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

时间:
  • 相关推荐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7篇(红楼梦读书笔记初一)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7篇(红楼梦读书笔记初一),供大家参考。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7篇(红楼梦读书笔记初一)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1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

  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2

  一袭道袍,飘飘曳曳,宛如天外之人,高洁而不沾染一死凡尘,她就像那年盛开在她庵外的红梅,美丽而孤傲,妙玉的美丽是上天造就的,但她的孤傲却是命运使然的,自幼多病的她在父母双亡之后孤身一人流落至此,本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落得如斯之地步!她就像那一枚明珠却被误投于深海之中,贾府的放荡风气与藏圬纳垢,让她不得不因为保护自我而对别人冷目三分,甚而让别人觉得她“可厌”!无非就是因为她的无权无势与身份低微。

  也许如果没有让她遇到玉贾宝,也许她没有爱上他,甚而为他走火入魔,也许她便会拥有一个完整的一生,即使一辈子应对清灯古佛,独自老去,她也不会觉得有一丝一毫的空虚,但她见到了他,这个第一个待她平等之人,第一个值得她为之倾心之人,第一个知她甚深之人,在妙玉心中,他是异常之人。

  从受到宝玉称赞时的故作正经到一时真情流露时的面红耳赤,她难道真的是一个心如死灰的道姑吗?不,她也是一个普通的十八岁的少女,仅仅是被封建礼教荼毒了思想,她有勇气爱上世俗所不容之人,却没有勇气去冲破那层束缚,她清楚的明白,一但自我不循规蹈矩地做尼姑,她便会与宝玉见面机会也没有,凭借了贾府的势力,岂能容忍此等伤风败俗的事情出现!她只能细心地收拾起所有的心绪,戴上副不可侵犯的圣洁面具。但她真的能如此度过余生?

  虽然红楼梦中有暗示,妙玉会那里获得幸福,但我觉得高鄂的续书不无道理,在续书中,妙玉被强盗掠走,生死不知,乍看,很悲惨,但我觉得,让她在贾府中受心痛煎熬一辈子是更残忍之事,也许此后的她有了一些转机也未可知。

  正如妙玉在给宝玉的帖子中写到:“槛外人妙玉遥祝芳辰”,槛外人”三个字大有深意,妙玉无疑是聪慧的,她用三个字向宝玉证明心迹,体现她不愿让自我涉足于这纷扰的尘世间,保护自我也保护自我所爱之人,人人都说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是千古悲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妙玉对贾宝玉苦苦思恋,黛玉无疑是幸福的,她毕竟还有一段完美的憧憬与感情,但妙玉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定不会有结局。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3

  初读《红楼梦》,我并不喜欢林黛玉这个人物。她给我的最初印象是小心眼、心胸狭窄,尖酸刻薄,爱使小性儿,总是哭哭啼啼,不够坚强。可是后来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并且对她充满同情。

  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悲剧,那么林黛玉正是其中悲剧人物的代表。几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我看了她悲剧的一生,觉得她的所有缺点都是情有可原的。

  林黛玉从一出生就决定了命运的凄苦。她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黑暗龌龊的贾府。

  林黛玉谨记其母的遗训:“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因而在贾府中是“步步小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正因为寄居在这种黑暗的环境当中,林黛玉不得不小心提防自己的作为以及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与做法了,因此,她的那些似乎有点失之偏颇的小心眼儿也就变得情有可原了。比如周瑞家的送宫花,最后送到她那里,她便疑心是别人挑剩下的才给她;一天夜晚,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拒不开门,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欲要发作,又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我们想到她的身世处境,想到她的极强的自尊心,不是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吗?

  再说她的尖酸刻薄,现在在我看来恰恰是她直率,机敏的表现。她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总是有什么就说什么。她经常取笑湘云,可决不是刻意的挖苦,而是善意的玩笑。一次宝玉去看宝钗,正在一个“识金锁”,一个“认通灵”,不期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一见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钗笑问“这是怎么说?”黛玉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又问“这是什么意思?”黛玉道:“什么意思呢,来呢一齐来,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明儿我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呢?也不至太冷落,也不至太热闹。”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酒杯时,正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又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我了呢!”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这些一语双关的话语,只能够显示出她的聪慧。

  林黛玉也并非一味“孤标傲世,目无下尘”。其实她也很谦和。她对“下人”从来没有耍过威风,没有说过一句恶言恶语。宝玉说,她对晴雯是极好的;佳葱说,她去潇湘馆送茶叶,黛玉正给丫头们分钱,就抓了两把给了她。每次赛诗,她总是推崇别人写的好,从不计较高低;与湘云凹晶馆联句,每当湘云说出佳句,她总是“起身叫妙”,甚至说:“我竟要搁笔了!”

  在书中我们看见黛玉哭是家常便饭,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当然,她哭大多数是为了宝玉。宝玉几天没来看她了,她只是哭;她看见宝钗和宝玉在一块说话,也回去坐着哭。“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我经常想:这个泪人儿,她有多少眼泪啊?可不可以快点流干就不要哭了?但是有什么办法呢?她是生活在一个封建大家庭里。她对贾宝玉爱得真诚,爱得执著,始终如一,至死靡它。而宝玉虽然也爱她,但没她表现得那么热切。而且,他们的爱情又是在不许爱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生存的,这就难免有痛苦,甚至要为爱情付出生命的代价。再加上她诗人的气质和悲剧的性格,这种被压抑的燃烧着的爱情,只能用诗和哭来抒发。林黛玉的哭,分明饱含着现实人生的血肉。哭是她悲剧性格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哭,是她对生活折磨的强烈反映;哭,是她发泄痛苦的方式;哭,是她诗人气质的种种感受的抒发。她是为自己的爱情而哭,为自己的命运而哭。

  后来,林黛玉终于结束了她悲惨的一生。这对她不失为一个解脱,想想除此之外,她还能过上好日子吗?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4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5

  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万象和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们称《红楼梦》内蕴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6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认识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灌溉,又因灌溉过多故五内郁结。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色彩。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灌溉之恩。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她幼年丧母,寄居在外祖母家中。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温暖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二奶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寂寞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

  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善于处世,这两点胜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她没有木石前盟,却相信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单,给人以恬静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宴席上众人嘲笑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她处世的高明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顺,识大体",选上了"宝二奶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一直无法喜欢,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顺,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如果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如果连痴心也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一直认为迎娶的是黛玉。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现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会,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原本"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7

  这个寒假中,我阅读了四大名著之一,我曾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宝玉的出家当和尚,宝钗的夜对孤灯,以及贾府的哀败萧条;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为什么不成全宝、黛的爱情,反使他们阴阳相隔,最后落得天各一方。人世间就真的只有忧愁与伤心的泪雨吗?

  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生态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显出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魂牵梦萦。

  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魁夺菊花诗的潇洒,芦雪庵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讲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佩服,令数千万人为其倾倒。但细细品来,纤巧感恩的字句后,又隐藏多少眼泪,多少辛酸。

  三月,花朵艳放,花香满天,黛玉,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芬草菲飞的泥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痴笑,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克色,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与宝玉爱情的凄苦,本事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她唯一的知己,课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块绊脚石,是的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技使两个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对,,宝玉疯疯傻傻,看破红尘,削发为僧。

  红楼梦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让我感慨万千。

描写红楼梦的初一读书笔记7篇(红楼梦读书笔记初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