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宝玉挨打

时间:

宝玉挨打3篇(《宝玉挨打》)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宝玉挨打3篇(《宝玉挨打》),以供参考。

宝玉挨打3篇(《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1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可逾越的颠峰,其思想和艺术成就是一个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千百年来,《红楼梦》以其不可抵挡的魅力“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红楼梦,走进这个瑰丽的艺术世界我们学习一篇选文《宝玉挨打》(播放《宝玉挨打》视频片段)

  二、本文背景简介

  28回:宝玉与忠顺王府优伶琪官交好,互赠礼物

  32回:宝玉与王夫人婢女金钏打闹,惹怒王夫人,王夫人决意将金钏驱逐,金钏不堪其辱投井自杀

  三、文本研习: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以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为主;三是打后其他人的反应

(分两部分也可,一是打前交待起因;二是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近距离反应以王夫人、贾母为代表,远距离反应以薛宝钗、林黛玉为代表)

(二).宝玉挨打的原因:

  1、思考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的原因是什么?

  宝玉挨打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三个:其一是宝玉会见官僚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其二是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其三是贾环搬弄是非,污蔑宝玉逼死了金钏儿

  2、贾环为什么要和宝玉过不去?他对宝玉的诬陷反映了贾府中的什么矛盾? 贾环代表了嫡庶之争他是庶出,处处受压抑,在今后的家庭利益分配中肯定会处于下风所以他和母亲赵姨娘千方百计地构陷宝玉,手段卑鄙贾环诬陷宝玉,正反映了大家庭嫡庶之争极端险恶的一面

  3、宝玉挨打的情节集中反映出哪些矛盾冲突?

  父子矛盾:贾政三“打”;嫡庶矛盾、夫妻矛盾:王夫人三“哭”;母子矛盾:贾母三“逼”、贾政三“求”;

(三)宝玉挨打后众人的反应

  1、王夫人:“宝玉虽然该打,老爷也要自重……打死宝玉事小”“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

  2、贾母:“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的板子,难道宝玉就禁得起了?”

  3、宝钗:“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

  4、黛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四)、钗、黛二人对“宝玉挨打”各有怎样的反应?据这一情节分析二人性格特点 宝钗探伤:

  托药而进,低头弄衣带语言:“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也……”神态: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心理:暗想若宝玉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讨人喜欢了,也不会吃亏

  黛玉探伤: 无声之泣,气噎喉堵神态:悲戚,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语言: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宝钗、黛玉皆聪颖貌美,她们对宝玉又都有爱的真情,但她们的思想性格截然不同,宝钗“圆”,理智多于情感;黛玉“直”,情感胜于理智宝钗见宝玉,送的是药,情急之下,说出了“心疼”之语,令宝玉感动,但此时她仍不忘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黛玉则不然,她在追求情感的人生观上与宝玉相同,因而她能抛弃世俗的功利,她看宝玉,送去的是一颗真心,她从不说“那些混账话”,也不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她劝宝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是为宝玉的安危着想

(五)、比较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的异同

  相同: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他们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同时用这种“传统”观念行之于人,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

  贾政与王夫人相比:

  相同:认为宝玉该打,应当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当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王夫人与贾母相比:

  相同:溺爱,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不同:王夫人(同上)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使宝玉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不同点: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

(六)通过宝玉挨打这一件事分析人贾政、王夫人、贾母的形象

  1、贾政:是一个在保守和落后的制度环境里诞生的无能的家长和昏聩的官僚他的个性充满矛盾,在宝玉面前,他本想维护正统,却失去了公正和权威;在门客面前,他本想显示开明之主的兼听和择善,却只剩下了偏信和偏执;在王夫人面前,他本想显示自己教子的严厉和原则,却失去了夫妻的温情;在母亲面前,他屈从于“事亲为大”,却又违背了先前不孝子“弑君杀父”的忧虑

  2、贾宝玉:兼有软弱和反抗的成分软弱:面对金钏的自尽,他只会伤心痛苦,没有悲愤,更不敢控诉和抗争,面对父亲的紧逼,他既不敢辩解、不敢反抗,连逃跑的念头都没有;反抗:对于身为下贱的奴婢们的悲惨命运,他报以无限的同情,对于被统治阶级当作玩物的戏子,他愿意倾心相交,而对于封建统治阶级代表人物的朝廷命官,他骂他们是“国贼禄鬼”

  3、王夫人:家庭地位尊贵,是贾府的实际统治者对影响宝玉走正统之路的一切人和事,他皆欲除之而后快,另一方面,她又拼命保护着宝玉,也在保护她自己

  4、贾母:是贾府最高统治者她高寿健康,是非常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人她对宝玉十分溺爱,但不是一味的放纵

  四、推荐阅读:

  原著第三十二回 倾诉肺腑、三十三回三十四回 宝玉挨打

  一、基础过关检查: 1.就宝钗、黛玉探望宝玉一节的思想内容和人物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宝钗“托着一丸药进来”毫不避讳别人在场,并且交待调剂之法显示了她的稳重安详,也暗含着她急切地表现自己对宝玉感情的成分

  B.黛玉未见被打的宝玉,却早已“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这“无声无泣”充分说明黛玉的爱是摒弃世俗、强烈真挚的

  C.“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既表现宝玉誓死不向贾政屈服的决心,也可看出他在宝钗、黛玉之间感情无法选择而无奈

  D.这节内容,曹雪芹以生动的描写向我们展示了青年男女纯洁美好的爱情,也表现了反动腐朽的势力对这种爱情的摧残

  2.就这一节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B)

  A.成功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人物言行的对比,表现不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B.作者通过宝钗的言行来衬托黛玉对宝玉的纯真的爱情

  C.黛玉见宝玉,作者着力写了宝玉的心态动作和体贴对方的话采用反客为主的写法从侧面表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情

  D.宝钗、黛玉的言语丰富深刻,含蓄丰蕴言虽尽,而意无穷,显示出曹雪芹高超的艺术笔力

  3、“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这是宝钗探望宝玉时,对宝玉说的第一句话虽寥寥数语,但包含了许多言外之意,试加以分析概括,并指出宝钗的性格特点

  言外之意:

①对贾政毒打之事的态度对贾政的毒打不完全赞同,也决不反对,认为是宝玉自己不听劝告造成的,有责备宝玉的意思

②对宝玉的劝告:劝宝玉改弦易辙,回到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正途”上来; ③对宝玉的情:不由自主流露出对宝玉的爱情,但却用“我们”这个代称,把自己隐没在众多的同情者之中

  宝钗性格特点:从言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宝钗是一位温柔、贤良、端庄的“大家闺秀”,但又谙于世故,城府极深

  4.黛玉探望宝玉是在黄昏,而且是悄悄进来的,这是为什么?显示出黛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案:原因:①避开大批探望者,想和宝玉说几句心里话;②已哭了大半天,“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怕别人取笑

  性格特征:①对宝玉爱之深切;②处事小心谨慎

  5.黛玉见宝玉,哭了半天之后,只说了一句:“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包含了黛玉怎样复杂的心情?

  答案:这是一句只有深爱宝玉的黛玉才能说出来的话话虽短,但意味深长,是汹涌的感情,跳过悲伤的阻塞而喷溅出来的一句话,这里面包含着沉痛、体贴、哀怨,同时也包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而更多的是对宝玉的发自心底的纯洁的爱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二、综合拓展提升:

  阅读《诉肺腑》一课,回答问题

  1.史湘云嗔怪宝玉“还是这个性情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

  史湘云对贾宝玉嗔怪之词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史湘云的性格特点

  答案:史湘云劝宝玉“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目的是将来“应酬世务”,这是从体贴关心的角度来劝宝玉的,表现了湘云热诚豪爽的性格

  2.宝玉对黛玉叹道:“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这段话语之后,黛玉的内心世界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案:这番话是黛玉渴望听到的这是宝玉的表白,是对黛玉的关心,消除了黛玉的疑虑黛玉深知宝玉已明白自己的感情,因此激动万分而不能吐露半个字,千言万语郁积于心,内心由疑虑转为愉悦、幸福

  3.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这个细节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你放心”这三个字是宝玉对黛玉爱情的承诺,是对黛玉的关怀、体贴、劝慰,“你放心”这三个字就是让她不要忧虑、猜疑、担心

  4、史湘云等人规劝宝玉要走“仕途经济”之路,宝玉听得逆耳,随口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这句话偏又让林黛玉在暗中听到,“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请你说说,黛玉喜、惊、悲、叹的是什么?

  答案:黛玉喜的是:果然自已眼力不错,素日认他个知己;所惊的是:他在人前—片私心称扬于我,共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的是:你我既为知已,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何必有一宝钗呢;所悲的是:父母早逝,无人为我主张,而且近日已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恐自命薄不能持久

?

宝玉挨打2

  贾政:迂腐、不达人情,只一味讨好上司。不能因材施教,但却孝顺。宝玉:仗义、但内心脆弱。宝钗:深谙人事,能够适时为事。黛玉:只关心宝玉,且善意相诉。

  林黛玉、贾宝玉、贾明、贾政、薛宝钗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林黛玉的母亲(贾敏)和贾宝玉的父亲(贾政)同是一个母亲(书中的老太太,贾母)林黛玉父母双亡后寄住在贾府(贾宝玉的家),两个人一块长大,产生了感情.薜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宝钗的父亲死后,她的母亲带着她和她哥哥,来到贾府做客,然后因为薛宝钗要参选宫中的秀女,暂时定居在此.结果秀女没选,却成为贾府人人喜欢的儿媳妇人选

  也就是说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 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兼表姐

  林黛玉是贾宝玉的表妹 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

  薛宝钗是贾宝玉的妻子兼表姐

  林黛玉的妈妈(贾敏)是贾宝玉的爸爸(贾政)的亲妹妹,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和薛宝钗的妈妈是姐妹。

  林黛玉父母双亡后寄住在贾府(贾宝玉的家),两个人一块长大,产生了感情.薜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和贾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亲姐妹.薛宝钗的父亲死后,她的母亲带着她和她哥哥,来到贾府做客,然后因为薛宝钗要参选宫中的秀女,暂时定居在此.结果秀女没选,却成为贾府人人喜欢的儿媳妇人选

  王熙凤是,贾宝玉的伯父的儿子(贾琏)的老婆.所以贾宝玉是王熙凤的小叔子.<宝玉挨打>中人物性格分析

  浏览次数:3884次悬赏分:100 | 解决时间:2008-1-26 14:18 | 提问者:bikil

  着重林黛玉,薛宝钗,袭人,王熙凤等重要人物。

  最佳答案

“宝玉挨打”、“抄捡大观园”是《红楼梦》全书中两个最大的事件。

“宝玉挨打”是《红楼梦》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是封建统治阶级正统派贾政同封建地主阶级的叛逆者贾宝玉之间矛盾冲突的一次激化,也是这一矛盾冲突发展的结果。古今中外一个严厉的父亲因生气打了儿子,可以说是平淡无奇的。但贾政打宝玉的方式、方法、结果,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却大不一样,它所包含的矛盾冲突是丰富、复杂的,我们着重从艺术表现上加以分析。

  一、高度的艺术概括。

  从贾政打宝玉的原因来看它的概括力。

  贾政为什么要打宝玉?从远因来看,可以说矛盾由来以久,“自从那宝玉的女性化的性格微露其端时(百日抓),那政老爷便不喜欢”,“便不甚爱惜。后父子生疏隔膜,轻易不见一面,偶一见,总是疾言厉色,动辄?断喝一声?”。近因有如下几点:

(1)因为宝玉不愿和当官作宦的人交往。厌恶仕途经济,引起封建卫道者贾政的不满。宝玉把谈“仕途经济”的话,说成是“混帐话”。最早引起可从第32回找到。亲戚贾雨村来,贾政叫宝玉出来见见,宝玉不愿意;又如史湘云劝他:“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听了回答说:“姑娘请到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袭人接着说:“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把宝姑娘搁在那里。”宝玉又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以上这些话,我们都能看到宝玉是最厌恶“仕途经济”的。他一听贾雨村来心里就厌烦。所以叫他半天才磨磨蹭蹭地赶到,无精打采,他老子看了非常生气。让他去和作官的人见见,将来好发展,可他不愿意,不干;谈吐也没大家风度,萎萎蕤蕤,贾政当然看不惯了。(这是矛盾之根本所在)

(2)丫头金钏自杀(30回)。一天中午宝玉到他母亲屋里,他妈正在睡觉,丫头金钏正在捶腿,宝玉以为他妈睡着了,就和金钏开玩笑说:“我讨了你到我屋里去。”金钏说:“你忙什么,金簪掉在井里有你的。”被王夫人听见了,起来打了金钏一耳光,并定要金钏离去,苦苦哀求还是不行。“好好的爷们都叫你们引坏了。”金钏含羞忍辱出去了。到33回时,宝玉见贾雨村回来,听说金钏含羞赌气自尽了,他心中“五内催伤”,非常难过,徘徊恼恨,迷迷糊糊往前走同他爸爸撞了个满怀,他爹本来就不高兴,气还不算大,这一撞气就上来了。(雨村临门、金钏投井是导因)

(3)忠顺亲王府这时派人来找宝玉。宝玉与亲王府的优伶琪官(蒋玉菡)有来往。王府的玩物与宝玉交了朋友,这对宝玉来说是绝对的机密,可琪官逃跑了,事情就败露了,找到宝玉家来要人。这不但有辱贵族风化,而且触犯权贵忠顺亲王,有碍前程。贾政认为这是浪荡行为,听了“又惊又怕”,脸色都不一样了。因贾府同忠顺亲王府没有来往。来者是长府官(王府内的事务官员),贾政接待他非常认真,低三下四,可长府却三次冷笑,盛气凌人。这一方面反映了宝玉的思想,他不愿意和那些为官作宦的、身份很高的人交往,愿意接触那些社会底层的、下贱的,被贵族玩弄的人作知心朋友,这是叛逆思想。宝玉是冒风险交朋友的。事情败露,加剧了封建正统派与叛逆者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贾府这个贵族集团同它以外的如忠顺亲王府贵族集团之间的矛盾。如果不是亲王府来人,这一件事不会败露,宝玉也不会挨打。因贾政惹不起这亲王府,这回可真气坏了,贾政说:“该死的奴才,你在家不读书也罢了,怎么又做出这些无法无天的事来……如今祸及于我”。送客人时贾政气的目瞪口呆,喝令宝玉:“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回来要算帐。忠顺王府索人是诱因)

(4)送走亲王府人,回来要审问宝玉,又碰上贾环。宝玉是家庭继承人,财权又掌握在王夫人手里,贾环当然不干了,所以嫡庶这一矛盾一直就有。如第25回贾环下学在王夫人屋里抄《金刚咒》,宝玉在床上躺着,拉彩霞的手要和她玩,贾环全部听见了,他看相离甚远,故意装作失手把一盏油汪汪的蜡灯向宝玉脸上只一推,弄得满脸满头都是油,想烫瞎他的眼睛。

  王夫人把赵姨娘找来骂到:“养出这样黑心不知道理下流种子来。”后来,贾环和他妈合起来请马道婆剪了两个小人(凤姐、宝玉),她在家里作法,使姐弟二人逢五鬼而发疯。这笔交易很明显,赵说:“你若果然法子灵验,把两个绝了,明日这家私不怕不是我环儿的,那时你要什么不得?”说得很清楚就是恨宝玉,这是贾府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贾政碰上贾环问他为什么跑?原来没写金钏死的情况,现在借贾环之口说出金钏死的惨象。“人头这样大,身子这样粗,泡的实在可怕。”然后贾环趁机进谗言,“听我母说,宝玉哥哥前日在太太屋里,拉着太太的丫头金钏强奸不遂,打了一顿,那金钏便赌气投井死了。”贾政气的面如金纸,火一下上来了,一叠连声叫“拿宝玉来,拿大棍,拿绳子捆上,把门都关上。”(这时一顿鲜血淋漓的毒打就开始了。贾环的飞短流长、造谣中伤是直接发因)

“宝玉挨打” 写了这样几件事,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叛逆者之间的矛盾。围绕这一矛盾,把统治阶级与被压迫阶级的家奴的矛盾也写进来了。一个儿子挨打联系了这么多事,并用其它矛盾来加剧主要矛盾,以此来使主要矛盾激化,到狠命毒打,这是多么高的概括力。

  我们从前因后果来看,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是宝玉不按他父亲的安排、教训好好读书,走作官,走仕途经济的道路。这样一来使贾政感到很失望,或者说很绝望。对这样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不肖逆子,他感到非常不满意愤愤然产生一种痛恨感。在宝玉被打中,不是有人来劝阻吗?贾政暴露了思想,“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弑父,你们才不劝不成。”那就是说,从现在我已经看出来了,这孩子很可怕,再这样下去非弑君杀父不可,既不忠又不孝,接着说:“我养了这不肖的孽障,已不肖”“不如趁今日一发勒死了,以绝将来之患!”这话是很有份量的。后来老祖宗来了,对贾母的宝贝再不敢打了。贾母生气的说:“只是可怜我一生没养个好儿子。”贾政忙跪下含泪说:“为儿的教训儿子,也为的是光宗耀祖。”这句话很重要。贾政打宝玉不只是为了他现在,更主要的是为了将来。因贾政从他现在的表现已看到了他的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一个不忠不孝的子孙。

  这样,贾政和宝玉的矛盾就不仅是父子之间的冲突了,而是涉及到整个家族的利益、前途和命运,是后继有人无人的问题。贾政的话非常明确是为了“光宗耀祖”。他已感到后来之患,感到宝玉将给他带来灾难。宝玉的思想已构成了对这一家庭的威胁,这一点是贾政最害怕的,也是使他最愤怒的。由此可见,这不仅揭示出了父子矛盾的本质、社会意义;同时也显示出了王夫人、贾母同贾政之间的矛盾及社会意义。

“宝玉挨打” 把这样一个日常生活事件与整个家族、家庭的兴衰有机地联系起来,确实有极高的概括性。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材料来组织、安排的,也就是怎样艺术构思的呢?

  采取了间接略写和直接正写的办法,对与宝玉挨打关系不太紧的,没有用大篇幅去写,如宝玉见贾雨村,只通过贾政的话作了交待,说他“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葳葳蕤蕤”;宝玉对金钏的同情也写的很简单,通过作者的直接叙述语言“五内催伤”,“恨不得身亡命殒”。象这些如果正面去描写,雨村和贾政怎么样说话,宝玉怎么样表现,这势必会冲淡主要矛盾,所以采取了简洁略写的办法。

  这里直接、正面、详细描写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和琪官交朋友,还有贾环进谗言。因为这是揭露矛盾的最关键因素,是挨打的关键性问题。这两件事使贾政非常生气。贾环进谗言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但和交接琪官相比,还要次要一点。作者虽是正面描写,但也是点染,组织的很巧妙。还有不早不迟金钏投井的事这时也来了,早不写晚不写就是在宝玉见贾雨村时。忠王府找戏子琪官,也偏在这个时候来了,他父亲送走客人,也不早不晚贾环来,而且正是贾环路过看到金钏死的惨象。这些“巧”都是作者精心安排的,“无巧不成书”,这正是作者艺术构思的结果。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这样集中,这么多矛盾要巧于安排。作者生活中搜集到的材料都要体现巧,但也要有高低之分,要巧的自然,巧的合情合理,巧的符合生活逻辑。因为艺术概括包含了艺术构思,所以我们放在一起讲了。

  二、精心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是小说描写的中心。我们说作者对生活认识再深刻,情节安排再精采,最后人物形象出不来,那它就失败了。《红楼梦》写人物有个特点,不仅象其它小说那样性格很鲜明,人物很活,有生命;它还体现了在人物描写上“深”、“蕴”。深――不肤浅;蕴――含蓄、不露。所以曹雪芹笔下的人物很鲜明、很突出,但不浅、不露,耐人寻味。如宝玉对金钏死的感情,书中用了几个很有份量的词来描写,“五内催伤”、“身亡命殒”,光这些还不够,还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映衬、对比来描写,通过人物关系来表现,这就显得内容丰富。

  王夫人和薛宝钗对金钏死有几句话,王夫人说:“你可知道一桩奇事?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说:“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他们这段对话,首先说太“奇”了,什么太奇了?这是统治者对奴隶的冷酷态度。“奇”——就是不该死而死,死的莫名其妙。是真的没有“奇”吗?王夫人不是打了金钏一记耳光吗?然后不是定要赶出去吗!宝钗明明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居然开脱,这是多么冷酷无情!

  金钏死的惨象没有机会写,放在这里通过贾环的眼、口来补写,穿插的非常好。贾环作为半个主子,他看到金钏死,他的感情是什么样呢?一是怕,二是一下子找到了报复陷害宝玉的机会。金钏死不过给他一个争权夺利的机会。对奴隶死他们就是这样的态度。

  贾政的态度是什么?他听到消息后说:“好端端的谁去跳井?”虽和王夫人说法不同,其实质是一样的。“我家从无这样的事情,自祖宗以来皆是宽柔以待人。大约我近年于家务疏懒,自然执事人操克夺之权,致使生出这暴殄轻生的祸患。”这是为自己洗刷,推卸责任,事情太多,管不过来,所以底下就乱起来。“若外人知道,祖宗颜面何在?”他想到的不是死了人,而是今后家庭的声誉。

  还写一个聋老太太,宝玉快挨打时,他见一个老太太同她说:“要紧,要紧(要打他了的意思)”,老太太听不清,就听成了“跳井,跳井”,便笑道:“跳井让她跳去,二爷怕什么!”“有什么不了事,老早的完了,太太又赏了银子,怎么不了事的!”这个插曲写的非常好。宝玉虽然没说清,意思是让她进去报告,报告没成,也是个伏笔,为后来老祖宗出来收场作了埋伏。更重要的从思想意义来说,贾府里一个奴隶对另一个被迫害而死的奴隶也是这么冷漠,这说明贾府发生这样的事已是多次了,老婆子已看惯了,司空见惯。贾政说“我家从无有这样事”,如果第一次发生,老婆子决不会有这种感情。

  所有这些人物的态度、反映、感情,都落到了贾宝玉一人身上。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宝玉的“五内催伤”、“身亡命殒”,确实是丧魂落魄,别的事都忘掉了。在这样环境,这样家庭下,能对奴隶有这么深厚的感情,是非常难得的。金钏之死,这反映了统治阶级和奴隶的矛盾。可贾府的主子、亲戚们,包括一部分奴隶,都是那么冷漠、冷酷,唯独宝玉对她充满同情。从这里也能看出宝玉的叛逆思想,看出他那朦胧的相对平等观念。就这点讲,这些人物写的很深、很丰富、很有内容。

  我们从“宝玉挨打”,还能看出他那叛逆性格的特点,既是坚决的,又是很软弱的。这是符合贵族特点的。他虽是娇生惯养,但被打得皮开肉绽,鲜血淋漓,他忍痛不过,乱嚷乱叫,但没一句认错、告饶,表示要悔改,再疼也不说“改”,表现他很坚决。打完后,老太太出来抬回去了事。第34回写黛玉去看他(哭肿了眼睛),这时宝玉在他最信任、最爱的人面前说:“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些人指金钏、琪官等,对这些人很同情,被打死了也不悔改。

  另一方面,他还有软弱性。他对严父很怕,怕的要命。他对封建正统派加在自己身上的压力,自始至终不敢公开反对。他父亲说了一声“站住!”他不觉倒吸了一口凉气,只得垂手一旁站了。后来奇怪事发生了,贾政叫他:“不许动,回来有话问你!”他就乖乖地不敢动。实际是可以跑的,可他不敢,只在大厅上干传。这些都是写他惊惶、恐惧、焦急、不安。这里既写出了他坚决的一面,又写出了他软弱的一面,写得很准确。同时我们也看出了宝玉性格上的复杂性。

  贾政通过打宝玉,作者写出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从表面看,贾政是非常凶狠、残暴、有声威。如果作者只写出他很严厉、威风,我们不能说这个人物没有性格。若仅仅是这样,这只是表面的,还没有更深、更含蓄。曹雪芹通过这件事,由表及里地、很深地剖析了贾政的灵魂,不仅写出他凶狠,也写出隐藏在凶狠背后的虚弱;不仅写出了声威,还从声威中挖出了他的悲哀、绝望。写出了这个处于封建末世,想拼命维护这个家族,但又无法维持这样一个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的绝望和虚弱。他虽然把宝玉打得气弱声嘶,两腿血肉模糊,但在这场矛盾冲突里,他不是一个强者,不是一个胜利者,他不但没有表现出很强大,反而表现的很虚弱。对贾政绝望、虚弱的灵魂,作者主要从两方面人物关系来进行剖析的。

  一方面通过和宝玉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和贾母的关系。

  贾政打宝玉过程中,作者曾三次写到贾政流泪,写的很深刻。因爸爸火了、生气,打儿子打得厉害,很伤心流了眼泪,这并不奇怪。但贾政的眼泪很值得研究。

  第一次流眼泪,是写他气的面如金纸,下决心要毒打但还没有动手打时,小说写:“贾政喘吁吁直挺挺坐在椅子上,满目泪痕,一叠声?拿宝玉来?”。想打还没打,这时流眼泪显然不是因哀痛而流泪,他的内心活动在话里已透出:“今日再有人劝我,我把这冠带家私,一应交与他和宝玉过去!我免不得做个罪人,把这几根烦恼鬓毛剃去,寻个干净去处自了,也免得上辱先人下生逆子之罪。”可见他打宝玉不是为自己,是为家族;他气得流眼泪,是绝望的眼泪,唯一希望的宝玉,现在是这个样子,他怎能不伤心呢?“烦恼鬓毛”要剃去,这确实是绝望的话,所以这是虚弱绝望的眼泪。

  第二次流眼泪,是打了宝玉,王夫人出来抱住板子不让打,劝他不要打了,越劝越厉害,叫人拿绳子来把宝玉勒死。王夫人大吵大闹说,不如我们一同死了,“在阴司里得个依靠。”贾政听了王夫人说打死宝玉绝了我的话后,不觉长叹一声向椅子上坐了(没力气瘫了)泪如雨下。什么意思?毒打尚嫌不够,拿绳子勒,以绝将来之患,他这不是因为打宝玉打得太惨了,只是听王夫人说,“绝我”的“绝”字,宝玉死了就没继承人了,这一点触动了他的伤心事。宝玉是他唯一的希望,他自己也感到没了和王夫人有了共同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这是绝望的泪。

  第三次流眼泪,王夫人哭贾珠(宝玉哥哥已死、李纨丈夫)哭的很伤心,“珠儿要不死,你愿怎么打就怎么打,现在就这么一个打死了怎么着?”“贾政听了,那泪珠更似滚瓜一般流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因为王夫人提到了贾珠,贾政就想到了贾珠儿(珠和玉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珠念书科举考试,14岁就进了学校,苦读书,贾政是有希望的,可惜早夭),所以泪如滚瓜一般流了出来。这些都触动了贾政的心事,贾府没有希望了。贾政为贾珠伤心落泪,恨不能起死回生。而对眼前的宝玉要活活打死。这对照里,可看出父子之间发生了激烈冲突,正是封建与反封建这两种思想不可调和的结果。以上都是描写贾政的虚弱和绝望,写的很深刻。

  另一方面是他和贾母的关系,进一步表现贾政的虚弱。王夫人出来解劝,越劝越火上浇油,越劝越要用绳子勒死,真正出来解决问题的是贾母。贾母一出场,贾政就不行了,赶快躬身赔笑,进而跪下;赶快跟了进去,最后退了出来。是什么微妙的东西使贾政在贾母面前这样低声下气,使局势一下子转危为安,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呢?就是一个字——“孝”,封建的孝道。用贾政自己的话说,他打儿子出于孝,这很有讽刺意义。为了孝打了不肖的子孙,但他打宝玉就恰恰触犯了孝,触犯了老祖宗,因贾母最疼的是宝玉。惹母生气,眼中没有母亲,使儿子无立足之地。为了孝道打了儿子,打了儿子又触犯了孝道。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不仅使贾政陷入了非常矛盾、狼狈被动可笑的境地,表现了他的虚弱,而且深刻揭露了封建道统本身的虚伪和矛盾百出的境况。

  再看王夫人,写王夫人爱自己的儿子。“严父慈母” 吗。

  当爸爸的手重打了儿子,她出来解劝,生活中这类事太多了。如果曹雪芹仅仅写出这些那就不值得一提了,而且是写的非常深刻。她出来后抱住板子不让打,抱住宝玉,然后心肝肉儿的大哭大闹。她是心疼宝玉吗?是的。但又不完全心疼宝玉,准确说不只是疼宝玉。在这方面曹雪芹写出了一个妇女,一个封建贵族的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秘密。

  一个贵族妇女在家庭里的作用、任务,就是生儿育女。特别是生一男孩就能传宗接代,这就是她的任务。如果不生男孩,她的命运也就完了。对王夫人来说,将来依靠的就是她的儿子,贾珠在时靠贾珠,珠儿死了靠玉儿。进一步追问她为什么那样疼玉?归根究底是疼自己。她在劝贾政过程中有一段话:“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了,只有这个孽障,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既要勒死他,我们娘儿们不敢含冤,到底在阴司里得个依靠。”她认为如果失掉宝玉就失掉了依靠,所以她才一边哭宝玉,一边哭贾珠。“若是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所以她才一声肉,一声儿的哭道:“你替珠儿早死了,留着珠儿,免你父亲生气,我也不白操这半世的心了。”“这会子你倘若有个好歹,丢下我,叫我靠那一个?”他疼宝玉,哭宝玉,实际是维护一个贵族妇女在家族中的地位。命运——儿子就是她的命运,就是她的依托,失去儿子就失去了一切。

  这样的描写显示了非常浓厚的社会内容,表现了一个很值得同情的封建贵族妇女的地位、命运,所以她在劝贾政时哭宝玉,哭贾珠,她哭出了一个封建贵族之家的正统夫人的理想,哭出了贵族妇女的命运、地位,哭的很深刻,很有思想。

宝玉挨打3

  语文备课大师 《宝玉挨打》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曹雪芹《红楼梦》文学常识,识记基础字词。

  2、体会作品情节设计方面的特色,学会用比较的方法从深层透视人物复杂性格。

  3、尝试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对经典名著的兴趣与鉴赏能力。【教学设想】

  本课涉及的人物较多,小说背景较复杂,作者在表现这些人和事的过程中所调动的手段很丰富,表现得也非常充分。因此,本课教学强调小说情节设计的独特性及人物性格的刻画。本课主要采用剥落法体会作品情节层层铺垫,推举高潮的设计;采用问题探究式学习方式,在具体场景中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透视人物复杂性格,昭示人物关系与矛盾。【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了解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基本情节与人物。

  2、通读全文,识记基础字词。

  3、阅读第二单元扩展阅读中《<红楼梦>的情节波澜》一文,推荐《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十讲蒋玉菡之谜),了解本文在《红楼梦》中的地位,熟悉本文情节、人物与前后的联系,整体把握情节。

  4、写近五百字的有关《红楼梦》的某情节、人物的小评论。

  二、课文导入

《红楼梦》:“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大家谈《红楼梦》的人物、情节、语言等。(老师谈大家心中的《红楼梦》的情节、人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宝玉是一个似痴如狂的人,并集众宠于一身,他怎么挨打呢?且这是小说上半部的一大高潮,我们来看看故事究竟如何展开的?”

  三、解题

  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的第33回,即“手足耽耽小动唇舌,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打》主要表现新旧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突出表现了贾政与宝玉父子两代的思想冲突,明确展示了男主人公的叛逆性格。本文通过对宝玉挨打这一事件的描写,揭示了宝玉挨打的根本原因及社会背景,同时也展示了相关人员对宝玉挨打所持的态度。逐层递进的情节设计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都写得非常出色。

  四、情节波澜 层层铺垫

  吴功正先生将《红楼梦》情节设计起伏跌宕的的特色情节论为三态:一是“潜流暗滚”,矛盾的积聚时期,表面看似平静的水面,实际上内中包含着冲突和斗争的潜流;二是“惊涛大作”,对立双方矛盾冲突激化,失去了平衡,表面与内在都以非常的形态出现;三是“余波涟漪”,冲突过后,不是戛然而止,而是波纹荡漾,进一步深化矛盾,为下一轮冲突埋下伏笔。其中“宝玉挨打”这一片断就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明确:全文分两部分,一是宝玉挨打的起因;二是因宝玉挨打,贾政与王夫人、贾母之间的冲突)

(一)“潜流暗滚”

  问题1:宝玉挨打前的有什么神情变化?

(参考:宝玉见贾雨村是“思欲愁闷”;回来听到金钏儿含羞赌气自尽是“心中早又五内摧伤;见到母亲是“进来被王夫人数落教训”;出门后是“茫然不知何往”“低头感叹”;与父亲“撞了个满怀”、“倒抽了一口气”、“垂手一旁站着”、“惶悚”; 忠顺府索人,起先隐藏事实,后被揭穿,“轰去魂魄”、“口瞪目呆”;宝玉听见父亲吩咐,知“多吉少凶”,找人报信又不能,“急的跺脚”,被逼出门去挨打。)问题2:贾政打宝玉前有什么神情变化?

(参考:贾政责说宝玉见贾雨村精神不振时“原本无气”;但与之“撞个满怀”后看到他垂头丧气,“不似往日”,语无伦次,“倒生了三分气”;忠顺府索人,使贾政“又惊又气”“目瞪口歪”;贾环告状,如火上浇油,多次“喝令”,“大逆不道”使贾政神色“面如金纸”“眼都红紫了”。)

  问题3:对照宝玉与贾政的神情变化,归纳引发宝玉挨打的事件?

(参考:①宝玉陪贾雨村,“半天才出来”,“全无慷慨挥洒谈吐”,使贾政责怪之,这是宝玉挨打的导因。②宝玉因悲金钏儿之死,“不似往日”,又与贾政撞个满怀,他的惶悚让贾政“倒生了三分气”,这是宝玉挨打的导因。③忠顺王府索人,状告宝玉引逗琪官,使贾政认为宝玉“不读书”还“做出无法无天”的事情,气恼不堪,这是宝玉挨打的诱因;④贾环诬告宝玉强奸金钏未遂,金钏儿含羞“赌气投井”,贾政发怒,这是宝玉挨打的直接发因。)

  l 在分析过程中可形成以事件为中心的结构图

  宝玉 贾政

  对宝玉表现不满 中心事件 忠顺府索人

  走路撞怀相见 金钏自尽

  精神不振 轰去魂魄

  五内摧伤 知多凶少吉 听诬告发怒 又惊又气目瞪口呆 倒生了三分气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葳葳蕤蕤 雨村临门 喝令堵嘴打死

  宝玉挨打

(二)“惊涛大作”与“余波涟漪”

  问题1:宝玉挨打余波荡漾,王夫人与贾母听由一个情节深入展开到父母之间、嫡庶之间,请同学们找出两三例并用简洁的语言对复杂关系中每个人物的行为加以概括。(参考:宝玉受到痛打是高潮,而波及由近至远:王夫人哭劝贾政,贾母怒阻贾政。对于王夫人与贾母的表现可让学生找出例子加以简析,以表现宝玉挨打后的余波。)问题2:宝玉被救后,众人有何表现?

(可各抒已见,且建议大家课后参看第四十三回)

(三)情节巧妙,必然中的偶然

  问题1:你是否发现其中存在偶然事件?有什么作用?

(参考:宝玉被喝禁在厅上,他料到挨打势在必然,连忙托人给贾母、王夫人报信。假想,如果贾母、王夫人此时得信,掀起的巨浪便会一下子平息,读者被吊起的胃口也会顿时放下。相反,高明的作者不但不如此做,反而利用偶然性的因素再来触发:机灵贴身的小厮焙茗不见踪影,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妈子偏又是个聋子。偶然性的因素为必然性的结果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把挨打事件推向高潮。)

  第二课时

  一、导入

《红楼梦》里的人物众多,事件纷杂,曹雪芹用了一种“经济”的写法,借一个事件,把众多的人卷进来,在同一场景中“逼现”每个人的性格,通过不同人物的行为言语及相互烘托与对比,使人物立体而丰满,今天我们就对“宝玉挨打”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及一些关系作一一探讨。

  二、浅层接触:学生感悟“宝玉”、“贾政”、“王夫人”的形象

(参考:宝玉――性情乖张,粉脂味重,喜欢和女孩子混在一起,是贾府的中心人物。贾政――是贾府里的大家长。王夫人――是很疼爱儿子的母亲,等等,只要是基于学生的感悟都可。)

  三、深层分析:在本文的具体场景中体味人物深层形象

(一)宝玉的人物形象

  问题1:宝玉会见时贾雨村是怎样的情形?他与金钏儿、琪官又是怎样的关系?说明了什么问题?(参考:“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与金钏儿是在王夫人房间与之打闹,听说金钏儿赌气自杀,他“心中早又五内摧伤”;他与身份低微的戏子琪官互换礼物,都说明毫无贵贱之分,他懒于和士大夫接谈,但和那些出身寒微的人却结成了倾心之交。)

  问题2:宝玉为何总会受到父亲的责骂与挨打??你认为他应该挨打吗?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参考:宝玉的厌恶读书,不与权贵结交,没有主仆贵贱之分,因而不符合贾政的封建正统思想,所以挨打。宝玉被责骂与挨打,实质是两种思想观念、两种人格类型的矛盾冲突的必然之事,是封建秩序、封建道德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叛逆人格的矛盾,是僵化了的“理学”与充满生命活力的“情性”的冲突,反映了曹雪芹对中国虚伪道学礼法的批判揭露,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评估。因而他的顽劣,是对封建思想的叛道经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的挨打是当然之事。)

(二)贾政的人物形象

  问题1:贾府与忠顺府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见到长史官“心存疑惑”、“暗暗思忖”?听到宝玉与琪官之事,为何“气得目瞪口呆”?

(参考:忠顺府是王府,贾府与之不来往,暗示他与之不属于一个政治集团,两者是相对立的。而此时他的内事务总官来访,却是来索要王府的“甚合心意”的戏子,这暗指以“戏子琪官”为导火索开展的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且宝玉卷入其中,戏子琪官又是如此地位低下之人,二人却互换礼物,更是让他感到政治斗争的压力与儿子不肖,因而忿怒。)问题2:贾政有几次哭?为什么他会哭?

(参考:宝玉挨打的过程中,贾政有三次哭,先是王夫人相劝时“泪如雨下”,听到王夫人哭唤贾珠之名,更是“泪珠似滚瓜一般滚下来”,见到贾母后“跪下含泪”。三次流泪,一次比一次厉害,一次比一次伤心,细究其因,不难理解。宝玉是“光宗耀祖”的惟一希望,却偏偏行为偏邪性情乖张,因而使得贾政对宝玉这个不肖子不仅感到愤怒,而且感到后继无人、家道衰败的悲伤绝望。贾政和宝玉的冲突暗示着贾府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的行将败落。宝玉挨打只是悲剧的序幕,挽歌的序曲。)

  问题

  3、贾政是个怎样的人?他对宝玉的打骂是否可以理解为爱子心切又对母亲孝顺?(参考: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但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他是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的化身,打子孝母,都是因为他恪守封建等级制度,体现了坚决维护封建礼教的坚定性。)

(三)王夫人的人物形象

  问题1:贾珠是谁?宝玉与他有怎样的关系?王夫人为什么多次提到他?

(参考:他是宝玉的哥哥,乖巧伶俐,可惜早逝,王夫人提到贾珠,是用他作挡箭牌,唤起贾政心里的内疚感与温情。可鼓励学生在小说中找寻关于贾珠的事件。)

  问题

  2、王夫子的哭是她保护宝玉的法宝,在贾政面前是否生效?她护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王夫人的用眼泪保护宝玉,不仅打动了贾政,唤回了贾政心中的温情,救下了宝玉,也哭出了自己的心事:保护宝玉实际上也是保证王夫人在嫡庶之争上取得胜利的关键,同时也表现出贾府中的嫡庶之争的矛盾。)

(四)贾母的人物形象

  问题1:贾母听闻宝玉挨打有何反映?

(参考:贾母“喘吁吁”跑来,“冷笑”、“不觉滚下泪来”、“抱着哭个不了”。)问题2:贾母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如何逼贾政就范的?

(参考:贾母是贾府的“老祖宗”,是这一家庭拥有最高地位的贵族老太太。她利用贾政的封建社会思想所谓“事亲为大”、“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等观念逼他就范,如她先嚷着“先打死我,再打死他”;责备贾政:“我说一句话,你就禁不起,你那样下死手

  语文备课大师 语文备课大师 的板子,宝玉就禁得起了?”并抬出贾政的父亲当年教训贾政的做法,训斥贾政的教导无方,使贾政就范:“从此以后再不打他了。”;但贾母仍步步紧逼,以“我和你太太宝玉立刻回南京去!”相逼他就范,直至贾政“苦苦叩求认罪”。这都集中体现了老太太对孙儿发自内心的疼爱,使宝玉摆脱了父亲的毒打,甚至取得了这次冲突的最终胜利。)

  三、人物关系昭示小说主题

  问题1:通过贾政与宝玉的父子关系反映了哪方面的冲突?

(参考:宝玉父子冲突是一种共振现象,包括思想冲突、文化冲突、人格冲突、权力冲突、父子冲突、正庶冲突等多种。此题主要是让学生从人物形象中归纳总结)

  四、探究三位长辈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差异。

  问题1:通过宝玉挨打,体会贾政、王夫人、贾母在对待宝玉教育态度上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并结合自己谈谈现在的生活讨论其父母的教育态出发点与方式。

(参考:

  1、三人之比较:①三人的教育出发点是相同的:由于三人皆属贵族社会的上层人物,都严格遵从封建的礼制,都希望宝玉能成为家族合格的继承人。②三人的教育方法不同:贾政爱得无情,王夫人爱得无理,贾母爱得发昏,但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他们离宝玉的内心(想法)生活太远了。

  2、贾政与王夫人相比。二人都认为宝玉该管教,但教育方法不同:贾政欲望之爱大于情感之爱,所以在行为上失之以严,除了讲大道理,便是骂甚或打,结果儿子叛逆。王夫人一方面依从宝玉以巩固自己的正室地位,一方面因痛失一子,对宝玉过分溺爱。宽大于严,其结果,对儿子的管教苍白无力。

  3、王夫人与贾母相比。二人都过于骄宠,在行为上失之以宽。但是王夫人认为应有适当的管教。而贾母一味地纵容溺爱,成为宝玉最强硬的保护伞,以'孝道'的武器让贾政认罪,也促使宝玉能在叛逆的路上走得更远。)

(提示:学生对于作品人物形象讨论可拓宽至小说全书中找寻依据,且可以引导其联系到清朝历史背景、学生自身的生活等展开,“以点带面”激发兴趣、拓展思维即可。)总结:本小说节选的艺术特点。

  五、作业

  1、读第三十四回,看看宝钗与黛玉探望宝玉时的心理和行为有哪些不同,为什么?由此试析二者人物形象。

  2、选取《红楼梦》中的某一情节,试作一则分析评论

  语文备课大师

宝玉挨打3篇(《宝玉挨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