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时间: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3篇 邮储银行风险经理经验分享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3篇 邮储银行风险经理经验分享,供大家参考。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3篇 邮储银行风险经理经验分享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1

  邮储银行有望年内在港上市 小微企业不良率达% 2016年07月09日11:17 中国经营报

  张漫游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以下简称“邮储银行”)获得在香港主板发行股份并上市的“准生证”不足半个月,7月4日晚间香港联交所(以下简称“港交所”)就发布了该行的招股书草拟本。

  从招股书披露的内容看,邮储银行的多数经营指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也不容忽视,该行面临小微型企业的资产质量风险。截至一季末,邮储银行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不良率分别为%和%。而受益于广布网点的优势,深入服务“三农”和小微企业又是邮储银行的“卖点”,对此邮储银行也对该行小企业业务规模进行了调整。

  某港股分析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一般3至4个月内可完成上市,预计邮储银行有望在10月前后实现上市。

  小型企业不良率达%

  6月末,银监会公告了同意邮储银行在港交所发行股份并上市的消息,发行规模不超过亿股。7月4日晚间,邮储银行的招股书草拟本便已公布在了港交所的网站上。

  根据邮储银行招股书草拟本披露的内容显示,该行此次上市的联席保荐人包括中金香港证券、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高盛、美银美林,独家财务顾问为瑞银。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共有超过4万个营业网点,包括8301个自营网点及3万多个代理网点,覆盖中国所有的城市和%的县域地区,并且该行的个人客户数已经达到亿户。

  依托于网点和客户优势,邮储银行的战略定位于服务社区、服务中小企业、服务“三农”。然而,在目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经营情况并不乐观。

  邮储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该行不良贷款已经由2013年12月31日的77亿元增长至2015年12月31日的199亿元,截至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的不良贷款为215亿元。不良贷款率由2013年12月31日的%上升至2015年12月31日的%,截至2016年3月31日,该行不良率达到%。

  对于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贷款率上升,邮储银行表示,主要是由于该行发放的小企业法人贷款中以及发放给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户的个人贷款中不良贷款的增加,反映了这些借款人生产经营受到经济增长放缓和部分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2月31日以及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小型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和%,微型企业不良贷款率分别为%、%、%和%。

  同时,小微企业和“三农”的经营情况也影响了邮储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资产质量。邮储银行表示,部分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借款人受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出现经营困难而使其财务和信用状况恶化;部分地区发生自然灾害,对邮储银行发放给农户的个人小额贷款资产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

  在此影响下,邮储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由2013年12月31日的亿元增长至2015年12月31日的亿元。截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2月31日,邮储银行个人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和%。截至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的个人不良贷款为人民币亿元,不良贷款率为%。

  当然,风险与利润并存,个人贷款和个人银行业务也为邮储银行创造出了较高比例的利润。

  邮储银行表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该行的个人贷款占贷款总额的%。2015年,该行税前利润中有%来自个人银行业务,显著高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

  面对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以及利润诱惑,邮储银行根据小型企业信用风险情况,审慎地对此类业务的贷款规模进行了调整,减少向高风险行业及高风险客户发放贷款。邮储银行发放给小型企业的贷款由2015年12月31日的1661亿元下降%至2016年3月31日的1596亿元。

  首次披露战投比例

  某证券公司投行人士告诉记者,对于邮储银行存在的资产质量压力,投资者会有一些顾虑,但考虑到这是目前中资银行普遍面临的情况,而且银行股一直表现得较为稳定,可能对邮储银行认购情况的影响不大,主要还是看最后的定价情况。

  其实从经营业绩上看,邮储银行的多项指标在行业中名列前茅。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的不良率,较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我国同期商业银行的%的不良率低很多;在拨备覆盖率方面,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邮储银行为%,同期我国商业银行为%。

  截至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资产总额、存款总额和贷款总额分别达亿元、亿元和亿元,资产总额在中国商业银行中排名第五。2013年至2015年,邮储银行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和净利润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及%。

  2015年,邮储银行的净利差为%。而根据安永发布的《中国上市银行2015年回顾及未来展望》数据显示,受利率市场化改革和2015央行5次降息的影响,在上交所和港交所上市银行的平均净利差收窄至%,比2014下降4个基点。

  在资本充足率方面,截至2013年、2014年及2015年12月31日以及截至2016年3月31日,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及%,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及%,均符合中国银监会的规定。

  由披露内容可以看出,在2015年,邮储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所上升,这可以部分归功于该行在2015年12月以发行亿股新股的规模募集亿元,引入了10家战略投资人,包括蚂蚁金服、腾讯、中国人寿(, , %)、中国电信、瑞银、摩根大通、国际金融公司、星展银行、淡马锡等,邮储银行注册资本自此增加至亿元人民币。

  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曾表示,邮储银行一直依靠内源性的资本补充。该次引入战投首要解决资本的补充,这次境外投资人的投入,可以用于促进国际业务发展,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发展“一带一路”战略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港交所公布的邮储银行招股书草拟本中,首次披露了邮储银行引入10家战略投资者的股权占比情况。

  数据显示,在邮储银行的股权结构中,瑞银占%,中国人寿占%,中国电信占%,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占%,蚂蚁金服占%,摩根大通占%,淡马锡的全资子公司FMPL占%,国际金融公司占%,星展银行占%,深圳腾讯占%。

  同时,邮储银行还在持续补充资本。该行披露,邮储银行已经获得中国银监会批准,允许该行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50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募资款项净额将用于补充资本金,以协助该行业务持续增长。

  对于邮储银行的上市时间,上述港股分析师告诉记者,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后,一般3至4个月内可完成上市,不过依然要看港股拟排队上市公司的情况。

  大华继显的策略师李惠娴告诉记者,公司在港股市场上市前,市场打新的热情度与当时市场的投资气氛和指数有一定关系,预计此次邮储银行可能需要引入较大比例的基础投资者来认购新股。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2

  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探析

  邮储银行阜阳市分行审计部 耿攀 摘要:邮储银行得益于中国邮政金融电子稽查系统的成功上线及运行,操作性风险从整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但自从2007年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分营后,邮储银行处于快速转型期,在风险管控中出现了新的问题。本文针对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的现状,从内审部门的视角出发,以邮储银行G分行为样本,兼顾邮储银行整体操作性风险情况,具体介绍当前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的特点,深入剖析操作性风险存在的根源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操作性风险 风险管控 对策建议

  邮政储蓄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非常特殊的发展历程。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的正式成立,标志着邮政储蓄银行开始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开始了艰苦的创业期,历经四年,各项业务稳步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逐步进入业务发展的快车道,市场定位为“大众型零售银行”迈入“转型期”。企业战略、业务、客户、管理和文化都处在转型中的邮政储蓄银行,其操作风险表现出与其他商业银行不同的特点。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所引起的风险。操作风险可以分为人员因素引起的、流程因素引起的、系统因素引起的和外部事件引起的四类操作风险。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电子系统应用领先于其他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相对较低,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性风险与其他商业银行具有共性,本文在此不做探讨,仅对人员因

  素引起的、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性风险进行研究。

  一、转型期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的特点

(一)人员引起的操作性风险突出。公司业务从开办之初,人员配备不到位,B柜柜员“一台清”办理业务现象长期存在,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整改。代付业务实质上也是操作员“一手清”,代付业务操作员单人接收代发单位提交的原始数据,纸质原始数据交接清单无交接记录,电子原始数据不加密,事后监督未将代付业务纳入到日常监督审核的范围中来,中间业务会计不根据代付业务统计表进行记账核对,对于一个有2亿元左右对公存款的一类支行,代付业务操作性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二)流程引起的操作性风险显著。以ATM吞没卡业务为例。制度规定,网点取出ATM吞卡后做“清卡”处理并与储蓄系统内“吞没卡登记簿”进行核对,如果系统未进行自动登记,需手工在系统内做”吞没卡登记“交易,网点向事后监督上缴吞没卡需打印上缴清单。实际情况是从储蓄系统内查不到ATM吞卡信息,手工进行“ATM吞卡登记”,系统显示“主机拒绝,ATM编号不存在”。网点当前操作是手工进行ATM吞没卡登记,待吞卡累计到一定数量时,填写手工上缴清单交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将收到的吞卡与其他废卡长期混放在一起;“602”机构能进行吞卡的系统操作,但营业员不能从网点进入系统,只有后台的业务管理员能进入系统操作。

(三)高操作性风险问题居高不下。以G分行为例,营业员不见面信任交接班,不执行日终交叉盘核制度,单人临柜,携带私人现金

  临柜营业,当班期间自办业务,代用户输入密码,代用户保管存折、身份证,网点负责人不执行网点负责人资金安全检查制度,不落实人员权限管理制度,综合柜员智能令牌留存网点,储蓄业务、中间业务、汇兑业务综合柜员系统密码权限公开等高操作性风险问题在银行成立之初就已存在,历经近四年的努力,仍然未得到整改。2010年末,湖北一综合柜员携款潜逃就是操作性风险未得到有效控制的直接反应。在G分行业务辖区内也出现了营业员利用“换折”侵占客户资金,网点业务章戳丢失长期不报,定期特种存单遗失试图掩盖等操作性风险案件。

(四).风险因素隐蔽性强。风险因素即导致风险事件,乃至资金案件发生的因素,如代付业务操作员输入系统数据与单位提交原始数据不一致,则操作员工作态度不端正是风险因素,数据不一致是风险事件,资金案件。邮储银行操作风险因素隐蔽性很强,既与操作风险相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的固有的隐蔽性特征有关,也与转型期邮储银行管理更新不及时,难以有效识别、监测风险因素有关。

(五)风险事件发生频度高,发生几率大。风险事件即由于风险因素的累积,导致发生风险损失的具体事件。如营业员打错键盘输入错误数据即为风险事件,风险事件大都会形成风险损失,风险损失就是错误数据给银行或客户造成的损失金额。邮储银行操作风险频度高、几率大既与其营业网点多、业务覆盖面广有关,也与其处于转型期在员工、内部程序、信息、不确定因素较多有关。

(六)风险损失影响巨大。风险损失即风险事件发生带来的损失

  大小,在商业银行通常以损失金额来计量。转型期的邮储银行由于各项改革的措施、办法正在付诸实施,许多新的干部、人员都在适应新岗位和创造价值时期,因此,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如携款潜逃,不仅会给邮储银行带来经济上损失,还会极大冲击人员任用、改革方案推进进程,影响十分巨大。

(七).由风险事件转化为风险损失机会多。风险事件并不一定都要带来较大风险损失,只要对风险事件及时洞察和识别,及时评估及严重性并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就可能不发生或少发生损失。然而处在转型期的邮储银行,由于风险管理体系尚未健全和有效发挥职能,对于风险的识别、评估和控制措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风险事件转化为风险损失的机会比较多。

  二、邮储银行操作性风险的原因分析

(一)流程和人员的操作性风险分析

  市场变换和人员到位是企业战略和业务转型的落脚点和标志,对于市场变换、人员到位,很难一次性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这要根据战略、业务转型步骤进行随时调整和安排,于是邮储银行原有的很多业务制度短期内就完成修订,许多邮政综合业务管理人员被急调到邮储银行关键岗位,这对新调入的员工、新修订的内部程序、新上线的计算机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提出的挑战是很明显的。

  员工风险管理的经验不足。在邮储银行,许多优秀员工都有着丰富的储蓄业务经验,但缺乏操作性风险管理经验的积累,很多问题总是屡查屡犯。究其原因,片面地认为经验就是经历;,对制度的要点

  学习不够,对流程的节点把握不准,对差错产生的原因分析不透,对案件情况通报没有进行反思,对风险管理教育没有感悟。

(二)内审部门权威性不高。目前邮储银行将审计部作为操作性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但问题是邮储银行的审计部门并不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 直接隶属于董事会或监事会, 而是作为经营管理层可以左右的一个职能部门。其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因而检查中涉及到行长决策和平级其他职能部门时, 难免要考虑各方面的关系和利益, 难以完全做到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审计权威性的发挥。

(三)奖惩制度不完善。经营管理层激励不足及激励失当产生道德风险。目前邮储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薪酬体系类似于公务员,相对于其他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从业人员待遇偏低, 银行没有向员工提供足够的激励去防范风险,无主动合规的动力。另一方面, 邮储银行在“ 一级法人, 分级经营”体制下, 资源配臵政策、人事任免、考核奖励集中在上级银行, 基层行的经营行为则主要以上级行的政策目标为准。如果上级行出台的考核激励政策与风险控制目标发生冲突, 基层行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就有可能隐藏损失或从事高风险的经营行为。此外在各级内部业务检查中发现了风险隐患,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积分、经济及行政处罚,由于内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不高,被处罚单位考虑到员工业务发展的积极性,会免于处罚,长此以往,从业人员会认为合规与不合规一样,从业人员将逐步丧失主动合规的意识,操作性风险增大。

(四)邮政企业改革不彻底。邮政企业与邮储银行分营后,虽然二类网点的法人属邮储银行,但固定资产及人员则全部隶属邮政局,三类网点则全部隶属于邮政局,邮储银行内审部门对二类网点和三类网点的业务检查仅有建议权而无处理权,不能直接对责任人进行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和岗位调整。

  三、转型期邮储银行面对操作风险的对策建议

  转型期邮储银行相比其他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发生的概率更高,因此,面对操作风险,邮储银行必须将“先开办,再规范”、“先发展,再巩固”的市场营销做法彻底摒弃,必须坚持“内控优先,制度先行”的原则。

(一)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操作性风险, 内部控制要贯穿整个业务操作的全过程, 渗透于各项业务流程和各个操作环节, 涵盖所有部门和岗位, 覆盖所有主要的风险点。只有形成一个内控管理有标准、部门设臵有制约、操作有制度、岗位有职责、过程有监控、风险有监测、工作有评价、事后有考核的全面有效内控制度体系, 操作风险才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

(二)培育全员主动合规的理念。避免操作性风险人人有责,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全行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所在岗位存在的风险点,使风险防范理念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在行动上,具体到操作中。

(三)推进强势审计,提高审计权威性。建立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 摆脱行政领导的干预, 内部审计部门对董事会而非行政管

  理者负责, 在没有管理层的干涉下执行委派任务, 可以自由地报告审计发现和评价。还要大力借助外部审计手段, 遇到有特殊要求或由于其他原因无法由现有内部审计人员完成的任务时, 应利用外部审计专业人员来完成该项目。审计部门要及时监测、评价各分行及各业务部门、各支行、营业网点的风险状况, 分析造成风险的因素, 进行风险预警, 提出控制风险的对策。改变重离任审计轻任中审计现象, 对领导干部实行任期内定期审计制度, 将监督关口前移,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完善奖惩制度。以市场公允价值向从业人员提供薪酬,对于在防范操作性风险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给予奖励。对于那些能自觉防范操作性风险的员工,在评先评优、晋升、转聘中给予加分,或者直接以“自觉防范操作性风险”作为申请上述荣誉的必备条件;对于那些在业务操作中存在操作性风险隐患的员工,作出经济及行政处罚,并坚决执行。

(五)推进邮银合作,联手防控操作性风险。防控操作性风险,符合邮政局与邮储银行的长远利益,邮政局与邮储银行应利用好“邮银联席”会议,广泛交流,深入沟通,共同探讨操作性风险防控的有利措施。

(六)充分发挥“三道防线”作用。业务部门是第一道防线,是操作风险的直接承担者和管理者;风险管理、法律事务、合规管理等职能部门是第二道防线,负责协调、指导、评估、监督各业务部门及后台保障部门的操作风险管理活动;审计、纪检监察部门是第三道防

  线,负责对操作风险管理、控制、监督体系进行再监督和责任追究。操作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涉及所有部门、所有人员,“三道防线”需要分兵把守、密切协作、共同打造。只有全行联动、全员防范,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才能有效防范操作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1】葛兆强:《操作风险管理体制: 框架与建构》,《金融发展研究》第10期

【2】周毓萍、黄俊:《刍议我国商业银行操作性风险管理》,《当代经济》2006年第三期

【3】谢丽琼:《对个人金融业务操作风险管理的思考》,《福建金融》2005年第7期

【4】盛永志、唐秋玲:《基于邮储银行“转型期”的操作风险管理策略》,《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3期

【5】袁闽川:《加快构建邮储银行合格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信用卡》2011年03 【6】周颖辉:《如何防范邮储操作性风险》,中国邮政报/2005 年/6 月/24 日/第006 版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3

  浅谈邮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未能依约偿还贷款本息,以致金融机构遭受可能的损失。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项传统风险,也是最主要的风险,即交易中的订约方既不能在法定的时间内,也不能在法定时间以后的任何时间里全额结算其债务时所构成的风险。在价值交换系统中,信用风险通常定义包括重置成本风险和本金风险。

  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银行外部原因

(1)贸易纠纷。主要包括:货物买卖、货物运输、保险、代理、售后服务纠纷。

(2)客户经营不善,无力偿还。主要包括: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战略,企业成本控制不力,市场发生变化、产品卖不出去,企业经营过于多样化、摊子铺的过大。

(3)蓄意欺诈及有意占有占用对方资金

  二、银行内部原因

  主要包括:客户信息不全、不真实;没有准确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及信用的变化情况;银行内部人员没有与客户沟通;对应收帐款监控不严;对拖欠帐款缺乏有效的追讨手段;银行缺乏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现金周转风险。指卖方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按时收回应收帐款,但客户却不能因此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支付供应商帐款、员工工资、生产费用、税款等,导致其面临现金周转的困难。卖方必须先抽出其银行存款或从银行贷款支付这些费用,导致融资成本增加,或产生三角债。

(2)坏帐风险。所谓坏帐,就是买方拒绝付款或已经完全丧失了付款能力,而导致帐款无法收回。

  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特点

  一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量化困难。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难以量化分析和衡量的问题。相对于数据充分、数理统计模型运用较多的市场风险管理而言,传统信用风险管理表现出缺乏科学的定量分析的手段而更多地倚重定性分析和管理者主观经验和判断的艺术性的管理模式。信用风险定量分析和模型化管理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数据匮乏,二是难以检验模型的有效性。数据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不采取IT市原则计量每日损益、持有期限长、违约事件发生少等。模型检验的困难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用产品持有期限长、数据有限等原因。近些年,在市场风险量化模型技术和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的推动下,以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为代表的信用风险量化和模型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增强,这已成为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是信用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信用悖论”现象。

  这种“信用悖论”是指,一方面,风险管理理论要求银行在管理信用风险时应遵循投资分散化和多样化原则,防止授信集中化,尤其是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中缺乏有效对冲信用风险的手段的情况下,分散化更是重要的、应该遵循的原则;另一方面,实践中的银行信贷业务往往显示出该原则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许多银行的贷款业务分散程度不高。造成这种信用悖论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多数没有信用评级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对其信用状况的了解主要来源于长期发展的业务关系,这种信息获取方式使得银行比较偏向将贷款集中于有限的老客户企业;二是有些银行在其市场营销战略中将贷款对象集中于自己比较了解和擅长的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三是贷款分散化使得贷款业务小型化,不利于银行在贷款业务上获取规模效益:四是有时市场的投资机会也会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有限的部门或地区。

  三是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

  信用风险的定价困难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属于非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理论上是可以通过充分多样化的投资完全分散,因此基于马柯威茨资产组合理论而建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而建立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都只对系统性风险因素,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进行了定价,而没有对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定价。这些模型认为,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分散的,理性、有效的市场不应该对这些非系统性因素给予回报,信用风险因而没有在这些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

  对于任何风险的定价,首先都是以对风险的准确衡量为前提条件的。由于前述的一些原因,信用风险的衡量非常困难。目前国际市场上由J.P摩根公司等机构所开发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如Creditmetrics、CreditRlsk+、KMV模型等,其有效性、可靠性仍有争议。因此,从总体上来说,对信用风险仍缺乏有效的计量手段。

  信用衍生产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个金融系统中纯粹信用风险交易并不多见,因而市场不能提供全面、可靠的信用风险定价依据。

  对不同类型同期限的金融工具,如国债、企业债券等到期收益率的对比分析,尽管能为信用风险回报和定价提供一定参考,但主要局限于大类信用风险的分析,难以细化到具体的信用工具。

  几乎所有的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的共识是: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经营银行就是在经营风险,面对市场的不确定,唯有通过管理的确定性来进行应对!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信用销售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能力,扩大市场规模增加销售额的有力武器。然而,银行同时面对的还有尚未规范的商业信用环境,这样一来,信贷业务管理的核心问题就不仅仅是信贷业务,而变成了在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基础上,努力扩大信贷业务!

  评估和规避信用风险

  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客户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其对我行的贷款形成的惯性拖欠和坏账上。对此,许多业务人员将其归结为银行以外的原因。然而,如果我们稍作调查分析便会发现,造成这类风险损失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本身在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欠缺。银行遭受的绝大部分的拖欠,既不是市场的原因,也不是客户的原因,而是我们我们银行自身的信用管理缺失导致的。我们在对一些客户的管理诊断中发现,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通常是造成客户过高的风险损失的主要原因。

  1、造成客户的信用风险的原因

  一些企业在银行管理上,对客户的选择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客户经理在客户开发中或管理人员在业务审批中缺少统一的、科学的依据。简言之,银行究竟要向哪些客户提供赊销业务或远期信用结算的便利?如果银行没有形成严格规范的管理,信贷业务便将遭受较大的信用风险。实践证明,如下几类客户是银行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

  1、经营实力较弱、偿还能力不足的客户,银行一旦向这类客户提供贷款业务,产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

  2、以往贷款记录较差的客户,这类客户已经形成惯性拖欠,将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利息损失,该项损失通常要远远高于坏账损失;

  3、大额贷款客户,一些大客户以配套部分公司业务为条件,获取更优惠的信用条件,然而在付款时却不遵守合同约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客户一旦拒付偿还贷款,将给银行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

  4、新客户或一次性客户,对这类客户由于缺乏了解,如果贸然采取远期信用结算方式,往往给公司带来“欺诈性风险”损失。

  2、客户信用信息不充分、真实性不足导致风险

  调查发现,一些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风险”造成的,这种风险源于管理人员掌握的客户信用信息不充分、不真实,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产生这种信息风险的主要原因是:

  1)缺少对客户信用信息的专业化管理。判断客户信用风险究竟应以哪些信息为依据?怎样获取这些信息?客户经理和管理人员往往都不清楚,在业务较忙的情况下就容易对客户的风险视而不见或凭主观感觉盲目判断;

  2)公银行里承担客户信用信息搜集的职责分工不合理,有些重要的客户信息没有及时地搜集上来,有些信息搜集的渠道不准确。事实证明,不同的部门和岗位搜集的客户信息质量有很大的不同;

  3)客户资源被个别业务人员垄断银行没有足够的客户信息。在部分银行里面,客户变成了个人财产。这种状况使银行内的客户信息阻塞,管理人员决策缺少客观的依据。

  3、怎样识别客户的信用风险

  对客户信用风险程度缺少一套科学、准确的评估和管理方法往往是造成银行

  坏账损失的一个根本原因。在营销业务管理中,不同的部门、岗位对风险和利益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经验和方法也不同,因此业务决策的依据也不同。这不仅易于产生业务管理上的矛盾,而且一旦过分依赖于个人主观经验的判断,就会产生大量交易决策失误。类似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由于缺少识别客户信用风险程度的统一标准,造成信用条件管理上的混乱。例如,银行究竟容许向哪些客户赊销?客户需达到怎样的信用标准才能获得两个月的远期付款结算优惠?这些在信贷业务中经常遇到的决策问题,如果仅凭权力而不是规范化的标准去处理,银行的风险损失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2)由于缺少科学的客户信用分析方法,难以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比如,仅以客户的表面经营状况判断其未来的偿付能力,忽视其财务实力,易于造成过大的赊销额度。甚至有的业务管理人员仅凭客户的贷款额挤相应的公司户头情况就主观地认定其偿付能力,其结果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损失。

  二、实行规范化的客户资信管理

  1、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

  首先,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搜集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为此,需要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特点,建立一套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流程。事实上,由一线业客户经理搜集客户信息是最为直接和最节约成本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业务人员知道搜集哪些信息和怎样搜集这些信息。

  其次,银行应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满足各级管理决策人员的需要。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使银行的客户资源集中统一管理,防止客户资源的垄断和流失。

  另外,银行还应实行对重要客户或高风险客户的专门资信调查制度,尤其是当客户经理获得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进行专业的资信调查,以发现和防范这些客户有可能产生的较大风险。

  最后,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应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如标准化的信用信息搜集表格和数据库的分类标准。事实证明,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是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2、对客户进行统一的信用评级评级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信用评级的好处在于使公司上下便于识别和管理客户、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也许银行的信贷部门已经对客户进行了分类,然而这些分类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问题,比如仅按公司规模大小或按客户经营产品进行的分类无法识别客户的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程度。因此,公司要实行引用风险管理,必须重新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实行信用评级也是公司制定和执行信用政策的基础。要让客户经理清楚地知道,当客户处于不同的信用等级时,银行可以给与怎样的信用条件。

  3、以科学的信用分析方法预测和防范客户信用风险

  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工作。从实践上看,信用分析对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于企业的销售业务和财务管理水平,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通过专业化的信用分析,可以帮助客户经理有效地识别和选择客户,在销售利益和风险成本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同时,信用分析将使企业的应收账款风险大为降低,节约收账成本。

  银行开展信用分析工作首先应重视信用分析的组织管理工作。实践证明,简单地由客户经理或不了解客户的主管部门人员进行该项工作很难达到有效的风险管理的要求。该项工作应在销售人员的配合下,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独立、客观地进行。

  其次,企业在开展信用分析时应采用科学的方法,不能仅靠一些经验性的方法。我们在咨询工作中向企业提供了一些国际上成熟、适用的信用分析模型,对于规范企业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工作和提高对客户的信用分析质量产生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方法包括以综合性分析客户信用风险为主的“特征分析模型”和分析客户财务能力为主的“营运资产分析模型”等。

邮储银行风险管理战略分析3篇 邮储银行风险经理经验分享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