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时间: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精选11篇】

  【简介】读完傅雷家书后,我深感傅雷先生的家书不仅是一部家庭教育的宝典,更是一本关于人生智慧和家庭温暖的启示录。本文是热心会员“k6”收集的傅雷家书的读后感(共11篇),供大家参阅。

傅雷家书的<a href=https://www.wxiaomi.cn/zuowen/duhouga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读后感</a>

《傅雷家书》读后感心得感悟 篇1

  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不仅仅在艺术上,他曾劝傅聪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者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家书》是一位父亲为儿子苦心孤诣的证明,傅雷对傅聪、傅敏的爱不是普通的嘘寒问暖,而是暗藏在他对儿子们的谆谆教导中,暗藏在他对儿子们道德和艺术的严格要求中。

《傅雷家书》中的傅雷既像儿子们的朋友,又像儿子们的老师。在为傅聪和傅敏提出建议与意见。这些不同寻常的家书,拼出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简单真诚却又伟大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是谁,能够在亲情与工作中相互关照;是谁,能够一面贴心的照顾自己的儿子,一面严肃的提醒自己的孩子。他就是傅雷,一个伟大的文学翻译家,也是一位慈爱又不失严肃的父亲。

  这本书里,收录了傅雷与在外国为国争光的儿子傅聪之间的来往书信,有的是询问衣食住行,有的`是小到一张照片的一个牙齿,还有的是大到人生的哲理。最多的是父亲与儿子谈的音乐,艺术方面的事情,力行节约,善待妻子等一些嘱托;而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则说的更多的是父亲与家庭的情况和中国现在的一些事情,还有对儿子的一些生活的问题。

  虽然在某些地方,傅雷对傅聪确实是严厉了一些,但是整本书读下来,字里行间都散发着父爱的光辉。傅雷感叹自己在傅聪童年的时候没有好好善待他,不禁很后悔。但在艺术问题上又变成了一个严肃的学者,将傅聪当作是一个谈论的对手。在生活的地方,他又细节的提示傅聪的字体,提醒衣服和省钱的注意事项。

  《傅雷家书》给我的人生观就是尽力的去做一件事,能省则省,做人要有底线。这本书应该可以算是文学界的一股清流了吧。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爱子之情是人之常情,傅雷与儿子虽分隔两地,但父子情却以书信的方式继续保持着。傅雷作为一名教育家、思想家。对儿子的爱却并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的严格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却是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傅聪的情绪变化,一言一行、成功与失败无疑无时无刻不牵着傅雷作为父亲的心,即使相差万里,也不断这份深沉的父子之情。傅雷看似对儿子傅聪严格,但其实他自己也很想念儿。他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写一封信去慰问儿子过的怎么样、生活困难等等,即使工作很忙,常常累的腰要疼,也依然在晚上挤出时间来写信,似乎写信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的.部分似的。

  尽管傅雷不断的给儿子傅聪写信,但有时候也会因为情绪不太好而在信中发泄情绪,而强行将自己的东西硬加给儿子,而儿子也会因此不回信。傅雷后来知错,竟以大人身份向儿子认错,就像父子关系反转了一般,可见傅雷有多么爱他的儿子、多么渴望能够多接到一些儿子寄来的信。

  傅雷父子的情感就像一座桥梁一样连接两地,不论多大的风雨都不会将其阻断,在桥面上,是一次严格的教导、是一次跨时代的思想传递,也是一次艺术的交流,更是情感的表达。傅雷对儿子很严格,希望能让儿子为祖国奉献,但也很爱他,无时无刻、无微不至的关心着儿子傅聪。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4

  %26quot;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26quot;

  傅雷的这句话,有很深的含义。所谓赤子之心,就是天性自然,不受拘束、纯洁真诚的心灵;而傅雷对傅聪的赤子之心的评价,无不体现了他对教子的苦心孤诣与深切的爱。

  我反复地念着这几句话,不禁想起来诸葛亮的%26lt;%26lt;诫子书%26gt;%26gt;中的%26quot;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26quot;一句。……古今两位父亲,近2000年的时空差,教子之道竟如此相似……宁静致远的心境与精神,不正与赤子之心%26quot;的内涵如出一辙吗?

  想到这里,我又不禁回忆起《银河补习班》中马皓文培养起了马飞的赤子之心……一心一意地为追梦而奋斗;而当马飞的赤子之心孤独时,他便创造出了一个世界--一个有着欢笑,泪水、喜悦与痛苦的童年世界。正是这种心灵,使他即身处太空却也能镇定自若地去应对困难,让自己创造的世界鼓励着他自己,克服困难,重见天日。

  但无论是修身学习的世界,还是充满乐与忧的童年,赤子之心总会让我们在孤独修己时创造一个世界……一个%26quot;新%26quot;的%26quot;心%26quot;世界。每当我孤自一人看书写作时,脑中常会出现一个洁净无瑕的%26quot;心世界%26quot;,一个真正属于我、有我的天地的.世界。赤子之心,无论处于何方,都能让它化为我思想的中转站,以及我内心中的一面大明镜,让普天之下的赤子们都可以成为朋友。

  孤独的赤子之心,无论是古是今,都是赤子们的静心创造自己%26quot;心世界%26quot;的钥匙。愿天下所有的赤子之心,都可%26quot;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26quot;。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傅雷家书中,人本观念熠熠生辉。除了教导儿子将为人为人生的重中之重,还时常关心儿子的身心健康,这在家书里比比皆是,譬如,傅聪即将出国留学时傅先生写道,“可是关于感情问题,我还是要郑重告诫: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在外好好利用时间,不但要利用时间来工作,还要利用时间来休息,写信。”傅聪多次比赛前,傅雷都会耐心教导儿子,“比赛以前的几个月,必须要把身心的健康保护得十分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场竞赛。俗语说‘养兵千日’,‘养’这个字极有道理。”在谈及傅聪练琴时,傅雷嘱咐儿子:“可是身体还得保重,别为了多争半小时一小时,而弄得筋疲力尽。

  从此刻起,你尤其要保养得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坚持fresh的精神。好比参加世运的选手,离上场的日期愈近,身心愈要调养得健康,精神饱满比什么都重要。”相形见绌,今昔的人父人母,尤其是都市里的爹妈,有几人能像傅雷这般照顾子女的精神成长有几人能牺牲一丁点时间去关照子女的情感问题有几人能奉行“人本主义”呵护子女的身心健康错综复杂的社会体制又容许我们的人父人母能做到几分“人本”呢这是体制问题或者是人文问题我们更明白的是这些问题一时间难以明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对人生观的深刻反省。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6

  家书,我是第一次接触。在这本《傅雷家书》中凝聚了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我在这陌生的文体中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

  傅雷在书信中贯彻了作为一个艺术评论家,文学翻译家的细致、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作风。他不仅仅谈艺术学习,还谈生活,恋爱,谈做人,谈修养,甚至是儿子写错字,父亲也会“郑重其事”地指出并耐心分析,纠正。而夫人朱梅馥在书信中不像父亲一样严厉,从她的文笔能看出她是一个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的夫人。关注儿子和丈夫的身体和起居饮食,与媳妇坚持密切的交流,母亲的形象尤为突出。这样一柔一刚的碰撞,无疑是组成一个成功家庭的配方。

  傅聪是著名的钢琴大师,父亲傅雷常在书信中常指导傅聪的钢琴。因为我自我也是学习钢琴的,所以对傅雷的一些指导也深有体会。文中有一段是说哼唱的缺点,因为哼唱是一种极随意的行为,快些,慢些,吟哦起来都很有味道,但如果弹的人一边哼一边弹往往就会错了节奏。我自我平时也习惯哼唱,但当我只弹音乐的时候就会觉得自我的节奏慢了。傅雷给傅聪的指点是看谱的时候不妨多哼,弹的时候尽量少哼,在曲子熟手后只宜于“默唱”。并且在弹的时候也要想象一下意境,推敲曲子的.结构,起伏,高潮等。平时我的钢琴教师也会这样指导我,但我总是体会不了。当我看到傅雷教师的讲解后,我自我很容易领悟到,并且在弹琴实践时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书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开导,异常是书中对于弹钢琴的技巧和做人道理。傅雷先生由于自我的学识,思想而能将任何大事小事阐发出深刻但绝不艰涩的道理,从而给人启发。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一位先生倚在窗旁闭上眼睛沉思些什么。他的心飞了很远很远,他开始动笔,开始了一场隔空的旅行。

  “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这是书中傅雷给儿子中的一段话。他期望孩子应对挫折不要害怕,不要胆怯,要进取并且勇敢地去应对。因为仅有这样,将来才会拥有博大的胸怀,才能够更爱这个世界。虽然这只是一句普普通通的话却饱含了父亲对孩子殷切的期望。

  父亲和孩子阻隔千里。他们之间千言万语只能用书信来传递。是哀是喜是悲还是惧都能经过这一字一句来互表心意。这本书主要是傅雷在书信中告诉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以及如何对待生活等问题。他告诉儿子要做一个谦虚谨慎的人,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在生活上傅雷也对儿子进取地引导,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花钱。他剖析自我,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他无疑是儿子的良师益友。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舐犊之情之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这是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从傅雷的话语中我看到了作为父亲的他在儿子长大成才的道路上所灌注的心血,在童年时代是这样,在形如隔世的大洋两岸,不是依旧如此吗

  我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然不是伟人,可是他们给我的爱却并不比别人的少。他们见证着我们从婴儿到青年,从中年到老年,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研究,无疑期望我们过得更好。他们虽然不能讲出许许多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来,可是,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即使傅聪这样的天纵之才,也是在傅雷夫妇的%26quot;唠叨%26quot;%26quot;说教%26quot;中成长的。中国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和责任,就是以这种方式传达的。——题记

  每位父亲、母亲都有对自己孩子的一套教育方法和期望,然而并非所有子女都能体会到父母的苦心与期盼。品读《傅雷家书》,正如聆听傅雷先生父子一次次温馨的对话。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论家。一生译著宏富,尤以《高老头》《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译作最为著名。

  傅雷先生还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一位严厉、尽责同时不乏爱心的父亲。家书中傅雷的家教家风,显现的底色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26quot;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说长道短,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敲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26quot;贯穿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26quot;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26quot;.

  家书是真情的流露,是傅雷先生性情中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读来感人至深。我们能不仅从中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修养。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都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泓。我认为,母爱就像一首田园诗,幽远清净,清纯淡雅,而父爱则像是一副水墨画,深沉伟岸,博大无边。今天读了《傅雷家书》从一字一句中,能感受到浓浓的爱。

  无时无刻不思念,每日每夜的担心,更少不了逐字逐句的教导。傅雷及夫人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培养傅聪,教会了他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立业。其中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这样一段话: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证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

  恩德是傅聪的好朋友。恩德的眼睛肌肉十分弱,即使她好学、聪明,收获却大打折扣。于是傅聪母亲便写信让傅聪写一封信,以朋友的身份,给她一些精神上的帮助。可傅聪在来信里却责备自己太忙以至于无法写信。于是,便有了上文。这样诚恳的话语,是傅雷写给儿子的,他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教会傅聪如何做人,做一个负责任的认真的朋友。也就是这短短的几行字,像一只无形的手掌,在傅聪人生岔路口上,放了一个“前方危险”的指示牌。不是强迫,而是交流。

  我想,这段话,同样适用于我身上。我的朋友,能子啊我需要鼓励时,为我加油;能在我需要帮助时,向我伸出双手;而我对朋友的帮助,也不应停留在嘴上。

  一页一页地翻过,但一行行文字却久久地留在我的心里。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0

  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闲话,闲谈],是有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伟大的父亲傅雷,是儿子学术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好伙伴。不免让我想到自己的父亲,我的父亲不能像傅雷一样成为我学术上的引路人,但这或许正好是值得我庆幸的。因为于我而言,在学术上倘若从小就存活在父亲的权威下,逆反心理反而不利于自身学业的自由发展。而在生活上我的父亲却和傅雷一样,时时刻刻树立了做人的榜样并不断鞭策我,特别是在端正道德和严谨态度两方面,让我感激万分。幼年父亲是权威,而庆幸的是逐渐长大过程中我开始敢于对抗权威,但并没有病态地对抗,使得我和父亲自然地在很多方面成为朋友关系,正像家书中陈述的那种关系一样,“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而做儿子的不断得到鞭策和警戒。强烈共鸣。

  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在这里产生共鸣的是母亲的形象。一直觉得我的母亲是个相当聪明伶俐的女性,倘若要一本正经的干些事业,不说成为女强人,至少也是个出色的员工。可是为了家庭,她放弃了很多。一个男人最不该让两个人哭泣,一个是爱人,一个就是母亲。面对母亲的唠叨,即便是陈旧的观点,做孩子的真该有足够的耐心。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孩子都要用心真切的理解,体会。

  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个人认为这句话说了两层含义:一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道理,被吃掉的羊固然无法复活,但总能避免失去更多的羊羔。遇到挫折人要有敏捷的补救意识,而不是坐以待毙。二是在警戒我们不要在挫折勉强想着如何“洗刷”,这往往会使人走向歪门邪道。既然不能洗刷就得直面挫折,承认罪过。有限的人生阅历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还很肤浅,但既然先人把此句列为傅雷名言的第一条,必有其更高的价值,或许今后生活中会引发更大的共鸣。

  多思考人生问题,宇宙问题。把个人看的渺小一些。那么自然会减少患得患失之心。结果身心反而会舒泰,工作反而会顺利。

  中国哲学的思想,佛教的思想,都是要人能控制感情,而不是让感情控制。

  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

  这三句是对感情的忠告,句句是谆谆教诲,成熟的人生哲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受到感情的摧残不可避免。傅雷在这里说的是怎么摆脱感情的负面影响,一言以避之:转移注意力。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把思维从狭小的个人情感世界放到广袤的宇宙中,放到宏观的人生长河中,把有限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学问的钻研上,那就无暇怀古伤今、无病呻吟了。

  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无奈的现实!但没有“关”的人生又是枯燥无味的。如何把这样的人生过得精彩就涉及到心态问题了吧。悲观的说,人生是无数个关,可乐观的说人生只是一场戏。抱着乐观的心态,不会有“度关“的压力,却是“演戏”的轻快。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于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这在阐述从小到大父母都和我灌输的思想——“心”与“行”的一致。原来这不是老生常谈,对于当时已出国留学的傅聪,傅雷还是千叮万嘱。可见这于人的一生都是有鞭策意义的。就像现在父母教育我,我会说这些道理我都懂,但是到底能否做到,鞭策提醒的作用确实很大。一切做人的道理,傅雷说是“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但我觉得,不如说“大小事都要对自己有个交代”,为人做事,至少至少不能违背自己的世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吧。

  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

  能宏观从人生角度思考问题的人绝不会轻身。所有痛苦只是一个槛,没度过的时候你会咒骂这痛苦,而度过之后你却会长久地感谢并回味这痛苦。“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句话不是所有人都应该铭记在心吗?

  送君十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

  这让我想起两句话。一,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二,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文人都在挣扎,那些挣扎出来的,成了伟人,那些没有挣扎出来的,成了诗人。关键词不言而喻,撑过去!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现在很多人喜欢在郁闷时候喝酒发泄,但解酒消愁前应当先扪心自问,自己喝了酒到底是会哭还是会笑,倘若结果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话,请别选择这种发泄方式。

  艺术家特别需要冥思默想。老在人堆里(你自己已经心烦了),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的整理、归纳。

  不仅仅是艺术家,所有人都应该不定期地给自己制造些孤独的空间,审视自身。心理学家说现在短信为何如此多就是源自人类渴望于他人联系而不愿被孤立的心态。这固然是人之常情,但孤独并不都是可怕的,人要学会享受孤独,从孤独中更清楚地看到自己。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效果反而好,精神上平日也可减少负担,上台也不致紧张。千万千万!

  作为我个人而言,无数次失败都因为过于紧张和把成败看得太重。傅雷的道理虽然浅显,但要真正做到把成败置之度外,也非常人能轻易办到。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一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

  平衡是万物生存之道,也是为人处世之道。这与老子的“无为”思想也略有异曲同工之妙吧。

  一个人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度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回忆是在天使与魔鬼之间徘徊的东西。人的成长过程也就是对“理智分析”这四个字掌握程度增长的过程。

  我以前在信中和你提过感情的ruin[创伤,覆灭],就是要你把这些事当做心灵的灰烬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的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

  再次说感情,因为真的觉得最后一句说的太精彩了。“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首先是“古”战场,因为他对现实物质生活没有影响了;其次要用“凭吊”的心怀,因为他对于精神生活仍有着重要的警戒与鞭策意义。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古以来书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沟通方式,书信往往可以把嘴上说不出的话表达出来。

  家书,也就是家信,指的是离乡在外的人与家人情感交流的工具,它也维系着家庭幸福,亲情浓浓。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二人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儿子傅聪的信。在这十二年中,他们通信数百封,记述了傅聪出国成名、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傅雷夫妇都很细心,把儿子的信都妥善保管,并将主要内容分类摘录成册。

  整体来说,傅雷与傅聪通信的主题为:教育孩子,立身行事,以中华文明为主;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

  傅雷先生曾经说过,他写给儿子的信有四大作用:1、讨论艺术观点;2、激发出年轻人的思想;3、训练傅聪的文笔;4、做一面忠实的“镜子”。而信中的内容,除了记录一些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为了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的思想与品德。

  《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们了解了过去的历史,很好地为我们保存了那个时代的印记,它不仅是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更让我们学到了一些立身处世的原则。

  我特别喜欢书里的一句话:“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它告诉了我,人生的路上不可能永远是春天,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奋斗就能迎来坦途。

  待人谦虚,做事严谨,礼仪得体;遇到困难不放弃,获得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的荣辱感,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些应该是《傅雷家书》中给我们的永恒的启示吧!

  这本书虽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普通的书信,但是它包含了许多大道理,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是永恒的经典。

  我不禁想起了严厉的父亲,他也老是训斥我,我经常敢怒不敢言。此时我细心体会,将心比心,方才领悟了父爱的伟大,父爱如山,严厉之中不乏慈爱;父爱如风,猛烈之中不乏和畅;父爱如水,永润我的心田。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精选11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