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时间: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必备5篇)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

  2、能抓住描写老人言行以及海鸥行动的句子自读自悟,感受人与动物真挚的感情,明白人与动物和谐的背后是关爱。

【教学理念】

  本文对老人言行和海鸥行动的描写十分细腻,教学时设立自学板块,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句子充分研读,揣摩深意,感悟人鸥深情,激起学生对动物的关爱。多感悟少讲解,保证学生课堂上足够的自学,读书,动笔时间。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聚焦老人遗像前的画面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人与海鸥(齐读课题)。

  2、老师很喜欢这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读了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的画面总是在脑海闪现,挥之不去,不知你们是否也有同感?好,让我们默读课文,老人的遗像前到底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请划出有关句子,然后与同桌交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3、交流:老人的遗像前到底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

⑴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

(哪里让你觉得意想不到?你能读出来吗?)

⑵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你想说些什么?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你能读出惊异的感觉吗?)

⑶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像是有谁在无声地指挥,多么令人难以置信啊!你能读好吗?)

⑷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这太让人惊讶了!海鸥不是怕生人吗?海鸥怎么会忘记对生人的戒备像炸了营似的扑过去的?你能用朗读表现这种不顾一切吗?)

  4、小结:

  这翻飞,这盘旋,这肃立,这鸣叫,这一连串的动作的确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海鸥是怎么知道老人去世的?它们又怎么会如此充满灵性人性地悼念老人?这到底是为什么?

  二、走进老人的故事

  老人是怎样照顾海鸥的?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

  1、默读课文第1~13自然段,划出老人言行的句子,用心体会,或者在边上写点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点句,理解感悟:

⑴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引导:想象一下老人放饼干丁的节奏,放得快怎么读?放得慢呢?老人俨然成了什么?读着读着,你仿佛还听见什么?老人对海鸥说些什么?海鸥怎么唱?这真是“有声有色的乐谱”啊!

⑵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引导:多么朴实的名字啊!透过这些名字,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也许老人不懂音律,可那声声对海鸥的呼唤分明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

⑶ “你看你看!那个脚上有环的是老沙!”老人得意地指给我看……

  引导:你觉得老人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为什么得意?你能读出这份得意吗?

⑷ 介绍老人的身世:

(你看到老人的得意了吗?你读出了老人的什么?感受老人对海鸥倾其所有的爱。)

⑸ “海鸥最重情义……

  指导读好句子,读出老人对海鸥的喜爱,由衷地陶醉。

  3、小结:

  老人喂海鸥,唤海鸥,谈海鸥,海鸥成了老人生活的全部。可是在1995年12月20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再也听不到老人亲昵地呼唤,难怪……

  三、深情写话

  1、再回到老人遗像前的画面,齐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就是那一群海鸥中的“独脚”、或是“灰头”、“老沙”、“红嘴”、“公主”……,你会回忆起什么?你想对老人说写什么?

(写几句自己心里最想说的话,然后大家交流。)

  四、课堂总结

  海鸥忘不了,昆明人民忘不了。在20xx年1月18日,在红嘴鸥飞临昆明的第20个年头,也是老人去世10周年之际,昆明人民为老人塑了一尊像。你看,这位慈祥的老人坐在水边,面带微笑,手捧鸟食;海鸥正在他的手上,身边翩跹环绕……老人虽已故去,但他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3、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1——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1)“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2)“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3)“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二)学习14-19自然段

  1、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1)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3、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1)“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2)“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3)“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4、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5、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三、拓展:

  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3

  第1课时

  一、来吧跳舞,把课文跳成人鸥两幅画面

  课题跳成两幅画

  师:(课前板书课题)那是一个普通的冬日,我和朋友相约来到昆明翠湖时,海鸥正飞得热闹,其间有一位老人正在喂海鸥。于是,我写下了这个发生在昆明翠湖边的真实故事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邓启耀的散文《老人与海鸥》。请大家把课题读一遍。

  师:现在先来了解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大屏幕出示预习题)

  1、一读课文,读通读顺为止。

  2、再读课文,你觉得文章写了哪两个主体画面?

  3、三读课文,如果你正跟随着作者,你会抓拍怎样的一幅幅特写照片?

  师:(第一题)读了课文,读通读顺的同学请举手。

  师:(第二题)读了课文,联系课题,你的脑海里浮现出哪两幅画面?(一个是老人喂海鸥,课件:老人喂海鸥;一个是海鸥送老人,课件:海鸥送老人。)

  师:想象画面,再读课题,轻轻地读;想象画面,再读课题,慢慢地读。

  语句跳成多幅画

  师:(第三题)如果你正跟随着作者在翠湖边,看见了这位老人,又目睹了这群海鸥,你在心中抓拍了怎样的一幅幅特写照片?请用课文中的语句来描述你抓拍的那幅照片,好吗?

(学生交流,教师在交流中随机捕捉插话:

——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老人。这段话中对老人描写的哪些词语令你记忆犹新?

——显然,你把镜头对准了海鸥。这段话中对海鸥描写的哪些词语令你记忆犹新?)

  词语跳成两幅画

  师:同学们预习工作做得很棒!抓拍了那么多特写照片,还聚焦了那么多照片背后的词语。

(大屏幕出示)

  撮嘴呼唤 应声而来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起起落落 急速扇动

  亲昵说话 排队翻飞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有声有色 白色旋涡

  师:第一列,谁来读一读?

  师:“亲昵说话”,你亲昵地对谁说过话?课文中是谁对谁亲昵地说话?不仅是说,而且还唱,唱什么?怎样唱?

  师:“抑扬顿挫”的“抑”比较容易写错。来,抬起手来一起写一个。首先写提手旁,手一提起来,就把右边的杨柳的枝条给折断一根,哈哈。(师生共写“抑”)

  师:现在,老师请一个同学来呼喊这些海鸥的名字,你判断一下哪个是“抑”,哪个是“扬”?(跟指名的同学耳语,要求他喊出抑扬的感觉:“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学生随机判断)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练习纸,看第一题,我们来听写第一列的四个词语,实在写不出的词语,可以悄悄看一下大屏幕。(生听写词语)

  师:第二列,请你读。(教师随机提醒“应声而来”的“应”的读音。)

  师:请同学们看练习纸第一题,我们来听写第二列的四个词语,这几个词语比较简单。(生听写词语)

  师:第三列,有请你来读。(教师随机提醒“翻飞盘旋”的“旋”的读音,“急速扇动”的“扇”的读音。)

  师:同样,请同学们看练习纸第一题,我们来听写第三列的四个词语,实在写不出的词语,可以悄悄看一下大屏幕。(生听写词语)

  师:现在,我在第一列词语和第二列词语之间画一条竖线,谁能看出其中的门道来?(第一列词语写老人,第二、三列词语都写海鸥。)

  师:其实,这些词语的背后还是这篇文章的两幅主体画面:老人喂海鸥,海鸥送老人。

  师:你瞧,课题的背后是画面,句子的背后是画面,词语的背后同样是画面。让我们来齐读这三列词语,就让这些词语在你的头脑中扩散开来,再一次把你带回到课文中的一幅幅画面中去。

  二、不如跳舞,把课文跳成老人唤鸥画面

  两幅跳成一词语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目光投到第二、第三列词语上,很明显,这两列词语都是写海鸥,写海鸥在飞。对于海鸥的两次飞,你们对哪一次更感兴趣一些?觉得更加不可思议?

(当堂作调查。毋庸置疑,对于海鸥的两次飞,孩子们首先是对第二次飞更感兴趣,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师: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海鸥之所以飞送老人,那全是因为——(老人数十年喂海鸥)

  师:这一喂就是多少年?(十多年)这十多年来,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哪个词在你心头一热?(亲人)

  一词跳成背后景

  师:请列举你生命中最重要的几位亲人。人与人之间是亲人,那么,人与海鸥之间怎么会是亲人呢?快速浏览“老人喂海鸥”的段落,把你们最感到是亲情流露的地方用横线画下来,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交流。(学生浏览课文,边画边交流。)

  全班交流。请一个小组把他们的交流分享给大家。

(大屏幕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

——是的,这是一种亲人间呼唤的默契,成百上千只海鸥当中,老人的一句亲昵呼唤,水面上竟然会跃起两只海鸥,如果当时你正好看见这样的画面,你的心情会怎样?请你读读这段话。

——人与海鸥之间要达到如此的默契,你猜想,老人要为海鸥们付出些什么?你们的猜想合情合理,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大屏幕出示老人的拓展资料,略。)

  师:读了以上资料,你想说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亲人)

  师:此刻,对于独脚和老沙在老人的呼唤中应声而起,除了惊奇,你心里更多的是什么滋味?

  师:就带着那样的心情,我学着老人呼唤独脚和老沙,你们直接把眼前看见的画面读出来。(生再读第9自然段)

  第2课时

  三、接着跳舞,把课文跳成鸥飞两幅画面

  海鸥飞飞啄食图

  四词跳成一段话

  师:独脚、老沙与老人的默契,让我们惊叹;拓展材料的阅读,让我们感受到这种默契背后的付出。对于这样的呼唤,十多年来,老人究竟呼了多少次,究竟唤了多少次,就连老人自己都记不清了。人们只看到一到冬天,海鸥们就在老人的周围——起起落落,欢快啄食。课文中就有一个描写海鸥飞飞啄食物的特写画面,让我们把目光再次聚焦到第二列词语上。

  师:这些词语是写海鸥在飞,在老人的引领下边吃边飞。找找这些词语,看看在课文的哪个段落中,把含有这些词语的段落画出来。(学生随机读句子,自由说体会。)

  师:这里的飞,是这样的一段文字——(大屏幕出示课文第3自然段)

  语句跳成波纹图

  师:这里的海鸥飞,它们围绕谁在飞?(板书:老人)

  师:应声而来、起起落落、排队翻飞、有声有色,海鸥们在啄食,在撒欢,如果这条波浪线代表老人的边走边放,(板书:边走边放)那么,你觉得海鸥的飞,是跟这条线平行的,还是交叉的?你们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学生各自画线)

  师:(指名一生上台画)你为什么要这样画?的确,这里的飞,飞得合拍,飞得自在,飞得悠然,是排排成队的,是有声有色的。(板书:起起落落)

  朗读跳成手机铃

  师:这么一段文字,读来肯定很有味道。请四位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直接读这段文字。(音乐:宋慧乔“步步高”手机广告音乐。)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撮起嘴向海鸥呼唤……(四个学生接读)

  师:你瞧,文字的魅力就在这里,老人走,海鸥飞,起起落落、排排成队、有声有色,我们的眼前就展现了一幅富有节奏的人鸥共飞的画面。让我们再次齐读这段文字。

  海鸥飞飞送人图

  四词跳成一段话

  师:这是翠湖边的一次海鸥的飞。其实,十多年来,每到冬天,在清晨、在午后、在傍晚,海鸥们都是这样飞的。对于这样的飞,海鸥们究竟飞了多少次,究竟落了多少次,就连海鸥们自己也记不清了。可是,在翠湖边,还有另一种飞,海鸥们只飞了一次,飞得刻骨铭心,飞得截然不同,哪一次?

(大屏幕出示第三列词语,字体放大。)

  师:这些词语也是写海鸥在飞。快速浏览课文,找找这些词语在课文的哪些段落中,把含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画出来。(学生随机读句子)

  师:是呀,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白色旋涡,海鸥们用特有的方式来送别老人。这些词语就在课文的最后几个自然段里,老师把它们罗列在了一起——(大屏幕出示略)

  语句跳成波纹图

  师:这里的海鸥飞,也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而飞的,这个中心点在哪里?(板书:遗像)如果说老人的遗像在这里,谁来描述一下,海鸥们是怎么飞的?(学生描述,教师随机板书:翻、扇、立、扑)

  师:你们也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海鸥飞翔的曲线。(学生各自画线)你觉得这里的飞翔曲线好画吗?我看见同学们的曲线杂乱无章,有的干脆就无从下手。

  师:其实,杂乱无章、无从下手的感觉是对的。翻飞盘旋,急速扇动,肃立不动,炸了营似的,白色旋涡……(教师板书:画出文字的起承转合节奏图)凭直觉,你觉得这里的`海鸥飞,和它们十多年来在翠湖边上的飞有什么区别?(这里的飞是惊恐的,是哀鸣的,是急切的,是四散的,是反常的……)

  四、继续跳舞,把课文跳成鸥飞一幅画面

  想象跳成特写照

  师: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在心中,再一次举起那台心爱的相机。看,在老人的遗像边,老人最心爱的几只海鸥,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飞来了……突然,你的闪光灯捕捉到了它们的特写镜头。睁开眼,你瞧,“独脚”正在空中……“灰头”正在仰着头……“红嘴”正在一停一落……“老沙”在飞翔的鸥群中显得更加明显……“公主”拖着它高贵的身姿……

  照片跳成一段话

  师:请你把镜头聚焦到其中的一只海鸥身上。它们是怎样飞的呢?选择其中的一只,拿起笔来写一写。(媒体出示)

  在老人遗像的上空,在翻飞,突然。

  师:我突然觉得,在海鸥的两次飞翔当中,作者用的那些四字词语,真是太妙了……如果你也能用上一些四字词语,来描写你聚焦的那只海鸥,那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学生练笔,交流练笔。)

  五、还是跳舞,把课文跳成人鸥共飞画面

  全文跳成振动频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目光投到黑板上来。你们看,文字原来真得会跳动的。你瞧,海鸥在接受老人喂食时的飞,在起起落落中,人鸥共舞,文字像水纹一样平滑而过;在海鸥送别老人时的飞,在盘旋、急速、肃立、炸雷似的旋涡中,文字呈现出跌宕起伏的波纹;同学们聚焦到那一个个特写的海鸥的飞,则好像旋涡中击起的一朵朵涟漪……原来文字可以画画,原来文字可以跳舞,原来文字可以振动,原来文字可以这样——美丽!

  美丽跳成永恒忆

  师:可是,这美丽将会随着老人的遗像撤离而永远地消失在翠湖湖畔。那可怎么办?其实,昆明人早已想到了办法,他们将老人撮嘴呼唤的形象定格在了湖畔(课件出示老人的雕像),这样,老人与海鸥就时时刻刻缠绕在一起,老人与海鸥共飞、海鸥与雕像共飞,惺惺相惜,永不分开,成了这座城市的永恒的美丽。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分析

《老人与海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章。

  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老人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义。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课文结构清楚,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人与动物这样真挚的感情而动容。

二、教学目标

  本课需要两课时完成,我在这里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整体感知了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切实感受到老人对海鸥的一片深情。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抓住描写老人外貌、动作和语言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感受人与动物间的亲情,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

  难点是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四、教学过程

  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回顾感知,导入新课;

  2、细读文本,聚焦关爱;

  3、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4、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第一个环节:回顾感知,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依次出示詹天佑、桑娜和渔夫、老教授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习过的课文中那些令人敬佩的人物。

(出示海鸥老人的雕像图片)明确本节课的课文题目——《老人与海鸥》。

  2、快速浏览1--13自然段,边读边想:老人与海鸥是一种怎样的关系?明确老人与海鸥就像亲人一样,感情很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带领学生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题,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品质评价人物形象,为新课体会老人的品质作好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第二个环节:细读文本,聚焦关爱

  1、聚焦外貌,感知老人形象

(1)出示老人的图片:在这幅画面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老人的外貌特征。

(2)出示课文中对老人外貌描写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三个“褪色”进行体会,感受老人的节俭,朴素。

(3)补充材料,结合三个“褪色”,体会老人的生活十分节俭,却还这么无私地给海鸥喂食,进一步感悟老人对海鸥那份深深的爱意。

  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年冬天飞抵昆明的红嘴鸥是他唯一的寄托。老人每月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为此,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惜买给海鸥,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设计意图】运用图文结合和适时出示背景资料的方式体会“褪色”所表现出的老人的节俭,进而突出表现了老人对海鸥的爱。

  2、梳理言行,感悟老人形象

(1)出示对老人动作描写的句子。抓住关键词“很小心”,“退开一步”品味老人的细心。

(2)通过提出疑问:老人放食物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关注老人的动作“边走边放”,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细心呵护。

(3)进行情景朗读:围绕“节奏”,教师引读——海鸥就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而老人就像一位技术娴熟的乐师、指挥家。海鸥来得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一读。(个人读)海鸥来得更多,吃得更快了,请你更欢快地读一读。(个人读)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了,谁能心满意足地读一读。(个人读)

(4)加入想象说话: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中,听到了什么?仿佛又看到了什么?体会老人与海鸥愉快的心情,欢快的气氛。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和老人共同谱写着这首美妙的歌,此时这句话仿佛已经变成了一首优美的小诗。

(5)出示根据课文中的句子改写的小诗,配乐朗读。学生先自己练读,指名读得好的同学展示。然后配上优美的乐曲,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接着抓住关键词“抑扬顿挫”、“亲昵”,学习老人撮起嘴呼唤鸥群。引导学生在读句子时注意声音长短、高低的变化。

(7)抓住神态描写分析,提问:他逢人便夸自己的子女,那时他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

(8)进行想象说话,角色代入:假如你是老人身边的游客,你从老人生动的眼神中读出了什么?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抑扬顿挫地呼唤鸥群。

【设计意图】抓住老人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老人对海鸥那份无私的爱。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情感。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读体现悟,悟促进读。

  第三个环节: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深情

(1)师导语过渡:当我们大家都沉浸在老人与海鸥的这份亲情、和谐与幸福之中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了——老人去世了。人们把他的遗像带到湖边时,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2)速读14—19自然段,边读边想: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学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海鸥对老人亲人般的感情?

(4)师生交流。

  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A.此时,海鸥的叫声和姿势与平时——不大一样,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学生从海鸥的动作(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中体会海鸥的不舍,急切,担心,悲伤。

  B.个人读,带着不舍、急切之情朗读句子。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A.重点体会关键词“瞻仰”,感受海鸥对老人得到尊敬和爱戴。

  B.个人读,读出对老人的尊敬。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A.从“纷纷”一词,体会这么多海鸥行动一致;“站成了两行”“肃立不动”写出了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B.发散思维:指名学生为“红嘴”“独脚”······想象他们肃立不动时心里会想什么,感受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感激之情。

  C.指导学生朗读,读出海鸥守灵时诚挚的情意。

  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飞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飞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当我们不得不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A.快速读第一段话,找找与文中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关注两个动词“扑”。

  B.品读“扑”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鸥那种焦急、不舍,体现出对老人的深情厚谊。感受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5)延伸拓展,读写结合。

  A.明确18自然段省略号的作用:代表了一种未尽的语意。这个未尽的语意中还包含了哪些内容?学生把心中的这份未表达的语意写在书中省略号的旁边。

  B.学生在音乐中书写,教师巡视。

  C.学生汇报,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渗透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体会情感和人文价值,使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更浓些。引导学生超越文本,升华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让学生读懂作品,领悟真谛,通过超越文本的读书让学生变得智慧、变得美丽。

  第四个环节: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抓住老人的外貌、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出老人对海鸥那份真挚、无私的爱,通过描写海鸥那意想不到的一系列举动展示出了海鸥对老人那份令人震撼的情。(出示书中插图)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用真情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让我们铭记这份人与动物间的真挚情感吧!同学们带着这份情感再读课题。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2、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进行语言积累。

  【重点难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

  【课前准备】

  1、收看关于动物方面的科普电视,尤其是关注海鸥。

  2、收集关于“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1、自由读。

  2、谈谈读后明白了些什么?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导入新课

  和人一样,动物也有自己的爱憎、自己的情怀。在这一单元,我们将走进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它们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看看在预习的基础上还有哪些字词没弄懂的?

  2、小组交流,教师注意巡视,收集学生学习情况,以便进行指导。

  3、集体交流: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帮忙解决。

  4、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分作两部分:

  一段(1~13自然段):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

  二段:(14~19自然段)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四、再读课文,质疑

  1、学生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你特别感动?或者哪些地方你有疑问。在文中标注出来。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学生的疑问。教师注意收集、整理。

  五、作业: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老人与海鸥的世界,去感受动物与人的真情。

  二、读思结合,学习1至13自然段

  1、从哪些地方你能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深厚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语句,进行批注。

  2、集体交流:抓住重要段落,进行理解:

  ⑴ “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放在湖边的围拦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老人的动作是那么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和谐。抓住“扫”字,说明作者把鸥群吃食物的样子写得生动传神。海鸥飞翔的美丽情景。感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情景。)

  ⑵ “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呢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感知老人对海鸥的亲呢,对海鸥的爱。)

  ⑶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退色的过时布衣……”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什么?

  (勤俭的老人,却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再读1至13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指导朗读,感受老人对海鸥的爱。

  三、学习第二部分

  1、读14~19自然段,思考: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结合课文内容,跟同学讨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自主学习后汇报一下“意想不到的事情”。

  (海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海鸥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两行,肃立不动,我们收遗像时,像炸了营似的扑过来。)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2、再读课文,在书的空白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⑴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抓“瞻仰”一词体会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尊敬及把老人当作亲人。)

  ⑵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

  (抓“纷纷”“肃立不动”等词体会海鸥对老人的尊敬、爱戴。)

  ⑶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

  (为何用“扑”而不用“飞”?引导学生想像海鸥大声鸣叫似乎在说些什么?从“白色旋涡”体会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悲痛,对老人的一片深情。)

  3、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海鸥对老人的感情。

  四、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一、两句话写一写

  (学生可就在书上写,然后集体交流。)

  五、拓展

  交流收集的有关海鸥老人吴庆恒的资料,深化对本单元主题的认识:人类爱护动物,动物回报以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收集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就人类如何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提出建议。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必备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