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6篇 伯牙绝弦教学内容分析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6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3668个字,阅读大概需要9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6篇 伯牙绝弦教学内容分析,供大家参考。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6篇 伯牙绝弦教学内容分析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连城实小:谢慧玲

  【教学目标】

  1.正确通顺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习古文的兴趣。

  2.能通过自读自悟,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和课外资料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懂故事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出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通赤朗读感悟、情景体验等方式感受到朋友间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的真挚感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课前欣赏音乐。(闭眼听音乐,生想象画面。)

  师:当你听到这样的音乐,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播放《森林狂想曲》,学生闭眼倾听)

  师:下面,我们再欣赏一段音乐,看看你又能听出什么?(播放《高山流水》)

  2.交流想象到的画面:谁来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情景?(多名生)

  3.梳理:是呀,只要你用心听,你就会与演奏家们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为后面“知音”的理解做好铺垫。〕

  4.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和音乐有关的文章,是篇古文。

  5.揭示课题:

  师:请同学们举起右手,伸出食指,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师:写字要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绝”字的绞丝旁表示与丝线有关,从刀表示人用刀断丝。(师边板书边说)

  6.读题、解题:请生读课题:伯牙绝弦(bó yá jué xián)

  师:谁来读课题?(指名一生)

  读得真准,特别是“弦”的读音。请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那么“伯牙绝弦”呢?

  7.导入:

  师: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琴艺高超 ,被誉为“琴仙”,他为何却要绝弦呢?

  二、读通课文、初识知音

  1.自由读课文,至少读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生开始读课文)

  师:请打开课本第137页。在读课文之前,请同学们先观察课文,课文里有两个小老师,一个是括号里的拼音,另一个是课文下边的注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再读一读注释,把句子读通。(课件出示课文及导学提示,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书。

  ①读准“善哉”“峨峨兮”,理解“哉”“兮”

  师:请同学们一块儿来读读屏幕上这两个带有注音的词。(出示“善哉”“峨峨兮”,生齐读。)

  师:读得真准!“哉”和“兮”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指生答)

  师:表示感叹的语气该怎么读呢?(生读)感谢你为我们作出的示范。在“哉”和“兮”的后面一延长,这感叹的语气就出来了,同学们来试一试。(生自读)

  ②读句子。

  师:咱们把这两个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一读。谁来?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读全文。

  师:孺子可教也!这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谁能一口气把这篇课文读下来?(请1名学生读全文)

  ④范读。

  师:一开始就能读成这样,我真要说句:善哉!老师也想来读读。(范读,读出诗的节奏)

  ⑤再读。

  师:请同学们试着像老师这样,再读读,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生自由读,再指名读)

  3.整体感知:

  师:这书真是越读越有味道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文章讲了两个人,他们是——

  生:伯牙和钟子期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你们能用文中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告诉大家吗?(指名生用答,可以用书中词句答,可用自己的话答)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三、品味语言、感受知音

  1.体会琴声:

  师:课文开篇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句子)

  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那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可以形象感受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呢?

  2.指答,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巍峨高耸)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峨峨”。

  请你读读。谁再读?(指名读出山的高耸)

  B.师:伯牙志在流水,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宽广、波涛汹涌)

  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洋洋”。

  C.师:江河在古文中是有特指的,指什么?(长江和黄河)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江,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这个“洋洋”让你想到什么词?

  读句子,读出江河的宽广。(指名读)

  D.还能从哪些词中读出钟子期的善听?(善哉)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呢?(好、妙)

  E.师:好啊!妙啊!在古文里就是“善哉”,谁来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指生读)

  F.师:“善哉——”一延长,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3.体会心声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现“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指答)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理解“所念”。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的意思相同?(生:“志”。)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那么必得之的“必”呢?

  师:是的,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无论你伯牙弹奏什么,我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的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钟子期必得之的是什么?仅仅是听懂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琴声里的什么?(心声、志向、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出示句子:“峨峨兮若泰山”齐读)

  什么样的胸怀?(出示句子:“洋洋兮若江河”齐读)

  4.体会知音

  师:知道吗?老师查过资料,伯牙虽被誉为琴仙,许多人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但他们却不能真正体会到伯牙倾注在琴声的志向与情怀。(出示补充资料)

  (屏幕上出示一段文字:伯牙当时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设下宴席,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可是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1)生默读。

  师: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指多名生说)

  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引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引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因觉得自己的琴声难觅开知音,所以他便离了宫廷,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屏幕出示文字: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汉阳江口,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突听有人在旁说:“好啊!这琴声中仿佛有泰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那人又说:“妙啊!这琴声就像那无尽的江河水在流淌。”说这话的人就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樵夫。)

  (2)生默读。

  师:是啊,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寂寞与孤独,可就在此时,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的心情又如何?(欣喜若狂)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对钟子期说呢?

  (3)出示小练笔: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 播放音乐《知音》,学生练笔。

  (4)交流:(多名生)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汤问》中这样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好啊好啊,相信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两个人之见的默契,用一个成语,就叫什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小结:琴声也懂,心情也懂,情怀也懂,志向也懂。这样心有灵犀,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志、念、心,知音)

  (5)合作读书

  师:此时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课文。(出示课文,用不同颜色表示,师生对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课文语言有什么特点?(相对应)是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子期一个鼓一个听,那是何等幸福,何等的心有灵犀呀!

  5.绝弦祭知音

  (1)师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他来时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出示:子期死,配悲伤音乐,多名生和着音乐读“子期死”)

  (2)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对伯牙意味着什么?

  从此,还有人能知我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念吗?(擦去板书:念)

  还有人能知我心吗?(擦去板书:心)

  师:子期的死,意味着伯牙又再次失去了——知音。(擦去板书:知音)

  于是,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一分半钟后,琴声戛然而止……)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

  (3)是啊,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的是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望啊!子期死,读——

  (4)再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引用,加上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出情境,旨在丰厚古文的内容,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朋友的真情,知音的难觅。〕

  五、朗朗诵读、怀念知音

  1.师: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古书中记载,伯牙绝弦后还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

  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所写的诗歌。教师深情范读。生齐读。

  2.总结: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世上却留下《高山流水》之绝唱,留下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千古绝唱,齐读全文。

  3.感情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志、念、心

  伯牙钟子期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2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

  2、

  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读、赏读等多种方式的读,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能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色,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重点)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情景体验、入境诵读等方式感受“伯牙”与“钟子期”的“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受到传统“知音文化”的熏陶。(难点)

  三、教学预设

  (一)揭题导入,读懂题意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看老师写课题。

  2、揭题读题

  (出示课题,板书)师转身过来叙述: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故事。

  谁来读读这个题目?

  注意:“弦”字读音

  3、理解题意:绝弦是什么意思?(挑断琴弦,不再弹琴)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呢?伯牙,是当时楚国著名的乐师,这名满天下的乐师怎么会“绝弦”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初读正音,整体会文

  1、自由读——读得通顺

  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觉,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自己读自己的开始吧!

  2、指导读——品出味道

  课文讲了伯牙和谁之间的故事?(伯牙和钟子期)

  板书:伯牙、钟子期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我想请几位同学来读读,每人读一句。

  随机指导: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4)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导重点:——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这样的词后边一停顿,一延长,古文的味道就出来了)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畅情读——诵出兴趣

  (1)古文真是越读越有趣,越读越有味道!连起来自己读读?开始吧!学生自由读。

  (2)指名1人读。随机评价:没读几遍就能把古文读成这样,有味道,了不起!读得韵味十足!

  【本环节渗透古文常识:读古文要注意适当的停顿;语气词后要注意停顿和延长,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可以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来理解古文的意思;在古文中,有时一个字包含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一个词,一个短句。】

  4、男女生比赛翻译课文内容

  女生翻译

  1、3句,男生翻译

  2、4句,最后火车式一人翻译一句。

  (三)斟字酌句,感悟“知音”

  1、聚焦“善”

  (1)我们都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一遍一遍地读文,你对伯牙、子期有什么......

  了解?预设:学生回答:是知音。师:是的,谁能来具体谈谈?

  预设——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哦,你是从哪个句子知道的。

  (2)解读第一句

  (出示第一句)

  交流:

  ——伯牙善鼓琴这个“鼓”的意思是——弹(你能借助注释理解,真好!)

  ——而这里“善”的意思是?可以说是(擅长、善于)

  2、理解“善”

  引:伯牙善——鼓,子期善——听。 (板书:善鼓、善听)

  ——你从课文哪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伯牙的善鼓,钟子期的善听”?来,画一画! (生默读划。)

  ——交流理解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是的,就是这些句子!)

  师:首先我们细读第一句,(出示第一句)你是怎么感受到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预设:(1)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高山,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高山来。(聚焦“志”——这里的“志”的意思是——想到,想要表现。)你的意思是——伯牙想到高山,就能用琴声来表现,伯牙真是善鼓啊!

  (2)伯牙的琴声表现的是流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所以,钟子期曰:——)这里的“善”跟伯牙善鼓琴里的“善”一样吗?谁来说说?

  这种“一字多义”的现象在古文里边很常见,所以,用我们的话来说,听了伯牙的琴声,子期不禁发出了赞叹:好啊!太妙了!

  (3)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子期的眼前出现了的怎样的景象(巍峨、峻拔、险峻的泰

  山。)——结合个性化的朗读 (3个学生读,不一定要讲特点:还有谁想读?)评价:不仅读出了高山的险峻,还读出了子期由衷的赞叹。

  【具体操作:第一个学生讲特点,读感受;第二个学生读感受,点评渗透“赞叹的语气”;再请第三个学生读】

  ——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子期的眼前出现了的怎样的景象?(广阔、浩瀚、奔腾不息的江河)——结合个性化的朗读(评价:我看到了—,我感受到了江河的浩瀚—)出示两个句子:而那么多丰富的意象课文仅用一个“峨峨兮”、“洋洋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约而不简单。)齐读句子。

  (4):读得真好!我们仿佛也身临其境,来到了高山流水间,走进了伯牙的琴声中。男生读高山,女生读流水。起——(分男女生读)

  (5)伯牙能够用琴声表现山的巍峨、水的浩瀚,这真是伯牙——善鼓;而子期又能从琴声中听出山之高,水之远,这就是子期——善听。

  3、补白“善”

  同学们,当时俞伯牙已经是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我想他的琴声不止想表现高山流水,也许还表现过——(课件渐出)

  清风徐徐沧海茫茫芳草萋萋杨柳依依

  也一定表现过——(课件渐出)

  皎皎明月隆隆惊雷盈盈秋水蒙蒙细雨

  当伯牙想到这一些的时候,钟子期都能心领神会吗?请你用课文中的句式来说一说。你可以自己试着说说,或者说给你的同桌听。(指名4个)

  预设:学生用词一样:如果后面用上——,就更有味道了!

  清风——春风沧海——东海芳草——春草树木——杨柳

  明月——秋月惊雷——春雷流水——秋水细雨——春雨

  【点评】你瞧,文言文并不难,你一下子就会了!子期真是懂琴之人啊!你能把子期由衷的赞叹融进去读吗?(引导学生读出赞叹的语气)指名4个。

  4、回扣“善”

  不论是高山流水,还是明月清风,也许还有很多很多(出示省略号)伯牙心中所念,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心领神会。这就是——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哪个字最能看出伯牙善鼓,子期善听? “必”,都能听出来,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琴声吗?——而且听懂了伯牙倾注在琴声里(心声、胸怀、志向)

  同学们,像高山一样的志向,像水一般的胸怀,只有谁能懂?只有谁能懂?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分明是一对──知音!(板书)

  (四)、破琴绝弦,再悟知音

  1、切己体察,感受结识知音的喜

  (1)同学们,其实,伯牙和子期并非结交多时的故友,他们也只是萍水相逢,读读屏幕上的这段文字。(配乐,出示资料)

  (2)随文练笔:此时,伯牙心情如何?(激动、欣喜、喜出望外??)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肯定有千言万语想一吐为快?(配乐书写。)拿起手中的笔直抒胸臆吧!

  (3)交流。(音乐停止)关注学生在读中的情感:此刻,得遇知音的伯牙心中那份欣喜,真是难以言表啊!你道出了伯牙的心声呢!(大喜的情感)渗透:相识满天下,知

  音只一人!得遇知音,足以慰平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乡间山野处!

  2、前后比照,感受失去知音的悲

  先音乐起,师叙述:伯牙和子期多么希望两个人能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依。他们约定第二年在老时间、老地方重相见,第二年月圆之夜,伯牙乘一叶扁舟顺江而下如约而至,可是等待他的却是子期——冰冷的坟墓。原来子期已经抱病而去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一定要把他葬在江边,好在相会时,再听到伯牙的琴声。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伯牙的心情肯定是——伤心、痛苦、悲痛欲绝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理解:(1)第一遍齐读

  (2)是的,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赞叹——

  志在流水时,再也没有人赞叹——

  (3)——再也没有人能知我心,知我意了

  伯牙“破”的仅仅是琴吗?“断”的仅仅是弦吗?(心也碎,琴也破)

  再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破琴是为了谢谁---钟子期,伯牙绝弦是为了悼念谁---钟子期,是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一代一代的传颂着它。

  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就在这个课堂上,我们也在一次地重温了这个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琴声,再次吟诵吧!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齐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3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袅袅炊烟”,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

  徐徐清风淙淙流水依依杨柳萋萋芳草皎皎明月灼灼霞光皑皑白雪绵绵春雨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美丽的景物。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一、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

  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齐读课文。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初解绝弦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4.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5.篇古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自学、交流)

  6.全班汇报:

  A、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C、“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体会擅长说明什么)

  D、刚才他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E、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7.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一讲,看谁讲的生动。

  四、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看图 :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4)善听的子期不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还听出了伯牙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二)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2.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三)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4.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

  五、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从这首短歌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3.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摔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1.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

  2.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

  3.老师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七、扩展

  1.出示关于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的诗文,如“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这些诗都是写琴曲的高妙,听琴的乐趣,或者比喻高妙的作品或知音、知己等。

  2.出示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等。

  3.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如:你是否有知音,为什么把他作为知音?

  当你感到沮丧、孤独、忧郁、快乐亦或是处于危难的时候,最需要的就是能有一两个知音相伴左右。所以,如果你寻到了与自己情趣相投的知音时,请大家一定要珍惜。世界上最难寻觅而又最易失去的是朋友(知音)。

  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4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揭题导入

  看图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提示“弦”的读音。

  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指名一生读,出示课件一。

  3、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三、探究理解,感悟知音

  1.师:同学们,你们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就把一篇陌生的文言文读得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大家结合注释试着

  说说每句话的意思,有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说给旁边的同学听,开始吧。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我们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齐读。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名顶级的宫廷乐师,被人们誉为琴仙。他的琴声可谓是美妙绝伦、天籁之音。可是这样一个把琴当做生命,把音乐当做生命的人,最终却选择了——

  生:破琴绝弦。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板书:伯牙子期知音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告诉我们伯牙和子期是知音?把找到的句子划下来,并说说理由。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预设交流1:我找到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从什么地方知道伯牙很喜欢弹琴?“善”。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

  2、生:我找到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这里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

  山,子期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生:峨峨兮若泰山。

  师:是什么样的泰山?

  生:高大的泰山。

  师:读出这样的泰山。

  师:峨峨仅仅是高大吗?泰山可是五岳之首呀!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

  生:巍峨、峻拔。

  师:读出它的巍峨峻拔。再试一试。

  3:子期还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了什么?

  生: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是呀,这又是什么样的江河?

  生:广大。

  师:读出它的广大。

  师:还有什么?

  生:滔滔不绝、奔腾不息

  师:读。

  师: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子期就听出什么。这就叫——

  生: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5.想象说话

  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善弹的伯牙一定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8、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能领会,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这正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四、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师补充资料: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2.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琴声即心声,那些王宫大臣们没听出来的,子期听出来的到底是什么?仅仅是山之高大,水之广阔吗?还有什么?大家讨论。

  生:听出了伯牙的志向,像泰山一样的远大志向。

  师:是呀,有一句广告词:山高人为峰,伯牙的志向比泰山还要高呢,凌云之志!还听出了什么?水之宽广吗?

  生:是伯牙的心胸宽广。

  师:是啊,此时,伯牙的琴声中流淌的正是这远大的志向,坦荡的胸怀!当子期听出了这一切,更要由衷地赞叹了——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听其琴,明其心,这才是——

  生: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6.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

  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练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五、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能够感受到什么?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3.感情深厚??)

  2.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洋洋乎若江河。

  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忧虑。生4.渴望。??)

  3.子期死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此时,伯牙肝肠寸断,他一次又一次地哀叹着一句话——

  生:世再无知音!

  师:伯牙一遍又一遍地哀叹着同一句话:——

  生:世再无知音!

  师:他是在用破琴绝弦的方式来告诉子期:知我者——

  生:子期也!

  师:他是用破琴绝弦的方式告诉世人:知我者,唯有——

  生:子期也!

  五、深悟绝弦

  1、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2、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于是破琴断弦,决心再也不弹琴,留下了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出示课文)

  六、回味绝弦

  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出示:杨柳依依)你能照样组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生组词)

  (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流水潺潺。。。。。。)

  师: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景物)

  师:平时的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伯牙绝弦》。(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纠正读准“弦”)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文章不一样,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这样特有的魅力。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

  师: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很多,比如反复诵读加揣摩,比如联系上下文,比如参看书下注释,比如借助工具书等等,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二、初次读文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至少3遍,做到字正腔圆。(生自由读)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师范读,生再读。)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一样,光读通,读顺可不行,还要读出文章的节奏和韵味。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朗读,注意停顿的地方。

  师:请同学们根据刚才视频的朗读的节奏,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理解课文

  ? 过渡: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虽然没有读到百遍,但七八遍总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见了呢?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出示课件)刚才那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的很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真会读书。(掌声)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请同学来翻译课文,一人翻译一句,先把句子朗读一遍,然后解释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最后翻译整个句子。

  (一)整体感知:

  1.谁读懂了第一句。(生翻译)

  2.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这个“善“字怎么解,(擅长,善于、喜欢)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每次出现都是相同的解释吗?指名生理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说出谁善鼓琴、谁善听)。这里的善做擅长,善于解,既然擅长,就必然喜欢,这中间有个因果关系,那么“善哉”中的善字呢?(是感叹词,啊),啊,峨峨兮若泰山,你们同意吗?”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好啊)善哉,就是对别人的——赞叹。这个哉字在古文中经常出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表示赞

  叹,是我们变通过来的,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止好啊,一个解释,那么表示赞叹时,我们常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真棒啊,真行呀,不错啊,了不起啊,真厉害啊,妙计了啊 )

  师:由此可见,这儿善哉可以有多种解释,不管是好啊,真棒啊,妙计了等,都表示赞叹。在古汉语中,一个字有不同的用法,现代汉语中,一个字也往往有不同的用法。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二)细学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课件出示句子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

  3.这一句你理解的非常棒,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巍峨的泰山,)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高耸入云的泰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峨)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生理解此句。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是用琴声来表达自己心情)

  师: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再读2.3句,体会句子蕴涵的意义。

  5.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还会表现什么呢?正如我们开头说的,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课件出示词语)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如果看到了徐徐清风,你会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如果看到了那皎皎明月,你又会怎么赞叹?(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

  师追问:这所有的一切,子期明白吗?子期理解吗?子期通晓吗?

  6.师: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清风也罢,明月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

  师:此话怎解?指导理解这句话,“念”做何解?为什么“必得之”?强调“一定”“必定”!

  生:当伯牙志在高山,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伯牙志在流水,子期必得之且赞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当伯牙志在思念、志在悲伤、志在开怀,子期都能理解,这就是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见他们不是一般的朋友,是——

  生:是知音。(板书:知音——真正了解自己的人。)

  7.师: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名满天下,在子期没有来之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不会,他听到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没并没有真正了解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听懂了,所以伯牙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补充资料:相传,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激动,心潮澎湃,一定感慨万千,这所有的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知我者莫若子期也)

  传说,俞伯牙和钟子期有这深厚的情谊。钟子期也把俞伯牙视为知己,最有一次见面,两人依依不舍。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方面的知音吗?(还是生活中方面的知音,人生的知音)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的快乐。学生齐读前四句。

  8.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身亡。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

  9.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意味着什么?他是在向世人宣告什么?

  10.他在向世人宣告他从此不再弹琴了,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放弃了弹琴,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这是何等的决心那。他怎么就会以为世上无知音了呢?(因为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再也没有了知音,再也没有人能真正欣赏自己的音乐,理解自己的感受,所以他决定“绝弦”。同时他的举动也是对知音的悼念。

  四、课外拓展

  悲痛欲绝的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诗歌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无人理解的日子中去,想起与子期共处 种种欢乐,他又怎么能不加倍思念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呢?这真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园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子期一死,谁是知音?那一曲《高山流水》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齐读课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难受吗?面对伯牙的痛苦和绝望,也许你想劝劝他;也许,你想安慰他;也许,你想赞美他;也许,你还想到别的,同学们,拿

  起笔,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吧!生写(欣赏名曲《高山流水》这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后来成为我国十大古曲名曲之一。而伯牙绝弦的故事,不同的人又不同的看法,现在的我们和将来的我们看法也会不一样,对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有自己的选择,也完全可以留在今后去慢慢地思考,去品味,让我们伴着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来读一读这个动人的故事。(生伴乐再读课文)

  五、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黎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想背诵这篇感人的文章吗?

  1.生自由背诵。闭上眼睛,想想文章的思路和脉络,心中默背。

  2.试背。放《高山流水》的乐曲。

  3.指名背诵。

  4.师生一起背。(黎老师也想背诵了,会背的站起来背,还不太熟的,可以坐着小声地跟着背。)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伯牙和子期都有山一样的胸怀,水一样的智慧,他们之间那段凄婉的故事令人荡气回肠,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知音的真谛。在人生的旅途上,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6

  25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基本学习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

  3、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一篇文言文《杨氏之子》,我们知道了文言文不仅言简意赅,而且韵味深长。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的文言文,这是一个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请一个同学读课题,齐读课题。

  2、理解课题:通过预习,你知道“伯牙”是谁吗?(出示介绍: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那“伯牙绝弦”呢?

  二、初读课文识知音

  1、一位琴艺高超的琴师应该视琴为生命,为什么会破琴绝弦呢?让我一起走进课文。请大家翻到25课,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抽生读,检查朗读情况。

  3、指导读出韵味:读好语气词“哉”和“兮”;指导读好最后一句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4、齐读课文:好,同学们,我们完整地读一读这篇文言文吧!

  三、再读课文明知音

  过渡:同学们真会读书,就这么一来二去,一篇陌生的古文就被你们读得朗朗上口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们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吗?

  (一)、学习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课文主要讲述了谁?板书:伯牙钟子期

  2、引读第一句,你了解了他们的什么情况?(指导理解“善”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四句

  1、我们能从课文的哪些句子中形象地感受到伯牙善鼓琴,而钟子期真的善听呢?(读书勾画、请学生汇报)

  2、你怎么理解这几句话?

  3、聚焦“善”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善哉”的“善”与第一句中“善鼓琴”、“善听”的“善”是一个意思吗?有什么不一样?)

  4、用现在的说法称赞伯牙,相机理解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5、用文言文称赞伯牙,指导朗读。

  6、无论伯牙心里想什么,钟子期都能知道,用文中的话讲就是——引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理解“念”和“志”,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板书:志念

  7、我想问问钟子期必得的到底是什么?(伯牙内心的想法)

  8、语言训练:同学们,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

  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你感受到了那徐徐的清风了吗?怎么赞叹?当伯牙“志在春雨、志在杨柳、志在炊烟”呢?

  9、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伯牙得遇钟子期,感慨道:“善哉!善哉!。”)

  10、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深化“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1、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8、此时,你认为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三)、学习第五句

  1、过渡:是啊,这对知音多么希望永远这样相知、相伴啊!他们约定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

  2、师描述背景,出示,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讲述: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伯牙多想在坟前再为子期鼓一段啊,他把内心的痛楚全化为了琴声。(播放音乐:伯牙悼子期)你从琴声中听出了什么?

  4、师语言激情:从此,还有人知伯牙之志、之念吗?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

  5、伯牙绝弦,断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有什么?

  四、传唱怀知音

  1、浏览资料袋:课后的“资料袋”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请大家快速浏览一下。

  2、齐读全文:从故事发生300多年后的战国时期到500多年后的秦朝,到1000多年后的唐朝,再到2000多年后的明朝,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传诵它,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3、齐诵全文: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课堂上,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就捧着书朗诵。

  4、小结:尽管我们知道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怀着那美好的愿望,在茫茫人海中寻觅着我们的——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共6篇 伯牙绝弦教学内容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