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

时间: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共3篇(种群与群落教学设计)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2041个字,阅读大概需要5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群落演替教学设计共3篇(种群与群落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共3篇(种群与群落教学设计)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共1

  群 落 的 演 替 教 学 反 思

  本节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阐述群落演替。知识点有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教材先举出两个例子,分别是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通过分析两种演替的不同,总结出群落演替的两种类型。分别是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这部分教学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本,能学会的自己学,然后在解释概念,重点突出群落的动态发展,落实学校提出的“先学后教”。

  然后是学生通过看书直接获取到裸岩上的演替的各个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题中的问题,提问。注意强调随着群落的发展,物种的种类不断增加。我还补充了些地衣、苔藓、草本、灌木、森林等图片,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对各个阶段的认识。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教学,多引导学生举例,看看生活中有哪些人类活动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改变的例子。在这里,我认为我自己讲的还是太多了,主要是我介绍,应该给机会学生发表。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共2

  1.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四章第四节《群落的演替》从群落水平揭示了生命系统的动态发展过程,对种群和生态系统的学习起了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退耕还林等生态恢复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在本模块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群落演替的具体过程;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湖、退牧还草的环保政策及措施;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来比较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揭示群落演替的有关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和“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准确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演替过程的实例分析,认同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通过多角度展示和观察、思考、讨论,使学生关注我国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政策,并探讨人类在这方面的作用,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sts的教育思想。

  3.教学过程

  课前教师制作好ppt课件。

  问题探讨:引入新课,播放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爆发的视频(或图片)资料,组织学生观察阅读课文“问题探讨”的内容,讨论:各种生物是在何种情况下出现并一步步地定居在新土地上的?这一地区有可能恢复火山爆发前的群落结构形式吗?师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归纳出群落演替的概念。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案例,使学生先对群落的变化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有些群落的变化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演替的类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8-80图4-1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图4-15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以及p78的思考与讨论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述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

  设问: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有何不同?通过讨论,使学生产生思维碰撞,在不同答案中归纳出讨论题的最佳答案。

  由学生的回答引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引导思考、组织讨论:①光裸的岩石上首先出现并定居的生物为什么是地衣,而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为什么没有动物出现?②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怎样的物质基础?③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设计意图:通过在学生理解演替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演替的复杂性、长期性,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上体会一次次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群落的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一步都有它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因素,如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等都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同时,外部条件如气候、地貌、土壤也是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

  展示课前学生拍摄的照片:校园内被践踏的草坪,学校旁边的污水沟周围和污水处理厂出水口附近的植被。引导学生归纳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组织学生讨论:

  你了解有哪些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的演替呢?

  你能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这种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吗?

  如果小路废弃后,会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象吗?

  引导学生归纳:

  ①人类的许多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的,这些活动可以对生物与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调节或利用,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生物关系形式。

  ②人类可以盲目地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从而破坏环境与生物的和谐关系;也可以通过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来改善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利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退耕还草、还湖、还林及退牧还草

  小结引入:有哪些原因导致群落演替,并由人为因素的破坏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归纳、回答:自然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外来物种入侵)等。

  结合课本p82侧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原因之一?讨论、回答: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泊的面积大大缩小,从而使有效的蓄洪容积减少,降低雨季湖泊的蓄洪减灾能力,使大量的洪水无处蓄积,导致洪灾频繁发生。

  组织了解退耕现状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汇报的注意事项同上。关注退耕现状,认同人类要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才能促使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对图片资料的识别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人类活动影响的认识,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小结

  结合课本p78本节聚焦,通过以下问题进行小结:

  ①什么是演替?②演替有哪些类型?③哪些因素导致群落发生演替?④人类活动与外来物种入侵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有什么区别?如何降低这两种因素对群落的负面影响?

  课文的两个拓展题可组织学生在课后完成:①调查或搜集有关资料,撰写《警惕外来物种的入侵》的小论文。②收集学生所在地区不同年代的地图,比较湖泊、沼泽或林地的今昔面积,试分析变化的原因。

  4.教学反思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获取新的知识,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各种素材进行进一步的加工和处理,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利用教材对新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材知识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为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多样性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群落结构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落日教学设计

  落水教学设计

  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共3

  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课

  件 第4节群落的演替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中大力提倡的探究式教学。真正的学生探究活动是由问题引导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价值的、值得探究的、有多种解决方法的生命科学问题,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在建构性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的作用如下:(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重要作用,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行“问题解决”。(2)发现者。要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并抱有正确的态度。(3)中介者。教师是学生与教育方针及知识的桥梁。既要把最新的方法知识提供给学生,还要注意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学习内容与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是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本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许多与此相关的自然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也比较高。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鉴于上述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用问题导学法,利用图解、和模型制作等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学生对微观内容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形成相应的观点。

  3、教学媒体的选择:

  教材、图解、多媒体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②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③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④通过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⑤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例子后再一起讨论以及进行实地观察,来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⑥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现在实行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进展情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以前的围湖造田、毁林开荒到现在的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要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能力目标

  ①通过群落演替的过程培养学生要用“动态发展”的观点来分析事物。

  ②从生活中大家都熟悉的现象中来分析新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全面独立分析问题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群落的演替过程。

  五、教学课时安排:本节内容一课时完成

  六、教学思路

  本节应紧紧抓住“动态发展观”实施教学。如果说群落的结构可从横向进行剖析,是现时性的,那么在群落的演替中,教学要用历史性的眼光,从纵向进行寻踪。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群落中物种结构相对稳定。但是,当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种群消失了以后,总会有其他一些种群来占据这个群落的空间,经过一段时间,又会有另一些种群兴起,逐渐取得优势。群落演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总是向着群落恢复相对稳定状态的方向进行。

  有条件的学校,在进行“问题探讨”内容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录像资料片(或类似题材),引发学生思考。事实上,学生对群落演替的现象并不陌生,只是没有建立起概念与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引导出群落演替的各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要始终围绕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以动态发展观引发学生对演替的本质进行思考。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与“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相比较,分析共同点与不同点。提示学生思考:农田是人类对自然群落进行改造的产物,在农田上群落的演替能否恢复为原有的自然群落呢?在学习了这两种演替类型后,教师引出“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概念,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教学,教材中提供了“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的素材,意在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事例展开教学。“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这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事例,但人们未必从群落演替的角度思考过。教学要在“熟悉的,未必是知道的”题目上做,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让学生在野外进行实地考察,然后在课堂中组织讨论。

  实地观察时,提示学生根据踩踏情况,将杂草进行分类:经常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轻微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不太被踩踏的地方的种类。要作较长期的观察,将观察的情况列表记录,必要时将观察到的情况绘图,或用拍摄照片方式进行记录。观察时要注意:

  ?杂草的种类;

  ?茎秆高度和长势;

  ?生长的密度和植物蔓延的方向;

  ?周围树木生长等其他的情况;

  ?可挖出一些草本植株,观察其根的形态。

  在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关资料(也可让学生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草原、森林、水域生物群落的影响。在分析中要把握:(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由此引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建议这部分内容采用上网调查或通过其他渠道收集资料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调查:(1)我国水土流失造成的严重后果,认识到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绝不能以牺牲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求得一时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致力于生活环境的改善;(2)《退耕还林条例》的主要内容及意义;(3)政府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时的主要政策,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群落演替的良性发展之间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表现在外来物种的入侵。关于外来物种入侵,在人教版义务教育教材中已有所介绍,故在本节中该概念没有出现。由于在本节练习中涉及了这方面的知识,应适当介绍相关内容:(1)人类活动有时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种新的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下,这些脱离了原有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新物种往往会大肆扩散和蔓延开来,迅速成为优势种,打破原有群落的稳定性,危及已有物种特别是珍稀濒危物种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当地经济、社会造成巨大危害;

  (2)与人类对环境的直接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一般会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时,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由外来物种入侵导致的本地物种的灭绝往往是不可恢复的;(3)我国目前已公布了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982年原产美国的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发现传入我国,到XX年,已经在江苏、安徽等十多个省八十多个县(市)发现松材线虫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多,防止外来入侵生物的危害,已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七、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本节课多次采用小组合作方式来探究问题,因此,学习效果评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标准如下:

  优:组内成员人人积极思考,踊跃参与讨论与模型制作,互相学习与纠错,共同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良:组内成员大部分积极参与,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差:组内成员没有合作意识,没有讨论、交流与互评等活动。

  课

  件

群落演替教学设计共3篇(种群与群落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