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望洞庭教学反思

时间: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望洞庭教学反思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

  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

  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

  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

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

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

  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

  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

  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

【教后记】

  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

  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反思 篇2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互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教学中,我通过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提高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备课要精心

  在理解诗意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初步理解了诗的大意。此时我提问学生诗中“湖”和“潭”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指的是洞庭湖,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第一句中用“湖”,第二句中用“潭”?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弄明白了,“湖”是形容洞庭湖面积大,而“潭”是形容洞庭湖深的。再结合学生手中的资料,得知洞庭湖的面积是2789平方千米,最深处达米,从而得出结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洞庭湖。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问题。说课的时候,闫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查阅了字典,得到了答案。从这一点我知道了,备课必须全面,细致。

  二、重点要突出

  理解诗中的比喻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在设计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中的比喻句展开教学。设计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1、理解“湖面无风镜未磨”

  怎样理解“镜未磨”,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给学生出示了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的图片,学生通过看图,在对比着洞庭湖的图片,可以体会到因为现在的时间是傍晚,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是暗淡的,又因为作者是远望,再加上湖面无风,所以会出现湖面出现“镜未磨“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出现这种效果是有特定条件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2、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理解这一比喻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青螺,很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我找了图片,课上给学生展示,学生对比着君山的图片,可以说出,青螺颜色与洞庭湖相似,形状与洞庭湖相似。从而体会到深秋的君山的美丽。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美景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银制成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让学生说感受,很多同学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的美。我想这里让学生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诗重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理解诗意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体会完诗情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情。

  四、小组合作要加强

  本节课,学生在理解诗意的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体会诗情的环节,我也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望洞庭教学反思 篇3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这首诗整体朗读,了解“秋、月、水、山”四个词。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望洞庭教学反思 篇4

  一、背景分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

  片段1:(读中悟)

  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

  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

  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

  ……

  “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

  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

  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

  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生2:还有“白银盘”一词也说明洞庭湖很宁静。

  师:你能通过朗读来告诉大家这首诗给你的感受吗?

  生读……

  品味、领悟词语的含义,是培养和训练学生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通过让学生主动寻找关键词句,抓住关键词句,品味语言的内涵,进而使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升华朗读的情感。

  三、教学感言:

  在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无疑是教师教学语文、学生学习语文的金钥匙。在整个小学阶段,朗读的训练也是最为关键,正如《大纲》中所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在教学中,以读促思,再以思促读,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理解语言文字,并领悟到其中所蕴含的情感、道理,无疑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

望洞庭教学反思 篇5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

(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

(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

  一、理解“镜未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二、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望洞庭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