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

时间: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3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下册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3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下册,以供借鉴。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3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下册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

  生活中,我们一定要环保,环保也有好处。

  环保很重要。比如说垃圾:你如果随地乱扔,地球妈妈该有多伤心啊!不仅地球妈妈会生气,环境也会随之而变化,变得臭臭的。现在都有垃圾分类的垃圾桶,看见的话,要分分类,这样清洁工阿姨就可以少点工作量,早点下班,回去休息。让地球变得整洁起来,让花朵绽放,去享受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接下来,就是节约:我们要懂得节约用水,一方面是为了节省费用,一方面肯定就是为了环保节约。

  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的存在,我们怎么活?动物怎么活?我曾在别的地方看到了一条小溪里面的水是脏的,这肯定就是我们不珍惜水的现象,把垃圾往溪里扔慢慢的,慢慢的,就变成这样了。我们要珍惜生活中每一滴水,洗头、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冲马桶。总之,节约用水的方法有很多种方法,想必大家都知道,要去做。

  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以后要少用塑料袋,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其实我以前也不知道为什么,直到问了妈妈,她说:“以前塑料袋是免费的,现在收费是为了让大家少买塑料袋。”我又问:“那为什么不能买塑料袋?还有什么不直接不卖塑料袋?”她又说:“因为这样既环保,又减少污染。有些人知道带环保袋,而大多数人呢,要么没有环保袋,要么忘记带,所以为了她们着想,才卖了塑料袋。”大家以后能不用塑料袋就不用塑料袋,这样既环保又减少污染,希望大家能采纳!

  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对,是植树节。现在有些地方树木很少,我们应该多植树。我有一次上语文课学课文的时候,老师说:“树木能净化空气,能沙退鸟舞,还能起到光合作用。没有了树木,我们在夏天的时候,在烈日炎炎的太阳的照射下,就不能乘凉,不能遮挡突如其来的大雨。有人砍伐树木,为人盖房子,做一些东西。山上如果变得光秃秃得,就不能帮我们净化空气,不能释放空气,不能提供需要给我们,会带来很多不变。大家来一起植树、造化荒山吧!

“做环保,靠大家”让我们一起做环保,让地球美丽起来,让我们一起快乐幸福地生活着吧!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2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渗透的意义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内容,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中概念的理解,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教师在讲解一些抽象知识时,可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存在的事物,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并意识到地理学习联系生活的重要意义,从而积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和了解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学习水平。虽然我国近年来,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我国很多地方还属于贫困落地区,面对当下的实际情况,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家乡的现状、所存在问题,进而使学生思考、分析当前家乡发展前景,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渗透的策略

  1.教师要熟悉本地地理

  教师要对当地的地理了如指掌,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初中地理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一些学校中很多教师都是外地人士,要教好乡土地理,就必须熟悉当地环境,收集本地地貌特点、风景名胜等地理资料,还有一些乡土文学、乡土历史等方面的资料。不仅拓展教师的视野,加深对当地地理环境的认识,也能够在进行乡土教学时,对学生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用自身的知识和对本地环境的'感情,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学生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指导学生进行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是对自然界中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将地理教学的内容直观、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针对一些地理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实际野外考察,带领学生去本地能够利用的地理资源,在野外考察过程中结合实际地理情况为学生讲授地理知识,能够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记忆。并在考察时,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实践活动。

  3.指导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乡土地理调查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充分运用自身所学习到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以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为中心进行乡土地理调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

  三、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所处环境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有效地应用,进而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加强学生的地理知识的学习,并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和谐观,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应积极研究符合实际环境情况和学生个体发展的有效教学方式,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渗透乡土地理,使学生充分认识地理知识的现实意义,积极自主的学习地理知识。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3

  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2.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4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参考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把学生视为主要的教学资源来开发,确实很难。它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能力,抓住不断生成的课堂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探究。

  一、努力开发学生自身隐性资源

  1. 学生的亲身经验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觉得所学与自身的生活是那么远,无法亲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如何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融进作者所设的意境呢?

  古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然这句话的内涵是要求人们注重实践,但它又间接地告诉人们:实践得来的收获是那么深刻,甚至刻骨铭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和社会阅历等,找到生活与学习对象的相似处,以生活经验诠释文本、走进文本,用积淀的情感与作者对话,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提升他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和动力。

  在感悟《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时,学生只停留于浅显的认识——法布尔对昆虫多么喜欢呀!此时,教者充分利用农村孩子捉过昆虫的经验设疑:为了一只昆虫,你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以自己的真实体验与法布尔的行为比较。在比较中,法布尔对科学的痴迷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他们由此对他产生敬佩之情。

  2. 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埃及的金字塔》后,学生对金字塔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趁势让学生课后研究金字塔;春天,学生都举着风筝在校内放,引得没有的学生手痒痒的,于是请自然老师教他们做风筝,与他们一起上网查阅资料,了解风筝的起源……这些兴趣,无疑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动力,使他们带着这种兴趣投入到更广更深的天空。

  3. 学生的差异

  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并在智力、情感、技能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式会单纯地把差异看做消极因素,一味地消除,最后也无济于事。但是如果把学习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开发出来,使之转化为学生增长知识、增长才干、增长智慧的积极效果,那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都可以得到发展。

  针对学生的差异,实行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办法。分层作业、分层教学、评价因人而异等措施都能达到目的。

  二、努力开发学生在课堂中显性的学情

  1. 已有经验与新的体验之间产生的矛盾

  学生用自身经验去解读课文建构所认知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种种曲解和误解,造成认识不清,显得不知所措,而这恰恰是最有价值的资源。

  当《船长》一课上至结尾处,船长高大的形象已在学生的心中树立,可一个学生却提出自己的观点:哈尔威船长可以得救。原因有二,一是作为船长,定会游泳;二是周围有许多船只在抢救,不会被冻死。这一结论竟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同,都认为船长有些傻。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得救,你们认为船长的生活会是怎样的?通过激烈的讨论,学生们都认为:作为船长,船在人在,船亡人亡。

  2. 探究中产生的歧义

  在开放的课堂,学生对课文的解读是个性化的。通过感悟得出的理解,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会十分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学习的推进。

《牛郎织女》一文中,当学生讨论到织女该不该嫁给牛郎时,班内形成了两种观点:

(1)织女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应该嫁给牛郎。

(2)天上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嫁给牛郎受苦,还说幸福?不值!全班争得面红耳赤。于是我因势利导,展开辩论会——你认为织女嫁给牛郎,会幸福吗?

“织女追求的是自己的生活,她认为这种苦生活也是快乐的,她就是幸福的。”

“嫁给牛郎连起码的生活条件都没有,还怎么去谈生活的幸福?”

“织女在天上虽然有享不完的荣华富贵,可她能得到亲人的关爱吗?为了自己的私利,亲人心狠手辣,拆散母子,这样的天上生活还有什么可留恋的,还不如过苦日子。”

“对,在人间,织女在精神上是快乐的`,一快乐,苦日子也就过得开心了。”

……

  在互辩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的思想向第一种观点倾斜,抽象的人生哲理就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学生的内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

  3. 错误的见解

  学生由于生活世界、认知的不同,在解读文本时就会有个性化的认识,虽有创新,但也不可避免产生错误。面对错误,简单地评价“你讲(说)得不对!”,既伤了学生的自尊,又使他找不到错的根源。如果把它当做资源探究——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对吗?能让当事者明白错因,又能激发其他学生从别的角度去探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可以这样做,所以教师要学会取舍。 在课堂教学的特殊时空里,不同个体的学生基于生命需要而产生的欲求也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情感欲、表现欲、求知欲、成就欲等。这些植根于生命个体的各种需求,在极其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发生着质变,这些质变所带来的最直接的效应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浓烈,并使语文课堂成为了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重要场所。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5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写作兴趣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我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体现教师在整个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教学内容入手,选好内容,设计好整个教学方案,根据教学目标的设计和要求,做到诱发引导、关键点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完成活动任务。例如,在学习《燕子》一课时,我和同学们一起到大自然中欣赏早春图:微风、细雨、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小燕子等,然后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一复述,最后学生们又联想到“音符”、“五线谱”、“春天的赞歌”等。整堂课,学生们说说笑笑、指指点点,不但完成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同学们在讨论中更加喜欢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了。一节课下来,学生们不但学习了书本知识,而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对学课文与写作文也产生了的浓厚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潜能。

  二、走进现实生活,叙写真情实感

  大家都知道,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同学们所熟悉的那些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通过这些生活素材,学生们在惊喜中会体会到作文的轻松、愉快和无拘无束,从而描绘出真实神奇的童心世界。例如,春暖花开之时,教师带领同学们到田野中、到果园中、到大自然中……同学们通过“看、听、闻、想”来真正认识春天,然后回到学校再读一读朱自清的《春》,就会让他们真正有所感悟;我们老师经常向学生讲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时我想,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进工厂,走进车间、走进社区、走进街道,去观察一下环境污染的情况呢?然后再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如果我们想让学生了解一些国家大事,我们不妨在每天的早读时间安排“五分钟早间新闻报道”,让学生们把每天从电视中听到的国家大事说给大家,让他们各抒己见,共同关注国家命运;冬季,我带领孩子们到室外赏雪,看雪后的美丽景色,和同学们一起打雪仗,增加雪中情趣。总之,教师有目的的安排一些生活实践活动,既能开阔学生视野,又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素材。在与生活、社会的接触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学生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可读感人。

  三、注重评价鼓励,提高写作兴趣

  教师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作文指导的延伸。为此,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必须讲究批改的技巧,做到批改方式多样化,以借此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1、多表扬、多鼓励。

  教师批改学生习作时,要用欣赏的目光多发现其中的优点,要多用一些满怀希望和表扬的语言评批作文,而不能将自己的体验、思想强加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尤其是针对学生真实健康的观点,老师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那些基础较差,语言表达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要从他们几乎不成文的 篇章中找出“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写得形象,甚至一个标点用得准确,教师都要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时间长了,学生的自信心就会被培养起来,写作的兴趣也就提高了。

  2、会批评、巧批评。

  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如果一味的表扬并不能持久的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时间一长他们就会麻木了。他们作文中的确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缺陷,所以,教师适当的提出缺点也是必需的、必要的。对于教师的评语,最好做到:语言要委婉,身价要放低,要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用商量的口吻对学生作文进行批与评。

  四、强化写作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俗话说:熟能生巧。教师指导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勤实践、多练笔,其方法可以多变、形式可以多样,但目标必须一致。例如,让学生采用连句成段、仿写片段、看图写段、素描写段、观察日记等形式进行训练。总之,激发培养小学生写作兴趣,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广大教师要相信学生、坚定信念、深入生活、开动脑筋、潜心研究、不断积累,就一定能把小学作文教学搞得有声有色,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作家。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6

  摘要:

  新课改所做出的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要求教师要充分尊重小学生,不仅要设计出能够激发小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还要坚持多元智能理论,允许不同的小学生以不同的速度来获得不同的发展,这对于正面临“小升初”学习压力的六年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对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

  多元智能理论;小学语文;理论研究

  六年级的小学生会在一年的学习之后面临自己人生中所遇到的第一个大型考试——“小升初”。在六年级的语文课堂上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思想,可以让小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使得六年级小学生在心理、精神上都获得学习自信,消除考试所带来的焦虑感、紧张感,有效解决六年级小学生的厌学问题。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一个擅长写作的人不一定擅长说话,一个不能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也不代表他们的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的低下。教师必须要有一种善于发现、善于挖掘的能力,促使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走向个性化、全面化。下面,笔者从学习任务的多元化、语文练习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三个角度,来讨论多元智能理论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一、学习任务的多元化

  当小学生进入六年级之后,许多教师都会在“时间少,任务重”的紧迫感的驱使下,恨不得将所有的语文知识一股脑地倒给小学生,也会下意识地要求所有的小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效率来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这就让许多语文能力不足的小学生承受着过重的学习压力。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小学生的智能、学习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使学习任务多元化,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语文水平来选择相应的任务,使其保持松弛有度的节奏来完成六年级的语文学习。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不同的学习任务,比如在《山中访友》这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分别设计四个学习任务,即学会读写清爽、吟诵、陡峭等新字词,了解这些汉字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对散文知识的了解,分析课文中所具有的散文特点,并且就文章所使用的拟人、比喻等修辞进行鉴赏;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就文章中的优美语句进行摘抄与鉴赏;通过学习,品味作者的情感所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在公布了这四个学习任务之后,小学生可以就自己的语文水平来进行学习,他们不必完成所有的学习任务,这可以让小学生以轻松的心情面对语文学习。

  二、语文练习的多元化

“题海战术”似乎成为传统语文教师在短期内提升六年级小学生语文成绩的基本战略,教师很少会考虑哪些知识已经被小学生掌握,哪些语文知识还需要小学生重点练习,只是一味地布置大量的练习题,让六年级的小学生疲于应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教师要改变这种毫无重点、毫无层次的语文训练方式,而是要将语文练习进行分层,或者是以专题训练的方式进行,使得小学生能够有计划、有重点地来训练自己的薄弱环节。

  在组织六年级小学生进行语文练习的时候,我会设计语文基础知识专题、阅读理解训练专题、习作练习专题、古诗词背诵专题等几个专题模块,并且将其整理成练习册,将其分发给每个小学生,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进行选择。但是,有一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语文知识结构的认识并不清晰,所以他们不知道该选择哪项专题。为此,我会结合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表现以及语文试卷中的具体得失为他们提供练习建议。

  三、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一刀切”是导致六年级小学生不喜欢学语文的基本原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师不应该只用语文成绩来评价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而是要綜合考虑每个小学生的整体表现,促使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让六年级小学生接受全面的、客观的语文学习评价,使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变得更加快乐、自信。

  在评价教学中,教师应该要对不同的小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评价与甄别,要因人而异、因势而定。如果一个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较高,那么教师就要对他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小学生的日常表现比较好,但是在考试中的表现却屡屡不尽如人意,那么教师也要对小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肯定性评价,避免小学生因为成绩不够优秀而产生失望情绪;如果小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心理压力过大,那么教师就要暂时放低对这个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求。

  总而言之,多元智能理论是以促进小学生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发展为基本目的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导、促进、启发等多重作用,真正将小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上,使得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加突出,也让更多的小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学习。

  参考文献:

[1]白光沂.语文教育中的智能开发:多元智能理论下的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中旬刊),(3):52-53.

[2]冯文全,田仙菊.多元智能理论框架下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36(4):107-111.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7

  说到自然,我就想起古代的人。古代人虽然一直被认为是落后的,但他们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大自然。是他们,留给了后人一个原始的大自然,真真切切,没有污染。

  可是自从自认为拥有进步文明的现代人踏上地球开始,人类就凭着“高智慧生物”这五个字在自然界确立了“霸主”地位。大自然渐渐失去了她原有的面貌,严重的环境污染和无节制开发是大自然对人类不再那么友好。人类也不知因此吃了多少苦头。文明的进步却带来沉重的代价。那么这里的“高智慧”究竟体现在哪儿呢?恐怕除了一般意义上能够驯服其他动物和创造出普通动物没有的人类文明,还应该有对待自认的态度。我想,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今人与古人相比,明显地是退步了。

  大自然的规律是客观的,严谨的,更是极其复杂的。在短短几百万年的人类文明中,人类究竟掌握了多少自然知识可以去对抗在地球上被验证了数十亿年而毫无差错的大自然规律呢?

  大自然,作为人类生命源泉的它,给我们所尽的职责可谓是毫无瑕疵的:一只脚踏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人的后脚跟——宽容中的余香;一棵树,明知道自己马上要被砍伐而死亡,却尽自己最后一点力气为人类吸取那充满污染气息的二氧化碳,接力创造清新空气——责任中的回报……

  但是人类对此并无认识,历史的教训并未引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人们肆无忌惮地对自然进行毁灭性的索取和破坏:浓烟滚滚的烟囱源源不断将含有NO2﹑CO2﹑SO2等有毒气体的黑烟喷向蔚蓝的天空;浊流滚滚的排废管道不顾一切地把富含铅﹑砷﹑汞等化合的污水,倾入清澈的河流;机动车排放的尾气;随手扔掉的方便袋﹑广告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空已不再蔚蓝如洗。据说能防人不虞的臭氧层早已被人戳破了一个美国版图那么大的洞,可女娲已逝,谁来补天?人们的“环保”哪去了?

  马克思有句震耳发聩的警世之言:“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胜利,都可能遭到报复。”

  时光匆匆流去。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因对抗和改造大自然而遭到的瞬时已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从今天起,如果人类是真正的“高智慧生物”,那么就应该环保自然。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8

  小学语文教学小论文

  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需要会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强烈的课堂求知气氛。由此可见,学生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关键在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探究的氛围、一种探究的情境。那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课题入手,创设问题情境:

  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读了这个课题,你会想些什么?话音刚落,孩子们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有的说:“我想知道雪地上有哪些画家?”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画了些什么?”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用什么工具画画?”有的说:“我想知道是谁画得最好?”有的说:“我想知道他们为什么要到雪地上来画画?”……我看到学生的求知欲很强,便用激励的口吻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一起找找答案吧!”学生有了要想解决的问题,学习兴趣格外浓厚,都捧起了书,专心致志地读了起来。经过学习,学生纷纷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在交流中,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学习,知道了我刚才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是写……”,有的学生说:“老师,我通过读书,不仅解决了我自己提出的问题,还知道某某同学提出的问题……”由此,我深刻的`体会到以往的教学,课堂上的问题是教师提出来的。老师的提问都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思考的机会,最终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提问,自主学习,以学定教,学生学习的气氛很浓厚,积极性很高,使学生能自主探究学习。

  二、在文中看似矛盾处,创设问题情境:

  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文中开头提到,国王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

  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可后来却选了捧着空花盆的雄日做继承人。对于这点,学生肯定会产生疑惑。教学时,就可以抓住这个问题让孩子展开讨论。课堂上,孩子们各抒己见,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谈了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整个课堂仿佛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水,是如此的充满活力,每个孩子是如此的机智、聪慧。

  三、在学生提出疑问时,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老师,你不是说现在咱们的国家能源紧张,要节约用电吗,那我们这儿经常停电,大街上好多路灯都不亮了,北京为什么还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那不是浪费吗?”此时,老师给予提问的学生充分的肯定,并组织孩子进行讨论交流,最终使学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探求气氛极浓;又让学生学到了教师尊重知识、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思维的发展是从问题开始的,老师要让一个个“?”像一个个小钩子一样钩住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学生的好奇心就越强,兴趣就越浓,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维就越活跃。学生也从一个接受者的角色转化成了一个探究者,学习亦会变得其乐无穷。因此,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讨论、理解,从而获得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学习主动权,并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主动探究的实践过程中掌握新知,培养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与人交往。

  此外,教师发问的态度和对待答问中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着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诙谐潇洒的谈吐,必将搭起师生间情感的桥梁,形成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为创设问题情境奠定基础。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活动就是一种情境,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挖掘教材中充分发挥问题情境的作用,让学生的思维始终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9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小论文

“简简单单教语文!”虽然许多语文教学专家呼吁多年,但成效不大。究其原因:教学内容、手段、环节繁杂,教学的重点指向不明。怎样才能让小学阅读教学变得简单、清爽起来呢?一言以蔽之,去掉非语文的,减少不必要的,大道至“拣”,突出重点。

  一、低年段重点指向“朗读、写字”

  低年段是儿童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应“读”字当头。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该学段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低年段课文短小精美,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最适宜儿童朗读。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学生与字词多次“见面”,既掌握了字音,理解了词语,又留下了形象、情感,还留存了语言。实施以读为本,既是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是优化阅读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优良途径。写字也应作为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每堂课都应拿出十分钟认真指导学生写字,认真描红、仿影、临写,切实写好人生的第一笔,为中高年级的写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中年段重点指向“词语、句子与段落”

  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集中体现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和谋段的匠心上。发于锦心、出于秀口、粲于齿牙的语言,往往是作者“得之于心”的东西,需要学生认真品咂。这里要提及的是并不是一篇课文中所有的词语、句子与语段都要抓,要突破惯用的运作方式,“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言上做文章”(叶根娟语)。教学设计时,精挑细选,沙里淘金。课堂上把力气下在刀刃上,关注具有种子能量的词汇,引导学生体味用词的'贴切;关注具有种子能量的句式,引导学生品味语句表达的鲜活;关注具有种子能量的语段,引导学生感受表达有序的畅快。

  三、高年段重点指向“写作”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有着深厚的“重读”传统,阅读教学当然也就常常在文章的内容意义上展开。正如潘新和教授所言:“就文本教文本,教得再卖力、再艺术、再别出心裁,也是死路一条。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少、慢、差、费,就是这么捌饬出来的……一切语文课,都是写作课。”我非常赞同潘教授的观点,将阅读教学的重心,从解读“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用“写”的任务来驱动“读”,让学生读一篇文章,不光要知道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道作者是如何写的,发现作者表达的奥秘及规律。“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拿到一篇课文,从标题、立意、结构、技巧等某一方面,品其精妙,得其诀窍,然后动之以情、鼓之以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模其形,仿其神,促进读写迁移。

  大道至“拣”,“拣”是一种确立教学目标的眼光,优选教学内容的胆识,选择教学策略的智慧。“简简单单教语文”要求教师不简单,要学会“拣”。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0

  在本期校本教研探索实践中,我校教师以饱满的热忱和前所未有的创新精神,对待课程改革的新要求,寻求教学的新策略、新途径、新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本领,使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从实践探索中我们感悟到:如何把握作文教研方向,切实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一、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是“写话”和“习作”的性质。这既符合小学作文教学的实际,又符合小学生学习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认识规律,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在学生已经学会或基本学会了用口语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学会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变成了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对于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从而形成一种写作主体,写自己的自得之见,抒自己的自然之情,用自己的自由之笔,写自己的自在之趣的思想境界,这样就从心底里排除了“作文难”的障碍,减轻了学生心灵的压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

  二、作文要强调与生活实际相溶恰。

  新标准指出: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吐真情,不说空话、假话,作文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作文要靠生活积累,作文是现实的生活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那么我们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做到教学生学会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训练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善于发现的本领。鼓励学生勤动笔、多积累,学会了积累,学生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学生写起来就有话可说,有真情可吐。单教会学生观察还不够,还必须打破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开放的活动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要求。引导学生到野外散步、旅行,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诱导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对景、事、物、遣词造句,让学生把所见、所闻、所感、尤其是最受感动的,印象深深的,不拘字数地写出来,这样就能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激发表达愿望。

  新课标指出:习作指导要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这是对习作指导的重大改进,是充分发挥学生在习作中主体性的重要举措。自由表达应有两层含义:一是让学生自由选择表达内容、写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抒发真情实感。写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使习作言之有物。二是让学生自由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无拘束地写,我想写什么,想什么写,就写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造成学生轻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减轻学生对写话习作的心理压力。

  在现实作文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却不是这样,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提供范文,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写葫芦文。提供提纲,扎起框架,让学生填“框架文”,像这样指导学生作文,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忽视了训练过程,忽视了学生习作中的主体性,使学生陷于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写出来的作文往往是鹦鹉学舌、假话空话连篇,千篇 一律,很难写出内容具体、生动、说真话、吐真情,有创意的作文,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健康发展。

  在当前课改的洪流中,要切实做好师资培训工作,加大探研力度,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习作热情,使学写话,习作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自觉需要,切实培养、提高学生作文能力。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1

  七年级语文论文

  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两个部分又是相互联系不可以分割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学中读写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常常是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常常在阅读时难以把握作者的思想,在阅读中吸收不到语言知识,以至于在写作时哑口无言,不知如何下笔。读写结合教学出现给初中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希望。它是新课改后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其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倡导学生在赏析名家名作中学习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以读促写,以写导读,是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完美融合,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运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并逐渐转化为自身的语言,运用到写作中去,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进行读写结合教学。

  一、注重对阅读素材的选择

  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但是就当前的.写作状况来看,学生在写作中缺乏生活气息,也就是说写作与现实生活脱节,在作品中很难做到感情的自然流露,写出来的作文也是枯燥的文字堆积。由此可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选择非常关键。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阅读材料的选择,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阅读材料,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学习到对写作有帮助的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如在学生写我的爸爸妈妈类的作文时,笔者先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背影》进行阅读,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体会作者的描述方式和写作方法,学习作者的文章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逐步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这样学生选择了正确的阅读材料后,可以在阅读中掌握许多实用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运用到写作中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以读促写,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读是语文学习的开始,以读促写是要求学生站在作者的位置上去理解和感受阅读材料,分析作者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思路,并教学作者所描述的场景进行还原,从而逐渐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而准确把握阅读材料的中心,并从中学习到作者的写作技巧,为写作做好铺垫。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分析和研究阅读材料,学习不同作品中作者不同的写作方式,逐渐积累语言知识。如教学课文《孔乙己》时,笔者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方式,如何刻画人物,如何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等等,将作者的描述方法全方位地讲解给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然后在其他的课文中进行练习,逐渐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技巧的能力。又如在学习《湖心亭看雪》一课时,笔者要求学生自行分析作者写景的方式,然后再结合课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在阅读中会逐渐学习到很多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在写作时就可以随心所欲,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课文范例,引导学生参照仿写

  仿写是写作的开始,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锻炼写生的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许多专家和学者经过千挑万选才最终确定的文章,都是经典的优秀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仿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仿写不是彻头彻尾的模仿,要抓住课文中一个细节而进行,明确仿写的重点,可以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写作技能,比如结尾的写法,段落的结构等等,要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仿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后,笔者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故事情景和对话内容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然后要求学生仿写文章中“我”和叔叔的对话。这样学生在准确把握课文写法的基础上再进行仿写,训练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

  四、多进行积累,不断夯实写作基础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在广泛的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知识,并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应用。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完成学生语言积累的过程,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外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活动,并将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写作技巧和精彩语句照抄下来,时常进行阅读和翻看,在不断的复习中学生会逐渐将这些语言所记忆,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从而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写作时可以将这些优美的语言和写作方式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如笔者给学生推荐了一些教材之外的阅读书籍,如《读者》《意林》等等,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并把看到的写作技巧记录下来。而且学生也可以将课文中精彩的语句摘抄下来,进行背诵,如《紫藤萝瀑布》《生命与和平相爱》等课文都有很多可以摘抄的词句。这样学生在阅读训练中可以积累大量的语言,在写作中就不会再言之无物了。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方式,对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以写促读,或以读促写,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逐渐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姜玉安.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新尝试[J].考试周刊,2012,(03).

[2]周爱敏.初中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研究与实践[J].读与写,2014,(3).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2

  浅谈语文教学法(苏教版七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时间的车轮承载着我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的时代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现在不能只停留在让学生记得熟、考得好的层面上,而是要摒弃过去填鸭式、灌注式的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和嘴巴,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放开手,让学生大胆的说、大胆的想、大胆的做,表达自己的思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千万不要束缚他们的思想,限定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成为了学习的奴隶。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曾记得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黑板上画了一条曲线“j”,让学生回答“你想到了什么?”当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时都暗自发笑,觉得这个题目也太简单了吧。学生们几乎都无需思考,纷纷自信的举手回答:有的说这条曲线像大海中的波涛,有的说这条曲线他想到了房檐,还有人说这条曲线像方便面的……其答案是五花八门,多种多样的。然而他并没有就此打住,继续引导学生:“除了这些之外,你还能找出其他类似的事物吗?大家随意想,只要不脱离条件即可。”在他的指导下,学生顿时鸦雀无声,都投入到了积极的思考之中。几分钟后,有人踊跃的举起了手说:“我觉得它像一条蛇。”又有人紧跟其后:“我觉得他像一条绳子”……此时,学生激情高涨,都争先恐后的回答问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节课,由于老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去完成问题,学生主动性比较强,再加上适时的指导、点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肯定,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热情。看来,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提倡的。

  还记得有一则报道,写的是一位同学的母亲上告幼儿园的老师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的事实。她说,幼儿园对孩子的教育好比剪断了一只在大池塘中游动的天鹅的双翅,尽管环境宽松,但它已无翅翼,如何能飞?一个幼童不应该交给他“o”是个英文字母,孩子的想象力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理解。如果老师不教,学生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得出自己的结论。而现在教师教了,孩子的思维就被限定了,他现在只知道“o”是个英文字母。乍一看,这位母亲似乎是无理取闹,可你若回过头来仔细想一想,其实也就是这么个道理。我们的教师在太多的时候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框定学生的思维。但是他们忘记了一点,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有着鲜活的生命,他们有着自己的'灵魂和思想。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发言的权利。教师只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并不能学生学习的替身。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潜能只有在愉快的状态下才能充分的发挥,灵感也往往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闪现的。过分严肃的师生关系和死板的教学气氛是教学中的大忌。我们大家都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学生乐学、爱学,学习才会行之有效。于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就变得至关重要。就像第一个例子了里面提到的那位老师一样,他将知识的传授融入快乐的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将深刻的道理浅显化,使学生懂得:事物的答案是多元化的,不止一个。例子中的老师要还注意到爱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与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不断学习、深入探究,发现事实,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我们提倡的教学,这样的效果才是我们期望得到的效果。我们只有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才会创造辉煌的业绩,把教育事业推向美好的明天。

  我们不是全盘否定以前的教育,将它批判的一无是处,体无完肤。它有它的优势,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教育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它的失误在于总是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与此不符的答案就是不对的,此种做法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思维上的呆板。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关注教学的接受者--学生,不管他们想不想学、愿不愿学,只是一味的讲解、传授,将知识一股脑儿的塞给学生。而学生对知识也往往只是囫囵吞枣,根本就没有消化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限于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谈不上灵活运用。由于缺乏兴趣,学生根本不想学,学习没有实效。若不改变这种现状的话,长此下去后果是十分可怕的。

  我觉得要改变现状,就要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时教学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在教学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和发挥空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乐学、爱学的精神,开展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教学工作确保成效。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3

  关键词:巧设题目 积累素材 想象力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已经成为一项较难的课,对于许多语文老师来说,作文教学似乎无法可依,无规律可循。本文就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与困难,结合自己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对刚迈入初中阶段的九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我认为巧设题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勤练笔、为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写身边的事情是很关键的几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要做到:“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①

  但是要能达到这些标准,并不是轻松的不是的事情,尤其是作文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许多孩子的作文水平不尽如人意,教师在教学中也无从下手,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拙见,分享给各位。

  一、巧妙布置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语文教育家于漪说:“一个好的作文命题,它能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打开学生记忆的闸门,开拓学生广阔的视野,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兴趣的激发,他们会运用学到的旧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把知识连成事、扩成篇,化知识为能力”。的确如此,

  1、根据单元所学内容,布置相关作文题目,学以致用。

  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是根据同类相关的知识进行的编写。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就是全部写景的文章,有《春》、《夏感》《秋天》等,在学习课文时,对于景物的描写的学习较多,于是我布置了一篇写景的题目,这样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描写这种表达方式。

  2、结合相关节日,布置作文,激发学生真情流露。

  比如“感恩节”时,我就布置了一篇《 ,我想对你说》,许多孩子都写了《 妈妈 (爸爸),我想对你说》,文章就感人至深。

  我激发学生在写作时要注重关注细节,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情节,表现出来,把真实的情感表达出来。

  学生范文之一“也许我早已漠视你在天气寒冷时对我的叮咛,早已对你的批评教育充耳不闻,早已忽视了您十几年如一日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对您在忙碌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子仍然精心准备的晚餐挑三拣四。如今长大的我深刻的明白我错了,我不该忽视您伟大的母爱。”

  最后一处写的尤其好,就是善于发现最打动自己的地方,抓住了细节描写,效果较好。

  二、学习模仿,勤练笔。

  好的文章一定要学习他人的优点,对于初中的孩子来说,学习优秀文章的一些写作方法是必要的,只有学习积累了,才能为之后游刃有余的进行自我的文章创作打下基础。

  例如学习了《羚羊木雕》,在写作上,我把它归纳为“叙事-抒情”型,因此,要求学生模仿这种模式,以及注意课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写作,写一篇“你与朋友”为主题的文章。

  学生跟朋友的友谊是很真诚,很美好的,只是因为作文水平有限,没有把感情表述到位,那么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就极为必要。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写作,水平有很大提高。

  学生范文片段:

  六年的友谊,面临着残酷的考验,会断吗?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你是我六年以来最美好的回忆。还记得那次吗?

  天空又划过一道闪电,像是窗户上的一道裂痕。黑色的天空愈发低沉,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

  我坐在教室里,手托着头,忧愁的望着窗外的天空。我没有带伞。

  课很快下了,而雨却丝毫不停歇,楼道里的人渐渐少了,还好有你陪我。

  最后,楼道里却只剩我们了,可还是没有人接我。我看见你手里的伞渐渐抬起来了。

……

  第二天,刚走进教室,便看见你红彤彤的鼻子和你身旁一大堆的纸。

  看见我,你立刻又露出满脸的明媚。

  从此以后,你我的关系更好了。

  这篇文章是经过修改后的一篇优秀文章,感情很真挚,学生懂得了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贴切的表达自我的情感,改掉了以前单一表达方式的写作方式,作文有很大进步。

  三、积累素材,展开想象,给作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力很丰富,好的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文学的海洋。

  丰富的想象,一定要基于现实,基于大量资料的积累才能有效展开。而资料的搜集与交流也有助于想象的发挥。

  因此,我让学生平时注重搜集精彩文章片段,名人名言,小故事等等,为写作积累素材,并为想象打下基础。

  对于说明文单元,学生觉得比较枯燥,学习兴趣不浓厚,我布置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样不仅巩固了教学,对写作也有极大的帮助。

  例如:我布置了一篇《登上月球》的作文,要求首先搜集相关资料,比如关于月亮的诗歌、神话故事、科学知识等等,先在班级内交流。

  这之后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写作,学生天马行空,展开想象,效果良好。

  四、体验生活,有感而发。

  下了场大雪,我布置一篇关于“冬日的风景”的文章,学生就可以把与雪亲密接触的地方表现出来,写出孩子的快乐,写出学的晶莹美丽。

  让学生观察身边的事情、小动物。

  说明文单元比较平实,所以我让学生仿写作文,写自己养小猫小狗等小动物、养蚕、养鸟等经历,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学生写的《猫和狗》生动精彩。

  午后,阳光落在窗台上。一只猫和一只狗也在饱餐后享受着阳光的沐浴。

……

  我坐在一旁看着暴风雨的前夕。

  狗很没耐心,几次抓不到尾巴。这次,它鼓足了劲儿,闷哼了一声,极速冲过去咬住了猫的尾巴。猫因疼痛睁开半眯着的眼,伴随着一声尖叫,立刻跳起来,转过身对着狗。猫正准备用爪子抓狗那肉嘟嘟的脸——狗躲不及猫的利爪,不小心从阳台上掉了下去。

  我清楚的看见猫竖立起来的毛,等狗掉下去,它又渐渐平复了心情,安详的卧在原处,眯起眼睛。不过,它可没像刚刚那样放松警惕,时不时睁睁眼,再拍打一下尾巴。狗现在又偷偷摸摸的躲在猫后面准备报仇啦!就在它刚准备去咬猫时,猫一转身灵巧地用爪拍了一下狗的头,以王者姿态居高临下地盯着狗。

  狗被拍到了,痛得嗷嗷叫,但似乎没人理它,便气愤地向猫攻击。猫落荒而逃,于是就上演了“狗追猫”的情节。

……

  我一直告诉学生要注意观察细节,把自己平时最感兴趣的情节表现出来。我觉得正是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一些事有感而发,再交给一些写作要注意的细节描写,生动展示出来,就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尤其要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写作下工夫,给他们打好作文基础,这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实践探索作文教学。巧妙设置作文题目,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流露真实的情感。对于有很多有趣生活积累的同学,故事本身很有趣,也有生活感悟,但是因为语言表述等问题,不能写得很精彩,就要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讲解一些写作技巧。更要让学生多看、多学习,甚至是模仿优秀文章的叙述模式,表达技巧等,“勤练习”。“想象”和“写身边的事”也是很重要的,孩子想象力丰富,我特别注重保护他们的“想象力”,好的文章要插上想象的翅膀,但“想象”也要基于现实、基于描写等,所以平时要让学生积累素材。对于某些文章,只写现实没有想象,那么文章就少了画龙点睛之笔;直接写想象,没有现实做基础也会觉得很突兀、不自然,似乎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②

  对于初中的语文作文教学,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继续探究、发掘,但九年级开好头,尤为关键,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努力,跟学生一个好的开始,我相信:“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13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小论文下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