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

时间:

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篇(金刚经读后感800)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1291个字,阅读大概需要3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篇(金刚经读后感800),供大家参阅。

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篇(金刚经<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800)

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1

  还是要把自己读经的感受随手记录下来,这是对自己的时间一个交代。

  佛陀的思想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佛陀称为"实相","法相","如来","阿寥多罗三藐三菩提","遍无上正觉",这些词语说得都非常不适合我们现代人理解,我给这个支点取个现代名字,叫"宇宙心灵",佛陀的思想就十分容易懂,也能被推理出来了。

  首先人为什么要利他才能成就菩萨道?这是因为"宇宙心灵"第一特性就是利他。我们假设一下,原初有个宇宙心灵,这个宇宙心灵如果不首先具备利他之心,如何能诞生出宇宙万物?

  人如何才能利他?当然就是要无我,破除对我的执着。假设宇宙心灵本身是我,它必须诞生出他,宇宙心灵本身就存在在宇宙万物之间。

  这种无我利他性就是大悲心,其实也就是宇宙本身具备的第一性--创造性。这也是所有宗教关于造物主的思想,佛陀没有创造一个造物主,如上帝。

  佛陀应该算得上人类第一个完美阐述创造精神的哲学家。向佛陀学习创造哲学。

  宇宙心灵与人合一的时候,人就达到了究竟涅盘的境界。其实佛说涅盘也就是人死了。佛陀的想法是人由于在生前获得了对宇宙心灵的体悟,死后就成为了宇宙心灵。没有说宇宙心灵附身这样的命题,佛陀是个彻底无神论者,虽然佛陀这个宇宙心灵仍然具备人无法理智思考的特征,但是佛陀一直是个坚定而彻底的无神论者,他就是要把人从神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对生死的思考是一切哲学的终极问题之一,佛陀也不例外。

  人如何才能获得与宇宙心灵合而为一的体会?佛陀有一个方法是观照。专注地观照,人就可以获得这种体会。这里其实有个对时间体验问题。观照,譬如观照自己的呼吸,一出一入,其实是把时间在细分,随着呼吸的均匀,呼吸越来越细微,人通过体验这个细微的呼吸,刹那间获得了时间的细微感受,和时间重合的感受。时间和宇宙心灵是一致,如果说宇宙心灵创造出来的第一物是什么?那一定是时间,然后是空间,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就思考过道生出来的这个一是什么?其实就是时间。这种无我的感觉在中国叫做天人合一。人可以通过专注获得天人合一的感受的。天是什么?就是一个世界,一个空间。人就是自己。天人合一必然是自己在那个世界之间。这个世界我们不能用物质世界来看,而是用大脑的触点制造出来的空间看,脑科学家说大脑制造出来的触点形成的虚拟脑空间比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要大得多。我们以人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这种观照形式来阐述这个现象。呼吸刺激大脑空间产生一个虚拟世界,人专注于这个世界,融于这个世界,于是获得了天人何以这种心灵感受。

  佛陀的思想都可以从这个支点推理出来,当然我学习佛学才开始,也许后面还有很多想不通的地方。这样简单的思想为什么在佛陀的学说里显得那么辉煌壮大?就是因为佛陀把他的学说建立在自己练习瑜珈产生的心灵幻觉解除上。佛陀练习瑜珈多年,产生了无数幻觉,佛陀把自己关于宇宙心灵的哲学思想和这些幻觉结合了起来,所以佛学就显得非常辉煌壮大。

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2

“万法本空”第一次接触这四个字的时间在初中。那是绽开在莲花之上的,由上慧下律法师所提的悟道之法。百般思索,终不能解。“万法本空”。既空,何来法?无法,怎传道?若万般佛法缘本是空,那诵经为何?持咒为何?诵经,持咒皆无表意,那学佛为何?

  相传,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摩尼 说法。 大梵天王 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 不发一语 。大家面面相觑, 不解其意。 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当即宣布:“ 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 涅盘妙心,实相无相 。”禅宗作为佛教中最重要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用以心传心为法门,不立文字,无迹可寻。故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这是一种境界。空,非空,非空亦空。如何理解?“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万法因缘生因缘灭,究其本质,当体即空,无所有。但法就是法,真空不碍妙有。孤明历历,如镜中幻影。事求则应,事去则灭。谓之真空。不是不知道,而是不贪执。如禅宗公案所说,铜镜执与此相,那此镜是不空彼相,铜镜也就失去了能照的本性。

  究其本相,为不空之空。世人贪执我慢,故佛陀告诫大众要万般放下,破除我执我慢,又因其人身有六根,六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应色身香味触法六尘。六尘是外境,六根是内境。外境加内境产生身心现象,心为外境所转,也就是被六尘所动,就会以六根造作善恶,好坏等行为,即造业。故《金刚经》把六根、六尘形容为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宣称若人能够彻悟六尘世界的虚幻不实,当下就是解脱自在。

  与“万法本空”相对的还有另外一句话,叫做“诸法无我”。 “诸法无我是佛教对主体的独特意识,本义为轨持,即‘轨生物解,任持自性。’诸法无我认为一切存在都没有独立不变的主体或主宰者,一切事物都没有起着主宰作用的自我或灵魂,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都是相对的、暂时的。”简单地说,就是指一切事物 , 都是特定条件的因缘和合,是可分的,是多体的。任何一个物质,有其组成成分,每个组成成分又有其组成,可以无限推演下去,这样找不到一个不可分的实体存在,一切是缘起性空,是没有不可分粒子的大空性,没有固定不变的实体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人是这样,其他一切事物也是这样,是无基无根的空,这就是诸法无我!

  与“诸法无我”相对应的也有一句话,叫做“诸行无常”。 《涅盘经》偈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有事物的运行都是无常变化的,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而只有有了生与死的概念,才会感到所有事物的无常生灭;如果没有生与死的分别,就不会感到诸行无常了。 运动是绝对的,一切事物都是瞬间变化,没有丝毫静止。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看见种.种的物质和东西都一刹那不停的流逝着,迁流变化。世界的一切事物没有一样是永恒的。任何东西都有它形成的时候,形成过后会保持一定的相貌。过了一个时期,它慢慢的坏掉,最后消失的无影无踪。故而称之为“空”。我们所认识的这个世间,世界上的物质,我们的身体和生命,以及心念。没有一物不是生灭变化的。故说“无常”

  众生的身心是众多因缘聚合的结果,即是我们过去有种.种的业因缘,它们凑合形成我们现在的身心,所以它是一个聚合体,以佛法来说,即是五蕴。五蕴就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当中并没有一个实体是“我”。我是谁?是我们把这副皮囊叫做“我”。是“假名我”。我们众生给每样东西名称后,就认为它是实在的。但佛陀说不是,是假的,是一个名称而已,“假名我”亦复如是。在这个名称里面,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但是我们凡夫将这些假名我执著以为真,佛教称之为“我执”。而《金刚经》破的就是我执。故而: 万法本空,非空,非非空。是则为解。

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

  我记得有人说:中国人最可怕的是谁也不信,就信自己。我赞同,我个人觉的人总有晕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还相信自己的行为想法是正确的,那不就容易犯错吗?我觉得有点信仰挺好的,但是不是邪教啊。生命的长河,清澈透明,流淌的地方多了偶尔也会受染,能保持一颗清澈的心灵,力争清澈不是一件坏事,《金刚经》教人修行,修行,通常很容易让人想到诵经、坐禅、礼拜等,总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诚然,我们不能否定这是修行,但如果从“修行”二字的意义去看,修行不只是局限在这上面。行是指身、口、意三业之行,我们的意业因为有贪嗔痴的关系,使得我们不断地造作杀盗淫妄等业。修行就是修正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修正错误的思想、语言、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使之与道相应。

  佛法是解决心的问题。当机者须菩提就向佛陀提出:“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是发菩提心,为修习菩萨道的根本;降伏其心则又是发菩提心所要达以的目的。《金刚经》就是围绕着这样一个前提而展开的。降伏其心,是《金刚经》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整个佛法要解决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佛法也不妨称为心性之学了。

  我又想到前两天说到了“心静”在日常生活中,生活在这个繁杂的大社会里,总是会遇到烦心琐事,做到“吾将三省吾身”,看你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就想剩了半瓶好酒,悲观主义者会说:唉,就剩半瓶了。相反,乐观主义者说:还有半瓶那!所以,心才是根源。所以当你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态看待事情,就决定了你的心情,所以有悲伤与喜悦,消极与积极,美丽与丑陋等等

  假如我们的心充满着贪婪、嗔恨、愚痴、我慢、嫉妒,那这个世界一定到处是战争、谋杀、偷盗、抢劫、强暴、欺骗。你想这将是一个多么险恶的世界;相反的,我们如果拥有惭愧、慈悲、道德、智慧,世界就会出现光明、和谐、安定的局面。一切惟心造,人们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出现什么样的世界。

  修行三省吾身,修善每日必行。

关于《金刚经》的个人观后感范文3篇(金刚经读后感800)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