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1

  一.指导思想

  以上海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发展,让学生通过数学教学学习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体会数学思考和创造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是初中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学生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将来是否能升学。有少数同学基础特差,问题较严重。要在本期获得理想成绩,老师和学生都要付出努力,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三、教材分析

  第二十章是在第十八章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及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基础上学习一次函数,在教材中,通过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概念、规律、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从实际问题情境中抽象出函数以及一次函数的概念。并通过画函数的图像的方法进行探索一次函数及其图象的性质,最后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有关现实问题。通过一次函数图像,知道一次函数可以用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直线表达,显示出一次函数的几何特征;再由比例系数k相同的两个一次函数图象归纳出一般意义下两条平行直线的表达式的系数关系,加深对一次函数的了解和认识。在关于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联系方面,利用一次函数的图像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和深入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根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第二十一章代数方程是在扩展方程基本类型的概念教学中,以关于具体事例的讨论和相关知识的复习为基础出发点,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在对新方程的分析以及与已掌握方程的比较形成概念;让学生

  四、教学措施

  1、课堂内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及时根据反馈信息,扫除学习中的障碍点。

  2、认真备课、精心授课,抓紧课堂四十分钟,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抓住关键、分散难点、突出重点,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

  4、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5、教学中注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阅读能力的训练。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常见的文体。

  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1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看公益广告《帮母亲洗脚》,您感受到了什么?

  二、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常见的文体。

  2、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

  3、朗读课文,复述和归纳故事情节

  三、介绍作者和文体。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笔名:周平安、章大明。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曾任教于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著有小说集《诗礼大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

  文体的分类。

  三、给读一读、写一写注音并齐读两遍。

  分歧(???????)??信服(????????)?拆散(??????)霎(?????)时

  水波粼粼(?????)嫩(?????)芽?????熬(????)过?????酷冬(??)

  四、给多音字注音并齐读两遍并勾勒解释。

  散(sàn散步?sǎn散文)??????累(lěi长年累月??lèi?劳累?léi赘)

  熬:忍受,艰苦支持。文中指母亲又挺过了一个冬天。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这里是指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形容水波十分明净;

  五、朗读课文。

  六、找文章的故事人物、发生的时间和地点、事件。

  七、作业;

  抄写读一读、写一写、多音字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第2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归纳事件的方法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景物描写的作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分析人物形象

  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进行分析。

  集体归纳:

  我--孝敬、有家庭责任感、讲原则、不宠爱孩子

  文中的“我”是上有老,下有小,要照顾两头的中年男人。在处理家庭矛盾时候,有时可以兼顾两头,但有时无无法兼顾两头。如文中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无法“两全”,只能顾一头的时候,那么顾那一头呢?“决定委屈儿子”就是要顾老一头。因为陪伴儿子的时间还长,但父母风烛残年,尽孝心的时间不多。

  母亲--谦让、疼爱孙子、善解人意

  即使自己行动多不方便,也宠爱孙子;“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信赖儿子,尊重儿子;“但是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袋,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所以这里有个家庭伦理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顾老一头。

  妻子--贤良、孝顺、家庭责任感

“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贤良,当“我决定委屈儿子”,妻子没有丝毫的执着;“我蹲下,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儿子--调皮、活泼可爱、聪明、听话

“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当“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并没有哭闹,对此变现出非常地听话和理解。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1、“大块大块的新绿”有浓有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野的冬水也咕咕地起了水泡”。

  这“新绿”、这“嫩芽”、这“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它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召唤。”

  是啊,尽管“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春天来了,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正该抖擞精神,以充沛的活力投入新的生活,迎接美好的明天。

  五、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关键语句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一个“慈母”,“一个孝子”,一个真诚的理解,一个绝对的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正反映了古朴的伦理道德之美。

  2、“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夸张、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形象上看,很有象征意义,中年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世界又何尝不是这样?

  六、作业:完成练习册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2、体会对称句子的妙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2、体会对称句子的妙用。

  教学难点:

  题目和对称句子的运用。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二、展示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2、体会对称句子的妙用。

  3、体会文章中流淌着的浓浓的亲情,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三、理解题目的好处,并自拟题目,指出好处。

  1、用事件作题目:《散步》

  2、用中心作题目:《爱》《背起整个世界》

  3、关联事物作题目:《初春、田野、这一家子》

  4、用加法作题目:《走大路+走小路=爱或责任》

  四、对称句子的妙用。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五、总结。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六、作业。

  以爱为话题的作文片段练习。

  周健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内容介绍:

(1)这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认识万以内的数、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会计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简单的分数加减法;常见的量要认识千克和克,以及24时记时法。

  重点:认数与四则计算;

  难点:24时记时法

(2)“空间与图形”领域中要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简单物体的三视图,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重点:周长意义与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方法;

  难点:观察物体

(3)“统计与概率”领域中教学事件发生可能性相等或不相等。

  重点:把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能用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呈现;

  难点:正确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安排4次操作型活动与1次场景型活动。

  重点让学生知道独立探索的同时要加强合作交流,明白“倾听”、“尊重”、“互补”会让问题解决得更好;

  难点:如何有效地组织活动。

  二、教材特点分析:

  1、教学内容的选择

(1)“数与代数”领域以万以内的认数和四则计算(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三位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的加和减)为主线,结合安排了认识常量单位(克与千克、24时记时法)以及直观认识分数(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得到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2)“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二年级观察物体基础上,进一步教学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安排了从这三个角度观察一些简单的物体和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三视图);在一年级直观认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基础上,教学这两种平面图形的特点以及计算周长的方法。

(3)“统计与概率”领域,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可能”“一定”“不可能”的基础上,教学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大些、有时小些,学会用“经常”“偶尔”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共安排了五次实践活动,其中《称一称》、《周末一天的安排》、《周长是多少》、《摸牌与下棋》都是操作型的活动,而《农村新貌》是场景型的活动。

  2、教学内容安排

  这册教材的教学内容里,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并没有明显的区分。尽量把数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力求让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目标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得以落实,让教学内容更加有利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把几个领域的教学内容交叉安排,有利于各领域的教学互相支持,形成有机体,这是个亮点,也是我们教学中所追求的。例如,数与代数领域中的许多数学活动方法,应用到其他领域的学习中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条形图与线段恰当地应用到数与代数领域,能直观地显示数量间的关系,有助于发现规律;统计与概率中对“可能性”的理解与把握,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领域的内容时,思考更全面。

  3、教材的编写

  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富有数学内容的事情作为教学材料,并以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方式呈现在教材中,让学生知道数学源于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并不陌生,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愿望与热情,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例题的编写着力于安排教学活动的内容、线索与呈现方式,给创造性地“教”与“学”留出了必要的空间。例题一般不直接呈现和现成的解题方法,而是突出情景中的数学内容、指向解决问题的操作与实践活动,以及学生独立探索后的相互交流。练习的编写注意到学生掌握和巩固新知识需要适当的练习量,同时避免机械地模仿、记忆与重复训练。经常设计一些题组,让学生对同组的几道题进行比较,分析异同,自主构建认知结构;教材中还出现不少的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灵活思考问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从本册教材开始,教材增设了“你知道吗”栏目,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史料,以及和数学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作用,感受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册中,出现了适量的提高题,体现教材的弹性,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三、教学建议:

  1、紧扣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经验入手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类比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如在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由于其算法与两位数乘一位数基本相同,20_——20_学年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容易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时,教师不必呈现具体的计算过程,可以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如在教学除法验算时,也不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通过例题的教学让学生想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这样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2、关注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数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转变角色,依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放手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的创新得以落实。如在教学口算整千数加、减整千数,整千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时,不出示例题,而是在认数后的“想想做做”中出示相应的练习,教师给学生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通过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探索算法,交流体会。

  在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方法时,让学生先尝试口算出结果,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是怎样算的,使自己的算法得到确认或修正;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把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探究长方形、正方形和角的特点,在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探索和交流一般平面图形周长以及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4

   解析:角、圆、三角形都是平面图形,所以选项A、B、D不符合题意,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是立体图形.

   解析:由物体的展开图的特征知,它是圆锥的平面展开图,又圆锥的左视图是三角形,故选B.

   解析:根据M,N,P,Q四点在量角器上的位置可知,∠MOQ=42°, ∠MOP=132°,

  ∠NOQ=138°, ∠PON=48°,故选项A,B错误;因为∠PON=48°,∠MOQ=42°,

  所以∠PON比∠MOQ大,故选项C正确;因为∠MOQ+∠MOP=42°+132°=174°≠180°,故选项D错误.

  方法:(1)用量角器量一个角的度数的大小,首先找到角的始边与终边,用角的终边对应的数值减掉角的始边所对应的数值就是这个角的度数;(2)当两个角的和为90°时,两个角互余,当两个角的和为180°时,两个角互补.

   解析:选项A, ;选项B, ;选项C, ;选项D, .故选项C符合题意.

  5. A 解析:由小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可知“中”字与“美”字相对;“国”字与“水”字相对;“梦”字与“城”字相对.

  小正方体翻到第1格时,写有“梦”字的一面在下;

  翻到第2格时,写有“中”字的一面在下;

  翻到第3格时,写有“国”字的一面在下;

  翻到第4格时,写有“城”字的一面在下,此时写有“梦”字的一面朝上.

   解析:∵ 射线OC平分∠DOB,

  ∴ ∠BOD=2∠COB.

  ∵ ∠COB=35°,∴ ∠BOD=70°.

  ∵ ∠AOD+∠BOD=180°,

  ∴ ∠AOD=180°-70°=110°,故选C.

   解析:因为 平分

  所以

  所以 故选D.

   解析:利用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或者自己动手实践一下,可知选B.

   解析:因为是在直线 上顺次取 三点,所以 .

  因为 是线段 的中点,所以

  所以 . 故选D.

   解析:剪之前树叶的周长为曲线ADB与曲线ACB的长度的和,剪之后剩余树叶的周长为曲线ADB的长与线段AB的长的和,因为在连接A,B两点的线中,线段AB最短,所以剩下树叶的周长比原树叶的周长小.

  规律: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1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3 1 解析:两条直线相交有且只有1个交点;三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交于一点时,有3个交点;当三条直线交于同一点时,有1个交点.

   解析:根据长方体的三视图想象出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 cm,2 cm,4 cm,然后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知V=3×2×4=24( ).

  ° 解析:根据互为补角的概念可得出这个角的补角是180°-20°=160°.

   解析:①③能相交,②④不能相交.

  16. dm 解析:因为正方体共有6个面,且其表面积为12 ,所以每个面的面积为2 ,所以其棱长为 dm.

   cm 解析:AC=AB-BC=10-4=6(cm),

  因为D是线段AC的中点,所以AD= =3 cm.

   解析:由题中所给出的主视图知该几何体共两列,且左侧一列有一层,右侧一列最高有两层;由俯视图可知左侧一行,右侧两行,于是,可确定左侧只有一个小正方体,而右侧可能是一行一层另一行两层,还可能两行都是两层.所以几何体的小正方体最少 个,最多 个.

  19.解:答案不唯一,右图仅供参考.

  20.解:(1)因为面“ ”与面“ ”相对,所以 面在长方体的底部时, 面在上面.

  (2)由题图可知,如果 面在前面, 面在左面,那么 面在下面.

  由题图可知,面“ ”与面“ ”相对,所以 面会在上面.

  21.解:因为线段 ,线段 ,

  所以

  所以

  又因为 分别是线段 的中点,

  所以

  所以

  所以

  答:线段 的长为 .

  22.解:(1)根据表中规律,当直线条数为5时,把平面最多分成16部分,1+1+2+3+4+5=16;

  (2)根据表中规律,当直线为10条时,把平面最多分成56部分,为1+1+2+3+…+10=56;

  (3)设当直线有 条时,把平面最多分成 部分.

  有以下规律:

  1 1+1

  2 1+1+2

  3 1+1+2+3

  4 1+1+2+3+4

  … …

  看了“七年级数学上册练习题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练习题

2.七年级数学上册图形的初步认识试卷及答案2017

3.七年级数学上册第5章走进图形世界练习题答案

4.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试卷及答案2017

5.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及其运算试卷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5

  单元(章)主题第三章 直棱柱任课教师与班级

  本课(节)课题 认识直棱柱第 1 课时 / 共 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设置依据教学目标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几何体,(分好学习小组)教师准备各种直棱柱和长方体、立方体模型

教 学 过 程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在现实生活中,像笔筒、西瓜、草莓、礼品盒等都呈现出了立体图形的形状,在你身边,还有没有这样类似的立体图形呢?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师:(出示长方体,立方体模型)这是我们熟悉的立体图形,它们是有几个平面围成的?都有什么相同特点?

  析:一个同学回答,然后小结概念:由若干个平面围成的几何体,叫做多面体。多面体上相邻两个面之间的交线叫做多面体的棱,几个面的公共顶点叫做多面体的顶点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三、小结回顾,反思提高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6

  教材说明

  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与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有所不同。一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只把被除数的尾数省略,求它的.近似数。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则要先分别求出被除数、除数的近似数。而且除数是省略十位后面的尾数,被除数从哪位起省略尾数,可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及运算的方便程度来决定,使求出的两个近似数可归结为表内除法口算。由于被除数、除数都要先求出近似数,比第六册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要难。

  例6,通过运酱油的情境引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估算。

  教材给出了两种估算方法: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近似数后,用除法口算;另一种是把被除数、除数取近似数后,用乘法口算,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1课时教学。教学例6,完成练习十四中的习题。

  2.教学例6时,可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取538和62的近似数进行估算比较合适?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使学生明确:取近似数时首先要考虑所取的近似数与原数不能相差很大,然后要考虑运算的方便,可以归结为表内除法的口算。

  让学生做“做一做”的题目时,要让学生先想一想怎样取近似数后再计算。

  3.关于练习十四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第3题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提示学生怎样取近似数后再进行计算。

  第51页最下面的思考题。其解答的思路是:根据题意可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从图中看出:

  ①只参加数学小组的人数是28-10=18(人);

  ②只参加语文小组的人数是14-10=4(人);

  ③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的人数是42-18-10-4=10(人)。

  教材说明

  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过程,实质上是先除以几,再除以100的连除过程。如3600÷300=3600÷3÷100=1200÷100=12。在这个过程中,用一位数除是重要的一步;用100除则是用十除的类推。因此,教材首先复习了用一位数除、用整十数除,为新知识的教学做好准备。

  例4教学用100除一个数。教材从除法的意义入手,明确用100除的口算算理。然后出例5教学用整百数除。所出的两道口算题,一道是商一位数的,另一道是商两位数的,都通过方框中的话突出用几百除的口算方法。两道例题后,引导学生讨论、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篇7

  本节课的时间控制较为准确,能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以小象生日贯穿整节课,统计小象的客人、礼物鲜花和我们最喜欢的水果,衔接连贯,乐趣无穷。整节课的活动设计和问题设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即以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以兴趣揭示教学内容;以巧妙设疑建立统计的初步表象;以自主活动经历统计过程。从教学设计当中可以看出每一个环节所要达到的目标特别清晰,从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成中给人一种水到渠成,自然流放的感觉。

  本节课从“小象生日客人太多太杂,怎么可以一眼看清”开始了对统计的探索,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自己上台动手,学了基本统计方式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再利用“小猴对鲜花的颜色、数量有疑问”让学生开始初步动手制作统计表。接着以“小象帮同学们买水果,要怎么买?”这个问题情境,这个情境的创设紧密的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认知情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再引导学生开展“最喜欢的水果现场调查”互动活动,使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乐于交往、积极互动。活动中:先让学生说出自己最爱吃什么水果,再让他们亲自参与了统计的全过程,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了简单分析。这样的师生互动活动使课堂气氛极为融洽,因而较成功的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了如何进行统计的表象,使学生经历了对数据的收集及简单分析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及初步的统计意识。

  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我们说,只有学生亲自体验到的印象才是最深刻的。在这节课上教师设计的“客人统计”、“鲜花统计”、“组内调查”都是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过程,虽然有些同学并不是一步就能达到预想的结果,但是兴趣使然,会让他们对接下去的学习充满激情,3个练习可以让他们基本学会基本的统计方法。同学们总是认真的去完成这项工作,这样的自主、这样的探究,学生的收获我们可想而知。

  本节课的教学仍存在一点的缺点。比如给客人们排一排时,有2个同学把队伍排成了横的,接着又有2个同学把队伍从上往下排,最后又有2个同学从下往上排。对于这3种情况其实都是正确的,但是我急着找到我们的统计图的设计,忘记了对前面2种方法的肯定,而是急着让不同意见的小朋友上台重新给客人们排队。还有在制作花朵统计图后,只有小部分同学上台介绍自己的统计图,而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没有上台的,对于没上台的小朋友,我应该引导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从统计图中得到的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同学都能从统计表中得到基本的数学信息。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