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

时间: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3篇(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3篇(高一语文期末试卷),供大家品鉴。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3篇(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1

  2017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 积累运用(20)

  1、按题目要求填空。(15分)

(1)宋词有借助意象写秋的,如柳永《雨霖铃》首句“

”,李清照《声声慢》下阕首句“

”;有直接写秋的,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开篇句“

”。(3分)

(2)《雨霖铃》一词中对一对恋人分别时痛苦之情进行细节描写的句子是“

,”。(2分)

(3)

,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郴州旅舍》)(1分)(4)鸟雀呼晴。(《苏幕遮》)(1分)

(5)《声声慢》中有景生情,情景交融,表达词人情感融入落花中的句子是“

,?”(3分)(6)夕阳下。(《远浦帆归》)(2分)(7)《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感慨秦汉历史变迁的两句是“

,”。(2分)(8)上善若水。(《老子》)(1分)2.下列诗句中,未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2分)

  A.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B.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C.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D.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3.下列诗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3分)

  A.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B.可怜后主还寺庙,日暮聊为《梁甫吟》。C.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D.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二 阅读(6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4-9题。(15分)

  悠着点,慢着点

-----“贫富”与“欲望”漫谈

  莫 言

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③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④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⑤一百多年前,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提出科技救国的口号,三十多年前,中国的政治家提出科技兴国的口号。但时至今日,我感到人类面临着的最大危险,就是日益先进的科技与日益膨胀的人类贪欲的结合。在人类贪婪欲望的刺激下,科技的发展已经背离了为人的健康需求服务的正常轨道,而是在利润的驱动下疯狂发展以满足人类的的病态需求。我们把地球钻得千疮百孔,我们污染了河流、海洋和空气,我们拥挤在一起,用钢筋和水泥筑起稀奇古怪的建筑,将这样的场所美其名曰城市,我们在这样的城市里放纵着自己的欲望,制造着永难消解的垃圾。

⑥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⑦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

⑧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

(在东亚文学论坛上的演讲——2010年12月4日)(有删节)4.根据文意,理解第③段中加点词“放下”一词的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简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根据文意,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2分)……………………………………()

  A.第①段中作者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B.第②段中连续使用三个“比比皆是”,既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在欲望的驱使下世风日下的现实,又表现出作者对这几类人的鄙视和痛恨。

  C.无论是渔夫的老婆,还是那只不肯放下食物的猴子,最终都因欲望无限扩大而受到了惩罚。

  D.想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既要求人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克制自己的欲望,也需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加以约束。

  8.第⑥⑦两段,都阐述了文学对于改变现实的意义和作用,但是角度不同,请根据作者的阐述加以概括。(4分)

(1)文学肩负的责任是:

(2)文学传达的道理是:

  9.文章结尾,作者深感文学对拯救人类的贪欲(尤其是一个国家的贪欲)力不从心,但是仍抱有坚定的信念。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积累,举例谈谈你对文学改造人的精神世界、净化人的心灵的认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0-15题。(17分)

  静 夜 功 课 张承志

(1)子夜清时,匀如池水的夜静谧地等待着,悄悄拍了拍,知道小女儿这回真地睡熟了。(2)蹑脚摸索,漆黑不见门壁。摸索着突然踢了椅子一下,轰隆砰然的炸响惊得自己晕眩了刹那。屏息听听,暗幕中流响着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心中松了一下。(3)摸至椅子坐下,先静静停了一停。(4)读书么?没有一个读的方向。(5)写么?不。

(6)清冷四合。肌肤上滑着一丝触觉,清晰而神秘。我突然觉察到今夜的心境,浮凸微明的窗棂上星光如霜粉。

(7)我悄悄坐下了,点燃一支莫合烟。

(8)黑暗中晃闪着的一星红点,仿佛是一个异外的谁。或者那才是我。窗外阴云,室内沉夜;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其中那一点红灼是我的魂么,我觉得双目之下的自己的肉躯,已经半溶在这暗寂中了。

(9)我觉得那红亮静止了,仿佛不愿扰乱此界的消溶。于是我坐得牢些,不再去想书籍或纸笔。

(10)这样,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了真正的夜。我惊奇一半、感叹一半地看着,黑色在不透明的视野中撕絮般无声裂开,浪头泛潮般淹没。黑的粒子像溶了但未溶匀的染料,趁夜深下着暗力染晕着。溶散有致,潮伏规矩,我看见这死寂中的一种沉默的躁力,如一场无声无影的角斗。

(11)手痉挛了一下,触着的硬硬边缘是昨夜读着的书,高渐离的故事。

(12)远处窗外,遥遥有汽笛凄厉地撕裂黑布般的夜,绝叫着又隐入窗外沉夜。高渐离的盲眼里,不知那永恒黑暗比这一个怎样;而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13)我视界中的黑暗慢慢涌来,在我注视中闭合着这一抹余空——若是王侯根本不懂音乐呢——黑潮涨满了。思路断了。

(14)我在暗影里再辨不出来,满眼丰富变幻的黑色里,没有一支古雅的筑。(15)那筑是凶器……

(16)我决心这样任意遐想一回。应该有这样的夜:独自一人闭锁黑暗中思索的夜。如墨终于染透了、晕匀了六合的纸,我觉得神清目明,四体休憩了。我静静地顺从地等着,任墨般的黑夜一寸寸浸透我这一具肉躯。

(17)墨书者,我冥冥中信任的只有鲁迅。

(18)但这夜阵中不见他,不见他的笔。渐离毁筑,先生失笔,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是的,我睁大双眼辨了许久,黑色的形形色色中并不见那支笔,只有墨,读不破的混沌溶墨。春秋王公显然是会欣赏音乐的,而到了民国官僚们便读不懂鲁迅的墨书。古之士子奏雅乐而行刺,选的是一种美丽的武道;近之士子咯热血而著书,上的是一种壮烈的文途——但毕竟是丈夫气弱了。

(19)因为乌云般的黑暗在浸漫淹没,路被黑夜掩蔽得毕竟窄了。

(20)我心中残存着一丝惊异,仍然默默坐在黑暗的闭室之中。黑暗温暖,柔曼轻抚,如墨的清黑涤过心肺,渐渐淹上来,悄然地没了我的顶。(21)近日爱读两部书,一是《史记?刺客列传》,一是《野草》。可能是因为已经轻薄为文,又盼添一分正气弥补吧,读得很细。今夜暗里冥坐,好像在复习功课。黑暗正中,只感到黑分十色,暗有三重,心中十分丰富。秦王毁人眼目,尚要夺人音乐,这不知怎么使我想着觉 得战栗。高渐离举起灌铅的筑扑向秦王时,他两眼中的黑暗是怎样的呢?鲁迅一部《野草》,仿佛全是在黑影下写成,他沉吟抒发时直面的黑暗,又是怎样的呢?(22)这静夜中的功课,总是有始无终。(23)慢慢地我习惯了这样黑夜悄坐。(24)我觉得,我深深地喜爱这样。(25)我爱这启示的黑暗。

(26)我宁静地坐着不动,心里不知为什么在久久地感动。

(27)黑暗依然温柔,涨满后的深夜再也没有远处闯来的汽笛声。我身心溶尽,神随浪摇,这黑暗和我已经出现了一种深深的默许和友谊。

(28)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封闭的围困了。此刻,这凌晨的黑暗正像一个忠实的朋友,把我和我的明日默默地联系在一起。

  10.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第(8)段中划线句的空格处。(填入符号)(2分)…………()

“ 黑暗充斥般流溢着,不知是乌云正在浸入,还是浓夜正在。” A.升起 B.笼罩 C.降临 D.漾出 11.请赏析文章第(2)段划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12.根据文意,指出第(18)段中划线句“黑夜把一切利器都吞掉了”的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文章第(26)段,联系上下文,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久久地感动”。(3分)

  14.选出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A.第(12)段中,“那杀人呼救似的汽笛嘶叫,为什么竟像是高渐离的筑声呢”,这汽笛声与筑声的相似之处就在于它们都要撕裂那墨般的黑暗。B.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高渐离和鲁迅是两个身处黑暗社会却勇敢抗击恶势力的典范。

  C.作者独自一人静坐于黑夜之中,虽目无所见,但心眼洞开,在静思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与激励。

  D.通过静夜沉思,作者体悟到用生命与热血同“黑暗”进行搏杀,无论“武道”与“文途”,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其行为都是可敬的。

  15.请联系全文内容,简析文章最后一段的内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8分)

[双调]折桂令·九日

(元)张可久 对青山强整乌纱。归雁横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金杯错落,玉手琵琶。人老去西风白发,蝶愁来明日黄花。回首天涯,一抹斜阳,数点寒鸦。【注】①九日:又称“重九”,即我国传统的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②张可久:曾任典史等小吏,一生怀才不遇,时官时隐,仕途上很不得意,平生好遨游,足迹遍江南各地,晚年居杭州。此为张可久晚年之作。

  16.综观全曲,一个“ ”字贯穿全篇。(1分)17.对这首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强整乌纱”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B.“归雁横秋”传达出困倦游子对家乡的思念。C.“金杯错落”是写昔日繁华热闹的官场生活。D.“西风白发”极写诗人未能建功立业的惆怅。

  18.作品末尾三句表达情感颇具特色,请结合全曲作简要赏析。(4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9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第六十六章)

(节选自《诸子喻山水》)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名成于前,德垂于后()仲尼亟称于水()..夫唯不争,故无尤().20.下列选项中的“之”字与“是之取尔”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B.顷之,持一象笏至(《项脊轩志》).C.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D.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诸子喻山水》).21.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22.从“不舍昼夜”的流水中,孔子和孟子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3-27题。(11分)

  游凌云图记 刘大櫆

①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以寓乎此也。②南方固山水之奥区,而巴蜀峨眉尤为怪伟奇绝,昔苏子瞻浮云轩冕,而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古之杰魁之士,其纵恣徜徉而不可羁縻以事者,类如此欤!③吾友卢君抱孙以进士令蜀之洪雅,地小而僻,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于是携童幼,挈壶觞,逶迤而来,攀援以登,坐于崇岗积石之间,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于时极乐。既归里闲居,延请工画事者,画《卢公载酒游凌云》也。古今人不相及矣;昔之人所尝有事者,今人未必能追步之也。乃子瞻之有志焉而未毕者,至卢君而遂能见之行事,则夫卢君之施泽于民,其亦有类于古人之为之邪?于是为之记。

[注释]①轩冕:古时大夫以上官员的车乘和冕服,借指官位爵禄。②汉嘉,蜀地名。凌云山,蜀中名山之一。

  23.(1分)作者刘大櫆和方苞、姚鼐等都是清朝“_____________”(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24.(2分)文中与“卢君之施泽于民”相照应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2分)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知者仁者的快乐,都得之于山水并寄寓在对山水的观览中。B.作者认为理想中的士大夫应该既施泽于民,又寄情于山水。C.苏轼作为“古之杰魁之士”,只能做到钟情山水而轻于轩冕。D.卢抱孙政务之余曾畅游凌云,其友刘大櫆写此文专记其事。26.(3分)从语言运用角度,赏析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3分)作者说子瞻“有志焉而未毕”,其中“志”指什么?请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对这句话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三、写作(70分)

  28.阅读以下材料,请按要求作文。

  通过手机、电子书、网络等进行的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模式,被总结为碎片化阅 读。近年来,“碎片化阅读”现象引发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某知名媒体:碎片化阅读已成为大众阅读的趋势。史学博士廖峰:人或成为碎片化信息的奴隶。

  诗人欧阳江河:我故意写长诗,对抗碎片化的生活。

  学者费勇:我不排斥碎片化时代,我们该考虑怎么样才能够把自己修炼得更完美。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不也是一种碎片式结构吗?善 待碎片化阅读,善待随处可见的“低头一族”们,利用阅读终端阅读也不错。

  以上讨论引发了你哪些联想与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

  参考答案

  1、(1)(3分)寒蝉凄切 满地黄花堆积 楚天千里清秋 2/C

  3/D

(一)(15分)

  4.(2分)人们能够主动抵挡各种诱惑。(意思相近即可)

  5.(2分)此句将人们的欲望被法律束缚比喻为猛兽关在笼子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法律对人们贪欲的制约作用。(比喻分析1分,作用1分)

  6.(2分)第4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对人类应克制欲望的论述,引出下文对国家控制欲望的意义的论述。(结构作用1分,结合文意1分)7.(2分)C(猴子不属于欲望无限扩大)8.(4分)

(1)文学要使人们自觉克制欲望。(角度针对“人们”1分,表述1分)(2)一个国家或社会不能因加快发展速度而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角度针对“国家”1分,表述1分)9.(4分)观点1分,举例阐述2分,语言表达1分。(应以文学对人的精神有积极意义方面谈,若否定文学价值,最高给1分)

(二)(17分)

  10.(2分)D(与“浸入”呼应,更具形象性)

  11.(3分)通过对椅子发出的轰隆砰然的炸响声音以及母亲、女儿的细微鼾息声的描写,以声衬静,突出了夜的静、黑,为后文叙写黑夜静思做了铺垫。(每点各1分)12.(2分)黑暗社会的恶势力摧毁、封锁进步力量。(“黑夜”、“利器”、“吞掉”意义揭示,两点1分,三点2分)13.(3分)因作者在静夜中联想到诸如高渐离、鲁迅那样勇于同“黑暗”作殊死抗争的人,能从中获得启示,汲取前行的力量(正气得到弥补)。(联想内容1分,产生作用2分)14.(3分)B(B项,具有象征意义的“黑夜”不是全文线索;

  15.(4分)经过执着的通宵思辨,作者走出迷茫与困惑,获得前行的力量,对未来充满希望。(联系前文作者思想、内心变化2分,对未来的启示2分)

  四、课内古文(9分)

  19、略 20.A 21.答案示例:江海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的原因,是它们善于处在百川的下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集的地方。评分说明:本题采用扣分的方式评分。“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判断句、“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为4点,译文中错1点扣1分,扣到0分为止。

  22.答案示例:孔子感慨时光如流水,日日夜夜,永不停息;孟子感悟到君子应该像水一样有本源,不能名不副实。

  六、23.桐城派(1分)24.政简而明,民安其俗,从容就理。(2分)25.B(3分)26.(3分)参考角度:

  句式上,整散结合。运用动词如“携”、“挈”、“攀援”等生动形象地表现登山之乐;运用对偶如“超然远瞩,邈然澄思”,音韵和谐,富有节奏;化用苏轼名句,文意典雅,如“飘飘乎遗世之怀,浩浩乎如在三古之上”,表现登游凌云的超然洒脱,心旷神怡。

  27.(3分)愿得出守汉嘉,以为凌云之游。(1分)因为苏轼仕途屡遭坎坷,怀才不遇,无法实现经世致用之志,即使畅游山水也无法真正释怀;但他仍以积极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寄情山水(意思对即可。)【译文】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不是山水能使人娱乐,而是智者、仁者的思想感情常常寄托在这(山水)里面。

  南方本来就是山水幽深玄妙的地方,而四川峨眉(的景色)尤其怪伟奇绝。从前苏轼把官位视为浮云,却愿意担任汉嘉太守,以便成全游览凌云山(的愿望)。古代杰出的士人,他们纵情游览山水却不被世俗的事务羁绊,大都像这样啊。我的朋友卢抱孙凭进士的身份担任四川洪雅县令,(洪雅)地方小而且偏僻,政治简洁明了,人民安守当地的习俗,(卢君)从容治理(洪雅)。于是(他)携带着孩童,带着酒,逶迤而来,攀着(草木)登上(山峰),坐在高山堆积的山石之间,超然远望,邈然静思,飘飘然有离开尘世的情怀,浩浩然好像处在三代之上。在这时(卢君)感到非常快乐。(卢君)回到家乡闲居之后,请擅长绘画的人,画了一幅《卢公载酒游凌云》图。古人(前人)曾经做过的事情,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仿效它。昔人曾经做过的事,现在的人不一定能够比得上啊。然而苏轼有志于此(游览凌云寺)却没有实现的,到了卢君却能够用他的行动实践了,那么卢君(先生)给百姓施加恩惠,大概也类似古人(曾经)做的事吧?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2

  第I卷(阅读题? 共54分)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

  王泽民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地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D.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2分)

  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D.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B.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虞集,字伯生。父汲,娶杨氏。集三岁即知读书,是岁乙亥,汲挈家趋岭外,干戈中无书册可携,杨氏口授文,闻辄成诵。比还长沙,就外傅,始得刻本,则已尽读诸经,通其大义矣。

  大德初,授大都路儒学教授,虽以训迪为职,而益自充广,不少暇佚。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为教!”竟黜刘生。

  泰定初,考试礼部,所取每称得人。有旨采辑本朝典故修《经世大典》,命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俄世延归,集专领其事,再阅岁,书乃成,凡八百帙。帝以集弘才博识,无施不宜,一时大典册咸出其手。集每承诏,有所述作,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既不效,则相与摘集文辞,指为讥讪,赖天子察知有自,故不能中伤。

  论荐人材,必先器识;评议文章,不折之于至当不止,其诡于经者,文虽善,不与也。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终不为动。光人龚伯璲,以才俊为马祖常所喜,祖常为御史中丞,伯璲游其门,祖常亟称之,欲集为荐引,集不可,曰:“是子虽小有才,然非远器。”祖常犹未以为然。邀集过其家,设宴,酒半,出荐牍求集署,集固拒之。

  至正八年,以病卒,年七十有七。

《元史?虞集 虞刚简 虞汲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比还长沙? 比:等到??? B.不少暇佚 佚:丢失。

  C.文虽善,不与也? 与:赞许??? D.虽以此二者忤物速谤?? 速:招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B.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C.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D.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虞集天资聪颖,记忆超群。三岁时他随家人避难岭外,母亲杨氏口授文章给他,他很快就能记诵,返回长沙后得到刻本,终于得以了解经书内容,通晓其大义。

  B.虞集重视师道,捍卫礼义。他在任儒学教授时,自觉充实知识;任国子助教时,诲人不倦;刘生在祭祀上有失礼行为,他坚持主张将其开除。

  C.虞集鸿才博识,深受重用。因赵世延归家,虞集专领修撰《经世大典》之事,完成该书;皇上认为虞集经手之事无所不宜,当时的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其手。

  D.虞集评人论文,坚持原则。他评论人才注重器量识见,评议文章重视经义,即使因此触怒他人也不改变;马祖常力荐龚伯璲,虞集却认为他无才不能担当大事,拒绝签署推荐书。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诸生伺其退,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

(2)时世家子孙以才名进用者众,患其知遇日隆,每思有以间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山?? 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8.翁卷《山雨》一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4分)

  9.两首诗都描写了雨,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山势高险,即便是善飞的黄鹤、轻捷的猿猴都很难越过。

(3)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1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B.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C.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D.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E.“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12.小说第④段写到妻子和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3.主人公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14.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你的理解。(6分)

  第Ⅱ卷?? 表达题(共4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饮水机行业在过快的发展中因监管乏力,造成了饮水机市场鱼目混珠的局面,一些伪劣产品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B.有人多次为灾区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C.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欲通过借子弹给韩国维和部队,来突破“武器出口三原则”的限制,其危言危行必须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警惕。

  D.针对盲目出国留学的乱象,留学专家尹航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出国前务必要殚精竭虑,做严格的选择和必要的规划。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大多数人只有拥有了健全的精神、独立的思想以及创新的意识,整个社会才可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获得长远的良性发展。

  B.黄庭坚在书法方面擅长行书、草书、楷书都能卓然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三人一起被誉为“宋四家”,拥有无数的追随者与研究者。

  C.国家将在“十二五”期间推进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实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

  D.李光耀是深谙东西方文化的政治家,他将东方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现代的法制、民主思想融合,创立了别具一格的新加坡发展模式。

  17.下列语段各个句子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

②例如《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③《鸿门宴》中对这种座次的排列情况有详细的记述。

④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

⑤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⑥古人很注意日常交往的礼节,仪表举止、言谈话语、坐立行走都要符合礼仪。

⑦室内的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是坐东朝西。

  A.⑥①⑤④②⑦③ B.①⑤④②⑦③⑥

  C.⑥⑦③①⑤④② D.①⑤⑦③④②⑥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条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每条不超过8字。(4分)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世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该剧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

  19.仿照例句的形式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连贯,与例句一起构成排比句。(6分)

  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

  五、写作(3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生中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很难达到某种高度,但绝不能放弃最后的底线。可以忍受贫困,不能丧失人格;可以追求财富,不能背弃道德;可以发表异议,不能拨弄是非;可以不做君子,不能去做小人;可以接受平凡,不能容忍庸俗;可以没有学位,不能没有品位……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以“底线”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小题2分)

(“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是“中”而不是“中庸”)

(这是孔子倡导“中庸之道”的缘由)

(B.句末应该加上“之一”;C.“根本原因”属于无中生有;D.因果关系颠倒)

  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4.(2分)B(佚:安逸,舒服。)

  5.(2分)D(正确标点:“必以帝王之道、治忽之故,从容讽切,冀有感悟,承顾问及古今政治得失,尤委曲尽言。”)

  6.(2分)D(从原文看,虞集认为他小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

  7.(1)(4分)诸生等候虞集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

  译出大意给1分;“伺”(“等候”“候望”“等待”“等着”等)、“卒”(“完成”“完毕”“终了”等)、“相率”(“相继”“一个接一个”“接连不断”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4分)当时世家子孙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很多[或“当时因(凭)才能名声被提拔任用的世家子孙很多”],他们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深、厚、重),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

  译出大意给1分;“进用”(“提拔任用”“晋升任用”“推荐任用”等)、“有以”(“有……的办法”“有办法”“用……的方法”等)、“间”(“离间”“使……隔阂,疏远”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8.(4分)此诗前两句描写了山林之景:整整一夜,星月交辉,清光满林,无云无雷,一派晴和天气。为后两句作者的惊异之情作铺垫。

  9.(4分)在描写手法上,翁诗采用侧面描写,通过景色的描绘写出了山雨的特点;何诗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除侧面描绘山雨之奇外,还在中间两联正面描绘山雨的特征。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1)(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3)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

  11.(4分)A、B(选对一项给2分。本题综合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C.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准确;D.小说第⑤段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E.对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

  12.(4分)写妻子女儿的话是为了衬托“他”的形象,突出“他”的性格特点。第④段写妻子女儿的话,表明她们认为花瓶破了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以此衬托“他”的“大急”,突出了“他”对花瓶的珍惜,对不小心玷污花瓶的后悔。(4分;“作用”2分,只要答出“衬托”“侧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表现”等即可;“具体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瓶体;

②后来是接二连三地“后悔”,后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 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

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他的脾气好多了”)。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①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小说通过主人公画千叶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会反思和自省,才能让心灵避免混乱和芜杂,获得滋养和提升,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②犯了过失,不应逃避,自欺欺人;也不应漠视,置之不理。要勇于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更和谐。③即使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减少损失,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教训为财富。(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四、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5.(2分)A

  16.(2分)D

  17.(2分)C

  18.(4分)①人物形象鲜活;②历史感厚重(真实体现城乡发展历史);③叙事风格直接;④故事节奏沉稳(一点1分)

  19.(6分)示例: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色彩,少一些灰色的基调。

[参考译文]

  虞集,字伯生。虞集的父亲虞汲,娶妻杨氏。虞集三岁时就已知读书,这一年是乙亥年,虞汲携全家去岭外,战乱之中没有书籍可带,杨氏口授文章,虞集听一遍就能诵记。等到回到长沙,拜师学习,才得到各经的刻本,(那时)虞集已是读遍了诸经,通晓其大义了。

  大德初年,被授任大都路儒学教授,虽然是以教导学生为职责,但他在学术上却更加自我充实拓展,没有片刻悠闲逸乐。任国子助教后,就以师道为己任,诸生等候他离开(官署)后,常常带着书本到他家完成课业,其他馆的学生也多相继到虞集处请教。任博士时,虞集曾在殿上监督祭祀,有一个叫刘生的人,因喝醉了酒而在祭祀时失礼,虞集将此事告诉学监,要求削除他的学籍。大臣中有人为刘生讲情,虞集坚持认为不可宽恕,他说:“国子监,是讲礼义的地方,出现这样的事而不予惩治,用什么教育人!”最终开除了刘生。

  泰定初年,在礼部举行考试,每次录取的人都是人才。有旨令采辑本朝典章故事纂修《经世大典》,命虞集与赵世延同任总裁。不久赵世延挂职归家,便由虞集单独负责此事,过了两年之后,书才完成,共有八百卷。皇帝因为虞集宏才博识,所经手的事都做得十分妥当,一时大典册立之文都出自虞集之手。虞集每次奉旨拟写文章,一定要用帝王之道、治乱之因,从容地讽喻切责,寄希望于皇帝看后有所感悟,他在接受皇帝咨询以及论述古今政治得失时,尤其能够委婉地将道理讲明。当时世家子孙因才能名声被提拔的人很多,担心虞集获得的恩宠一天比一天多,常常想着用什么办法离间他与皇上。没有奏效后,他们就一起摘录虞集的文辞,指责其中有讥讪之意,仰赖天子明察其中原委,所以没有能够中伤他。

  虞集评论人才,一定以其人的识见器量为先;他评议文章,不以最恰当的言辞使对方折服就不停止,对于那些违背经义的文章,即使文辞优美,也不赞许。虽然因为这两点触怒他人而招致别人非议,但虞集始终不因此而改变原则。光人龚伯璲,凭借才俊而被马祖常喜爱,马祖常任御史中丞时,龚伯璲成为他的门上客。马祖常屡次称赞他的才学,想要虞集出面把他推荐给朝廷,虞集认为不可,他说:“此人虽然略有才华,但不能担当大事。”马祖常听后仍然不以为然。马祖常邀请虞集到他家中做客,设置了酒宴,酒过一半时,他拿出推荐书请求虞集署名,虞集坚决拒绝。

  至正八年虞集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七岁。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3

  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参考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书愤》)

  2.人生自古谁无死。(《过零丁洋》)

  3.,人约黄昏后。(《生查子?元夕》)

  4.,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三十而立。(《孔盂论学》)

  6.,锦鳞游泳。(《岳阳楼记》)

(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对这首词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花千树”、“星如雨”是形容元宵节之夜灯火的纷繁多彩。

  B.“凤箫声动,玉壶光转”是进一步描写元宵节之夜的欢乐场面。

  C.“蛾儿雪柳”是女子的头饰,“黄金缕”是男子的马鞍。

  D.“笑语盈盈暗香去”是形容女子清脆的笑语、轻盈的体态和绰约的神情。

  8.这首词词人借“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象曲折地抒发了 的情怀。(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l 8分)

  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体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上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他的文章《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11.上文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当时滁州 的景象,表达了作者 的政治理想。(3分)

  l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2---15题(12分)

  世传公冶长①能解百禽之语。一日,有鸱来报长,曰:冶长、冶长!南有死獐!子食其肉,我食其肠!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居无何,鸱又来报如前。长复往,望见数人围一物而哗。长以为死獐,恐人夺之,遥呼曰:“我击死也!我击死也!”至,乃一死人。众人逮长见邑宰③。宰审问,长再三辩,宰曰:“尔自言‘我击死也’,何为诈?”冶长无以对。

【注释】①公冶长:孔子的学生。②鸱:鹞鹰。③宰:县官。

  1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1)公冶长应而往,果得獐 得()

(2)下列与“子食其肉”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 B.其一人专心致志 《孔盂论学》

  C.舍问,其奚决焉 《问说》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词的含义和用法(3分)

  然其无意饲鸱以肠也,鸱是以怨之。

  14.公冶长遥呼“我击死也!我击死也!”是因为“ ”,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3分)

  15.公冶长的自食恶果给我们的启示是。(2分)

  二、现代文(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20题《21分)

  从达摩克利斯剑到新景观

①地震堰塞湖形成后,必然要经历湖水漫坝、溃坝成洪的过程,这种危险就像高悬在人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①,成为震后次生灾害关注的焦点。5?12后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对堰塞湖进行抢险除危,但人们能做的主要就是用爆破或者人工开挖的方式,降低坝体高度或拓宽泄水口,在湖水漫坝前尽量减少蓄水量,以期降低泄洪时的水头高度,减小洪水对下游的影响范围。而一旦湖水漫坝下泄,这时坝体的溃决程度就非人力所能控制。

②其实,人们对地震堰塞湖并不陌生,历史上大地震留下的不少堰塞湖,已成为观光胜地。

③据《国语》裁:“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据研究,很可能是这场地震诱发的山崩,堵塞了陕西翠华山的太乙河,形成了秦岭唯一的高山湖泊——天池。以翠华山地震堰塞湖为主体景观,人们已经建立了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并以此为基础,正在为申报、建立范围更大的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而努力。

④1856年(清咸丰六年)6月10日,渝鄂交界一带发生了级地震,在今重庆黔江县境内引发了山崩,使4500万立方米的崩滑体向西推移了约2公里,以近100米的落差崩落下滑,“筑”成了长1170米、高50-70米的天然大坝,阻塞河流,形成了面积平方公里、最大水深60余米的地震堰塞湖——小南海。那里现已建成了重庆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⑤1933年8月25日,四川茂县叠溪发生的级地震,因山崩堵江,由上往下,在岷江干流上形成银瓶崖、大桥、叠漠三处巨大的天然堤坝,堵断岷江。银瓶崖以上形成了长13公里、宽约2公里的大海子堰塞湖。大海子的水又先后越坝注入大桥、叠溪两个堰塞湖,由于叠溪堰塞湖堤坝最高,又使湖水“倒灌”于大桥、大海子堰塞湖,使三湖连成一片。地震后第45天,叠溪堰塞湖突然崩溃,酿成巨大洪灾。目前银瓶崖、大桥两个堰塞湖仍残留分别被称为大、小海子,成为大九寨环形旅游线上的重要景观。另外,叠溪大地震沿松平沟、鱼几寨沟、水磨沟等多条岷江支流,还形成了更多的串珠状地震堰塞湖。依托这些堰塞湖群等地震遗迹,已建立了省级风景名胜区。

⑥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形成的堰塞湖只是堰塞湖的一种类型。不同的地质作用还形成了五光十色的多种堰塞湖,其中很多都成为了世界上著名的自然景观地。

⑦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也会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如黑龙江五大连池。山谷里的冰川向下运动时,冰舌前端消融区的位置受气候影响会不断变化,而形成冰碛堰塞湖。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湖、天山的天池都属于这种类型。

⑧九寨沟那些五彩斑斓的湖泊的形成,除了冰碛堰塞、崩塌滑坡堰塞等作用的影响外,最重要的是受到钙华沉积作用的控制。其河床因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形成很多瀑布跌水,这些地方的水流流速很快,导致水体表面张力减小,水中的二氧化碳更易(A.溢出B出 C.流出D。泻出),钙华更易沉淀,因此瀑布顶端的钙华沉积更快,从而形成阻水的天然堤坝,形成喀斯特堰塞湖。

⑨5?12四川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数量多,分布广泛。目前灾后重建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可能作为未来景观的地震堰塞湖,也正在开始规划,可望成为重点保护与开发的对象。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附刊,有删改

【注释】①达摩克利斯剑:源自古希腊传说,迪奥尼修斯国王请他的大臣达摩克秘斯赴宴,命其坐在用一根马鬃悬挂的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下。人们常用这一典故来比喻随时可能发生的潜在危机。

  16.作者用“达摩克利斯剑”比喻地震堰塞湖,是因为。(2分)

  17。在第⑧段横线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上(2分)

  水中的二氧化碳更易(A.溢出 B.逸出 C.流出D.泻出),钙华更易沉淀。

  18.细读第③-⑤段,完成下列题目

(1)第③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2分)

(2)第③-⑤段文字采用 顺序,主要运用 的说明方法,意在说明。(6分)

  19.结合上文内容,请你以列图表的方式介绍堰塞湖的类型及其形成。(6分)

  类型 形成原因

(1)(2)

  熔岩堰塞湖(3)

(4)山谷里的冰川向下运动时,冰舌前端消融区的位置受气候影响不断变化所形成。

(5)(6)

  20.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3分)

  A.秦岭天池有可能是地震诱发的山崩,堵塞了陕西翠华山的太乙河而成。

  B.清成丰六年发生的级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区现已建成重庆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

  C.黑龙江五大连池的形成原因除地震之外,主要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熔岩流堵塞江河所致。

  D.九寨沟那些五彩斑斓的湖泊的形成,最重要的是受到钙华沉积作用的控制。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21--26题(27分)

  书笼

(1)出版社返回一批书,是抵稿费的。我准备拿去卖,拿什么装呢?妻说,煤房里不是还有一对旧笼箱么?我说挑着那老古董上街,让人笑话。

(2)妻说:“谁笑话?书笼是装书的呀。”那书茏是先父遗留下来的,地道的楠木箱.铜皮包角。一直派不上用场,也一直没有处理。

(3)妻找出书笼,抹去尘埃,还油光水亮。装好书后,我一肩挑着,进了书市。

(4)书市里看书的人多,买书的人少。为了招徕顾客,我写了一块纸牌:名家精品,半价出售。果然,吸引了好些人围观。一位留着披肩长发的汉子,径直走到我跟前,眼睛发亮。他看看书,又看看书笼:“老哥,卖书呀。”

(5)我忙捧着一部书递上去:“你看看,新出的文学作品。”

(6)他点了点头,随手翻了翻书:“不错不错,你写的?”

(7)我连连点头。他递给我一支烟,嚓的一声,又给我点上火。他说,现在的文学书。难卖。我说是啊。心想,等了半天,终于等来一个懂行的了。

(8)他指着书笼子说,你这书笼子,用了很多年了吧?我告诉他,书笼子是我父亲留下的。凑合着挑几本书出来卖,老土了,是吧?长头发不置可否地笑笑。然后又固着书笼,用手弹了弹,又敲了敲:老哥,你这书笼卖不卖?

(9)一句话,呛得我回不过气来。原来他是看上我那破书笼了。我像是受到了奚落。他

  说:兄弟真会说笑话,我这书还没卖,先卖了书笼,书怎么办?长头发点点头,说是的是的,知趣的走开了。

(10)长头发走后,我又站了好长时间,再没有人来光顾。看来,今天是白折腾了。正准备回程,一辆摩托冲到我眼前:“老哥,书卖完了么?”来人又是他——长头发。

(11)我正烦着,就说一本也没卖出去。卖完了,书笼送你也行。我毫不掩shī我的失落。

(12)长头发很同情:老哥,现在的人都在赚钱,谁还读书?像老哥这样高品位的人是很少了。好书蒙尘,明珠投暗啊。长头发的几句话,说得我心里热乎乎的。他说,老哥,干脆,你把书和书笼子,都卖给我吧?

(13)我一听,心中窃喜,但又不放心地说:你要这么多书干吗?

(14)他说,我买了送朋友呀。他如此一说,我真的很感动,庆幸自己遇到了知音。就说,既然这样,书笼也送给你。

(15)长头发问我看多少本书?我说,也就100多本吧,定价10元,半价5元。你给500元,书和书笼,都拿去。

(16)长头发二话没说,递给我500元:“行,就这样吧。”

(17)我如释重负,同时沉浸在对这位知心朋友的感动里o

(18)长头发叫来一辆三轮车:你把这书茏送到古轩堂,书给你。车夫说:我要书干吗?长头发说,你到废品店卖了,抵你的脚力钱。说完,脚一踩,骑摩托走了。

(19)我问三轮车夫,古轩堂是干什么的?车夫说:收古玩和旧家具呀。

  选自《新华日报》。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毫不掩shi()

  22.下列对词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第(4)段中“径直”意为长头发直接走向“我”,为下文他看中“我”的书笼埋下伏笔。

  B.第(8)段中“不可置否”表明长头发对“我”的观点不说对,也不说不对。

  C.第(12)中‘明珠投暗”的“明珠”喻指“书笼”,意为“我”缺乏欣赏这好东西的眼光。

  D.第(17)段中“如释重负”写出了“我”终于卖掉这些书后的轻松。

  23.第(9)段画线句中“一句话”是指“ ”这句话。为什么这句话会“呛得我回不过气来”?(5分)

  24.小说以“书笼”为线索展开情节,请概括主要情节内容(6分)

(1)“我”写书领不到稿费,把书装书笼里上街去卖;

(2);

(3);

(4)长头发收下书笼,却把书送给车夫抵脚力钱。

  25.下列对小说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篇小说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那些唯利是图的小贩子。

  B.本篇小说揭示了现代人重视金钱,文化和文化人遭到轻视的社会现实。

  C.本篇小说反映了文化人遭遇的尴尬。

  D.本篇小说反映了书籍贬值,人们不读书的普遍现象。

  26.想象一下,当“我’’听了车夫的回答后,会有哪些心理反应和表现?请为小说续写一个结尾,字数80字左右。(8分)

  三、写作(60分)

  27.题目:那一抹亮色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高二第一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3篇(高一语文期末试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