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吾小秘【www.wxiaomi.cn】,您身边的文字小秘书!

高一物理教案

时间:

高一物理教案【精选9篇】

  在高一物理教案中,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的奥秘,更感受到了老师们无私的教导和呵护,因此,我们想以这份毕业赠言来表达我们对老师们的深深感激之情。本文是热心网友“feihuanpodi”收集的高一物理教案(共9篇),供大家赏析。

高一物理教案

高一物理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 知道位移的概 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 有向线段来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学习重点: 质点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学习难点:

  1。对质点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主要内容:

  一、质点:

  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具有质量的点,叫做质点。

  质点是一种科学的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是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的研究情况具体分析 。

  二、路程和位移

  2。路程: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它只有大小没

  有方向,是标量。

  3。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有大小和方向,是矢量。它是用一条自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质点始末位置间的距离,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 向末位置,位移只取决于初末位置,与运动路径无关。

  4。 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5。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等于路程。只有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时大小才等于路程。

  【例一】下列几种运动中的物体,可以看作质点的是( )

  A。研究从广州飞往北京时间时的飞机

  B。绕地轴做自转的地球

  C。绕太阳公转的地球

  D。研究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汽车

  【例二】中学的垒球场的内场是一个边长为16。77m的正方形,在它的四个角分别设本垒和一、二、三垒。一位球员击球后,由本垒经一垒、一垒二垒跑到三垒。他运动的路程是多大?位移是多大?位移的方向如何?

  课堂训练: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相同,则它们的位移的大小也一 定相同。

  B。两个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相同,但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可能相同。

  C。一个物体在某一运动中,位移大小可能大于所通过的路程。

  D。若物体做单一 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2。如图甲,一根细长的弹簧系着一个小球,放在光滑的桌面 上。手握小球把弹簧拉长,放手后小球便左右来回运动,B为小球向右到达的最远位置。小球向右经过中间位置O时开始计时,其经过各点的时刻如图乙所示。若测得OA=OC=7cm,AB=3cm,则自0时刻开始:

  a。0。2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 小是,方向向,经过的路程是。

  b。0。6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方向向,经过的路程是。

  c。0。8s 内小球发生的位移是,经过的路程是。

  d。1。0s内小球发生的位移大小是,方向向,经过的路程是。

  3。关于质点运动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的位移是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

  B。路程就是质点运动时实际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C。任何质点只要做直线运动,其位移的大小就和路程相等。

  D。位移是矢量,而路程是标量,因而位移不可能和路程相等。

  4。下列关于路程和位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就是路程。 B。位移的大小永远不等于路程。

  C。若物体作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位移的大小就等于路程。

  D。位移是矢量,有大小而无方向,路程是标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5。关于质点的位移和路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是矢量,位移的方向就是质点运动的方向。

  B。路程是标量,也是位移的大小。

  C。质点做直线运动时,路程等于其位移的大小。

  D。位移的数值一定不会比路程大。

  6。下列关于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移和路程的大小总相等,但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位移描述的是直线运动,路程描述的是曲线运动。

  C。位移取决于始、末位置,路程取决于实际运动路径。

  D。运动物体的路程总大于位移。

  7。以下运动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是:( )

  A。研究地球公转时的地球 B。研究自行车在公路上行驶速度时的自行车

  C。研究地 球自转时的地球 D。研究列车通过某座大桥所用时间时的列车

  三、矢量和标量

  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课堂训练

  课后作业:

  阅读材料: 我国古代关于运动的知识

  我国在先秦的时候,对于运动就有 热烈的争论,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一个题目。《庄子》书上记载着,公孙龙曾提出一个奇怪的说法,叫做飞 鸟之影未尝动也。按常识说,鸟在空中飞,投到地上的影当然跟着鸟的移动而移动。但公孙龙却说鸟影并没有动。无独有偶,当时还有人提出镞矢之疾;有不行不止之时,一支飞速而过的箭,哪能不行不止呢?既说不行,又怎能不止呢?乍看起来,这些说法实在是无稽之谈,也可以给它们戴一顶诡辩的帽子。

  但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这个说法不但不是诡辩,而且还包含着辩证法的正确思想。恩格斯曾经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甚至简单的机械的位移之所以能够实现,也只是因为物体在同一 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既在同一个地方又不在同一个地方。这种矛盾的连续产生和同时解决正好就是运动。因为运动体的位置随时间而变化,某一时刻在A点,在随之而来的另一时刻,就在相邻的B点,因此,也就有一个时刻,它既在A点又不在A点,既在B点又不在B点。在这时刻,物体岂不是不行不止吗?再者,在一定的时间t内,物体前进一段距离s,当这时间变小,s随之变小;当t趋近于零时,s也趋近于零。也就是说,在某一瞬间,即某一时刻,运动体可以看作是静止的,所以飞鸟之影确实有未 尝动的时候,对于运动的这种观察和分析实在是十分深刻的。这同他们能够区分时间与时刻的观念很有关系。《墨经》对于鸟影问题又有他们自己的理解,说那原因在于改为。认为鸟在A点时,影在A点,当鸟到了相邻的B点,影也到了相邻的B点。此时A上的影已经消失,而在B处另成了一个影,并非A上的影移 动到B上来,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机械运动只能在空间和时间中进行,运动体在单位时间内所经历的空间长度,就是速率。《墨经下》第65条之所述就包含着这方面的思想。《经说》云:行,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这里的文字是明明白白的,修指空间距离的长短。那意思是,物体运动在空间里必由近及远。其所经过的空间长度一定随时间而定。这里已有了路程随时间正变的朴素思想,也隐隐地包含着速率的观念了。

  东汉时期的著作《尚书纬考灵曜》中记载地球运动时说: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即窗户)而坐,舟行不觉也。

  这是对机械运动相对性的十分生动和浅显的比喻。哥白尼①在叙述地球运动时 也不谋而合地运用了十分类似的比喻*。

高一物理教案力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物理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3页,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 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1、演示:轻敲音叉,响度小;重敲音叉、响度大.

  2、[探究]响度跟什么因素有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得出结论:

  3、振幅是确定响度的惟一因素吗?

  [师]实际中,响度还跟听者与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响度越小.(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原因:因为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越到远处越分散.)

  4、音调和响度的关系

  用口琴先用力吹1,再轻轻吹5.请同学们比较它们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 音调和响度是声音的两个不同的特征.

  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也不一定大.

  [练习]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蚊子的叫声与黄牛的叫声相比,哪个音调高?哪个响度大?

  参考解答: 蚊子的叫声音调高;黄牛的叫声响度大.

  (三)、音色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

  1[想想做做]

  2、音色由什么决定?

  3、观察波形.

  4[想想做做]

  分析原因:这是因为录音机录下的是说话人通过空气传来的声音,直接听到说话人的声音也是通过空气传来的,所以别人认为像说话人的声音.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2.通过学习控制噪声的办法,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站,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2.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教学要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

  噪声的等级.

  ●教学方法

  讨论法、阅读法、实验法.

  ●教学用具

  闹钟、纸盒、耳罩、泡沫塑料、示波器、铁钉、玻璃、录像带、录相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噪声的来源

  1、请同学们阅读25页噪声的来源,分组讨论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用什么实验可以验证你的说法?

  2.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3.城市噪声的主要来源有哪些?

  城市噪声的来源是非常多的.

  (1)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2)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3)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4)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4.你能举出生活中噪声的实例吗?

  (1)自习课上,教室里很安静,不小心学习用具掉到地上发出的声音.(2)来自建筑工地上搅拌机的隆隆声.(3)生活区里汽车、摩托车发动机发出的声音.(4)家里电冰箱起动时的声音.(5)小商贩的叫卖声.(6)在家里穿着高跟鞋走动时发出的声音.(7)生活区里人们的吵、闹、哭、笑声.(8)邻居电视机过大的声音.(9)物理课上有人偷听音乐的声音.

  2、观察噪声的波形.

  利用示波器观察铁钉刮玻璃时产生的噪声的波形,并与音叉声音的波形做比较.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危害

  1请同学们自学第25页最后两自然段,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是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dB;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的声强为dB;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的声强为dB以上;能引起双耳失去听力的声强为dB.

  2.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dB.

  3.噪声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1)心理影响:使人烦躁、精力不集中,妨碍睡眠和休息.

  (2)生理影响:使人耳聋、头痛、消化不良、视觉模糊等,严重的神志不清、休克或死亡.

  (3)高强度的噪声能够损坏建筑物.

  三、控制噪声

  1请同学们阅读26页控制噪声,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2.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是什么?

  3.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控制噪声的三种途径.

  4.课本图中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属于哪一种?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噪声的来源及其波形的特点.

  2.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噪声分别指什么.

  3.噪声的危害.

  4.减弱噪声的有效途径.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 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参观或者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三、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点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应用.

  ●教学难点

  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

  ●教学用具

  录像带(超声、次声、声音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录像机、电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声与信息

  1.中医诊病通过望、闻、问、切四个途径,其中闻就是听,这是利用声音诊病的最早例子.

  2.利用B超或彩超可以更准确地获得人体内部疾病的信息.医生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超声探查对人体没有伤害,可以利用超声波为孕妇作常规检查,从而确定胎儿发育状况.

  3、在工业生产中常常运用超声波透射法对产品进行无损探测.超声波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能够透过被检测的样品,被对面的接收器所接收.如果样品内部有缺陷,超声波就会在缺陷处发生反射,这时对面的接收器便收不到或者不能全部收到发生器发射出的超声波信号.这样就可以在不损伤被检测样品的前提下,检测出样品内部有无缺陷,这种方法叫做超声波探伤.

  4、声呐

  根据回声定位的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声呐,利用声呐系统,人们可以探测海洋的深度、海底的地形特征等.

  5、我们在生活中利用声音获得信息.例如人们交谈、听广播、听录音等,声音是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二)声与能量

  1.利用超声波对钢铁、陶瓷、宝石、金刚石等坚硬物体进行钻孔和切削加工,这种加工的精度和光洁度很高.

  2. 在工业上用超声波清洗零件上的污垢.在放有物品的清洗液中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3.药液雾化器

  对于咽喉炎、气管炎等疾病,药力很难达到患病的部位.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将药液破碎成小雾滴,让病人吸入,能够增进疗效.

  4.利用超声波的高能量可将人体内的结石击碎成细小的粉末,从而可以顺畅地排出体外.

  5、.超声波加湿器

  三、小结

  声与信息

  声与能量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六节 复习和应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要依靠介质,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知道回声测距的原理.

  4.知道乐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6.知道声的利用.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本章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板书)

  二、典型例题(实物投影例题并讲解)

  [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

  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

  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

  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

  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

  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

  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所用的时间为

  t= s=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

  [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

  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

  [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m.

  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

  三、作业:提醒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器具

新高一必修一物理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

  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

  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

  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计方案

  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

  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

  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

  2、超导体的优缺点

  3、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

  探究活动

  【课题】

  超导现象的历史

  【组织形式】

  个人或学习小组

  【活动流程】

  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 篇5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理解线速度的概念,知道它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瞬时速度;理解角速度和周期的概念,会用它们的公式进行计算;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3)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极限法理解线速度的瞬时性,掌握运用圆周运动的特点如何去分析有关问题;

  (2)体会有了线速度后,为什么还要引入角速度。运用数学知识推导角速度的单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体会应用知识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新课导入

  建议在我们周围,与圆周运动有关的事物比比皆是,像机械钟表的指针、齿轮、电风扇的叶片、收音机的旋钮、汽车的车轮……在转动时,其上的每一点都在做圆周运动.你即使坐着不动,其实也在随着地球的自转做圆周运动。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为每秒,公转一周所用时间为1年,月亮绕地球运转速度为每秒,运转一周所用时间为天,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快,有人说月亮比地球运动得慢,你怎样认为呢?

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探究交流

  打篮球的同学可能玩过转篮球,让篮球在指尖旋转,展示自己的球技,如图5-4-1所示.若篮球正绕指尖所在的竖直轴旋转,那么篮球上不同高度的各点的角速度相同吗?线速度相同吗?

  【提示】篮球上各点的角速度是相同的,但由于不同高度的各点转动时的圆心、半径不同,由v=ωr可知不同高度的各点的线速度不同。

  1.基本知识

  (1)圆周运动

  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它的运动轨迹为圆,圆周运动为曲线运动,故一定是变速运动。

  (2)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比较

  2.思考判断

  (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速度一定是变化的。(√)

  (2)角速度是标量,它没有方向。(×)

  (3)圆周运动线速度公式v=Δt(Δs)中的Δs表示位移。(×)

二、匀速圆周运动

  探究交流

  如图所示,若钟表的指针都做匀速圆周运动,秒针和分针的周期各是多少?角速度之比是多少?

  【提示】秒针的周期T秒=1min=60s,

  分针的周期T分=1h=3600s.

  1.基本知识

  (1)定义:线速度大小处处相等的圆周运动.

  (2)特点

  ①线速度大小不变,方向不断变化,是一种变速运动.

  ②角速度不变.

  ③转速、周期不变.

  2.思考判断

  (1)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同。(×)

  (3)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匀速运动。(×)

三、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间的关系

  【问题导思】

  1.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各物理量意义是否相同?

  2.怎样理解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式?

  3.试推导各物理量间的关系式.

高一物理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会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安培力的方向,

  2、通过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得出安培力的计算公式,应会用公式F=BIL解答有关问题、

  3、知道磁电式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学习重、难点用左手定则判定安培力方向;用安培力公式计算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单位:

  2.磁通量计算式: 单位:

  3.磁通密度是指: 计算式为 。

  学习过程用案人自我创新

  【自主学习】

  1、安培力的方向

  (1)左手定则:伸开左手,使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从掌心进入,并使四指指向 ,这时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所受 。

  (2)安培力的方向特点:尽管磁场与电流方向可以不垂直,但安培力肯总是直于电流方向、同时也垂直于磁场方向,即垂直于方向和方向所构成的平面.

  2、安培力的大小:

  (1)当长为L的直导线,垂直于磁场B放置,通过电流为I时,F= ,此时电流受力最 。

  (2)当磁场与电流平行时,安培力F= 。

  (3)当磁感应强度B的方向与通电导线的方向成时,F=

  说明:以上是在匀强磁场中安培力的计算公式,非匀强磁场可以看成是很多个大小、方向不同的匀强磁场的组合,通电导线在非匀强磁场中受到的安培力,是每一小段受到的安培力的合力.

  3、磁电式电流表:

  (1)用途: 。

  (2)依据原理: 。

  (3)构造: 。

  (4)优缺点:

  电流表的灵敏度很高,是指通过很小的电流时,指针就可以偏转较大的角度。在使用电流表时,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都很小,使用时应该特别注意。

  【范例精析】

  例1、试用电流的磁场及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原理,证明通有同向电流的导线相互吸引,通有异向电流的导线相互推斥力.

  解析:

  例2、如图3-4-3所示,质量为m的导体棒AB静止在水平导轨上,导轨宽度为L,已知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导体棒的电阻为R,其余接触电阻不计,磁场方向垂直导体棒斜向上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磁感应强度为B,求轨道对导体棒的支持力和摩擦力.

  解析:

  拓展:本题是有关安培力的典型问题,必须作好受力分析图,原题给出的是立体图是很难进行受力分析,应画出投影图,养成良好的受力习惯是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达标检测1.关于安培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一定受安培力的作用

  B.安培力的大小与磁感应强度成正比,与电流成正比,而与其他量无关

  C.安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磁场和通电导线所构成的平面

  D.安培力的方向不一定垂直于通电直导线

  2.下图所示的四种情况,通电导体均置于匀强磁场中,其中通电导线不受安培力的是( )

  3.如图3-4-5所示,一根质量为m的金属棒AC用软线悬挂在磁感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通入AC方向的电流时,悬线张力不为零,欲使悬线张力为零,可以采用的办法是( )

  A、不改变电流和磁场方向,适当增大电流

  B、只改变电流方向,并适当减小电流

  C、不改变磁场和电流方向,适当减小磁感强度

  D、同时改变磁场方向,并适当增大磁感强度

  4.一根长直导线穿过载流金属环中心且垂直与金属环的平面,导线和环中的电流方向如图3-4-6所示,那么金属环受的力:( )

  A.等于零 B.沿着环半径向外 C.向左 D.向右

  5.如上左3图所示,一位于xy平面内的矩形通电线圈只能绕ox轴转动,线圈的四个边分别与x、y轴平行,线圈中电流方向如图,当空间加上如下所述的哪种磁场时,线圈会转动起来?( )

  A.方向沿x轴的恒定磁场 B.方向沿y轴的恒定磁场

  C.方向沿z轴的恒定磁场 D.方向沿z轴的变化磁场

  6.如图3-4-7所示的天平可用来测定磁感应强度B.天平的.右臂下面挂有一个矩形线圈,宽为L,共N匝,线圈的下部悬在匀强磁场中,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当线圈中通有电流I(方向如图)时,在天平左、右两边加上质量各为m1、m2的砝码,天平平衡.当电流反向(大小不变)时,右边再加上质量为m的砝码后,天平重新平衡.由此可知( )

  A、B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大小为(m1-m2)g/NI L

  B、B的方向垂直纸面向里,大小为mg/2NI L

  C、B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大小为(m1-m2)g/NI L

  D、B的方向垂直纸面向外,大小为mg/2NI L

  7.如图3-4-8所示,条形磁铁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其正中央的上方固定一根长直导线,导线与磁铁垂直,给导线通以垂直纸面向外的电流,则( )

  A、磁铁对桌面压力减小,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B、磁铁对桌面压力减小,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C、磁铁对桌面压力增大,不受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D、磁铁对桌面压力增大,受到桌面的摩擦力作用

  8.在磁感应强度B=的匀强磁场中,放置一根长=10cm的直导线,导线中通过I=2A的电流.求以下情况,导线所受的安培力:(1)导线和磁场方向垂直;(2)导线和磁场方向的夹角为30(3)导线和磁场方向平行.

  9.在两个倾角均为的光滑斜面上,放有一个相同的金属棒,分别通以电流I1和I2,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相同,方向如图3-4-9中(a)、(b)所示,两金属棒均处于平衡状态,则两种情况下的电流强度的比值I1:I2为多少?

  10.如图3-4-10所示,两根平行放置的长直导线a和b载有大小相同、方向相反的电流,a受到的磁场力大小为F1.当加入一与导线所在平面垂直的匀强磁场后,a受到磁场力大小变为F2,则此时b受到的磁场力大小变为( )

  A、F2

  B、F1-F2

  C、F1%2BF2

  D、2F1-F2

  11.如图3-4-11所示,长为L的导线AB放在相互平行的金属导轨上,导轨宽度为d,通过的电流为I,垂直于纸面的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则AB所受的磁场力的大小为( )

   B. BIdcos /sin

高一物理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根据实例归纳圆周运动的运动学特点,知道它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知道它与一般曲线运动的关系。

  2。理解表征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利用各物理量的定义式,阐述各物理量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3。知道圆周运动在实际应用中的普遍性。用半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揭示生活、生产中的圆周运动实例。从而对圆周运动的规律有更深刻的领悟。

  【阅读指导】

  1。圆周运动是的一种,从地上物体的运动到各类天体的运动,处处体现着圆周运动或椭圆运动的和谐之美。物体的的运动叫做圆周运动。

  2。在课本图2-1-1中,从运动学的角度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

  3。在圆周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是。

  4。如果质点沿圆周运动,在,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5。若在时间t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通过的弧长是s,则可以用比值来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的快慢,这个比值代表,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

  6。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特殊的曲线运动,它的线速度就是。这是一个量,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圆周运动中任一点的线速度方向就是。因此,匀速圆周运动实际是一种运动。这里所说的匀速是指的意思。

  7。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的比值,即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表达式是,单位是,符号是;匀速圆周运动是不变的运动。

  8。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叫做周期,用符号表示。周期是描述的一个物理量。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经过一个周期后会。

  9。在匀速圆周运动中,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是。

  10。任何一条光滑的曲线,都可以看做是由组成的,叫做曲率半径,记作,因此我们就可以把物体沿任意曲线的运动,看成是

  的运动。

  【课堂练习】

  ★夯实基础

  1。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B。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弧长相等

  C。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

  D。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角度相等

  2。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哪些物理量是不变的( )

  A。速率 B。速度 C。角速度 D。周期

  3。某质点绕圆周运动一周,下述说法正确的是( )

  A。质点相对于圆心是静止的 B。速度的方向始终不变

  C。位移为零,但路程不为零 D。路程与位移的大小相等

  4。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其线速度大小为3m/s,角速度为6 rad/s,则在0。1s内物体通过的弧长为m,半径转过的角度为rad,半径是m。

  5。A、B两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内,它们通过的弧长之比sA:sB=2:3,而转过的角度之比 =3:2,则它们的周期之比TA:TB=,角速度之比 =,线速度之比vA:vB=,半径之比RA:RB=。

  6。如图所示的传动装置中,已知大轮A的半径是小轮B半径的3倍,A、B分别在边缘接触,形成摩擦转动,接触点无打滑现象,B为主动轮,B转动时边缘的线速度为v,角速度为,试求:

  (1)两轮转动周期之比;

  (2)A轮边缘的线速度;

  (3)A轮的`角速度。

  ★能力提升

  7。如图所示,直径为d的圆筒,正以角速度绕轴O匀速转动,现使枪口对准圆筒,使子弹沿直径穿过,若子弹在圆筒旋转不到半圈时,筒上先后留下a、b两弹孔,已知aO与bO夹角60,则子弹的速度为多大?

  8。一个大钟的秒针长20cm,针尖的线速度是m/s,分针与秒针从重合至第二次重合,中间经历的时间为s。

  第1节 描述圆周运动

  【阅读指导】

  1。 曲线运动,运动轨迹是圆的。

  2。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通常不能看作质点;物体各部分的轨迹都不尽相同,但它们是若干做圆周运动的质点的组合;做圆周运动的各部分的轨迹可能不同,但轨迹的圆心相同。

  3。快慢不变的匀速(率)圆周运动。

  4。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等。

  5。S/t,单位时间所通过的弧长,线速度。

  6。质点在圆周运动中的瞬时速度,矢,圆周上该点切线的方向,变速,速率不变的。

  7。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所转过的角度,角速度,=/t,弧度每秒,rad/s,角速度。

  8。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T,匀速圆周运动快慢,重复回到原来的位置及运动方向。

  9。 V=R。

  10。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圆弧,这些圆弧的半径;物体沿一系列不同半径的小段圆弧。

  【课堂练习】

  1。 A 2。 A、C、D 3。 C 4。 0。3,0。6,0。5。5。 1:2,2:1,1:4。

  6。小。7。 V=3d/2

高一物理教案 篇8

  一、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思考: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是否相同?为什么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不同?

  在空气中与在真空中的区别是,空气中存在着空气阻力.对于一些密度较小的物体,例如降落伞、羽毛、纸片等,在空气中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影响较大;而一些密度较大的物体,如金属球等,下落时,空气阻力的影响就相对较小了.因此在空气中下落时,它们的快慢就不同了.

  在真空中,所有的物体都只受到重力,同时由静止开始下落,都做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相同.

  2.不同物体的下落快慢与重力大小的关系

  (1)有空气阻力时,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轻重不同的物体的下落快慢不同,往往是较重的物体下落得较快.

  (2)若物体不受空气阻力作用,尽管不同的物体质量和形状不同,但它们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

  (1)v0=0

  (2)加速度恒定(a=g).

  4.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二、自由落体加速度

  1.自由落体加速度又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来表示.

  2.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的自由落体加速度都相同.

  4.在不同地理位置处的自由落体加速度一般不同.

  规律:赤道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最小,南(北)极处重力加速度最大;物体所处地理位置的纬度越大,重力加速度越大.

  三、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规律

  因为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

  1.速度公式:v=gt

  2.位移公式:h= gt2

  3.位移速度关系式:v2=2gh

  4.平均速度公式: =

  5.推论:h=gT2

  问题与探究

  问题1 物体在真空中下落的情况与在空气中下落的情况相同吗?你有什么假设与猜想?

  探究思路:物体在真空中下落时,只受重力作用,不再受到空气阻力,此时物体的加速度较大,整个下落过程运动加快.在空气中,物体不但受重力还受空气阻力,二者方向相反,此时物体加速度较小,整个下落过程较慢些.

  问题2 自由落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请你结合实例谈谈什么情况下,可以将物体下落的运动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探究思路:回顾第一章质点的概念,谈谈我们在处理物理问题时,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如何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进一步理解这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问题3 地球上的不同地点,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吗?

  探究思路:地球上不同的地点,同一物体所受的重力不同,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也就不同.一般来讲,越靠近两极,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越大;离赤道越近,加速度就越小.

  典题与精析

  例1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从静止开始下落的物体一定做自由落体运动

  B.若空气阻力不能忽略,则一定是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C.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

  D.满足速度跟时间成正比的下落运动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精析:此题主要考查自由落体运动概念的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选项A没有说明是什么样的物体,所受空气阻力能否忽略不得而知;选项C中自由落体加速度的方向应为竖直向下,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都与时间成正比,但不一定是自由落体运动.

  答案:ABCD

  例2 小明在一次大雨后,对自家屋顶滴下的水滴进行观察,发现基本上每滴水下落的时间为 s,他由此估计出自家房子的大概高度和水滴落地前瞬间的速度.你知道小明是怎样估算的吗?

  精析:粗略估计时,将水滴下落看成是自由落体,g取10 m/s2,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可求得.

  答案:设水滴落地时的速度为vt,房子高度为h,则:

  vt=gt=10 m/s=15 m/s

  h= gt2= 102 m= m.

  绿色通道:学习物理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在学习中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要从实际出发,各种因素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都应具体分析.

  例3 一自由下落的物体最后1 s下落了25 m,则物体从多高处自由下落?(g取10 m/s2)

  精析:本题中的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加速度为g=10 N/kg,并且知道了物体最后1 s的位移为25 m,如果假设物体全程时间为t,全程的位移为s,该物体在前t-1 s的时间内位移就是s-25 m,由等式h= gt2和h-25= g(t-1)2就可解出h和t.

  答案:设物体从h处下落,历经的时间为t.则有:

  h= gt2 ①

  h-25= g(t-1)2 ②

  由①②解得:h=45 m,t=3 s

  所以,物体从离地45 m高处落下.

  绿色通道:把物体的自由落体过程分成两段,寻找等量关系,分别利用自由落体规律列方程,联立求解.

  自主广场

  基础达标

  1.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让一轻一重的两石块从同一高度处同时自由下落,则

  A.在落地前的任一时刻,两石块具有相同的速度、位移和加速度

  B.重的石块下落得快、轻的石块下落得慢

  C.两石块在下落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相等

  D.它们在第1 s、第2 s、第3 s内下落的高度之比为1∶3∶5

  答案:ACD

  2.甲、乙两球从同一高度处相隔1 s先后自由下落,则在下落过程中

  A.两球速度差始终不变 B.两球速度差越来越大

  C.两球距离始终不变 D.两球距离越来越大

  答案:AD

  3.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落下,到达地面时的速度与在一半高度时的速度之比是

  A. ∶2 B. ∶1

  ∶1 ∶1

  答案:B

  4.从同一高度处,先后释放两个重物,甲释放一段时间后,再释放乙,则以乙为参考系,甲的运动形式是

  A.自由落体运动 B.匀加速直线运动a

  C.匀加速直线运动ag D.匀速直线运动

  答案:D

  物体的质量是B物体质量的5倍,A从h高处,B从2h高处同时自由落下,在落地之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下落1 s末,它们的速度相同

  B.各自下落1 m时,它们的速度相同

  的加速度大于B的加速度

  D.下落过程中同一时刻,A的速度大于B的速度

  答案:AB

  6.从距离地面80 m的高空自由下落一个小球,若取g=10 m/s2,求小球落地前最后1 s内的位移.

  答案:35 m

  综合发展

  7.两个物体用长L= m的细绳连接在一起,从同一高度以1 s的时间差先后自由下落,当绳子拉紧时,第二个物体下落的时间是多长?

  答案: s

  8.一只小球自屋檐自由下落,在t= s内通过高度为h=2 m的窗口,求窗口的顶端距屋檐多高?(取g=10 m/s2)

  答案: m

  9.如图2-4-1所示,竖直悬挂一根长15 m的杆,在杆的下方距杆下端5 m处有一观察点A,当杆自由下落时,从杆的下端经过A点起,试求杆全部通过A点所需的时间.

  (g取10 m/s2)

  图2-4-1

  答案:1 s

高一物理教案模板 篇9

[高一物理教案]

  第四节

  平抛物体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⑴ 知识目标

  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是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 线.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规律解答有关问题.⑵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平抛物体运动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2.通过对教材上附图5-17"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或对平抛运动课件的分析 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从而培养新的研究方向的创新能力、猜想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⑶ 思想、方法教育目标: 1.在知识教学中应同时进行科学研究过程教育,本节课以研究平抛物体运动规律为中 心所展开的课堂教学,应突出一条研究物理科学的一般思想方法的主线: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得出规律→重复实验,鉴别结论→追求统一.2.利用已知的直线运动的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 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3.在实验教学中,进行控制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从实验的设计、装置、操作到数据处理, 所有环节都应进行多方面实验思想的教育."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在平抛物体实验中非常突出.如装置中斜槽末端应保持水平的控制;木板要竖直放置的控制;操作上强调小球每次都从斜槽同一高度处由静止开始释放的控制;在测量小球位置时对实验误差的控制等.⑷ 情感、德育目标: 1.通过重复多次实验,进行共性分析、归纳分类,达到鉴别结论的教育目的,同时还能 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2在理解平抛物体运动规律是受恒力的匀变速曲线运动时应注意到".力与物体运动的 关系".这方面的问题,我国东汉的王充(公元27-97年)历尽心血三十年写成《论衡》一书,全书三十卷八十五篇约三十万字.已有精辟论述.以此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和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精神的美德教育.【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是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物体(质点)的位置、速度如何随时间变化,轨迹是 如何形成的;

  2.平抛物体运动是怎样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的?这是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器材】

  1.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包括电源、三个钢球);平轨轨迹描绘仪(包括小车和绘 图笔)

  2.平抛、自由落体与水平匀速实验器(包括两个不同颜色、同样大小的小球、小锤、支架等); 3.平抛物体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课本图5-17)、刻度尺、铅笔;

  4."飞机投弹"课件

  1、平抛课件2(能分析演示水平匀速运动和竖直自由落体运动); 5,"猎猴"课件3《能演示第一册p.89习题(3)描述的现象》。引入课题

  谈话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应该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 以是曲线运动,一个曲线运动也可以分解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渗透迁移原则、激励逆向思维》

  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一种新的运动,请看实验演示:《小粉笔头沿水平桌面弹出》、《小球水平抛出》、《小车沿水平轨道抛出》这是一类什么运动? 《贯彻序列原则、期待原则》 【板书课题】平抛物体的运动 进行新课

㈠ 师要求〖观察现象,初步分析〗

  由上面观察的现象分析运动特点及其原因?(由同学们互相讨论或独立思考完成).《生生互动3分钟》

  生:被抛出小球具有以下特点:1.水平抛出,2.抛出后的小球、小车、粉笔头只受重力(空气阻力很小可忽略).由于初速与合外力不在一条直线上,运动轨迹必是曲线.由上述分析可知: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平抛运动是一种曲线运动.㈡ 引导(学生在上述分析基础上进行)〖猜测〗

  平抛物体的运动可能是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㈢ 师生共同(互动10分钟)对猜测进行〖实验验证性研究〗

  观察演示实验:⑴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平抛、竖落轨迹演示、⑵.平抛物体运动和 自由落体运动的频闪照片(课本图5-17)

  1.在"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用铅笔画几条竖直线和水平线,并且过小球的球心,用 刻度尺测量这些小球之间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再用学过的知识计算一下,得出在相等时间里前进的水平距离相等,可以证明平抛运动的水平分运动是匀速的.这说明竖直方向的运动也不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

  2.由平抛、竖落轨迹演示器演示:平抛的小球与自由下落的小球同时落地。

  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先后使平抛小球以大小不同的水平速度抛出(小锤打击的力 度不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在高度一定的条件下,平抛初速度大小不同,但运动时间相同。

  推理:平抛运动的时间与初速度大小无关,说明平抛运动的竖直分运动是自由落体 运动。

  分析验证:从课本所附图5-17"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上可以看出,同时开始自由下 落和平抛的小球在同一时间下落相同的高度。实验表明,平抛运动在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水平方向速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平抛物体在竖直方向的运动.㈣ 引导同学自己推导〖得出规律〗(体现领悟、强化和激励原则)(约10分钟)明确: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沿初速度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从抛出时开始计时,t时刻质点的位置P(x,y),如图1所示。

(1)

(2)

  由于从抛出点开始计时,所以t时刻质点的坐标恰好等于时间t内质点的水平位移和 竖直位移,因此(1)(2)两式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

①由(1)(2)两式可在xOy平面描出任一时刻质点是平抛运动的位移公式。s?OP?

  1x2?y2?(v0t)2?(gt2)2

  2ygt

?x2v0②求时间t内质点的位移,t时刻质点相对于抛出点的位移的大小 位移方向可用s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α,α 满足下述关系。tg??③由(1)(2)两式消去t,可得轨迹方程 上式为抛物线方程,"抛物线"的名称就是从物理来的。

  如图2所示。平抛运动的速度公式

  t时刻质点的速度vt是由水平速度vx和竖直速度vy合成的。vx=v0 vy=gt vt的大小

  vt的方向可用vt与x轴正方向夹角 β来表示,满足下述关系

㈤ 教育学生要进行〖重复实验,鉴别结论〗(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

  在科学发展中,只有当不同的研究者从重复实验中得出相同结果时,科学结论得到 鉴定,才能被公认为成立。

㈥ 下一步才是〖追求统一〗(指导学生自行阅读相关资料)在科学史上,凡是在某一具体领域得到物理规律,科学家总是要把它与己有的基础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当得 到平抛规律后,自己要想到它与牛顿运动定律的统一:水平方向F=0,a=0.匀速运动;竖直方向F=ma,a=g.自由落体运动.可见:平抛运动规律与牛顿运动定律是统一的.巩固演示(开阔眼界,拓展知识,培养想象能力)

  1.飞机投弹"课件1.《结合课本第87页例题描述的现象》 2."猎猴"课件3《能演示第一册p.89习题(3)描述的现象》。布置作业(适时进行物理学史教育)

  1.练习三第⑴、⑵、⑶题课外思考并《讨论1》平抛物体飞行时间与什么有关?水平位移与什么有关一。《讨论2》伽利略在1638年写的《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说,一颗石子从船上一根桅杆顶上落下时,不论船是静止的还是匀速航行的,它都将落在桅杆的脚下,并亲自做了这个实验。请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释这一现象.并能举出生活中相似的实例。

  2.练习三第⑷、⑸、⑹、⑺题做在练习本上。 【教学说明】

  1."引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求知欲,都有 不可估量的作用.从己知到未知,是一般的引入方法,话语应简洁且具有启发性."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所需的准备知识是:运动的合成、牛顿运动定律、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直线运动的一些知识。所以,在引入时只需简单几句话就能达到激发学生求知欲的目标,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2.做好演示实验和分析好闪光照片是新课学习的关键.从实验事实出发,观察现象初 步分析、进行猜测、而后再实验研究得出规律、之后还需重复实验鉴别结论、最终要追求统一。这是一条研究物理科学规律的一般方法,也是本课教学主线.教师应给予特别重视..3.学生应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学会学习和科研的方法.这既有 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所以本教案在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测、实验研究、推导规律阶段都交给学生自主完成.4.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平抛运动的分解方法.要使学生能够理解平抛运动为什么可 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教材己从理论和实验两方面提供了素材.因此,我们既要做好演示实验和演示课件,还要注意理论上的简单分析.对于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这种理论分析可以在生生互动的讨论过程中进行.5.在学生明确平抛运动是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后,对于平抛运动的计算公式,如飞行 时间、水平距离等,可引导学生日己分析推导得出,并可依据公式画出它的轨迹,而不必死记硬背.有可能时,讨论中应明确下述几个问题,对巩固本课更为有益

⑴飞行时间由竖直分运动即自由落体运动决定,因而飞行时间t决定于高度h,而与水平方向的分运动无关.也就是说,无论以多大的水平速度抛出的物体(小于第一宇宙速度)只要高度相同,都将同时落地;水平飞行距离与水平初速及飞行时间都有关系.本节课例题和练习三的第1、2、3题都是这方面的讨论题.(建议留着课外思考巩固).⑵平抛运动在任一时刻的速度是它的两个分运动在这一时刻速度的合成.它的大小和 方向需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计算得出,它的方向时刻变化.平抛运动的速度不能直接用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得出。

高一物理教案【精选9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