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时间:
  • 相关推荐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 最后的姿势教案,供大家品鉴。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1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密水街道周阳小学

  管彩彩

《最后的姿势》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的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让让学生知道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抓住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

“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教师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如品味词语时让学生结合地震时山崩地裂,学生的生命岌岌可危,来体会谭老师的镇定自若,舍生忘死的壮举。

  在小组汇报中学生们没有很好的抓词来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中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欠缺在朗读中去感受去升华谭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要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现自己的阅读感悟。去抠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2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一、收集资料,激发情感

  二、紧扣题目,抓住细节,研读文本

“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课文。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是谭老师的最后姿势。

  为了立体的体现人物的品质,课文第三部分引用最有说服力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老师的英雄壮举。教学时我没有急于去提炼、总结人物的品质,而是让学生去读出自己眼中的谭老师的形象,进而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最后的人生意义。

  三、课外延伸、升华情感

  在学完这篇课文后,我又让学生读了几首小诗,这几首诗分别以谭千秋老师的学生、妻子、女儿、母亲的角度去写的,我让学生在配乐声中去朗读,读着读着,我分明看到了学生感动的泪水,听到了哽咽的声音,我知道他们心中对谭老师的感动得到了升华。

  课结束前,我又补充了抗震救灾中其他老师的感人事迹,他们那感人的最后的姿势让学生震惊了,他们感动极了。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我也感动极了,为那些英雄老师而感动,为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感动,纵观全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一、课一开始,我没有让学生观看地震发生后惨不忍睹的一个个场面。这一情景的再现,可以很快的把同学们带回那次地震,使他们的心一下子被揪了起来。这样的情感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在教学中,我虽然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来组织教学,但没有扣住”撑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谭老师这一撑,撑出了什么?的课文补白,如果这样去深挖文本的话,人物形象会更丰满、更高大,这样会在学生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在课的导入上,我觉得学生对去年的特大地震都很了解,并且在去年发生地震后,我要求学生每天看有关救援(都江堰》教学反思)的报道,谭老师的事迹有些学生也听说过,于是没有用有关地震时的图片或影像。但在9月23日听了郝老师讲的第二课时后,我才觉得,用上图片能更好地让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

  在课堂上,我抓住谭千秋老师是如何用宝贵生命诠释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的组织教学,抓住四处环境描写的句子,这样的环境预示着什么?

(1)天空阴沉沉的。(预示着地震的来临。)

(2)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个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体会连用3个感叹号的表达效果。语调越来越高,越来越急促。)(3)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楼房马上要坍塌,情况危急到了极点,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4)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这样的环境描写预示着谭老师遇难了,他的姿势成为永恒的瞬间。)

  可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谭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抓人物的正面描写,抓谭老师在地震到来和楼房即将倒塌的时候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组织学生通过读和演来反复体会,真正理解谭老师是怎样诠释爱和责任的,感受谭老师舍己救人的精神。学生也真正明白了诠释的意思,不是简简单单能用解释来说明的。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重点抓住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 ”撑组织教学,让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当讲到就是这样一位老师,离开了他心爱的女儿和学生时,在坐的学生都被谭老师的精神深深感动,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最后的姿势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

  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对教材的编排意图理解不深。主要也是由于没有教学用书,凭自己理解上课,在这课中忽略了侧面描写的学习。这是以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的内容,要特别注意。

  20xx的汶川大地震,夺去了无数同胞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地震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最后的姿势》是根据发生在此次地震中的真实事情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文本语言的品味——从空泛走向深刻

  本文的语言文字很值得推敲、品悟,在感受本文地震场面的可怕,通过正反两个面来品读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抓住关键的字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在上一轮教学时,这方面我就有所忽视,课上学生的回答很空泛,很散,一张口就是一个大道理,有些学生虽然也能说到关键字词,可也是浅尝辄止。比如,在谈地震的可怕时,学生如果不能很好的抓住”摇晃“摇晃得越来越厉害”刺耳的吱吱声等词,就很难还原当时的情形,从而也会削弱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再如,在体会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时,也要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特别是“推、拉、撑这三个字。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因此,教学中,我就反复提醒学生抓住关键字词进行品读,而且在课上反复交流,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光能够很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还能扎实地掌握这种很好的阅读方法。

  二、课文内容的处理——从零散走向整合

  本文在描写地震的场面时,文字主要分散在第三、第四和第六自然段,而且三段文字在描写时,是按照地震的强烈程度来排列的,学生只有将这三段文字整合起来阅读,才能发现文字的这个特点,从而才能更好地体会地震的可怕。因此,在课上,我将三段文字同时出示,并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其写法上的特点,然后抓住关键词交流感受,这样的处理,比只是让学生自由找出描写地震场面的句子谈感受的效果好很多。

  三、学习资料的获取——从单薄走向丰厚

  其次,在读到获救学生对谭老师的回忆时,这简短的一句话也很难让我们读出其中的感动,因此有老师向我推荐了一段谭老师和学生被埋时的对话,通过这段文字的补充阅读,把当时的情形变得更加立体和丰满,很多学生在阅读时,眼里都闪着泪花......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此时在学生心中更高大了!

  最后,在课堂结束时,我又补充介绍了在汶川地震中涌现出的其他几位英雄教师,他们的事例和本文相呼应,让学生心灵再一次地震撼,读着他们的事迹,再回到课文,这些文字,变得更加沉重,谭老师的品质,在他们心中烙得更深!

  特色简析:

  今天上午,在学校组织的教学能手示范课活动中我执教公开课《最后的姿势》一课,课堂上,学生展示讲解的表现既在我的预料之中,又有点出乎意料。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6课《最后的姿势》,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生死攸关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

  教学时,我在板书课题后,就提出一个问题:”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的姿势?谁的姿势?为什么摆这样的姿势?“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这说明孩子们理解课文没有什么问题。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对于谭老师的精神品质的理解还远远不够。

  这时,我决定发挥教师范读的作用,用饱含感情的朗读来引领学生的学习。我抑扬顿挫的朗读,立即吸引了孩子们,教室里鸦雀无声,当我读到谭老师舍生救人时,我的声音是颤抖的,甚至哽咽了,这时孩子们的眼里已经满含泪花,有的同学甚至抽噎起来......课堂的气氛与往日的活泼生动截然不同,异常肃穆。”孩子们,你们再读读课文好吗?“

  后来,孩子们读书、师生互动的效果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教师的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作为老师,读给学生听真的很重要!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

《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是根据20**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课文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学贵有疑,学贵有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让学生自读自悟。面对理解的难点,能及时提供学法的指导。整节课,我与学生共同品读课文,从文中的语言文字特别是谭老师的语言与动作中体会感受“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从而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比如:我在教学“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这句中的动词“撑”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先让学生自己演示这个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中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度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的劲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张开一把保护学生的保护伞,减轻碎裂的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的严重恶果。这时,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这样的爱是一种大爱,无私的爱。再次,抓住文中的环境与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体会与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比如:第二自然段只有一句话:“天气阴沉沉的”让学生反复阅读,感受环境描写既当时自然景象的真实再现,也是那特定场景中悲剧即将发生的暗示。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理解得非常深刻,涌动着对谈老师的深深敬意。课堂上响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这节课的主要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个性朗读的机会太少,没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很是遗憾。其实,一堂课总会有自己的得失,人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完善的过程。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生的个性。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二)三个月前我还坐在聊大的教室里听老师上课,而三个月后的今天,我已站在了刘官营小学的讲台上,台下是我的24名学生,更有教研员李道平老师、指导老师乔红霞老师和其他的前辈教师们。站在讲台上,我平复心绪,回忆昨天和其他支教大学生一起在八甲刘联校聆听的由乔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一课,思考其中的授课方法、技巧,又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昨晚修改后的教案,希望能够顺利的讲完这节课。还没有打上课铃,我准备等一下,看着台下的老师和学生们,我没有过于紧张。然而新近上任的班长却似乎有些着急,他对着我张张口,又指指自己,询问我是不是该喊起立了,然而,我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他是在确认等下需要他来喊起立,我便冲他点了点头。看到我点头,他紧接着就喊了句让我有些措手不及的“起立”,一堂课就此开始。课正式开始,根据乔老师的课前指导和对于示范课的学习,我首先带领学生们一起书写并朗读课题,然后就课题提出问题:“什么姿势?”,“为什么是最后的?”。接着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并标注自然段、生词。读完课文后,我先找了几名学生朗读生词,紧接着板书了生字“凹”并拓展了生词“凹凸不平”,在强调生字的笔顺后,又找了两名学生上黑板上练写。最后由学生解读课题,使用课文原文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交流完课题和生字词后,我们回到课文,从第一段开始细读整篇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并提出问题,如“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希望通过带领学生逐段的分析课文,来达到引导学生理解全文并能自主总结全文的目的。课文分析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看了下时间,猛然发觉我有些偏离了轨道,回想并对比乔老师的示范课,我这节课所剩的时间不足。那么,应该就是前面的教学里出现了多余、累赘的地方,但已经讲到这一步了,只能继续,压缩各步骤时间,然而最后我还是未能避免拖堂的发生。下课后,乔老师告诉我先休息下,等下再对我的课进行点评。回到办公室,我惴惴不安,回想课堂教学步骤:

  一、交流解读课题;

  二、交流字词;

  三、交流阅读;

  四、交流阅读体会;

  五、交流练笔。我在第一课时里进行了第二课时的内容,分析讲解过多,使得第一课时的阅读“缩水”,同时又因为时间太紧张,也没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将阅读和分析两部分同时进行,却又都没有进行完。短暂休息后,教研员李老师、指导老师乔老师和其他听课老师一起对我的课进行了交流点评。首先,我简要介绍了我的教学思路,然后我将我下课后所想的说出来:讲解过多,朗读不够。我说完后,乔老师对我的课进行了点评,她先肯定了我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然后提出了她的看法意见。她认为在我的这节课中,有些教学内容本该属于第二课时的,是多余的。她具体指出,像“第二段天气描写的作用?”“第三段具体讲谭老师课堂内容的作用?”,两个问题,属于第二课时的内容,完全可以去掉。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而非具体讲解,应以朗读为主,并指出因为讲解过多而使得时间紧张以致原本计划的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没有进行。紧接着其他听课老师依次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他们从新型课堂教学的师生交流、朗读、整体把握上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张主任对比自己的数学教学,提出的关于明确教学目标的观点。他在每册数学教学前,会专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分析每节课的课题,明确每一课、每一单元以及整本教科书的教学目标。而他在听我的课时感觉我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其他老师们点评结束后,教研员李道平老师进行了总结性的评价。李老师首先对我进行了鼓励,他赞同了其他听课老师的观点,认为作为一名刚刚转变身份的支教大学生,能“在讲台上站得住”已经不错了。这句鼓励让我原本忐忑的心里有了些许的欣喜,但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李老师首先说在我的教学中看到了“乔老师的影子”,无论是从我带领学生一起书写(用手比划)并朗读课题中,或是从让学生通读课文后找出并读出生字所在的词中,还是从我示范书写并让学生练写生词中都能看出乔老师的指导。但这又只是影子,因为我只学到了皮毛:在交流课题中,带领学生一起比划的同时还要注意放慢书写速度;引出学生对于课题的思考的同时又要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在交流生字中,示范书写生字的同时需要挑出不同结构、类型的字示范书写;找同学练写生字的同时还要注意修改学生练写的字,使其美观。在交流生词中,让学生找出生字所在词语的同时还要读出所在句子。只有深入理解了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细节,并能够熟练地在课堂上运用后,才能呈现出新型语文课堂的教学之美。回想乔老师的示范课,再对比我的课,我在课题和字词的交流确实有很多地方没有做好,没有学到五步教学法中交流解读课题、交流字词的精髓之处。然后,李老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整体把握课文,应以朗读为主,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通过多读课文来达到整体感知课文的目的。在我进行的第一课时中,加入了过多的讲解分析,它们占用了大量时间,使得阅读时间不足。而且过于细致的逐段讲解将课文拆散,使得课文内容支离破碎,不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感知,与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相悖。仔细思考课上学生的反映,我也感觉我的引导分析确实过于详细,对于我提出的关于分析课文的问题,学生们较难回答。这让我想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三个层次的理论:学生们理解能力较弱,“看山是山”,只能整体感知课文;我的分析能力较学生要强,“看山不是山”,能对课文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而李老师他们则进入了“看山还是山”的第三个层次,他们能够分析课文,并且能够在细致分析后进行重新整合,最后再将完整的课文展现给学生。这是缺乏教学经验的我还没有掌握而且也较为复杂的教学技巧,幸运的是在老师们的指导下,我发现并认识了这个教学方法,这将帮助我更快的融入角色,更好的进行教学活动。最后,李老师说,应注意教学中的细节之美。在乔老师的示范课上,处处体现了新课堂的细节之美:书写课题时放慢速度,并讲解课题中字的笔顺、笔划;在交流生字词时,教学生如何修改,使得字体美观;在学生朗读课文时,站在学生身边,纠正他们读错的字音,鼓励他们多读几遍,从读错到读对再到读通、读顺;在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时,走到学生身边与学生交流等等。又指出我教学中的不恰当之处:指名读课文时不宜点名读,应给予学生同等的关照,如按照一定的座次顺序让学生依次读,避免“挑肥拣瘦”;在交流阅读中,应与学生一起朗读,不只要评价学生的朗读情况,还要范读课文并由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情况,真正达到师生间交流阅读;在分析、总结课文时,不必做特定词语的引导,不应明确答案,应肯定学生的答案。还具体举例指出在对于课文四至六自然段的分析时,因为我在课前的总结是“地震过程”,便没有明确肯定一名学生所总结的“地震开始到结束”,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说出“过程”一词。李老师说,想到“过程”一词的学生并不一定比想到“开始到结束”的学生思考了更多,而我仅仅肯定了说出“过程”一词的学生是不合适的。聆听了各位老师的听课感受以及李老师的总结评价,我受益良多,心中十分感激各位老师能够无私的给予意见和建议,同时我也被各位前辈老师们完善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经验所折服,他们对教学手法理解深刻、应用娴熟,对于教学中不稳定因素所引发的突发情况处理起来得心应手。这次评课交流让我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明确十分重要,让我的教学思路也更加清晰。由衷地感谢李道平老师、乔红霞老师以及其他老师们,他们在这次听课评课中给予我的悉心指导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模式,我将尽最大努力去实践这种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相信在诸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会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

(三)在教学时,我还抓住了“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 让学生理解体会,这句话不仅记录了他救护学生的那一瞬间的姿势,同时透过这一姿势,让人们看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一位舍己救人的老师的形象。我让学生结合前面当地震来临时,谭老师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的内容进行研究,谭老师给学生讲人生的价值,那谭老师人生的价值是什么?那就是为国家,为他人。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姿势,是诠释爱与责任师德灵魂的姿势。这时,再让学生说说课文为什么以“ 最后的姿势” 为题时,学生都能滔滔不绝说上半天。总的来说,我的课堂是抓住一字(撑)、一词(诠释)、一句(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后的姿势!)组织教学,这样一来,没有重点强调“ 爱与责任”,这是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就是在教学中对三位人物的侧面描写强调没有,也抓住人物的话让学生理解体会谭老师的精神了,但没有特意强调这就是侧面描写,对习作的指导不够。

《最后的姿势》教学反思3篇 最后的姿势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