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时间: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6篇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饮食的发展阶段、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世界各地不同的餐器、随地域而区分的饮食结构;理解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方式的历史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制约、创造饮食的能力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部分、社会历史文化赋予饮食以丰富的内涵、文明交流加强了饮食的多样化。

  2.通过对自然环境等文明要素在历史中对饮食结构、饮食方式等方面影响的讨论,初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观点分析文明要素与文明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与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学归纳方法。

  3.理解饮食的历史同样是人类在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求生存、求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历史、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并通过对中国饮食传统中丰富灿烂的文化与中国饮食对世界的贡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饮食方式与历史文化。

  难点:饮食方式与历史文化。

  说明:

  分餐制多与等级制度有关,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列鼎而食”;聚餐制则源自于魏晋之后家族观念的加强,因为在动乱不安的年代中,只有通过加强血缘家族的联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维持个人的生活,所以聚餐也就成为体现安危与共的家族观念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的文明交流与撞击中,分餐制成为一部分中国人的选择,从聚餐到分餐的转变,一方面固然有讲求卫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在传统文化与观念上的突破。所以,饮食方式与历史文化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2.饮食与文明。

  1.小结练习

  [资料附录]

  材料一:饮食与自然环境。——教科书55页末小字部分。

  材料二:饮食与文明交流。——教科书56页小字部分。

  材料三:在波士顿倾茶事件中,作为主角的竟然是原产自中国的茶叶,这实在耐人寻味,堪称中国饮食文化代表的茶叶在传至西方后,到18世纪已经完全融入西方社会,成为大众饮料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欧洲殖民者又将这一饮食习惯带到了美洲。英国限制美洲殖民地经济发展也就自然从这与大众生活最为相关的茶叶着手,通过法令强行在美洲倾销东印度公司经营的茶叶,而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线也自然地从这与大众生活最为相关的茶叶开始被点燃。

  材料四:饮食的发展历程。——教科书54——55页。

  材料五:用餐形式与历史文化。——教科书56页。

  [板书设计]

  自然环境

  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 饮食结构、方式

  生产力 饮食 文明交流

  (生食 火 熟食陶器 烹饪)

  筷子

  刀叉、手抓

  中国:聚餐,欧洲:分餐

  社会历史文化

  [训练设计]

  在北京出土的距今约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迹中,发现有50多种动物的骨骸、淡水鱼鱼骨与海蚶壳,由此可以说明: ( )

  ①山顶洞人仍停留在生食的饮食阶段

  ②山顶洞人的活动区域已经扩大至海边

  ③山顶洞人的活动区域应有相当丰富的动物资源

  ④山顶洞人已经发展起丰富多彩的烹饪饮食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参考答案C

  [教学反思]

  《社会生活》这一单元的设计构想是:精讲《服饰》这一课,在第一课中给出比较完整的文明史分析方法及框架,而后在其他三课中,要求学生根据《服饰》,对饮食、居住、交通等文明现象进行分析归纳。但三课中各有侧重,不要求泛泛之谈。

  社会生活在文明史框架下解释的方法是探讨文明以下几种要素与文明现象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生产力、历史文化、文明交流。

  《饮食》作为学生实践的第一课,从实际操作来看,在课前应当对学生有一定提醒,并有顺序的规定,要求学生按照自然环境、文明交流、生产力、历史文化的顺序来谈,这样才不会在课堂上出现相对混乱的局面,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指定其他的顺序,但是不能完全放任。

  课前必须要求学生准备至少一个文明要素与饮食间关系作为主讲话题,并且各自最独立准备,不要分组,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形成讨论。在课前应当就每个话题各随机抽选二名学生检查准备情况,以确保学生准备工作充分。

  总之,本课是学生在本单元自主实践的开始,课前的要求与准备必须充分,之后的两课才能比较有效地进行。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篇3

  基本信息 名称 《第一次工业革命》 执教者 陈翔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河人版九年级上13课 教材分析 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知道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讲述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比较肤浅,尤其对本课的历史地理位置生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历史知识过于专业化、成人化,而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演示,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优秀品质 通过本课学习,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培养刻苦学习、热爱科学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瓦特改良蒸汽机及其作用

  英国工业革命影响 难点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环节相互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欧美国家的巨变这个单元的三方面的变:一是文艺复兴,是思想领域的巨变;二是新航路的开辟,这个是地理发现方面的巨变;三是英国和美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是政治方面的巨变。

  下面我们来学习欧美国家的另外一方面的巨变,即第一次工业革命,来看看这个经济领域的革命给欧美国家乃至世界带来了什么样的巨变。 师生共同回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40-1688,确立资产阶级统治,成为工业革命的大前提

  采用衔接式导入, 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 一、工业革命的曙光

  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最先开始于哪个国家?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情况回答老师的问题。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

  这个问题通过学生的预习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主要是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可以提问学生,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回答,最先开始于英国。如果学生不懂“工业革命”,可提示:我们学习完了再来探讨、归纳这个问题。

  可以趁势提问:工业革命为什么最先开始于英国呢?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之后出示演示工业革命最先在英国发生的几个原因。劳动力、市场、资源、资本、技术。可以强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资产阶级统治是工业革命最重要的一个前提。 二、解放双手的变革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展示欧洲的旧式织布机,

  让学生了解识记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和凯伊发明飞梭的史实。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并提示,工业革命是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认识珍妮机。强调是手摇的。

  2、瓦特改进蒸汽机。

  下面我们来看看瓦特是怎样改进蒸汽机的吧。提示:

  他是在棉纺织业大机器生产的发展,需要新的动力情况下吸收前人的成果面制成的蒸汽机。蒸汽机可不是他发明的噢,是另有其人呢。

  展示瓦特制造的第一台改良的蒸汽机图片。学生回答后教师提示并归纳,重点强调蒸汽机的优越性:效率远超畜力和水力,且不受地区和季节的限制。

  强调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运用于纺织、采矿、运输等部门,使社会生产开始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要求学生正确书写“蒸汽”两字。

  学生思考:18世纪英国棉纺织业有哪些重大发明,它们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作答。

  学生说说所知道的瓦特小时候的故事。

  回答:你知道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吗?比起人类原来使用过的原动力来,它有哪些优越性? 直观展示棉纺织业的一系列发明,重点强调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这是历史联系实际的一个好机会,以史为鉴使人聪明嘛。

  训练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基础知识的掌握。 三、铁路时代的到来 交通运输工具的发明和改进也是由于蒸汽机的应用推动的作用下面进行的。

  补充问题: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请结合课文说明。

  提示工业革命结束的时间英国是19世纪40年代,法美德俄等国是在60-80年代。

  影响主要是,使生产力获得极大提高,社会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对立,东方从属于西方,亚非拉的贫穷与落后。 学生阅读课文罗列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和富尔敦发明汽船的史实。 以图片、图表直观展示,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篇4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x人一组,全班分x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x人资料员x人记录员x人、发言人x人。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篇5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重点: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分析。

【教学方法】

  导学练。

【教学过程】

  一、早期农业的出现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黄河流域种植粟、麦,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2.农耕格局: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利、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素质)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说明:①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以施肥、灌溉为代表的生产技术的提高。②“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

(2)工具材质:石器→青铜→铁器;工艺:打制→磨制→炼铸造。

(3)动力:人力→畜力→自然力。

  2、评价:积极: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局限:长期以来,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三、水利事业

  1.大禹治水

  2.水利工程和技术:都江堰(战国)郑国渠(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翻车、筒车、高转筒车、风力水车。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古代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赋税沉重;徭役沉重;土地兼并。)

  四、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小农经济出现的原因。

  2、小农经济的特点:

(1)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2)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3)自给自足、很少有商品交换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6)天生脆弱。抵抗风险的能力差。

  3、小农经济的影响:

  农业文明的基础;农民生活的保障;具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技术进步缓慢,之下社会易)。

[学习延伸]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答案提示: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课堂练习]

  见《高中历史必修二课时详解》及学案。

[课后作业]

  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篇6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中国古代重要的水利工程,掌握其修建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水利设施修建的重要意义,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修建的学习,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代表和治黄的措施。

【难点】

  认识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大禹治水的影视片段,提问学生:视频当中,大禹治理的是哪个地方?

  学生回答:黄河。

  教师引导:大禹治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以后的历朝历代也在为兴修水利工程而努力。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还有哪些?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又具有怎样的意义呢?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设施

  教师引导: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展示都江堰、芍陂、郑国渠等的图片,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时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

  学生结合图片,回答问题:都江堰、芍坡、郑国渠等。

  教师出示都江堰的结构示意图,并引导:春秋战国时期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于哪里?是由谁修建的?由哪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回答: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公元前3世纪,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领民众完成了这项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工程包括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它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既利排洪,又利灌溉。飞沙堰起到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内江水经过宝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广袤农田。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