和估计值,他们这一组同学没有写出估计值。长度测量写出估计值的同学请举手。你们的路程测得怎么不一样呢?生答。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找学生演示他们是如何测量木板的长度的)?我们通过这个实验就验证了,物体从斜面上滚下来时,后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们能比较出哪一组的小车滑的快吗?不能,有什么办法吗?有同学说比速度,怎么比呢?请同学们完善你们的实验方案,算出小车在斜面运动时全程的平均速度,时间为2分钟。

  再拿两组实验报告比较一下,哪一组小车滑的快。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确地测量路程、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出了前半程后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何测出1路公共汽车从河师大到火车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业布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块手表,怎样既方便又较正确地测出从你家门口到学校门口的路程?简要说出测量步骤。

  §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14页图1-4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1)、看15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1、2、3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物理下册教案3

  声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法与学法

  阅读自学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1)自由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

  (2)观看相关的录像;

  (3)讨论对以上的应用例子怎样归类

  在此基础上,老师综合学生所举的例子和初步的分类方法,进行总结性的讲解。

  1、声与信息:

  计算:小明向较远的高山大喊一声,经过1.2s听到回声,请问:小明距离高山多远?(当时气温是15℃)

  学生算出结果后,清楚回声可以测出距离。

  (1)介绍蝙蝠采用回声定位来确定目标的位置。

  (2)介绍声呐技术产生的背景以及现代声呐技术的应用方面。

  (3)介绍B超在医学上的应用。

  (4)超声波测出金属内部的伤痕。

  2、声与能量:

  介绍超声波清洗精细机械。

  超声振动除结石。

  超声波洁牙。

  课堂小结:

  声可以应用在哪些方面?

  课后作业: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相关内容

物理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 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 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物理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

  4.经历测量人体对地面压强的过程,培养乐于和他人合作进行探究的团队精神,初步掌握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及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6.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 教学设想 重点: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压力的概念。会画压力示意。

  教学教法

  实验探究式 教学准备 一端削尖的铅笔、小桌子、沙盘等。

  教学过程

  一 课题引入

  不知道大家注意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没有:[出示钉]钉的帽子做得又大又平,而钉头却又尖又细;在茫茫的雪原里,步行的人容易陷下去,可是滑雪者却悠然自得,而且滑得很快。

  这些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其中包含的物理学道理却是很深刻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准备解决这些问题。

  二 讲授新课

  一只杯子放在地面上,受到地面对它的支持力,那么地面受不受力呢?(如果用手作为地面,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压力,可见地面受到杯子的压力,谁来画一画地面受到的`压力?)同样的道理,钉对墙面也有压力;放在斜面上的木块对斜面也有压力,请大家完成力的示意。(学生板演)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多媒体展示压力,说明压力的方向始终和接触面相垂直。(学生观察并回答)

  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虽然我们知道了压力的定义,但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和那些因素有关呢,我们用实验来探寻答案。

  [实验1]将压力小桌正放入沙盘,其中一次在小桌上放一个重物,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和压力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实验2]将压力小桌分别正放和反放入沙盘,比较两次小桌陷入沙盘的深度。(学生观察)

  压力作用的效果还和接触面积大小有关。(学生回答)

  为了更直接方便地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物理上引进了压强的概念。

  ⑴定义:压强是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这一个概念就包含了压力作用的两个效果。

  ⑵公式: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p=F/S

  受力面积是指作用的两个物体接触的那一部分面积。

  ⑶单位: 牛/米2=帕斯卡 符号Pa

  ⑷物理意义:物体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实际应用:

  为什么坐沙发比板凳舒服?(学生回答)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例如拖拉机和坦克的履带;雪橇等)。反之可以增大压强(例如菜刀的刃;钉尖等)。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或减小压力可以改变压强(学生自己举例子)。

  三 小结:建立起正确的压强概念;理解压强公式,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估算;

  结合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控制压强。

  四 相关学生练习:

  1.关于压力和压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压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的 C.物体的重力越大,对支持面的压力一定越大 D.压力大,压强一定大

  2.质量相同的正方体实心铜块和铁块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比较它们对桌面的压强和压力 () A.压力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B.压力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强较大 C.压强相等,铜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D.压强相等,铁块对桌面的压力较大

  3.下列事例中,能够减小压强的是 ( ) A.把书包带做得宽些 B.为了易于把吸管插入软包装饮料盒内,吸管的一端被削得很尖 C.刀、斧、剪的刃都磨得很薄D.用细线切割湿软的肥皂30 N的压力作用在1 cm2的面积上,所产生的压强是如果保持压力不变,要产生5×105Pa的压强,受力面积应是质量为48kg的人受到的重力是多少?如果他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150cm2,那么,他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物理下册教案6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知识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和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5.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全章内容概述:

  1.磁场 磁场及磁感线的概念.

  2.电生磁 电流周围的磁场及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3.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如何用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低电压控制高电压?扬声器是怎样工作的?

  4.电动机 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有关因素,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机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5.磁生电 什么情况下磁生电?什么是交流电?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内容是电磁的基础,应重视学生的感悟与实验,重视实际利用,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动手动脑来体会:学习物理有用。注意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探究物理奥秘的方法。

  章首图:它是一幅激光图片。它是地磁场使得来自太阳的高速粒子飞向地球的两极,与空气中分子原子作用形成绚丽的极光。教师可引导学生齐读章首语,通过阅读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研究磁场的问题中来。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第一节 磁场

  本节的'重点是磁场及磁感线。教材通过从古代历史入手,即中国人利用手中罗盘在公元843年,开辟了从浙江温州到达日本嘉值岛的航线。导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南针的发明,来进一步明白指南针的作用。

  关于磁现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虽然对场比较陌生,但对身边有磁场的物体都比较熟悉,尤其对读过小学自然的同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当于是复习的性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磁现象有关内容及想想议议来学习。让他们自我阅读、看图填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磁场:教材先给出了磁场定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探究来研究磁体的磁极,感知磁体周围的磁场、磁场的方向。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条形磁体的磁场的分布。通过P48 图⒏1-6 ⒏1-7 类比联想找出磁感线分布规律。

  地磁场: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不难发现小磁针静止的指向的规律性不易推断出周围有磁场对它的作用,即地磁场教材中明确指出了地理地磁两极并不重合。至于地磁场产生的原因还是一个秘密,还没有满意的结果。教材把希望寄予在同学门身上

  磁化:课标中虽没有明确要求,单磁化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多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探究性的实验,来研究磁化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大致了解到使一根钢针磁化的方法,后面又让学生利用自己自制的磁化钢针制作一个指南针,实验容易成功。这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世界可引导学生阅读。

物理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准备

  课件,导学案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①简介溢水杯的使用:将水倒入溢水杯中,水面到达溢水口。将物体浸入溢水杯的水中,被物体排开的这部分水从溢水口流出。用空小桶接住流出的水,桶中水的体积和浸入水中物体的体积相等。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资源库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资源库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xx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③将所测得的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课上出示写好的小黑板)并写出实验结论。

  资源库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说明:如果换用其他液体来做上述实验,结论也是一样。即使物体不是浸没,而是一部分体积浸入液体中,它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也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物理下册教案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使用滑轮的好处,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3.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4.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1.2过程与方法 :

  1、经历“探究滑轮的使用方法及工作特点”过程,运用实验归纳法得出结论。

  2、通过将定滑轮抽象成等臂杠杆、将动滑轮抽象成省力杠杆的过程,感受建模的科学方法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思维习惯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1.理解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特点。

  2.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3.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2.2 教学难点

  1.会根据滑轮的挂线判断省力情况,会根据要求正确组装滑轮组

  2.掌握滑轮组的规律及公式,能应用做题

  教学工具

  弹簧秤、钩码、动滑轮、定滑轮、绳、小木块

  教学过程

  6.1 引入新课

  【师】定滑轮在生产、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每周一早上升旗时就要用到滑轮。目的就是要改变动力的方向,人站在地上就可以把国旗升到旗杆顶。

  生活中的定滑轮:旗杆的顶端、起重机、打桩机等。

  6.2 新知介绍

  【师】情景创设:

  工人要装修三楼的房子,他们需要把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工人甲在底楼地面,工人乙站在三楼。他们都想利用一根绳子和一只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工人甲,你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如果你是工人乙,你又该怎么使用滑轮,将货物从地面运到三楼?

  【生】可以用滑轮。

  【师】那么用什么滑轮呢?我们刚看到的升国旗,是人站在地面上,把国旗升到上面去了,那么刚刚说的,如果人也在上面呢,这个时候怎么把货物运到上面呢?

  所以我们不能用定滑轮,但是可以使用动滑轮。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滑轮的几种类型:

  1 定滑轮

  ①定义:中间的轴固定不动的滑轮。

  ②实质:定滑轮的实质是:等臂杠杆。

  ③特点: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但是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对理想的定滑轮(不计轮轴间摩擦)F=G。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 (或速度vF)=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速度vG)

  【师】探究使用定滑轮的特点

  1.按右下图所示方式组装定滑轮。

  2.在它的左侧挂钩码,右侧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观察比较弹簧测力计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再进行观察和比较。

  4.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

  5.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师】综上,定滑轮的好处就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是不能省力。那么现在,如果沿着不同方向拉绳子,一样可以将物体匀速举高,那么力的大小会一样吗?

  【生】通过分析力臂,在斜拉的时候,力臂仍然是等于滑轮半径,所以力臂不变,力也不变。

  【师】结论:

  定滑轮特点: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2.动滑轮

  【板书】

  定义: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可上下移动,也可左右移动)

  ②实质:动滑轮的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

  ③特点: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的力,但不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④理想的动滑轮(不计轴间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则: F=1/2G;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F=1/2(G物+G动)

  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F(或vF)=2倍的重物移动的距离sG(或vG)。

  【师】生活中的动滑轮:起重机、打桩机等。

  探究使用动画滑轮的特点

  1.按右图所示方式组装动滑轮。

  2.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保持平衡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示数,并思考这个示数与钩码所受重力的关系。(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中)

  3.改变钩码的个数,重做上述实验,进行观察和比较。

  4.分析表中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板书】动滑轮实质上是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二倍的省力的杠杆

  动滑轮: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分析:当提起重物的时候,支点在哪里?

  在绳子和轮接触的地方这是动力作用线,这是阻力作用线,(边讲边用手比划)把动力臂和阻力臂画出来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为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为阻力臂。(先用手比划)动力臂等于直径,阻力臂等于半径,即l1=2l2。

  3 滑轮组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定滑轮与动滑轮,生活中的吊车(下左图)其实就是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示意图如下右图。

  【师】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动滑轮由两根绳子共同承担重物,因此每根绳子各承担物重的一半。定滑轮的好处是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的好处是可以省一半力。如果既想省力又想改变动力的方向,怎么办呢?

  【生】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我们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称它们为滑轮组。

  【板书】定义: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称为滑轮组。

  特点: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1.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的方法

  在动滑轮与定滑轮之间画一条虚线,将它们隔离开,只计算绕在动滑轮上的绳子段数。

  理想的滑轮组(不计轮轴间的摩擦和动滑轮的重力)拉力F=1/nf物。

  只忽略轮轴间的摩擦,则拉力F=1/n(f物+f动)。

  2.拉力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高度h的关系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3.省力情况的确定方法

  1)滑轮竖放时,在不考虑摩擦及动滑轮受到的重力的情况下,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根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重物的几分之一。

  2)滑轮组横放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拉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大小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的几分之一。不计绳与滑轮之间的摩擦时,F= f物,此时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与物体移动的距离S物的关系为:S=nS物

  4.组装和设计滑轮组

  【板书】由省力情况判定绳的固定端位置

  1. 利用F= G总,求出承担总重的绳子股数n,然后根据“奇动偶定”的原则。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组装滑轮

  2. 判定绳子固定端位置:n为偶数,则绳子固定在定滑轮上;n为奇数,则绳子固定在动滑轮上

  3. 动滑轮个数为N,和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为n=2N或n=2N+1时,使用的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课后小结

  定滑轮特点:

  ①F=G,即不省力,也不费力;

  ②s=h,即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③作用:改变用力的方向,定滑轮实质是一个等臂的杠杆。

  动滑轮特点:

  ①F=G/2,即使用动滑轮省一半力;

  ②s=2h,即动力移动的距离是物体移动距离的两倍,动滑轮是一种费距离的机械;

  ③不改变力的方向

  滑轮组特点:将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的组合装置。

  使用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

  利用滑轮组提起物体时,动力F通过的距离s与物体被提高的高度h的关系是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绳子自由端移动速度vF =n倍的重物移动的速度vG

物理下册教案9

  第七章 力

  第1节 力

  整体设计

  生活中力的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有大量关于力的“概念”的认识,学生似乎对力是很熟悉的,但力是一个基本的物理概念,它有特定的物理内涵,有丰富的物理内容。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实例为基础,让学生从感觉力的作用效果人手,通过探究活动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概念。

  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要求不宜过高,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物体的形状。

  科学归纳就是要对各种不同的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共性。力的概念的形成就是科学归纳的一个好案例。本节的重点是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分析,发现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发生改变时,都要受到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运动状态和形状改变的原因。本节的难点是对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学中引导学生归纳时,可以对归纳的方法进行一些点拨和提示,也可以在形成力的概念之前先做一些铺垫。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会作力的示意图;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图片或生活、生产中的力现象,以及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力的主要特征,从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2、在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和归纳能力;3、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认识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以及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2、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学生实验、小组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弹簧、磁铁、小铁球、铁块、小车、多媒体等。

  学生准备:旱冰鞋、气球、橡皮筋、水桶。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1、分组实验:每组同学吹好气球,怎样使它破裂?学生列举的办法有很多:扎、挤、吹……

  2、生活中什么时候用了力?事例:背书包、提重物、蹬自行车……

  3、请同学们拍桌子、两手互拍、掰手腕、拉橡皮筋……体会一下施力和受力的感觉。你对力产生了什么认识?

  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设备投影下列图片,并提出思考问题,几个情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上述事例中有哪些共同的地方呢?在力的现象中,会涉及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两个物体是否必须接触呢?

  物理学中,人们常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认识和描述力。

  推进新课

  一、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一)活动与探究探究要求:请用你桌上的器材,设计如下几个活i动,然后观察思考。

  (器材准备:小车、磁铁、钢球、弹簧、橡皮泥、气球等)

  1、把橡皮泥捏成自己喜欢的形状,用力挤压气球,橡皮泥和气球发生了什么变化?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发生了什么改变?展示多媒体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的变化。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物理下册教案10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能分析简单情况下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 知道力的两种作用效果;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分析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分析、演示、讲解、讨论与分析过程。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的道理

  力的概念

  力的概念以及物体间力的相互性。

  演示实验:手握握力计、折弯铜条、棒击小球、弹簧拉钩码。以上实验可用投影仪展示,以利于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记录,分析情况。提问:以上实验都有哪些特点?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观察老师演示实验,观察投影仪展示试验情况。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以上实验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它们有的外形发生了变化,有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学生再举出一些力的作用的例子:运动员举重、踢足球、拉车、折树枝 ……通过观看实验与学生讨论发言,使学生明白: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学生明白力的概念。带领学生总结上面实验,对实验结果以及学生举例结果进行归类。学生对上面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归类,最后归于两类:一种是物体的外形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老师对学生的结果进行总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伸长、缩短、弯曲、扭转等),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动到静、静到动、 快到慢、慢到快、方向改变等)。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形变的例子,以及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例子?形变例子:挤压气球(变扁)、拉长弹簧(伸长)、折弯铜条(弯曲)、扭转塑料尺(扭转) …… 运动状态改变:踢球(静到动)、守门员扑球(动到静)、火车刹车(快到慢)、火车启动(慢到快)、打乒乓球(方向改变) ……演示实验:带有橡胶塞,塞上有玻璃管的玻璃瓶,装满水,手握,水上升。提问:瓶子是不是发生了形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瓶子发生了形变。老师总结:生活中有很多形变很微小,用肉眼观察不到。学生对形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

  (1)磁铁吸引铁钉;

  (2)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

  请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问:以上两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

  以上实验中两物体之间都没有接触。老师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提问:你们还能举出哪些这样的例子?学生举例:有些衣服吸引毛发,在毛发上摩擦过的塑料尺同样吸引纸屑 ……老师演示实验:木板上有一铁钉,木板后有一磁铁(隐藏),移动磁铁,铁钉运动。提问:铁钉为什么会运动?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得出结果:铁钉运动是因为它受到力的作用,猜测 ( 木板后有磁铁 )。老师肯定学生的猜测,总结:当有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必然有物体对它施加了这个作用。学生知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教材图8-1-1中谁是受力物体?谁是施力物体?学生通过分析,对施力物体及受力物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老师做实验:

  (1) 弹簧拉钩码。

  多媒体放映:

  (2) 小车撞击绷紧的橡皮筋。

  (3) 两人站在冰上,一人用力推另一人。

  带领学生讨论、分析。提问:谁是施力物体?谁是受力物体?观看实验:弹簧拉钩码时自身也被拉长;小车撞击橡皮筋时自身运动方向改变;一人推另一人自身也被向后推。分析:当弹簧是施力物体时,钩码是受力物体,反之,当钩码是施力物体时,弹簧是受力物体。其他也是这样。老师通过大量实例使学生明白:两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每一个物体即是受力物,同时又是施力物。它们的力是相互的,是成对出现的。 学生明白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概念通过观看实验、投影、录像、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两种作用效果。“发展空间”中的练习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探索是经过某些活动完成的,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知识与技能,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可通过设计观看有关力的作用的演示实验、录像以及学生自己动手的活动,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在观察中思考、学习。学生的课堂反应积极主动,学习轻松活泼,印象深刻,掌握牢固。

物理下册教案11

  —、活动:

  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提出猜想

  1.设计实验

  2.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5.交流与评价

  二、判断重力的方向

  三、重力势能

  四、学生小结本节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讨论图8-12至图8-14提出的问题,找出其共同原因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引出重力的概念。

  根据图8-15介绍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的方法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例题:质量是450g的物体所受重力是多大?

  通过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演示被举高的物体在下落过程中能对其它物体做功,而具有重力势能参与体验,参与讨论。

  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正确读数,记录数据。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猜想3:……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已知:m=450g=0.45kg

  求:G=?

  解G=mg=0.45kg×9.8N/kg=4.41N

  答:物体所受的重力是4.41N.

  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

物理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什么是磁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磁化现象。

  教具准备:铜棒、铁棒、铁屑、玻璃板、条形磁体、细线、铁钉.钢针、多媒体课件。

  新课引入:播种季节,小明的爸爸有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他家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但两种种子在外表面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不易吸附小颗粒物,而杂草的种子表面有许多绒毛,能够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物.怎么把它们很快分离?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机灵的小明很快利用一些铁屑和一块磁铁就把种子和杂草的种子分离开来?你能说出他是怎么做的吗?其中所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从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几个磁概念

  活动1:如图所示为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

  活动2: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方案的加以补充。

  总结: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

  归纳总结:

  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归纳总结:

  (1)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

  (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磁体上有两个磁极。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

  (3)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

  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活动5:教师按照如图所示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交流、讨论所阐明的物理问题。

  归纳总结: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典例剖析为了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的特性,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自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标的是:

  A、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

  B、将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

  C、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从挂有铁块的弹簧秤下向右移动

  D、将实验中放在一堆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

  【自主解答】

  【方法归纳】(1)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为了判断这个特点,可以用两端和中间部分吸引其它磁性材料进行判断。(2)磁铁磁性强弱无法直接观察,要通过磁铁对磁性材料的作用来反映,这是一种转换法。

  探究点二磁化

  演示1:拿两个同样大小的铁钉去靠近磁铁的某一极时,两铁钉的一端被吸引,让学生观察两个铁钉的排列情况,试解释这一现象。

  演示2:如图所示,AB为一钢针,拿一条形磁铁用图中所示的方式进行摩擦,摩擦后,让其钢针再接触铁屑,观察实验现象?解释这一现象。钢针如果是磁体,能否判断出它的磁极?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的小组,再补充阐明。

  归纳总结:

  (1)当铁钉靠近磁铁时,铁钉会在磁铁磁场的作用下被磁化,被磁化后的铁钉,其上端均为S极(与磁铁的N极异名),则下端均为N极,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所以就会张开。

  (2)拿磁体的N极在钢针上从左向右摩擦,相当于把部分小磁元方向调整至最终被N极吸引的方向,B应为S极,A是N极。

  归纳总结:

  (1)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2)磁化的结果是磁化出异名磁极。

  书设计

  第1课时简单的磁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用生活中分种子为问题情景导入,让学生分析原因引入本节磁现象。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通过大量的实验,给学生演示,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得出几个磁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通过磁极间的自由组合,和对结论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关于磁性,教师补充除铁以外的钴、镍这些铁磁性物质,使学生认识更完善。常见的磁体采用多媒体展示更形象直观。磁化以两个演示实验导入,让学生采用手边的器材找到使物体的磁性由无到有的方法:接触和靠近磁体或在磁体上沿某一方向摩擦。从演示实验中得出磁化的概念和特点。

物理下册教案(实用12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