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时间:
  • 相关推荐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精彩10篇】

  【导语】在教学设计中,索桥的故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教学资源,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索桥的故事,创造出富有趣味和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以下是会员“vlxw0227”收集的《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共10篇),以供借鉴。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生字、新词。

  2、能力训练:初步了解肖像、对话、心理等描写手法的作用;初步学会赏析和有表情地朗读民间故事,注意描述语言的正确运用。

  3、思想情感教育: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重点、难点]

  1、重点: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的性格特征。渔夫是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劳动者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觉醒过程,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魔鬼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

  2、难点: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3.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三、品读课文

  1、交流思考的问题。

  (1)交流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2)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2、师(总结):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四、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师:请同学们想象这样一个情景: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么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2、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再来想象一下: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五、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2

  看着这摇摇晃晃的索桥,脑海中不禁开始想象关于索桥的故事……

  《索桥的故事》讲述了几个和索桥有关的小故事,但是作者主要通过讲述故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特点,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也就是文中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作者的写作顺序是介绍索桥、站在桥上、走下索桥、点明主旨。全文脉络清晰,所以在教学本课时,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去自读自悟。

  本节课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解决“写索桥为什么还要写都江堰”这个问题时,张硕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和何公何母修建索桥都是为后人造福,都勇于克服困难。”看似没认真听的他,回答得非常到位。这样的惊喜比什么都好。

  但是本课的设计上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虽然我的目的是启发孩子,培养阅读能力,但是并没有给孩子一个太大的想象空间,比如“当同学们站在这样的桥上会想到什么?”“索桥给你什么样的启示?”等等,当同学们把书中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的时候,对文章的理解会更深刻。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正确认读“规矩、笑逐颜开、桅杆、倒霉、无恶不作、恩将仇报、起誓、简短、口吻”等词。

  2.指导学生明白课文资料,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指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资料。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在理清课文脉络的基础上,从有关词句中体会魔鬼的凶恶、狡猾和渔夫的智慧,指导学生简要地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渔夫的故事》是古代阿拉伯著名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中的一个故事。故事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让我们一齐来读读这篇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三、交流讨论

  1.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呢?

  读第十一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是真的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使学生明白:魔鬼是个无恶不作的凶神,它净做坏事,是不会懂得报答别人的。另外,杀人是魔鬼的本性,它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明白“无恶不作”。

  2.面比较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

  读第十六至第二十三自然段,引导学生从渔夫的心理活动中体会到:镇定下来的渔夫知道了怕魔鬼和与魔鬼讲道理都是徒劳的,只有用智慧,才能战胜魔鬼。明白“恩将仇报”。

  3.指名分主角朗读第五至第二十五自然段,读出魔鬼的凶残和渔夫的智慧。

  四、理清脉络,复述课文

  1.理清脉络,借鉴提纲。

  2.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情境之一:(多媒体播放渔夫和妻子在家门口的对话图)收服了魔鬼的渔夫,拖着渔网回到了家。妻子见他空手而归,就问:“发生了什么事,怎样一条鱼都没打上来?”渔夫说:“你听我慢慢讲讲海边的故事吧。”渔夫的妻子说:“说吧,可要简短点,我还要去织渔网呢!”想想渔夫会怎样简短地讲给妻子听?

  情境之二:(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齐,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听的人又会说什么?

  3.先在小组里分主角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五、布置作业

  1.将《渔夫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读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他故事。

  六、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魔鬼渔夫

  凶残、狡猾、愚蠢从容、镇定、聪明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明白课文资料,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资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民间故事情节曲折的特点,学会从人物语言、心理描述抓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2.从分主角朗读和课本剧表演中领会文中人物性格,增强民间故事语言的赏析潜质。

  课上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和关于《东郭先生和狼》的阅读材料。

  教学时刻: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王国,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诉他们天下所有的妇女都是不可信赖、不可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从此,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存心报复,他开始每一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桑鲁卓,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拯救千千万万的女子。”进宫后桑鲁卓每一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这样,桑鲁卓每一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一向讲到第一千零一夜,最后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永远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也叫《天方夜谭》。你们有没有读过这本书呢?《一千零一夜》是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间故事集。这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

  二、学生充分自学,读准,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效果:

⑴利用生字卡片,多种形式地读生字。

⑵通读全文。

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学习,理清脉络

  1.小组交流:

  故事较长,但过程很清晰,主要分三个部分:

  无意中救魔鬼、魔鬼要杀渔夫、渔夫战胜魔鬼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相应段落。

  四、投影提示阅读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1.默读课文,说说魔鬼和渔夫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找出有关语句划下来。

  2.小组交流:

  魔鬼:凶恶,狡猾,愚蠢

  渔夫:从容,镇定,聪明

  3.练习读一读划出来的句子。

  五、全班交流

  1.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以要杀了他呢?

  你们坚信魔鬼的话吗联系前后文,找出有关资料说一说。

  2.读一读魔鬼的话,感受魔鬼的凶残本性。(投影字幕)

  3.渔夫又是怎样战胜魔鬼的呢?

  指名说说渔夫是怎样想,怎样说,怎样做的。再读一读,从中感悟渔无偿援助机智,聪明。(投影字幕)

  六、读一读

  出示挂图投影,学生多种形式练习读书,培养语感。

  1.分主角读。

  2.表演读。

  七、讲一讲

  指导学生讲故事,重点讲好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和渔夫战胜魔鬼部分。能够展开想象,有所创造。

  八、总结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九、课外拓展

  课后阅读《一千零一夜》中的其它故事。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5

  知识目标:读懂课文,理解课文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悟出课文中蕴含着蕴含着的道理。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了解不加节制地砍伐树木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读懂课文,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方法:通过小村庄前后情景的的对比,揭示要爱护环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复习下上节课所学的词语

  每个词语就是一幅生动的画面,谁能用上这些词语来填一填

  出示:(郁郁葱葱)的森林 ( 清澈见底 )的河水

( 湛蓝深远 )的天空 ( 清新甜润 )的空气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二、新授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边读边想:这个小村庄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指着课题说)

(一) 学习课文第一段

  1、 那里的森林郁郁葱葱,那里的河水清澈见底……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小村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

  2、 读了这一段,你们眼前看到了些什么?

  生:我好像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有青山、绿树和清清的小河。

  生:我看到了清澈的河水从村前流过。村后的山坡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这里鸟语花香、小草嫩绿,空气格外清新。

  引读:是啊,。。。

  3、 多么美丽的村庄啊!简直就是一幅画、一首诗。

  我们一起读一读,去感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丽景色。

(二) 研究结局

  1、 这么美丽的小村庄,最后怎么样了?请划出写小村庄最后结局的句子。

  出示:可是,那个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2、曾经是如此美丽的小村庄,如今却消失不见了,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谁能带着这样的心情读好这一句?

  指名读、(速度慢一些;咆哮的洪水:洪水无情,令人痛心;不知:惋惜`)

  齐读

(三) 学习二三段

  1、小小的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2——3段,边读边想: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村庄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交流:小村庄里的人乱砍乱伐,破坏环境,结果才会被河水冲走的。是洪水卷走了小村庄,是因为人们把树吹掉了,才不能挡住洪水,是他们自己害了自己。

  2、 原来是村民们乱砍乱伐,破坏环境造成的恶果。请同学们再来仔细默读课文2、3段,把造成这些变化原因的句子画下来,边读边体会。

  3、 交流:找到了哪些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这句话中有两个“谁家”,到底指的是哪一家啊?是东村的张家、还是西村的李家啊?

  是啊,所有的人家都在毁坏树木,谁来说说:

(课件出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梨,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这么多人不把树木当作一回事,真令人心痛啊,谁来读读这句话。

  还有哪个词写出村民把砍树当作很普通,很随便的事?(拎)

  生:从拎字我感觉到村里人想要砍树是很随意的,什么时候想砍就去砍了。

  那拎字可以换成别的词吗?扛、背、拿

  生:拎写出了太容易了,随手,不花力气

  师:村民随意的态度让人难过。一起来读读这个句子。

(2)人们在拥有了房子、犁之后他们停止砍树了吗?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课件出示: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一年年、一代代”到底是多少年,多少代啊?

  透过这“一年年,一代代“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爷爷这样乱砍乱伐的,爸爸是这样做的,孙子是这样做的,孙子的孙子,所有的子孙后代都把这树当成了摇钱树。

  师:一年年,一代代,这漫长的年代村民都在不停地砍树,谁来读这句话?

  师:一年年,一代代,人们就是这样砍啊砍,小山村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生: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看到这一切,真是令人担忧,谁来读?

  读出那份焦急

(3)你还划了哪句话?

  在锋利斧头下,郁郁葱葱的树木倒下了,变成了。。。(引读)

  课件出示: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鹿和狼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罗斯福为了保护凯巴伯森林里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怎样。)初步懂得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能根据最后一段,并结合课文内容,写写自己的体会。

重点:

  1、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2、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读词引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一组词语,请女生读(这是老师送给你们的礼物,喜欢吗?)

  美丽善良、温柔可爱、纯洁高尚、博爱宽厚

  2、出示另一组词语,请男生读读(这是我送给你们的礼物,你们乐意吗?为什么?)

  狼心狗肺、凶恶残忍、狼狈为奸、狼嚎鬼叫

  3、如果把这两组词送给鹿和狼这两种动物,应该怎样送合适?你们还能说出关于鹿和狼的词语吗?

  4、师:是的。在童话故事中,在大家的印象中,狼是凶残狡诈的化身,如中国大灰狼的故事,西方小红帽的故事,而鹿是善良美丽的化身。所以一见到狼大家都很讨厌想消灭它,一见到鹿都非常喜爱想要保护它。这实在是我们传统当中的一种习惯的看法和童话的原则。20世纪初,美国当时的总统罗斯福就根据这种习惯的看法来做出了一个决定,使鹿和狼之间发生了不可思议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5、出示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1)、读课题,了解题目的特点。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习过两篇带“故事” 的,一是《邮票齿孔的故事》,二是《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类题目中带有“故事”的两个字的课文在写法上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用一个故事来写,再揭示一个道理,当然有的道理有直接写出来,有的没有直接写。

(2)、质疑:那我们今天学的这篇鹿和狼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课文又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阅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什么故事?课文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

  2)、找出罗斯福为鹿采取保护措施句子。

  3)、请问采取措施后的森林、狼、鹿发生了什么变化?(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2、反馈学习情况:

(1)、了解主要内容:

  1)、让学生先说,再出示:这篇讲述了20世纪初,美国总统罗斯福因为发布了一项错误的命令——杀狼护鹿,使凯巴伯森林生物链不平衡而引起的巨大后果。

  2)、简介罗斯福。

(2)、揭示的道理:生态的“舞台”上,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从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三、理解课文,体会鹿和狼的关系:

  过渡:美丽善良的鹿和凶恶的狼共存在葱郁的森林里,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都有自己的角色,可美国总统罗斯福以自身的片面认识去判定鹿和狼,采取了什么措施?出示句子

  他的措施使森林、狼、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森林的变化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勾画:描写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读:“20世纪初,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

  1)、读着这个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从哪些词语体会到?

  2)、理解:“松杉葱郁”( 松杉的颜色都是深绿,体形很高大形容树木葱茏层层叠叠,绿意盎然,幽不见底 ) “生机勃勃”什么意思?(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3)、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试读,评价,齐读。

  3、过渡。“距离今天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松杉葱郁,生机勃勃。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生快速浏览课文。

  勾画: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4、齐读。森林中的绿色植被在一天天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

  过渡: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哪两个画面?(用简洁的四字词语概括——植被减少、枯黄扩大)看着这样的对比画面你的心情如何?有什么感想?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5、指名读,齐读。

(二)狼的变化:出示句子

  过渡:是呀,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1、读课文,找原因。

  点拨:谁是破坏森林的罪魁祸首?(罪恶行为的首要分子)

  善良美丽的鹿成为祸首,那它们到底干了些什么?(从文中找出来)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植物都难逃厄运。

  读着这句你又感受到了什么?之前的森林同样有鹿,为什么能生机勃勃呢?什么原因导致鹿增多呢?

  过渡: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2、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谁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指名说。

  3、当地居民是怎样残忍的猎杀狼的?读读第3自然段。

  假设同学们当时就在猎杀现场,你会看到怎样的场景。想象,说一说。

  过渡:狼的遭遇很悲惨,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鹿的无忧生活。

(三)鹿的变化

  1、齐读4自然段。

  经过25年的猎杀,森林里的狼所剩无几,他们只能躲在角落处苟且偷生。而人们得偿所愿。这一片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自由王国)自由王国还可以说成(自由世界、自由天堂)

  2、鹿没有了狼这一后顾之忧,它们在这一王国里会怎样的自由生活呢?假如你是这自由王国里的一只鹿,你的自由生活是怎样的呢?(学生自由表达)

  3、教师引导:是呀,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饿了可以……,渴了可以……,累了可以……

  教师小结:总之,在这一自由王国里,它们可以自由地散步,可以安心地睡觉,可以毫无约束地生儿育女。

  4、于是,鹿的总数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25年前,鹿还只有四千多只,现在一下子猛增到十万只,是当年的25倍。想象一下,这时候你放眼远眺,凯巴伯森林是什么?再放眼远眺,你看到的还是什么?还是密密麻麻的鹿呀?

  5、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自由王国了吗?两年之后,结果又怎么样呢?(森林里只剩下不到8000只病鹿)

  6、讨论:鹿怎么减少的?(自己死了)

①饿死。为什么会饿死?

  过渡:多么凄凉的景象啊!凯巴伯森林一片悲凉,同学们,鹿相继死去,还有一个什么原因?

②病死。(为什么二十多年前疾病没有在鹿群蔓延?)

  7、因此,短短的几个冬天,十万只鹿只剩下八千只,而且是病鹿。同学们,假设你是那8000只病鹿中一员,你的症状是怎样的,你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过渡:多么悲凉的画面!得到保护的鹿一样未能幸免悲惨的结局。惨痛的事实面前,人们终于醒悟了。

四、深入学习,领悟道理

  1、引读7自然段。“狼吃鹿看起来残忍…”

  2、引导理解:狼吃病鹿,控制了疾病,保护了鹿。狼追鹿,让鹿更强壮。而强壮的鹿又跑得飞快,使病弱的狼又饿死了。这就达到了一种生存的理想状态。同学们,生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和谐共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如果天平的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必将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

  3、《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环境”的警钟!(板书:保护)“保护生态环境”齐读,再次大声呼吁。请同学们把这六个字永远记在心中!

  四、延伸讨论

  1、同学们,鹿想当这个“祸首“吗?它们有这个本事吗?真正的“祸首”是谁?

  过渡:罗斯福当初做出决定,本意是想保护鹿,但事与愿违,结果痛心不已。让鹿“与狼共处”吧,这样的生活才是最美的!

  2、阅读“引狼入室”,再次体会鹿和狼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道理。

  五、小练笔:学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体会吗?请拿起笔写一写。(200字以上)

索桥的故事教学反思 篇7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分析让作者感动的是什么,他得到的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是什么?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的写法。整体感悟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声情并茂的讲述。然后来概括每一段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和文章结构,深入挖掘本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阅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共同感受人间的美好心灵。体验人类最美好的事物,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学习文中所赞美的牺牲自己,造福于百姓的人的无私奉献精神,了解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和故事中所蕴含的精神。即“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的心,那种想帮助多数人,想跟多数人的心贴近,为了多数人甚至牺牲自己的伟大的心”。

  本文以索桥为线索,以故事为内容,以人物的精神为主题。索桥造福于人民,写索桥是为了歌颂造福于人民的人。都江堰是造福百姓的工程,二者相呼应,深化主题。还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技巧:比喻手法、联想、衬托、铺垫 。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涵的道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木偶的内心活动。

  4,能较合理地续编故事。

  二,教学重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读遍故事。

  三,教学难点:准确把我小木偶被曲解后的内心活动,提高阅读能力。

  四,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读课文情况。

  2,质疑。

  二,初步感知:

  简要说说:本文写了在小木偶身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

  1,小木偶虽然拥有了%26quot;笑%26quot;的表情,但却由此遇到了好多挫折。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看看小木偶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2,在每一次遇到挫折时,小木偶会想什么

  3,在小女巫的点化下,最终,小木偶明白了什么

  4,出示句子:谁要是不会笑,谁就没办法过快乐的日子!

  老木匠说得没错,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最后这两句话的理解。

  四,课外拓展:

  拥有了各种表情的小木偶,也拥有了各种感情,经历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后来,在小木偶的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呢 请你继续往下编这个故事。

  五,推荐阅读:

《同步阅读》中的《18.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和《19.木偶奇遇记》

  板书

  12*小木偶的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2、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展示

二、推荐图书,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本书吗?(教师出示《一千零一夜》),指生说说自己知道的里面比较经典的故事。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里面一个充满智慧的故事——《渔夫的故事》。故事里讲述了渔夫和魔鬼之间的事。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呢?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个故事,一定会吸引你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检查生字词。

  3、简要讲述这个故事。

四、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课文,思考:渔夫是怎样遇见魔鬼的?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⑴ 汇报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使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杀人本性是不会改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引导学生读懂第七至十二自然段。

⑵ 交流对渔夫的看法: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点拨:渔夫战胜魔鬼,凭的是什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魔鬼如此狡猾,它怎么会上当呢?指导学生读懂第十五至二十三自然段,读出渔夫的智慧。

  总结:

  看来,渔夫说的没有错。人的智慧是能压制妖气的。人的智慧,也是能战胜邪恶

  的。从渔夫的身上,我们领略到了智慧的巨大力量!

五、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再次设想渔夫把魔鬼扔进大海前还会和魔鬼有怎样的对白。

  2、情境(多媒体播放一群人围住渔夫图):

  傍晚,渔夫把打鱼的人们都叫到一起,又会怎样跟他们讲魔鬼的事?渔夫们又会说什么?

  先在小组里分角色讲,再请讲得有特色的小组在全班讲。

六、课后延伸

  1、课后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伙伴们听。

  2、课外阅读《一千零一夜》故事。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篇10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爱读故事吗?都读过那些故事?大家读过《一千零一夜》这部书吗?——读过。知道这是一部什么书吗?——阿拉伯民间故事集。

  为什么取名叫《一千零一夜》呢?——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痛恨王后对他的不贞(zhēn),就把她杀了。以后国王每天晚上娶一个王后,到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当时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了拯救其他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晚上,她给国王讲故事,讲到最紧要的时候天就亮了,国王急着要去早朝,但为了听故事的结局,国王就把她留了下来。此后,她每天晚上给国王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最后,国王终于被感化了,同山鲁佐得王后白头偕老。这就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内容。

《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我国古代称阿拉伯地区为“天方”,“谭”通“谈”),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是世界著名文学作品之一。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渔夫的故事》这篇课文就选自《一千零一夜》这部民间故事集。板书:渔夫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一)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二)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

二、理清课文结构

  既然《渔夫的故事》是一则民间故事,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根据民间故事的特点来学习这篇文章。首先,我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是民间故事及其一般特点?民间故事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一般特点是故事情节完整,人物性格鲜明,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下面老师请问大家的是“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几个部分?齐答,板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接下来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0页,用最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解决以下问题:(1)自学生字词。(2)按故事情节给文章划分层次,并用最简明的语言概括其主要内容。(3)复述课文内容。

  学生稍作思考、讨论后明确

  1.字词

⑴注音弥(mí)漫一缕(lǚ)供养(gōng)口供(gòng)

  宝藏(zàng)躲藏(cáng)

⑵解词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2.层次(1-2)捕鱼捞瓶,(3-14)放魔出瓶,(15-21)诱魔入瓶,(22-23)投瓶入海。

  3.复述故事。(注意抓住四个关键情节)

  4.小结:本文的故事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即(齐答)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入瓶、投瓶入海的故事情节。课文的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

三、分析人物形象

  过渡:这则故事广为流传,除了得益于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外,和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关系。故事里写了几个人物?一个渔夫,还有一个魔鬼,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板书:渔夫,魔鬼。

  请问同学们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主要有那些?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那么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语言描写)

  1.分角色朗读对话,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有关语句来分析其性格特点。

  2.指名回答,教师点拨,板书:诚实善良机智勇敢;凶残狡猾卑鄙愚蠢。

  3.提问:刚才我们主要是从人物对话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文除了对话描写之外,还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稍作思考,指名回答:对渔夫有心理描写(112页),对魔鬼有外貌描写。明确:对渔夫的心理描写暗示了渔夫战胜魔鬼的原因。

  4.小结:作者运用对话描写和心理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运用对话描写和外貌描写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魔鬼。人物性格鲜明。

四、明确主题思想

  1.过渡:刚才我们提到民间故事的特点之一是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那么这个故事里面,哪些是现实的?哪些是幻想的?

  讨论后教师小结: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诚实善良、机智勇敢,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板书:正义,邪恶。

  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真善美与假恶丑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的胜利则寄寓着劳动人民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过渡:那么这个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具体指什么呢?也就是说,最后的胜利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指名回答:正义的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的势力。教师板书:正能压邪。

  2.过渡:在现实生活中像魔鬼那样的坏人是存在的,我们怎样对待他们,渔夫的态度也许会给我们启示,齐读最后一段。

  小结:对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战胜它。

五、课堂总结

  总之,本文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了诚实善良、机智勇敢的渔夫和凶残卑鄙、狡猾愚蠢的魔鬼两个人物形象,通过记叙渔夫战胜魔鬼的故事,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六、拓展探究

  我们课文,魔鬼作为邪恶势力的化身,被渔夫扔下海底,永无翻身之日,但是原来故事并不是这样结尾的,请看课本113页练习三:学生读。我们怎么看待这个结尾?

  魔鬼主要是邪恶的化身,对于他的穷凶极恶、毫无人性、卑鄙无耻应当狠很打击、重重惩罚、彻底揭露,让世人知道他的丑恶面目,对他保持高度的警惕。但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事关生死的最大利益面前,“人性善”的一面有所显现,本故事原来结尾所说魔鬼发誓报答渔夫,并对安拉起誓(在阿拉伯文化观念中,安拉是唯一的主宰,对安拉起誓,渔夫就相信了),正象世间有过不少放下屠刀,改恶从善的事例,如果不管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我们就无须进行改造罪犯,改造包括人类在内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了。特别在当前,我们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对罪犯,我们既要狠狠打击,又不能忽视感化教育,这也是以德治国的主要一环。因此,原来的结尾更符合对人类、对社会的辨证的看法,而什么都“绝对化”,非好既坏,一成不变,这样的看法不利于处理世间纷繁的人际关系。

七、课堂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撬(qiào)开弥(mí)漫巍(wéi)峨一缕(lǚ)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⑴供①(gōng)供养②(gòng)口供⑵撒①(sā)撒谎②(sǎ)撒网

⑶塞①(sāi)塞满②(sài)边塞③(sē)塞责⑷散①(sǎn)散文②(sàn)散开⑸藏①(zàng)宝藏②(cáng)躲藏

  3.解词造句

(1)喜笑颜开:心情愉快,满脸笑容。

(2)恩将仇报:用仇恨报答恩惠。指忘恩负义的行径和作法。

  4.朗读课文,并速记描写外貌的语句,完成练习。

(1)填空: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

  牙齿像(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

  探究问题:属什么描写?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什么特征?

(让学生明确:运用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突出了魔鬼凶恶特征。)

(2)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头发像()眉毛像()耳朵像()脖子像()胳膊像()身躯像()

(评价标准:想象要合理,能突出魔鬼特征。)

  5.片段练习《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

  要求:想象合理,表达流畅。

  八、布置作业:

  苑仁纯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精彩10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