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

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 古诗文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3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5169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2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 古诗文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欢迎参阅。

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 古诗文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共1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

  作者:李小兵单位: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南张羌镇一中

  论文概述:

  诗词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 我们教学生学习古诗词,是在用中华优秀文化、用精练、精湛的母语哺育我们的后代,在他们心田播撒文化的种子,撒播做人的良种。文章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自己的教学心得。

  中心词语:诵读意境思想美德生活体验品味细节音乐积淀

  正文: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年的优秀文化熔铸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是我国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教学中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审美素养得到提高。

  在长年的语文古诗文教学一线工作中,我努力总结经验,有了一些心得和启发,试表述如下,以期交流。

  一、多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

  古人对“读”,有经典概括和诠释——“兵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读书破完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可见“读”是诗歌教学的灵魂。读一首好诗,相当于聆听一首美妙的旋律;读一首好诗,相当于欣赏一幅悦耳的图画;读一首好诗,相当于与一位艺术家促膝谈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如此,处理好一个“读”字,可以让学生领悟诗歌美的旋律,融入美的情感,感受美的意境,达到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

  梁实秋先生说过:“诗不仅供阅读,还要发出声音来吟,而且要拉长声音来咏,这样才能陶冶性情。”吟咏诗歌,不仅可以使人博闻强记,积累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在反复吟咏中能受到诗歌的熏陶和感染,与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诗歌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诗人的感情,诗人在诗中所描绘的每一个客观事物都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情感。在诵读时,应抓住情境的特点,声音要富于变化,如壮阔的景物要显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读得流畅安宁,明媚的景物要表现得平缓自如。总之,诵读要充满感染力,使学生感受诗歌意境的独特魅力。 如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名篇《天净沙 秋思》,该小令以十种景物组合构成凄凉晚秋的意境。总的来说,朗读的时候,语速稍舒缓,音调低沉。在具体的朗读

  过程中要讲究情感的跌宕起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三句中九个事物均为前偏后正结构,“正”是叙述的事物,“偏”是对所叙述的事物加以最简洁、最鲜明、最生动的描绘,这些有形可感的事物,为“断肠人”的出场营造出一种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在朗读时,应强调反正的部分,适当延音。最后两句可说是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苦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朗读时应注意体味这种情感的宣泄,音调要低沉,表达出愁苦之情。这样反复地吟咏诗句,在整齐、和谐的韵律中,无声的文字变成了有情感的音符,诗歌的生命力跳动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品析诗的含义、体验诗的情感、感受诗的意境。

  二、从对思想、精神的挖掘中学习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五千年的丰富积累,其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的总结,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要丰富和全面。初中文言文中有很多文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之作。如《论语》、《孟子二章》、《爱莲说》、《岳阳楼记》、《陋室铭》等。学习中,可以在疏通文章后明确文章所传达的思想主张,所提倡的主体精神以及这种思想、精神在长期历史延伸中所铸就的民族性格特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有孔子的谦虚勤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周敦颐的高洁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范仲淹先人后已、天下为公的旷达胸襟;“斯是陋室,唯吾德馨”,有刘禹锡安贫乐道的节操??这些名言警语脍炙人口,起着对人劝诫,警示的作用,有着让人刻骨铭心、感念不忘的力量。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不知有多少人从这些名句格言中汲取营养,得到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力量。在一个学年结束后,可引导学生们列表归类,设立前途、理想、尊师、品德、文明等栏目,分别从课文摘录出相关的语句、诗行和典故、事例。这不仅使学生陶冶了性情,感悟出生活的哲理,受到了传统美德的教育,而且积累了十分可贵的写作素材。

  三、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

  谈到这一点,很多同学会说自己根本没什么生活体验,更何况要体验多愁善感的诗人们的情感了。中学生的生活经验尽管有限,但人的很多情感在不同人生阶段却是共通的,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对童年欢乐生活的怀念等。在中学阶段,大家已经具备了体会这些情感的生活基础,所以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经历,还是能读懂一些诗歌的。比如: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台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描写山野孩子垂钓的小诗。在诗中,我们甚至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找一处池塘或溪流,尽管岸边生着长着潮湿的青苔,但仍旧随意地坐了上去,专心地等待鱼儿上钩,看到有人靠近,赶紧频频摇手,怕把鱼儿惊走了。

  小诗很简单,再加上自己童年切身的生活体验,我们应该能想象出当时那位旁观的大人的表情与神态了,应该是充满慈爱与饶有兴趣的吧。这样一来,我们很

  容易就可以判别出作者写这首诗的心情,肯定是闲适的,所以在把握情感方面肯定就不会出岔子了。再如:

  舟中晓望

  孟浩然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这真是一首令天台学生激动的诗歌。当看到“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这几句诗时,我们肯定会联想起石梁飞瀑上的横梁,那似神仙架设的石桥,急速飞下的湍急瀑布。据《太平寰宇记》引《启蒙注》说:“天台山去天不远,路经油溪水,深险清泠。前有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葛萝之茎,度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绮秀,列双岭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所以只要联想到这些关于名山胜迹的奇妙传说加上我们切身的对天台旖旎风光的感受。我们就能体味到“天台访石桥”一句话中微带着兴奋与夸耀的口吻,感到作者的陶醉和神往。正因为诗人是这样陶然神往,眼前出现的一片霞光便引起他一个动人的猜想——“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朝霞映红的天际,是那样璀璨美丽,那大约就是赤城山的尖顶所在吧!“坐看霞色晓”是一种怡然欣赏的态度,一个“疑”字又引起新的悬念,使篇中无余字而篇外有余韵,写出了旅途中对名山向往的心情,十分传神。

  有了这样的体会之后,我们就不难体会孟浩然对这次天台旅行的向往之情了。至于试卷上的问题,在品味过程中,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解开了。又如: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这种情感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农村,有过农村生活体验的学生是一点也不陌生的。徜徉在田野里,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经过雨水的冲涤,空气中无丝毫尘埃,显得特别明净清新:极目远眺,原野显得特别空旷开阔。这样体会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诗歌的前两句所表现的意境了。第三句诗歌中的“明”和“出”字是作者的神来之笔,但若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的话还是挺难想象的。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却是再熟悉不过的景色了: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耀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而最后一句,我们就更容易联想到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所以,通过调动我们平时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作者描绘的诗歌意境,当然也更能轻巧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了。至于题目解答。自然就轻车驾熟了。

  四、品味细节,体会情感

  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抬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钓鱼情景的诗。诗人选取了典型的“侧坐莓苔”“遥抬手”的动作细节,小儿掩身草丛中,恰逢有人问路,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因为一旦答应,要上钩的鱼就被惊跑了,于是只得连连招手。生动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农村孩子钓鱼时的全神贯注的天真烂漫的神态,形神兼备,趣味盎然。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民》曰:“茅檐低小,溪上清清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家人和睦、安乐的生活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吴语,泛指南方话。“相媚好”,指夫妻俩说话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轻软的吴音,加上说话语调的“相媚好”,令人以为是妙龄男女在谈情说爱。走近一看,却出人意料,竟是“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的恩爱之情跃然纸上。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在田间劳作,中儿在家编织鸡笼。这或许是他俩的技艺不同,或许是中儿尚未成年,所以从事的劳动也不同。但他俩无疑都是很勤快的,这和小儿形成鲜明对照,“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元”。“亡赖”,原意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小儿的淘气、调皮。小儿悠然自得躺在溪边剥着莲蓬,说不定还在不时地往嘴里扔两颗呢。这两句是词中最精彩的笔墨,把一个稚气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崔颢的《长干曲》曰:“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抓住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诗一上来就以女子的问话开场,不待回话即自报家门。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不平常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摆渡少女热情中蕴柔美、大胆中含羞怯和率直中寓婉曲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渎者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可爱动人的舟女形象。

  体会诗歌的情感,是赏读诗歌的重要内容。从细节人手,是领会诗意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体味诗歌的主题情感有重大作用。张籍《秋思》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将要上路的时候,却又突然想起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细节刻画心理入微,恰当、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唐代宋之问的《渡汉江》曰:“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本诗是运用细节表现人物矛盾心理的典范之作。诗人贬官到岭外,家乡音信杳无,其思念家乡的那种迫切心情是难以言状的。按照常情应该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而作者一反常态,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细节把思乡之情再现得更加婉转’动人。因为久在异乡,杳无家书,思家之情与日俱增,但临近家乡时又担心自己被贬后可能遭受到的迫害和发生的意外,因而害怕不敢向人打听了,这一细节

  更加深沉而含蓄地流露出诗人此时的急切心情和由此造成的那种想知道、又怕知道家里情况的精神痛苦。白居易的《南浦别》曰:“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诗人精心刻画了送别过程中最传神的细节:分手后,离人虽已登舟而去。但他频频回过头来,默默而“看”。“看”本是很平常的动作,但此时此地,这一“看”却显得那么不寻常:离人心中用言语难以表达的种种离愁、万般情思,都从这默默一“看”中表露出米。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这个“看”字,我们仿佛看到那离人踽踽的身影,愁苦的面容和睫毛间闪动的泪花。他的每“一看”,自然引起送行人“肠一断”,涌起阵阵酸楚。诗人连用两个“一”,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细节,源于真实的生活。细节描写能唤起读者无穷的想象,能与读者产生共鸣。别林斯基说,细节“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把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从细节入手,不失为赏读古诗歌的突破口。

  五、把握音乐美,增添学生文化积淀

  古诗词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节奏鲜明,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而,诵读指导千万不能一个模式,学生是有个性的,每名学生对诗中形象、诗中情味、诗中语言可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因此,要解放思想,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只要学生真正进入角色,身临其境,与诗中情、诗中景、诗中人沟通;只要积极性高涨,可以读得慷慨激昂,可以读得委婉含蓄,与诗意、诗情、诗境合拍;只要发挥主动性,读出语言的味道,读出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就行。

  在古诗词教学中只要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让他们学得愉快,学得欢乐,让他们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氛围中,就能扎扎实实积累语言、积累文化,促使他们在思想情操上受熏陶,形象思维、创造意识等方面得到锻炼。

  课内毕竟是一小块,课外才是一大片。配乐朗诵、节日抒怀、见景说诗、描绘赏析、吟唱会等均为较好的读诗方法。阅读古诗的兴趣非先天生成,要靠培养。教师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在激发求知欲上下功夫,辅之以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总之,古诗词是思想的精华,智慧的源泉,文化含量极高,我会继续在古诗词教学方面不断实践探索,为青少年的语文能力、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方面奠定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研出版社

  《语文教学心理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古代阅读论》河南教育出版社

  《语文学习方法学》山西联合出版社

  《语文情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李小兵

  

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共2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篇1: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学习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而意境具有形象性,在诗歌的意境中,形象是基础。所以我们要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才能有所感悟,有所意会。意会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直觉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不一定要把诗意全部解释出来,这种理解含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这种模糊性并非是摸不着头脑,而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阶段,这种“雾里看花”的方式可能要比那一览无余地说白更能达到理想的理解境地。我总结了几种方法:

  1、语言意会法。例如《村居》一诗教师通过散文诗似的语言感受到春天,又能让学生从教师如诗的语言中得到熏陶。孩子们的生活经历是再学习最大的资源库,教学中启发孩子巧妙联系自己的生活记忆,孩子们从教师、学生的描述中唤醒对春天的记忆。利用以往春天的趣事放风筝为依托,奠定起春天真美的情感基础,顺理成章地进入春天这个美好的情境中,在学习古诗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从而感悟到诗中的乐趣,情趣。

  2、绘画意会法。古诗的意境,绝大多数都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时,可利用现有的插图,仿制的幻灯片或根据诗的内容绘制的诗意图,再现形象,使学生触景生情,感受诗的意境。如教《所见》这首诗时,画面以诗的内容为背景,一片森林浓荫覆地,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自得,吹着短笛,再配上一段《牧童短笛》音乐片段,在它的前面插入一段山歌,后面插入一段知了叫声,这样 就有助于帮助学生进入小诗所设的情景,又能唤起对夏天扑蝉趣事的回忆,使学生在领会诗的意境时,不知不觉中完成由学生到牧童的角色换位。又如在教学《草》时,我采用全诗配画的方法,让学生给每

  一句诗配上一幅画,使几幅画面相连,形成完整的系列画面,学生也在配画过程中直观地理解诗意。运用古诗配画教学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够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强化记忆。

  3、想象意会法。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钱正权老师说:“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寻求诗词的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在诗词的语言文字中想象作者所要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进入意境,须发挥想象。”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的画面。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许多学生都没有去过庐山,单靠一些呆板的图片是无法体会庐山三叠泉的雄伟和壮观。这时我在教学是运用多媒体播放了庐山三叠泉的视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瀑布的声音再想一想三叠泉就在你的眼前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是多么的雄伟和壮观。

  【篇2:浅谈古诗词教学心得】

  浅谈古诗词教学心得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

  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确立“生本观念”,努力做到教

  为学服,采用多种方法、手段、依托作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

  感共鸣,受到熏陶感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1)活动激趣。组织诗歌朗诵会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我都要分别举行两次诗歌朗诵会。

  在所学的古诗词中精选20首,让各小组选出代表参加比赛。为了给小组争得荣誉,代表们

  有的配乐朗诵,有的浅吟低唱,有的编成小品进行表演。这项活动极大调动了他们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更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合作激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

  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合作共同去探讨知识、获取

  知识,从中真正体验到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教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时,采用了板画

  诗意的方法帮助学生感悟诗的内涵。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有蝴蝶时,学生争论得异常激烈。

  有的说:“要画蝴蝶,不要画蝴蝶,不画怎样体现?儿童急走追黄蝶?呢?”有的说:“不要画蝴

  蝶。因为诗人已经说了?飞入菜花无处寻?。”为了让诗的意境更深入地促进学生体验感悟,

  教师提示:“注意是?追黄蝶?而不是?追蝴蝶?。”学生从中得到启发,说“?飞入菜花无处寻?,

  是因为菜花是黄的,黄蝶也是黄的,分辨不出哪里是黄蝶,哪里是菜花,所以还是要画黄蝴

  蝶。不过要画在菜花丛中。”又有一个学生补充:“蝴蝶最好被菜花遮住一部分,露出一点翅

  膀,就更有意思,也才能把?飞入菜花?的?飞?表现出来。”……在这里,正是由于学生之间的

  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才使得对诗意、诗境、诗趣的感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缺漏走向完整,

  从肤浅走向深刻。

  (3)故事激趣。喜欢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随古诗词作品流传至今的故事、传奇不少很

  有趣,若能把握时机,予以穿插,既可以帮助理解古诗,体会诗人情感,也可使学生在紧张

  的脑力生活中得到调节,享受轻松、愉快。如在教学《赠汪伦》时,老师可适时介绍:一天,

  汪伦听说李白将来泾川,便写信迎请,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

  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告诉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

  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听后也忍俊不禁。

  (4)想像悟情。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小学生

  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感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教师可运

  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变文

  为画,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变枯燥为有趣,把学生引入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

  在这特定情境中,见其人,睹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感悟

  语言,陶冶情感。如《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是千古名句,而其中的“绿”

  字则是这首诗的诗眼。教学时,教师可紧紧抓住“绿”字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依据诗句想象诗

  人做诗的情境,根据学生的回答勾勒出诗人立于船头眺望的简笔画;接着让总是听着《春江

  花月夜》的乐曲,根据提示想象诗人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然后再让学生扮演诗人来讲

  述想象到的情景;作后又向学生介绍了诗人王安石在选定“绿”字之前曾想用“过”、“入”、“满”

  等字的故事,同时你是诗人还会用哪些字?再让学生分别将这些字放入诗句中像诗人那样地

  吟诵、比较,体会“绿”字的妙用。就这样,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使符号、语言、

  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形成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头脑中活起来,从而获得全方位的感受和体

  验。

  (5)注释解情。学习古诗文,要凭借注释,好多古诗都有注释,它能帮助我们更好的学

  习古诗。在解释字、词、句的意思的时候,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

  感的时候。学生都能根据注释理解,做到了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注释既方便

  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且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也随之增强,从而节省课上时间,让学生拥

  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其他学习。

  (6)朗读见情。宋代诗人苏东坡就过“三分诗、七分读”读得好,静止不动的诗就会活起

  来,就会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感性的意境中去体会诗文内在的气势神韵美。小学教材选编的古

  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

  学中,要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在反复的咏诵过程中自行感知和体会古诗中的

  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学生朗读时可以轻声自读,边读边想;还可以高声诵读,慷慨高

  昂,读出气势、读出自信、读出激情。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当力求读出明快的节奏感,

  要读得爽口,读出灵感,读出音韵美。语文课本书收入了许多优秀的古典诗文。它们有着深

  遂的意境,精美的语言,铿锵的音调、和谐的声韵,因而具有很强的美感适合诵读。只有按

  照诗文的节奏运用,高低起伏的语调朗读,就可以获得美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诗文的思想

  内容,精神领会其气势、神韵、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感悟与理解。可采用朗读、默读、选

  读、品读等各种方式来读,同时展开联想与想象,在潜移默化中加深美感。模仿朗读,让学

  生听录音,听老师范读,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诗词内容,还可以再现诗词中所描

  述的景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的情境中去,唤起与作者感情上的共鸣,享受到美感的熏陶和

  教育。配乐朗读。在优美的轻音乐声中,通过联想、想象令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情境中,

  漫漫地声中融情,景随声出,在享受美感的同时陶冶情操。

  (7)表演抒情。如在教古诗《鹅》,我在学生看完白鹅浮水的多媒体课件后,引导:“我

  们边读边做动作,想象白鹅在绿水上愉快戏耍的那种可爱的样子,好吗?”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放起欢快的音乐。随着乐曲声,师生一起边读“鹅,鹅,鹅,曲项向

  天歌”边伸出弯曲的右臂,再将右手高高地抬起,做出鹅朝天点头高歌的样子,然后将手平

  放两侧做“浮”的动作,读出“白毛浮绿水”,最后读到“红掌拨清波”时,将两手下垂在身后做

  “拨”的动作。自由练读时,学生更是踊跃参与,好象一只只小白鹅在水面上嬉戏玩耍。交流

  中,学生有的说:“读着读着,自己仿佛也是一只小白鹅在水里欢快地游。”有的说:“我好

  象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听到了它们的叫声。”……在轻松愉悦的情境氛围里,学生越读越

  爱读,他们不仅在自主性的体验中感悟了语言,而且创造出迷人的意境,把阅读活动不断推

  向高潮。

  (8)绘画悟情。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

  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

  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

  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

  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

  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

  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

  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

  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

  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9)以境启情。意境就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交融一致而形成的

  一种艺术境界。古人作诗词有其背景,古诗词的语言学生有时难以理解,所以,教学古诗词

  时,有经验的教师十分重视创设情境,善于把学生带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去。使他们的情感

  (10)以知促情。诗人作诗(词)有其特定背景,有其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果学生不知背景,便不能正确体会作者的情感。如教学《江雪》一诗,在粗知大意后,教者说明,这首诗是诗人柳宗元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不少人认为此诗是单纯的写景之作,其实是误读了。诚然这是一幅寒江独钓图,境界十分清寂孤单,然而,雪天寒江是垂钓的时候吗?能钓到鱼吗?显然。诗人所写的不是实景,而是想像之景,那么诗人为什么会写这种想像之景呢?白雪象征着皎洁,孤舟寒江象征着孤高、特立独行的品格----这首诗实乃诗人自咏怀抱之作,虽身处逆境,却不肯向恶势力屈服。这样,学生就能理解诗人以鱼翁自喻,流露出来的孤芳自赏的情绪和不愿与当政者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

  (11)比较明情。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12)练习含情。如学生在学习《游子吟》一诗后,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许多同学就写了不少优秀的诗,这里

  选取其中一首——《温暖》:“寒风刺心骨,儿病母忧忧。奔前跑后忙,关怀暖心头。亲情永铭心,终将报优游。”诗中充满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13)测试留情。测试是根指挥棒,对教学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学生、教师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如何通过测试正确引导古诗词的学与教呢?一方面可增加口试,古诗词中有不少生字,大量积累古诗后,学生有些字不会写是正常,即使不是生字,出错的情况也较常见,增加口试,可防止大量机械抄写之风;其次,书面考查识记古诗词,可采用连线、填空等形式,降低书写方面的要求;第三,书面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想像、表达的能力。情感具有难量化性等特点,但通过让学生对古诗词内容进行扩展、想像,并写几句话或一段话,便能观察出学生对古诗词中所含情感的体验程度以及表情达意的能力,这样教师在平常古诗词教学中也会朝这个方面用力,这对培养学生的悟情、抒情能力是极其有益的。

  总之,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才有利于学生陶冶道德情操,品味生活情趣,丰富思想内涵,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篇3: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古诗教学心得体会

  四会市清塘小学 邓金容

  【内容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

  【关 键 词】激兴趣

  读诗文

  明诗意

  赏意境

  【正文】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如能在小学阶段学习积累更多的古诗文,则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能享有一辈子。因此古诗文的积累,会增强儿童对美的鉴赏力,从优美的诗句中感悟人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何使小学生积极地背诵与积累更多的古诗?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尝试用“激兴趣──读诗文──明诗意──赏意境”四步古诗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打破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提高了古诗教学质量。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激兴趣

  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内部动力,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学生感到学习有极大的吸引力,能带动学生主动愉快地去努力求知,乐而不倦地勤奋钻研。教师若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进行,将对学生学习古诗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在学生初步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深秋的江边,从日落时到夜晚的景色该是怎样的?要求学生想象出诗中所描写景物的色彩和形状来:火红的残阳,一半碧绿一半鲜红的江水,珍珠似的露水,弯弓似的月亮。这样,在学生的脑际便出现了一幅夕阳斜照江水,月光映衬露珠,令人心旷神怡的秋色江景图。然后让同学中的画画爱好者根据字面意思画出一幅图,接着让学生到台前展示自己画的画,然后让全班同学根据每句诗意认真揣摩,议一议谁画得最准确,最能体现古诗的已经,课堂气氛活跃。在同学的评议中,学生对古诗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并体会到诗人对深秋上暮色的喜爱、赞美之情。

  另外,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也是很好的激趣方式,更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

  二、读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大多节奏鲜明,韵律优美,朗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示范点拨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停顿、抑扬变化,可以配合着音乐、动作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读

  出古诗的味道,感受古诗特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要确定基调。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力求读得清晰、准确、有节奏,读出思想感情。

  三、明诗意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近代大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诗的长处在于它有无限度的弹性,变得出无穷的花样,装得进无限的内容。例如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全诗只有二十个字,既有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又有诗人们对现状的不满足,亦有诗人无限的进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为这样,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自己要设身处地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体验诗人的情感经历,再来引导孩子们理解诗的中心、体验诗的情感。

  要使孩子们具备情感体验的能力,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来,做到“自化其身。”古诗时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诗,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极力描绘了渔翁垂钓时的气候和景物。教学时,适当介绍一下这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写的,诗中描写渔翁“独钓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写我行我素、身处孤寒之界的渔翁,实际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贬永州后不甘屈从而又倍感孤独的心理状态。听完介绍,再读全篇,相信孩子们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会油然而生。所谓“诗言志,歌咏言”,诗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少的关键环节。

  四、赏意境

  古人作诗,十分重视意境。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

  “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在于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是情中景。如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什么奇观,惟有“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必须用一个“长”字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 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圆”“直”二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诗人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于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又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情深意切的意象,你可以想象诗人伫立江边,目送友人渐渐远去,直到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一线之处;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

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共3

  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

  松藻学校 李惠

  古诗的教学枯燥无味。备课时无从下手,上课时又觉得没有内容可讲,每次的古诗课上都是老师的一言堂,总是觉得这种文章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内容又单调,自己给学生说说,学生会背会默写就算了。其实,全面、系统、合理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学习方法的探究。

  一、学习古诗应该有合理的教学方法 1.提倡不求甚解

  中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小学生理解能力差,但记忆力特别强。所以在学习中重在读,而不在于“懂”,教师在课堂上重于指导,而不在于“讲”。学生会背不一定理解得准确,但在脑子里深深刻上烙印,使其终生受益。 2.开展多种活动

  古诗具有音美、意美、形美的特点,教学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如根据诗意,组织学生表演、绘画、改写等,把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还可以定期开展背诗比赛,通过活动,增进对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仿写

  古诗讲究格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好奇心强,乐意模仿。可以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模仿诗人的样子写下来,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古诗应该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1.教学生学会观察

  如《题西林墙=壁》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是诗人观察庐山所获得的直观感受。“横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大岭;“侧看”庐山又成了高大挺拔的山峰。“远”、“近”、“高”、“低”,都是指诗人观察角度的变化,“各不同”则是对庐山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诗人从不同的观察点不仅写出了庐山的突出特征,而且还从哲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认识事物的原则:要了解、掌握事物的真相、本质,必须摆脱限于一时一地的片面性。在以后的学中我可以让学生通过品味这些诗句体会到观察事物不仅应细致,而且要边看边想,在写作中才能更好地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2.教学生学会想象

  创新源于想象。学习古诗中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突出了瀑布之高之长,气势磅礴,读后憾人心魄,如临其境。学习这样的古诗,让学生体会古代诗人的立意的新奇、构思的巧妙、想象的丰富、意境的深远,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起到积极的作用。 3.教学生学会分析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范文,如王安石的“春 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历来受到赞叹,把这个字换成“来”、“到”、“入”、“过”、“满”等字也通顺合理,但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写出了春风有色,它染绿了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让人仿佛看到绿茸茸的细草铺满江岸,看到万物争春的生动场面。引导学生领会诗人对用字的精心选择和设计,对他们作文的遣词造句,无疑有很大帮助和启迪。

  三、学习古诗应该渗透德育

  通过学习古诗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古诗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它对净化学生心灵,提高学生品位,培养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向来崇尚清高雅洁之美,古诗中也注入了这种尚清意识。“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表现了坚定的志向,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引导学生读这样的诗,为他们提供了摆脱低俗文化的不良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审美水平。

  总之,古诗紧扣语文课标的精神,其合理的教法与学法,有利于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写作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古诗教学生动。

语文古诗文教学心得体会共3篇 古诗文教学观摩课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