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2020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最新汇总

时间:

2020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最新汇总(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2019)

本文由吾小秘【www.wxiaomi.cn】会员分享,供您参阅。文内整理了1篇相关范文,平均每篇7563个字,阅读大概需要17分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2020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最新汇总(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2019),供大家阅读。

2020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最新汇总(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2019)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以此小编特此整理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仅供参考!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篇: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使用,了解都江堰构造和作用,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学习社会 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 、通过对商鞅、李冰等历史人物的评价,提高学生评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改革是时代的需要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 到后世的崇敬。 学会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都江堰的修建。

  2、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3、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展示改革开放深圳的变化得出 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们都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石制工具、磨制骨工具和铜制工具),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前面我们学习了,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到了春秋中期,我国出现了铁制农具,战国时期,我国的铁制农具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我国进入了铁器时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 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预习】

  利用材料引入知识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一部分内容,了解战国时期铁矿山的分布,和战国时期冶铁中心。展示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图片,和战国时期铁农具分布图,指出铁农具的出现是我生产工具的重大的变革。 因此,铁农具的经广泛使用就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此外,我国在春秋时期已经使用牛耕,到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并出现了用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它促进了耕作方法的改进,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著名的都江堰

  师出示李冰的幻灯片及民言提出问题:都江堰修建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作用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教师以《都江堰水利工程平面图》为蓝图,讲解为什么李冰要在这个地方修建呢 ? 它是怎样起到防洪、灌溉作用的?并了解李冰的贡献及人们对他的纪念。

  (三)商鞅变法

  师先介绍 变法背景(多媒体图表展示), 再介绍商鞅生平,讲述“立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商鞅取信于民的一个前奏曲,商鞅驳斥旧势力,倡导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作用。最后小结: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从此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时期。

  【合作探究】

  1 、商鞅变法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有什么作用?

  2 、我们该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它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二篇: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自十六国以来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为什么说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引导学生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意义,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愿望的改革必能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你学过这首诗歌吗 ? 这是一首北朝敕勒族的民歌,原是鲜卑语,后来翻译成汉语。它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豪放雄浑的风格。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是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建立的政权,一度十分强大。你知道他们在何时统一了黄河流域吗 ?

  当时黄河流域有许多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一起,相互影响。你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吗 ?

  北魏有一位著名的皇帝,他接受汉族文化,大力推行改革。你知道他是谁吗 ? 他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呢 ? 在改革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阻力 ? 又是怎样冲破这些阻力的 ?

  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吧。

  【自主预习】

  一、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指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以及“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课文、插图《北魏骑马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了解

  4 世纪后期,东北鲜卑拓跋部首领建立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 439 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局面。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他们之间出现了大融合的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在这过程中,北魏政权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学生结合课文 思考回答:

  1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 A .北魏原来的都城平城地理位置偏僻,一方面容易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另一方面又不利于对广大中地区的统治、不利于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B .当时洛阳已很繁荣,北魏孝文帝要通过建都洛阳取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同时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2 、为什么有些鲜卑贵族反对迁都洛阳?为什么他们无法阻挡迁都?

  (他们抱残守缺,观念落后。迁都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任何力量无法阻挡的。)

  迁都洛阳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他进一步实行改革,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指导学生阅读 “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课文和插图《汉族服饰俑》、《鲜卑族服饰俑》、“鲜卑姓氏改为汉姓”表、“文献资料·《魏书》摘录”等。了解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 、措施

  定都洛阳后,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改穿汉装、禁鲜卑服。按着,孝文帝规定汉语为北魏通行语言,禁鲜卑语。。之后,孝文帝下令把鲜卑复姓,改成汉文的单姓。孝文帝还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还有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2 、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北方种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的改革家。

  3 、北朝的分裂

  北魏以后,北方又经历过东魏和西魏并存、北齐和北周对立的局面。历史上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总称为北朝。 577 年,北周武帝亲率大军灭北齐,统一北方。这为以后隋朝统一中国判定了基础。

  【合作探究】

  1 、北魏孝文帝在民族的大融合能够起这么重要的作用,原因是什么?

  2 、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孝明帝’等。结合我们学过的课文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篇: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课程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代和地点;知道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了解他们使用的工具特征及获取生活资料的方式;理解原始人用火的意义。 

  能力与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想象原始人生活情景,培养再造想象能力;通过比较北京人、猿类、现代人,帮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华文明悠长的源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认识劳动在人进化中的作用,进行劳动观点的教育;了解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和生活环境,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北京人;难点:元谋人的地位、北京人身体不平衡、山顶洞人人工取火的依据。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书上的导言,当科学考队员,来考察一下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情况。要求学生初读课文,观察《我国境内早期人类活动地区图》,设计考察的线路(按一定的时间顺序)。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学生阅读课 

  积极参与设计考察线路,初步知道先后顺序。 

  二、元谋人 

  要求学生看书,找出“为什么叫元谋人?(同时解决‘北京人’、蓝田人等名的来历)”“生活的年代与地域?” 

  考察:“作为科学工作者,你怎么知道他已经是人了呢?”“元谋人的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教师小结。过渡:已经发掘的元谋人的遗存不多。接下来我们重点考察一下北京人。 

  学生阅读,仔细研究,体验一下考察的感觉。 

  过渡到下一目。 

  三、北京人 

  要求学生阅读课本,看看从哪些方面去考察北京人?(生活的年代、地域、环境、身体特征、工具的使用、火的使用等) 

  问题:你认为有哪些条件(不)适宜人的生存? 

  比较体质特征(观察真人比较)。 

  旧石器与天然石块有何不同?如何制作石器?观察书上的石器,它们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获取食物?依据是什么? 

  怎么样知道北京人用火?如何得到火的?如何保存火种?使用火有何意义? 

  教师小结本目内容,说明:北京人遗址是遗存最丰富的远古人类,于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遗产名录。” 

  活动: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 

  学生阅读,先建立一个整体映像 

  然后分别进行考察(阅读、观察、分析、结论、发言等活动)。 

  增加学生的自豪感。 

  四、山顶洞人 

  大约二十万年后,在北京人生活过的地方,又出现了一种进步得多的原始人类――这就是“山顶洞人”。 

  引导学生考察一下,山顶洞人有哪些方面比北京人进步(注意哪些方面,列表归纳)。 

  比较北京人山顶洞人 

  生活年代 

  体质特征 

  工具制作 

  生活用火 

  穿着 

  自然过渡,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阅读教材,填表比较 

  着重考察:怎么知道他们会人工取火?他们是如何钻孔的? 

  五、收获与疑问 

  我们今天的科考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呢? 

  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作为小结。 

  拓展思路。 

  六、练习 

  书后“学习测评”。 

  【教学后记】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篇:农耕文化的遗存 

  【课程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他们生活的时代、地域和种植的粮食作物。理解自然条件对农耕生活的影响。 

  能力和方法:通过识图,培养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原始农耕时代的器物,培养审美能力;通过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旧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较,培养学生掌握、运用比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对世界农业起源的贡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体验原始农耕劳动的甘苦及其所创造的价值,认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他们适应、利用与改造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河姆渡和半坡遗址为重点,前者更重。 

  难点为新石器的涵义,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会情况。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导入农业及农业的起源而导入本课的新课学习。 

  (科考队进入下一站,来到浙江余姚……) 

  利用学生熟悉的内容谈话,接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河姆渡遗址 

  该遗址是何地发现的?发现了些什么?这些发现能说明什么问题?能画出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房屋吗? 

  除此以外,他们还从事哪些生产活动?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种植、储存、加工、食用的吗? 

  当地的气候条件怎么样?这与先民的这些生活习惯有什么关系? 

  指导学生阅读P12史海拾贝。 

  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农耕文化是否一样呢? 

  学生看书、寻找、发现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应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最早种植水稻与粟 

  过渡,引起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 

  三、半坡遗址 

  要求学生看书找找“半坡遗址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是否与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样?”“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观察书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们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据书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复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吗? 

  带着问题看书,有的放矢 

  大胆猜测、想象 

  学生看书,然后自己试图画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四、大汶口遗址 

  在山东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时候,出现了一处更先进的原始农耕文化遗址,即大汶口遗址。 

  现在请大家看看书,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处遗址的其同点?各有什么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异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教材,去归纳发现。 

  五、小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我国的原始农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两大类型。 

  认真听,自豪感。 

  六、学习活动与学习测评 

  当堂测评、巩固。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教学后记】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第五篇: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西晋、东晋、前秦、南朝的建立及更替,知道匈奴、鲜卑、羯、 氐、 羌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史实。明确淝水之战的时间、背景、经过和影响。掌握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表现影响

  过程与方法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基本掌握西晋的兴亡、五胡内迁和淝水之战的大概内容。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2 、利用图示法帮助学生理清这一阶段的历史发展线索。 3 、组织学生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用“问题解决” 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4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话题对新知识进行迁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淝水之战史实的学习汲取骄傲自满带来的教训, 通过江南地区开发的史实,认识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要贡献,学生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和平、 安 定是经 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交流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与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 齐读白居易的《忆江南》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美景  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那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 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 ? ”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明确江南地区的地理范围。即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地区

  【自主预习】

  (一)西晋的兴亡和 内迁的各族 (266 年 --316 年 )

  1 、西晋的兴亡

  学生思考:西晋为什么短暂而亡?

  统治腐朽皇帝弱智,八王之乱 ------ 西晋灭亡 ------ 少数民族内迁

  总结: 首先 ,西晋的统治集团非常腐朽,奢侈腐化的风气非常盛行,在位的皇帝智力低下; 其次 ,西晋统治集团内部发生争夺皇位的内乱,彻底地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 第三 ,内迁的少数民族受到西晋统治阶级的压迫,民族之间存在着矛盾,少数民族的上层利用西晋内乱的机会起兵反晋,推翻了西晋的统治。

  出示:《西晋内迁各族的分布与迁徙方向》。生找出内迁五个少数民族的分布。

  2 、内迁的各族

  西晋灭亡之后,国家重新陷于分裂。北方陷入割据混战,北方人民大量南迁,西晋皇室贵族也大量逃到南方去,又在南方建立了一个政权,史称东晋。

  出示:司马睿。生答东晋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北方陷入分裂混战,内迁五个少数民族以及汉族先后建立了 16 个政权,史称十六国。

  出示图片:东晋十六国。东晋与前秦。

  4 世纪后期,氐族建立了前秦政权。前秦皇帝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前秦强盛起来,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北方出现汉魏以来少有的安定。此后,苻坚急于统一全国,大举进攻东晋。

  ( 二 ) 淝水之战

  看视频《淝水之战》,结合影片和课本知识,思考回答:

  淝水之战发生于哪一年?作战双方?有关成语? 结果?影响?

  “动脑筋”:苻坚拥兵 80 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这是为什么?

  思考与判断: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经济有所发展。但是,南方的东晋政权又被大将所夺。 420 年大将刘裕称帝,国号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总称为“南朝”。

  ( 三 ) 江南地区的开发

  出示:材料 1 :(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 2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想一想:为什么《宋书》里描写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会有这些不同?

  这是因为,汉代的江南尚未开发,魏晋以来已逐渐得到开发。

  想想看,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结合课文寻找答案。

  师讲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政权分立时期,从这一时期开始,我国南方的经济就逐渐发展并赶上北方。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但是总体而言,我国南方的经济依然落后于北方。直到两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最终南移

  【合作探究】

  1 、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

  2 、西晋仅仅是昙花一现,想一想、为什么西晋的统一只有很短的时间?

  3 、淝水之战中,东晋能够以 8 万兵力打败前秦的 80 万大军,这是为什么 ?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

  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小结提升】

  

  新课标人教版历史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

2020新课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最新汇总(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人教版201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