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

时间: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6篇(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6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3537个字,阅读大概需要8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6篇(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供大家阅读。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6篇(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1

  嘉善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创建情况汇报

  2011年05月24日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嘉善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情况作一汇报,请予审议。

  多年来,我县始终坚持把生态建设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措施并付诸实施。2002年,县委、县政府提出走“生态立县”的发展路子,出台了《嘉善生态县建设规划》,2004年,我县生态县建设全面启动。2005年,成功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8年,在全市率先通过了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全县9个镇(街道)全部建成省级以上生态镇(街道),其中5个国家级生态镇,56个村建成县级生态村,17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村。2010年,县委、县政府对生态建设工作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了《关于贯彻省市委精神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县“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将“生态立县”列为全县五大发展战略之一,开展了《嘉善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全面启动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组织保障、经济投入、体制机制等都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并提出到2012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标准,2013年通过考核验收。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县的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环境支撑能力、生态产业发展、环境污染整治、环境质量和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提升,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面就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创建工作的基础优势

(一)从思想理念看,认识高度统一

1、思想认识到位。我县作为一个生态资源和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的发达地区,为着力解决好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和破坏问题,县委、县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县建设工作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县着力深化生态建设内涵,提出了“生态环境优美区”的发展定位,并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作为核心内容。当前,县委、县政府更是将生态环境作为我县的核心竞争力来培育,扎实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

2、各级领导关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习近平副主席多次对我县的学习实践活动作出重要批示。2008年10月,在我县视察指导工作时,对我县的环保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对嘉善下一步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领导和专家在对我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考核验收时,对我县下一步的生态建设工作寄予厚望,认为嘉善有能力、有实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此外,省、市环保部门也对我县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给予了大力支持。

3、人民群众支持。在生态县建设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层层发动,不断强化生态建设宣传,社会各界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关注程度和参与度不断提高,各类绿色系列创建活动深入人心。目前,我县已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6个、市级8个、县级10个;省级绿色学校17所、市级20所、县级16所;省级绿色家庭16家、市级3家、县级24家;创建省级绿色饭店6家、省级绿色企业8家、省级绿色医院2家。

(二)从基础建设看,保障支持有力

1、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在生态建设投入上,我县逐步建立起“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多元投入”的机制。同时,进一步落实生态建设各项补助政策,有力地加快了生态县建设的步伐。在国家级生态县创建中,我县推出了100项重点工程,总投入达亿元。为确保各项工程按时完成,在保持村庄整治、河道治理等原有财政补助政策不变的基础上,专门建立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从2011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3500万元资金用于生态建设。

2、基础设施日趋完备。近年来,我县注重建设和完善环保基础设施,重点织好“六张网”:一是织好污水收集网。洪溪污水、西部水务、大成环保和姚庄污水等4家污水处理厂先后投入运行,嘉善南排扩容工程也于去年8月下旬实现污水输送,全县已形成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输送)能力,累计建成污水管网373公里,泵站26座,完成投资亿元。二是织好城乡供水网。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禁采地下水,实现全县城乡居民供水一体化。三是织好环境监管网。投资近3000万元建立县环境监控中心,对占全县工业污染负荷80%以上的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全天候监控。四是织好垃圾处理网。建成了占地57亩的嘉善县垃圾填埋场,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已经启动并将于今年完成;各镇(街道)都建立起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农村垃圾收集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初步形成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置模式。五是织好集中供热网。利用县内三家热电厂推广集中供热,进一步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全县已连续多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超过90%。六是织好绿化网。大力实施“千顷绿化”工程,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累计已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19个、市级22个、县级55个。

3、转型升级不断加快。近年来,我县注重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坚持正确产业导向。在政策、资金及总量控制等方面鼓励高科技、无污染产业发展,严格控制科技含量低、排污强度高的项目。二是抓好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政府调控、市场调节、技术进步、合理用能、增效降耗、全民参与和依法管理等措施,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节能减排工作格局。三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全县已有79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认证,8家企业建成省级绿色企业。四是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上大力发展集产业、生态、休闲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精品农业;工业上大力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三产业上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服务、会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4、农村环境持续改善。近年来,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一是生态创建得到深入推进。全县有5个镇(街道)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镇,17个村建成市级生态村,56个村创建为县级生态村。二是姚庄试点工作扎实开展。2009年,姚庄镇被省环保厅确定为全市唯一的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试点镇,高标准编制了试点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得到了上级环保部门的肯定。三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不断深化。全县生猪存栏50头以上的养殖场(户)按照“两分离、三配套、零排放”标准建成了治理设施,建成了12个畜粪收集处理中心,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四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五化一配套”建设,全县所有的行政村都开展了村庄整治建设,整治受益人口万人。

(三)从体制机制看,工作格局良好

1、建立创建工作机构。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创建办主任,并成立了由县四套班子领导牵头的9个创建工作专项组,各成员单位都成立了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各镇(街道)设立了生态办,成为嘉兴市唯一一个建立镇(街道)生态办并实现全覆盖的县。

2、建立工作督查机制。2009年,我县专门成立了由县领导牵头的生态建设推进组,制定了工作推进方案,重点实施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河道整治、水源地保护等十大生态治理项目。去年,为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创建,成立了创建工作督查组,重点督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情况。

3、建立工作推进机制。为扎实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我县专门建立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创建工作专项组例会制度、通报制度、难点问题专题协调制度、工作督查制度、考核制度等工作机制,各创建工作专项组每月召开一次例会,领导小组每季听取一次工作汇报,设立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单项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列入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二、我县创建工作的制约因素

  对照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我县主要存在以下差距:

(一)与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差距

1、基本条件差距

  我县主要有1项未达到考核要求,即“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EI)在全省名列前茅。”该项指标由“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项评价指标组成,目前,整个嘉兴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排在全省末位。2009年,我县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较2008年降低分,排全市第二位。我县地处浙北平原地区,森林覆盖率较低,林地和草地等评价指标单位面积明显少于省内西南部的一些市县,导致我县在生物丰度指数和植被覆盖指数两个评价体系中得分极少,这也是我县最终EI值较低的主要原因。我县水网密度指数和土地退化指数两项指标近期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另外,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将会有所减少,环境质量指数将会以缓慢的趋势逐年提高,但受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该项指数不可能一直持续提高。

  综合以上情况,预计我县EI指数未来几年变化不会太大,在目前的EI评价体系下,我县的EI指数不可能有较大的提高。

2、建设指标差距

  从我县实际情况来看,我县未达标的有9项(约束性6项,参考性3项),分别为:

(1)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考核指标为≥60%,我县为%。 (2)森林覆盖率。考核要求为18%,我县为%(去除水域面积)。

(3)水环境质量。考核要求达标,虽然没有完成的可能,但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要保证出境水好于入境水。

(4)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考核要求均为80%,我县分别为77%左右和%。

(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考核标准为90%,我县为%。

(6)化肥施用强度。考核要求为≤250千克/公顷,我县为279千克/公顷。

(7)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考核要求为100%,我县为%,由于陆斜塘水源保护区承担了半数以上的取水量,造成我县此项指标无法达到要求。要加快供水一体化进程,尽快实现全部从太浦河取水。

(8)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考核要求≥%,我县为%。

(9)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考核要求≥95%,我县为92%左右。

  在9项不达标指标中,城镇污水处理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是考核专家组比较关注的指标,如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将与生态建设要求相距甚远。其余要达到考核要求,也有一定的难度。

(二)面上工作差距

1、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虽然今年我县水环境污染物浓度总体有所降低,但大部分断面均与功能区要求差距较大,且我县水质改善速度已低于上游;大气环境质量虽基本保持稳定,但主要污染物浓度却不断增加,降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持续上升,酸雨污染十分突出,近年来一直在90%以上。

2、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镇污水

二、三级管网铺设进程缓慢,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偏低。虽然我县各镇(街道)生活污水管网基本已接通,但实际纳管人口比例不高,城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区块未纳管(城区50%左右的区块尚未纳管),给主要污染物减排、水环境改善和水质断面考核带来较大影响;污水处理厂和重点企业污泥尚无有效处理方法,每年产生的污泥约为8万吨,目前采取焚烧、制砖等方式年处理量约万吨,占44%,其余只能简单填埋或堆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全县日产生活垃圾总量约400吨,无害化处理量在150吨左右),由于垃圾出路未得到解决,造成已建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闲置,生活垃圾随处堆放或简易填埋,影响城乡环境面貌。

3、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农药、化肥施用强度长期居高不下。据统计,2009年我县农药施用强度为/hm,化肥施用强度279kg/hm,且利用效率较低,对农村水体、土壤带来较大污染。畜禽养殖规模长期处于高位,由于畜禽粪便资源化率不高,且治理措施和手段相对缺乏,带来较大的环境压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较低,已建成的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作用发挥不理想,生活污水除少数经处理外,其余均直排外环境,严重污染了水环境。

4、总体环境面貌不尽如人意。通过近年来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环境虽有所改善,但总体面貌仍不尽如人意,部分农村居民环境意识较差,县财政对农村长效保洁补助偏低(一般村3元/人?年,贫困村5元/人?年),激励作用不明显。随着“两新”工程的推进,农村环境建设重点已基本转移到新社区聚集点,其他地区环境长效管理不到位,村庄整治成果退化反弹严重;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缺乏,农村生活垃圾还处于简单填埋和露天堆放阶段,垃圾焚烧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村河道发黑发臭,漂浮物较多;主要道路沿线环境面貌较差,绿化档次有待提高,整体环境面貌亟待改善;由于产业结构原因,我县小锅炉较多,部分以焚烧各种垃圾为主,治理不到位、烟囱冒黑烟现象时有发生。

5、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我县对项目的引进已逐渐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的转变,但由于目标责任制考核中,经济建设占比仍然较高,以2010年县委、县政府对各镇(街道)、各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为例,考核总分为300分,经济发展为115分,占%,经济总量仍占据较大比重,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降低对项目质量的重视程度。

6、生态建设示范性工程缺乏。据了解,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时间一般为2天,分三个组,其中一个为现场核查组(再分两到三个小组),要现场查看几十个亮点工程,且每个镇(街道)必到。从我县实际来看,不仅亮点较少,特色也不明显,存在同质化现象,档次更有待提高,而且路线选择难度很高。

7、缺乏比较优势。从创建成功的地区来看,苏南地区投入力度大,先天不足能得到较好的弥补;浙南地区由于自身条件较好,创建具有先天优势。从我县实际来看,不具备比较优势,创建难度较高。

三、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一)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生态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惠及全体人民,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持之以恒地抓下去。要把“生态立县”真正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摆上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全力抓、有关部门合力抓的格局。要把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县委中心组学习内容,作为县委党校干部培训的内容之一,不断增强干部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加大宣传力度,创造必要条件,完善公众监督举报制度,争取广大群众支持,动员最广泛社会力量踊跃参与,使保护环境成为每个单位、每个企业、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

(二)进一步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管网的配套设施建设,扩大污水收集面,提高城镇污水的处理率,注重老城区和主要河道沿线居住区排污点的纳管工作;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条农村保洁补助力度,进一步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变目前散户建设的模式,尽可能采取集中式处理;坚持“治水”与“治污(泥)”同步,着力解决污泥无害化处置等问题,减少二次污染。

(三)进一步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一是加强水污染整治。健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长效管理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外来养殖户取缔力度,转变养殖模式和结构,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加强大气环境污染整治。推进集中供热,突出抓好锅炉烟尘污染等专项整治,坚决淘汰集中供热区域燃煤锅炉和城区锅炉。加快机动车尾气排气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

(四)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建设力度。在生态县创建中,基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个重点。要在推进“两新”工程的同时,加大对计划保留行政村的环境建设力度,重点解决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河道整治等问题。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突出地方特色,避免同质化。要加大投入,加强长效管理,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切实将农村环境建设好、保护好。

(五)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完成节能减排目标是国家级生态县考核的基本条件。虽然“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尚未明确,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整体力度不会低于“十一五”。以减排为例,“十二五”减排不仅在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两项约束性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还对两项新指标同样提出绝对量减排。同时,在推进结构减排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落后产能淘汰力度。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大减排力度,加快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和重污染企业。在项目引进中,不仅要考虑项目的类型和质量,更要考虑投资密度和单位产出。同时,对引进的项目必须严格按照总量削减替代原则,提高引进项目的整体质量。

  主席、副主席、各位常委,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是深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围绕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为目标,努力推动全县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2

  泾县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泾县县委

  泾县人民政府

  泾县位于安徽省东南部,以丘陵低山为主,面积2054平方公里,下辖9镇2乡,人口36万。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13元。境内主要河流为青弋江和徽水河,205国道、322省道贯穿全境。

  泾县生态环境优良,但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为把生态资源丰富的后发优势发掘出来,我县坚持打生态牌,努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此,2000年初,县委、县政府就作出了建设生态县的决策,同年6月,经原国家环保总局批准,将我县列入了“全国第五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地区”,2006年,又被省政府批准为生态省建设第二批综合示范基地。泾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更将每年的5月18确定为泾县生态日,旨在通过“生态日”这一载体,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生态泾县的积极性,力争把我县打造成生态环境优美、生态经济发达、生态文化繁荣的生态强县。几年来,在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上级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生态县建设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呈现出经济生态高效,环境生态优美,社会生态文明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做法

  我县始终坚持把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立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两翼富民、统筹发展”战略,并集全县之力,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主要做法有:

(一)全力形成“四个推进”体系,全面启动生态县创建

1、强化领导,着力推进。在省、市环保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去年组织召开了高规格的创建动员会,全面部署创建工作。成立了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第一副组长,各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省级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分解落实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并将生态创建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大政协监督、乡镇部门协作、全县人民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2、科学规划,统筹推进。结合实际高标准制定了《泾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提出了“2011年基本建成省级生态县、2014年前基本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的奋斗目标,明确了生态县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基本原则和推进措施,从城乡布局、产业发展、总体风格、建设形态、自然景观、历史文化等方面,规划生态县创建工作。

3、部门联动,合力推进。按照省级生态县创建职责分工,我县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成资源共享、信息互补、通力合作、协调推进的工作机制,形成联动效应。一是明确和分解创建责任,层层签订责任状,切实做到“认识上提升层次,责任上提升境界,工作上提升水平,推进上提升质量”;二是执行和强化工作调度

  制度,严格做到调度细,安排实,推动快,效果好;三是坚持把生态创建作为部门创先争优的重要内容,作为部门领导的考核指标,坚持以良好的政治生态推动生态创建。

4、铁腕整治,优化推进。在创建工作中,我县以铁的决心、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推进生态县环境整治。一是以严格把关为己任,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二是以严格执法为手段,认真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和“绿剑”行动,对违法排污、群众反映强烈的企业实行严厉处罚。三是以有效监管为目标,对入园企业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同时建立环保巡查制度,保持环境安全高压态势。四是以优质服务为宗旨,对符合准入条件的项目实行“零关系办事、零距离办公、零利益服务”,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保技术指导。

(二)着力打造六大生态工程,全面推动生态县创建 一是做大做强生态工业。以建设高标准生态工业园为目标,重点发展上规模、低耗能、轻污染、高效益的项目和产业,坚决淘汰和拒绝“十五小”和新“五小”污染企业,2009年以来否决不符合产业政策,重污染项目100多个。积极发展科技型、环保型企业,建成了以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电机产品为纽带的产业集群,培育了海平建材、宏磊橡胶等一批节能环保型企业。

二是积极发展生态高效农业。按照“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要求,以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作为生态农业的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551”强龙工程,

  扶持培育了祥泰农业、中徽茶叶、翰林茶业、华昌农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行废弃物综合利用措施,加大对养殖场畜禽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力度,建立了三百里农业循环经济开发有限公司、祥泰农业、太平湖鸭业、华昌农业等一批规模适度、基础设施齐全、治污设施配套、管理规范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88%。

三是大力推进生态林业。以荒山、荒坡、荒地、荒滩“四荒”和村边、田边、路边、河边“四边”绿化为重点,实施了林业“二次创业”,突出抓好集镇、庭院绿化和村庄绿化,城乡结合部荒山、荒坡美化建设。坚持限额采伐制度,对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区,划定禁垦区、禁伐区,严格保护。不断加强对森林公园管理,最大限度保护和发挥好森林的生态效益,保护好各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特种用途的生态效益林。

四是不断强化生态旅游。组织编制了《泾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泾县生态暨文化旅游带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充分利用县内特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观光型、文化型、生态型、体验型、学习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全县建设了一批主题鲜明、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服务设施相对完善的旅游特色村。完善旅游项目的环保审批手续,旅游景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做到科学处置和达标排放,避免餐饮废水直接排放影响周边环境和水体,全面提高旅游区环境质量。

五是着力构建生态家园。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建成了滨江大道、红星广场、青弋江大桥、荷花塘改造等一批民生工程,规划建设了第二政务新区、景观大道,进一步拉开了城市道路框架。狠抓垃圾、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2万吨。投资3502 万元的垃圾处理场日处理生活垃圾105吨,使城区生活垃圾全部得到无害化处理。大力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县内主要道路沿线的村庄全部建立了垃圾池,购置了垃圾桶,对道路沿线的垃圾及时进行清理、河道和塘坝进行清淤。积极推进省级和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工作。11个乡镇中,已有60%以上乡镇获得省级以上生态乡镇命名,其中蔡村镇获得了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月亮湾村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命名。

六是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深入有效地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创建工作,泾县中学、泾县高级职业中学荣获安徽省绿色学校称号,泾县实验小学等5所学校荣获宣城市绿色学校称号,并创建了一批绿色家庭。通过绿色创建,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水平。

二、主要成效

  几年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县在加强生态建设、强化资源保护、推进污染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推动污染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的目标。

(一)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100%,全县大气环境质量、地表水和地下水质量都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7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3%。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全县环境面貌得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二)生态工业建设成绩显著。一是全县节能降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三年间,全县万元GDP能耗分别较上年下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二是落后产能加快淘汰。共关闭拆除水泥机立窑生产线3条,淘汰落后产能12万吨;关闭5000吨以下产能、排污不达标的小造纸企业4户;关闭小煤矿12处,淘汰落后产能46万吨。

(三)生态农业建设进程加快。依据《泾县生态农业建设总体规划》,我县粮食、茶叶、蚕桑、畜牧、食用菌、林业、木梳、蔬菜等八大产业化体系已初具规模,播种面积、产量、产值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在农产品认证工作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目前,先后有12家企业申报进入产业化龙头企业,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茶叶协会16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企业达12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7家,认证产品14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三品认证总规模达到万亩,占主要农产品三品种植%。

(四)生态林业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到2011年全县人工

  造林面积达到万亩,封山育林达万亩,义务植树万株,四旁植树万株。建成了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因林业产业发展态势强劲,先后被授予“国家绿化模范县”和“全省林业产业发展十强县”称号。

(五)生态旅游建设发展迅速。形成了以生态旅游为龙头,以新四军文化和宣纸文化为特色,以历史文化为内涵,以绿色文化为灵魂,以生态旅游线和文化旅游线为主干的总体格局。开发完成了江南第一漂、赤滩景区、皖南第一漂、月亮湾漂流、水墨汀溪风景区、银海山庄等一批旅游产品。建成4个国家4A级景区,3个3A级景区,1个2A级景区。

(六)生态文明不断提高。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参与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杜绝人为破坏、建设美好家园”已经成为广大市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规范图书、音像、网吧等文化市场管理,促进文化产业生态化,实现了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相和谐。据调查,全县公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认知率达98%,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率达95%以上。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全县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元,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13元,比上年增长%,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县生态县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

  更离不开各位领导、专家的关心与支持。但由于受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制约,我县生态创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加强。我们真诚的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也将以此次核查验收为起点,再接再厉,力争早日把我县建成经济繁荣、科教领先、环境优美、生态文明高标准的国家级生态县。

  以上汇报,如有不妥,敬请各位专家、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3

  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10月)

**地处秦岭腹地,嘉陵江源头,县域总面积3187平方公里,辖9镇100个行政村,总人口11万人。近年来,我县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点,坚持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并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全力推进生态县创建工作,以生态环境的大提升,发展环境的大优化,引领县域经济大跨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最美小城等多项殊荣。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跻身陕西省县域经济十强县。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创建工作高效率落实

  县委、县政府对生态县创建高度重视,将创建工作作为优化县域发展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来抓,从组织领导、科学规划、宣传教育、考核奖惩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四项长效工作机制,使创建工作步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县级四大班子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政府办、财政、环保、农业、国土、林业、水利等相关20个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 1

  的生态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将生态县建设的重点工程、任务和建设指标逐一分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同时,建立了层级包抓制度,对生态县建设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联系包抓,对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村,实行各部门主要领导联系、乡镇领导定点包抓;建立了专家咨询和人大、政协监督制度,多次邀请省、市专家指导创建工作,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人大、政协监督,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为生态县创建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建立规划引领机制。我们本着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结合实际编制了《宝鸡市**生态县建设规划》,对生态县建设进行了严密细致的定位和划分,明确了创建国家生态县的总体目标任务及建设重点。同时,参照生态县建设规划,对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城镇建设等相关规划进行了修订,对不符合规划的项目进行了适当调整,保证了生态县建设各项指标和重点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是建立全民参与机制。结合“地球日”、“世界环境日”和法制宣传月等有利时机,积极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环境警示教育等宣传活动和创建“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单位”等示范教育活动,向社会各界宣传生态县建设的有关知识,有效增强了群众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提高了广大干部群众对生态县建设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在全县上下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舆论氛围。

  2

四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把生态县创建纳入行政效能监察,由县监察局会同县委、县政府两个督查室组成专项督查组,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行政效能督查,对工作进展情况定期进行通报。把创建工作成效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各责任单位年终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各镇、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各项措施和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围绕创建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推进工业新型化。坚持“绿色GDP”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本县铅、锌、黄金、石墨资源和相关冶炼加工企业的副产品及废料,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产业,把以铅锌尾矿为生产原料的微晶玻璃板材生产项目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把以冶炼企业废杂为生产原料的多金属回收企业作为延长产业链条的重要途径,着力构建从资源到产品,从工业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模式,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着眼清洁发展,进一步推广清洁生产和ISO认证工作,东岭锌业有限责任公司、二里河铅锌矿完成了清洁生产审计工作并顺利通过评审验收,银母寺铅锌矿、东塘子铅锌矿、铅垌山铅锌矿、四方金矿4家企业完成三标认证工作。

二是以绿色产品为方向,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按照保护生态,发展农业的思路,以特色园区提升农业效益,以生态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构建生态文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生态农业。立足自然资源优势,努力打造农产品“绿色、3

  健康、放心”生态品牌,大力发展花椒、苹果、生猪、蔬菜、中药材、核桃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积极推广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大红袍花椒商标已成为省内外驰名商标,取得陕西“名牌产品”殊荣,全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定,苹果、蔬菜、土鸡、土鸡蛋等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论证并取得了《产品认证书》。目前,全县通过有机食品认证 1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2个,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 2个,花椒产地保护标记通过国家认证。

三是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加速转型、突破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突破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嘉陵江源头景区、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改造提升和紫柏山景区深度开发等旅游重点项目逐步实施,秦岭国家级生态公园开工建设,古羌文化旅游产业示范区加速推进,消灾寺景区盛大开园,航空旅游精彩首飞,凤凰湖景区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全县星级酒店总数达到8户,县内标准住宿接待床位突破3000张。先后举办了四届古凤州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节、羌历年庆典等系列节庆活动和全国乒超联赛、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全国性活动,**文化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全县共接待游客20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亿元。

三、以综合环境整治为突破口,优化整体发展环境 一是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围绕 4

  国家生态县和国家园林县城创建活动,全面开展公路、水系沿线及居民集中居住地等生态脆弱区的恢复治理,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公益林建设、县城绿化、村庄绿化、道路水系绿化等九大林业工程,完成了万亩天然林管护和1万亩长防林、3000亩公益林的人工造林任务,实施封山育林万亩,飞播造林9万亩,建成了5条生态路、5大生态休闲公园、24个绿地广场以及“双岭双路”百公里生态长廊和环县城绿色屏障建设等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新一期“长治”工程,治理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600余万元,栽植各类苗木2000余万株,绿化面积25万亩,绿化长度超过800公里,森林覆盖率由%提高到%。初步形成了以重点村镇绿化为基础,公路、水系绿化为骨架,各种绿地相互交融,乔、灌、草搭配有致,路网、水网、林网三网合一,点、线、面协调发展的绿化生态系统。

二是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坚持拓展城市空间与增强承载服务功能并举,全面推进城市建设步伐。投资1亿元,实施了嘉陵江县城段综合治理,建成了30万平方米的生态水面和 180米高喷泉,打造出“一江两岸”标志性景观。完成了17条城区道路改造和316国道改线工程,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到平方米。深入开展城区绿化美化亮化,绿地率达到%。大力实施旧城拆迁改造,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平方公里。在全省首家建成了县级展览馆、体育馆和体育场,在全市率先实施了县城集中

  5

  供热、供气工程,建成了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先后建成了碧水佳苑、凤喜豪庭等高档住宅和商贸小区,完成了惠民新村、杨家坪小区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全县新增城镇住房面积万平方米,其中保障性住房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平方米,城市居住条件极大改善,承载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三是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村居民居住环境。投入万元,实施了“三告别”、“三集中”第二期生态移民工程和特困安居工程,建成了63个生态移民点, 2万多人搬迁安置到公路沿线或大村庄居住,同步实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跟进,实现了“新搬迁、新农村、新城镇”目标。深入实施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完成了24个村的“三化一片林”和 45个“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村庄绿化率达到%,拆除危旧房屋1850余间,新建凤州民居建筑1040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大力改善城乡通达条件,建成农村公路791公里,实现了所有镇通油路,所有建制村通公路,98%的自然村通水泥路。积极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建成农村户用沼气2161口,推广太阳能灶2136台,全县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51%。新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64处,农村安全饮水合格率达100%。着力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建成5处污水处理设施、6个垃圾集中处理填埋场和55个封闭式垃圾台,建立了农村环卫长效机制,“脏、乱、差”现象得到根本治理。大力实施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县“三级”联创工作,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实

  6

  现了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

四、以治理环境污染为主线,全方位提高区域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源头控制,推进结构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禁止高消耗、高排放行业的盲目投资扩张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全县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全部通过环评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率、“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从源头上杜绝了新污染源的产生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2010年5月,率先实施了生态补偿费征收试点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征收管理机制,2010年共征收生态补偿费万元,所征收的生态补偿费全部用于环境整治工作。

二是深化环保专项整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深入开展污染源治理与环保专项行动,淘汰和取缔了生产工艺落后、污染严重的项目,“十五小”企业关停取缔率达到100%。全面加强动态监管,各项污染物均达标排放。积极督促各企业进行污染治理和技改,投资3095万元,先后完成了东岭锌业公司制酸尾气治理工程、污水处理站工程建设、银母寺铅锌矿等8家企业废水回用系统等防污治污工程,拆除了鑫岭公司冶炼厂、东岭锌业公司一万吨生产线,累计削减SO2382吨,削减吨。多年来,全县未发生一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三是强化环境监管,防范环境风险。对区域内的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完成了6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 7

  建立了尾矿库安全在线监控系统,对存有环境安全隐患的尾矿库一律停止使用。积极开展饮用水源保护专项检查,坚决取缔一级保护区内的工业排污口,关闭了二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杜绝了有毒有害物质进入饮用水源保护区,确保了城乡饮水安全。进一步健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成立了环境应急处置机构和队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

五、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在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下,我县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完成了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指标,实现了县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是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平方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城镇集中污水处理率%,地表水水质合格率100%,空气环境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城镇各功能区噪声达标率100%,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全县整体环境质量优良。

二是生态产业初具规模。生态农业逐步壮大,2010年全县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万亩,花椒留存4500万株,凤党、秦艽等中药材留存万亩,养殖林麝1721头,成为全国最大的林麝繁育基地。文化旅游产业突破发展,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被列为全省旅游示范县,荣获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强县、中国羌族风情旅游名县称号。

  8

三是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亿元,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元和5949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第8位。

四是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县城新增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水面绿地90万平方米,城市服务承载能力全面增强。统筹城乡稳步推进,小城镇和新型社区建设成效突出,城镇化率达到55%。生态建设成效明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验在全省推广,城乡整体环境得到根本性提升。

  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县的生态县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三个效益”同步增长的良好态势。但与其他地区相比,与广大群众的需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有一定差距,在此,殷切希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多提宝贵意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把生态县建设摆到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战略地位,坚定信心,强化措施,不断加大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力度,努力把**建成西部生态名县。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4

  创建金融生态县个人汇报材料

  按照县委,县政府开展创建丰县金融生态县的要求,根据个人工作实际,围绕自身和科室的目标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学习,领悟县金融生态县的创建精神。自开展创建丰县金融生态县活动以来,本人参与了县工商行政管理局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学习《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金融稳定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关于江苏省金融生态县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07】100号)、《市政府关于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见》(政发【2005】12号)、《市政府办公室转发人民银行支行关于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方案的通知》(政办发【2006】81号)精神。

二、务实高效,推进县金融生态县的创建工作。

(一)、开展“重合同守信用”创建及认定工作。按照《县创建金融生态县实施方案》的要求,县企业信用协会立足自身职能,培育了一大批企业诚信企业,帮助企业建立信用管理制度1522家,发展信用企业会员1200家,已发放铜牌、证书的省级企业(AAA)4家,市级(AA)29家、县级(A)258家。对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升企业信用意识和合同信用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大力进行普法宣传。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利用县企业信用网站平台,宣传《合同法》、《物权法》、《消法》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信用法律法规,及时为会员单位提供与之生产经营活动密切相

  关的法律政策、市场动态等信息,为会员单位依法经营、赢得商机提供便利条件。

(三)、开展“重合同守信用”活动,积极引导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通过组织对县担保业、投资理财业、中介服务业进行“重合同守信用”职业道德培训,召开县企业诚信建设座谈会等活动,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氛围,增加诚信企业的社会信誉和商业机会,打造诚信县,提升县软实力。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是摆在社会、政府、企业和金融等部门面前的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作为县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信用协会的一员,我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去做,本人将根据创建金融生态县各项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更新观念,开拓创新,把创建金融生态县工作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5

  通过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强力推动双流县生态建设大提速,文明建设大攻坚,城乡环境大改善,城市形象大提升,把双流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县,奋力加快‘两率先两示范’和建设‘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进程。为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达到让双流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文明、发展更加和谐的总体要求,双流

  县政府各级部门都已明确目标任务,全民动员、人人支持、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也正在形成。面对县委、县政府下达的2010年要全面达到创建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标准,并通过国家环保部的技术核查正式验收,为2011年通过审批、命名授牌奠定坚实基础的目标,一场县委领导、政府牵头、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参与、全民动员的全民创建攻坚战已经拉开帷幕。

一、三大要点十项工作

(一)争创全省生态示范典型

“切实增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是双流建设“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的内在要求,是双流争先进位赶超跨越的有效载体,是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重大举措。”中共双流县委书记高志坚说。

  此次创建活动中,双流全县各级各部门是主力军。围绕“认识上提升层次、目标上提升境界、组织上提升水平、推进上提升速度”的总体要求,将创建工作置于推进“两率先两示范”的大局中来定位。创建活动将置于增强双流城市实力、扩大空港大城市影响的视野中来思考,置于为民解忧、为民造福的要求中来运筹,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工作紧迫感,全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是努力推动双流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基石。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全力打好创建工作的总体战和攻坚战的要求。

  双流将围绕定位塑品牌,按照“全域双流”的理念,高水平规划,高水准建设,高标准管理,着力构建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型城乡形态,切实做到功能与品味、现代与传统、人文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基础设施,生态化的人居环境。

  双流县人民政府县长森林在动员会上要求:“为确保全国生态县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双流县政府将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一是加快“198”区域拆迁,完成相关景观节点打造,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二是加快“城中村”改造,进一步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三是狠抓市容市貌整治,进一步提升“空港现代田园大城市”的整体形象;四是深入推进扬尘治理,确保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以上,努力营造天朗气清的大气环境;五是加强小流域治理,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及时做好河渠清淤、河道垃圾清运,切实强化对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医疗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确保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六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延伸、现代城市与现代农村和谐相融;七是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加快实现“园在城中”、“城在园中”的目标;八是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配套污水收集处理、垃圾收运处置等环保设施,进一步夯实创建的基础;九是不断提升城市文明,努力使城市更加文明和谐;十是深化“细胞”创建工程,以众多的细胞工程凝聚成创建工作的坚实基础”。

二、十亿元投资三项举措

(一)打造优美和谐新双流

  在去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的基础上,双流县委、县政府已将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列入2010年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为力争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双流县制定了《双流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实施方案》,拟投入.34万元资金,用于垃圾压缩转运站建设、城镇雨污水支管网、农家乐污水整治、养殖场建设整治工程、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工程、生态环境节点和亮点工程、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县级生态文明村生态家园和人居活动小区建设、岷江水厂二期技改和配套输水管道工程、水环境综合整治、路面改造、绿化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和规范、农贸市场排污设施改造、地下水资源监测系统、工业企业节水技改等43个项目。

(二)扎实推进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工作

  首先,通过大力开展“全民环境友好行动”、“全民环境友好行动”,旨在改变观念、增强全民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意识,动员社会各界和全县人民积极参与生态县建设,活动将以“全民节能减排、全民绿色消费、全民环保教育”三项内容为主线,使全民环保意识深入千家万户,真正形成全民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同时,将继续开展重点治污工程工作,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工程、城镇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程、城镇及乡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大气环境治理工程、河流综合整治工程以及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等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县建设治污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在抓好以上两项工作的

  基础上,坚持以示范工程为载体推动生态县建设,?2010年重点抓好八大生态示范工程建设。让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生态工业示范工程、生态旅游示范工程、生态“细胞”示范工程、生态文化示范工程、生态保护示范工程、人居环境示范工程、饮用饮用水源示范工程等八项生态示范工程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提高全县整体生态环境。

  根据创建活动的总体要求

,2010年,双流将达到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的各项指标,全面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建设。届时,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生态新双流将呈现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6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地处赣西的××县,近年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与产业特点,提出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来抓,并使之与工

  业发展、农民增收、城镇建设、武功山旅游开发实现良性互动,全县生态建设不断加强,城区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类标准,河流水质达国家二类标准。在加快生态建设的同时加速经济发展,2007年前三季度,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财政总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6%,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增长%。

一、发展思路不断完善:从建设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到建设全国电瓷强县、全省旅游大县、赣西生态名县

  思路决定出路。有了清晰准确的发展思路才能指导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02年,我县提出了以主攻工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城镇化为契机,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以武功山开发为着力点,突出农业抓基地,工业抓项目,城建抓改造,商贸抓市场,旅游抓开发的工作思路。2003年明确了“四化联动、五抓并举”的发展思路,即以工业化为支撑,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以城镇化为载体,以旅游产业化为契机;农业抓基地,工业抓项目,城建抓改造,商贸抓市场,旅游抓开发。2004年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坚持把××建设成富有江南特色的休闲旅游生态县的目标不动摇,坚持“四化联动、五抓并举”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坚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全面的比较观、正确的政绩观不动摇),把建设成为富有江南特色的旅游生态县作为××的发展定位。2005年,把大力实施兴工强县、兴农富民、三产带动、项目拉动作为××的工作举措。2006年至今,在发展的基础上,我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和“工业强县”战略,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高度关注民生,注重协调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构建活力××、实力××、魅力××、繁荣××、和谐××,努力把××打造成为全国电瓷强县、全省旅游大县、赣西生态名县。这是××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由于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近年来,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二、“生态强农”初具规模:从“以粮为主”到粮经作物并重,农业产业化强势发展

××是农业大县,全县28万人有万属农村户口。近年来,我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改变过去以粮为纲、产业遍地开花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化经营企业为龙头,特色产业基地为基础,粮经作物并重的特色发展道路。结合各乡镇区位特点和产业优势,突出政策引导,逐步形成了“一带四区”的发展格局,即以宣风镇为龙头的花卉苗木生产带,以银河镇为龙头的良种繁育区,以××镇为龙头的特色规模种植区,以银河、上埠、长丰为龙头的特色规模养殖区,以宣风、新泉为龙头的观光休闲农业区。大力发展优质稻、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中药材、畜禽养殖等农业“五大工程”,全县共建立各类产业基地245个,总面积达38万余亩。按照“大规模、创特色、增效益”的要求,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全县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1—9月实现产值亿元,共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3500余人,带动万余户农户从事产业化生产和经营,拉动农民人均增收近200元,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并促成了宣风栗湾花卉苗木、银河墨溪奶牛养殖、乌石生猪养殖、源南章家陂榨菜、新泉颜家坊药材等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引导企业积极树立产业品牌。目前,全县有经农业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8个,有机食品3个;有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管理体系认证、14家企业获得了qs食品安全许可;“大富康园”鲜奶被评为“中国名优品牌”;“鹤寿”杜仲获得国食健字批号;“武功山”牌榨菜、“鹤寿”牌杜仲茶、大富鲜奶获评“江西名牌产品”;“鹤寿”、“武功山”商标被评为“江西省著名商标”。

  特色农业的加快发展,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空前高涨,以生态文明家园为主题的“三清七改”大力推行,“走平坦路,喝干净水,用清洁能,上

生态县创建工作汇报环保局共6篇(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汇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