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

时间:

【推】经典咏流传观后感(集合6篇)

【推】经典咏流传观后感(集合6篇)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1

  看完《经典咏流传》给我留下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孙杨传唱的经典诗词《亭亭山上松》。 我不禁想到一句话:做人当如松!

  东汉刘桢的《赠从弟》这首诗,我初一就背过了,如今听着二十七岁的孙杨引吭高歌,才觉得品出了诗的滋味。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刘桢距离今天已经一千八百多年,他的“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经典之作。节目把这首诗选出来传唱,尤其是让孙杨来唱,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策划。因为,这首诗,似乎就是孙杨的写照啊!

  仍记得2016年8月14日,里约奥运会游泳比赛进入到最后一天。中国人都期待着中国名将孙杨的佳音,然而,就在200米自由泳夺得冠军后,孙杨突发感冒,导致身体状态欠佳,在预赛中被淘汰。这样,孙杨也失去了卫冕的机会,他以1金1银的成绩结束了里约奥的运会之旅。我想那时候的孙杨,已经够难过了,可媒体不放过他,铺天盖地的评论向这个大小孩砸过来。他如果没有松柏一样的毅力,如何挺得过来。作为中国男子游泳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世界游泳健将。哪怕身上一直都有伤痛折磨,但他依旧坚持训练,尽职尽责地履行他对祖国的承诺,不言放弃!

  唱这首歌的孙杨,在经历了人生的无数风雨后,看起来更成熟了,他以一个体育人的身份,唱出了生命的自强不息,其实,这种松柏精神,应该是中国人一脉传承的文化基因,因为做人当如松的信念和追求,我们的历史才得以传承。所以我希望将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让古代先贤的情怀、智慧能在时代语境里观照当下,并能扎根、发芽、开花、结果,赋予今人以积极的思考和无穷的正能量!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2

  今年,央视大型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被人们形容为传统文化大餐,这档吟唱古诗词的节目“燃”遍朋友圈。

  就连教育部长也为这档节目点了赞!

  陈部长说:“《经典咏流传》,这个名字就很好,在中国古代,咏是朗诵和歌唱结合在一起,流传就是传承下去,要流行起来,这个咏又是双关语,既是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一种期盼,让经典能够永远流传,让它在歌唱中、在朗诵中传承下来。”

  的确,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只要读过书的人,都会感喟诗词的魅力。而对学生而言,只差一个爱上的机缘。

  你听,李白站在盛唐文化之巅,高声歌咏《将进酒》,他那“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潇洒不羁,千百年来就是一首绝唱,无数人感叹于其魅力。如今,它被歌者“凤凰传奇”悉心演绎,更让乐曲原创者中科院“摇滚博导”陈涌海,带着我们一起,跨越1200年,与李白共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绝美境界;与李白痛饮“同销万古愁”,那激荡的旋律,配合歌者动情的演绎,加之诗词本身之凝练,让听者无不动容,可谓“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你听,“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唱出了一种不屈,唱出了一种精!清代诗人袁枚的《苔》并不知名,却因着乡村教师梁俊和贵州大山的孩子们天籁般地唱出,一夜爆红,相关视频全网播放突破4000万。听着这首曲子,你会觉得生命之伟大与不易,你会感叹,哪怕再微小的力量,努力了就不一样,你会不自觉也想到自己,只要被太阳照射到,一切都是希望!一次吟唱,让一首“孤独了几百年”的小诗,被世人牢记;一次吟唱,让人们记得了山村最朴实的老师和孩子;一次吟唱,洗涤了每个人的灵魂,找到宁静与原始的纯真!春风阳光不到地方,青春照样萌动。哪怕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丝毫也不自惭形秽,依然像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你听,“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尚雯婕携巾帼英雄木兰款款而来。民族大鼓、唢呐、古筝古琴再加上“小花木兰们”河南豫剧的腔调,摇滚的编排方法,让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碰撞。从来没觉得一首流传几千年的诗词,可以与现代音乐结合成这样的腔调。尚雯婕独特的嗓音,让人刹那间在传统想象中国乐的思维空间展现出了别样的英雄范儿。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那个传说中的“花木兰”,她奔赴沙场时的果敢,她战场上的巾帼不让须眉,她荣归故里后尽显的少女的温婉!一个东方女孩儿与东方女英雄的气质在重新被演绎后浑然天成。

?三字经》《鹊桥仙》《枉凝眉》《梁祝》《明日歌》……连续几个晚上,这些已成中国文化符号的经典之作,被虔敬用心地重新演绎。音乐里流淌的豪放、旷达、婉约、深沉、凄美、忧伤——这些诗词包含的诸般情感和思想,感动每一个多情的灵魂!我们在感叹之余也恍然:现代传播并非国学天敌,反而能让古典文化插上更有力的翅膀,让更多人分享。

  其实,诗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从《诗经》伊始,经《楚辞》,历汉乐府,至唐诗、宋词、元曲,我国的诗、歌、音乐,从来都是缠绵相依的。丰富的`音乐性,平仄的节奏,完美的写意,幽深的情境,可谓丝丝入乐,如一朵朵梅花,傲然立于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不管以怎样的形态出现,都曾令人叹为观止。而今音乐与诗词酣然重逢,让国人对古典诗词有了更丰富、更亲近的理解,使诗词有了更动人、更喜悦的生命力!

  当网络罩住全球,当人们崇尚快餐文化,当西方文化炫目登场,人们曾经忧虑国学传承之难,仿佛一触即溃。而今,在众多文化人、媒体人、文艺人的共同努力下,有《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精品节目的纷纷加持,让我们再次领悟了经典的魅力,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传承的希望,让我们再次感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历史虽然远走了五千年,但有些精髓的东西,我们,真的不能丢!假使,我们丢掉了孔孟之道,假使,我们忘记了李白杜甫,假使,我们抛弃了礼智信,那么,现代的中国人除了黄皮肤、黑头发,在多元的世界里,我们靠什么让五千年屹立不倒的华夏文明继续绵延?我们的下一代将从哪里得到民族自信与民族魂的滋养?我们民族的伟大坚强与不屈又从哪里传承?

?经典咏流传》再一次告诉我们,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无穷魅力,我们应该用无限的可能去亲近她,去理解她,去演绎她。真心盼望沉迷玩王者荣耀的孩子们,在哪个晚上也能稳住心神听诵李白, 听诵李清照,听听中华五千年的厚重,听听华夏文明的纯真,那么,传统文化再次绚烂于中华大地,将不再是梦!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3

  现如今科技如此发达,电子产品铺天盖地的闯进我们的生活。闲暇时间总想逛逛淘宝,刷刷朋友圈,打打游戏,熬夜追剧。直到看了《经典咏流传》才让我对诗词有了全新的认识。

  一提起诗词,多数人都会想起小学时我们在课堂上摇头晃脑背诵的一首首古诗。可是,当时的我们也仅仅是将诗词背下来而已,并没有真正理解诗的意境。今天,当我们以现代文明的形式,用现代歌曲来演绎诗词的意境,才让我对诗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位耄耋之年的老艺术家——谷建芬奶奶用十二年的时间谱写《新学堂歌》,孩子们天籁般的声音在耳边激荡回旋,每一个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如精灵般敲打着孩子们纯净的心灵,陪伴着孩子们成长。当现场所有的人向古奶奶致敬时,音乐响起的一瞬间,我的心灵也为之震颤,内心不由自主产生敬佩和感动。一个人用自己的力量让人从内心体会到快乐,这就是“匠心”精神,值得我们为她鼓掌,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龚琳娜和其爱人老罗也让我心生敬意。一个土生土长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凭着对编钟的热爱,去探索、去研究,即使这样的研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成功,但是,他们因为热爱为音乐的探索付出的努力,就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赞叹!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4

  这些天,一档名作《经典咏流传》的节目在华夏大地上如同烈火一般烧进了炎黄儿女心里,同时,也让我们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

  当我看到这档节目时,我对它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这些年,这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节目越来越多,将文化情怀像不要钱似的肆意挥洒,甚至于有的节目打着文化传承的旗号,却只是为了商业价值。

  可这档节目,好像还有些不同,不必说康震,王黎光这样的学术专家,就说其中创作的一首首歌曲,是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比如王俊凯演绎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样一首劝学的诗赋,平日里读,不谈别的,那枯燥的感觉就让我对它敬而远之了,可当我听到它改编而成的歌曲后,却一点这样得想法也没有了,明快的曲调让我感到一丝新奇,这样的方式实在别出心裁,当那无趣的诗句用音符串起来时,被架在五线谱上的时候,那种情绪的带动是无与伦比的。毛不易与廖俊凯的《月下独酌》霍尊的《山居秋暝》,这些我耳熟能详的诗词却也演绎出了更深的层次,情绪的打动,让诗词中那些朦胧的东西更加具象化,成型的山河在眼前浮现,如同在水墨画中穿梭,一首听完,甚至还想再听一遍,就像饮酒一般流畅。

  不可不提的是洛天依与王佩瑜的合作,电子合成声与花腔女声的合奏中,我好像看见了新与旧的碰撞,迸发出更加绚丽与奇异的东西,正像任嘉伦所说的那样“用这种新的方式来消化诗词,可以让我们在诗词上学到更多。”

  这句话让我感受颇深,用新事物承载旧事物,这是当下最平常不过的事了,比如网购,网络学习,华阴老腔和摇滚合作等等,这样那样的实例告诉我们了新旧继承的美妙配合,用流行的东西承载着传统,包括诗词。可是这样好么?

“对于古人来讲,时间就是未来,而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未来已来。”是的,我们生活在古人的未来中,学习着古人的东西,继承着传统精神,但渐渐地,大量年轻人不耐烦了,他们对传统的,老套的东西厌倦了,它们更喜欢流行的,更有趣的东西。固然,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这也是未来的大潮流,是对传统更好的继承,那对于年轻人呢?一味让流行与传统结合,势必会失去传统中最具韵味的部分,古人的意境不是一副简单的水墨画,不是一饮而尽的酒;它更像是一杯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的茶,更像是清晨朦朦胧胧的云雾氤氲在林间,和着鸟叫,空谷传响的美妙意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理解诗时都不会相同,每个人学习时也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样的节目,让年轻人最低限度的爱上了传统文化,可是那其中最妙不可言的地方,是一首首三分二十四秒的歌曲所不能表达的。

  历史,就是踩着前人的头颅一点一点发展的,只是继承而不能理解,和读书不明意一样可怕,别让前人的头颅白白的粉碎,更别让未来的孩子们,回首这段历史时,留下悔恨。

  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继承就不是未来,在古人的神韵上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才是未来。

  历史的车轮已经转动……未来未来未来未来未……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5

  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本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入选诗词从中国诗歌的缘起《诗经》开始,包括楚辞、汉魏六朝诗,唐宋诗词、明清诗词,一直延续到当代名人诗词,时间跨度数千年。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传媒研究者靳智伟表示,中华民族是诗的民族,中国人对诗词有着独特的文化情结,这构成《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社会基础。“当中国人遇到天大的困难或灾难时,甚至当我们一无所有时,我们还有诗。中华民族创作了世界级的华彩诗章,而这些诗章又锻造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事实上,本届选手已经展现出诗词对他们精神的“锻造”。冠军选手武亦姝说,苏轼“可以根据人生境遇调整心态”,读东坡诗词会让人有好的心情,不知不觉中,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也让她有勇气笑对各种人生挑战。选手陈更说,古诗词中关于人性、历史的内容,可以映照在自己当“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

  2月1日播出的节目中,武亦姝在“飞花令”环节以“月”字吟诗,被提醒所说诗句重复了,她脱口而出《诗经七月》中的诗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蒙曼随即点评道:“诗歌的真善美是渗透到她心里去的。武亦姝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而是有诗意在她心中,她站在那里气定神闲的样子,诗意就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张静说,“诗词大会”选手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谦谦君子、挥洒谈笑的气度与风貌。“当有选手屡败屡战再度出现在舞台上说出‘只为挑战自己、战胜自我’的时候,当有选手得知母亲住院主动选择放弃比赛的时候,他们的知行合一践行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品格与修养,正是他们的取舍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妙义。

  通过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我的学习欲望,认识到自己还要学习的东西很多,知识储备还远远不够,如果让我去参加节目,我可能在第一道题目上就卡住了。感触颇深,真真的是学无止尽,我们要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好习惯,不断地充实自己,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经典咏流传观后感6

“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雪花那个飘飘,年来到……”这一段耳熟能详的歌词,便是著名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经典唱段。不知不觉间,歌剧《白毛女》从1945年在延安首演,已逾七十一年。近日,这出经典的歌剧又登上了3d大荧幕,电影技术对歌剧艺术的拓展,全国庞大的院线对歌剧《白毛女》的传扬,让久唱不衰的经典剧目,又焕发了全新的生机。再次为人们带来一场感官与心灵上的冲击。七十多年的时间,《白毛女》的形式、剧情经历了多次改编,包括田华老师主演的电影版,以及后来成为文艺样板戏的芭蕾舞版,而作为“始发”的歌剧形式,在多年的演出中也多有内容上的变更,不同的主演及主创阵容,分别赋予了这部歌剧异彩纷呈的魅力。纵观全剧,“白毛女”喜儿的人物身份,有着多次的转变,从开场时盼爹爹回家过年的羞涩少女,到被迫抢入黄家的苦命奴仆,再到拼力逃出身负血债的复仇女神,每个阶段的喜儿,都是一次重大的“转型”。喜儿,一个在那抗日时期需要被保护的弱者,一个贫农的女儿,人生经历风风雨雨,经历过生与死的善良、坚强的女孩。在那个硝烟滚滚的时代,用坚毅的信念,与命运与死亡做着无畏的抗争,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奇迹。人生不会是一路繁花似锦。命运总会想方法把你逼到悬崖峭壁,泥沼深潭,放弃了任绝境摧残,自是死路一条。“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水尽景绝之时,也许会有轻柔的云雾腾起,那是生的希望。“行至水穷处”不是悲哀,面对逆境,看看行船流水、云起云落,焉知转眼就是重生。虽然随着日月更迭与社会发展,时代也在不停进步,但《白毛女》所传递的反压迫精神与追求自由平等的独立意识,并没有过时,于当今社会而言,全剧励志正能量的传递,仍然有力地敲击着中华儿女的内心。

【推】经典咏流传观后感(集合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