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

时间: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3篇(大国复兴读书心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3篇(大国复兴读书心得),供大家品鉴。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3篇(大国复兴读书心得)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1

  XX读书心得体会: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

  时间回到1793年,地点是距离北京150公里的热河,出场人物是大英帝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全权代表罗德﹒马戈尔尼。马戈尔尼以给大清帝国皇帝乾隆祝寿的名义到此,真正的目的却是一个中国人眼里的革命性目标,与中国签署一个贸易协定。他尤其要尝试着,让中国尽可能再开放几个自由贸易港。

  但是,马戈尔尼得到的答复却是乾隆以诏书形式写给英王的一封信,信中允许英国以附属国方式加入中华文明圈,而英王关于互派使团和开放市场的要求尚未被提及就被否定了,信中写道,“我们瞧不起技术戏耍,我们也不需要你们国家的手工业产品”。

  在1995-1999年间任德国驻华大使的康拉特?赛茨看来,1793年是一个正在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华帝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两个陌生的世界在此相逢,各自都想向对方显示,自己是何等的进步和文明。他们相逢然而却错过了接轨的机会。”

  马戈尔尼回国后写的报告在欧洲迅速传开,向昔日欧洲推崇中国的情节泼了一盆凉水,而中国也坐失了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欧洲接轨的最后一次机会。

  面对欧洲的快速发展,中国却一无所知地停滞在那里不动了,直到2XX年后,1978年,邓小平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人才通过“真金白银”的好处理解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贸易使双方得到好处。英国在19世纪以此理论为基础单边取消了自己的贸易限制,中国则在加入wto后以内外力结合的方式加速这一进程。

  以上是赛茨著作《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中的故事,这是一部被《德国财经时报》誉为“十多年来反映中国的最好的著作”。该书XX年在德国出版后,德文版已再版了十次,累计销量达500多万册。

  赛茨先生1934年出生,先在德国学习古典语言学、历史、哲学,后在美国福勒策学院学习国际经济和政治,他曾任外交部长根舍的政治秘书及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12余年,随之先后出任驻印度、意大利大使,继1995-1999年任驻华大使后,又出任驻日本大使。这样的学识和经历保证了《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的成功。

  德国人是最讲究逻辑的民族,而理性、客观、简洁正是赛茨作品的优势。他的作品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史,即中国从16世纪之前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到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崩溃,以至到当今重新崛起的过程。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被赛茨描述的清晰、简洁,不仅结构完美,而且语言文雅、史料周全、评述贴切。

  由于作者的目标远大,以至于你把作品当成一部《简明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为过。但是,简洁的文风和深刻的抽象能力,使得赛茨可以抓住要害,把握其作品主旨所需要的内容。

  该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介绍古老中国富有盛名的历史,她数百年间在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诸方面作为世界最进步的文明国度的辉煌时期;第二部是关于中国在19世纪那最灾难深重、最难以叙说的衰落;第三部讲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重新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第四部是邓小平时代,那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阶段;第五部是xx时代,是继承邓的遗产,进行最艰难的改革并且把国有企业逐步导入市场经济轨道的阶段。

  为了解释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会在2XX年前衰落,为什么会在2XX年后复兴,赛茨把研究的架构拉得很长,而且还专门拿出一章来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一个靠伦理道德的凝聚力治理的国家”,赛茨的研究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并不具备侵略性。

  研究了儒家文化和中国宋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后,赛茨的结论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与儒家的道德和统治体系并不协调”,这导致了中国在15XX年这个人类历史的重要分界点上没有走出另一条道路。同时,他甚至由北宋王朝被区区600万人的女真族灭亡,得出了“儒家道德及其管理体制中的第二个弱点”:无力抵御任何军事力量,怀着一种和平主义的信念,认为凭借自己的道德优势足以抵抗任何来犯之敌。

  赛茨的作品在德语世界已经获得了声誉和欢迎。其实,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应该阅读这样一部外国人视角的中国“大国史”。读完此书,可以得到的最大感慨,应当是德国人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客观的研究视角。

  而这两样东西,似乎是中国人传统中所不足的。因此,尽管对中国的历史我们也许熟悉得多,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自身的民族情结,很可能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原本应该对自身有所助益的结论,这也正所谓是“只源身在此山中”。历史是一面镜子,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是一面多棱的镜子。

  赛茨在其作品的最新中文版本序言中还对中国寄予了新的希望,“现在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和规模,以至于它为自己也为整个世界提出了一项这样的重大任务:要以新强国的姿态和平地加入到世界体系中。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消除恐怖主义、维护环境和形成平等而稳固的经济关系诸方面,中国不仅要有责任感,而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赛茨对如何应对中国的大国复兴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旧的工业和技术强国必须有意识地让位于新的强国,这在经济领域就意味着,面对“中国的挑战”不是凭借贸易保护主义去维护本国的劳动市场,而是要靠大规模的结构改变来适应发展。

  更多文章

  寒假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学前教育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新理念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给教师的建议》

  XX年4月教师读书心得体会3

  XX年教师寒假读书心得体会范例

  XX年3月教师读书心得体会1

  XX教师读书个人心得体会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读《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感

  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读《做不抱怨的教师》有感

《你在为谁工作》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歌德谈话录读书心得体会1000字范文

  XX年读书心得体会:左手沉思录右手智慧书

  读书心得体会范本:海底两万里

  老人与海读书心得体会300字

  XX家庭读书活动的心得体会范例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2

  时间回到1793年,地点是距离北京150公里的热河,出场人物是大英帝国国王乔治三世的全权代表罗德﹒马戈尔尼。马戈尔尼以给大清帝国皇帝乾隆祝寿的名义到此,真正的目的却是一个中国人眼里的革命性目标,与中国签署一个贸易协定。他尤其要尝试着,让中国尽可能再开放几个自由贸易港。

  但是,马戈尔尼得到的答复却是乾隆以诏书形式写给英王的一封信,信中允许英国以附属国方式加入中华文明圈,而英王关于互派使团和开放市场的要求尚未被提及就被否定了,信中写道,“我们瞧不起技术戏耍,我们也不需要你们国家的手工业产品”。

  在1995-1999年间任德国驻华大使的康拉特?赛茨看来,1793年是一个正在开始走下坡路的中华帝国的最后一次机会,“两个陌生的世界在此相逢,各自都想向对方显示,自己是何等的进步和文明。他们相逢然而却错过了接轨的机会。”

  马戈尔尼回国后写的报告在欧洲迅速传开,向昔日欧洲推崇中国的情节泼了一盆凉水,而中国也坐失了与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欧洲接轨的最后一次机会。

  面对欧洲的快速发展,中国却一无所知地停滞在那里不动了,直到2XX年后,1978年,邓小平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中国人才通过“真金白银”的好处理解了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贸易使双方得到好处。英国在19世纪以此理论为基础单边取消了自己的贸易限制,中国则在加入wto后以内外力结合的方式加速这一进程。

  以上是赛茨著作《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中的故事,这是一部被《德国财经时报》誉为“十多年来反映中国的最好的著作”。该书XX年在德国出版后,德文版已再版了十次,累计销量达500多万册。

  赛茨先生1934年出生,先在德国学习古典语言学、历史、哲学,后在美国福勒策学院学习国际经济和政治,他曾任外交部长根舍的政治秘书及外交部政策规划司司长12余年,随之先后出任驻印度、意大利大使,继1995-1999年任驻华大使后,又出任驻日本大使。这样的学识和经历保证了《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的成功。

  德国人是最讲究逻辑的民族,而理性、客观、简洁正是赛茨作品的优势。他的作品讲述了中国的发展史,即中国从16世纪之前世界上最发达的文明,到经历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的崩溃,以至到当今重新崛起的过程。而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被赛茨描述的清晰、简洁,不仅结构完美,而且语言文雅、史料周全、评述贴切。

  由于作者的目标远大,以至于你把作品当成一部《简明中国近现代史》也不为过。但是,简洁的文风和深刻的抽象能力,使得赛茨可以抓住要害,把握其作品主旨所需要的内容。

  该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介绍古老中国富有盛名的历史,她数百年间在国家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诸方面作为世界最进步的文明国度的辉煌时期;第二部是关于中国在19世纪那最灾难深重、最难以叙说的衰落;第三部讲述在毛泽东的领导下,重新站立起来的新中国;第四部是邓小平时代,那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阶段;第五部是江泽民时代,是继承邓的遗产,进行最艰难的改革并且把国有企业逐步导入市场经济轨道的阶段。

  为了解释一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会在2XX年前衰落,为什么会在2XX年后复兴,赛茨把研究的架构拉得很长,而且还专门拿出一章来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影响。“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一个靠伦理道德的凝聚力治理的国家”,赛茨的研究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文化并不具备侵略性。

  研究了儒家文化和中国宋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后,赛茨的结论是“市场经济和工业社会与儒家的道德和统治体系并不协调”,这导致了中国在15XX年这个人类历史的重要分界点上没有走出另一条道路。同时,他甚至由北宋王朝被区区600万人的女真族灭亡,得出了“儒家道德及其管理体制中的第二个弱点”:无力抵御任何军事力量,怀着一种和平主义的信念,认为凭借自己的道德优势足以抵抗任何来犯之敌。

  赛茨的作品在德语世界已经获得了声誉和欢迎。其实,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应该阅读这样一部外国人视角的中国“大国史”。读完此书,可以得到的最大感慨,应当是德国人理性的思维方式和客观的研究视角。

  而这两样东西,似乎是中国人传统中所不足的。因此,尽管对中国的历史我们也许熟悉得多,但是我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自身的民族情结,很可能让我们失去了很多原本应该对自身有所助益的结论,这也正所谓是“只源身在此山中”。历史是一面镜子,外国人写的中国历史是一面多棱的镜子。

  赛茨在其作品的最新中文版本序言中还对中国寄予了新的希望,“现在的中国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和规模,以至于它为自己也为整个世界提出了一项这样的重大任务:要以新强国的姿态和平地加入到世界体系中。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消除恐怖主义、维护环境和形成平等而稳固的经济关系诸方面,中国不仅要有责任感,而且已经开始行动起来”。

  更重要的是,赛茨对如何应对中国的大国复兴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陈旧的工业和技术强国必须有意识地让位于新的强国,这在经济领域就意味着,面对“中国的挑战”不是凭借贸易保护主义去维护本国的劳动市场,而是要靠大规模的结构改变来适应发展。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3

  强国又强军,复兴中国梦

  梦,体现的是抱负、展示的是追求、映照的是时代。党的十八大吹响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军号角,赋予了“中国梦”新的时代内涵。

  面向未来,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宏伟目标:在我们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中国 共 产 党 人自觉肩负伟大历史担当的庄严承诺,这是一个东方大国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坚强意志。

“中国梦”不等于“富裕梦”。一个国家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既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又要有强大国防力量作后盾。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富国不等于强国。科威特富甲全球,但国防虚弱,以至被伊拉克几小时之内占领。大宋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生产力发达、社会繁荣的朝代,“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但“国虽富而兵不强”,自始至终受制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最后摆脱不了衰亡的厄运。“强军梦”不是“霸权梦”。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军人是始终追求和平的军队。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之害的中华民族深深懂得和平的宝贵,决不会再走西方列强殖民侵略、霸权扩张的老路。中国人民既不能做“美国梦”“欧洲梦”,也不能做“苏联梦”,而只能做适合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的“中国梦”,从根本上说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和平、文明的方式实现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今天,我们要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简而言之,就是党的十八大勾勒出的一种新的历史起点上的“全面复兴”:一是要让曾经饱受列强欺侮、目前尚是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昌明、国防巩固、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总体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三是推进和谐世界建设,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从中不难看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既是民族复兴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基本保障。无论是根本破解安全难题,还是有效化解发展“瓶颈”,都要求我们统筹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一个梦想能让个体生命放射出耀眼光芒,一个梦想同样能让一个民族迸发出

  强劲活力。

“兵心横槊天下行”。国家之梦,反映军人之梦;军人之梦,融为国家之梦。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强军梦”的深刻阐述,再度激发了中华儿女走向伟大复兴新的自觉,也引起了当代军人对自身光荣、责任、使命的热切关注和共鸣。强烈的忧患意识是成就梦想的精神引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年代、太平盛世,一个民族最难维系的是忧患意识,一支军队最难做到的是居安思危。在实现民族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局势的深刻演变,面对国家安全的多重挑战,当代中国军人特别是军队领导干部的回答只能是唯一的,那就是承认忧患、直面忧患,在忧患中奋起,在忧患中保持开拓进取的锐气和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怀揣着忧患意识前进,我们实现梦想的脚步会走得更快、更稳。

  能打仗、打胜仗的能力是成就梦想的最好支点。一个伟大的民族,总是和一支强大的军队联系在一起。能打仗、打胜仗,是强军之要。自战争诞生出军人这种职业,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的,但战争法则似钢铁一般冰冷。战场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能打仗、打胜仗,体现的是一种实战效能。军队工作中,一切有悖于战斗力提高的花拳绣腿必须丢掉,任何形式主义、表面文章必须废止,真正做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发展利益,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每个人的本职岗位是成就梦想的最佳平台。强国强军,百年一脉:实干兴邦,实干兴军。国家的梦、军队的梦,与个人的梦息息相关。每个人的发展、每个工作岗位,都和国家的前途、军队的命运紧密相连。从官兵个人来说,成才梦、成长梦;从国家和军队来说,奥运梦、世博梦、飞天梦、航母梦??这些梦想汇集起来,便是国家的发展、军队的强大、民族的复兴。历史从来不是空洞的言说。在民族复兴之路上能留下怎样的印迹,不是取决于说了什么,而是踏踏实实地干了些什么。希望存在于梦想,梦想实现在每一小步。从自己做起,从岗位做起,埋头苦干,少说多干,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一个汗水凝聚的中国,一定是美丽的中国;一个甘于牺牲奉献的军队,一定是强大的军队。

“长风破浪会有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读书心得体会3篇(大国复兴读书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