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

时间: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4篇

  【前言】以下是网友“jiongnailiangshi”分享的“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4篇,以供借鉴。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 篇1

  长期以来,在许多人的头脑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国人“打是亲、骂是爱”的诠释下,更强调的是教师的权威支配地位。然而社会在发展,学生在变化,面对越来越具有“自我意识”的学生,一味“坐而论道”已经不能说服他们,自然“师道”没有“尊严”可言

  老子曰:“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意思是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以下为基,铸就师德。

  一、静下心来,提高素质

  俗语说“打铁先要自身硬”,“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1、坚持学习。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丰富其他学科知识。随着深化改革的发展,政治理论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政治老师不能满足于学历达标和原有的知识,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的认识适应发展的需要。老师也只有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才能使教学生动风趣、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育调动学生求知的欲望。但是,面对知识爆炸时代,老师所掌握的知识往往难以跟上形势的发展。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汲取新知识,丰富其他学科知识,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进行教育反思,记取和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少走弯路,让学生乐意接受。

  2、勇于反思。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老师有渊博、深厚的学科知识,还需勇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不断探索和掌握思品学科教学的好方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每上一节课后,都对自己本节课写上那么一两句,反思本节课学生反映情况怎样?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反思本节课的过程;反思本节课的得与失。

  二、降下身份,平等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出创新的火花”。为此,调整观念、“降下身份”,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真正达到平等互助,学生才会感到身心轻松愉悦,他们的思维才会始终保持着活跃良好的状态,当他们遇到疑难问题时,才会毫无顾虑地自由发问,互相研讨,从而形成平等的合作与交流。

  1、善于倾听,适时引导

“降下身份”,不单是指在形体上蹲下身子,而是指教师要在思想上、认识上放下“架子”,不以权威者、领导者自居,不搞“一言堂”,要给予学生辩解申诉的机会和权利,以与学生平等的大哥哥、大姐姐甚至大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为他们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接受教师本人,并愿意与其沟通,

  特级班主任于永正有一句话:“我最喜欢发言错了的学生。”他认为,错误才难引出正确,“失败是成功之母”。“降下身份”和学生人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教师的尊重换回学生的自信,用教师的尊重换回学生的尊重,才是为人师者最应该牢记的。

  2、赏识教育,激发鼓励

“降下身份”平等交流,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在课堂上与学生沟通时要注意语言上的尊重。教师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认为学生对自己应该言听计从,俯首贴耳。教师也不是全能全才,在学生有强于自己的地方时,要勇于“俯首称臣”,不能把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或过激言行看做对自己的不敬。

  尊重学生是对学生的价值和潜能的一种积极肯定,有利于学生排除紧张、惧怕、担忧的心理,消除其自我防卫的抵御心理,从而能畅所欲言,积极面对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的途径。

  三、走下讲台,贴近心灵

  讲台,是教室的重要陈设。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它却愈来愈成为不少人的“炮轰”对象。有人认为,讲台是教师“权威”的象征,是师生地位不平等的象征,是阻隔师生认识和情感交往的鸿沟;有人认为,教师站在讲台上,给人一种威严、高高在上的感觉,使学生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利于师生互动,等等。总之,讲台不应该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走下讲台。走下讲台干什么?

  1、拉近距离,关注每一位学生

  课堂上每天都上演这样的场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可有的学生在爬着睡觉,有的学生在课桌下摆弄一些小玩具或书笔之类,有的学生在看课外书,有的学生在说悄悄话,也有的学生在走神发呆。可有的教师处理方式却是略吵两声或全然不顾。我想这样处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讲课时注意力全集中在了教材上,学生成了老师视野中的盲角;二是老师看见了怕因为处理问题完不成教学任务,懒得去生他们的气,懒得去关注他们。试想:这样处理,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如果老师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老师适时点拨为辅,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及时提醒,教学效果又会怎样?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不应该站在学生面前上课,而应站在学生后面。”这句话也许听起来觉得有些不可思议,但仔细一想颇有道理,现在我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如果你站在讲台上,以一对众,与学生相隔,又怎能亲近学生,与学生沟通呢?因而教师应走下讲台,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消除视野中的盲角。

  2、让“心”下台,回应心灵的呼唤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学中我们的教师不仅应该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而且更应该敞开心扉与学生倾心交流,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及时回应孩子心灵的呼唤。”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将“心”从讲台上放下来,从学生角度去审视知识的生成过程,思考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突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要从“心理的高台”上走下来,心里装有学生,用心与学生交流,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的学,而不是在形式上盲目跟风;要注意思考和审视自己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做了什么,又是怎样做的,真地把“心”带下来了吗?

  教学的过程不是简单是传授与接收的过程,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因而教师要走下讲台、走进学生,及时回应学生心灵的呼唤。

  国家发展教育为基,教育发展教师为基。教师身在育人一线,任重道远,更要注意以“下”为基,静下心来,提高个人素质;降下身份,和学生平等交流;走下讲台,贴近学生的心灵。终能铸就人仰师德,育出国家栋梁,为教育发展国家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 篇2

  9月9日,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在京召开。致信与会教师代表,向他们和全国广大教师及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谨遵教诲,以教育家为榜样,弘扬教育家精神,从致信勉励中深刻体悟教育家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努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从“致信勉励”中,体悟教育家情系家国、甘于奉献的“立德”精神,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大先生”。我们深知,教育之德关乎社会发展,影响国运兴衰、民族未来。在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时代征途中,要培养“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离不开牢记使命、甘于奉献的教育家和教育家型教师。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无疆大爱”,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牢固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以“四有三者”好老师标准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传道受业解惑,以“俯首甘为孺子牛”姿态躬耕讲坛育时代新人,以“厚德载物”宽容博爱培国之“栋梁重器”,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定“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涵养高尚师德、提升育人本领,以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家国未来为追求,带头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

  从“致信勉励”中,体悟教育家积极探索、独树一帜的“立言”精神,做蒙以养正、启智润心的“引路人”。“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升办学强校品质、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卓越的教育思想和厚实理论的引领尤为重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悟教育家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树立科学的新时代教育观,尊重教育规律,带头弘扬优秀教育传统,用“教育家”精神来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紧扣“时代之需”,倡导“以人为本”,致力“上下求索”,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要厚植教育情怀,在“笔耕不辍”中理清思路,在“钟情翰墨”中深掘特色,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在“淡泊名利”中独善其身,在“兼容并蓄”中博采众长,在“求同存异”中凝聚共识,真正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以学识魅力启智润心,在严谨治学中因材施教、乐教爱生、坚定自信,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绝不辜负“灵魂工程师”的美誉。

  从“致信勉励”中,体悟教育家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立功”精神,做理论深厚、技艺精湛的“领头雁”。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新时代对教师提出了高层次、全方位的新要求,除了掌握必备教学基本功和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与时俱进、求是创新、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传统教育模式,改进教学方法等,其教育创新精神尤为重要。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大力发扬“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摒弃过时的教育观念、落后的教学手段、老套的授课模式,积极运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来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注重培养学生的独思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教育家”态度对待教育,在遵循教育规律基础上守正创新、敢为人先、率先垂范,在改革发展中推陈出新,在敬业乐教中锤炼本领,在躬耕教坛中精湛技艺,在潜心攻关上开拓创新,坚持把论文写在实践中,把科研用在生产实践中,以改革强动力,以创新激活力,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推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教育强国添砖加瓦、添光增彩。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 篇3

  生乎中华,长于千年文明,常思何以报国?此间盛世,吾身无关圣之力,御千人之敌,亦无诸葛之智,安天下之乱,乃择教育之道,躬耕教坛。自古明师出,强国可立,遂以此为志。

  矧何为“躬耕教坛”者?言之亦简,即身执教鞭,心铸士魂。然其真意远非浅表所能察。师者,啬色厚施之人也,传道、受业、解惑,启迪心灵,开识界之窗。师者,社稷之砥柱也。彼诚实为学,积善勤行,当精其业而辅学子,以崇文明,育群贤,为国家之弘盛而建伟业。师者,非凡职也,堪比云梯造桥,指引后生之道。此非日常赠词,乃入骨三分,循循诱之。训诸生者,犹灌幼苗,必诚其意,明其志,乃能春风化雨,养成其心。此谓之躬耕。

  何以此耕可以强国?从古迄今,泱泱大国,无不重视教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化之道,旨于引弟子立好学之志,使其成材,有教无类。儒家尚教为本,一国之强,起于民众之品性,此品性生于教诲。扬升科学之精神,推进技艺之长进,非有教育者之无声贡献不可,此乃强国之道也”。

  吾辈躬身教坛,执教鞭,秉道义,崇德行。将所受之道,所思之议,皆注于每一讲授与问难,顽石颔首,为紫气东来之象;春风化雨,是桃李天下之期。此乃师之责,亦是教诲深情之坚守。誓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为己任,即是立志于桑榆未晚之时,亦是如行于春温花放之际。虽无迹凡尘,然志存高远,雄心壮志,使人向前。

  学者有言,以尔之故,天下非昔。故知诲人不倦,此乃讲学之士至大使命也。少年者,国家之春秋,社稷之根基。如汝教诲于熙,必能继往钜博,承华夏文化,扬中华荣光,使其恒久流传,永无止境矣。此便为吾等所盼之“强国有我”。

  视寰宇之大,皆百姓所成,而万民之德性,实基于教化。吾等若能忆‘国之兴衰,匹夫有责’之古训,以钟情于教诲与笃信之心,行实际之举,将智识、思想、道德植入少年之心,使其生旺有力,志向高远,斯教育之大业,此非立我强国之根本者乎?

  吾等亦须醒知,施教于坛,非易事也。其需忍耐、真心,且尤须以自我牺牲之精神,奉献于教诲大业。然矣,瞻望学子由不识而至于明,由迷惘前行于清,由疑忧转往有恃,彼所得之喜乐,于生命之尊重,此当为吾辈之慰藉也。吾以为然,“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乃非口号,实为行动。名曰教育,诚心以待,笃志必行。吾明教育可变命数,更晓教育可定国邦。贻至此心此志,躬耕教坛,效忠疆域,待百年树人,见其硕果,当笑傲人间。

  是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非我独行,乃师之共识。愿诸育人之士各怀此志,同心并力,共瞻我华夏盛世。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 篇4

  已越不惑之年的我,却时刻感觉自己心若赤子,与青春相伴,与幸福相随。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受岁月的洗礼?非也,四十余年的岁月也算是跌宕起伏。是什么让我至今还有这样的性情?我要告诉你,是我所选择的教育事业给了我一直纯粹的勇气,是我深爱的三中校园,深爱的师长学生让我永葆青春之心。现在撷取几瓣青春之花,以嗅芬芳。

  阅己﹒奋进

  2004年9月10日。

  这是我竞聘调入太谷三中的第一个教师节。当我第一次踏进这所拥有优良传统而又不失活力的学校,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教室大多设在朴实的灰色排房,临街还有一幢二层小楼。我们两个新来的年轻人就住在二楼储藏室改造而成的宿舍里。条件虽然艰苦,内心却很安宁。透过办公室的窗户,看到湛蓝的天空,绿油油的树木风姿绰约,绿意盎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告诫自己要发奋,要努力,要活出属于自己生命的绚丽色彩。

  虽然来到学校的时间不长,但是在与大家的相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三中大家庭的温暖。在我的身边总是围绕着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他们就像白杨树的枝叶一样,与我一起迎风起舞,迎接每个光辉灿烂的早晨,送走每个暮霭沉沉的傍晚。在这所学校里,我从来没有一种孤独感、失落感,相反,我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化雨春风偏厚我,求师问道忆师长。巧得是初中时的班主任郭林桃老师也同时调来三中,能和恩师共事,真是太幸运了!记忆里的她年轻而富有活力,带我时刚刚毕业,每天课前都要教我们唱优美动听的歌曲。“夜色茫茫罩四周,天边新月如钩。回忆往事恍如梦……”当时还不知这是什么歌,仿佛天籁之音,毕业多年也经常会不自觉地哼唱这几句。原来的我性格内向、胆小,不敢表现自己。是郭老师鼓励我要敢于挑战,让人生无悔。我也要努力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

  越己﹒成长

  2014年9月10日。

  这是我们2006年迁入新校区和恒达合并的第八个教师节。捧着红彤彤的班主任技能大赛获奖证书,戴着金灿灿的市级二等功奖章,心中溢满感激之情。我太幸运了,在三中我遇到那么多学养深厚、经验丰富、严谨治学、认真教学的好老师。

“传帮代”“一帮一”“以老带新”……十年来,我像蜜蜂采集花蜜,博采众家之长。老教师们的无私奉献、敬业乐学,为我树立了师德的榜样和教学的楷模。满头银发的张力奇老师总是那么和蔼可亲、善解人意。当我因为班里的调皮鬼气得满脸发红,双手震颤是,是张老师软语安慰,开解引导;杨爱萍老师讲现代文特别重视朗读。听他朗读议论文,那抑扬顿挫、有张有弛的节奏,能把听课者的情绪激发了,也跟着激昂、兴奋、愤怒、悲怆;听他在朗读小说对话,如同在看话剧;诵读散文,那诗化的语调,面部变化的表情,让你陶醉,让你倾倒,如沐春风。眼睛干练的李敦华老师、知性睿智的武红老师,以及我亲爱的“老班”郭老师都毫无保留地把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体验传承给我,让我不断超越自己,在青春之路上一路高歌、一路收获!

  悦己﹒突破

  2022年9月10日。

  这个教师节意义非凡,三中和恒达剥离,小科短缺,我从一名语文老师转型为生物老师。按老同事的说法,这可是从人文学科跨越到自然学科,是一次思维的跨越啊。只要孩子们需要,跨越千山万壑也值得!

  想起学生时代课外选修社团,我参加的是文学社和生物社,当了二十四年语文老师之后再当生物老师,正好让青春年少时的梦想更圆满一些哦!

“努力做到最好”是我一向奉行的原则。带着一颗探索的心,我听名师网课,做笔记,写教案,修课件,一点一点琢磨。走出舒适区,迎接新挑战,让我回到了当时初登讲台时的心理状态,有点忐忑,有点兴奋,更多的是突破局限的喜悦。

  这几天学校领导及专家指导每个教研组逐一说课、磨课。上午10点,突然接到指令:半小时后说课。马上到位,经过这段时间的备战,心里也有点谱了,感觉良好。校长笑嘻嘻地说:“你这进入状态很快么!有语文的底蕴,一定能在生物学科上有创新。”是啊,想不创新都难哪,因为根本没有旧的思路可循。

  同事朋友得知我改科后,都很惊讶、惋惜,说:“轻车熟路了,怎么舍得?”我笑笑:“有舍也会有得嘛!”我拿出年轻人的劲头,一切从零开始,先探索、积淀,再创新、发展。现在资源那么丰富,只要肯干,没有干不好的事情,我要让自己像一枚钻头一样深钻下去,干一行爱一行。生活,是一部无字的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读法,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近二十年的时光如水波涟漪般悠然逝去,在最美的青春年华里,我走进三中,在教育这条荆棘与荣光并存的道路上不断阅己、越己、悦己,成长的每一步都是那么的实在。就是这份实在与坚持让我的青春之花永远绽放,永远馨香!

“躬耕教坛强国有我”心得体会2000字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