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时间: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锦集4篇) 课题申报培训心得体会

  【导语】下面是会员“bat5”分享的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锦集4篇),供大家品鉴。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1

  这学期以来我积极投入了学校的课题研究。回顾研究之路,感觉既充实又有实效。“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这是我最大的体会。

  一、主动学习,注重过程

  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这是我校参与课题研究老师的共识。而我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我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积极吸收。通过阅读,我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不能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那么整个教学都只是教师在演“独脚戏”,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教与学互动的大舞台,在学习的这台大戏中,教师必须把主角的位置还给学生,只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说了算”,才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

  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

  平时不管多忙多累,我总能认真及时完成课题组布置的各项研究任务。尤其是针对其中的问题研究,我总是进行深入地学习与思考,力求在实践摸索中找到答案。学习反思内容也都是我在认真学习相关文章之后的真切感受。在研究中,我发现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很有问题,课堂上,学生虽然思维活跃,竞相发言,但背后隐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只想着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很少能静下心来听别人说,少部分学生走神或开小差,缺少倾听意识和能力,更缺少“扬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心向,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低下。由此我也着重从学生倾听能力培养的角度入手,开展研究,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相关理论文章和教师经验论文,在充分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倾听习惯现状作了分析,设计并采用了一些措施尝试着进行了实验: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同时通过课堂学习制度的制约以及改进数学课堂的交流方式和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被动倾听,着力培养班级学生的倾听能力。一阶段的实验让我明显感到学生的进步,孩子们学会了听他人之言,取其之长进行补充发言,课堂学习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从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课题研究就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研究,来不得半点虚假。

  三、乐于尝试,重在实效

  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为教师创设了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本学期,虽然我未曾有机会在其中扮演尝试者,但我丝毫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总是积极参加研讨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和同事们交流,进行思维的碰撞。同时,我更认真备课,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试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随堂课。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感觉自己在慢慢地成长着,进步着。同时,我也发现了

  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匮乏,制约着我研究进一步的深入开展,影响着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更积极地开展研究,以期获得更大进步。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2

  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首先是解放了我们的思想,改变了因循守旧、故步自封、迷信权威的学习习惯:研究性学习鼓励我们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是学习的主导者,我们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第二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学要理论意义的指导,这就给了我们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第三在运用理论指导中,使我们一次比一次的熟练应用理论知识,而且还在不停地把知识转化到实际应用。通过对研究性学习,提高了我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我们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了与人交往合作以及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辨认知识的真伪,实用性是在这过程中的一大收获。利用自己的所获所得,不抄袭,认真对待知识利用权。

  研究性学习既重在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又要会学以致用,它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通过与同伴的共同努力,提出问题、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信息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找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样有利于全体同学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开发每一位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获得了新知识,提高了研究、创新能力。

  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率的组织形式。更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的机会。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3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将自己在研究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最大的收获、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喜悦、感想等写出来。本文以20xx年荣获四川省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的《中西方“餐桌礼仪”人文现象与文化迁移的比较研究》和20xx年荣获巴中市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平昌中学教师出版专著合著情况调查》课题心得为例来说明怎样写课题研究的心得体会。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心得体会;撰写

  一、课题研究心得体会的撰写

  在前面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的读书笔记》中已我已经讲过,心得体会是读书笔记中几种常见的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批注笔记、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和心得笔记)中的一种,这里就不再进行讲解。

  当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论文报告后,将你在研究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你最大的收获、失败的教训、成功的喜悦,我们都可以把它写出来,让所有的同学一起分享。

  二、课题研究心得撰写举例

  现以20xx年荣获四川省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高20xx年荣获巴中市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初20xx年荣获四川省第十九届创新大赛一等奖]

  活动体会之一:知识+实践=能力

  平昌中学高2019级17班 李飞

  作为一名高中生,身上肩负着升大学的重任,成天总是与题,与课本打交道,于是总想:我们学了这些知识,却没有深入实践中运用,不知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而且有时我们也会反思:难道我们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吗?真正的素质教育并不在于考试才是唯一的素质和能力的测评手段,实践应该才是最好的明证。如果等将来出身社会才来证明自己的话,也许许多人都有太多的悲哀和遗憾,所以我们何不从现在起,就随时检验自身,这是一种警钟,也是催发我们上进的号角。有时我真想和许多同学一样大声疾呼:“我们不需要做考试的机器!”

  幸运的是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倡导和关注下,我们学校也很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并将这些计划付诸行动,鼓励、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都得到了培养自己能力和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在英语老师何老师的倡议和指导下,我和同学们都踊跃报名参加这次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活动。

  在何老师的指导和建议下,我们自己很快自选了研究课题,是有关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对比研究,因为我们觉得这个选题比较贴近新教材,而且能培养我们的文化意识,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所以课题组成员对此课题都感兴趣。我们原以为搞好这个校本课程课题研究活动是很容易的,不过是进行几次访谈,查查资料罢了。但我们想错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有多差,才发现自己有哪些方面需要提高,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掌握牢,这些能力和知识的欠缺使我们走了不少的弯路。就如那次我们采访外籍教师,事前我们把采访必备的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到了采访地点正要提问时,大家却手忙脚乱,不小心把话筒给弄坏了,害得好心的外教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它修好。当时一位同学悄悄对我说:“唉!这一天外教肯定很难忘喽!”其实,在消除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后,我们很快进入了角色,语言也不那么迟钝了。

  采访外籍教师是训练我们在面对陌生人,面对跨文化交际中对语言交流有一定障碍时的应对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也是个训练英语口语的机会,所以一开始我们难免跟他们闲扯。事后回想what we spoke English,我发现有那么多的错误,而且这些错误是我们平时做题时决不容许犯,也决不可能犯的。比如在采访交流中我时不时把“he”说成“she”,把“her”说成“his”,也不知当时外教是怎样竭尽全力忍住不笑出声的。

  而且通过这种实践活动,我们真正懂得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真正做到了“不唯书、不唯师”,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帮助我们树立了自信,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人人都有无限的创造潜能,书本上所学的东西通过实践的验证,更能体现其价值,更能激发我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而且在这次课题研究活动中,在何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不管是对本民族母语文化作了些了解,了解了许多以前书本从未学到的人文知识,也包括目的语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和人文现象。它们涉及有本学科知识,也涉及一些跨学科知识,比如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民俗学等。比如:《周礼》、《仪礼》与《礼记》中一些句子“虚坐尽后,食坐尽前。”、“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殽之序,遍祭之。” 这是我们以前在一般的语文课本的古文中也难得见到的材料,我们请教了指导老师和语文老师。这个研究过程使我们既了解了我们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甚至也扩大和丰富了我们的语言知识,增强了我们跨学科研究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吸纳新知识,更新知识层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而且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亲身经历中了解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都说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东西。并且我们共同认识到:知识是基础,实践是过程,培养能力是目的。所以,知识%2B实践=能力。

  活动体会之二:挑战自我就是向成功迈进

  平昌中学高2019级17班 罗婷

  其实,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时刻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挑战,同时也面临自我的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挑战的意识和准备,那么就面临着失败乃至落后,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挑战之后,我们才能明白得更多,理解得更多,也学得更多,在挑战的浪潮中洗礼与充实自我,以至向成功一步步靠近,最后到达成功的殿堂。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 篇4

  心得体会

  高中生物必修2教材分析小结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胡波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把有关遗传规律的内容放到了《减数分裂》之后来介绍,做为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我们体会和理解新教材如此处理的用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正确把握教学顺序的改变,适用新方法,体现出新教材的教育理念

  一、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实施方法

  1、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握基础,注意概念性内容的深入理解,深入浅出;具体的概念如下: “相对性状”,显隐性状,“纯合子”,“杂合子”,“表现型”,“基因型”,“性状分离”。

  2、本章的教学重点为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发现过程,难点为遗传定律的应用;另外育种学理论在高考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特别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是高考试题常见的,集中在:

  a 亲子代表现型,基因型相互推导; b 遗传病系谱的分析和计算;

  c 遗传育种中材料的选择,育种程序的设计等。

  3、教学中我们尽量减少非重点内容的讲述(如前言部分),对于重点内容,我们不是一手包办全部讲完,而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实验过程,教学中教师不加大讲授的难度,而是适量加一些学生的练习。

  4、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画一画有关的遗传图解,让学生写一写图解,这样 不仅可以加深理解,也可以暴露出很多问题,我们也依此做为教学的切入点。

  5、本章涉及两个重要的内容,一个是科学史的教学,一个是科学方法的领悟,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的研究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其中渗透的科学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二、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对遗传现象的总结。后代的许多特性与亲代相似,是随处可见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很容易理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后代出现的遗传与变异现象。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屡见媒体报道,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介绍,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新知识,如从对克隆动物来历的介绍中,可以知道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与动物的性状有密切的关系;从转基因耐贮存番茄、转基因抗虫棉、能产生人类蛋白质的转基因牛、羊的实例中,体验到基因与性状的关系。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知识与本章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例如,在初中学习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的知识,初步解决了基因与生物个体性状的关系问题;学习的“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初步解决了控制相对性状的成对基因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为什么具有相对性状差异的双亲,后代会有复杂的表现等问题。再有,学生学习的必要的数学知识,如有关比和比例的知识,二项式幂的知识也是学习本章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与其他章的联系

  本章的内容都与其他章有紧密的联系。本章讲述的是140年前孟德尔对遗传现象的推测,以及根据推测总结出的遗传规律。但推测是否正确,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是什么?分子基础是什么?需要后期的研究成果去验证、解释和发展。例如,本册书的“遗传和染色体”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细胞学基础、遗传规律的应用及其发展;“遗传的分子基础”揭示的是遗传规律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基因的表达”揭示的是基因控制性状的机制;“基因的突变及其他变异”是从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角度解释性状的变异;“生物的进化”是从群体的角度,讲述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分析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一、高中生物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一)改革的核心思想:不同学生要有共同基础,也要有不同的个性发展,高中生物要为所有高中学生搭建规划人生的平台,要使学生在选择课程中间学会选择人生(实质上体现了为一切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

(二)实现改革的措施:

  1、高中学生必须要学习好八大领域即: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在八大领域下又包括科目,而科目下又包括模块,必修模块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是每个学生共同的基础,选修模块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2、课程实行学分管理,但是这个学分管理要和学分制分开,课程可以开在任何一个年级,但是必须注意科目的内容的衔接关系。每个科目都有一定的学分,语文10学分、外语10学分、数学10学分、思想政治8学分、历史6学分、地理6学分、物理6学分、化学6学分、生物6学分、技术8学分、艺术6学分、体育与健康11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课程的开设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级,但应该注意每个学分18学时,比如生物必修共三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共六学分。这样必修116学分,学生还必须在选修1中获得22学分,选修3中获得6学分。高中毕业必须获得144学分才能毕业。

  3、任何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

(三)生物课程的解决办法:6学分必修,共108学时,一个学期两个学段(每学段十周),一个学段学习完一个模块,9周学习,每周4课时,这样在一个学段中的第十周复习考试。这样一个学期可以完成两个模块,在高一就可以非常轻松的结束必修学习,剩余的一个学段和高二的时间可以开设选修。在开设选修时要让学生明确每门选修的适用范围: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模块重在培养学生设计试验、动手操作、收集证据等科学探究的能力,增进学生对生物技术应用的了解。本模块适用与继续学习理工类专业或对实验操作感兴趣的学生学习。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围绕生物科学技术在工业、农业、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得应用,较全面的介绍了生物科技在社会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适用与继续学习人文和社会科学专业及直接就业的学生学习。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以专题形式介绍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物科学类专业奠定了基础。在学生选择课程时并不要严格选择,没有明显的界限。

(四)结构和内容改革的特点

  1、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即尊重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又尊重有个性发展的需求,尊重人的自主性和选择性。

  2、生物课程来说确实能体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必修模块体现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强化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3、在全套教材里面,处处都是生物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并且专门设计了生物科技与社会一书。

  4、生物课程能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的热点和前沿,并且在选修上设计了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5、课程结构和内容无疑是恢复了生物科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地位和尊严,为学生打好生物科学基础。与物理、化学一样的要求,恢复了生物科学的地位。

  二、高中生物新教材的特点

  1、努力体现模块或教材的特点(模块间即相互独立又体现了生物科学的联系)模块:(1)教育价值:每模块都有符合总目标的教育价值(2)核心概念:每模块都应有一组核心概念(3)观念思想:每模块都应有一组科学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4)学习情境:每模块都应有符合模块内容的学习情境。(5)逻辑体系:每模块都由内在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又是开放的兼容的和明确的。

  2、是由现代思想观念统帅各个模块,特别是必修模块

(1)建立了生命是一个系统的思想观念(系统论观点)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系统是有层次的。

(2)建立生命系统内部和生命系统与环境之间信息流动的概念。(3)建立生命系统稳态与调控的思想观念。

  3、突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的学习

  观察实验的方法集中于分子与细胞模块,假说演绎的方法集中于遗传和进化模块,系统分析的方法集中于稳态与环境模块,建立模型的方法集中体现在现代生物技术实践模块

  4、强化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

  重要概念用黑体字在教材中标出,对基础的核心内容强化了练习和测试。

  5、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贯穿于课本的各个章节的各个方面。

  三、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模块分析

(一)分子与细胞模块分析

  1、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有利于理解生命的物质性及生命物质的特殊性;理解生命有许多层次,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理解生命系统的开放性,即要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理解细胞的生命历程,领悟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普遍规律。(2)为学习其他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奠定知识和能力的基础(3)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本模块精选了若干重大科学发现的历史过程,让学生置身于科学历史的氛围中去体会和领悟科学过程没有重点,现代生物科学生机勃勃;让学生明确科学的前进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但是理解科学过程,最重要的是亲历试验和探究(4)在现实生活的冰晶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生活服务。

  2、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让学生明确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

(2)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件内容体系(3)以问题或任务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

(4)以“本章小结”、节的“练习”和章的“自我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3、本模块教学应注意

(1)做好模块式教学的整体设计

(2)把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相互联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3)切实保障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4)认真对待创新能力的培养

(5)追求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二)遗传和进化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在本章中有明确的价值和意义。

  2、本模块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和呈现方式

(1)要让学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进化,教学内容应该定位在基因水平

(2)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安排,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在到沃森和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稳态和环境模块分析

  1、学生学习本模块的意义和价值

(1)本模块的教育价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①在知识方面: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本质,深入理解稳态、调节、环境等核心概念

②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科学方法教育侧重点在系统分析方法和模型方法 ③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价值:关注生物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关系;形成环境保护,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④其他方面: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四、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的注意事项

  1、高度重视必修模块的教学

  2、注意教学中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统一起来

  3、要尊重教材,发扬教材优点,创造性应用教材,弥补教材缺陷

  4、重视核心概念教学,核心能力的培养

  5、要把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结合起来的6、要重视基础,基础扎实才会有创新

  7、贯彻和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8、合理安排好生物教师的工作,一定要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

  人教版高中《生物》新教材必修一的亮点分析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庄玲妹

《生物》新教材有很多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是一些亮点。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亮点就是新教材注重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引导师生进行对“教与学”的探索,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在实验内容的编排上,以往生物教材中较多的是验证性实验,这种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结果易于预料和控制。教师在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比较容易。但验证性实验容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而且事先知道实验结果又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对于教师而言,则容易思想僵化,使生动有趣知识变的枯燥乏味。而新教材则尽量将验证性的实验改成探索性的研究过程或以探索性方式提出问题,促使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索、分析、研究来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这种实验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是新教材增改了“边做边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放眼社会”:有助于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积极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增加了“评价指南”让学生通过评价能明确学习方向;“继续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历史长河”、“知识海洋”、“拓展视野”等小资料,这些小资料遍布每一章、每一节,内容涉及科学史、实验、化学、医学、农业、环保知识及生活小常识,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是增加大量的图和图群,使知识简约化、生动化,图和图群中充满信息,能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概念和理论,构建明确的知识体系。

  调查报告

  关于我校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实施情况的现状调查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从2005年9月起,我校高一年级进入新课改,使用新教材(人教版),为了解这几年以来的课改基本情况,我们对历届学生、生物教师对人教版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本组人员互相听课,通过听课,交流,就新课标的理解,新教材知识点的把握、教材资源的有效利用、教法设计等方面及时与老师们进行沟通,共同寻求解决办法。

  通过这次实地调查,总体感觉是,校领导非常重视新的课程改革,教师的课改积极性也非常高,新的教育思想和新课改的理念已逐渐被广大生物教师接受和认同,并开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课堂教学中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亮点。

  亮点

  一、注重教师培训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培养

  学校每年有目的地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培训,而且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钻研新课标和新教材,能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及时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如何因材施教的设想与建议。学校实行师徒制帮助青年教师,解答教学疑难,并指导开展教育教学科研,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才。教研组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发展状况,利用教学以外时间,开发出生物校本课程。

  亮点

  二、教师的角色开始转变,课堂上出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关系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现代教学论把教学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在这次教学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均开始由过去的教师为主角转向以学生为主角,由过去教师一人讲转向师生共同讲,长期以来课堂中比较普遍存在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教师当演员,学生当听众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变,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讨论、质疑的场面。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目标:那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亮点

  三、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充满了每一个课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动口、动脑、动手,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陈瑞华老师在教遗传规律的习题课时提示同学们不要就题论题,要养成耐心仔细的审题习惯,并要求审题时要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读,找出题干中的关键字和词,从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尤其要把隐含的信息挖掘出来,使之外显化,要把题目的要点勾画出来,突出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使题目简化,或可把题目用图表示出来,使问题直观化。

  亮点

  四、课堂教学效果扎实有效

  教师教学的三维目标把握准确,能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交给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方法,并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教育,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初、高中教材知识衔接上存在问题。一是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内容标准的衔接,初中在某一知识点上要求较低,而高中在这个知识点的深化上要求较高。二是学科之间的衔接,在讲解高中生物教材《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时需要应用到一些有机化学知识,而学生却还没学过这些知识,使学生理解产生困难。三是广大教师都反映高一学生对初中所学的生物基础很差,直接影响高中模块的学习。为解决这一问题,部分学校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补习初中知识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比较简单,首先是初中阶段很多学校只对中考学科教学引起重视(学生和家长更是如此),而非中考学科的教学往往被忽略,如生物等学科教学或应付,或被缩减课时,严重影响初中的生物教学。

  2、课时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主要原因有:一是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到位,尤其是对教材的难度处理缺少把握。二是许多教师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对某一知识点的内容教学“一步到位”,“一竿子插到底”,把许多高三复习知识点上的要求下放到高一。三是教师对目前教材内容的呈现形式不适应,教教材而没有学会用教材,总觉得教材内容多,目前的课时完成不了这些教学内容。四是教材与教辅不配套,目前符合课标理念又与教材配套的教辅奇缺,这是调研中老师们反映最强烈,最集中的问题。市场上的教辅习题偏难偏旧,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应对将来的高考,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讲解教辅上的习题。五是教师在进行探究、自主、合作教学方式的应用中,把握不好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经常因为探究活动的内容与时间安排不当而浪费学时数。

  3、教师实施新教学方式和理解,践行课程标准的能力有待提高,有的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自主、合作等教学方式的理解不够到位,在应用过程中流于形式,各种教学方式所体现的教学有效性差。不少教师对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理解把握不够准确,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思考不到位,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下一步工作建议

  1、广大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全面了解其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分析比较新课标和旧大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内容;认真研究教材的结构体系,整体把握各模块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高中生物新旧必修教材相关内容的变化,克服原有思维定势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自身的知识更新,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注意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勤于思考的习惯,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协调好初高中生物教学,让初中教师了解高中教材的体系内容切实抓好初中生物教学,尤其是加强对初高中衔接知识的教学,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高中生物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让高中教师了解初中教材的体系内容也是有针对性组织高中教学的一个好的办法。

  3、要加强有效的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切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培训,将教师观念转变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建立教师的发展性评价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深入开展校本教研。一要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的专业支持,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教研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引领作用。二要通过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的教研活动,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以问题驱动带动教研修一体化,逐步形成扎根每一堂课,关注每一位教师,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良好教研氛围。三要充分发挥教研组和学年组的作用,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做教材的主人而不做教材的奴隶,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特别是课改中的问题。四是要充分利用高中新课程网络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对校本教研中的作用。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课程结构》学习总结

  1.高中生物新课标课程结构简述

《方案》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的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3个层次组成,图示如下:

  8个学习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活动。生物属于科学领域,科学领域中还有物理、化学和地理的一部分。因此生物课程是科学课程。

  对应上述结构层次,高中生物课程的结构可图示如下:

  还要说明的是课程的修习将实行学分制管理。必修模块是确保所有高中生都达到共同要求,选修模块是在达到共同要求的基础上,满足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中进一步发展(有个性的发展)的需要(选修又分成Ⅰ和Ⅱ,Ⅰ是国家规定的,Ⅱ是学校自主开发的)。无论必修或选修,每一模块的学习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每学分为18学时,因此,每个模块为36学时。为便于安排,每学期分为两学段安排课程,每学段10周,其中授课9周,复习考试1周。如此,l个36学时(2学分)的模块,若按周4学时安排,将在1个学段内完成。如生物的3个必修模块,各为36学时(2学分),合并计算为108学时(6学分),可在3个学段(学期)完成。至于选修模块的学习,学分、学时、学段和必修是一样的,但所有科目的选修模块,都允许零选择、选部分或全选,以有利于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和个性差异,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这是我国高中课程结构改革方面的划时代的进步,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连同必修模块一起,从课程结构上保证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国家还对学生毕业的学分作宏观调控。即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3年中总学分达到144分方可毕业。其中必修学分为116(含生物的6学分),选修Ⅱ(学校自主开发的)至少6学分,选修Ⅰ(国家规定的)不能低于22学分,高线不限(以上请参阅《方案》的课程设置及其说明)。中学生物学教师关心的生物科目学时(学分)的多少问题,《方案》规定科学领域中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必修学时和学分是相同的,即改变了过去厚此薄彼的不正常状况。

  2 高中生物新课标的模块设计 《方案》对模块有清晰的表述:“每一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并围绕某一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一模块都对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提出要求和建设。”

  看来清晰,但要落实到生物学课程的模块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并非易事。我们已经习惯了高中生物学课程,无论我国还是多数国家,基本上是不同形式或有不同重点(如美国BSCS的不同版本)的《普通生物学》,一本书,概而全。当然,在有些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教师的教学内容选择比较宽松,可以在一本书中,多教或少教某部分的内容。以模块方式构建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为数不多。这就是说,可参考的不多,必须创新,而创新不只是难,还有风险。“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尤须“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至少必须解决以下的问题:

·以科目内容为基础,根据生物科学素养的社会需求和生物学科发展的现状,将内容分化为若干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学习模块。

·以模块组织课程内容时,既要确保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的基础内容,又要反映现代生物科学发展中与社会和个人生活最密切的方面以及某些“生长点”。

·模块的选择和厘定,要区分哪些是共同基础,哪些是满足学生不同兴趣和个性差异。共同基础不可太宽或太窄,多样化也不可太杂或太碎,不可变成“课程超市”。

·模块的数量,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数量受到严格的规定:不能超过3个。因为所有科学领域的科目,均为6学分,108学时,每一模块2学分,36学时,1个学段内完成。

·还需考虑我国教师队伍的适应状况;各学校课程资源的状况;高考考试组织和实施的难易程度??

  就是在这样诸多考虑之中,并多方面征询意见,待别是两院院士代表的真知灼见,最终诞生了现在的3个必修模块:“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和“稳态与环境”;3个选修模块:“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和“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高中生物新课标在课程设计思路中,对必修模块、选修模块设计的依据和它们的教育价值,还有在实施中两者的关系,有简明的表述:

“必修模块选择的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生物科学的内容浩如烟海,若提出这要增加,那要补充,都是有道理的。但对于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适切性而言;对于浩浩荡荡、激越飞腾的生物科学发展而言,这样的精心遴选,更是有道理的。另外,3个模块相对独立,又以“生命系统”而整合。

“选修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而设计的,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生物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生物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拓展”、“增进”、“提高”,是分别针对3个不同选修模块的教育价值和对应的学生群而言的,使选修模块内容的总体,涵盖面较宽,又避免了专业化的倾向。

“学生在学习了生物1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先学习生物2的内容,也可以先学习生物3的内容。在修完必修模块的基础上,进行选修模块的学习”。反映了模块的相对独立和相互联系。

  设计思路还对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分别作了说明,请参见《高中生物新课标》。至于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生物学通报》将分别以专文介绍。

  模块设计的工作是否就终止于此?没有。更困难的任务是转化为模块式的教材,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构建一个适用性好的教学平台。教育部组织过多次学习和研讨,普遍认为模块式的课程和教材,应当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如:

·在符合本课程总体目标的前提下,要体现本模块内容的教育价值; ·确切地反映本学科一个或一组的主题或核心概念;

·一个模块应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和科学方法;

·一个模块应有学习探究的共同情景,或随着问题的深入,情景有相适应的变化。情景可以是社会的、生活的、科学实验的等;

·一个模块,应体现内在的逻辑线索,同时又是开放的,即动态的、普遍联系的;

  上述这些,似乎是课程专家要研究的问题,但教材的编著者,乃至每一位执教的教师,都是不能不考虑的。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模块式设计,在教材中、教学中如何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实践远难于理论上的勾划。现在还只是一枝蓓蕾,花开时节如何,尚只能拭目以待。

  3 新课程结构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新的课程结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此次提出的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为了更有利于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的体现,同时也必定要引起课程管理、实施、评价诸方面的变革。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未雨绸缪,不妨作一些预测和展望。

  l)从课程结构的总体设计来看,高中生物课程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同属科学领域,而且在必修部分的学分分配上和理、化、地等同。这一方面有利于我国科学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重理化、轻生地的状况的改变,使生物科学教育恢复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另一方面对生物学教师发出的明确信息是:你是一名科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按照科学课程的教育规律来组织教学。

  2)现在由3个必修模块和3个选修模块组成的高中生物学课程,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前进了一大块。例如,我们从来没有分别用36学时来学习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稳态与调控这样的核心内容。学时增加,内容集中,其深广度可想而知。又例如,过去的选修课也有几大生物工程,但没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实践、生物科学与社会这样的内容,新课程作了全面的扩增。这样,一方面将能提高高中生物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尽管高中仍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但若一门课程人为地降低难度、宽度,既影响它在提高国民素质中的作用,也波及本课程的地位,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问自己:我为深、广度提高了的课程的教学作好准备了吗?如果学生因你的教学而没有兴趣;不能化难为易;对他的人生选择和规划起不到积极的作用,那么,精心设计的课程结构和将付诸东流。

  3)《方案》指出要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高中一年级主要设置必修课程,逐步增设选修课程,学生可跨班级选修。”这就意味着3个必修模块应在高一年级修完,比之过去,降低了年级,学生相关的数、理、化基础不足,教学的难度又增加了。另外,选修原则上在必修之后,这就意味着,如若你教不好必修,还有几多学生来选修生物学课程呢?学生的兴趣,专业和职业的选择,常常受教师教学的影响,这是不争的事实。《方案》还指出:“学校要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使学生实现有个性的发展。”在你的岗位上,在各学科的竞争中间,你有多少胜算?

  4)你为参与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作好准备了吗?《方案》指出:“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的制订和实施,本质上是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改革。这种研究和改革,并不仅仅倚重于专家的高瞻远瞩,更须植根于教育、教学的实践。万千教师的研究和改革实践的洪流,将冲刷陈腐,涌现新的经验乃至新的理论。

  5)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将难以实施新的课程。尤其是作为科学教育领域的生物学课程,需要动手动脑去“做科学”;需要把课堂和社会生活、生产、科学实验相融通;需要教学过程和现代信息技术相整合;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实施生动活泼的教学。

  专题研讨活动 高中生物教材的几点思考

  我们认为,现行的高中生物教材几经修改完善,基本形成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覆盖生物科学各方面的知识体系,而且选取的基础知识很有科学性和代表性,和已往的教材有很大的变化:

  1、选修为主要体现的“生物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生物科学(特别是生命科学)本身就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生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转化为生产力,不仅已经体现在理论上,更有利于人们更好的利用、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现在,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步,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开辟了生物工程新领域。例如:基因重组技术、PCR技术、DNA和蛋白质序列分析技术、分子杂交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核移植技术等,促进了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染色体工程、组织工程、胚胎工程等的诞生和发展,已经在工业、农业、医疗和卫生等方面有了广泛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

  2、用“生物圈”知识提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在,生态学的研究已经成为生命科学中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它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生态学的范畴,而是扩展到对整个生物圈的研究。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必须爱护地球,关爱生物,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这些意识的树立,正是现行教材的目的和要求。

  3、《生物(人教版)》以“积极思维”活动为主要的学习栏目,辅以“边做边学”、“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的栏目.促使学生在更高水平上“改变学习方式”。《生物(人教版)》设置了“积极思维”、“边做边学”、“课题研究”、“放眼社会”、“评价指南”等数量有限而功能独特的栏目.希望学生通过栏目不仅获得知识,也获得能力和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不仅是众多事实和理论,也是一个个不断探究的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些就是现行教材力求达到的。

  当然,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觉得它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这些,可能会影响上述目的的达到。我们在此提出,一方面是与大家交流与探讨,相互提高,共同进步;另一方面是总结我们的一些做法,并把此推荐介绍给大家。因此,很希望在这方面有研究和探讨的专家及同仁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这样我们将能更好的提高水平、改进工作。

  下面介绍我们的总结。

  1、现行教材比较缺乏科学家生平事迹及成就方面的知识。科学家们的成就,虽然属于某一领域,但更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的不朽贡献,特别科学家们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不仅应该被记住和传颂,更应是启迪和激励后人的力量源泉,所以应该“大书特书”;

  2、现行教材应加大科学素养教学的内容与力度。这不仅是生物的学科特点,也是高考的考核目标之一,更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除了已有的基本技能等实验素养的培养外,科学素养方面的培养更应该加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掌握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培养创新精神。

  3、现行教材在知识的衔接上还有待改进与加强。初中课改后,有些内容变了,删了,高中教材也应有调整。我们认为,可补充的内容有: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内容(如DNA中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动物和人体解剖和生理的一些基本知识(运动、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的知识);植物形态、分类的知识(如花、果实的结构);生物分类的知识;进化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弥补有些知识的缺陷,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而补充这些知识,既作为教材的正文内容,也可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内容。

  4、对重要的知识的更多的诠释。由于学生现有的知识的局限,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差异,使学生觉得一些知识深奥难懂,学起来很吃力,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这部分的内容安排上,不仅应该增加对相关知识的解释,更可以通过增加图解、资料等多种形式,详细分解,化难为简,化抽象为直观。同时,应更为详实的注解教材中的图解。

  5、对有疑问的知识的准确处理。由于知识的发展与更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给教学带来困难,所以,我们认为应对这方面进行修改。例如,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不可能不生长,只是生长的速度变慢了,因此,建议将此处的生长改为伸长更为妥当。

  6、建议增加与教材相关的教辅用品。现行的教材几经修改,内容已有很大修改,而与之配套的教学挂图、模型、音像制品等大多不能使用。很多教师也自制了一些教具,但因缺乏必要的条件和理解的差异,基本没有什么代表性,不能推广。另外,现代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虽已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也是参差不齐,各有所长,不能随心所用。因此,我们很希望能有与教材完全配套的、全面、科学、系统的相关的教辅用品,更好的指导教学。

  课题研究案例及反思

  以整体观念上好生物第一节课

  海丰县仁荣中学生物组 杨涛

  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教师用新的理念来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学习方法多样性、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在一线教学实践中很轻易重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直接面向一个个知识点,一道道考试题,实现“月考”“段考”“期考”直至“高考”的预期成绩教学目标,却轻易忽视对学生科学素养如统一观、整体观、系统论的培养,特殊是生物科学,更担负着普及生物学知识、传播健康理念,提高科学意识、培养科学爱好的重任,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大局观、全局意识。

  其实,新教材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整体性实例的具体体现,一线教师对于如何在教学中“赋予教学生命力,构建整体教学观”必须有足够的熟悉,并将其贯穿于整个生物教学中,不断把学生的整体观引向深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中提出的对课程内容注重整体性、系统性、生命性的把握,对学生培养注重过程性、科学性、探究性的要求,才能以实际教学行动体现“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内涵。本文试从必修

  1、必修3的第一节课的教法、学法的案例中来分析如何实现这一教学理念! [案例1] 这是高中生物第一节课,学生对第一次上生物课既兴奋又生疏,兴奋的是一年多没上生物课了,从现在开始又可以学习生物学了,生疏的是不知道高中生物学什么,怎么学。也不知道这个生物老师是不是他喜欢的。为此我先进行了自我介绍,然后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初中学了两年生物学,现在你还记得都学过什么吗?

  生:(七嘴八舌)动物、植物、微生物。健康的生活、人和生物圈,性知识......师:很好!看来大家的记忆力还不错。虽然都一年多没学了还能记得这么多!那现在我想问的是,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学吗?我们高中生物学要学习哪些内容?

  生1:(发言的人减少)就是学习生物的学科?

  生2:还接着学动物、植物、生物圈......生3:生命现象和生物规律(可能看了资料)。

  师:大家的回答有一部分正确。其实生物学也叫做生命科学(life science/biology)(板书),概括地说,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继物理、化学之后又一高速发展的学科,正朝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不然人家怎么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呢!

  生:(笑!)那我们学什么呢?

  师:大家看看我们这本书(拿起《分子与细胞》),这是我们学的第一本书,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一模块,大家看过没有,我们还要学什么?

(个别同学看过前言和其它资料。)

  生:还有第二模块《遗传与进化》和第三模块《稳态与环境》!

  师:说的非常好!其实我们高中生物分为必修课三个模块和选修三个模块。板书:必修

  1、分子与细胞

  2、遗传与进化

  3、稳态与环境

  选修

  1、生物技术实践

  2、生物科学与社会

  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然后,再来引导学生分析第一模块《分子与细胞》的知识结构体系:它是以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来给我们学习的,是将生物学的微观世界和人类的宏观熟悉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看目录,介绍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有自己的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和结构基础(结构成分),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一个统一体行使自己的功能,那就是新陈代谢(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最后引导学生熟悉到细胞作为一个生命体,也有自己的生老病死(生命历程)!另外,可引出既然生物学也叫做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那什么是生命,它应该具有怎样的基本特征?从而介绍生命的六大基本特征。

  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不太情愿花一定的时间来对教材进行整体引导和分析,往往教学一开始就进入具体内容中:第一节课该怎样上,简短介绍,马上导入,进入正文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其实,这样轻易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若让学生了解整个学科知识框架后,再来学习具体细节,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2]:必修3《稳态与环境》的第一节课,笔者也用到这种方法。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前面已学习了两个必修模块,大家还记得是哪两个必修内容吗?

  生:《分子与细胞》,《遗传与进化》

  师:非常好!前面两个模块介绍了生命的物质性和遗传性,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生命的稳定性,那就是第三模块......生:《稳态与环境》(师生共同念出)。

  师:在这一本书中围绕着一个主线即生命系统的稳态来展开的。以生物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生命系统的稳态的维持为主线,构建生命系统的稳态与环境的关系,强化人体稳态的调控和健康,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干扰和保护这一知识体系。师:大家看,前三章是讲了哪些方面的稳态。

  生:人、动物、植物。

  师:对了前面三章讲了植物和动物包括人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它们是怎么样维持自身稳态的。

  师:后三章呢?

  生:后三章讲了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生态环境的保护。

  师:大家看前面三章和后面三章的内容有什么差异。

  生1:都是介绍稳态。围绕生命的稳态来展开的。

  师:那不同点呢?

(学生一脸狐疑,教师继续引导。)

  师:我们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时,曾学习过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同学们还记得生命系统从低到高有怎样的结构层次吗?

  生: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师:非常正确,其实在这个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里,它是按照由低到高,由微观到宏观,由简单到复杂,由个体到群体的顺序来排列的。(学生继续迷惑,教师继续引导)

  师:所以说课本第三模块对整个稳态的介绍,其实是按照先个体再群体的顺序来进行的。前面三章讲的是个体生物通过神经-体液-免疫三维网络调节自身的稳态,后面三章从群体的角度来揭示生命系统是怎么调节自身稳定,并且通过一些环境被破坏的事例,呼吁我们人类该怎样行动来尽可能的维持这个自然界的和谐。

“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对整本书的脉络有了比较清楚的把握。建构了《稳态与环境》的内容骨架,理解了生命的统一性,对具体内容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通过上述案例,教师建构了生物学的整体观,使学生理解了生物学科的内涵,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好,对以后的学习必将起到指导作用、辐射作用。

  反思:系统论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一思想完全适合生物领域。不论是细胞水平、组织水平、器官水平,还是个体水平,甚至包括种群水平和群落水平,都体现出整体性的特点。例如,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中心体、质体、液泡等细胞器都有其特有的功能,但是只有在它们组成一个整体----细胞的时候才能完成新陈代谢的功能,假如离开了细胞的整体,单独的一个细胞器是无法完成它的功能的。以模块为主题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内在勾连和巨大张力的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的这一优势,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深刻熟悉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他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让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成为单元教学构成中的一个点,这个点在结构中既承前又启后,与系统中的其他点组合起来,发挥超越自身的强大的整体力量。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中学生物学教师不仅仅是一名生物学书本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是要成为一名引导学生熟悉自然规律、探索生物学奥秘以及向其它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的实践者、指导者,让学生在探索生物学的奥秘以及把生物学知识内部和向其它学科的知识相互渗透,获取学习和研究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的同时,更获得科学的生物整体价值观。

  所以,在一线教学中,教师不能整天只深陷于教授教材内部的具体内容之中,仅对一个个知识点了如指掌,或只深陷于题海中。在新课改下,教师更要有一种“大生物观”,理解生物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统一性、生命性、和谐性,正确把握教材的主线,理解教材所设计的意图,真正地把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正确熟悉生命,全面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落实到实处!

研究性课题心得体会(锦集4篇) 课题申报培训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