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

时间: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实用10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实用10篇),以供借鉴。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1

  我用引发对童话故事《龟兔赛跑》的回忆,说说兔子为什么会输。这次兔子又要向乌龟发起挑战,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活动中先让幼儿猜测小兔子会怎么跟乌龟说,然后利用课件,让幼儿学习歌词(对面的乌龟看过来,看过来,看过来;虽然上次输给了你,但是我会努力),并体验兔子不服气的心情;乌龟会接受挑战吗?会怎么回答兔子?(我上看、下看、左看、右看,看来看去你都不会得第一;我再想一想,再看一看。哼!我才不会把你放在眼里。)先引起幼儿的猜测,再看课件,幼儿学习的兴趣很高,再加上动作,体验乌龟自信的心情。

  活动中请幼儿分别扮演兔子和乌龟,做出不服输和自信的表情和动作,幼儿积极性很高,表演得惟妙惟肖;其次,这首歌曲的旋律是幼儿熟悉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有了前面的铺垫,在后面的边唱边表演的环节特别得顺利,掀起了活动高潮。

  总之,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情境色彩、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这样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行为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参与,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2

  “百数表”的教学是在幼儿学过读数、写数之后。教材的编排意图是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幼儿对100以内数的顺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每个数在数目表中的位置、与相邻数的关系,对100以内的数的大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同时,通过对此表的观察,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排列,从中可以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样不但发展幼儿的思维,而且开阔幼儿的思路,提高幼儿的学习的兴趣。

  第一次观察是完整的百数表,让幼儿根据老师提供的百数表去观察。让他们快速发现百数表的横行、竖行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从中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以此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的能力。第二次观察是遮挡百数表的部分数字,让幼儿猜一猜,从而达到使幼儿对数的`位置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利用百数表猜数活动。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达到一个共同的目的,知道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因为幼儿对数字间的相互联系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因此教学中幼儿只要利用学会的方法对重排的数字进行推理论证,就能形成结论,从而突破本次活动的难点。本次活动还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采取阶梯式的办法――先遮挡一个数字,慢慢增加到遮挡四个数字,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掌握方法,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掌握本次活动的重点。

  开始找规律的时候,有些幼儿对规律的表述还是存在表述不清的。因此活动上中幼儿能说出最后一竖列都是10,20,30……,已经是很好的答案了。行列的规律的寻找,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得还是太快,有很多幼儿还是没有很好的反应过来。幸亏练习的设计比较好,还是能帮助幼儿逐渐清晰数在百数表中的位置。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3

  金鱼是我们班小朋友的宠物,每天活动前那水晶缸总会吸引住孩子的目光。我时常加入他们的谈话,和他们一起欣赏。

  一天,我和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欣赏着小鱼,忽然,苏珊向我提了一个问题:“杨老师,小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一张一合的呀?”孩子的提问让我惊讶,一个小班的孩子竟一下子问到了事物的本质上。这个问题的答案我是直接告诉她呢,还是鼓励她自己去探索呢?如果直接告诉她,有的幼儿可能表面上认同了,实际上却没真正理解。如果不直接告诉她,那么,小班的孩子能够自己探索吗?

  带着疑惑,我试着把“小鱼的嘴为什么总是一张一合的”这个问题向全班的小朋友提了出来。问题刚一提出,马上在全班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大多数孩子认为小鱼是在喝水,也有一个微弱的声音说小鱼是在呼吸。哪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呢?

  孩子们喝完水,我让他们看一看自己水碗里的水没有了,并引导他们思考:“既然小鱼是在喝水,那鱼缸中怎么还有水呢?”本以为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的,可没想到孩子却给了我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因为我很大,杯子很小,所以一下就喝完了。可是鱼很小,水很多,就看不出来了。”孩子们的看法也不无道理,于是我换了一个角度:“你们要是喝水喝多了,肚子就会涨。那小鱼总是这样不停地喝水,肚子还不撑破了?”有的孩子说:“是呀!”可多数孩子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一旁的玮皓虽然认定“小鱼的嘴一张一合是在呼吸”,但却说不出其中的道理,急得直嚷嚷。看来光靠说是不能让孩子们认可的。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些大鱼、食物、投影仪和放大镜,让孩子进行更细致的观察。结果,孩子们观察到,鱼把水喝进去,又把水从鱼鳃吐了出来。这时,大多数幼儿的观点倾向了玮皓这一边。最后,我用木偶表演的形式又给孩子们讲解了一遍。

  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教师在活动中要有深化教育目标的意识,协调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把隐性教育内容显现在孩子的面前,才能与孩子一起获得成长和乐趣!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4

  优点:

  1、在今天的活动中,幼儿对活动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通过幼儿的回答和演唱时的表演也能看出幼儿体验到了歌曲诙谐的情感,达成了第一点目标。

  2、第一环节以“打招呼”的形式进行练声,不仅将主旋律让幼儿提前练习,幼儿也有浓厚的兴趣。

  3、图片的利用不仅简单、便于操作,也能很好地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活动中教师采取图片递减的方式,逐步让幼儿成为演唱的主体,这样既让幼儿感受到了挑战性也体现了活动的`主体性。

  不足:

  这一活动对于才升入中班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并且因为是借班教学,在每一次活动中幼儿出现的问题都不一样。在今天的活动中,教师并没有根据孩子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例如:

  1、音乐活动中提倡让幼儿乐唱、勤唱、敢唱、善唱,我想这些都与是否会唱有关。今天的活动中幼儿的情绪一直没有达到高潮,这与一些幼儿没记牢歌词、不会唱有关,不会唱就不敢唱。而图片可以帮助幼儿记忆歌词,但教师将图片撤得太早。因此活动中当教师发现幼儿对歌词的记不牢的时候可以采取图片重现的方式,进一步帮助幼儿记忆并巩固歌词。

  2、今天的活动中幼儿未能明白衬词的意思,导致不能很好地进行分声部演唱,这时教师可请协教老师一起来进行示范,用示范代替烦琐的语言解释,从而更好地突破这个难点。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5

  在工作的两年里我带过许多孩子,有些孩子内向腼腆,规则意识很强;有些孩子顽皮活泼,经常破坏游戏规则。但是面对老师,那些不守规则的孩子往往能够把应该遵守的规则说得清清楚楚。这是为什么呢?最近一次户外游戏中发生的事,给了我启迪。

  前些天,幼儿园为每班配备了两辆摇摆车。摇摆车刚拿到班里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大家都争着抢着玩。后来我班的摇摆车坏了一辆,我为了减少孩子们的争抢,便从大珈临时借了一辆红色的车。孩子们看见后都很喜欢,我便与他们商量有什么办法能让每个喜欢摇摆车的小朋友都玩上,最后我们一起商定:大家要排队轮流玩,每个人都可以玩一会儿,但不能总玩一样玩具。

  因为事先有了游戏规则,大多数孩子在游戏中还算比较自觉。宝宝玩了一会儿便让给了排在第一个的文翰玩,过了一会儿文翰也很自觉地下了车。这时,一直没有排队的达吉动作飞快地抢先坐上了车。“老师,达吉没排队厂安琪告状。“达吉,你看大家都在捐瞅等着玩呢,你硼》队还抢在别人之前玩,你觉得这样做对么?”我问他。“嗯……因为我想玩……”达吉有些不乐意。后来我一想,既然达吉已经坐在了车上就让他玩一会儿吧!于是我对达吉说:“那达吉你玩一会儿就赶快下来啊!”

  过了一会儿,我发现排队等着玩车的孩子们都噘起了小嘴,有的还在嘟囔:“怎么还没轮到我呀……”有的孩子干脆放弃,去玩别的玩具了。“老师,达吉不排队怎么也玩了?”安琪忿忿不平。“达吉做错事了!”泽茏也跟着说。一看其他排队的孩子开始表现出不满,我便请达吉听听小朋友们对他的意见,达吉只好从车上下来了。他刚下来,一直排在后面的安琪也不管前面站了多少人,用最快的速度冲了上去,一下坐到了车上。“老师,我排了半天了。”梓慧有些着急地对我说。我连忙安慰道:“别着急,一会儿就能轮到你了。”梓慧听了这才去玩别的玩具了。

  到收玩具的时间了,梓慧又来找我,她带着哭腔说:“老师,我还没玩呢!”她这么一说我才发现,由于游戏时间较短,梓慧又是按照我的要求在排队,所以还不等轮到她,我已经要求收玩具了。配班老师走过来对梓慧说:“没关系,明天再玩吧!”“不行!我要玩!”梓慧坚持着,委屈得哭了起来。我正觉得很为难,不知该怎么处理了时,配班老师对梓慧说:“这车老师还得还给大班的哥哥姐姐呢!”这句话提醒了我,于是,我对梓慧说:“梓慧一直排队呢,可是小朋友太多了,梓慧没排上,对吗?”“嗯!”梓慧哭着点点头。“那梓慧就帮着老师把车还给大班哥哥姐姐吧!”看梓慧没明白,我接着说:“你可以把车开到大班呀,这样你不就玩上了吗?”她这才明白了,用手擦了擦眼泪,笑着开车去了大班。

  反思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震撼。达吉不遵守规则玩上了车,而我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我的态度其实是对达吉无意识的纵容,是对那些遵守规则游戏的孩子的不尊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社会性方面对小班幼儿的要求是:“遵守游戏和日常生活中的规则,初步学会等待、轮流等,初步体验规则的作用,逐步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孩子的言行往往都是在对成人的观察中形成的,即使成人的一些无意识行为,在幼儿看来也是效仿的榜样。梓慧一直都听从我的要求,不争不抢,轮流排队,可因为时间不够造成了她没有玩成。如果这次不让她玩,那么下次她还会再继续遵守规则么?长此以往,孩子们会不会觉得老师说话不算话呢?如果老师不守诺言,孩子会慢慢地失去对老师的信任。所以我觉得,这次梓慧的要求并不过分,应该满足她,这样,孩子会感到被尊重,下次游戏时,她还会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如果我坚持让梓慧收了玩具,那么梓慧会觉得不遵守规则的孩子都玩上了,而她这个遵守规则的孩子却没玩上,会从心里感到不平衡,也根本就体会不到规则的.作用,那么下次梓慧可能不再遵守规则了。这也是造成孩子明知道规则而不遵守的原因之一。久而久之,孩子在这样的“轻易毁约”的环境中长大,也不易形成诚实守信的品质。

  仔细分析,孩子出现不遵守规则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不知道游戏规则。小班幼儿注意力保持时间短,老师在提要求时,孩子心里想的是赶快去玩,根本没有听到老师的要求。二是游戏过于投入,忘记了规则。孩子们天生喜欢游戏,一玩起游戏来就忘了其他的事,自然也就不会特意记住游戏规则了。三是自己守了规则而被不守规则的幼儿抢先玩了玩具或游戏,于是也效仿。

  针对这些情况,我以为要想更顺利地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教师首先应在游戏前用最短的时间向幼儿言简意赅地说明规则;其次,在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适时介入,树立正面榜样,适当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当然,如果孩子有合理的需要而破坏规则,那么老师要灵活处理;再次,老师要以身作则,如果对孩子许下诺言就一定要兑现。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6

  这是一个小班的科学活动,初次给小班的孩子上课,心里还是没底的。所以整个活动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的。

  首先在第一个环节是感知变化,选用图像。我以直接提问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来引出课题,接着让幼儿选择适当的图像标志来表示当天的天气,并且学习用适当的语言“今天的天气是X天”来表述天气状况。可是,那天的天气并不好,一会儿阴天,一会儿开太阳,所以,幼儿在观察当天的天气时,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幸好,有些孩子还是说出了有太阳,才让我很好的可以进行下面的环节,

  第二个环节是学习播报,制作图像。我先通过提问幼儿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知道每天的天气变化的,这个环节对小班的幼儿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我觉得在活动前,可以让幼儿的学习经验前置,事先让他们了解一下基本的天气知识。活动后,我觉得当小小气象预报员引出不够有趣,我觉得可以更贴近小班幼儿一点,可以设置一个情境,比如兔妈妈明天准备带小兔出去玩,可是不知道明天的天气怎么样,你们有办法吗?再让幼儿回答,这样更有趣味性,比较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当幼儿回答到可以用听气象预报这个办法的时候,还可以现场让幼儿听一段天气预报,这样会更形象,幼儿印象会更深刻。还有就是制作图像标志时,我本来设计时当天的天气是晴天,那孩子们画一个太阳就可以了,可是,活动中,那天的.天气突然转阴天了,所以就让孩子画一朵乌云,可是小班的幼儿对画云还是存在了难度,所以这个环节,还是比较失败的。

  第三个环节是让幼儿再次感知,了解关系。这个环节是让幼儿再次感知天气预报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活动后,我想起了宁波电视台的气象预报时,还会预报洗晒指数,适宜外出,适宜洗晒之类的,可以让孩子们了解一下,知道气象预报与人们的生活是有密切关系的。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7

  这节公开课,我是想要探索如何进行活动课的教学,并希望与同行们互相探讨,共同解决长久以来在综合性学习方面存在的困惑。我主要尝试了以下三点:

  第一,创建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模式。针对以往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不大、置身事外的现象,把教学的起点定位在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上。为了激起学生浓厚的自主探究兴趣,我对本单元的教材进行了再处理。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变“漫游语文世界”为“走近孔子”,目标直指《论语》及孔子,有的放矢。活动准备阶段,以公开课为契机,鼓励学生勇于展示,为集体和个人增光,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变被动的完成学习任务为积极主动的参与。

  第二,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地去解决问题,体会合作的成功与分享的喜悦。在活动目标的设置上,突出强调小组的核心凝聚力,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第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真正“活动”起来。课堂上教师的的作用应该是“抛砖引玉”,一堂课的最终目的.不是展示教师,而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掌握方法,领悟道理,受到熏陶感染,并能够自由地享受学习之乐。这节课,教师只在开始上课时激情导入,结束时总结并指导作业,中间部分只是随机点评和补充,其余的时间都交给小组代表做汇报发言。

  但是,课堂最后生成的效果并非完全如我课前预设的那样。首先,表现在时间和节奏的把握上。前期的组织过程有点疲沓,小组代表人数偏多,有部分资料重复的现象未加以调控。因而最后教学用时不够,没有进行活动评价和小结,巩固练习的部分处理也太快。其次,活动的分组缺乏科学性。我是按座位就近的方式分的小组,事实证明,这样分组是不科学的。因为没有照顾到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在交流汇报中,有小组内容重复的现象。还有,活动成果的生成方式单一。在活动课结束时,为了巩固活动的成果,我让学生每人完成一道成语和名言积累题,此外,建议各小组把活动的内容办成手抄报。但我在指导的时候,太过粗糙,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特长和兴趣,反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和表现形式。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8

  这天,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一堂大班音乐活动,活动名字叫做“捏面人”。在本节活动中,幼儿的兴致十分高,活动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说唱和京韵两合体,是幼儿熟悉的故事情节,所以幼儿十分的感兴趣,有了兴趣,幼儿就能跟着我的步骤学下来。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问答法、图片法等方法帮助幼儿学习。歌曲中的念白部分,也是歌曲比较重点的部分,把这个难点前置,为后面的整体说唱打下基础。活动中通过教师的范唱、角色表演、角色变化等方式学习歌曲。让幼儿在形式多变的'情境下练唱不觉得枯燥乏味。使课堂气氛活跃欢快,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歌曲。

  在本节活动的难点部分创编歌曲的念白部分,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幼儿喜爱熟悉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为幼儿提供素材,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培养了幼儿的创编能力以及大胆表现的能力。活动中幼儿创编出了“捏一个喜羊羊在跑步;捏一个美羊羊在化妆;捏一个懒羊羊在睡觉;捏一个沸羊羊在举重……活动中通过图片帮助和加快速度、拿掉部分图片和脱离图片,逐层让幼儿不断接受新的挑战。整个活动在轻松之中结束,幼儿不仅学会唱原有歌曲,还在其基础上学会了创编。但在活动中我发现也存在着不足:歌曲由“唱”和“说”两部分组成的,在活动中我注重了幼儿“说”的部分和“创编”的部分而忽略了“唱”的部分,“捏出来的面人把眼看花”这句是这首歌曲的难点,在活动中我将难点前置,但发现在学习中幼儿对于这句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为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并揪出来帮助幼儿解决。活动结束后我又利用下午活动的时间巩固练习了这首歌曲,幼儿能完整、正确的唱出整首歌曲。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9

  当儿童的理论与现实有些不符时,教师应该介入吗?我们幼儿园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引发大家讨论。

  介入与否,视儿童的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等情况而定

  龙华: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不能一概而论。受其原有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幼儿会形成独有的"天真幼稚论"和"朴素理论",如月亮是跟着人走的,下雨是因为云出汗……面对这种大胆的思维、想象和表达,老师首先要做的并非介入,而是认可、尊重。接着,可以通过追问,进一步了解儿童的理论,在之后的日子里寻找设置"认知冲突"的机会。

  但是,当幼儿主动提出需要老师帮助解决问题时,老师应介入,帮助幼儿建构正确认知。

  刘静:我们应该判断,儿童的想法是否在其最近发展区,从而决定是否介入。如果儿童的理论在最近发展区附近,就可以介入;如果没有,就可以不用介入。针对本次活动的情况,老师可以再通过与幼儿交流,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在不在"米粉和面粉"的区别上。根据幼儿的兴趣,确定需不需要介入。

  不应该介入,因为要尊重儿童的理论和兴趣

  马丽娜:我觉得,晓宇老师已经开展了很丰满的活动引导幼儿。这样的情况下,幼儿依旧"固执"地维持原有认知,那就没有必要介入了,保持幼儿一颗童心,不也挺好的吗?

  周静:我认为,这个问题中的"介入"不太合适。发现儿童的理论和所谓的正确认知不符,就立马介入,似乎不太尊重幼儿的自我发展。其实,我们可以和幼儿共同学习,抓住这一个教育契机,顺其自然地生成活动。正如,今天的案例中提到的大米粉和面粉的问题。当孩子说是面粉时,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认为那是面粉,一起去发现面粉是怎么来的,而不是去纠结哪些孩子知道了那是大米粉。

  应该介入,因为儿童的理论是教师支持其发展的契机

  饶雨西:当个别幼儿的认知与现实不符时,教师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该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但当大部分孩子都认为大米磨出来的是面粉,基于幼儿的共同问题,此时教师应该介入,帮助孩子建构正确的认知。

  徐露:我认为应该介入,但不是直接告知。我能想到的是,先丰富幼儿的对面粉、大米粉的认知经验,以及推论的知识技能,并储备分辨能力。

  付国庆:当我们发现了儿童的理论,是否介入其实取决于教师的教育价值观。老师对此事进行价值判断后做出的决定,没有对与错之分。

  对于大米磨出来的是大米粉不是面粉的正确认知,知道与否对孩子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但作为教育者,当我们发现了儿童的理论时,我们不能只是听听就完了,我们可以思考有什么教育契机可以挖掘以促进儿童的发展。我们常说发现儿童的理论是支持儿童发展的黄金线索。因为我们可能知道儿童对什么感兴趣,以及儿童对于某个问题的已有经验是什么,知道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就有利于把握儿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

  抛开案例中晓宇老师的'目标不说,当晓宇老师发现孩子们认为大米粉和面粉是同一一种东西,于是就做实验让孩子们比较。其实,孩子体验实验的过程,也是孩子学习的过程。至少孩子们知道不能判断两个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时,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实验中,观察、记录、比较、分析、反思、总结等过程都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儿童来说是有意义的。因此,虽然活动没有最终达成老师的目标,但实验的过程对儿童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

  曾晓宇:我也同意。当儿童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后,可以生成后续的活动。但在生成活动里,不是一定要让儿童获得正确答案,而是利用追寻真理的过程让儿童获得发展。比如,实验过程中,儿童的观察、新体验都是在过程中获得的,最终儿童也不一定获得了正确答案。但是,儿童在过程中获得了发展,至少知道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如果介入,应以丰富儿童的经验为主

  樊静雨:老师要根据儿童的认识特点,鼓励和肯定幼儿的奇思妙想,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环境,适当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并围绕一些幼儿感兴趣的、值得探究的内容设计成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理解的活动,帮助幼儿逐步获得对概念的认知和理解。

  刘静:第一,对话幼儿。教师通过提问"大米磨出的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来收集了解幼儿的认知、经验储备情况。第二,开展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如果全班幼儿感兴趣可开展为集体活动,若个别幼儿感兴趣,可小组进行。第三,拓宽方法。(1)开展亲子活动"面粉,从哪里来""米粉,从哪里来",让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一起寻找答案,逐步使孩子学会学习的方法--从小善于发现问题,而且会从有关的渠道获取信息,并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从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为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开展认识面粉厂、米粉厂活动,可实地参观,也可观看视频。(3)了解、品尝面粉和米粉做出来的不同食物。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10

  今天跟幼儿一起欣赏了散文《云彩和风儿》,活动结束后,感触颇深:

  本次活动通过借助多媒体,让孩子在情景中学习,他们乐此不疲。通过动画画面让幼儿形象地感知理解了动词“躬”“竖”“扬”“逃散”,较快的掌握了散文中的句子,而且用身体动作模仿各种形象。多媒体课件的介入和问题情境的设置大大激发了幼儿说的欲望,说的兴致。

  在最后体验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学着慢慢的变换自己的`肢体动作,并保持住。几个孩子还会抱在一起变换造型。在“风爷爷”逐一瞧瞧,询问云彩变成了什么?请幼儿用“吹呀吹,云彩变成×××”回答。幼儿自由想象,积极创编动作,有的孩子说:“吹呀吹,云彩变成了花朵,在风中点头。”有的说:“吹呀吹,云彩变成了大恐龙,在风中玩耍。”还有的说:“吹呀吹,云彩变成大老虎,把小兔都吓跑。”通过分组活动和讲述,幼儿了解了秋季风儿使云彩千百万化的特点。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将自己想象的云彩的变化表现出来。这样他们既学到了知识又体验到了游戏的喜悦,争着抢着要表演给老师和小朋友们看,兴致一直不减。

实用幼儿教师教学反思(实用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