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时间: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3篇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2636个字,阅读大概需要6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3篇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供大家品鉴。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3篇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1

  第三章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长春市晨宇希望中学

  吴志宏

  教前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了两种相反的物态变化方式---熔化和凝固,同时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实验能力。本课讲述的蒸发是汽化的一种形式,蒸发过程要吸热及现象解释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认识液化现象是本课的重点。如何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相信蒸发过程要吸热以及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到一定时,就会液化这两种现象,还应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现将本节的教学设计和反思总结如下: 教学设计:

一、导学:

  阅读课本,完成下面的填空。

1、汽化的定义: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2、液化的定义: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做液化; 3、蒸发的定义: 温度下都能发生在液体 的汽化现象。

二、引入新课:

  同学们,给你一块玻璃片,你能看清自己的头像吗?朝镜子哈气,再看看自己的像,有什么变化?

  刚才同学们哈气,像很快模糊了,但一会儿又清晰了,这个现象里面藏着什么科学道理呢?今天我们探究了《汽化和液化》后,相信都能找到答案。

三、学生自学: 将一滴酒精滴到玻璃片上,轻吹几口气,观察到什么现象?

  投影: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至于汽化的另一种方式——沸腾,下节课我们到实验室去探究。 下面请大家一起研究蒸发发生的部位。 第一组实验:蒸发的发生部位

1、将陈醋倒入玻璃杯中,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2、将麻油倒入醋上面,提示分成两层,请身边的同学闻闻,说出气味; 3、用玻璃棒搅拌液体,请身边的同学先猜想后闻一闻,说出气味; 4、上述实验说明: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现象;

5、举例:湿衣服温度高时会干,温度低时也会干,说明了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发生。

  投影:蒸发的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湿衣服有时干得快,有时干得慢,说明蒸发有快慢之分。液体的蒸发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二组实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取两张纸,放入水中浸湿,并排贴在两只玻璃杯的外壁上,一只盛满热水,另一只盛满冷水,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2、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用手将拎着,一张展开,另一张折成四分之一,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3、取两张纸,放入酒精中浸湿,并排贴在黑板上,一张用小风扇吹,另一张不用风吹,看到了什么现象?请同学说出蒸发快慢与什么有关;

  几位同学动作协调,配合默契。实验给大家展示了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快慢。接下来请一位同学具体总结一下: 1、液体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2、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除了上述三个因素之外还有其他的因素吗? 第三组实验: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不同

1、三人在黑板上画三个和黑板擦面积相等的长方形; 2、分别用棉花同时在长方形中涂满酒精、水、植物油, 3、请同学们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不同的) 蒸发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同学们都认同这种观点吗?我们来分析他们研究的方法,他们控制了同样的表面积、同样的液体量、同时涂液体,使得实验结果令人信服。这种只改变一个量,而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的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同学们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还会常用控制变量法。

  除了上述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也可能会影响蒸发的快慢?学生举例:湿度影响液体蒸发的快慢。

  看来大家都是有心人。在蒸发过程中,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到还伴随着温度的变化,大家可以利用桌面的器材完成探究。观察到什么?又说明了什么? 结论:蒸发吸热,有制冷作用。 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反过来又叫什么呢? 投影: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下面请同学们设计一个实验,观察液化现象。 第四组实验:水蒸气遇冷液化 1、端上一杯热茶,请同学喝茶; 2、戴眼镜同学靠近看什么茶; 3、镜片上出现水雾,什么也看不清; 4、茶杯里冒出的“白气”是什么?

  镜片上的水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空气中有水蒸气,我们看不见。高压锅出气口冲出的高温水蒸气也看不清楚(视频),但出气口上方的温度相对低一些,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了“白气”。水蒸气会不会随时都液化呢? 第五组实验:镜子加热后水蒸气难以液化 1、将镜子放在酒精灯上烘烤5秒钟;

2、再将镜子放在热水瓶口3秒,给同学观察,没有水雾产生,这说明了什么? 上面实验告诉我们:液化是有条件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反过来,不给降温甚至升温,就可以阻止液化。牙医在使用小镜子前会将其放置在酒精灯上加热一段时间就是阻止口腔的水蒸气液化。还有没有其它方式让气体液化呢? 第六组实验:压缩气体使其液化

1、用大拇指压住注射器口,用力压活塞; 2、观察注射器内壁上的变化:小液滴出现。 这位同学操作规范,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成功完成了实验。这个例子说明了在被压缩的情况下气体也是可以液化的,因此我们可以总结气体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投影)。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不能解释在玻璃片哈气的现象呢?

四、即学即练:

  为了检验一下研究的效果,来完成5个练习。 1、蒸发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并且在液体的 进行。 2、从冰箱刚拿出的饮料表面为什么会出现水珠? 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4、如何减慢液体的蒸发?

5、外出几天,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

五、拓展:

  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你还见过剧烈的汽化现象吗?这种汽化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的什么部位? 教学反思:

  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当然,在教学中由于容量大,老师担心上不完课,有时也表现出太心急,没让学生充分思考就将问题引出,建议分两课时。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2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知道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方式,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蒸发吸热现象;学习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的基本方法;学会控制变量法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和处理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解释简单的现象,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及技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培养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用来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探究的过程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三、教学器材 玻璃片、胶头滴管、温度计、酒精灯、棉花、烧杯、水、火柴、铁架台、石棉网等。(学生每4人一组)

四、教学过程

1、情境展示:请两位学生,拿两团棉花(分别蘸有酒精和水)同时在黑板上画自己最得意的作品,然后观察现象。(用游戏引出课题,使学生的兴趣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并将科学概念与生活现象紧密联系,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物理)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酒精和水消失了。 师:为什么会消失? 生:蒸发了。

  师:在这个过程里,水和酒精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由液态变成气态。

(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学生举例:(1)雨后地面的水很快干了

(2)衣服洗后会晒干

(3)用湿布擦过的桌子会干了

(4)水烧开后,会越来越少等现象。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思考,在刚才举的例子中,发生的条件是否都相同呢?

  生(讨论):有不同之处,前面几个一般情况下都会发生,而最后一个要受到温度的限制。 师: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而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发生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蒸发有快慢之分吗?

  情境引入:早晨上学时,李明发现他的洗了的校服还没有干好,他非常着急,担心上学没校服穿要受批评。你有什么办法能使校服干得快吗? 生1:用电熨斗熨,

  生2:用电吹风吹或用电风扇扇, 生3:挂在通风的地方, 生4:铺开来晒, 生5:放在炉火边烤等。

  师:同学们说的好,能否根据刚才的办法,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那些呢? 小组讨论——学生发言(教师适时的进行肯定、鼓励,并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知识,排除干扰因素)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等

2、合作探究:

  师: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又该怎样来验证上述猜想呢?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接下来同学们就通过实验来检验一下,刚才的的猜想是否正确。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因素加以验证。

  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滴管、酒精灯等仪器的使用,并提醒学生予以注意和改进。(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要及时发现并处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正确、规范的实验操作方法)

  探究完成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同学说明本小组的实验设计及结果,教师要对学生的某些创意及时评价和鼓励。当小组代表表述不完整时,同组学生可以予以补充修改,这有利于学生的过程性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小组代表汇报完后,还可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作出评价,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指出对方有什么不足,而本组又有什么优点,小组之间即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最后,教师再予以概括和总结。

3、实际应用

(1)要求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并联系所学知识思考,在生活中有哪些例子跟蒸发有关,并说明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改变蒸发的?

(2)介绍现代农业生产中常用喷灌、滴灌的技术,即可以节水,又可以减慢蒸发,这是为什么?

4、蒸发吸热

  可能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发烧时,往病人的额头上放一条湿毛巾,这样做有什么目的? 学生猜想:学生实验(2)把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瓶内的酒精中,观察读数的变化,再取出温度计后放在空气中,读数有什么变化。(第一次读数不变,第二次示数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

  生:蒸发要吸热。

  举例:炎热的夏天狗吐舌头,通过吐舌头加快汗液蒸发

  夏天,游泳后刚上岸会感到特别冷,如果有风,还会打冷颤,因为身上的水蒸发时要带走热量,有风还会加快水分蒸发,所以感觉更冷。

5、接下来,同学们用桌上的器材探究水沸腾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分组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要正确。

  各小组代表汇报实验现象,还可请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作出评价,小组相互之间进行比较,最后,教师再予以概括和总结。得出沸腾的概念。

6、同学们经常发现揭开开水锅盖时,锅内有大量的白气产生,锅盖上有水滴掉下,这是为什么呢? 师:根据学生的猜想,老师总结概括出液化的概念。使同学们知道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 介绍液化的两种方法: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如我们使用的液化气和液体打火机等。 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生:总结本节课内容。

五、板书设计

(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时要吸热。

(2)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发生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与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温度;液体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等因素有关。

(3)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 (4)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液化时要吸热。 液化的两种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六、课堂训练:

1、填空题

(1)物质从 态变为 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 和 两种方 式。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 热,但温度保持 ,这一温度叫沸点,不同物质的沸点是 的(选填相同、不同).

(3)液体蒸发时温度 ,说明它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因此液体蒸发有 作用.要使液体沸腾,须使液体温度达到 点.

2、判断题:(1)蒸发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 )

(2)液体在任何温度时都能蒸发.

( ) 《汽化和液化》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液体的蒸发为主,来学习“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吸热”的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导入新课,贴近生活 。 通过湿衣服变干,想想做做,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把生活中的东西搬到课堂里来,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思维。再者,这个例子紧扣主题,使汽化和液化两个概念的引出顺其自然。另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引导学生设计问题情景,又以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探究结论。一是可以更好突破重点和难点,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并学会比较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思想,以及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中体验问题解决的成功感。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3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1、

2、

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共3篇 初中物理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