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时间:

【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集锦7篇)

【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集锦7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1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尤其是青年共产党员,作为新时代青年党员,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谨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勇于奉献,甘于奉献,倾心投入,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近日,黄文秀同志的先进事迹鼓舞我们,深入学习了新时代的优秀先进事迹,激发强大的力量,让广大党员树立远大的目标,指明坚定前行的方向。向她学习,就要学习她满怀初心的赤子之情。

  坚定信念,信了就不能打折。一个人能走多远,不要问他的双脚,而要问他的志向。理想指引人生的方向,信念决定着事业的成败。黄文秀同志在入党申请书中写道:“只有把个人的追求融入到党的理想之中,理想才会更远大。”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她说“我们党是切实为群众谋发展谋幸福的党,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就是我的使命。”在他眼中,理想信念是一辈子的事,这句话绝不是口号,信了就要一心想着为党为人民而战,是终其一生的任务,更是不能打折扣的担当。

  黄文秀说过:“长征中,战士们死都不怕,在扶贫路上,这点困难怎么能限制我前行?”她不畏艰辛的付出和深沉的热爱,是她积极作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硕果,面对失败和困难时,她掉过眼泪,但没有说过放弃,在她的人生词典里没有撤退、没有后悔,作为一名党员,脚踏实地做着使命感促使自己去做的事。

  在担任第一书记一周年时,她在手记里写下了一句话,“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这就是黄文秀,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建设家乡,改变家乡,砥砺前行,谱写了新时代青年壮丽的青春之歌。

  每一个人都是另外一些人的指路之灯,就像黄文秀同志,为众多的人照亮了前行的路。新时代的我们也是更多人的指路之灯,披荆斩棘,我们无畏前方的黑暗险阻,我们将以坚定的意志、顽强的作风、敏捷的思虑、团结的作风为更多更多的人民,为更多的后来者迸发出属于新时代的我们的光辉,将更多的希望留在中国的大地上,终有那么一天,雄鸡将啼鸣,迎来灿烂的朝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

“逆行者”这个词最近悄然火了起来,那么到底什么是逆行者?逆行者就是在危险情况发生时,在所有人都在想尽办法撤离时,那些把生命置之度外,向着危险的地方去拯救更多生命的人……

  谁都知道武汉是疫情重灾区,可是仍然有太多人选择逆行而上。他们与病毒作斗争,他们与死神抢夺生命,他们用火热的中国心书写着大爱的文字,他们不断地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信仰”,什么是“使命”。奋斗在一线的医生,维护社会治安的警察,坚持前方报道的记者,许多滞留武汉的异乡人,甚至还在上学的学生……千千万万人的命运,都在这个新年对彼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关注着手机上的最新消息,一条条来自一线报道,一串串令人揪心的数字,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这场巨大漩涡。让人欣慰的是,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请战、报名,他们“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不管是抗击一线还是支援后方,他们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勇敢负责的精神,坚守自己的岗位,认真完成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筑牢疫情防控的防线。

  奔跑着,在死神的世间与时间赛跑;穿梭着,在阳世和阴间抢救生命;坚守着,病毒不退前进的步伐不停;也逆行着,不怕困难病毒不消决不退缩!哪怕前方是万丈悬崖,也要义无反顾往下跳;哪怕背后死神在挥着镰刀,也要从容不迫向前跑。责任,他们的肩头,承载的是全国人民对他们的信任。他们是最普通的中国人,却也是最伟大的逆行者!

  防控疫情,他们是“最美逆行者”。84岁的钟南山院士,带领一流技术团队,在前线努力工作;无数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而来,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筑牢基层防疫第一防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也正凸显了全国人民的团结一心,我们在努力,我们再努力。

  这本是一场毫无温度的灾祸,但逆行者却让灾区的人们感受到世间的温暖。20_年的非典,我们挺过来了,20_年的H7N9,我们也战胜了,20_年的肺炎,肯定也会在各阶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最终胜利!

  武汉封城,封锁住的是病毒的扩散,而锁不住的,是武汉人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全国人民对武汉的祝福。武汉,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全国人民都在等待着,等待着病情过去,等待着武汉重新焕发生机,等待着……再去武汉吃一碗热干面,再等一场樱花盛开。

  这世上本就没有岁月静好,我们所谓的安逸,其实只是因为有人在背后替我们负重前行。逆行者,是“伟大”的代名词,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在他们的带领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美好的明天指日可待!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3

  __日,我们通过电视、手机,一遍遍和一个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国84岁的工程院院士、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现在已经是国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个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钟南山院士就是那个“定海神针”,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信赖的人了。一个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却神奇地拥有了100%的可信度。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

  20_年这个春节,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广州、北京、武汉三地奔波,连续奋战。他一边提醒公众“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赶往防疫最前线!

  当前的疫情,是病毒变异的结果。细菌性的病人,一般都有特效药抗菌治疗。但是这次的冠状病毒因为是新型的,第一次发现,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当然了,没有特效药,也不是不能治,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很硬的医学基本功。当疫情来临的时候,他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医术去战胜它。

  钟南山曾说,他永远忘不了他中学老师说的一句话: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这句话,钟南山牢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我们要学好科学知识,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对我们的国家有利。以后,不管将来干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要想走得远,都必须拥有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好好学习是一种责任!我要谨记在心,创造并拥有更好的中国。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4

  报告会上,黄文秀生前同事、亲人、同学和媒体代表分别从不同角度深情回忆黄文秀感人事迹。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蒋丹丹以“红土地上的生命之花”为报告主题,讲述了黄文秀对驻村工作的全身心投入和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真情期盼。百坭村党支部书记周昌战以“永远的第一书记”为主题,讲述了黄文秀走村入户、斗志昂扬,为百坭村群众谋幸福的故事。黄文秀的研究生同学陈丽美说:“文秀总是把微笑给了别人,把坚强给了自己。”在姐姐黄爱娟的心目中,妹妹爱家人、有担当,对一切美好事物都充满好奇与热情。广西广播电视台记者汤婧在采访中一步步走进黄文秀的真实世界,祈愿这份感动永远陪伴我们温暖前行。

  观看视频结束后,离退处全体党员干部结合实际,交流了学习体会和工作建议。

  一致认为,黄文秀同志是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在她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致决心,要认真学习黄文秀同志坚守初心、不改本色、朴实纯粹、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老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积极发挥老党员、老同志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为发展改革工作增添正能量。

  一致表示,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初心融入到为老同志办理每一件事情当中去,用耐心、细心、诚心做老同志的贴心人。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心怀感恩,用心用情服务老干部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工作状态,努力做到让老干部满意、让委党组放心,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5

  20_年5月17日晚8点,《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四川木里火灾中牺牲的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和3名当地扑火人员、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生产的拓荒者顾方舟、浙江省嘉兴市盲人中医师朱丽华、中国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张富清等人获得“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一座城,感动一个国家,也感动了14亿中国人,他们获得“感动中国20_年度人物”荣誉,实至名归。大半生献给莫高窟的樊锦诗,“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功业凝成糖丸一粒”的顾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劫难,何其伟哉!“逾古稀而不辞,虽千万人而往”的伍淑清,一颗心爱国爱港,是美心,更是良心;从不放弃,永不言败,女排姑娘身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国人……

《感动中国》节目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就在于获奖者展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精神。无论爱国还是敬业,无论诚信还是友善,无论积极进取还是崇德向善……他们身上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醒目的精神标识。

  看到那一幕幕细节,我们无法不感动。比如,1949年10月1日,杜岚在濠江中学升起了澳门第一面五星红旗。澳门回归祖国当天,已经87岁高龄的杜岚,放下拐杖亲自升起国旗,把对国家的爱传递给澳门濠江中学的孩子们。再比如,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回乡工作的黄文秀,主动选择当驻村第一书记,从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到教村民做电商,带领贫困户脱贫,可惜壮志未酬——因遭遇突发山洪不幸遇难,年仅30岁。

  每位获奖者都是可敬的,他们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不只是感动了我们,还温暖、鼓舞和启迪了我们。

  我们有理由向他们衷心感谢。“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每位获奖者都在所处的领域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他们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让我们生活的社会更有温度,让我们更有动力前行。比如朱丽华,她因伤失明,遭遇不幸,但不被命运摆布,而是自学成为当地盲人中医师,从事推拿工作30余年,开创了自己的诊所,为100多名残疾人提供工作岗位。非常了不起。更可贵的是,朱丽华坚持做慈善,截至目前已资助贫困学生480人次,为希望工程捐款达373万元。

  恰巧,17日是第30个全国助残日。朱丽华本身是残疾人,靠双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又为残疾人提供了巨大帮助,不仅推动了残疾人事业发展,也让这个社会更美好,可敬可赞。

  我们有责任用感奋回馈他们。每位获奖者身上都蕴藏着“精神富矿”,他们用数年乃至数十年的坚守,诠释和定义了平凡中的不平凡,那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特别在当下,更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面对这场大战和大考,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举世瞩目。比如,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展示了拼搏奉献的优良作风、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同样的逻辑是,从获奖者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我们就更有勇气走过苦难,走向胜利。

  我们也有必要感悟人生。获奖者中,既有名人,也有普通人,共同点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就。有些人的高度,我们永远无法企及,比如在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的张富清,再比如拿了十个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但是,他们对国家的热爱,他们的责任感,他们的拼搏精神,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换言之,我们达不到他们的高度,但可以像他们一样顽强奋斗,可以像他们一样把个体命运与国家需求结合一起。

  获奖者中有一名美国人,名叫潘维廉,1988年起在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任教,后来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拿到“中国绿卡”的老外。潘维廉令人感佩之处在于,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他热情地为厦门、为福建代言。他带给我们的启发是,无论在哪里,能够做推动社会进步、推动国际合作的事,就是有价值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尽的。”如果说主流媒体发力道德模范宣传报道,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体现了媒体责任,那么从中不断获取精神的力量,把这种力量融进工作岗位中,则是我辈责任。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6

  20_年,被中华儿女铭记的一年,当新年的钟声敲响,辞旧迎新之际,人们争相祝贺,共同欢度佳节,却从未想到,灾难正在逼近。

  继“非典”之后,中华民族再次迎来了新的挑战“新型冠状病毒”,病魔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华大地,特别是湖北省武汉市,被病魔紧紧地握在魔爪之中,全国感染人数急剧攀升,神州大陆一片灰暗。

  面对疫情坐视不管可不是祖国母亲的做法,采取积极有力的行动才是她的选择,将湖北省封省,禁止客车、公共汽车运行,在各个道路关卡设置疫情防控检查点,以及加强防疫知识宣传教育……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并肩抗击疫情。

  在抗击疫情的先锋军中,身着白衣的他们最引人注目,他们是生命的守护者,与死神较量的勇士——医护人员。当病毒来临,人人自危之时,忘记自身的安危,丢下自己的家人,舍弃了小家只为捍卫大家的是他们;为了挽回一条条生命而与死亡奋战无数个日夜的也是他们。八十高龄、曾抗击“非典”的英雄钟南山院士再次扛起抗疫的战旗,引领着这些白衣天使,身披密不透风的防护衣,终日徘徊在那布满死亡气息的病房,去驱散“新冠”的阴霾。在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内,为自己鼓劲,为武汉加油,他们早已习以为常。当记者来到他们的身边,他们的防护服胸前满是“武汉加油!”的字样,后背上书写着他们对亲人的思念,对战胜疫情的信心。

  医者仁心,所有医护人员舍身忘己、奉献一切的决心和勇气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信、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即使在转瞬即逝的“生死瞬间”,他们依然用温暖和关怀淡化着恐惧,当感染者绝望地问道:“医生,我是不是快不行了?”那透过口罩的满情希望的声音坚定地说:“不会的,我们一定会战胜死神的!”面对病魔的肆虐,他们不假思索地写下“请战书”,在亲人的注视下去投入这场殊死的决斗。口罩能遮住他们的面庞,却遮不住他们救死扶伤的赤诚之心。

  冲锋在抗疫前线的还有那些为过往车辆做防控检查的警察和护士,热火朝天地上街消毒的志愿者们,为开学作准备而彻夜未眠的老师,自愿接送医生上下班的司机和建设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用行动向世界诠释“中国奇迹”的工人……还记得在疫情检查点工作的警察叔叔们,看着他们一脸疲倦,我忍不住问他们“叔叔累吗?”“当然累了,但是如果临阵脱逃,那就害了老百姓呀!”说完,他们羞涩地笑了。我想让那位因“洁癖”而斥责护士的官员看看这样的笑容,让他明白:虽然平凡的他们做着平凡的工作,但人民的安全便由平凡的他们守护,拦住病毒的万里长城也由这群逆行者铸就。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华民族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迫使病毒放慢了脚步。胜利的曙光刚刚泛起,一些人就沉不住气,组织聚餐、多人外出等现象在某些地方又严重了起来。疫情又出现反弹,之前的努力很可能因现在的松懈而功亏一篑。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7

  95岁的张富清是中国建设银行来凤支行离休干部,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他英勇善战、舍生忘死,荣获大军区特等功一次、军一等功一次、师一等功一次、师二等功一次和团一等功一次。退伍后,他自愿申请转业到当时条件坚苦的来凤县工作。他艰苦朴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载。20_年底,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工作人员发现老人一张泛黄的“立功登记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勋卓著的战斗英雄。

“共产党处处都是为人民办事的,为国家昌盛办事的。只有跟着共产党,进一步受党的教育,使自己为党、为人民做点工作。”

  今年95岁的老革命、老党员、老干部张富清,这样讲述着自己的入党初心。

  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张富清舍生忘死,只要部队一有突击任务,就报名参加。翻城墙、缴机枪、炸碉堡……越是艰险,越要向前。敌人的子弹和弹片,掀起过他的头皮,灼烧过他的腋下,撞碎过他的牙齿,但击不穿他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么都不说,祖国知道我。

  在看不见硝烟的建设和改革年代,张富清公忠体国,响应组织号召,脱下军装,收起奖章,直奔当时湖北最艰苦、最边远的恩施来凤,一干就是三十年。

  时局艰难时,他以身垂范,动员妻子下岗;忠孝两难全时,他坚守岗位,没奔母丧成为毕生遗憾;改革开放时,他殚精竭虑,破除陈规桎梏……在同事眼里,他勤劳肯干,任劳任怨,不矜不伐。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为国浴血奋战、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干部,应该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离休了的张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没有离休。他时刻铭记着自己老党员的身份。

  当他认为自己不能再为国家贡献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岁截肢的他,拒绝在轮椅上被照料,靠着一条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来;白内障手术期间,明明可以给自己安一个好的晶体,他却选了的一款;明明没人会动他的药,但他每次都将药瓶锁上,生怕别人挪用他全额报销的一粒药。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张富清的伟岸,不止在少年从戎时屡立战功,也在中年转业后恪尽职守,还在晚年离休间奋进不息。

  张富清曾说,战场上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和意志。

  的确,在人生的征途上,因为信仰,他也一往无前。

  _年党龄,见证“绝对忠诚”

  在新中国成立_周年之际,一位党龄71年的老战士、老党员,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对党“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

  新中国走过了70年的风风雨雨,张富清老人的岗位、身份也一再改变;不变的,是他对党的“绝对忠诚”。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烧的共产党人,克服了千难万险,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缔造了新中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需要共产党人以同样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样不畏任何艰险的豪情,去夺取新的伟大胜利!

【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集锦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