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

时间:
  • 相关推荐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实用4篇)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实用4篇)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1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缺少主动性,一部分学生怕困难,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考虑问题也不够全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索和合作交流,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同时感受数学中的奥妙。

  二、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是冀教版第五单元的内容,也是小学阶段“数与代数”部分的最重要知识之一,在四年级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已经掌握整数加减乘除四则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单元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可以说这一单元对以后的数学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单元主要包括了五个课时。第一课时,自然数。第二课时倍数,第三课时2.5的倍数的特征,第四课时3的倍数的特征,第五课时 认识因数、质数、合数,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第七课时,综合练习

  在对整数和自然数的认识中,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本套教材在整数概念的认识和相关计算的编排上,采取与相关知识整合、分散编排的方式,降低学习的难度,增强知识的应用性。

  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数、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并能进行判断。

  2.了解倍数的含义,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10以内自然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3.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3.5的倍数。

  3.了解乘数也叫因数,在1~100的自然树中,能找出一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会分解质因数。

  4.在观察、探索、猜想、验证的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

  5.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探索数学问题的良好品质。

  四、重点

  1、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3.寻找2.3.5的倍数的特征。

  4.区分倍数和因数

  5.区分质数和合数

  6.分解质因数。

  五、说教法、说学法

  1.在第一课时自然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自然数,认识奇数和偶数。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立足于小学四年级学生的思维,决定采用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引导法,观察发现法以及直接讲授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新知,培养学生学习的数学的兴趣。

  2.在第二课时《倍数》这一课时,有两个知识点,认识倍数是基础,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会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数学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3.在第三、四课时《2、3、5的倍数的特征》这两个课时,这两个课时都是找规律。我会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新知。

  4.在第五课时《认识因数、质数、合数》这一课时,我会利用故事激趣,设疑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故事,引入质数、合数的概念,举例讲授质数、合数的概念,通过练习让学习加深理解。然后会让学生合作探究找一个因数的方法。从而导入这节课的教学活动。

  5.在第六课时《分解质因数》这一课时,通过复习因数质数、合数导入新知,然后在合作、交流、讨论中探究新知,最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来探究分解质因数的方法。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前后关系: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让学生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情感、价值目标:

  2.让学生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体会教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3)教学重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

  (4)教学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二、谈设计理念

  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

  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

  三、谈教学过程:

  (1)合作交流、揭示主题

  用12个大小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进行不同的摆法展示,为了避免简单的操作,引导学生通过算式来想他是怎么摆的。组织交流,引出算式与概念鉴定。

  (2)教学概念、正反促成

  利用横里读、竖里读,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知识概念,并及时出示整个前提:是在不含0的自然数,让学生自己举例,示范说、相互说,最后以教师举学生不容易想到了例子:4×4=16,18÷6=3,促成学生不仅从乘法的角度去思考,而且也可以从除法的角度进行,也为后面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做好伏笔。

  (3)设疑,置疑,激发学生的反思力度

  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时,“才说到12、18是3的倍数(板书:3的倍数),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12、18这两个数呢?”组织交流:3的倍数有哪些呢?同学互评,交流形成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形成了知识的整体性教学,加大了探索的力度,提高了思维的难度,“分钟内你们写完了吗?如果再给半分钟呢?为什么?”

  (4)判断中进行教学内容的递深,形成了反思——学习 ——强化的整个学习过程。在学生做出“6是倍数”的正确判断之后,并不简单换章,而是以此为契机

  “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以谈话导入,形成知识相互的联系与区别,

  “谈话:必须说清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所以6可能是某些数的倍数,也可能是某些数的因数,那我们就来找一个数的因数。你能找出36所有的因数吗?”

  (5)讨论互评,自主学习

  放手让学生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从无序到有序,从自寻到互学,请学生板书,

  学生评价,“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到一个数的因数,可以介绍给大家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1×36=3636÷1=36

  2×18=3636÷2=18

  3×12=3636÷3=12

  4×9=3636÷4=9

  6×6=3636÷6=6

  (6)自主不失指导,掌握不失总结

  如:提问:5为什么不是36的因数?(因为36÷5不能整除,有余数)

  小结:不能被这个数整除的数就不是这个数的因数。

  小结:我们即可以从乘法算式,也可以从除法算式找到一个数的因数。

  提问:那对于一个数的因数从36的因数、15的因数这两个例子又有什么发现?

  总结:对于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它们是不同的,但通过乘法算式、除法算式又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板书(略)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3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国标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第70~72页。

  例1通过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教学倍数和因数的意义。例2教学找一个数的倍数,并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征。例3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再结合“试一试”引导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征。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计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学习。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三)教学环境分析

  这节课,我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依托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来开展各项活动,力求通过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将学生操作和思维清晰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倍数和因数的意义,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的倍数、因数中最大的数、最小的数及其个数方面的特征。

  数学思考:初步意识到可以从一个数的角度来研究非零自然数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解决问题:在探索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有序思考能力。

  情感态度: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能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活动,真真切切地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和价值。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按要求找出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四、教学流程

  整合点1:用图像声音创设情境

  第一步,情境导入。我运用多媒体创设了帮助神探柯南破译密码的问题情境,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突出“倍数”和“因数”这两个关键词之后,板书课题,揭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整合点2:用直观演示深化体验

  在“建立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层次,进行教学。学生根据活动要求操作思考,我把学生的操作情况通过摄像头整体投射到屏幕上,根据学生的汇报把相应的组满屏显示,并把各种拼法及对应的算式剪切入电子白板中,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通过旋转操作,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代表同一种拼法。根据学生得出的乘法算式,拖出本节课的两个概念,并让学生举一反三,说说这两个算式中数字间的倍数和因数关系。

  整合点3:用动态展示突出本质

  在“应用概念”部分,通过这样几个环节展开教学。首先让学生自己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在学生汇报找到的3的倍数时,有选择性地进行截屏,同时展示学生多样化的方法,让学生比较、辨析、优化,建立有序地寻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根据3个实例,归纳倍数的特征,我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形象地突出了倍数的特点,突破了难点。

  接着教学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归纳因数的特征。在学生独立思考、初步探究后,我将学生中两种典型的想法,同时呈现在白板上,这样学生的思维过程就清晰地展示了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通过层技术显示几乘几等于36和36除以几等于几,这两个一般性的算式,并通过圈画突出列举的有序性,强调“成对找,分开写”的口诀。接着归纳因数的特征,我仍使用白板的圈画功能,突显了因数的特征。新授结束后,通过这样的练习,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操作,及时进行方法的巩固。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在回顾总结时,我通过重点画面的回放,帮助学生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再让学生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课始的问题,有问有答,前后呼应。最后进行检测反馈。

  教学感悟

  多媒体互动视频教学系统有着强大的人机交互功能和便捷的'信息采集功能,能够将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即时保存,随时调用。在本节课中,学生操作、探究得到的各种生成性资源被有选择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点拨提升,言之有物、针对性强;而且这些生成性资源还是下一环节必要的教学素材,这样环环相扣、前后贯通,一步步引领学生走进倍数和因数的世界。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倍数和因数一课是苏教版数学第八册中的内容。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分阶段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较为系统地掌握了十进制记数法,同时也基本完成了整数四则运算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主要是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意义,学会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和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4、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知道它们呢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5、难点: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三、教学设计

  (一)认识倍数和因数

  认识倍数和因数时,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得到乘积相同的不同乘法算式,并进一步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倍数和因数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说某数倍数或因数,这一点学生往往搞不清,为了使学生明白倍数和因数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举了生活中的兄弟关系,母女关系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二)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从例1中得出:12是3的倍数,又把学生举的一个3的倍数的例子有目的地写在黑板上结合起来看,引导学生说出3的倍数还有哪些。学生在举例子时说出来的数是无序的,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有条理地找出3的倍数,促使学生去关注思想方法,并在学生讨论交流中感受有序的思想方法。

  在学生掌握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比赛的形式要求学生有序地写出2、5的倍数,然后在整体观察2、3、5倍数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讨论,一个数倍数的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念的能力。

  (三)探索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从例中看出4、3、6、2、12、1都是12的因数,那我们可以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呢?先让学生独自找36的因数,再指名几个学生说说是怎么找的,通过几位学生找的方法的比较得出较合理的方法。接着又找了15、16的因数,归纳出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四)全课小结

  (五)巩固练习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我又补充了两个练习:

  1、判断题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出示几张数字卡片。从中选择只有倍数和因数关系,比谁选择得多。

《倍数和因数》说课稿(实用4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