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

时间:

【推】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通用3篇)

【推】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通用3篇)

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1

  四年前的九月,我进入了这所学校,失落过,彷徨过,不知所措过,不知道这就是梦想的大学,还是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梦想。刻苦读书,仿佛已经成为了高中时的记忆,大学四年里,我们扪心自问,挑灯夜读的有几个,自发早起早读而不是为了红卡加分的又有几个?

  现在,我已经进入了大四,一种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压的我喘不过气,为了找工作,许许多多的证等着我们去考,投简历、面试、笔试,考研、考公务员,放在我们面前的选择许许多多。而正是这个时刻,需要用到我们大学里所学到的知识,需要我们展示自己的实力。可以说,这是对我们大学生涯的一次大阅兵,它可能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后半生,其重要程度可想而知。

  可能正如电影里所演的,我们号召“读书去”,却仿佛指明了,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只有上大学才能有好的前途。大学生不再是“读书人”,而是代表一个孩子能否“有出息”的衡量标准。于是,这三十多年来,家家户户挤破脑袋让自己的孩子上好的高中,参加各种补习班,考名牌大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大学。而那些没考上的学生,便成了家长们口中的“反面教材”。

  记得高中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只知道顺着父母的意愿“考上大学”。如果我们在高中的时候就知道,自己上大学是为了什么,也许我们就不会有大学浑浑噩噩的四年,也许会读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知识。

《高考1977》,让我看到那群失去回程希望的知青,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作出的一场斗争,他们只想用知识改变被耽误的人生和命运,不用每天在农场,而是回到户籍地,当城里人。当他们为了赶上去高考的火车而一路狂奔时,他们奔向的是他们的理想,奔向的是他们新的人生的起点。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在农场,对高考的渴望成了知青的救命稻草,为了高考,他们可以绝食抗议,可以“反组织”,为了高考,他们可以放弃一切。邓小平将高考恢复从1978提前到1977,也验证了当时的中国对知识型人才的渴望和需求。高考制度的回复,将知青从黑暗中拯救出来,给他们带来了曙光,给全中国带来了生的希望。

  想想我们现在,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有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传授知识,然而许多同学却趴在那里睡觉、玩手机,我真是为他们感到羞耻,这是花着家里的钱,浪费自己的光阴啊。书到用时方狠少,等到我们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知识结构是如此不完整,在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是如此浅薄,那时候,想要学习,想要找人请教,就比现在困难多了。

  高考的恢复,是为了让更多的有志青年能学到更多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使自己变强,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强林之国不倒,因此我觉得我们更应该珍惜大学的四年,因为他们来之不易。

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2

  看了《高考1977》这个电影。看了之后,感动颇多。

  那个年代,想读书是多么的困难,不读书就只能永远留在农村种地,无法发挥自己的光和热,无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都是知识分子,落魄到那个地步,真的很可怜,这也是十年内乱带来的恶果之一。幸好邓小平同志用心提出恢复高考,那些想读书的青年人才有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剧中最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是当他们得知能够参加高考之后那种激动,那种对知识的渴望。我们这代人,吃得好喝的好,但是却没有那种对知识的渴望,上学也完全是被家里逼的,谈到高考更是怨声载道。但我想,如果你看了这部电影,你也许会喜欢高考。虽然它有很多很多的缺点,但是目前它是唯一适合我们国家的选拔制度。试想一下,如果此刻还是当年那种的推荐制度,上大学要靠政治背景,我们此刻多少人还能上得了大学了?所以,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珍惜此刻的机会,好好利用大学里面的资源,尽可能的去多学习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祖国,为我们自己的未来奠定好基础。

  电影里面的感情也让我思考了很多。陈琼愿意等,但是现实很残酷,每个人都要应对,他们应对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保守观点。现实社会中,浮躁的人太多,想在一齐就在一齐,想分就分,想要找到电影中那个年代纯真的感情,真的太难了。

  最后要说的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出场。孙海英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演员,很成熟,很有魅力。他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让我感动了很久很久。周显欣,很漂亮,对她我不太熟悉,但是很支持这种新演员,期望能够走的更远啊。  期望以后这种组织看立志电影的活动能够更多,更好,让我们大学生活能够丰富些,让我们思想能够更加深入,不能再那么肤浅了。

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3

  好久没流泪了!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的感慨。是的!我们好久都没流泪了。

  这是一片浩瀚的荒原,这是一片炽热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无数的知识分子挥洒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大江东西。唯一共有的是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求,以及对命运的不屈。这是一个动荡的年代,这是一个高呼劳动人民万岁,劳动最光荣的年代。可是只有劳动改变不了中国的贫穷,只有劳动是满足不了中国一代青年的梦想的。

  当要恢复高考的消息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不胫而走时,有一股小小的火苗开始蔓延,他在每个青年的心田上冉冉升起,我要读书,我要考大学,这个呼吁在那个年代,在那片荒原上是这么的突兀,这么的刺耳,可能吗?开始时是没人敢相信的,是的,相信这句话,在那个年代需要大多的智慧与魄力。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空穴可以来风,当阿三抱着收音机出现在众人面前,当宣布恢复高考的声音从万里之外传来,这片火终于迎风而起,燃烧了着万亩北国的广土,这个冬天注定不平凡,这个1977注定改变这一群知识青年的命运,注定改变中国的命运。当这片火迎着北国的风熊熊燃起的时候,热血在这一刻霎时奔涌……

  是的,他们要考试,他们要改变命运。没人能阻挡他们的脚步:十一年的时间,不能;场长的反对,不能;恶劣的环境,不能;路途的辗转,不能。是的,任何东西都不能。当场长舍不得他们抛下辛苦耕耘的农场而想法刁难的时候,他们一理抗争,不成,便绝食抵抗。他们是宁愿死去,也不愿与梦想隔绝的。当拖拉机坏掉,当时间急迫,他们毅然决然的选择用脚步丈量这抵达梦想之路。他们在雪中奔跑,在林间穿梭,一个跌倒,另一个拽起;一个倒下,一伙人把他托起……他们就这样狂奔,从黑夜奔向黎明,从现实奔向梦想……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强生想要读书,便去书库去偷,被人抓住,扭送到派出所,偷书不成,反遭惩罚,然而,一句:这是你的包吗?让他没有白费力气,是的,这是一个这样的年代,警察偷偷的在他的包里留了几本书。是的,知识本就有着这种力量。

  带着“历史反革命”的高帽的陈老师不远万里从上海赶到东北,冒着畏罪潜逃的风险,为的就是送一套高考复习资料给自己的女儿陈琼,可是却无法得到女儿的谅解,面对向他索要证明材料的愤怒的女儿,他显得那样的无奈与心痛,这是时代的罪过。为了帮助想要考试的孩子,他又应求冒充招生办的主任,最后又为了自己的女儿伪造了一张证明。这是一个父亲的力量——不顾一切。

  这是一个怎样的年代?顽固的场长老迟最终被这群孩子所感化,最终被这种渴求所感染。是的,当渴望改变命运的雄火燃起,当渴望梦想的灵魂翻山越岭,这便无所不及,无所不动。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年代呢?被困了十一年的灵魂终于破茧而出,我们要高考!

  我不禁想到了我的高考,想到了我们的高考。我们或许曾经抱怨,高考这座大山压制了我们太多太多的东西,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是的,1977的高考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今天的高考依旧会改变我们的命运。我感谢高考,他让我走出了狭隘的农村,他让我拥有过那么多的激情与梦想,他让我曾度过了三年繁忙充实的岁月。曾经,我也曾抱怨,高考,掠夺了我最美好最失意的岁月,但今天,回过头观望,才发现,那时有着太多的美丽,太多的憧憬。

【推】高考1977观后感初中范文(通用3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