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

时间: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最新6篇)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最新6篇),以供参考。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最新6篇)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怎样阅读。

  2.学会交流阅读心得。

  3.能借助批注梳理思路。

  4.能以梗概的形式,用十分简练的语言介绍作品。

  教学重难点

  怎样阅读及交流心得能以及写好作品梗概。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名著《列那狐与猎人--真假狐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那么这位益友会给你带来哪些收获呢?换言之,你读这本书时有哪些收获让你受益呢?今天我们就来交流有关读书心得的问题。(板书:口语交际--同读一本书)就同读一本书而言,不同的读者收获(心得体会)也是不一样的。

  二、新课。

  (一)同读一本书

  1.讨论你将围绕哪些话题进行交流心得体会。

  总结出:

  (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主要内容)

  (2)你怎样评价主人公?

  (3)有没有地方让你感觉困惑,或是奇怪,有没有完全出乎意料、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情节?

  (4)读这本书时,你想到了哪些相似的书,或是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人?

  (5)故事的结局你喜欢吗?如果你来写这个故事,你会怎么写?

  (6)故事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你借鉴学习的`?

  2.强调交流时的注意事项:

  (1)上面的话题在我们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个,不用面面俱到,因此在阅读时,你要针对你选的话题进行全面的思考。

  (2)可以借助批注梳理自己思路,从而深入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表达观点时要以所读书的内容为依据,从书中找到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这样有说服力。

  (4)倾听别人的发言,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的尊重。

  3.出示同一本书。

  4.交流心得。

  5.布置作业。

  阅读名著《那列狐与猎人》。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2

  课文简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愿意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的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学习和锤炼,精益求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3、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作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把课文读熟,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提问,相应板书:天外有天艺无止境

  过渡: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说明天外有天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

  三、默读思考

  看问题读书思考:

  1、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品读感悟

  (一)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1、指名回答,相应板书:骄傲-不服气-自愧不如过渡:张石匠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两人的对话,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可分角色朗读。

  3、指导朗读

  多媒体出示:

  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过渡: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爱听小伙子的话,那就得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

  (二)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1、指名回答,师板书:刻碑洗字刻东西

  2、指2名学生读分角色读刻碑洗字部分。

  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好在哪?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

  多媒体出示图片,解释楷书草书飞白。

  张石匠服气了吗?读出有关句子。怕可以换成什么词?

  过渡:既然张石匠不服气,就再比一次吧。这次比什么?

  理解七棱八不齐,说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头来刻东西?

  3、在这次比试艺不如人的情况下,张石匠回家刻石链时会想些什么?请说一说。

  过渡:看来张石匠这次比试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

  4、回顾学法:刚才我们学习刻碑洗字这一部分是怎么学的?

  屏幕出示:

  ①分角色读一读。②互相比一比。③说出胜出的理由。

  按这样的方法自学下一部分。

  5、汇报。

  过渡: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

  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

  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让你懂得艺无止境呀!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五、拓展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后给你什么启示?

  六、总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其实,我们在学习上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人名言(多媒体出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指导复述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复述课文。

  二、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的字,检查认字情况,并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碑锤两字的写法。

  三、积累内化

  1、把自己喜欢的好词抄在自选车里。

  2、请你为这则故事写续集。

  四、实践活动

  把张石匠和小伙子比用石料刻东西这部分内容改成课本剧,先写出人物的对话,再演一演。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三能根据注释疏通文意,读出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会写“援俱弗”三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其中的棋指的不是象棋,而是黑白世界的围棋,围棋更是智慧的延伸,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有谁知道围棋在古代称作什么(弈),关注“弈”的写法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围棋有关的文言文,题目是《学弈》,学弈即学下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哦,是谁教的谁在学怎么学学的结果如何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则文言文去探究吧。

  3、本文的作者是谁呢孟子。说说你对孟子的了解。

  二、导学1、任务一:依韵读文感知大意学习提示:孟子写的文言文,一定很深奥,读起来一定很吃力,先看注释,再读课文,边读边对照注释,想想这些字词句的意思,知道意思了,可能读起来就顺溜了。

  生读文师:读古文讲究断句,原来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我们的课文为了让大家学习方便,加上了标点,读课文时有标点的地方当然需要停顿,但在一些句子中,根据它的意思,那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需要拖个长音,这样读你自己比较好理解,听的人也容易听懂,大家拿出笔听我读一遍,注意画出停顿来。

  师范读。

  指名读。

  学习生字“援俱弗”。

  简要概括这篇文言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秋教两个人下围棋,两个人学习态度不同,学习的结果也不一样2、任务二:揣摩词句感悟文意过渡:我们现在都知道是一秋教两个人下棋,你是从文中哪句话得知的A使弈秋诲二人弈。

  “诲”的意思是教、教导。让一秋教两个人下棋。

  过渡:弈秋,何许人也B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通国”是全国的意思。

  何为“善弈者”(善于象棋的人,指会下棋的人)。

  谁为善弈者弈秋。那弈秋厉害到什么程度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呢看来,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

  佩服之余,就来夸夸他吧,弈秋,何许人也同学们,我们用这种句式夸一夸我们的数学老师吧。李老师,通校之善教者也。

  过渡: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弈秋是否教出了两个棋艺高超的学生呢他们两个学医的结果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C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弗若,是不如的意思。

  到底谁比不上谁呢第二个人比不上第一个人。

  注意句中两个“之“”分别指的都是第一个人,即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过渡:同拜一人为师,为什么结果截然不同这不由得让人产生疑问。

  D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不是这样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来看看他们俩是怎么学的。

  E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请同学们看插图,观察专心致志的那个人。

  小鸟唱着婉转的歌儿从枝头飞过,他听到了吗因为他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小河哗啦啦流流过,他听到了吗因为……当蜂蝶在花丛中飞舞,他看到了吗因为……那另一个人是怎么学的呢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第二个人一门心思想着射鸟,这种一心是不是专心,是他学弈时三心二意。

  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回答老师的问题。

  弈秋,何许人也使秋干什么二人怎么学结果如何谁能连起来说说这则古文的内容。

  同学们,刚才啊,我们学习了《孟子。告子上》中的一篇文言文,那么现在我们来回顾刚才学古文的方法,那就是多朗读,看注释,懂句意,释原文,明道理。

  三、导结

  1、从这则文言文中,你有何收获呢(学习知识,就要专心致志。)

  2、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其实学弈就是学做人,棋如人生,离不开黑白分明的理性与均衡,只要我们走的每一步人生之棋都是认真的,专心致志的,我们就是永远的胜利者。

  3、检测题目: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通过之善弈者也。

  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四、课后作业1、背诵《学弈》这篇古文。

  2、收集有关孟子的名言警句。

  教学反思《学弈》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比较少,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将来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对于文言文,怎样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很重要。因此,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做到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学生读完后我范读,在这一环节上,教师的范读是建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在处理整个“读”的教学环节上,我以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指名朗读,把读的环节落到实处。

  其次,学习文言文,除了把课文读通之外,还要把文章读懂。在读通读懂课文后,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警示世人的道理。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先了解故事中的两位年轻人学习的结果是否一致,然后弄清导致这一结果不一样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明白到学习态度不一样是导致学习结果不同的关键原因,使“明理”这个环节水到渠成,避免了教师烦琐的分析讲解。这堂直播课的教学,学生参与面窄,教师讲得多,我还应该让学生联系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谈谈,更加深刻地明白这个故事所蕴涵的教育意义,也许效果就不一样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4

  教学目标

  1、会写本课“络、锤”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托物言志。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所表达诗人的志向。

  2、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以及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分组准备)搜集边塞诗歌、郑板桥字画、于谦事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亲爱的同学们,南宋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他那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自古以来,多少和他一样的爱国将士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怕牺牲、铁骨铮铮的民族气节让我们肃然起敬。李贺、于谦、郑燮就是其中的几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诗歌走近他们的内心世界!(板书:古诗三首)。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

  1、轻声读诗歌,扫清生字障碍。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三首诗歌,注意平翘舌“锤”“凿”的读音;注意多音字“燕”“劲”的读音。

  2、借助工具书、注释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

  (4)指导朗读。

  因为这是一首五言诗,所以节奏应为二三停顿。节奏缓慢,体现出清冷而且悲凉的情感。

  (5)生试说后总结。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6)出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同学们细细品读这两句诗,采用你喜欢感悟古诗的方法和同桌之间讨论这两句诗的意思。

  (7)总结诗意。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8)指导朗读。

  ①这是一匹怎样的马?通过哪个词看出来的`?

  (骏马。)

  (“快走”暗示出骏马轻快矫健的风姿。)

  ②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没有,“何当”,这是作者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什么志向?

  (期盼这样的骏马早日驰骋沙场,同时想到自己,希望施展自身的才华,不仅只当九品小官,建功立业。)

  因此在朗读这两句要充满忧虑、感慨之情。

  (9)总结结构。

  让我们再次回顾全诗,上下两部分,两两相对,前两句是在写什么?后两句又是在写什么呢?

  (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板书)

  (10)诵读全诗。

  最后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李贺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哀叹,齐读这首诗。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5

  《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六年制第十二册的精读篇目。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文章层次清晰,内容生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中国人民智慧和力量的赞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

  全文围绕“杰出、爱国”而展开,教学时我以此为线索,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具体事例,结合重点的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第二教时,重点研读的是课文重点段落2、3段。我将目标定为:

  1、细读课文,推敲理解课文的词句。

  2、感受詹天佑严谨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第二段时,重点抓住在xx的情况下,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引导学生抓住“阻挠、要挟、轻蔑”这三个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仔细推敲,深入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去感受,体会了当时的情况。从而对詹天佑受命于危难之中的勇气、胆略,拳拳爱国之心产生了强烈的敬佩之情。

  在教学第三段时学习的内容是詹天佑在修筑铁路时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找出詹天佑在勘测线路遇到困难时的表现,仔细体会。学生从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之中感受到詹天佑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毅力。在理解“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时,抽象的说明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通过把“开凿隧道”和“设计线路”两部分用画图或实验的讲解方法来说明。让学生动手画箭头,标方向,运用创设情景,你是詹天佑纪念馆的讲解员来进行学习的方法,演示推拉的火车头。把抽象的事物变形象了,陌生的变熟悉了,使詹天佑高大的形象跃然于学生眼前,使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

  此外,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汇报,并与其他学生一起,针对该组的学习收获,给予补充,评价。形式不限,手段不限,长短不限。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讨论场”、“表现场”。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合作探究和汇报表达,进行适时的点拨。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6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体验故土乡情。

  3、增强爱家乡的情感。

  4、阅读文章时要弄清作者重点表达的意思,分清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

  5、明确在习作时,要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6、体会用不同的词(近义词)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的语言特点;用近义词写排比句。

  7、了解寓意吉祥的习俗。

  8、养成认真规范书写正楷字的习惯。

  9、背诵《长歌行》,并体会诗歌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特点对主要部分详细介绍的方法。

  2、体会阅读文章时分清文章的主次,就能领会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3、懂得习作时要分清主次,详略得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家乡的风俗习惯的资料。

  2、正楷字书法、字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播放《火把节》《牦牛节》视频片段。

  师:隆重而热烈的节日,把我们带入到了浓浓的节日的氛围中。从视频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中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风俗。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重阳登高赏菊……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咱们的家乡有哪些风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篇关于家乡风俗的习作。

  二、新课。

  1、创设情境说风俗。(扮演小导游介绍家乡的风俗)

  1组(三五同学为游客,一名同学扮演导游)

  导游:哈喽,大家好,欢迎来到我的家乡xx,我是你们的小导游,请跟随我走进我们的家乡,走进我们神秘的苗寨。

  我来介绍家乡的风俗……

  游客:哦,还有这样的风俗呀,真是一个神秘的民族。

  2组

  导游:我们的苗寨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风俗呢,据说……

  3组

  导游:我就参加了那次xx活动,那时刻,别提有多激动,(讲述参加活动的经历)……

  ……

  2、写写家乡风俗。

  刚才的小导游们有的选取了最具家乡代表性的风俗,有的.介绍了家乡风俗的来历,有的讲述了参加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有的为我们描绘了参加节日活动时的具体情境,讲的都很生动细腻。但是,说的再好都是纸上谈兵,我们能不能像大作家老舍、沈从文那样把这个有特点的风俗习惯,用富有特色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呢?

  (1)确定主题。

  可以写一种风俗习惯,也可以写自己参加某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

  (2)列写作提纲,确定重点部分。

  ①写风俗习惯。

  A、风俗习惯的内容

  B、特点

  C、风俗习惯的来历

  D、风俗习惯的意义

  E、自己的实际体验。

  ②参加风俗习惯的亲身经历。

  A、参加活动的情况(重点)

  B、风俗习惯的来历

  C、这种风俗习惯的特点

  D、自己的感受(重点)

  三、进行习作。

  同学们写得都很好,我发现很多同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故乡的真挚感情。说风俗,谈家乡,翻来覆去绕不开一个“情”字。朴实的话语、简短的文字,因有了对故乡的那份深情而动人心弦,因此,我们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哪怕你写的是最普通的风俗,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独特的情感,你的习作就是成功的。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中,我们欣赏到了各地不同的节日风俗,同时也品味到了同样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故乡的热爱、眷恋、自豪之情。我们写家乡的风俗,更是透过这种风俗在写我们的家乡,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写家乡的文化,抒写我们心中的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我们的文章就有了生命,就能打动人心。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最新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