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春节民俗作文

时间:

春节民俗作文(集合5篇)

春节民俗作文(集合5篇)

春节民俗作文1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十分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与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

  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十分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与“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获太大了,知道了十分多过年习俗的知识,不过我觉得有点迷信,但这又仿佛是一种乐趣,只要快乐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况这是传统的习俗,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啊!

春节民俗作文2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当然,吃年饭总忘不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在看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午夜烟花快燃放!“轰!”一个礼炮打响,天空顿时蒙上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屋顶上都挂上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你们也听说!

  结尾: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啊!”“哎!来来,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不。”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春节民俗作文3

  包饺子是中国人在春节时特有的民俗传统。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取“更岁交子”之意,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佳肴。趁着放假,我也体验了一把包饺子的乐趣。

  早上,我和妈妈来到小菜场,采购了饺子皮、香菇、胡萝卜、鸭蛋、猪肉这些原材料,回到家先加工馅料。我当妈妈的助手,先把猪肉打成肉糜,香菇切成小颗粒,胡萝卜弄成蒜泥状,再把它们倒在一起,放上盐、味精、姜末、酱油、水等调料,最后打上一个蛋。我心有疑惑,妈妈一看便知,笑言:“加上一个蛋可对下锅后饺子皮起凝固作用哟!”哦,我恍然大悟,看来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啊!

  摆好盘子,上面放好纱布,我就迫不及待地包起来。照着妈妈说的先把中间的边压紧,再把两边往中间一捏。哎,馅不听话地露出来,没办法,只好把这烂摊子交给妈妈补救。重新拿起一只,我少取了些馅摆在皮子中央,对折,小心翼翼地这里一捏,那里一压,哈哈,总算裹好了,可放到盘子中间时,它又像一个醉翁到了过去。妈妈仍在一边鼓励我,我包得越发起劲,一个比一个站得稳。

  过了一会儿,我把饺子放进锅里,用沸腾的水煮着,不一会儿,饺子就像一个个活泼的孩童,涨溢着脸,我把它们捞出锅,迫切的心情使我吃它的脚步加快了,啊,真是香在嘴里,甜在心间!

  包饺子,练技艺,过大年,乐甜甜!

春节民俗作文4

  在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在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在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在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在正月初十,地诞。是日不砍柴、不掘土。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在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在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以上就是我家乡——福建的春节习俗。小伙伴,一起来,更精彩哟!

春节民俗作文5

  炮竹声声,新年到了,好多人已经回到自己的故乡过大年了。

  我们买了新春联与烟花爆竹,回到家后,我迫不及待地将旧春联撕了下来,又把新春联贴了上去,我刚准备贴上新春联,就被妈妈阻止了,她说:“先看一下吧!”我左看右看,摆正了一点往上贴,妈妈急着喊着:“不对不对,不是这样的”。说完,她就倒着春联往上一贴,我哈哈大笑:“妈妈,你犯胡涂了。春联贴反了”。妈妈严肃地说:“不要乱说话,福倒着贴,代表福到了”。我这才恍然大悟。就这样,除旧迎新的任务搞定了。

  我与哥哥各拿着一根烟花爆竹点了打火机,突然“嘶”的一声,烟花爆竹上冒出了小火花,接着,烟花爆竹出现了噼呖,每过20秒,烟花上的颜色就会变焕,当最后一个颜色出现时,我不禁感叹:“这真好玩啊!”

  爸爸提起了炮竹就往家外走,显然,他是要去放炮竹了,到了指定燃放点,爸爸用打火机在点火口上放了火,就扔得远远的,炮竹“噼里啪啦”地响了起来。年的味道越来越浓了。

  这个新年真美好啊!

春节民俗作文(集合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