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

时间: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精选3篇)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精选3篇)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1

  在我国,清明是一年中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淸明。”

  据历史资料显示: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踏春、祭扫、荡51、插柳等的一项传统的综合活动,自周代始,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亦是与农历的上已节、寒食节相融的节日。所以,我国各地搞传统请明活动的,一般都在淸明正日或前三天和后三天的一周内进行,这些传统的活动至今还被保留。

  谈到淸明,我们总会想起(唐)杜牧的一首家喻户晓的《淸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人小孩都能诵读。此诗后来又被人改换了标点后,变成为一首小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向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改得十分有情趣。

  春回大地的时候,草木复苏。经过一个冬天的冰雪严寒的困扰,男女老少都走出家门,开始到春光明媚的郊野寻芳踏青,去亲吻阳光、去亲吻春风,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春游和扫墓。记得(唐)孟浩然的《大堤行》把踏春写得十分逼真:“大堤行乐处,车马相驰突。岁岁春草生,踏青二三月。王孙挟珠弹,游女矝罗袜。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十分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踏春的真容。我国北宋时期张择端画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古时清明的浩大场面。你瞧,那画中有1643人、208头动物、29艘船、房屋搂宇30多栋、车15辆、轿8顶、桥17座、树180余棵,生动地描绘了当时春游集市的真实盛况。再读唐崔护的《题城南庄》,也是春意盎然:“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心笑春风”。在这些古画和春游诗中,挟带着众多传统的生活故事和美丽传说,读后会回味无穷,遐想万千。

  是的,清明时节是踏青和祭扫的时节。在古代,人们一矣到了清明,就会老少童幼齐出动,纷纷走向郊外踏青、扫墓,就连一直侍候在家中的妇女也抱着孩子走出家门,走进扫墓大军,祭先人、祭祖宗。即使是出外不能返回原乡的人们,为了祭扫祖先,他们也要利用空间寻找面对家乡方向的`小河和湖泊,他们会在水边岸上划个圈圈点燃纸钱行祭,以示孝心。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相连,又因寒日有传统的三日不上火之说,所以在古代,千家万户在三天内只能以冷食为生。他们点火的目的只能给先人与鬼神烧纸送钱,这也成为古时清明的真实写照。在我国许多地方至今还留住了这道风景。(唐)王建有诗云:“寒食家家出古城,老年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走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垄上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大文学家苏东坡在被逼流落他乡时,写过一首十分有名的《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悼妻词,表达了他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滿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抖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东坡在他乡想到妻子泪如雨下,十分逼真地写出了当时的祭扫和怀思的动人场面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2

  清明,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雨。仿佛有了这雨,清明才更能显得出它淡淡悲凉和丝丝忆念的味道来。是清明成全了这场雨,更是这雨衬托了清明。望着飘洒的细雨,才更能引得人们心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思。这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风冒雨,点缀寂寥,行行重行行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跚跚独行。

  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愁鸦悲啼,雨洗清秋,风吹哀愁,唯见烟雨一片苍茫,不见人家与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行旅,好一个凄迷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拱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昔日种种,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回味少年时,清明节和雨,在我的印象中只是一幅优美的画卷。随风飘洒的细雨中,一位骑着马赶路的清贫诗人,俯身向着一个小牧童,牧童站在道旁,一手握着鞭子,一手遥遥指着间草房。草房上空,一面红色的酒幡在薄薄的细雨中时隐时现。这大概是源于《清明》这首诗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断魂”?因为“古墓花影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我无忧的岁月里,这首诗所给予我的就是这样一种恬美的意境。少年无忧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就像童年放起的一只风筝,挣断了线,便消失的无影无踪,到处也寻觅不到了。

  这首诗,今天读来仍然那么哀怨,那么亲切。古往今来,人性中某些共同的、美好的感情,四海相通,古今相通。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生者总是会不断地成为逝者。有人说,对别人的思念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淡。我想,或许对于至爱亲人的思念恰恰与之相反吧。即使过了再长的时间,在每次忆起他们音容笑貌时,我们的心中总会有些酸酸凉凉的感觉吧。哪怕是十年、几十年,这种感觉也不会减弱、消失,反而会变的更加强烈。正因如此,清明节才会成为一个流传千年的日子;清明时节的细雨,才会绵绵不绝地纷纷而至,这大概是对于人们心中哀愁的感应吧。

  又是清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我不能流泪。但对亲人绻绻的思念,洒下所有的泪,回忆就不仅仅再是生活的负担。我们再次体会人世间的爱心与温暖,拼合破碎的心,微笑着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我们感慨世事无常人生苦短,曾经真正爱过,生命便不存在遗憾。援手于他人危难,自己在挫折中保持乐观,只要心中有爱,爱就会没有遗憾,人生永远是美丽的春天。有拜托清明的细雨了,希望她如期而至,就算是世人欲流而难流的泪吧!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3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也是遍布各处。但是,或许人们都认为长城、乐山大佛、颐和园更令人神往。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一种思乡情节,都认为不如自己的家乡。我的心目中,就是最爱生我、养育我的豫北大地——太行山脉之畔。

  这个地方虽不甚闻名,但是在我们的周围也不泛有富含历史底蕴的名胜古迹。清明节就要到了,于是,在四月三号的早晨,我们学校组织了组织了一次盛大的祭英烈活动。

  在队伍准备就绪之后,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踏着晨曦的露水徐徐前进。鲜亮的旗帜在空中迎风飘扬,饱含着活力与青春的气息。

  一路上,春风徐徐吹来明媚的阳光抚摸我们的肌肤。似乎万物生灵能看透我们的内心一般,鸟儿欢快的鸣叫给我们以优美的旋律,花儿绽放花苞为我们增添美丽的环境,树木张开那粗壮的树干向我们表示欢迎。阳光现在已更加强烈,在前进的步伐中,身上显得微微湿润。在这和谐的大自然中,我们真正的领略到祖国山河之锦绣,深切的感受到家乡风光之绚丽。

  转眼,三潭到了,我们陆陆续续进入英烈亭。瞻仰着英烈亭,亭的周围,山显得陡峭嶙峋。亭子的栏杆周围,摆满了白花。仔细观察,英烈亭的场面虽壮大,但风吹日晒,英烈亭的柱子已失去了原有的光泽,那一条条裂痕中,写满了历史的沧桑。新团员们在英烈亭下宣读入团誓言,那铿锵的语言震撼人心,一字一句在我们心田中生根、发芽。在这严肃而壮大的场面中,我们在英烈亭的周围献上了白花,花虽小,却深切的表示出我们的英雄的敬佩之情。英烈亭前,我们向英烈碑献上了诚挚的一躬。

  礼毕,我们在这鸟语花香的季节向山上进发。

  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桃花开得旺盛而富含朝气。原本光秃秃的山,此刻被这美丽的景致衬托出生命的活力。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山顶。山顶上葬的是姚家先烈,故而名为姚家坟。不知大家听说过以前刚正不阿而闻名的姚学瑛吗?他的家族一直荣宠不衰,大家知道为什吗?原来一切皆因先祖之墓地是否为风水宝地。

  都说姚家坟为风水宝地,如今一看,果然不同凡响、气势恢宏。此间群峰环列、层岭掩映、清溪流泉、绿柳翠竹映带左右。近观“头枕耧头山,脚蹬老龙潭。”远看“三河环绕循气旺,四周围屏则地雄。”坟前有两棵粗壮的松树,如守护的神仙一般。一棵松树树干向四周张开,为坟墓搭起了一片树荫。另一颗树干向两边张开,仿佛黄山的迎客松一般,张开双臂向我们表示欢迎。看似平常,但令人惊奇的是;它的根部不似其他树木一样,反倒像《西游记》中的人参果树被孙悟空连根拔起时的形状一样。根部看似分离,实则藕断丝连,使人们产生了无限遐想……

  因时间有限,我们匆匆瞻仰之后便离开了这里。我们留下的只有脚印,带走的只有回忆。这些回忆包含了对家乡名胜的热爱与赞美,也像我们心田中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四季常青,不曾凋零。

  这些回忆,会帮助我奋进,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实用清明节的作文(精选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